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圳红树林保护区水质重金属含量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存焕 李曼玉 +3 位作者 罗濠 提巍坤 史秀华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7-440,共4页
通过连续2年对深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定点采样及水质分析,研究水样中铬、镉、铅、铜、锰、锌和镍7种重金属元素的质量浓度随时间变化,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研究表明,5个样地重金属元素铬、铜、镉和铅的质量浓度随降水量的增加和气温上... 通过连续2年对深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定点采样及水质分析,研究水样中铬、镉、铅、铜、锰、锌和镍7种重金属元素的质量浓度随时间变化,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研究表明,5个样地重金属元素铬、铜、镉和铅的质量浓度随降水量的增加和气温上升而逐渐下降;铅和镉元素的质量浓度均超出《海水水质标准》中第Ⅳ类水质标准,铜、锌和镍元素质量浓度符合国家Ⅰ类海水水质标准,未测出锌和镍元素;新洲河口的重金属污染程度较重,两个鱼塘的重金属污染程度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生态 深圳湾 红树林 重金属污染 水质污染 年际变化 植物吸收
下载PDF
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EWE模型构建 被引量:11
2
作者 徐华林 +1 位作者 刘军 史秀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13-1419,共7页
以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将其生物组成分为红树植物、底栖动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鸟类和碎屑等15个功能组,运用Ecopath with Ecosim(EWE)软件,构建了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EWE模型,探讨了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状态... 以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将其生物组成分为红树植物、底栖动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鸟类和碎屑等15个功能组,运用Ecopath with Ecosim(EWE)软件,构建了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EWE模型,探讨了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状态、特征及不同物种之间的营养关系,并评价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当前的健康状况。分析表明,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能流的最主要来源是碎屑,能流主要在营养级Ⅰ到Ⅳ之间流动,转化效率最高发生在第Ⅰ和第Ⅱ营养级之间(28.8%),总体转化效率为11.2%,且系统对营养级Ⅱ的利用最为充分。处于低营养级的功能组在系统能量传递的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并且对整个系统的影响强烈。生态系统总体特征参数生物量/总流量(TB/TT)、连接指数(CI)和系统杂食性指数(SOI)分别为0.163、0.123和0.018,综合分析表明,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目前有退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湿地 生态通道 能量流动
原文传递
深圳湾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8
3
作者 胡涛 +1 位作者 徐华林 史秀华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5年第1期16-20,共5页
基于PSR模型建立了深圳湾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保护区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压力、状态、响应在体系中的比例分别为53.89%、29.73%、16.38%,健康指数分别为0.4080、0.5891、0.6... 基于PSR模型建立了深圳湾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保护区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压力、状态、响应在体系中的比例分别为53.89%、29.73%、16.38%,健康指数分别为0.4080、0.5891、0.6037;保护区综合健康指数为0.4939,处于健康等级Ⅲ级(亚健康状态)。造成以上结果的主要原因为:1近30年来城市化发展导致保护区生态系统丧失部分生态功能,健康水平不断下降;2水污染、人工引种植物和病虫害等对保护区造成巨大外界压力;3建筑施工和人类活动影响保护区自然状态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健康评价 层次分析法 PSR 红树林
下载PDF
深圳湾红树林结构调控及自然恢复状况 被引量:6
4
作者 胡涛 +2 位作者 何诗雨 徐华林 史秀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91-1496,共6页
以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选取红树林试验地,于2014年5月对试验地引入的红树物种——海桑和无瓣海桑进行人工间伐调控;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每月对间伐后红树植物的自然恢复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试验地内共有红树4科4属5种... 以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选取红树林试验地,于2014年5月对试验地引入的红树物种——海桑和无瓣海桑进行人工间伐调控;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每月对间伐后红树植物的自然恢复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试验地内共有红树4科4属5种,分别为秋茄、桐花树、海桑、白骨壤和无瓣海桑,重要值分别为36.72、32.51、20.96、5.28和4.53,调控后试验地乡土红树在自然恢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海桑比乡土红树有较快的生长速度,会逐渐与乡土物种形成较强的竞争,为保证试验地乡土红树的竞争力,需对海桑进行多次人工调控;试验地内的物种丰富度较高,但各树种个体数量分布不均匀,建议进行乡土红树的人工补植,增加各树种在试验地内的数量,提高红树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种红树 乡土红树 自然恢复 深圳湾 结构调控
原文传递
洱海沉水植物群落恢复与优化初探 被引量:7
5
作者 杨桐 袁昌波 +5 位作者 曹特 文紫豪 毛永杨 张霄林 倪乐意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77-1787,共11页
近几十年来,在入湖营养盐增加,水质持续下降,藻类生物量逐年升高及水位大幅波动下,洱海沉水植物群落演替速度加剧.2016年7月调查显示:洱海沉水植被退化严重,物种数量显著低于近期(2011年)历史水平,分布面积较有记录的历史最高水平(1980s... 近几十年来,在入湖营养盐增加,水质持续下降,藻类生物量逐年升高及水位大幅波动下,洱海沉水植物群落演替速度加剧.2016年7月调查显示:洱海沉水植被退化严重,物种数量显著低于近期(2011年)历史水平,分布面积较有记录的历史最高水平(1980s)下降超过70%,优势物种由1960s的海菜花(Ottelia acuminata)、蓖齿眼子菜(Stuckenia pectinata)和大茨藻(Najas marina)等转变为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以及苦草(Vallisneria natans).沉水植物群落在浅水区(0~2.5 m)主要遭受了浮叶植物细果野菱(Trapa maximowiezii)过度生长带来的生境胁迫,在中等水深区(2.5~4 m)面临微齿眼子菜和金鱼藻的过度生长导致的群落结构的单一化影响,而在深水区(>4 m)面临着面积萎缩的风险,这些严重抑制了沉水植物清水稳态效应的发挥.通过对比洱海典型湖湾洱滨村水域沉水植物群落结构在恢复与优化前后的变化,发现洱滨村水域各水深区间沉水植物群落各项多样性指标与恢复物种的丰度均显著提升.因此,我们总结提出了针对洱海典型富营养湖湾沉水植被恢复和管理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后续进一步开展洱海生态系统恢复相关工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沉水植被 现状 恢复 优化
下载PDF
内源营养负荷对4种常见沉水植物生长、形态和资源分配策略的影响
6
作者 庞伟程 付贵萍 +4 位作者 沈哲文 孙尚省 马巾 华兆晖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6-435,共10页
为探明内源营养负荷对沉水植物生长、形态和资源分配的影响,研究通过控制沉积物的营养浓度,探究4种常见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和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w... 为探明内源营养负荷对沉水植物生长、形态和资源分配的影响,研究通过控制沉积物的营养浓度,探究4种常见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和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wrightii)的多种功能性状对沉积物营养浓度的响应。结果表明:(1)内源营养负荷的增加促进了4种沉水植物的生长,其中苦草的种群数量和总生物量均高于其他沉水植物。然而,当沉积物营养含量过高时(C:73.33 mg/g;N:4.94 mg/g;P:0.68 mg/g)4种沉水植物的种群数量均有所下降。(2)沉水植物形态特征对沉积物营养含量变化的响应趋势并不一致,所有物种株高均逐渐升高,根长则无显著变化规律;苦草和竹叶眼子菜的单株鲜重持续升高,黑藻和穗状狐尾藻的单株鲜重先升高后降低。(3)内源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使4种植物的资源分配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沉积物营养含量上升4种沉水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占比显著升高(根冠比显著下降),光合色素含量显著升高,但过高的营养含量对光合色素合成产生负效应。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苦草对沉积物营养负荷变化的适应能力最强,因此在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修复中选择苦草作为先锋种能有效提高沉水植物的修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内源营养负荷 形态特征 资源分配
下载PDF
洱海湖滨带水生植物多样性及分布现状
7
作者 田玉清 陈欣 +6 位作者 吕超超 单航 吕兴菊 张霄林 倪乐意 曹特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41-949,共9页
湖滨带水生植物对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解当前洱海湖滨带水生植物现状,本研究于20202021年间每季度对洱海湖滨带水生植物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①洱海湖滨带现有水生植物206种,属56科156属,其中湿生植物149种,挺... 湖滨带水生植物对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解当前洱海湖滨带水生植物现状,本研究于20202021年间每季度对洱海湖滨带水生植物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①洱海湖滨带现有水生植物206种,属56科156属,其中湿生植物149种,挺水植物24种,沉水植物21种,漂浮植物7种,浮叶植物5种;常见种有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菰(Zizania latifolia)、苦草(Vallisneria natans)、菱(Trapa bispinosa)等,偶见种为忍冬(Lonicera japonica)、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等。②从区系分布来看,洱海湖滨带物种主要为世界分布(83种)和热带分布(55种)两种类型,分别占总物种数比例的40.28%和26.71%。③在植物群落方面,洱海湖滨带共有18个主要植物群落类型,其中湿生植物群落4种,挺水植物群落3种,沉水植物群落9种,浮叶植物群落2种;以狗牙根群落、菰群落、苦草群落、菱群落为主。通过与历史文献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近年来洱海湖滨带水生植物多样性有了显著提高,但目前存在挺水植物群落类型单一等问题,后续应继续加强湖滨带建设,以改善生境,增加物种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水生植物 物种多样性 区系组成 植物群落
下载PDF
洱海海菜花(Ottelia acuminata)的分布及水深适应性
8
作者 田玉清 陈欣 +6 位作者 单航 吕超超 王昊 张霄林 倪乐意 曹特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42-1148,共7页
海菜花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沉水植物,对水质要求高;其曾在洱海广泛分布,但自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人为破坏和水质下降等因素,海菜花逐渐消失.2017年以来,洱海开展水生植被恢复工程,海菜花种群逐步恢复.为了弄清海菜花恢复后的分布现状等... 海菜花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沉水植物,对水质要求高;其曾在洱海广泛分布,但自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人为破坏和水质下降等因素,海菜花逐渐消失.2017年以来,洱海开展水生植被恢复工程,海菜花种群逐步恢复.为了弄清海菜花恢复后的分布现状等情况,于2021年就海菜花在洱海的分布情况及其在不同水深条件下的根茎叶生物量分配等指标开展了野外原位调查,分析海菜花的适应性策略.结果表明,海菜花主要分布于洱海西侧和南侧水深3 m以内沿岸带水域,已形成总面积约9.2×10^(4)m^(2)的稳定种群;其生理性状等指标随水深的变化而变化,在水深1-2 m区域的生物量、叶片数、单株叶面积等均达到最大值.因此,目前来说洱海海菜花种群得到了较好的恢复,且在当前水质(II-III类)条件下水深1-2 m是其最适生长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海菜花 分布水深 生物量分配 适应策略
原文传递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胡涛 +1 位作者 何诗雨 史秀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0期301-304,共4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驱动因子之一,近30年来,越来越受到各国相关学者的普遍关注,目前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和重点。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大量模型,以便...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驱动因子之一,近30年来,越来越受到各国相关学者的普遍关注,目前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和重点。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大量模型,以便深入了解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素和机制,预测其未来发展变化趋势。该研究从土地利用速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和土地利用的景观指数等方面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模型,其中重点介绍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模型,同时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模型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动态变化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预测
下载PDF
基于人工培养的浮萍快速无性繁殖营养条件研究
10
作者 高晓钰 曹特 +2 位作者 倪乐意 张霄林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97-1104,共8页
为探究并优化浮萍人工培养技术,研究以广布种紫萍(Spirodela polyrrhiza)和青萍(Lemna minor)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两种浮萍植物在不同营养水平的Hoagland和Hunter培养液中的鲜重、叶状体数的生长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紫萍和青萍鲜重在... 为探究并优化浮萍人工培养技术,研究以广布种紫萍(Spirodela polyrrhiza)和青萍(Lemna minor)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两种浮萍植物在不同营养水平的Hoagland和Hunter培养液中的鲜重、叶状体数的生长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紫萍和青萍鲜重在Hoagland培养液的不同营养水平下先增加后减少,而在Hunter营养液中呈持续增长趋势;两种浮萍的鲜重最大相对增长率(RGR)分别为0.11和0.18,鲜重受浮萍品种和培养基类型及其不同营养水平影响显著(P<0.05),以青萍在Hunter原液培养基下的无性繁殖产生的生物量最高。(2)紫萍和青萍叶状体数在Hoagland培养液的不同营养水平下先增加后减少,而同鲜重一样在Hunter营养液中呈不断增长趋势;两种浮萍的叶状体最大相对增长率分别为0.14和0.19,叶状体生长的RGR变化同样受浮萍品种和培养基类型及营养水平影响显著(P<0.05),以青萍在Hunter原液的营养环境下收获的叶状体数最高。(3)两种浮萍在Hoagland和Hunter营养液的不同营养水平下鲜重/叶状体比呈下降趋势,表明两种浮萍在适应不同营养时优先繁殖子代叶状体,以扩大种的适合度。研究认为Hunter原液可作为广布种青萍的最优培养条件,可实现短时间内收获较大浮萍鲜生物量和叶状体数,为进一步资源化利用提供原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agland HUNTER 鲜重 叶状体 相对增长率 繁殖策略 浮萍
下载PDF
洱海流域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1
作者 高晓钰 杨桐 +4 位作者 单航 汤鑫 王昊 倪乐意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64-1273,共10页
近年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在世界各地逐渐受到重视并被广泛运用到流域内点源和非点源污染的处理中.为探明洱海流域人工湿地的运行现状及水质净化功能,于2019年9-10月间对洱海流域内34座人工湿地进行调查,测定湿地面积(A)、运行时间(T)、... 近年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在世界各地逐渐受到重视并被广泛运用到流域内点源和非点源污染的处理中.为探明洱海流域人工湿地的运行现状及水质净化功能,于2019年9-10月间对洱海流域内34座人工湿地进行调查,测定湿地面积(A)、运行时间(T)、覆水范围(WC)、植被覆盖度(VC)、水体流动性(F_(vol),F_(vel))、水质净化效率[总磷R(TP),总氮R(TN)]、进出口水体溶解氧(DO)等参数.根据各湿地中R(TP)、R(TN)、WC、VC、入水磷浓度(inflow-TP)等参数的差异将湿地分为两类,其中第一类人工湿地总氮平均去除率R_(m)(TN)和总磷平均去除率R_(m)(TP)分别为51.6%、52.6%,R(TN)与A、T显著负相关,与入水氮磷浓度(inflow-TN,inflow-TP)存在正相关关系,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较挺水植物在氮磷去除上具明显优势,为具有明显净化效果的湿地;第二类人工湿地R_(m)(TN)和R_(m)(TP)分别为-4.9%、-11.8%,这说明此类湿地的氮磷去除能力已退化,无明显净化效果.综上所述,覆水充足、漂浮和沉水植物群落占优势的人工湿地具有较高的氮磷去除能力,中小型湿地(0.10-0.50 km^(2))在运行期间较易管理,其氮磷去除能力较大型湿地(大于0.50 km^(2))更强.本研究结果可为流域尺度上人工湿地的统一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流域 人工湿地 净化效率 湿地面积 覆水范围 水生植物
原文传递
洱海底泥红壤改性对水质和水生植物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晓希 汤鑫 +2 位作者 曹特 倪乐意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56,共6页
鉴于湖泊内源污染不断加重,出现了较多以铝(Al)、铁(Fe)、钙(Ca)、镧(La)盐等化学絮凝材料为主的湖泊底质环境改善方法,但大规模应用受长期控磷效率、生物毒性和使用成本等因素限制;天然粘土、红土和石英砂等材料由于廉价无污染、环境... 鉴于湖泊内源污染不断加重,出现了较多以铝(Al)、铁(Fe)、钙(Ca)、镧(La)盐等化学絮凝材料为主的湖泊底质环境改善方法,但大规模应用受长期控磷效率、生物毒性和使用成本等因素限制;天然粘土、红土和石英砂等材料由于廉价无污染、环境友好等特性,其用于改善湖泊水体环境和控制底泥磷释放越来越受到重视。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在洱海近岸水域设置围隔开展原位试验,采用洱海本地无污染红壤对底质进行浅层覆盖改性,探究此方法对水质及沉水植物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不同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CK)、红壤覆盖组(S)以及红壤覆盖+沉水植物组(MS),每组处理4个重复,逐月监测各围隔内水质和沉水植物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采用红壤对底泥进行改性,可以短期提高水体透明度,为沉水植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促进移栽沉水植物的生长与建群,在某些时段可以改善水质(透明度最高达2.2 m),但红壤覆盖措施并没有长期显著降低水体中的总氮、总磷和藻类的含量(P>0.05)。全年水生植物保持在7种左右,群落主要由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单果眼子菜(P.acutifolius)、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和微齿眼子菜(P.maackianus)组成,生物量也在不断增加,最高达18000 g/m^2,群落稳定后的优势种为黑藻。研究结果可以为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短期水质危机处理提供借鉴,为沉水植物群落恢复提供可探索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底质改善 水生植物 红壤 洱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