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波消融治疗子宫肌瘤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被引量:12
1
作者 任琼珍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7-100,共4页
子宫肌瘤(uterine myoma)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约占育龄妇女的25%~40%[1],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传统的手术方式为子宫切除和肌瘤切除术,其创伤大,术后肌瘤复发率高,可影响患者的卵巢和生育功能。肿瘤热消融术即影像... 子宫肌瘤(uterine myoma)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约占育龄妇女的25%~40%[1],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传统的手术方式为子宫切除和肌瘤切除术,其创伤大,术后肌瘤复发率高,可影响患者的卵巢和生育功能。肿瘤热消融术即影像引导下的肿瘤原位灭活技术可保留子宫的完整性,不影响患者的卵巢和生育功能,具有精准、微创、高效、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已普遍用于肝、肾、肺、胰腺、前列腺等器官实性肿瘤的消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瘤 消融治疗 微波 良性肿瘤 生育功能 女性生殖器 肌瘤切除术 身心健康
原文传递
p16/Ki-67细胞双染对HR-HPV阳性的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7
2
作者 周素芳 张璇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3期379-382,共4页
目的探讨p16/Ki-67细胞双染对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的预测价值。方法以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该院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检测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p16/Ki-67细胞双染、宫颈液基细胞薄层技术(TCT)及阴道镜下宫颈活检。以病理... 目的探讨p16/Ki-67细胞双染对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的预测价值。方法以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该院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检测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p16/Ki-67细胞双染、宫颈液基细胞薄层技术(TCT)及阴道镜下宫颈活检。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p16/Ki-67细胞双染和TCT的筛查效能。结果共297例患者纳入研究,HSIL及以上者占16.84%(50/297),p16/Ki-67总阳性率为32.66%(97/297),TCT提示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及以上者占21.21%(63/297)。p16/Ki-67细胞双染对HSIL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均高于TCT,2种方法对HSIL的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p16/Ki-67细胞双染对HSIL检测效果较TCT更佳,建议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16/Ki-67细胞双染 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 宫颈液基细胞薄层技术 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下载PDF
晚孕期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感染对母儿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周素芳 张璇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21年第3期347-354,共8页
目的探讨晚孕期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GBS)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在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并于35~37孕周时采取荧光定量PCR进行GBS DNA检测的1149例晚孕期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 目的探讨晚孕期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GBS)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在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并于35~37孕周时采取荧光定量PCR进行GBS DNA检测的1149例晚孕期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81,GBS DNA呈阳性)与对照组(n=1068,GBS DNA呈阴性)。对研究组GBS感染孕妇,采取产时抗菌药物预防(IAP)措施。收集2组受试者年龄、受教育程度、孕次、产次、流产史、分娩方式,分娩孕龄与人体质量指数(BMI)、血清维生素D含量,妊娠期糖尿病(GDM)、胎膜早破与产后出血发生情况,以及研究组新生儿出生后第4周GBS感染随访结果,并采用成组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等进行统计学比较。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晚孕期孕妇GBS感染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通过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审批文号:[2016]伦审批第001号)。结果①2组孕妇中,初产妇与经产妇构成比、流产史、GDM发生率、血清维生素D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孕妇年龄、受教育程度构成比与分娩时BMI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04、P=0.045,χ^(2)=69.972、P<0.001,t=7.054、P<0.001)。②晚孕期孕妇GBS感染影响因素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娩时BMI≥25 kg/m 2与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均为晚孕期孕妇GBS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2.901、6.137,95%CI:1.782~4.722、3.737~10.078,均为P<0.001)。③研究组孕妇产褥期感染、新生儿肺炎发生率分别为3.7%(3/81)与4.9%(4/81),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8%(9/1068)与1.0%(11/1068),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7,χ^(2)=6.150、P=0.013)。④研究组孕妇分娩的81例新生儿的出生后1周GBS阳性率为53.1%(43/81),早发型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末期 链球菌 无乳 危险因素 妊娠结局 抗菌药物预防 孕妇
原文传递
中国中东部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形势分类和基本要素配置特征 被引量:233
4
作者 许爱华 孙继松 +2 位作者 万雪丽 郭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00-411,共12页
本文通过对2000年以来中国近百次强对流天气个例的环境场进行分析,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综合考虑强对流天气形成的热力不稳定、动力抬升和水汽这三个基本条件出发,从强对流的不稳定条件和主要触发条件的角度,提出中国强对流天气5种... 本文通过对2000年以来中国近百次强对流天气个例的环境场进行分析,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综合考虑强对流天气形成的热力不稳定、动力抬升和水汽这三个基本条件出发,从强对流的不稳定条件和主要触发条件的角度,提出中国强对流天气5种基本类别:冷平流强迫类、暖平流强迫类、斜压锋生类、准正压类、高架对流类,并给出了基本解释。高空冷平流强迫类的典型特征是500hPa以上的中高层强干冷平流加强并移到边界层内暖性的辐合带中。暖平流强迫类的主要特征则是不稳定发展主要源于低层强烈的暖湿平流。斜压锋生类的特征是中低层冷暖空气强烈交汇产生的深厚对流,即斜压锋生造成的强对流往往表现为高空干冷平流和低空暖湿平流都很强烈。准正压类多发生在夏季副热带高压外侧或内部、温度梯度较弱的地区,流场上的动力强迫和和地面局地受热不均起主要作用。高架对流类的特征是700500hPa强的西南急流在边界层内的冷垫上被抬升,不稳定能量是来自700hPa以上。通过从形成机制的差异性进行分类,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各种强对流过程中不同的天气特征、系统配置、动力热力特征及其短期潜势分析重点,为进一步提高该类天气的预报预警水平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形势配置 平流 锋生 高架对流
下载PDF
1998年4月14~15日强沙尘暴过程分析 被引量:52
5
作者 郑新江 徐建芬 +3 位作者 罗敬宁 孙兰 叶惠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0-185,共6页
利用卫星云图 ,数值预报产品以及常规气象资料对 1998年 4月 14~ 15日发生在我国西部地区的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分析 ,指出本次过程发生在大气环流形势调整过程中 ,是由斜压槽及冷锋触发的。也重点分析了两个强沙尘暴中心的成因 ,发现第... 利用卫星云图 ,数值预报产品以及常规气象资料对 1998年 4月 14~ 15日发生在我国西部地区的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分析 ,指出本次过程发生在大气环流形势调整过程中 ,是由斜压槽及冷锋触发的。也重点分析了两个强沙尘暴中心的成因 ,发现第一个强沙尘暴区是由加强的冷锋云带造成的 ,而第二个强沙尘暴区是由三条云带共同作用造成的。强沙尘暴区位于高空急流出口区右侧、5 0 0hPa正涡度中心下风方和次级反环流的上升区内。并用动力气象学原理做了初步讨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气象卫星 卫星云图 气象资料 斜压槽 天气过程分析 大气环流 冷锋
下载PDF
中国西北四省区强对流天气形势配置及特殊性综合分析 被引量:37
6
作者 许爱华 +4 位作者 肖玮 沙宏娥 万雪丽 车玉川 吉惠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73-981,共9页
利用2004—2010年中国西北四省(区)强对流天气过程高空、地面实况资料,以及近15年西北区强对流研究主要成果,按照强对流天气产生的基本动力学原理,根据其主导因素的不同,将西北区强对流天气基本形势配置分为高空冷平流强迫、低层暖平流... 利用2004—2010年中国西北四省(区)强对流天气过程高空、地面实况资料,以及近15年西北区强对流研究主要成果,按照强对流天气产生的基本动力学原理,根据其主导因素的不同,将西北区强对流天气基本形势配置分为高空冷平流强迫、低层暖平流强迫、斜压锋生等3类。分析3类基本配置天气尺度环境场显著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中尺度强对流系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总结各类配置之间的主要差异及其与中国其他区域的差异。结果表明,高空冷平流强迫类,冷平流可从300 h Pa向下延伸至对流层低层,而850 h Pa则多表现为弱的暖平流。与中国中东部相比,对流层中下层温度递减率更大,层结不稳定在午后会有强烈发展,LFC更高。区域性强对流天气与大范围降水后地面增湿或低层暖湿气流北上有关;局地强对流天气与复杂小地形对应地面抬升和水汽分布不均匀有关。低层暖平流强迫类强对流天气,中低层暖平流占主导作用,湿层可从地面向上延伸到500 h Pa附近,LFC高度明显偏低,温度垂直递减率小于冷平流强迫类。斜压锋生类强对流天气的显著特点是中低层冷暖空气强烈交汇,并伴有明显温度锋区和锋生。水汽条件好于冷平流强迫类,垂直风切变明显高于前两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区 强对流 形势配置 特殊性 综合分析
下载PDF
甘肃省短时强降水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33
7
作者 孟丽霞 +3 位作者 狄潇泓 孔祥伟 肖玮 苟尚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7年第6期34-39,共6页
基于甘肃省81个自动气象站2002—2012年逐小时降水数据,分析了甘肃省近11 a来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频次自甘肃省西北向东南逐步递增,陇东南地区是甘肃省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最多、强度最强的地区。短时强降水存... 基于甘肃省81个自动气象站2002—2012年逐小时降水数据,分析了甘肃省近11 a来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频次自甘肃省西北向东南逐步递增,陇东南地区是甘肃省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最多、强度最强的地区。短时强降水存在2个高发中心,一个在以合水为中心的陇东地区,另一个在以徽县为中心的徽成盆地。短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午后至前半夜,出现时段集中在16:00—00:00,17时前后是短时强降水天气高发时段。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5—9月,其中7—8月是一年中出现最多的月份,其次是6月。近11 a来,短时强降水频次呈上升趋势,2006年和2010年出现了2个峰值,其中2010年最多,发生52次,2004年最少只有17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时空分布 甘肃
下载PDF
“5.10”岷县短时暴雨斜压锋生特征和不稳定条件分析 被引量:31
8
作者 狄潇泓 +3 位作者 肖玮 沙宏娥 谭丹 宋秀玲 《干旱气象》 2017年第1期108-115,共8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雨量和NCEP l°×l°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5月10日甘肃岷县一次短时暴雨并引发山洪的强对流天气成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致灾严重的局地性短时暴雨的影响系统斜压性显著,500 h Pa...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雨量和NCEP l°×l°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5月10日甘肃岷县一次短时暴雨并引发山洪的强对流天气成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致灾严重的局地性短时暴雨的影响系统斜压性显著,500 h Pa高空槽后较强冷平流和槽前暖湿平流强烈交汇,地面到500 h Pa锋生作用明显。从天气系统基本配置类型看,500 h Pa斜压槽、700 h Pa低涡切变及暖湿气流、地面冷锋是这次强对流过程的影响系统。物理量诊断表明,中低层冷暖平流较强,锋生函数在10日午后明显增强,锋生函数正值区前侧出现强中尺度雨团,雨团朝锋生函数梯度方向移动。此次强对流过程中,大气为条件不稳定,700—300 h Pa温差达-49℃。斜压锋生作用的逐渐增强导致不稳定条件增强,进而导致上升运动发展,是产生本次短时暴雨天气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暴雨 斜压锋生 不稳定条件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一次特强沙尘暴的热力动力特征分析 被引量:28
9
作者 王伏村 +1 位作者 王宝鉴 付有智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50-959,共10页
使用NCEP再分析资料、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对2010年4月24日发生在河西走廊的一次特强沙尘暴天气进行了热力和动力作用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沙尘暴发生前,感热通量达最大值,湍流运动增强,增加了大气的不稳定性;大风沙尘暴发展和强盛期与动... 使用NCEP再分析资料、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对2010年4月24日发生在河西走廊的一次特强沙尘暴天气进行了热力和动力作用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沙尘暴发生前,感热通量达最大值,湍流运动增强,增加了大气的不稳定性;大风沙尘暴发展和强盛期与动量通量大值区对应,动量通量对沙尘向上输送起了重要作用;在强锋区附近,地转关系被破坏,大风沙尘暴大气主要出现在变压梯度大,即变压风大的区域,变压风是产生地面强风的主要成分;河西走廊这次沙尘暴过程有明显锋生活动,锋生过程使锋面次级环流加强;水平螺旋度负值中心值越大,近地面层风速越大,大风沙尘暴天气主要出现在水平螺旋度负值中心前方与零值线之间;在河西走廊上空,高空急流沿等熵面穿越等位势高度面下滑到2000gpm,形成偏西风低空急流,低空急流的形成和维持在大风沙尘暴过程中起到关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感热通量 动量通量 变压风 锋生 水平螺旋度 低空急流
下载PDF
甘肃省林区气候特征及其与森林火险的关系 被引量:26
10
作者 蒲肃 +2 位作者 黄玉霞 王小勇 何金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7-103,共7页
【目的】为保护和发展甘肃省现有森林,改善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的局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甘肃林区1971-2003年气象要素、1988-2003年森林火灾及1990-2001年植被指数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甘肃11个主要林区的气候特... 【目的】为保护和发展甘肃省现有森林,改善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的局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甘肃林区1971-2003年气象要素、1988-2003年森林火灾及1990-2001年植被指数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甘肃11个主要林区的气候特征及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林区气象条件与火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甘肃林区气温自东南向西北、由盆地向高山逐渐递减,各林区气温在1971-2003年总体呈上升趋势;林区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且逐年呈下降的趋势。各林区相对湿度的年变化有春低秋高和冬低秋高2种类型,蒸发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在3~10月植物生长期,干旱现象明显,近十几年来干旱状况较严重。气象要素及干旱指数与森林火险密切相关。【结论】在气温高、湿度大、降水量多、干旱指数高的季节,火灾发生率较低,而在天气寒冷、空气干燥、降水量稀少、干旱指数低的季节,火灾发生率较高。相对湿度、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降水量等气象要素及干旱指数,可用于甘肃森林火险的预警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气候特征 森林火险 甘肃省
下载PDF
“4.29”中国西北强沙尘暴数值模拟及螺旋度分析 被引量:26
11
作者 任余龙 +4 位作者 李文莉 段海霞 李忆平 张培燕 刘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5-124,共10页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对2009年4月28~30日中国西北出现的区域性强沙尘暴过程进行了天气分析,并用GRAPES_SDM沙尘模式对此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然后利用螺旋度理论研究了沙尘暴的动力场结构。结果表明,500 hPa高空槽及高空锋区、地面冷锋及...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对2009年4月28~30日中国西北出现的区域性强沙尘暴过程进行了天气分析,并用GRAPES_SDM沙尘模式对此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然后利用螺旋度理论研究了沙尘暴的动力场结构。结果表明,500 hPa高空槽及高空锋区、地面冷锋及热低压等是形成此次强沙尘暴的主要天气系统。此次沙尘暴过程中在新疆北部和高原上存在两个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的|▽θ|大值带,分别与冷锋和热低压影响区域相对应,是沙尘天气主要的发生区域。GRAPES_SDM模式较准确地模拟出强沙尘暴过程的动力结构,是西北地区沙尘暴预报业务及科研中可依靠的沙尘暴预报模式。强沙尘暴过程中总螺旋度负值中心与500 hPa低压槽密切相关。负值中心轴线位于高空槽附近略偏前的位置,对高空槽的发展变化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沙尘天气出现在总螺旋度零线附近的等值线密集处。水平螺旋度作为总螺旋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强对流具有预示性,并为垂直螺旋度的形成或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hpx负值中心的位置和走向与500 hPa低压槽也具有一致性。沙尘天气主要发生在低压槽前、高压脊后hpx负值与hpy正值相重叠的区域。hpz及ω的垂直结构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可以反映出沙尘天气强弱的演变过程。沙尘暴区上空有一对正、负螺旋度中心相配合,中低层旋转上升运动出现并发展、高层下沉运动逐渐达到最强的时段,往往对应着沙尘暴出现的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 沙尘暴 数值模拟 螺旋度分析
下载PDF
山西两类暴雪预报的比较 被引量:25
12
作者 赵桂香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40-1148,共9页
对山西两类典型暴雪从环流形势、形成机制、数值诊断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回流形势和河套倒槽共同影响下的暴雪,其系统深厚稳定,可提前24~48h做出预报,而仅地面回流形势影响下形成的暴雪,其系统浅薄且较弱,预报难度较大。... 对山西两类典型暴雪从环流形势、形成机制、数值诊断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回流形势和河套倒槽共同影响下的暴雪,其系统深厚稳定,可提前24~48h做出预报,而仅地面回流形势影响下形成的暴雪,其系统浅薄且较弱,预报难度较大。数值诊断结果表明,对两类暴雪,垂直螺旋度分布均存在中高层为正,低层为负的特征,但出现时间、强度和分布形式上均存在明显差异,螺旋度强度的变化对第一类暴雪的出现有明显先兆意义,而对第二类暴雪则不明显。第一类暴雪涡散场的分布存在“高空辐散、低层辐合”的垂直配置,第二类暴雪不明显,但两类暴雪都出现在500hPa涡度梯度最大的地方,暴雪出现12h后,正涡度中心强度迅速增强,对应暴雪出现一个增幅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两类暴雪 可预报性 螺旋度
下载PDF
敦煌致洪暴雨的广义湿位涡分析 被引量:20
13
作者 王伏村 +2 位作者 王宝鉴 付双喜 代德彬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5-155,共11页
利用高空、地面定时观测资料、区域站降水资料、FY-2E红外云图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6月15-16日甘肃敦煌、阿克塞和肃北的一次历史罕见暴雨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水汽条件、广义湿位涡及其倾向变化进行了分析... 利用高空、地面定时观测资料、区域站降水资料、FY-2E红外云图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6月15-16日甘肃敦煌、阿克塞和肃北的一次历史罕见暴雨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水汽条件、广义湿位涡及其倾向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是中高纬天气系统与低纬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暴雨水汽来源于700hPa新疆东部偏西气流输送和600hPa附近河西走廊西部偏东气流输送。广义湿位涡正异常主要集中在850~750hPa广义位温线密集区,这与实际大气水汽主要集中在低层是一致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暴雨期的水汽分布和水汽集中特征。800hPa上广义湿位涡的正异常区基本与暴雨区一致,与湿位涡相比,广义湿位涡能更好地诊断出这次暴雨落区。广义湿位涡正异常大值区出现在绝对涡度异常大值区与大的相对湿度梯度相重叠的区域。单点广义湿位涡倾向异常值的负正、正负转换及峰值变化与降水开始、结束和雨强变化相一致。广义湿位涡除了可作为一个分析暴雨系统发生、发展的动力变量外,还可体现出暴雨时期高水汽集中的特点,在暴雨分析中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湿位涡 暴雨 水汽输送 非均匀饱和
下载PDF
“8.12”甘肃大暴雨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14
作者 刘抗 +4 位作者 孟丽霞 车玉川 程鹏 刘新伟 宋强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5-252,共8页
2010年8月10~13日,甘肃省河东出现了中到大雨,局地暴雨或大暴雨,是舟曲山洪地质灾害气象应急响应开始后迎来的第一场区域性暴雨过程,对前方救灾抢险工作造成严重威胁。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特征、水汽... 2010年8月10~13日,甘肃省河东出现了中到大雨,局地暴雨或大暴雨,是舟曲山洪地质灾害气象应急响应开始后迎来的第一场区域性暴雨过程,对前方救灾抢险工作造成严重威胁。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特征、水汽条件、动力条件、不稳定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并总结了暴雨过程的中尺度云团特征及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持续时间较长,但大暴雨出现时段集中,雨强大,危害性强。副高强盛,北部冷空气分裂南下,青藏高原切变线活动频繁,是本次暴雨过程的主要环流特征。500 hPa锋区和700 hPa低涡切变线是造成暴雨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低层正涡度区、水汽辐合、上升运动、正螺旋度中心以及层结不稳定等因素为暴雨产生创造了热力、动力和能量条件。此次暴雨的触发机制是低层中尺度切变线的发展和维持、偏南暖湿气流的增强,以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大气上下层抽吸作用。多个中β尺度对流云团沿700 hPa切变南侧发展东移,表明本次大暴雨过程中存在明显中小尺度系统,其中低层气旋式辐合、高层辐散流场的配置是降雨范围及强度增大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大暴雨 特征 分析
下载PDF
ECMWF高分辨率模式降水预报能力评估与误差分析 被引量:19
15
作者 曹越 赵琳娜 +2 位作者 巩远发 高迎娟 《暴雨灾害》 2019年第3期249-258,共10页
利用2015—2017年6—8月ECMWF高分辨率模式(ECMWF-Hi)的加工产品,结合我国2400多个国家级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对ECMWF-Hi产品24h降水预报的准确度、集中度和相关性进行了评估,并与ECMWF集合预报模式(ECMWF-EPS)24h降水预报产品进... 利用2015—2017年6—8月ECMWF高分辨率模式(ECMWF-Hi)的加工产品,结合我国2400多个国家级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对ECMWF-Hi产品24h降水预报的准确度、集中度和相关性进行了评估,并与ECMWF集合预报模式(ECMWF-EPS)24h降水预报产品进行比较。为更好地描述预报的集中度,避免单纯用标准差比或平均值比刻画预报集中度的缺陷,建立一个综合标准差和平均值的R指数,用之定量描述模式预报的集中度。结果表明:(1)ECMWF-Hi在均方根误差的检验方面并未表现出优势;而分辨率较低的ECMWF-EPS集合平均预报误差最小。(2)ECMWF-Hi对研究区域降水预报的集中度的整体描述较为准确,离散度与观测较为相似,预报期望也与观测降水的期望最接近,ECMWF-Hi比ECMWF-EPS的集合控制预报与集合平均对观测降水集中度的刻画较为准确。(3)研究区域内各站点R指数分布表明,ECMWF-Hi与ECMWF-EPS控制预报、平均预报相比,对平均值预报不足的站点较多,且这些站点的预报集中度普遍大于观测,ECMWF-Hi的降水预报更接近观测降水。(4)评估应用结果表明,R指数不仅能定性评估模式的集中度,也可定量描述集中度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MWF高分辨率模式 降水预报 误差分析 集中度 R指数
下载PDF
兰州市人体舒适度预报系统开发研制 被引量:15
16
作者 王小勇 +2 位作者 黄玉霞 杨民 何金梅 《甘肃气象》 2003年第1期20-23,共4页
利用兰州市1971~2000年气象资料,统计分析各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在国内外人体实验和有关研究方法基础上,结合本地特殊的气候状况,建立了与人体舒适度有关的8个指数的计算方法和相应的预报等级,并在预报实... 利用兰州市1971~2000年气象资料,统计分析各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在国内外人体实验和有关研究方法基础上,结合本地特殊的气候状况,建立了与人体舒适度有关的8个指数的计算方法和相应的预报等级,并在预报实践中进行了效果检验和参数订正,可以满足兰州市气象指数预报业务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市 人体舒适度预报系统 气象资料 统计分析 气象指数预报
下载PDF
一次西北地区东部大暴雨的物理机制分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王伏村 +4 位作者 修韶宇 阙龙凯 韩树浦 郭萍萍 郑学金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01-1513,共13页
利用探空、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卫星云图以及1°×1°NCEP再分析资料,从大气环流、水汽来源、湿斜压矢量、涡度转换、大气非平衡强迫等方面对2010年7月23日发生在西北地区东部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低涡... 利用探空、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卫星云图以及1°×1°NCEP再分析资料,从大气环流、水汽来源、湿斜压矢量、涡度转换、大气非平衡强迫等方面对2010年7月23日发生在西北地区东部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低涡切变线在中、低层形成强辐合,对流层高层南亚高压东部北风急流出口区左侧形成强辐散,这样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环流配置在暴雨区上空易形成强大的上升运动。在台风"灿都"和副热带高压的作用下,偏南风低空气流源源不断地向西北地区东部输送水汽。暴雨期间,大气降水率与暴雨不同阶段的雨强变化一致,暴雨最强时段降水率达到50 mm·h-1以上。鞍型流场引导干冷空气和暖湿空气在低涡切变线处汇集,总变形大值区与等相当位温线密集带一致,有利于低涡湿斜压性增强。低涡快速发展期,500 h Pa垂直涡度的增长绝大部分来源于扭转项的贡献,即水平涡度向垂直涡度的转换,且出现最大值比垂直涡度超前6 h,对暴雨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850h Pa大气非平衡强迫负值中心值越小,雨强越强,在出现极端强降水的区域大气非平衡强迫中心值小于-10.0×10-9s-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低涡 降水率 涡度转换 大气非平衡强迫
下载PDF
西北地区一次斜压槽引发的强沙尘暴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徐建芬 孙兰 +1 位作者 王宝鉴 《干旱气象》 2001年第2期40-44,共5页
利用T10 6数值预报及常规气象资料 ,对 1998年 4月 15日西北地区强沙尘暴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这是一次由斜压槽及冷锋锋生触发的沙尘暴 ,高空急流及其下部的Ferrel环流对沙尘暴发生起到重要作用 ;强沙尘暴发生在高空急流出口区右侧... 利用T10 6数值预报及常规气象资料 ,对 1998年 4月 15日西北地区强沙尘暴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这是一次由斜压槽及冷锋锋生触发的沙尘暴 ,高空急流及其下部的Ferrel环流对沙尘暴发生起到重要作用 ;强沙尘暴发生在高空急流出口区右侧、5 0 0hPa正涡度中心下风方和次级反环流的上升运动区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斜压槽 次级环流
下载PDF
基于全连接神经网络方法的日最高气温预报 被引量:17
19
作者 赵琳娜 卢姝 +2 位作者 齐丹 应爽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7-269,共13页
为了考察辅助变量、时间滞后变量设置的重要性和神经网络中嵌入层对分类变量处理的有效性,利用2015年1月15日-2020年12月31日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高分辨率模式(high resolu... 为了考察辅助变量、时间滞后变量设置的重要性和神经网络中嵌入层对分类变量处理的有效性,利用2015年1月15日-2020年12月31日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高分辨率模式(high resolution,HRES)输出产品及中国2238个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数据集,在全连接神经网络基础上设计4个试验,构建24 h最高气温预报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加入辅助变量、时间滞后变量的特征和带有嵌入层的全连接神经网络结构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对HRES日最高气温预报误差均有订正效果,均方根误差降低29.72%~47.82%,温度预报准确率提高16.67%~38.89%。加入经过嵌入层处理的辅助变量后,可显著提高青藏高原中南部和西南地区东部的平均绝对偏差不超过2℃的正技巧站点比例(比仅用HRES预报因子建模分别提高21.74%和14.17%),在此基础上加入时间滞后变量显著提高上述两个地区的平均绝对偏差不超过2℃的正技巧站点比例(比仅用HRES预报因子建模分别提高40.98%和20.33%),且预报性能更加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嵌入层 全连接神经网络 日最高气温
下载PDF
一次陇东大暴雨的锋生过程及倾斜涡度发展 被引量:15
20
作者 王伏村 +4 位作者 姚延锋 修韶宇 郭萍萍 阙龙凯 韩树浦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19-431,共13页
利用探空、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卫星云图、天气雷达和ECMWF(ERA-interim)0.25°×0.25°再分析资料,从大气环流、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锋生及倾斜涡度发展等方面对2013年6月20日发生在甘肃陇东地区的大暴雨天气进行了诊断... 利用探空、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卫星云图、天气雷达和ECMWF(ERA-interim)0.25°×0.25°再分析资料,从大气环流、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锋生及倾斜涡度发展等方面对2013年6月20日发生在甘肃陇东地区的大暴雨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原东北侧低空切变线、副热带高压及冷空气相互作用下,干冷空气和暖湿空气在中低空交汇产生强锋生,使切变线上垂直涡度、辐合快速发展,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导致大暴雨发生。暴雨出现在TBB<-52℃的强对流云带中,雨强随着冷空气的向南侵入和渗透,由北向南在陇东地区逐步增强,进入四川后开始减弱。雷达强回波区高度<5 km,在0℃层以下具有低质心、暖云高效降水回波的特征。降水回波为南北带状,自南向北移动,不断影响同一地区,具有明显的"列车效应"。锋生强度与切变线强度及暴雨强度的增强、维持和减弱变化基本一致。分析锋生函数表明,在暴雨增强阶段,散度项锋生和形变项锋生起主要作用,形变项锋生作用更显著,倾斜项锋生作用相对较小;在暴雨持续阶段,散度项锋生和形变项锋生作用旗鼓相当,倾斜项起锋消作用。通过全型垂直涡度方程建立垂直涡度变化与锋生的直接联系,从而诊断锋生对天气系统强度的作用。锋生使得湿等熵面倾斜,在锋区前侧产生显著的正垂直涡度变化,切变线得到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低涡 切变线 垂直涡度 锋生 倾斜涡度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