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东北部海陆深地震联测与滨海断裂带两侧地壳结构分析 被引量:113
1
作者 赵明辉 学林 +4 位作者 叶春明 夏戡原 黄慈流 谢剑波 王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45-852,共8页
南海东北部首次成功实施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 ,填补了海陆过渡带深地震探测的空白 .利用该次海陆联测地震数据 ,通过数据处理、震相分析、射线追踪、走时模拟等方法 ,获得了滨海断裂带附近的纵波地壳速度结构 ,探明了海陆联测剖面中滨海... 南海东北部首次成功实施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 ,填补了海陆过渡带深地震探测的空白 .利用该次海陆联测地震数据 ,通过数据处理、震相分析、射线追踪、走时模拟等方法 ,获得了滨海断裂带附近的纵波地壳速度结构 ,探明了海陆联测剖面中滨海断裂带可能位置 .地壳速度结构为陆壳结构 ,地壳厚度由陆地向海区逐步变薄 ;在上地壳下部普遍存在一层速度为 5 .5~ 5 .9km·s-1、厚度为 2 .5~ 4 .0km的低速层 ,并向海区方向减薄 ,该区未发现明显的高速层 .滨海断裂带为一纵向低速带 ,位于南澳台东南 35km处 ,对应于重、磁异常带 ,断裂带断至莫霍面 ,是华南陆区正常型陆壳与海区减薄型陆壳的分界地壳断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联测 断裂带 地震数据 地壳结构 低速层
下载PDF
南海西南次海盆与南沙地块的OBS探测和地壳结构 被引量:86
2
作者 学林 赵明辉 +5 位作者 敖威 吕川川 郝天珧 游庆瑜 阮爱国 李家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117-3128,共12页
跨越南海西南次海盆南部陆缘和南沙地块中部的OBS973-1测线是南海南部首次采集的海底地震仪(OBS)广角反射与折射深地震测线,本文通过震相分析和走时正演拟合,获得了沿测线的二维纵波速度结构模型.模拟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速度2.5~4.5 km... 跨越南海西南次海盆南部陆缘和南沙地块中部的OBS973-1测线是南海南部首次采集的海底地震仪(OBS)广角反射与折射深地震测线,本文通过震相分析和走时正演拟合,获得了沿测线的二维纵波速度结构模型.模拟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速度2.5~4.5 km/s,厚度1000~3000 m,局部基底面起伏较大.结晶基底的速度从顶部的4.5~5.5 km/s增加到地壳底部的6.8~6.9 km/s,中地壳有一个小的速度不连续面(0.1~0.2 km/s),而地壳底部的莫霍面有较大的速度反差(1.2 km/s),上地幔顶部的速度为8.0~8.1 km/s.莫霍面埋深和地壳厚度在测线的北段和南段有很大的不同,在测线北段的海盆区,莫霍面埋深约11 km,结晶地壳的厚度仅为5~6 km,表现为典型洋壳的特征,而在测线南段的陆块区,莫霍面埋深最大达24 km,地壳厚度可达20 km,表现为减薄陆壳的特征,从海盆区到陆块区莫霍面埋深和地壳厚度迅速增加.陆块区上下地壳的厚度和变化趋势相似,下地壳没有看到高速层(HVL),可能说明地壳内部是以纯剪拉张的均匀减薄为主,地壳下部的岩浆底侵不发育.对比OBS973-2和OBS973-3测线的结构模型,可以推测南沙地块的中部和东部具有相似的构造性质,西南次海盆两侧是一对非火山型的不对称共轭陆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次海盆 南沙地块 海底地震仪 地壳结构 共轭陆缘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沉降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探讨 被引量:77
3
作者 郭兴伟 施小斌 +3 位作者 学林 吴智平 杨小秋 肖尚斌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3-280,共8页
综合分析了渤海湾盆地新生代以来断裂发育的分布规律,以及伸展量和沉积沉降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并结合现今的深部结构特征,试图揭示盆地新生代沉降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发现在断陷阶段,断裂发育在时间和空间上控制了沉积沉降中心的迁... 综合分析了渤海湾盆地新生代以来断裂发育的分布规律,以及伸展量和沉积沉降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并结合现今的深部结构特征,试图揭示盆地新生代沉降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发现在断陷阶段,断裂发育在时间和空间上控制了沉积沉降中心的迁移;坳陷阶段后期,在断裂作用非常弱的情况下,以渤中坳陷为中心,出现裂后加速沉降现象,并逐渐波及到相邻坳陷。断陷阶段的断裂发育和沉积沉降主要受板块运动形成应力场的控制,其沉降是岩石圈水平伸展和岩石圈垂向热减薄耦合作用的结果;而裂后加速沉降可能是岩石圈垂向密度突然变化及其后迅速热衰减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新生代 断裂 伸展量 加速沉降
下载PDF
红河断裂带的新生代变形机制及莺歌海盆地的实验证据 被引量:76
4
作者 孙珍 钟志洪 +2 位作者 周蒂 学林 吴世敏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共9页
红河断裂带是印藏碰撞过程中 ,印支地块被顺时针旋转挤出的走滑变形带。莺歌海盆地发育于红河断裂带海上延伸带上。根据莺歌海盆地和相邻的NE向琼东南盆地在晚中新世前 (5 .5MaB .P .)独立的构造发育和差异的沉降特点 ,认为红河断裂不... 红河断裂带是印藏碰撞过程中 ,印支地块被顺时针旋转挤出的走滑变形带。莺歌海盆地发育于红河断裂带海上延伸带上。根据莺歌海盆地和相邻的NE向琼东南盆地在晚中新世前 (5 .5MaB .P .)独立的构造发育和差异的沉降特点 ,认为红河断裂不可能穿越莺琼盆地界限向北东延伸 ,而越东断裂和中建南断裂很可能是红河断裂的延续。莺歌海盆地成盆机制的物理模拟结合红河断裂带陆上的变形特征、年代学证据与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研究 ,参考莺歌海盆地模拟过程中不同应力场下沉降中心的长轴方向 ,我们推断红河断裂带新生代的演化大致分 4个阶段 :(1 ) 50— 38MaB .P .期间的缓慢平移运动 ;(2 ) 38— 2 5MaB .P .期间的快速左行走滑运动 ;(3) 2 5— 5MaB .P .期间的左行走滑逐渐停止阶段 ;(4) 5MaB .P .后的右行走滑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断裂带 新生代 变形机制 莺歌海盆地 成盆机制 应力场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的构造属性问题 被引量:68
5
作者 吴世敏 周蒂 学林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419-426,共8页
以 1号断裂为界 ,南海北部陆缘可分为东、西两段 :东段包括北部湾盆地、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和台西盆地等 ;西段包括莺歌海盆地。两者构造形变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东段盆地边界断层主要为NE -EW向 ,为分支断层通过不同类型转换坡... 以 1号断裂为界 ,南海北部陆缘可分为东、西两段 :东段包括北部湾盆地、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和台西盆地等 ;西段包括莺歌海盆地。两者构造形变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东段盆地边界断层主要为NE -EW向 ,为分支断层通过不同类型转换坡连接而成的多支正断层系 ,因断层位移沿走向有规律变化 ,在其上盘发育相关褶皱 ,如横向褶皱 ;西段盆地边界断层也是由多条分支断层连接的多支断层系 ,但方向为NW向 ,以走滑作用为主 ,上盘没有发育断层相关褶皱。结合新生代岩浆作用、沉降和充填作用及地壳结构等特征分析 ,南海北部陆缘东段在构造活动上可以分成三个相对活跃时期 ,即 5 0~ 4 0、30~ 2 8和 10~ 5Ma左右。每一期拥有各自的特点 ,并具有不同的动力学来源。前两期与南海的扩张关系密切 ,第三期则与南海扩张无成因联系。南海北部陆缘虽然有一定的岩浆活动 ,但不是张裂的同期产物 ,因而它在形成机制上属于非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 ,其活动性因素是受周边板块相互作用的叠加所致。西段从成因机制上来讲并不属于南海北部陆缘 ,可能与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构造属性 被动陆缘 大陆边缘 地壳结构 形成机制
下载PDF
南海北部地壳结构的深地震探测和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73
6
作者 学林 施小斌 +3 位作者 阎贫 吴世敏 周蒂 夏戡原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1-236,共6页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其北部具有被动大陆边缘特征,深部地壳结构的研究对深入认识南海北部边缘的构造属性、演化历史、含油气盆地的形成过程,以及南海成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南海北部地壳结构的深地震探测经历了声纳浮标...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其北部具有被动大陆边缘特征,深部地壳结构的研究对深入认识南海北部边缘的构造属性、演化历史、含油气盆地的形成过程,以及南海成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南海北部地壳结构的深地震探测经历了声纳浮标、双船扩展剖面和海底地震仪几个阶段,声纳浮标探测了解到上地壳的结构特征,双船扩展剖面首次获得了地壳结构和莫霍面起伏的情况,海底地震仪探测则得到了详细的地壳结构模型。文中回顾了这些深地震探测和研究的历史,介绍和总结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和重要成果,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工作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地壳结构 深地震探测 声纳浮标探测 双船扩展剖面 海底地震仪 被动大陆边缘
下载PDF
陆地人工激发地震波的一种新方法 被引量:69
7
作者 陈颙 张先康 +3 位作者 学林 葛洪魁 刘宝金 王宝善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317-1321,共5页
为测试利用气枪水库激发作为陆地震源的可能性,在水库进行了容积为6000in3的气枪激发实验.实验中所使用气枪震源一次激发释放的能量为6.68×106J,大约相当3.4kg炸药的能量当量.用100台短周期地震仪排列组成180km长的测线,记录气枪... 为测试利用气枪水库激发作为陆地震源的可能性,在水库进行了容积为6000in3的气枪激发实验.实验中所使用气枪震源一次激发释放的能量为6.68×106J,大约相当3.4kg炸药的能量当量.用100台短周期地震仪排列组成180km长的测线,记录气枪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实验有两个显著的结果:第一,气枪激发对水库大坝安全无影响,激发时未见死鱼,这种震源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第二,气枪激发的地震波与在华北地区陆地800kg炸药激发的地震波强度相当,周围地震台的记录表明,一次激发相当于一次0.5级(Ml)的天然地震.在离激发点220km的基岩台,可以接收到气枪激发产生的地震波信号.气枪激发是照亮约100000km2地下(地壳,上地幔)的一盏明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枪 水库激发 绿色环保震源
原文传递
南海东北部海陆联测与海底地震仪探测 被引量:62
8
作者 学林 赵明辉 +5 位作者 叶春明 王天楷 王平 张毅祥 夏戡原 李昭兴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95-300,共6页
利用三分量海底地震仪、陆上便携式地震仪和海上气枪震源在南海东北部首次进行了海陆联合的深地震探测,测线呈北北西-南南东方向,垂直于区域构造走向,总长达500km,所获得的数据质量好,深部信息丰富,可分辨出Pg、Pn、PmP等地震相,为南海... 利用三分量海底地震仪、陆上便携式地震仪和海上气枪震源在南海东北部首次进行了海陆联合的深地震探测,测线呈北北西-南南东方向,垂直于区域构造走向,总长达500km,所获得的数据质量好,深部信息丰富,可分辨出Pg、Pn、PmP等地震相,为南海东北部深部地壳结构及油气盆地形成演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北部 海底地震仪 海陆联测 深部地壳结构
下载PDF
南海地球物理场特征与基底断裂体系研究 被引量:59
9
作者 宋海斌 郝天珧 +3 位作者 江为为 学林 胥颐 刘建华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2年第1期24-34,共11页
南海海域主体可划分为南海北缘、中西沙、南沙、南海海盆四块 ,各块具有明显不同的重磁场特征 .反演得到的莫霍面总体趋势由陆向洋抬升 ,反映陆壳、拉伸陆壳、过渡壳、洋壳的分布 .东沙高磁异常含一定的高频成份 ,与新生代玄武岩及中生... 南海海域主体可划分为南海北缘、中西沙、南沙、南海海盆四块 ,各块具有明显不同的重磁场特征 .反演得到的莫霍面总体趋势由陆向洋抬升 ,反映陆壳、拉伸陆壳、过渡壳、洋壳的分布 .东沙高磁异常含一定的高频成份 ,与新生代玄武岩及中生代岩浆岩有关 ,而其低频成份可能反映了发育的下地壳高速层 .南海海域断裂极为发育 ,可分为北东向断裂组、东西向断裂组、北西向断裂组和南北向断裂组 .南海北缘、南缘均以北东向张性断裂与北西向张剪性、剪性断裂为主要格架 ,形成了“南北分带、东西分块”构造格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地球物理场 莫霍面 基底断裂 玄武岩 岩浆岩
下载PDF
大容量气枪震源及其波形特征 被引量:56
10
作者 赵明辉 学林 +4 位作者 夏少红 王平 徐辉龙 叶春明 康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58-565,共8页
大容量低频组合气枪震源已成功应用于南海北部海陆联测实验及陆上水库实验,其信号传播最远距离可达255km.为了探讨气枪信号的波形特征,从广东省地震台网数据中选择了台基相同、震级与震中距相近的珠海台的地震记录,将气枪震源、天... 大容量低频组合气枪震源已成功应用于南海北部海陆联测实验及陆上水库实验,其信号传播最远距离可达255km.为了探讨气枪信号的波形特征,从广东省地震台网数据中选择了台基相同、震级与震中距相近的珠海台的地震记录,将气枪震源、天然地震和爆破三种震源的波形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气枪信号特征明显,信号主频4~8Hz,振幅±0.15μm·s^-1,波形一般具有3~5个峰值,并随时间有规律变化,易于准确识别.实验探测结果说明,这种能量强、重复性好、探测精度高、绿色环保的枪阵组合震源可广泛应用于海洋与陆地深部结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枪震源 波形特征 深部结构 珠海台
下载PDF
穿越东沙隆起和潮汕坳陷的OBS广角地震剖面 被引量:55
11
作者 卫小冬 阮爱国 +5 位作者 赵明辉 学林 李家彪 朱俊江 吴振利 丁巍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325-3335,共11页
为了探明南海中北部陆缘深部地壳结构,使用2D射线追踪正演和反演方法,拟合了一条南海中北部陆缘的OBS广角地震剖面(OBS2006-3).该剖面穿越东沙隆起和潮汕坳陷,长319 km,NNW-SSE走向,共投放海底地震仪14台.速度结构模型表明:潮汕坳陷存... 为了探明南海中北部陆缘深部地壳结构,使用2D射线追踪正演和反演方法,拟合了一条南海中北部陆缘的OBS广角地震剖面(OBS2006-3).该剖面穿越东沙隆起和潮汕坳陷,长319 km,NNW-SSE走向,共投放海底地震仪14台.速度结构模型表明:潮汕坳陷存在巨厚的中生代沉积,最大厚度达到8 km,速度从顶部的4.4 km/s向下增加到底部的5.3 km/s.莫霍面埋藏深度由陆向海方向减小,其埋深从东沙隆起下方的24~25 km减小到南部隆起带的17 km.东沙隆起下方的上地壳中存在一向上突起的高速异常,速度达到6.9 km/s,可能与地幔物质上涌和岩浆活动有关.在整个剖面的下地壳底部存在厚3~12 km,速度为7.1~7.4 km/s的高速层.根据各个时期岩浆活动特征,推测下地壳高速层是由海底扩张停止之后的岩浆底侵作用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结构 东沙隆起 潮汕坳陷 高速层 南海中北部陆缘
下载PDF
南海前新生代基底与东特提斯构造域 被引量:52
12
作者 刘海龄 阎贫 +2 位作者 张伯友 学林 夏斌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5-28,共14页
综合分析了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古生物学等多方面资料,将南海海域控制新生代主要沉积盆地的基底划分为6个区:北部湾古生界断堑基底区、莺歌海古生界走滑拉分基底区、琼东古生界断陷基底区、西沙北古生界裂谷基底区、西沙南古生... 综合分析了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古生物学等多方面资料,将南海海域控制新生代主要沉积盆地的基底划分为6个区:北部湾古生界断堑基底区、莺歌海古生界走滑拉分基底区、琼东古生界断陷基底区、西沙北古生界裂谷基底区、西沙南古生界走滑伸展基底区和南沙古-中生界伸展基底区。通过区域地质分析,初步重建了该海域的大地构造演化历史。该海域新生代沉积基底在前新生代时期与其北面陆上云开地区同处于特提斯构造域中,形成于古特提斯构造域背景之中,为东特提斯多岛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特提斯的东延段在研究区有3个分支,即云开北、琼北、琼南3个海盆,分别表现为现存的云开北、琼北、琼南等缝合断裂带,使该区新生代沉积基底表现出明显的分区性。自晚古生代以来,伴随古、中特提斯的成生、消亡,该区新生代沉积基底经历了5个阶段的演化,其动力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研究课题,拆沉-去根-释压熔融是其主要动力机制,造成了特提斯构造演化上的序列性和叠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提斯 演化动力机制 沉积基底 新生代 南海
下载PDF
南海共轭大陆边缘构造属性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被引量:54
13
作者 郝天珧 徐亚 +6 位作者 孙福利 游庆瑜 吕川川 黄松 学林 胡卫剑 赵明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098-3116,共19页
利用南海最新的重磁资料,在岩石物性分析和全海域分带变倾角化极磁异常反演磁性基底分布的基础上,选择6条典型剖面拟合反演其密度与磁性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部结构的对比分析.反演中尽可能以海底地震仪探测数据(OBS)、多道地震等结... 利用南海最新的重磁资料,在岩石物性分析和全海域分带变倾角化极磁异常反演磁性基底分布的基础上,选择6条典型剖面拟合反演其密度与磁性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部结构的对比分析.反演中尽可能以海底地震仪探测数据(OBS)、多道地震等结果作为约束,其中FF'剖面层速度分析是利用"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及油气资源潜力"973项目2009年最新采集的多道地震数据,并利用了OBS2009南沙段数据对重力数据进行了物性结构拟合反演.根据剖面深部结构与物性分布特征分析认为:南海北部、南部陆缘均应以非火山型构造属性为主.北部陆缘CC'剖面以东,虽有下地壳高密度层存在并伴有活跃的岩浆活动,但缺乏典型向海倾斜反射层(SeawardDipping Reflectors)存在的证据,推断高密度层应与浅表岩浆岩一样,是海底扩张之后陆缘裂解过程中的产物.中沙隆起与礼乐盆地区的磁性基底和深部结构特征十分相似,推断在海盆拉张之前应为同一块体,属于共轭大陆边缘中的"共轭点".西南次海盆南部陆缘地球物理综合分析表明:在陆坡坡脚附近有中生界分布,但层速度计算结果表明可能整条剖面上的中生界并不完全连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共轭大陆边缘 物性拟合剖面 构造属性 综合地球物理解释
下载PDF
穿越南沙礼乐滩的海底地震仪广角地震试验 被引量:54
14
作者 阮爱国 牛雄伟 +4 位作者 学林 李家彪 吴振利 赵明辉 卫小冬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139-3149,共11页
本文对穿越礼乐滩东北部向西北方向延伸进入中央海盆长369 km的广角地震剖面OBS973-2进行了反演研究,以期了解南海南部陆缘的地壳结构,同时探讨南、北陆缘的共轭问题.结果表明OBS973-2剖面的速度模型中三个沉积层的速度分别为1.8~2.0 k... 本文对穿越礼乐滩东北部向西北方向延伸进入中央海盆长369 km的广角地震剖面OBS973-2进行了反演研究,以期了解南海南部陆缘的地壳结构,同时探讨南、北陆缘的共轭问题.结果表明OBS973-2剖面的速度模型中三个沉积层的速度分别为1.8~2.0 km/s、2.0~2.7 km/s和3.5~4.0 km/s;沿剖面沉积层总体上较薄或缺失.礼乐滩上地壳厚约9~10 km,速度为5.5~6.4 km/s,顶部存在小型火山;下地壳厚约11 km,速度为6.6~7.1 km/s.过渡区和海盆的上地壳厚约4~5 km,速度为5.9~6.1 km/s;下地壳厚约2~4 km,速度为6.6~6.9 km/s.从总体上看,海盆和过渡区的地壳厚度偏小,显示了拉伸减薄作用,速度分层显示陆壳比较典型,而洋壳和过渡壳的上地壳速度比标准洋壳偏高.莫霍面总体从陆坡向海盆方向较快速地抬升,在礼乐滩埋深约23 km,在海盆中的埋深8~12 km,海盆中的莫霍面顶部速度8.0 km/s,要明显小于礼乐滩下方的8.2 km/s.将OBS973-2剖面与北部陆缘的OBS2006-1剖面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两者速度结构极为类似,讨论认为礼乐滩与中沙块体互为共轭.进而根据西北次海盆的宽度、礼乐滩与中沙块体的距离及前人提出的南海海盆的扩张时代,计算了扩张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S广角地震剖面 地壳结构 南海礼乐滩 共轭边缘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海陆联测地震数据处理及初步结果 被引量:52
15
作者 赵明辉 学林 +2 位作者 夏戡原 谢剑波 叶春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8-63,共6页
为开展南海东北部海陆过渡带和滨海断裂带横向深部结构研究,利用陆上流动地震台记录与海上气枪放炮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在广东汕头沿海进行了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详细介绍了该次海陆联测地震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与流程,并针对海陆联测地... 为开展南海东北部海陆过渡带和滨海断裂带横向深部结构研究,利用陆上流动地震台记录与海上气枪放炮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在广东汕头沿海进行了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详细介绍了该次海陆联测地震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与流程,并针对海陆联测地震数据和常用地震软件编写了3个格式转换程序。应用这3个程序和SAC、SU等地震软件得到了初步的数据处理结果。在南澳台和新塘台的单台地震记录剖面中可以清晰地识别出多种震相,得到许多有用的地震信息,证明海陆联测的野外工作和第1阶段的数据处理工作是成功的,为下一步地壳深部结构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北部 海陆联测 地震数据处理 地壳结构
下载PDF
南海的发育机制研究:相似模拟证据 被引量:50
16
作者 孙珍 钟志洪 +4 位作者 周蒂 夏斌 学林 曾佐勋 姜建群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797-810,共14页
实验研究表明,整体北东走向的初始断裂的位置大致在珠一和珠二凹陷之间的隆起带下通过,由北北东-近东西-北东东三段组成;南海在早期的张开可能伴随约15°的顺时针旋转,后期存在一期南东向的扩张伸展,从而使西南次海盆张开;廷贾断裂... 实验研究表明,整体北东走向的初始断裂的位置大致在珠一和珠二凹陷之间的隆起带下通过,由北北东-近东西-北东东三段组成;南海在早期的张开可能伴随约15°的顺时针旋转,后期存在一期南东向的扩张伸展,从而使西南次海盆张开;廷贾断裂可能是南沙盘的西侧边界,而卢帕尔断裂则可能是印支盘的东侧边界,之间为印支地块与南沙地块发生块体分离产生的NW走向的裂陷带,模拟实验中沿着这一北西向沉降带内的北西走向断裂上见到张剪花状构造,部分东倾的断裂上见反转逆冲,在地理位置和构造特点上与曾母盆地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南海地区刚性构造块体的存在改变了部分断裂和裂陷带的走向,使变形不均匀分配,改变了局部构造样式,南海及陆缘的裂解可能受到了古南海俯冲拖曳和/或印藏碰撞引起的地幔流动的控制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裂解与扩张 顺时针旋转 相似模拟 刚性地块
原文传递
南海西沙海槽地壳结构的海底地震仪探测与研究 被引量:47
17
作者 学林 周蒂 +4 位作者 夏戡原 苏达权 吴世敏 叶三余 E.R.Flueh 《热带海洋》 CSCD 2000年第2期9-18,共10页
利用中德合作在南海西沙海槽首次获得的海底地震仪探测数据 ,通过震相分析和走时模拟 ,研究了该区的纵波速度模型和地壳结构特征。结果显示 ,新生代沉积层厚 1— 4km ,其下的地壳纵波速度从 5.5km·s- 1 向下逐渐增加到 6.8km·... 利用中德合作在南海西沙海槽首次获得的海底地震仪探测数据 ,通过震相分析和走时模拟 ,研究了该区的纵波速度模型和地壳结构特征。结果显示 ,新生代沉积层厚 1— 4km ,其下的地壳纵波速度从 5.5km·s- 1 向下逐渐增加到 6.8km·s- 1 ,下地壳未见有明显的高速层 ,地壳厚度在剖面两侧为 2 5km ,向中部逐渐减薄至 8km ,莫霍面在剖面中部上隆 ,其速度反差强烈 ,从地壳底部的 6.8km·s- 1 跳跃到上地幔顶部的 8.0km·s- 1 。这一地壳结构反映出新生代拉张裂谷的特征 ,海槽两侧地壳结构相似 ,南北呈对称分布 ,没有或很少下地壳底侵 ,与南海北部陆缘的东段有很大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海槽 地壳结构 莫霍面 海底地震仪 南海
下载PDF
南海热流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46
18
作者 施小斌 学林 +1 位作者 夏戡原 周蒂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3-73,共11页
根据南海 592个热流数据 ,为克服热流站位分布不均及局部异常热流的影响 ,结合各单元的地质史及其地壳厚度等资料对研究区热流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 ,具拉张背景的区域如北部陆缘、湄公盆地以及北巴拉望盆地具有中等偏高热流 ;... 根据南海 592个热流数据 ,为克服热流站位分布不均及局部异常热流的影响 ,结合各单元的地质史及其地壳厚度等资料对研究区热流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 ,具拉张背景的区域如北部陆缘、湄公盆地以及北巴拉望盆地具有中等偏高热流 ;海沟区热流相对较低 ,东部海沟区除台西南盆地外均为低热流区 ,而南部边缘东段古海沟区处于热恢复中 ;南部边缘西区因边界断裂的扭张及深部热源的异常补给而具高热流 ;属于剪切断裂带的西部陆缘也具高热流特征 ;中沙—西沙地区热流中等偏高 ,并由NW往SE方向增加 ,而南沙地区热流较低 ,约为 60mW·m- 2 ;海盆的热流基本满足随洋壳年龄增加而降低的规律 ,东部次海盆实测热流与理论预测基本一致 ,而西南次海盆实测热流普遍低于预测值 ;在南海北部下陆坡区识别出一条高热流带 ,该带与前人给出的海盆北缘断裂带位置基本一致。研究区不同区域地热特征直接或间接地受控于其所处的构造环境。据此 ,给出了研究区的热流趋势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地壳厚度 剪切断裂带 热流特征 构造环境 地质史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南澳大地震(M=7.5)震中区的地壳结构特征与震源构造 被引量:36
19
作者 徐辉龙 学林 +2 位作者 赵明辉 孙金龙 朱俊江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11期83-91,共9页
通过对1918年南澳大地震(M=7.5)震中区的地震地质考察和记录史料比较研究分析,该地震震中位于北东东向滨海断裂带与北西向黄岗水断裂带的交汇处,地震所产生的北东东向逆冲断层和北西向张性断裂反映了地震的震源应力场为北西-南东向挤压... 通过对1918年南澳大地震(M=7.5)震中区的地震地质考察和记录史料比较研究分析,该地震震中位于北东东向滨海断裂带与北西向黄岗水断裂带的交汇处,地震所产生的北东东向逆冲断层和北西向张性断裂反映了地震的震源应力场为北西-南东向挤压,北东-南西向拉张;烈度X度极震区为一呈北东东向和北西向延伸的“X”型面状分布,发震构造属北东东向与北西向相交切的断裂构造型式,以北东东向的滨海断裂带为主,北西向的黄岗水断裂为辅.根据穿越震中区的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的最新研究成果,滨海断裂带为一个上下连续倾向南东的低速破碎带,断裂带西北侧为正常型陆壳,厚30 km;断裂带东南侧为减薄型陆壳,厚25-28 km.滨海断裂带为华南亚板块与南海亚板块的分界断裂,是南海东北部的重要控震构造和发震构造.滨海断裂带与上地壳下部的低速层的交接构造部位形成南海东北部的重要应力集中带和应变能积聚带,是地震孕育、发生的深部动力学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北部 1918年南澳地震 滨海断裂带 地壳结构 低速层 震源构造
原文传递
红河断裂带研究区深部结构特点的地球物理研究 被引量:35
20
作者 郝天珧 江为为 +6 位作者 胥颐 学林 刘建华 戴明刚 徐亚 黄忠贤 宋海斌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84-593,共10页
红河断裂带是认识板块相互运动、深部过程和地质演化的窗口,一直受到重视与关注,关于红河断裂带入海后的去向问题特一直是讨论和研究的热点.本文对15°N^25°N,102°E^112°E地区的重力、磁力数据进行了相关研究,结合... 红河断裂带是认识板块相互运动、深部过程和地质演化的窗口,一直受到重视与关注,关于红河断裂带入海后的去向问题特一直是讨论和研究的热点.本文对15°N^25°N,102°E^112°E地区的重力、磁力数据进行了相关研究,结合哀牢山—红河断裂带地区的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对该断裂带入海之后的去向进行了讨论.并依据重力数据对莺歌海中的两条剖面重建了密度结构,认为该区浅部与深部构造存在明显的不协调性.同时认为莺歌海地区的中地壳中有一低密度层存在,推测红河断裂带在莺歌海地区的走滑,很有可能就是沿着这一层发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磁异常 密度结构 红河断裂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