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黄连转录组中SSR位点信息分析与多态性引物开发 被引量:15
1
作者 杨生超 +2 位作者 张广辉 刘涛 梁艳丽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034-2042,共9页
本研究通过对两种黄连,即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和云南黄连(C.teeta Wall.)转录组中SSR位点信息的分析,设计SSR引物,为开发新的SSR标记提供理论基础。利用MISA工具筛选黄连及云南黄连转录组测序获得的55 903和49 741条Unig... 本研究通过对两种黄连,即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和云南黄连(C.teeta Wall.)转录组中SSR位点信息的分析,设计SSR引物,为开发新的SSR标记提供理论基础。利用MISA工具筛选黄连及云南黄连转录组测序获得的55 903和49 741条Unigenes,对其SSR位点信息进行了分析;Primer3设计SSR引物,随机选取60对引物对两种黄连,每种20株,共40株进行多态性扩增分析。黄连和云南黄连转录组分别搜索到4 071和4 041个SSR位点。两种黄连中二核苷酸和三核苷酸重复皆是主要的类型,分别占总SSR的87.71%和87.58%。黄连中,二核苷酸重复基元出现最多的为AG/CT,共953个,占总SSR的23.40%,三核苷酸重复基元出现最多的为AAG/CTT,共746个,占总SSR的18.3%;在云黄连中,AG/CT和AAG/CTT分别为934(23.10%)和773(19.10%)。随机选取60对引物进行PCR扩增,其中12对(20.00%)表现出多态性差异。利用Populations软件作图,将40个材料分为2类。两种黄连转录组中SSR位点出现频率高,类型丰富;大量的SSR为其遗传多样性分析和遗传图谱构建提供了丰富的候选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 云南黄连 转录组 SSR信息 多态性
原文传递
云南省黄精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朱新焰 杜春华 +5 位作者 王家金 钱均祥 张智慧 石亚娜 季鹏章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64-370,共7页
目的通过调查研究,探索云南省黄精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查阅文献、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云南省各黄精产区实际生产情况。结果云南省黄精产业在资源、种植、加工、市场、... 目的通过调查研究,探索云南省黄精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查阅文献、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云南省各黄精产区实际生产情况。结果云南省黄精产业在资源、种植、加工、市场、平台建设等多个环节都存在一些问题。其后,分别从黄精产业的内涵、资源状况、优势条件、制约因素等方面探讨和研究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结论对黄精进行规范化种植、充分利用根、茎、叶、花、果实等资源、开发功效确切的系列大健康产品是解决云南省黄精产业发展问题的最佳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精 产业 发展现状 对策
下载PDF
不同初加工方法对黄精品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朱新焰 +5 位作者 石亚娜 包和超 张智慧 王家金 钱均祥 季鹏章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2537-2541,共5页
目的:探索不同初加工方法对黄精品质的影响,优化不同等级、不同形态黄精的初加工方法。方法:经不同干燥法及煮制法、蒸制法处理黄精后,利用硫酸-苯酚法对指标性成分黄精多糖进行含量测定,同时考察药材醇溶性浸出物、水溶性浸出物及总灰... 目的:探索不同初加工方法对黄精品质的影响,优化不同等级、不同形态黄精的初加工方法。方法:经不同干燥法及煮制法、蒸制法处理黄精后,利用硫酸-苯酚法对指标性成分黄精多糖进行含量测定,同时考察药材醇溶性浸出物、水溶性浸出物及总灰分的含量,筛选最佳初加工工艺。结果:经不同方法处理后,各级黄精样品均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对黄精多糖(≥7%)、醇溶性浸出物(≥45%)及总灰分含量(≤4%)的要求;从干燥方式来看,微波干燥法优于烘箱干燥法;对不同形态(个状及片状)黄精样品而言,片状黄精品质优于个状黄精;而对于初加工方法而言,蒸制法优于煮制法。黄精"统货"蒸制、煮制时间分别在20、15 min时,黄精多糖含量达到较高值。结论:通过对不同的初加工方法分别进行探讨,初步得到了黄精的个状、片状及"统货"样品进行高效初加工的方法,可为有效利用黄精资源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精 初加工 品质评价 黄精多糖
下载PDF
白及与2种混伪品的对比鉴别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朱新焰 张彬若 +8 位作者 杨竹雅 张智慧 孙信梅 曾彪 石亚娜 钱均祥 王家金 季鹏章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167-2173,共7页
【目的】对白及(滇产)与2种常见混伪品进行对比鉴别,建立白及真伪品的鉴别方法。【方法】应用性状与显徽鉴别方法,着重对药材的表面特征及横切面和粉末等显徽特征等进行研究。【结果】白及与混伪品云南独蒜兰、滇黄精在外观上具有一定... 【目的】对白及(滇产)与2种常见混伪品进行对比鉴别,建立白及真伪品的鉴别方法。【方法】应用性状与显徽鉴别方法,着重对药材的表面特征及横切面和粉末等显徽特征等进行研究。【结果】白及与混伪品云南独蒜兰、滇黄精在外观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形态、纹理、断面、气味等性状特征及横切面和黏液细胞、针晶、纤维、导管及淀粉粒等显徽特征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应用性状与显徽鉴别方法能有效鉴别白及真伪品。【结论】建立了一套利用性状和显徽特征鉴别白及真伪品的方法,为准确鉴别白及的真伪提供依据,也为市场监督检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及 云南独蒜兰 滇黄精 鉴别
下载PDF
滇黄精与轮叶黄精多糖的组织化学及含量测定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朱新焰 孙信梅 +6 位作者 杜春华 石亚娜 张智慧 王家金 钱均祥 季鹏章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1-64,I0013,I0014,I0015,I0016,I0017,共9页
目的对滇黄精及其习用药材轮叶黄精进行多糖组织化学和含量测定研究,明确两种药材多糖的积累和分布特征,比较两者多糖含量的差异,为滇黄精及其习用品资源的挖掘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徒手切片法制作两种药材不同器官的... 目的对滇黄精及其习用药材轮叶黄精进行多糖组织化学和含量测定研究,明确两种药材多糖的积累和分布特征,比较两者多糖含量的差异,为滇黄精及其习用品资源的挖掘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徒手切片法制作两种药材不同器官的横切片,利用组织化学定位方法对多糖进行定位分析。以醇提法提取根茎多糖,采用蒽酮-硫酸为显色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多糖含量。结果在两种药材不同的器官及组织中,多糖主要分布在根、根茎的皮层薄壁细胞、黏液细胞、维管束及其鞘细胞中;茎的维管束和纤维束环中;叶肉细胞及叶脉维管束中。根茎多糖分布最多,其次是叶片,根和茎中分布则较少。两种药材多糖含量差异不大,滇黄精多糖含量略高于轮叶黄精。结论组织化学定位和蒽酮-硫酸显色法适用于研究和分析黄精类药材多糖的分布和含量测定。民间习用轮叶黄精有一定的合理性,应加强对其化学成分、安全性及疗效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黄精 轮叶黄精 多糖 组织化学 含量测定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滇黄精多糖及其代谢酶的影响
6
作者 钱华丽 王俊锋 +4 位作者 郭兰萍 魏建昆 张磊 季鹏章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087-3094,共8页
为探究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滇黄精块茎多糖积累的规律及其酶活性变化特征,本研究采用盆栽控水法,对3年生滇黄精植株进行4种水分胁迫处理,并对部分重度干旱植株进行复水处理;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SS、SPS、AI、UGP、NI 5种酶的活性;采用0... 为探究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滇黄精块茎多糖积累的规律及其酶活性变化特征,本研究采用盆栽控水法,对3年生滇黄精植株进行4种水分胁迫处理,并对部分重度干旱植株进行复水处理;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SS、SPS、AI、UGP、NI 5种酶的活性;采用0.2%蒽酮-硫酸比色法测定多糖含量。结果显示,SS、SPS、AI、UGP、NI分别在含水量在20%、40%、20%、20%、20%时酶活性达到峰值;滇黄精多糖含量在20%含水量处理组最高。干旱胁迫与多糖含量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含水量与多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表明中度和重度干旱可以提高滇黄精多糖合成相关酶的活性,且有利于滇黄精块茎多糖的积累,能有效提高滇黄精品质,这对滇黄精的种植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酶活性 多糖
原文传递
不同酶解条件对滇黄精叶片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初探
7
作者 李梦迪 +4 位作者 胡明举 杨丽英 石亚娜 石瑶 董志渊 《上海农业科技》 2024年第6期38-40,共3页
为探明不同酶液组合、酶解时长、p H对滇黄精叶片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的影响,以滇黄精幼叶为试验材料,采用酶解法,开展了原生质体的分离制备试验。结果表明:选用0.25%纤维素酶+0.10%果胶酶酶解滇黄精嫩叶12 h,对原生质体的分离效果较好,... 为探明不同酶液组合、酶解时长、p H对滇黄精叶片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的影响,以滇黄精幼叶为试验材料,采用酶解法,开展了原生质体的分离制备试验。结果表明:选用0.25%纤维素酶+0.10%果胶酶酶解滇黄精嫩叶12 h,对原生质体的分离效果较好,在该酶解条件下,原生质体的活力为73.69%,产量为8.46×10^(7)个/g;酶液p H对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黄精 酶解法 原生质体 产量 活力
下载PDF
云南地区白及林下种植现状及技术要点 被引量:3
8
作者 甘开涛 胡明举 +6 位作者 董志渊 石瑶 杨丽英 袁理春 王家金 石亚娜 《云南农业科技》 2023年第2期13-15,共3页
通过总结林下白及种植模式,分析白及林下种植技术要点,为白及林下种植推广应用提供借鉴。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对白及的生长发育条件进行总结,将白及经济林木下种植和天然林木下种植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了适合白及生长的土壤条件、遮荫... 通过总结林下白及种植模式,分析白及林下种植技术要点,为白及林下种植推广应用提供借鉴。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对白及的生长发育条件进行总结,将白及经济林木下种植和天然林木下种植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了适合白及生长的土壤条件、遮荫度、水分、温度,分析了白及经济林木下和天然林木下种植的优缺点,提炼出了白及林下种植的技术要点。白及林下种植实现了白及和林木同时获得收益,创建了更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及 林下种植 云南
下载PDF
滇黄精营养器官的组织结构及组织化学定位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朱新焰 杨竹雅 +11 位作者 杜春华 王家金 钱均祥 曾彪 王丽 张智慧 石亚娜 冷燕 杨雁 杜慧 季鹏章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34-741,共8页
【目的】对滇黄精各营养器官进行显微结构和组织化学定位研究,明确滇黄精各器官的组织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成分的分布积累特征。【方法】分别制作滇黄精根、根茎、茎和叶片横切片,运用显微镜观察各器官的组织构造,利用组织化学定位方法... 【目的】对滇黄精各营养器官进行显微结构和组织化学定位研究,明确滇黄精各器官的组织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成分的分布积累特征。【方法】分别制作滇黄精根、根茎、茎和叶片横切片,运用显微镜观察各器官的组织构造,利用组织化学定位方法对多糖和皂苷类成分进行定位及分布数量分析。【结果】明确了滇黄精各器官的组织形态及构造特点;多糖类物质主要分布在皮层基本薄壁组织、黏液细胞、维管束及少数厚壁组织细胞中。皂苷则主要分布在表皮、皮层基本薄壁组织及厚壁组织细胞中。多糖类及皂苷类物质在各器官的分布量由高到低的顺序均为根茎、叶片、茎及根。【结论】滇黄精各营养器官的结构特征可以作为药材鉴别的依据;四种器官均有多糖与皂苷分布,但两者分布的部位及组织细胞有所不同。在相同观察视野面积下,叶片等部位也有较高的分布量,应注重对叶、茎、根等非药用部位的开发利用。研究结果可为滇黄精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黄精 器官 组织结构 多糖 皂苷 组织化学
下载PDF
四种天麻基于SLAF测序的SNP标记开发与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新焰 +4 位作者 石亚娜 付坚 王家金 钱均祥 季鹏章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78-1584,共7页
为了分析天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进化关系,开发特异性SNP(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标记位点。实验通过对4种不同种或不同产地的同种天麻共28个样品进行SLAF测序,首次在天麻种质资源中得到SLAF标签并开发SNP标记,通过De nov... 为了分析天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进化关系,开发特异性SNP(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标记位点。实验通过对4种不同种或不同产地的同种天麻共28个样品进行SLAF测序,首次在天麻种质资源中得到SLAF标签并开发SNP标记,通过De nove测序技术,构建SLAF文库,利用GATK和SAMTOOLS技术开发SNP标记。共获得75.95 M高质量的reads数据,471001个SLAF标签,其中多态性SLAF标签19675个,并开发出60238个群体SNP。对SNP标记的分析的结果表明,作为主要栽培种的天麻(W)由于长时间的人工培育,也许使得其遗传进化体系与其他的天麻种质资源存在较大差异。另外,所有样品中SNP标记的杂合率普遍高于20%,突出了天麻这一物种广泛的杂合性。而且,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SLAF-seq可以高效地、低成本地开发出大量的可用于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的SNP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Gastrodia elata Bl.) SLAF测序 SNP标记
原文传递
铁皮石斛共生萌发真菌对其种子萌发的影响
11
作者 施海芳 董志渊 +6 位作者 石瑶 胡明举 杨丽英 袁理春 王家金 石亚娜 《云南农业科技》 2023年第4期8-10,共3页
为了提高铁皮石斛种子的萌发率,对铁皮石斛共生萌发真菌进行了研究。将铁皮石斛种子与从人工授粉的铁皮石斛根部分离得到的一种胶膜菌属真菌,在共生培养基(OMA)上进行共生萌发,比较种子在恒温下有无共生真菌和有无光照条件下的发芽速率... 为了提高铁皮石斛种子的萌发率,对铁皮石斛共生萌发真菌进行了研究。将铁皮石斛种子与从人工授粉的铁皮石斛根部分离得到的一种胶膜菌属真菌,在共生培养基(OMA)上进行共生萌发,比较种子在恒温下有无共生真菌和有无光照条件下的发芽速率。结果表明,经过60 d的共生培养,发现有共生真菌且有光照培养条件下种子萌发速率最快,而无共生真菌有光照培养条件下种子也会萌发,但是在黑暗条件下,不论共生真菌是否有参与共生萌发,种子均无萌发迹象。铁皮石斛种子在胶膜菌属真菌的共生条件下会加速萌发,且在有光照的条件下,也能促进种子的萌发和进一步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 共生真菌 种子萌发
下载PDF
HTRB600钢筋混凝土梁动态损伤机理和承载力研究
12
作者 张仲昊 +2 位作者 汪维 李磊 魏久淇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24年第6期51-60,共10页
近年我国大力推广热轧高强度热处理钢筋(Heat-Treated Ribbed Bars,HTRB)等新型高强钢筋(High-Strength Steel Bars,HSSB),而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构件的动力特性和破坏形式受到加载速率的影响而发生明显的改变.为研究配... 近年我国大力推广热轧高强度热处理钢筋(Heat-Treated Ribbed Bars,HTRB)等新型高强钢筋(High-Strength Steel Bars,HSSB),而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构件的动力特性和破坏形式受到加载速率的影响而发生明显的改变.为研究配置HTRB600的RC梁的动态力学性能,设计了不同加载速度和不同混凝土强度的4组试验.结果表明:梁在动态加载下的破坏过程可分为弹性阶段、带裂缝工作阶段和破坏阶段.屈服荷载随着加载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将材料静态强度替换为动态强度后,规范中的公式可以准确预测梁的屈服弯矩.使用LS-DYNA程序建立了精确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梁的损伤机理和极限承载力,发现梁的极限荷载随着加载速度的提高而增大,极限挠度和延性比随着加载速度的增加而减小,混凝土强度对梁的极限承载力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钢筋 钢筋混凝土梁 抗弯承载力 动态加载 数值模拟 损伤机理
下载PDF
超高强钢筋混凝土梁在静态加载下的抗弯性能试验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仲昊 +2 位作者 汪维 李磊 何翔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07-116,共10页
为研究配置超高强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设计制作11组不同钢筋强度、混凝土强度、配筋率的钢筋混凝土梁,采用四点弯曲静力加载的方式,对试件的破坏形态、弯曲响应、屈服荷载、极限承载力及裂缝宽度等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加强钢筋... 为研究配置超高强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设计制作11组不同钢筋强度、混凝土强度、配筋率的钢筋混凝土梁,采用四点弯曲静力加载的方式,对试件的破坏形态、弯曲响应、屈服荷载、极限承载力及裂缝宽度等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加强钢筋的强度可以提高钢筋混凝土梁的最大承载能力;增加混凝土强度对梁的抗弯承载能力影响相对较小;增加纵向钢筋配筋率能够明显提高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能力;HTRB600/700超高强钢筋混凝土梁在受力形态、弯曲响应和破坏模式方面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梁相同,其屈服荷载和极限承载力仍然可以按照相关规范公式进行计算;对于受弯梁构件,HTRB600级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建议取520 MPa,HTRB700级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建议取610 MPa;在短期荷载作用下超高强钢筋混凝土梁试件实测的最大裂缝宽度值比相关规范计算值大,因此提出了一个最大裂缝宽度调整系数k并进行了计算公式的修正,经过调整后得到的计算值与试验实测值吻合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强钢筋 混凝土梁 弯曲响应 受弯性能 极限承载力 最大裂缝宽度
下载PDF
CT引导下臭氧盘内注射对椎间盘源性腰腿痛的诊断与治疗价值 被引量:2
14
作者 相龙彬 宫元芳 +3 位作者 杨菊芬 段春晓 程模仁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6期508-511,共4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医用臭氧椎间盘内注射对椎间盘源性腰腿痛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利用臭氧气体作为阴性对比剂,并发挥其氧化治疗作用,对108例临床症状和影像初查一致怀疑为单节段椎间盘源性腰腿痛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间盘内臭氧注射,...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医用臭氧椎间盘内注射对椎间盘源性腰腿痛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利用臭氧气体作为阴性对比剂,并发挥其氧化治疗作用,对108例临床症状和影像初查一致怀疑为单节段椎间盘源性腰腿痛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间盘内臭氧注射,观察气体弥散形态,并随访患者症状变化情况,总结疗效。结果:术后随访3~6月,平均5月;108例患者中96例术后腰腿痛症状基本消失,12例下腰痛症状明显减轻;42例纤维环不同程度部分撕裂,66例纤维环向后完全断裂,气体溢出椎间盘;108例椎间盘注射臭氧时均诱发疼痛。结论:CT引导下臭氧椎间盘内注射对椎间盘源性腰腿痛既有造影诊断价值,又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源性腰痛 臭氧治疗 CT介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