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景观类型与景观格局演变对洪泽湖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20
1
作者 刘超 王智源 +6 位作者 张建华 陈求稳 杜云彬 陈诚 黄玉 陈天宇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302-3311,共10页
基于Landsat序列遥感影像数据解译进行了景观类型分类,分析了2008—2018年洪泽湖16个监测点位水质数据变化特征,从流域尺度研究了景观类型和景观格局演变对湖区水质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洪泽湖区主要水质风险指标为总氮(TN)和总磷(T... 基于Landsat序列遥感影像数据解译进行了景观类型分类,分析了2008—2018年洪泽湖16个监测点位水质数据变化特征,从流域尺度研究了景观类型和景观格局演变对湖区水质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洪泽湖区主要水质风险指标为总氮(TN)和总磷(TP),淮安南区域TN和TP浓度较高.2000年之前洪泽湖流域内景观类型主要为旱地(43.3%),2000年后主要景观类型逐渐转变为水田(37.7%)和建设用地(23.6%).建设用地、水田、入湖河流、围圩和围网养殖面积与湖区TN和TP浓度呈显著正相关,林地和草地面积与TN和TP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围圩养殖面积对TN浓度变异解释度最高,建设用地面积对TP浓度变异解释度最高,分别为47.6%和43.2%.近20年洪泽湖流域景观破碎度增大,斑块密度指数(PD)和蔓延度指数(CONTAG)与湖区TN、TP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建设用地、围网和围圩养殖面积增加以及景观破碎化增强与湖区TN和TP浓度上升密切相关.减少围圩和围网养殖的面积比例,控制建设用地和水田规模,降低生态空间景观破碎度,是维护和修复洪泽湖水质安全和水生态健康的重要抓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泽湖 子流域 景观类型 景观格局 水质
原文传递
低温季节水平潜流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尾水深度处理中试 被引量:16
2
作者 廖雪珂 +4 位作者 王智源 陈诚 何东 吴月龙 陈求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509-5517,共9页
人工湿地工作效率和作用机制在低温环境下与在适温条件下存在较大差别,为探究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与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在低温季节进行污水深度处理的效用与机制差异,构建了两组潜流人工湿地,分析其在不同碳氮比(C/N)条件下对有机物、总氮(TN... 人工湿地工作效率和作用机制在低温环境下与在适温条件下存在较大差别,为探究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与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在低温季节进行污水深度处理的效用与机制差异,构建了两组潜流人工湿地,分析其在不同碳氮比(C/N)条件下对有机物、总氮(TN)和总磷(TP)的净化效果,考察了湿地基质表面、植物根际微生物分布差异.结果表明,当进水COD浓度在37.50~80.00 mg·L^-1之间,总氮和总磷浓度在《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内,以2 m^3·d^-1流量连续运行工况下:①水平潜流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均表现出稳定的有机物降解能力,且对有机负荷有较强的抗冲击能力;②补充碳源可显著提升潜流人工湿地的去氮效率,添加碳源后,水平潜流人工湿地TN平均去除率高达76.01%,垂直潜流人工湿地TN平均去除率达到71.69%,但碳源的添加对磷的去除无明显影响,并且对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污染物净化效果提升更显著;③分析两种类型湿地基质和植物根际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现,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疣微菌门在两类湿地样品中均表现为优势菌门,两种湿地基质表面样品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差异大于植物根际样品,嗜氢菌属(Hydrogenophaga)、丹毒丝菌属(Erysipelothrix)和戴沃斯菌属(Devosia)对微生物群落差异贡献度最高;整体而言,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基质和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丰富度高于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低温 尾水 深度处理 外加碳源 微生物群落
原文传递
京杭运河苏北段秋冬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港 林妙丽 +6 位作者 陈诚 何梦男 王智源 胡晓东 张建华 陈求稳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9-126,共8页
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关系,评估河流的水生态状况,为京杭运河苏北段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2020年10月(秋季)和2021年1月(冬季),对京杭运河苏北段布设的16个采样点开展了系统的水环境和浮游植物调查,根据Shannon-Wiene... 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关系,评估河流的水生态状况,为京杭运河苏北段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2020年10月(秋季)和2021年1月(冬季),对京杭运河苏北段布设的16个采样点开展了系统的水环境和浮游植物调查,根据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进行了水质及水体营养状态的评价,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京杭运河苏北段秋冬季共采集到浮游植物8门101种,其中秋季7门52种、冬季5门63种,秋冬季均是以绿藻门和硅藻门为主,2个门类的种类数在秋冬季浮游植物种类总数的占比分别达到了73%和82%;秋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均值为49.1×10^(4)个/L,生物量均值为0.344 mg/L,冬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均值为15.0×10^(4)个/L,生物量均值为0.193 mg/L;秋冬季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以硅藻门(Bacillariophyta)和绿藻门(Chlorophyta)为主;秋季浮游植物的多样性评价结果优于冬季,秋冬季水体营养状态均为中营养型,相关性分析表明氮对京杭运河苏北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大于磷;行船引起的水体扰动也是造成浮游植物群落差异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杭运河苏北段 水生态状况 浮游植物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城市不同材料屋面径流的污染负荷特性 被引量:10
4
作者 何湖滨 陈诚 +3 位作者 林育青 董建玮 陈求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87-1294,共8页
分析不同材料屋面径流污染负荷特性,对于提高城市面源污染负荷估算精度和确定初期径流截流比具有重要意义.以扬州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对小青瓦屋面、水泥瓦屋面和混凝土屋面这3种屋面进行降雨径流监测,比较不同材料屋面径流污染物浓度、... 分析不同材料屋面径流污染负荷特性,对于提高城市面源污染负荷估算精度和确定初期径流截流比具有重要意义.以扬州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对小青瓦屋面、水泥瓦屋面和混凝土屋面这3种屋面进行降雨径流监测,比较不同材料屋面径流污染物浓度、冲刷规律以及初期冲刷效应.结果表明暴雨事件中,小青瓦屋面径流中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和总悬浮物(TSS)的事件平均浓度(event mean concentration,EMC)约为水泥瓦屋面的4~9倍;小青瓦屋面径流污染物浓度变化受雨强影响程度大于水泥瓦屋面,其中TP和TSS的浓度变化趋势和雨强变化趋势的Pearson相关系数r分别为0. 853和0. 822;各材料屋面的初期冲刷强度呈水泥瓦屋面>混凝土屋面>小青瓦屋面,分别截流3种屋面初期径流的31. 5%、58. 0%和60. 4%,可以完成削减60. 0%的屋面径流污染负荷量的目标.如果未具体区分瓦屋面材料,用水泥瓦屋面径流污染物的EMC估算古建筑聚集区的屋面污染负荷量,将严重低估暴雨事件中TN、TP、TSS和高锰酸盐指数的实际排放量,表明精细化区分屋面材料对提高城市面源负荷估算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面源污染 冲刷规律 初期径流截流 径流污染负荷 屋面材料
原文传递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低温净化效果及其与微生物作用关系 被引量:10
5
作者 隗岚琳 刘东升 +3 位作者 廖雪珂 陈宇琛 陈求稳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039-4048,共10页
人工湿地净化过程受基质、微生物及植物的多重作用,但有关湿地系统水质净化效果与微生物之间的关联及响应机制的认识较为匮乏.本文针对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分析了其低温条件下水质净化效果,通过16S rDNA扩增子测序技术,在OTU水平上利用微... 人工湿地净化过程受基质、微生物及植物的多重作用,但有关湿地系统水质净化效果与微生物之间的关联及响应机制的认识较为匮乏.本文针对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分析了其低温条件下水质净化效果,通过16S rDNA扩增子测序技术,在OTU水平上利用微生物丰度聚类热图和基于Bray-Curtis距离的NMDS分析,揭示了湿地基质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及其与主要水质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湿地对TN、COD的去除效果较好,但对TP的去除效果不佳.基质微生物群落时空变化显著,与湿地净化效果密切相关,革兰氏阴性菌门类众多和假单胞菌属相对丰度较低,分别是TN去除效果较好和TP去除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COD、DO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因子,而氮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脱氮微生物的活跃度.基质微生物在湿地运行2周后,对污染物去除的介导作用稳定,建议设立这一关键时间点,并辅以菌群、碳源投入等措施,提升湿地的净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垂直潜流 低温环境 水质净化 微生物演变
原文传递
汉江中下游藻华暴发特征及生态流量阈值 被引量:2
6
作者 何术锋 胡威 +4 位作者 杨早立 冯韬 林育青 陈求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3-370,共8页
基于2015~2019年汉江中下游水文,水环境和水生态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与冗余分析识别了河流藻华暴发防控的关键因子,拟合得到其调控阈值,然后,使用断面通量法和流速抑制法推求了抑制河流藻类水华暴发的生态流量.结果表明:汉江中下游藻类... 基于2015~2019年汉江中下游水文,水环境和水生态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与冗余分析识别了河流藻华暴发防控的关键因子,拟合得到其调控阈值,然后,使用断面通量法和流速抑制法推求了抑制河流藻类水华暴发的生态流量.结果表明:汉江中下游藻类水华主要发生在枯水期,枯水期藻类优势种群为硅藻,小环藻为优势种,丰水期绿藻门和硅藻门是优势种群,小球藻为优势种.流速是影响汉江藻类生长的主控因子,当流速超过0.462m/s时,流速继续增大将抑制藻类生长.汉江中下游枯水期控制藻类水华的生态流量:沙洋断面流量为890m^(3)/s,潜江断面流量为918m^(3)/s,仙桃断面流量为953m^(3)/s,汉川断面流量为1075m^(3)/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 藻类水华 流速 生态流量
下载PDF
怒江源区不同层级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志远 张思九 +5 位作者 林育青 陈求稳 冯韬 何术锋 王瀚锐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50-361,共12页
基于2021年4—5月和9—10月对怒江源区1~6级河流29个河段的底栖动物调查,分析了不同层级河流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两次调查共计监测到底栖动物59个分类单元,分属3门4纲8目26科.怒江源区不同层级河流上的底栖动物群... 基于2021年4—5月和9—10月对怒江源区1~6级河流29个河段的底栖动物调查,分析了不同层级河流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两次调查共计监测到底栖动物59个分类单元,分属3门4纲8目26科.怒江源区不同层级河流上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具有空间差异,总体呈现物种数、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与河流层级成反比.1~2级源头河流底栖物种数最多,达到了48种,其次是3~4级中型支流和5~6级干流,分别为44种和29种.底栖动物的优势种群均为水生昆虫,其中,源头河流优势种中蜉蝣目、襀翅目和毛翅目3类种群占比75%,显著高于中型支流的25%和干流的33%.所有监测点中,物种密度最高的为源头河流藏曲,最低的为干流怒江,分别为116.67 ind.·m^(-2)和2.22 ind.·m^(-2).在生物多样性方面,源头河流和中型支流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干流.水环境因子CCA分析表明,源头河流关键环境因子为溶解氧,干流则主要受流速、河宽、砷和总溶解固体影响.不同层级河流的生境差异是造成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源头河流水温低、溶氧高且营养物质来源丰富,相较于干流而言,更加有利于襀翅目稚虫等喜冷水、清洁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河流层级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怒江源区
原文传递
改性镁铝水滑石对黑臭水体中磷的去除效果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付瑜玲 +3 位作者 姚天启 廖雪珂 王智源 陈求稳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032-4038,共7页
通过采样和调研江苏省盐城市、扬州市不同程度治理的黑臭水体,分析其水质及磷赋存特征,选用对磷酸盐高效吸附的镁铝水滑石,开展了改性水滑石对黑臭水体中磷的吸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1)调研的黑臭水体中44%水样磷浓度超过《地表水环境... 通过采样和调研江苏省盐城市、扬州市不同程度治理的黑臭水体,分析其水质及磷赋存特征,选用对磷酸盐高效吸附的镁铝水滑石,开展了改性水滑石对黑臭水体中磷的吸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1)调研的黑臭水体中44%水样磷浓度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水标准限值,易发生水华等次生灾害,控磷减磷措施十分必要;(2)在黑臭水体pH值范围内,pH值对改性水滑石吸附磷的影响较小,改性水滑石的磷吸附量随初始溶液中磷的浓度升高而增大,其吸附动力学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3)在黑臭水体采集水样中,改性水滑石依然表现出较好的磷吸附能力,磷酸盐去除率达到了94.4%,可以有效削减黑臭水体中磷污染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臭水体 水滑石 吸附 动力学
原文传递
基于GOCI数据的太湖蓝藻垂向迁移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
9
作者 蒙凌凌 林育青 +4 位作者 冯韬 张建云 何术锋 陈求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3-363,共11页
蓝藻水华频繁暴发是太湖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蓝藻聚集上浮是表层水华形成的前提。为探究蓝藻垂向迁移与水华日变化之间的关系,阐明蓝藻垂向迁移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20152020年地球静止海洋彩色成像仪(GOCI)数据,分析了太湖不同湖区... 蓝藻水华频繁暴发是太湖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蓝藻聚集上浮是表层水华形成的前提。为探究蓝藻垂向迁移与水华日变化之间的关系,阐明蓝藻垂向迁移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20152020年地球静止海洋彩色成像仪(GOCI)数据,分析了太湖不同湖区蓝藻水华日变化过程,发现太湖蓝藻水华垂向迁移的日变化主要呈现上升、下降、先上升后下降三种类型,且不同湖区存在差异。统计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结果表明,水环境因子对蓝藻垂向迁移过程影响较小,累积光辐射是驱动蓝藻垂向迁移的主要气象因子。气温升高有利于蓝藻持续维持上浮能力,前一天风速较大且当天风速较小会加速蓝藻上浮。相较于沿岸湖区,湖心区受累积光辐射、风速的影响更大,蓝藻水华日变化过程更剧烈。本研究水环境因子数据为逐月数据,为深入探究水环境因子对蓝藻垂向迁移的影响后续还需进行高频监测研究。本文结果有助于探明浅水湖泊蓝藻水华形成机制,为富营养化湖泊蓝藻水华预测预警及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GOCI 蓝藻水华 垂向迁移 气象因子 水环境因子
下载PDF
引调水河道氮的迁移转化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以望虞河为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姚天启 +4 位作者 廖雪珂 王智源 刘超 王志康 陈求稳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5-204,共10页
以引江济太调水工程-望虞河为研究对象,探究引调水河道氮素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20年10月、12月以及2021年1月在望虞河沿程布设监测点位并采集水样,分析其水体理化性质、氮的形态分布及含量、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 以引江济太调水工程-望虞河为研究对象,探究引调水河道氮素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20年10月、12月以及2021年1月在望虞河沿程布设监测点位并采集水样,分析其水体理化性质、氮的形态分布及含量、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硝酸盐氮是望虞河沿程水体中氮素的主要存在形态,占总氮浓度的75.3%~86.5%.与其他时期相比,引水期的总氮浓度最高,并从长江到太湖方向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支流汇入可能是望虞河总氮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②基于相关性分析,引调水期间CandidatusNitrotoga、Nitrosomonas、Rhodopirellula等细菌与氮素的浓度变化密切相关,是望虞河水体中对氮素迁移转化起关键作用的属水平微生物.③在湖泊湖荡特有微生物Rhodopirellula等菌属的脱氮作用下,观察到相关河段总氮浓度下降,因此引调水河道中沿程的湖泊湖荡可能对引调水中总氮的去除扮演着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调水河道 迁移转化 微生物群落 望虞河
原文传递
高压滑动弧放电等离子体降解酸性橙Ⅱ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惠 杜长明 +6 位作者 米琼 张路路 王静 李红霞 熊亚 陈雅彬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4-217,共4页
保持酸性橙Ⅱ初始浓度为180μm,体积为400mL,气速和液速分别保持在0.8m^3·h^-1和20mL·min^-1,依次加入2.5,5,7.5,10支(每支重量为1.35-1.50g)铁丝,分析不同数量的铁丝对高压滑动弧放电降解酸性橙Ⅱ过程的影响... 保持酸性橙Ⅱ初始浓度为180μm,体积为400mL,气速和液速分别保持在0.8m^3·h^-1和20mL·min^-1,依次加入2.5,5,7.5,10支(每支重量为1.35-1.50g)铁丝,分析不同数量的铁丝对高压滑动弧放电降解酸性橙Ⅱ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7.5支铁丝可以很好地提高酸性橙Ⅱ的降解率和反应速率常数。保持酸性橙Ⅱ初始体积为400mL,气速和液速分别保持在0.8m^3·h^-1,20mL·min^-1,依次改变酸性橙Ⅱ浓度为540,720,900μm,分别考察加Fe(7.5支铁丝)和不加Fe两种情况对高压滑动弧放电降解酸性橙Ⅱ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压滑动弧放电等离子体降解酸性橙Ⅱ的过程中,Fe的加入可以引发芬顿反应,使酸性橙Ⅱ的降解率提高2.86%~3.25%,反应速率常数提高10.34%~14.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动弧放电等离子体 酸性橙Ⅱ 芬顿反应
下载PDF
金属及金属氧化物去除全氟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祖云霞 +3 位作者 姚天启 黄玉 闫丹丹 陈求稳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9-65,共7页
全氟化合物(PFCs)是一类人工合成的新型持久性污染物,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已在多种环境介质中被检出。由于其具有高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生物富集性和生物毒性,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存在巨大威胁,如何有效去除水体中PFCs... 全氟化合物(PFCs)是一类人工合成的新型持久性污染物,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已在多种环境介质中被检出。由于其具有高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生物富集性和生物毒性,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存在巨大威胁,如何有效去除水体中PFCs成为水处理领域的挑战和前沿课题之一。金属及金属氧化物由于具有吸附性、氧化还原性和催化性等特性,在PFCs的去除处理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尤其是金属及金属氧化物与其他吸附剂材料耦合形成复合功能性材料,实现了对PFCs的同步吸附与降解。通过总结近几年来金属及金属氧化物功能材料在PFCs去除中的应用案例,对比金属和金属氧化物与不同吸附剂基质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与效果,分析了金属及金属氧化物功能材料应用于PFCs去除的优势与存在问题并对未来研究作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化合物 金属 金属氧化物 吸附 纳米材料 磁性材料 催化
下载PDF
淡水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来源、归趋和风险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笑雪 王智源 +6 位作者 管仪庆 陈求稳 黄玉 杜云彬 刘小华 刘超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27,共14页
近年来淡水体中抗生素耐药菌及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的广泛分布和快速传播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健康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围绕淡水环境中ARGs的主要来源、多介质分布、转移机制及ARGs与微生物群落的互作机制... 近年来淡水体中抗生素耐药菌及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的广泛分布和快速传播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健康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围绕淡水环境中ARGs的主要来源、多介质分布、转移机制及ARGs与微生物群落的互作机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本文综述了医疗废水、污水处理厂尾水和养殖废水作为淡水环境中ARGs主要来源的关键作用,分析了国内外淡水环境中ARGs多介质分布和归趋特征,阐明了淡水环境中ARGs传播扩散途径和归趋影响因子,归纳了ARGs风险形成机制与评价方法,提出了未来关于淡水环境中ARGs的研究热点和趋势,以期为ARGs环境与健康风险管控提供参考。目前关于ARGs产生过程与归趋特性的认识仍相对局限,ARGs在水生食物链中动态归趋特征、传播扩散过程和暴露风险形成机制的相关研究亟待加强,淡水环境ARGs生态健康风险的系统评估方法也需尽快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抗性基因 抗生素 水生生物 毒理风险机制 可移动遗传元件
下载PDF
典型养殖型湖泊沉积物污染风险评价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祖云霞 王智源 +6 位作者 刘超 陈求稳 姚天启 闫丹丹 洪艺铭 隗岚琳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62-373,共12页
为了解典型养殖型湖泊沉积物污染特征以及污染来源,系统采集并测定了骆马湖养殖区和非养殖区沉积物营养盐与5种重金属元素(Cu、Zn、Hg、Pb和Cr)含量.分析了骆马湖沉积物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垂向分布特征,基于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健... 为了解典型养殖型湖泊沉积物污染特征以及污染来源,系统采集并测定了骆马湖养殖区和非养殖区沉积物营养盐与5种重金属元素(Cu、Zn、Hg、Pb和Cr)含量.分析了骆马湖沉积物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垂向分布特征,基于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沉积物重金属生态健康风险进行评价,并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与主成分分析(PCA)进行污染物来源解析.结果表明:骆马湖沉积物整体污染严重,由于圈圩和围网养殖阻碍了水体连通性,养殖区营养盐空间分布不均,重金属在入湖口附近含量更高.同时大量投放的鱼类、营养物质和含重金属杀菌剂等对湖泊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圈圩区沉积物营养盐和重金属在垂向上无明显的线性累积,但非养殖区沉积物污染程度随深度变浅而增加趋势明显.骆马湖沉积物重金属整体呈重度生态风险,其中Hg的生态风险最高.除了Cr对儿童健康具有非致癌风险,其他重金属尚未对人体健康构成致癌和非致癌风险.总体而言,骆马湖沉积物中重金属如Zn、Pb、Hg和总磷以入湖客水与骆马湖沿岸旅游业、工业及农业开发等外源输入为主;总氮和总有机碳主要受养殖和水生植物等内源影响;基于污染来源解析结果,建议对骆马湖进行分区针对性控制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型湖泊 沉积物 生态风险评价 健康风险评价 来源解析
原文传递
污泥厌氧消化液中磷的去除效果与机制研究——基于离子交换与改性水滑石吸附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付瑜玲 +2 位作者 王丽 陈诚 陈求稳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5-31,共7页
以磷酸铁污泥厌氧消化液为研究对象,选用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IRA402-Cl)、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DOWEX66)和改性水滑石开展磷酸根去除试验,探索3种材料在富铁富磷溶液中去除磷酸根的效果与机制。试验结果表明:(1)由于DOWEX66树脂具有... 以磷酸铁污泥厌氧消化液为研究对象,选用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IRA402-Cl)、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DOWEX66)和改性水滑石开展磷酸根去除试验,探索3种材料在富铁富磷溶液中去除磷酸根的效果与机制。试验结果表明:(1)由于DOWEX66树脂具有与磷酸根(H2PO4^-)结合力较强的叔胺官能团,相同固液比(3.0 g/L)条件下DOWEX66树脂除磷效率(33.3%)优于IRA402-Cl树脂(14.2%)。(2)固定床动态吸附试验结果显示DOWEX66树脂对磷酸根的吸附穿透点约在5个柱床体积处,表示其在富铁溶液中除磷能力有限且缓冲溶液体系更有利于树脂与磷酸根的离子交换过程。(3)300℃煅烧的水滑石在模拟溶液中表现出优良的磷去除能力,在投加量为2.0 g/L时磷去除率达到最高,且具有较好的铁磷分离效果,可作为污泥厌氧消化液中磷元素回收的潜力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铁 污泥厌氧消化液 离子交换树脂 改性水滑石 磷回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