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嗜酸性环形红斑1例
1
作者 杨逸轩 王俊慧 +2 位作者 万祖 崔炳南 孔倩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29-1032,共4页
患者女,28岁,躯干和下肢反复出现环形红斑3年。皮肤科情况:腹部、腰臀部、下肢多发浮肿性红斑,部分中央消退,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边缘隆起,呈环形、半环形,躯干、下肢可见色素沉着。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轻度增生,真皮浅中层毛... 患者女,28岁,躯干和下肢反复出现环形红斑3年。皮肤科情况:腹部、腰臀部、下肢多发浮肿性红斑,部分中央消退,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边缘隆起,呈环形、半环形,躯干、下肢可见色素沉着。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轻度增生,真皮浅中层毛细血管增生扩张,血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及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部分嗜酸性粒细胞可见脱颗粒现象,真皮中下层胶原增生硬化。诊断:嗜酸性环形红斑。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中药汤药口服,治疗近半年,皮损基本消退。目前患者仍在继续随访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形红斑 嗜酸性粒细胞
下载PDF
朱仁康“滋阴除湿”治法的源流及其在湿疹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万祖 沈冬 +1 位作者 崔炳南 杨佼 《环球中医药》 CAS 2023年第6期1199-1201,共3页
湿疹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皮肤病,中医认为“湿”为其主要病因。在临床实践中,可见阴虚与湿邪并见的情形,此因阴与湿同源异流,法应滋阴除湿。滋阴、除湿二者看似矛盾,实可并行不悖。滋阴、除湿并用之法自古有之,前人创制较多体现该法之方剂... 湿疹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皮肤病,中医认为“湿”为其主要病因。在临床实践中,可见阴虚与湿邪并见的情形,此因阴与湿同源异流,法应滋阴除湿。滋阴、除湿二者看似矛盾,实可并行不悖。滋阴、除湿并用之法自古有之,前人创制较多体现该法之方剂,并提出“滋阴除湿”治法。朱仁康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突破传统理论,用“滋阴除湿”法治疗阴虚湿恋型湿疹,并创制“滋阴除湿汤”,亦有当代医家应用朱仁康“滋阴除湿”法或“滋阴除湿汤”治疗湿疹,临床取得良好疗效。通过对朱仁康“滋阴除湿”治法及方药的思考,得出治疗病机复杂、甚至矛盾的各类情形需要兼顾矛盾双方,把握关键的主要病机,不能拘泥于常法;善用药物归经使滋阴除湿并行不悖,达成不同寻常疗效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仁康 阴虚湿恋 滋阴除湿 源流 湿疹
下载PDF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验案及体会
3
作者 万祖 崔炳南 沈冬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年第7期867-870,共4页
1病案摘要患者,女,45岁。2021年12月6日初诊。主诉:两颊紫红、灼热反复4年余。患者自诉5年前因面部皮炎外用某中药软膏(具体名称不详),自觉好转遂停止涂抹药膏,停药后面部皮炎复发,再次涂抹该中药软膏,面部皮炎即好转,但反复不愈。医师... 1病案摘要患者,女,45岁。2021年12月6日初诊。主诉:两颊紫红、灼热反复4年余。患者自诉5年前因面部皮炎外用某中药软膏(具体名称不详),自觉好转遂停止涂抹药膏,停药后面部皮炎复发,再次涂抹该中药软膏,面部皮炎即好转,但反复不愈。医师考虑药膏内含有糖皮质激素,嘱患者停用该中药软膏,面部皮炎未好转,且出现紫红斑伴阵发灼热感。患者既往曾患脑瘤,经手术切除。手术切除脑瘤后停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 胃热上冲 温阳化饮
下载PDF
基于“久病入络”理论辨治结节性痒疹撷要 被引量:2
4
作者 万祖 肖战说 +3 位作者 沈冬 刘星汝 杨逸轩 崔炳南 《江苏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0期45-47,共3页
“久病入络”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由叶天士首次系统阐述。叶天士指出,疾病若发展至慢性阶段,病邪则深入络脉。结节性痒疹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剧痒和结节性损害为主要表现。基于“久病入络”理论分析,本病核心病机可认为是气血... “久病入络”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由叶天士首次系统阐述。叶天士指出,疾病若发展至慢性阶段,病邪则深入络脉。结节性痒疹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剧痒和结节性损害为主要表现。基于“久病入络”理论分析,本病核心病机可认为是气血凝滞络脉,不通则痒、滞久成结,由风湿热邪侵袭、气滞血瘀、气血亏虚所致。遵“络以通为用”之旨,临证以活血通络为基本治法,并根据不同病机予以疏风清热、除湿通络,行气活血、通络止痒,益气养血、息风通络等相应治法,且应用时需相互配合,方能使络脉气血通畅,结消痒止。附验案1则以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痒疹 久病入络 气血凝滞 活血通络 叶天士
下载PDF
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变一例报道
5
作者 万祖 徐晨琛 +1 位作者 崔炳南 吴小红 《皮肤科学通报》 2023年第5期620-623,共4页
患者女,38岁,面部四肢躯干色素减退斑15年,加重3年。皮肤科检查:面部、四肢及躯干多发色素减退斑,下肢伸侧、胸部可见色素沉着斑。皮损组织病理:部分真皮乳头增宽,可见嗜酸性均质样团块沉积,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组织浸润,其间散在个别... 患者女,38岁,面部四肢躯干色素减退斑15年,加重3年。皮肤科检查:面部、四肢及躯干多发色素减退斑,下肢伸侧、胸部可见色素沉着斑。皮损组织病理:部分真皮乳头增宽,可见嗜酸性均质样团块沉积,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组织浸润,其间散在个别嗜色素细胞。刚果红染色可疑阳性。血液样本基因检测检测:具有GPNMB基因突变。诊断: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异常 皮肤淀粉样变
下载PDF
基于“寒气生浊,热气生清”理论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6
作者 赖素玉 任冰 +5 位作者 赵姿婷 曾译贤 阮梦怡 万祖 李佳琦 王晓锋 《中医学报》 CAS 2023年第10期2069-2074,共6页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理论源于《黄帝内经》,意为寒气凝聚,则产生浊阴;热气升腾,则产生清阳。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关键是脾土生湿,中州之土既虚,加之寒热失衡,导致肝木受风、肾水失司、肺金壅郁;清浊不分,脂络受伤,肠道传导失司为溃疡...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理论源于《黄帝内经》,意为寒气凝聚,则产生浊阴;热气升腾,则产生清阳。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关键是脾土生湿,中州之土既虚,加之寒热失衡,导致肝木受风、肾水失司、肺金壅郁;清浊不分,脂络受伤,肠道传导失司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特点;腹痛腹泻、下痢脓血为其主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时,应以调和脏腑寒热为法,权衡阴阳为要,治当以运脾为主,佐以柔肝疏风、温肾涩肠、润燥止泻之法,促使寒热之邪有所出,则清浊可分,溃疡性结肠炎可早日向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寒气生浊 热气生清” 补脾运湿 补脾柔肝 补脾涩肠 清燥润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