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活性炭对VOCs的吸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
作者 杨晓娜 任晓玲 +2 位作者 吴志强 杨贵东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17111-17124,共14页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包括烃类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如乙二醇和苯等。VOCs不仅导致温室效应,破坏臭氧层,而且当其浓度偏高时,会引起人体不适,严重时危及生命,因此如何有效地处理VOCs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包括烃类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如乙二醇和苯等。VOCs不仅导致温室效应,破坏臭氧层,而且当其浓度偏高时,会引起人体不适,严重时危及生命,因此如何有效地处理VOCs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热点。目前,处理VOCs的技术众多,包括催化氧化等破坏性回收技术和吸附等可恢复性技术。相比于在回收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有毒副产物的破坏性回收技术,吸附技术具有VOCs回收效率高、操作简单、能量消耗低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吸附技术的核心是吸附剂。活性炭因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良好的孔道结构以及易于表面官能团改性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潜力的VOCs吸附材料。但目前未经改性的活性炭通常比表面积小、表面官能团含量少、对VOCs的吸附能力和选择性较差且疏水能力差,极大地影响了其在潮湿环境中的应用。鉴于此,本文在介绍活性炭对VOCs吸附和脱附原理的基础上,从活性炭的物理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两个角度出发,重点介绍不同改性方法(物理改性、化学改性等)改性后的活性炭对VOCs吸附能力和选择性的影响,并对吸附饱和后活性炭的再生方法进行总结。本文旨在系统总结活性炭对VOCs的吸附、解吸和再生机理,以及活性炭改性技术的最新进展,为制备比表面积大、表面官能团丰富的工业化活性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吸附 活性炭 改性方法 吸附能力 再生方法
下载PDF
三维有序介孔/大孔TiO_2微球的制备、表征及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19
2
作者 王婷 +4 位作者 赵士舜 薛超 杨贵东 杨伯伦 阎子峰 《分子催化》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59-366,共8页
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为模板,分别以钛酸四丁酯和四异丙醇钛为钛源,通过溶胶-凝胶法辅助模板法制得TiO2纳米微球前驱体,并用程序升温控制其焙烧温度,最终成功制得了具有三维有序介孔/大孔复合结构的TiO2微球.以罗丹明B(RhB)为模型污染... 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为模板,分别以钛酸四丁酯和四异丙醇钛为钛源,通过溶胶-凝胶法辅助模板法制得TiO2纳米微球前驱体,并用程序升温控制其焙烧温度,最终成功制得了具有三维有序介孔/大孔复合结构的TiO2微球.以罗丹明B(RhB)为模型污染物,探索了以不同钛源制备得到的介孔/大孔复合TiO2微球的光催化性能;并采用XRD、SEM、TEM、UV-vis DRS、比表面积测试、光催化性能测试等对样品的晶粒尺寸、物相、形貌、光吸收、比表面积及性能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运用溶胶凝胶法辅助模板法能够合成结晶度高、形貌规整、比表面积大、光催化活性良好的锐钛矿相TiO2微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大孔 微球 二氧化钛 溶胶-凝胶法 光催化降解
原文传递
Formation of BiOI/g-C_3N_4 nanosheet composites with high visible-light-driven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被引量:16
3
作者 Hua An Bo Lin +4 位作者 Chao Xue Xiaoqing Yan Yanzhu Dai JinJia Wei Guidong Yang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54-663,共10页
Constructing binary heterojunctions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to improve the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g‐C3N4).In this paper,a novel g‐C3N4 nanosheet‐based composite was constructed via ... Constructing binary heterojunctions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to improve the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g‐C3N4).In this paper,a novel g‐C3N4 nanosheet‐based composite was constructed via in situ growth of bismuth oxyiodide(BiOI)nanoplates on the surface of g‐C3N4 nanosheets.The crystal phase,microstructure,optical absorption and textural properties of the synthesized photocatalysts were analyzed by X‐ray diffraction(XRD),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ultraviolet‐visible(UV‐vis)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DRS),and nitrogen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 measurements.The BiOI/g‐C3N4 nanosheet composite showed high activity and recyclability for the photodegradation of the target pollutant rhodamine B(RhB).The conversion of RhB(20 mg L?1)by the photocatalyst was nearly 100%after 50 min under visible‐light irradiation.The high photoactivity of the BiOI/g‐C3N4 nanosheet composite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enhanced visible‐light absorption of the g‐C3N4 nanosheets sensitized by BiOI nanoplates as well as the high charge separation efficiency obtained by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ternal electric field between the n‐type g‐C3N4 and p‐type BiOI.Based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a double‐transfer mechanism of the photoinduced electrons in the BiOI/g‐C3N4 nanosheet composite was proposed to explain its activity.This work represents a new strategy to understand and realize the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g‐C3N4 nanosheet‐based heterojunctions that display highly efficient charge separation and transf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3N4 BiOI NANOSHEET PHOTODEGRADATION Double‐transfer mechanism Visible light
下载PDF
SiC/Pt/CdS纳米棒Z型异质结的制备及其高效光催化产氢性能 被引量:14
4
作者 曹丹 安华 +3 位作者 赵宇鑫 杨贵东 梅辉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3-106,共14页
本文采用简单的化学还原辅助水热法制备了一种新型Si C/Pt/Cd SZ型异质结纳米棒,并将Pt纳米粒子锚定在Si C纳米棒与Cd S纳米粒子的界面间,诱导电子-空穴对沿着Z型迁移路径进行转移。进行一系列的表征来分析该催化体系的结构,形貌和性能... 本文采用简单的化学还原辅助水热法制备了一种新型Si C/Pt/Cd SZ型异质结纳米棒,并将Pt纳米粒子锚定在Si C纳米棒与Cd S纳米粒子的界面间,诱导电子-空穴对沿着Z型迁移路径进行转移。进行一系列的表征来分析该催化体系的结构,形貌和性能。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具有较好晶体结构的光催化剂。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证明,Pt纳米颗粒生长在Si C纳米棒和Cd S纳米颗粒的界面间。UV-Vis漫反射光谱显示,所制备的Z-型异质结样品具有比原始Cd S材料更宽的光吸收范围。光致发光光谱和瞬态光电流响应进一步证明具有最佳摩尔比的Si C/Pt/Cd S纳米棒样品具有最高的电子-空穴对分离效率。通过控制Si C和Cd S的摩尔比,可以有效地调节Si C/Pt纳米棒表面Cd S的负载量,从而使得Si C/Pt/Cd S纳米棒光催化剂达到最佳性能。当Si C:Cd S=5:1(摩尔比)时可以达到最佳产氢性能,其最大析氢速率达到122.3μmol·h-1。此外,从扫描电子显微镜、XRD和XPS分析可以看出,经过三次循环测试后,Si C/Pt/Cd S光催化剂的形貌和晶体结构均基本保持不变,表明Si C/Pt/Cd S纳米复合材料在可见光下产氢时具有稳定的结构。通过选择性光沉积技术在光反应中同时进行Au纳米粒子的光还原沉积和Mn3O4纳米粒子光氧化沉积以证明电子-空穴对的Z-型转移机制。实验结果表明,Cd S导带上的电子主要参与光催化过程中的还原反应,Si C价带上的空穴更容易发生氧化反应,其中,Si C的导带上的电子将与Cd S价带上的空穴复合形成Z型传输路径。因此,提出了在光催化产氢过程中Si C/Pt/Cd S纳米棒催化体系可能的Z-型电荷迁移路径来解释产氢活性的提高。该研究为基于Si C纳米棒的Z-型光催化体系的合成提供了新的策略。基于以上分析,Si C/Pt/Cd S纳米复合材料具有高效、廉价、易于制备、结构稳定等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 纳米棒 SiC/Pt/CdS 光催化剂 Z型异质结
下载PDF
光(电)催化氮气还原合成氨研究进展 被引量:8
5
作者 任晓玲 +4 位作者 龚湘姣 吴志强 杨伯伦 魏进家 杨贵东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856-4876,共21页
光(电)催化氮气还原技术利用天然太阳能作为能源,具有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等众多优势,可解决传统工业合成氨Haber-Bosch工艺的高能耗以及高CO_2排放等问题,被认为是目前最具前景的新兴合成氨技术之一。由于氮气为非极性分子,在水中溶... 光(电)催化氮气还原技术利用天然太阳能作为能源,具有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等众多优势,可解决传统工业合成氨Haber-Bosch工艺的高能耗以及高CO_2排放等问题,被认为是目前最具前景的新兴合成氨技术之一。由于氮气为非极性分子,在水中溶解度极低,且本身呈现化学惰性,难以被活化,使得整体的氮气还原转化合成氨效率较低。同时,光生载流子的利用率也显著影响整体的催化效率。为此,光(电)催化氮气还原技术的关键在于催化剂的设计和催化反应体系的优化。本文在介绍光(电)催化氮气还原合成氨反应过程以及机理的基础上,主要从促进氮气溶解扩散、氮气吸附和活化以及强化载流子分离和传输等具体反应过程出发,重点综述近期国内外在光(电)催化氮气还原合成氨领域基于上述反应过程强化的最新研究现状。最后,指出了目前光(电)催化氮气还原合成氨研究领域面临的挑战,并对此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催化 氮气 还原 催化剂 活化 反应过程
下载PDF
五重孪晶铜纳米线@聚吡咯制备及其电催化硝酸盐还原制氨
6
作者 赵瑛 +4 位作者 张宇哲 欧鸿辉 黄起中 胡华贵 杨贵东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19-1532,共14页
合理设计高活性、高选择性、高稳定性、低成本纳米结构催化剂是电催化硝酸根还原制氨的一个重大挑战。采用水热法耦合原位还原法制备了厚度可控的聚吡咯包裹五重孪晶铜纳米线催化剂,实现了低偏压下产氨活性、法拉第效率的提高以及对抗... 合理设计高活性、高选择性、高稳定性、低成本纳米结构催化剂是电催化硝酸根还原制氨的一个重大挑战。采用水热法耦合原位还原法制备了厚度可控的聚吡咯包裹五重孪晶铜纳米线催化剂,实现了低偏压下产氨活性、法拉第效率的提高以及对抗腐蚀能力的大幅提升。偏压为-0.4 V(可逆氢电极)时T-CuNW-10样品合成氨活性达到13.83 mg·mg^(-1)·h^(-1),偏压-0.7 V(可逆氢电极)时达到23.24 mg·mg^(-1)·h^(-1);中间产物亚硝酸根与产物氨二者加和的法拉第效率(FE)接近100%;腐蚀电流降低至3.14 mA·cm^(-2)。最终实现催化剂高效稳定硝酸根还原制氨性能的提升,可为开发设计工业应用催化剂提供思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吡咯 五重孪晶铜 纳米材料 硝酸根 电化学合成氨 催化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