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花生丛枝植原体secY基因序列分析及结构预测 被引量:8
1
作者 蔡红 +2 位作者 杨子祥 王连春 陈海如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3-168,共6页
对采自云南元谋的花生丛枝植株总DNA进行secY基因的巢式PCR扩增,得到约1 700 bp的特异扩增片段,将该扩增产物克隆后进行序列测定,表明该片段长1 709 bp,该序列包括部分rpl15基因、全部secY基因序列以及部分的map基因,为植原体部分spc核... 对采自云南元谋的花生丛枝植株总DNA进行secY基因的巢式PCR扩增,得到约1 700 bp的特异扩增片段,将该扩增产物克隆后进行序列测定,表明该片段长1 709 bp,该序列包括部分rpl15基因、全部secY基因序列以及部分的map基因,为植原体部分spc核糖体蛋白操纵子,其中secY基因编码的蛋白包括420个氨基酸,为含有10个明显跨膜区的整合性跨膜蛋白。通过同源性比对及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该株系与来源于台湾、海南的花生丛枝植原体亲缘关系最近,确定了该株系属于16SrII-A亚组成员。该分类结果与基于16SrDNA及rp基因的分析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丛枝植原体 云南 secY基因 序列分析
下载PDF
云南花生丛枝植原体16S rRNA和核糖体蛋白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杨子祥 +2 位作者 王连春 蔡红 陈海如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70-378,共9页
利用植原体16S rRNA基因及核糖体蛋白基因(ribosomal protein,rp)通用引物对发生在云南元谋的花生丛枝病病株DNA进行PCR扩增,并对扩增片段进行序列测定。扩增获得的云南元谋花生丛枝植原体(PnWB-YNym)16S rDNA、16S-23S rDNA和23S DNA... 利用植原体16S rRNA基因及核糖体蛋白基因(ribosomal protein,rp)通用引物对发生在云南元谋的花生丛枝病病株DNA进行PCR扩增,并对扩增片段进行序列测定。扩增获得的云南元谋花生丛枝植原体(PnWB-YNym)16S rDNA、16S-23S rDNA和23S DNA片段总长1 806 bp,rp基因扩增片段长1 171 bp。云南株系与来源于台湾和海南的花生丛枝植原体均有较高同源性。比较16S rDNA片段,发现云南株系在5个位点上与来自台湾或海南的株系存在碱基差异,其中有1个位点的差异是云南元谋株系特异的;再分别比较核糖体蛋白rplV-rpsC 2个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发现云南株系rpsC编码的第194位氨基酸与台湾和海南的株系存在差异。经16S rDNA片段系统进化及iPhyClassifier在线分析,表明PnWBYNym在分类上属于16SrII-A亚组成员,与候选种‘Cand/datus Phytoplasma australasiae'相关;基于rp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PnWB-YNym与16SrII-A亚组各成员聚为同一亚进化支(ii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元谋花生丛枝 植原体 16S RDNA 核糖体蛋白基因 序列分析
原文传递
三七种植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对尖孢镰刀菌的化感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赵静 +2 位作者 焦蓉 王占娣 王连春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2-117,共6页
【目的】研究对羟基苯甲酸对尖孢镰刀菌致病性的化感促进作用机制。【方法】采集三七道地产区云南省文山州种植地区不同种植年限的三七根系土壤,采用HPLC技术、宏基因组学技术,结合酶学研究方法,分析对羟基苯甲酸对尖孢镰刀菌的化感作... 【目的】研究对羟基苯甲酸对尖孢镰刀菌致病性的化感促进作用机制。【方法】采集三七道地产区云南省文山州种植地区不同种植年限的三七根系土壤,采用HPLC技术、宏基因组学技术,结合酶学研究方法,分析对羟基苯甲酸对尖孢镰刀菌的化感作用。【结果】未种植过三七的1年生、2年生、3年生土壤样品中对羟基苯含量不同,分别为3.48、3.95、2.22 mmol/L。自然生长状态下三七种植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含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而降低,同时伴随着土壤中的尖孢镰刀菌种群密度升高。当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含量为2.61 mmol/L时,土壤中镰刀菌种群密度最高,为20.94%。随着对羟基苯甲酸含量的增加,土壤中镰刀菌种群密度下降,当其含量为5.11 mmol/L时,镰刀菌种群密度仅为1.057%。中等浓度的对羟基苯甲酸(2.5~5.0 mmol/L)促进尖孢镰刀菌生长,其菌落直径与对照相比升高,菌落颜色在培养24 h后呈现紫色,菌丝生长较对照稍绵密,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大量分生小孢子的生成;促进了尖孢镰刀菌果胶酶的活性,其中浓度为2.5 mmol/L时,果胶酶活力为1.02 U/(mL·min);在2.5~10.0 mmol/L浓度的对羟基苯甲酸胁迫下,纤维素酶活力变化不大。【结论】对羟基苯甲酸化感促进尖孢镰刀菌的最佳浓度为2.0~3.0 mmol/L。该浓度下土壤中尖孢镰刀菌种群密度最高,菌落直径、孢子产量达到最高值,且对致病性酶分泌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羟基苯甲酸 尖孢镰刀菌 分生孢子 细胞壁降解酶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及形态特征的喜树丛枝植原体主要媒介昆虫种类鉴定 被引量:2
4
作者 何孟兰 蔡银枫 +7 位作者 吴道慧 苏帆 王柱华 陈相聪 吴艳芬 乔开 蔡红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62-270,共9页
植原体病害是喜树上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传播喜树植原体病害的主要媒介昆虫是喜树上的一种小绿叶蝉,为进一步分析媒介昆虫传播植原体机制以及植原体在昆虫体内的侵染循环过程,为植原体病害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媒介昆虫的种类及分类地... 植原体病害是喜树上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传播喜树植原体病害的主要媒介昆虫是喜树上的一种小绿叶蝉,为进一步分析媒介昆虫传播植原体机制以及植原体在昆虫体内的侵染循环过程,为植原体病害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媒介昆虫的种类及分类地位必须先行明确。通过网捕法采集云南文山喜树上的小绿叶蝉标本,在体视显微镜下根据各龄期外部形态以及雄性外生殖器特征进行种类鉴定,结合PCR扩增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片段进行测序和比对,利用Kimura 2-parameter模型计算出平均遗传距离并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进一步明确其分类地位,再根据前人制作的属及亚属分类检索表明确其分类地位。共检视并解剖小绿叶蝉雄虫标本100余头,提取20余头DNA进行测序,得到16条709 bp大小的COⅠ基因序列片段,结合NCBI上相关的叶蝉COⅠ序列,建立基因进化树。综合分析其外部形态、雄性外生殖器特征以及COⅠ序列比对,明确了喜树丛枝植原体主要媒介昆虫是拟帕小绿叶蝉Empoasca(Matsumurasca)paraparvipenis Zhanget Liu-CA,分类地位为小绿叶蝉属Empoasca Walsh,1862,松村叶蝉亚属Empoasca(Matsumurasca)Anufrie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Ⅰ基因 植原体媒介昆虫 分子鉴定 形态鉴定 拟帕小绿叶蝉
下载PDF
三七种植前后土壤营养、酶活性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赵静 郑丽君 +3 位作者 张晓东 王连春 王志远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2期66-73,共8页
【目的】明确三七连作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克服三七连作障碍提供有效的策略。【方法】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种植年限的延长对三七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细菌群落影响的相关性。【结果】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土... 【目的】明确三七连作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克服三七连作障碍提供有效的策略。【方法】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种植年限的延长对三七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细菌群落影响的相关性。【结果】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pH值、有机质、全钾、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上升,而全氮、全磷、碱解氮含量下降;土壤酶活性除碱性磷酸酶变化不大外,脲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均明显下降。高通量测序表明,三七种植前后土壤在科水平上检测分类出占比较高的真菌15类、细菌16类,其中,对照土壤中真菌主要以Hygrocybe为优势菌种,占比为55.17%;种植三七后土壤中真菌占比降至0.37%,Fusarium为优势菌种,占比为8.31%,其百分比含量增加32倍;种植三七后土壤中的细菌群落组成与种群密度变化明显,Pseudomonas、Streptomyces等生防细菌随着三七种植年限的延长呈下降趋势。【结论】随着三七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总体呈上升趋势,土壤酶活性下降,土壤营养失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土壤营养 土壤酶活性 微生物群落结构 Α多样性
下载PDF
喜树丛枝植原体的分子鉴定及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柱华 王文鹏 +4 位作者 袁恩平 苏帆 毛清源 蔡红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29-440,共12页
为确定在云南文山地区喜树上发生的疑似丛枝病的病原种类及快速检测喜树丛枝病,本研究利用植原体16S rDNA基因通用引物P1/P7和R16F2n/R16R2对感病喜树总DNA进行常规PCR和巢式PCR扩增、克隆和测序,通过系统进化分析,明确了喜树丛枝植原... 为确定在云南文山地区喜树上发生的疑似丛枝病的病原种类及快速检测喜树丛枝病,本研究利用植原体16S rDNA基因通用引物P1/P7和R16F2n/R16R2对感病喜树总DNA进行常规PCR和巢式PCR扩增、克隆和测序,通过系统进化分析,明确了喜树丛枝植原体属于16SrXXXII组。然后根据喜树丛枝病植原体16S rDNA基因保守区域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制备了喜树丛枝病植原体标准质粒,确定了最优引物浓度和最佳探针浓度,制作的标准曲线有极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2))达到0.999,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能够特异性地检测喜树丛枝植原体。本研究首次明确了喜树丛枝植原体的分类地位,优化和建立了喜树丛枝植原体TaqMan探针qPCR检测方法,为快速检测喜树丛枝病植原体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树丛枝病 植原体 TAQMAN探针 实时荧光定量PCR
原文传递
萝卜花变叶病病原鉴定及赤霉素合成与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2
7
作者 刘俊男 王柱华 +4 位作者 许杏萍 苏帆 蔡银枫 蔡红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14-621,共8页
【目的】明确云南元谋地区发生的萝卜花变叶病病原以及赤霉素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方法】对自然表现花变叶、丛枝和节间缩短的萝卜感病植株总DNA进行植原体16S rRNA基因扩增、克隆、测序及系统进化树构建,并采用实时荧... 【目的】明确云南元谋地区发生的萝卜花变叶病病原以及赤霉素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方法】对自然表现花变叶、丛枝和节间缩短的萝卜感病植株总DNA进行植原体16S rRNA基因扩增、克隆、测序及系统进化树构建,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赤霉素合成及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基因(GA20ox1、GA3ox1和GA2ox1)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该植原体株系与16SrⅡ-A亚组相似性最高(0.98),并与16SrⅡ-A亚组中的其他植原体株系明显形成一个进化支。【结论】萝卜花变叶植原体(Raphanus sativus phyllody,RsPh-YNym)为植原体16SrⅡ-A亚组成员,且与候选种Candidatus Phytoplasma aurantifolia相关,明确了该株系的分类地位;感病植株茎中3种关键酶基因GA20ox1、GA3ox1和GA2ox1表达水平发生了变化,表达量均下调,说明植原体的侵染造成了植株赤霉素稳态被破坏,从而导致植株表型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萝卜 植原体 赤霉素 关键酶基因
下载PDF
云南芝麻丛枝和花变叶植原体16S rRNA和rp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苏帆 杨子祥 +4 位作者 王柱华 何孟兰 毛清源 蔡红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88-897,共10页
本研究通过对表现出丛枝和花变叶症状的芝麻感病植株总DNA进行植原体16S rRNA和rp基因的PCR扩增、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明确了两种病株的病原均为植原体,并将其命名为云南元谋芝麻丛枝植原体(SEWB-YNym)和云南元谋芝麻花变叶植原体(SEP... 本研究通过对表现出丛枝和花变叶症状的芝麻感病植株总DNA进行植原体16S rRNA和rp基因的PCR扩增、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明确了两种病株的病原均为植原体,并将其命名为云南元谋芝麻丛枝植原体(SEWB-YNym)和云南元谋芝麻花变叶植原体(SEP-YNym)。两个株系的16S rRNA基因片段长度均为1248 bp,并且碱基序列完全一致。通过与其他地区报道的芝麻植原体株系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后发现这两个株系与来自缅甸的株系不存在位点差异,而与泰国、中国台湾、印度的株系分别存在3~6个位点差异。同时,还从两个株系中获得了长度均为1171 bp并且碱基序列也完全一致的SEWB-YNym和SEP-YNym的rp基因序列。此rp基因序列包括全部rpl22基因(nt90-476)和部分rps3基因(nt550-1170),分别编码128和206个氨基酸。通过对16S rRNA和rp基因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构建系统进化树等分析,表明两个株系与候选种‘Candidatus Phytoplasma aurantifolia’相关,为16SrII-A亚组成员,并归属于植原体rp-iii亚进化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丛枝 花变叶 植原体 16S rRNA基因 rp基因
原文传递
羽脉山黄麻丛枝病感病植株内源激素含量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连春 +4 位作者 巢凯翔 赵静 苏帆 何孟兰 蔡红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7期121-127,共7页
【目的】明确植原体诱发的羽脉山黄麻丛枝病发病和无症状枝叶间六大类植物内源激素含量水平的差异,为羽脉山黄麻丛枝病发病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野外采集位于云南省新平县同一植株上表现为典型丛枝... 【目的】明确植原体诱发的羽脉山黄麻丛枝病发病和无症状枝叶间六大类植物内源激素含量水平的差异,为羽脉山黄麻丛枝病发病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野外采集位于云南省新平县同一植株上表现为典型丛枝症状的感病样品和形态正常的健康样品,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定性定量检测样品中六大类(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茉莉酸、水杨酸、赤霉素)共25种植物激素的含量水平。【结果】共检测到24种激素,H2JA在健康和感病样品中均未检测到,cZ在感病样品中未检测到,GA19只在感病样品中检测到,GA20、GA24、GA53只在健康样品中检测到。其中MESA含量最高,IAA、IBA、ICA、MEJA、JA、JA-ILE、MESA、SA、ABA等9种激素含量在感病样品和健康样品间存在极显著差异,IP和tZ存在显著差异。赤霉素中GA3、GA19、GA20、GA7、GA9、GA15含量水平变化较大。感病样品六大类植物激素含量水平总体下降明显,C/A比值升高。【结论】研究表明感染植原体的羽脉山黄麻丛枝体内植物内源激素含量水平发生了明显变化。该植原体病害的主要症状为丛枝小叶,是各种致病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哪些激素水平的失衡为主要致病因子,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脉山黄麻 植原体 激素失衡 定性定量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
下载PDF
莴苣丛枝植原体免疫膜蛋白(Imp)的抗原表位预测及Imp基因原核表达 被引量:1
10
作者 施美辰 +3 位作者 王连春 蔡红 陈海如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7-172,共6页
采用PCR方法,从采自云南元谋地区的莴苣丛枝植株总DNA中扩增到植原体免疫膜蛋白Imp基因,并进行抗原表位分析和原核表达.结果表明,莴苣丛枝植原体免疫膜蛋白Imp基因长519 bp,编码一个包括172个氨基酸的蛋白.蛋白分子量为19 ku,理论等电点... 采用PCR方法,从采自云南元谋地区的莴苣丛枝植株总DNA中扩增到植原体免疫膜蛋白Imp基因,并进行抗原表位分析和原核表达.结果表明,莴苣丛枝植原体免疫膜蛋白Imp基因长519 bp,编码一个包括172个氨基酸的蛋白.蛋白分子量为19 ku,理论等电点为8.61,在N-末端有一个明显的跨膜区,不存在信号肽切割位点.抗原表位分析认为,该蛋白氨基酸的第62~ 83,95~113,133~145区段为该蛋白最可能的蛋白表位区.通过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0a-lmp,转入宿主菌BL21(DE3)-plysS中,经IPTG诱导表达出约25 ku的融合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莴苣丛枝植原体 Imp基因 抗原表位 原核表达
下载PDF
云南小驳骨丛枝植原体的分子鉴定及相关基因序列分析
11
作者 许杏萍 苏帆 +3 位作者 杨子祥 刘俊男 蔡红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5-214,共10页
【目的】确定采自元谋地区自然表现丛枝病的小驳骨(Gendarussa vulgaris Nees)植株是否感染植原体。【方法】通过利用植原体16S组和亚组通用或半通用特异性引物分别对植原体16S rRNA、rp和secY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克隆及测序分析;此... 【目的】确定采自元谋地区自然表现丛枝病的小驳骨(Gendarussa vulgaris Nees)植株是否感染植原体。【方法】通过利用植原体16S组和亚组通用或半通用特异性引物分别对植原体16S rRNA、rp和secY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克隆及测序分析;此外还对secY蛋白的蛋白特性及其结构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本研究获得了基因片段长度分别为1 248 bp的16S rRNA基因(nested PCR)、1 171 bp的rp基因和1 425 bp的secY基因。基于rp和secY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比对及构建的进化树推断的植原体遗传分化关系几乎与16S rRNA基因的推断相一致,均与植原体16S rⅡ-A亚组各株系的遗传进化关系最为接近,但rp和secY基因序列比16S rRNA基因序列能够呈现出更大的遗传变异程度;此外,对secY蛋白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初步探讨,发现它具有10个明显且分布相对均匀的跨膜螺旋区域,无信号肽。【结论】小驳骨丛枝病(Gendarussa vulgaris witches’-broom phytoplasma,GvWB-YNym)是由植原体侵染而发生,该植原体株系被划分到16S rⅡ-A亚组,相关的候选种为Candidatus Phytoplasma aurantifolia;secY蛋白生物信息参数的分析表明:secY蛋白在感病小驳骨植株中以疏水性稳定跨膜蛋白的形式存在,含10个明显的疏水跨膜区域,该蛋白不存在信号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驳骨丛枝病 植原体 16S rRNA基因 rp基因 secY基因 secY蛋白
下载PDF
一种山黄麻丛枝病的分子检测与鉴定
12
作者 苏帆 +2 位作者 许杏萍 蔡红 王连春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46-52,共7页
以植原体通用引物P1/P7和R16F2n/R16R2对云南省峨山县发现的山黄麻丛枝病感病植株,总DNA进行巢式PCR扩增、克隆和测序,获得1 246bp原体16S rDNA序列.经iPhyClassifier植原体在线分类鉴定工具分析,显示该植原体与翠菊黄化植原体(Candidat... 以植原体通用引物P1/P7和R16F2n/R16R2对云南省峨山县发现的山黄麻丛枝病感病植株,总DNA进行巢式PCR扩增、克隆和测序,获得1 246bp原体16S rDNA序列.经iPhyClassifier植原体在线分类鉴定工具分析,显示该植原体与翠菊黄化植原体(Candidatus Phytoplasma asteris)相关,与该组参考株系(M30790)的序列相似性为99.6%,属16SrI组成员,16S rDNA的F2nR2片段的RFLP模型与16Sr I-B亚组的参考模型(AP006628)最为相似,相似系数F为0.96,推测是一个16SrI组新亚组.以MEGA软件和MUSCLE在线工具进行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构建,显示山黄麻丛枝植原体(SHMWB-ES)与16Sr I组成员聚为一支,在亚组构建中显示16Sr I组与16Sr I-B亚组的菌株BSP-Br1(EU423898)、16Sr I-X亚组的TLWBYN01(MN513329)、BG01(LT594117)及BG02(LT594118)菌株序列同源性都在99%以上,与前两者更高达为99.76%和99.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原体 山黄麻 丛枝 分子检测 16S rDNA
下载PDF
云南蔓草虫豆丛枝植原体rp基因序列分析及结构预测
13
作者 王柱华 杨子祥 +5 位作者 苏帆 何孟兰 毛清源 王连春 蔡红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7440-7447,共8页
为了从亚组水平上明确云南元谋县的蔓草虫豆丛枝植原体的分类地位,本研究以rp(II)F1/rp(II)R1为引物,利用PCR对感病蔓草虫豆总DNA进行rp基因扩增。扩增产物进行序列分析和编码蛋白特性预测,并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对rp基因编码的rpl22、r... 为了从亚组水平上明确云南元谋县的蔓草虫豆丛枝植原体的分类地位,本研究以rp(II)F1/rp(II)R1为引物,利用PCR对感病蔓草虫豆总DNA进行rp基因扩增。扩增产物进行序列分析和编码蛋白特性预测,并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对rp基因编码的rpl22、rps3蛋白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CR扩增测序得到1171 bp的特异性片段,该片段包括全部rpl22基因和大部分rps3基因,两基因相互重叠,分别编码128和237个氨基酸。通过同源性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从亚组水平明确了蔓草虫豆丛枝植原体是16SrII-A亚组成员,且归属于rp-iii亚进化支。预测rp基因所编码的rpl22和rps3蛋白均为脂溶性蛋白,且二级结构包括螺旋、卷曲和折叠。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研究蔓草虫豆丛枝植原体蛋白跨膜运输的分子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蔓草虫豆丛枝植原体 rp基因 序列分析 结构预测
原文传递
羽脉山黄麻丛枝植原体的分子鉴定及病害调查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连春 +4 位作者 王泉 许杏萍 苏帆 赵静 蔡红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95-201,共7页
【目的】了解羽脉山黄麻丛枝病在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的发生情况和危害程度,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病原物及其分类地位,为本地区植原体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普查法获得病害发病率,评估病害危害程度。利用植原体通用引物P1/P7及R16... 【目的】了解羽脉山黄麻丛枝病在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的发生情况和危害程度,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病原物及其分类地位,为本地区植原体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普查法获得病害发病率,评估病害危害程度。利用植原体通用引物P1/P7及R16F2n/R16R2对感病植株总DNA进行巢式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得到16S rDNA序列。再用植原体在线分类鉴定工具i PhyClassifier以及MegaX软件分别进行序列分析和构建基于16S rDNA序列的系统进化树,确定病害病原物及其分类地位,通过在线分析软件MUSCLE比较相关序列的同源性。【结果】根据调查发现羽脉山黄麻丛枝病发生于大约101°35′—101°53′E和23°56′—24°20′N之间,主要是在低海拔400~600 m温度相对较高的干热河谷地区,说明高温有利于植原体病害的发生。该处连续3年发生此病害,2018年7月调查得知其平均发病率为38.9%,属中度危害。PCR扩增获得约1246 bp的羽脉山黄麻丛枝病植原体16S rDNA序列(株系:TLWBYN01,登录号:MN513329)。分析表明TLWBYN01与翠菊黄化植原体(Candidatus Phytoplasma asteris)的参考菌株(M30790)相似度为99.8%,因此该植原体为‘Candidatus Phytoplasma asteris’相关菌株,属于16S rI组成员。TLWBYN01的F2nR2片段虚拟RFLP模型与16S rI-X亚组的参考模型番木瓜束顶植原体(登录号:JF781308)最为相似,相似系数为0.98,17种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图谱显示与16S rI-X参考株只有MseI不同,因此该植原体属于16S rI-X亚组的变种。比较得出TLWBYN01与16S rI-X亚组成员番木瓜束顶植原体(JF781308)和印度葫芦植原体(LT594117、LT594118)同源性分别为99.2%和99.6%。【结论】玉溪市新平县发现的羽脉山黄麻丛枝病属局部常发病害,中度危害,但一旦感染,就会严重影响植物生长。羽脉山黄麻丛枝植原体属16 SrI组成员,也是报道较少的植原体16S rI-X亚组的一个变种,且羽脉山黄麻为新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原体 羽脉山黄麻 病害调查 16S rDNA 分子鉴定
下载PDF
组培法保存花椰菜丛枝植原体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3 位作者 张茹岚 王连春 蔡红 陈海如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9-53,共5页
对采自云南省元谋县的花椰菜丛枝病植原体感病植株进行组织培养。将带菌组培苗分别置于冰箱(4~8 ℃)低温保藏和光照培养箱中常温保藏,经定期观察和继代培养,结果表明:以感病植株的茎段作为组培材料,经丛生芽诱导培养可得到长势较好... 对采自云南省元谋县的花椰菜丛枝病植原体感病植株进行组织培养。将带菌组培苗分别置于冰箱(4~8 ℃)低温保藏和光照培养箱中常温保藏,经定期观察和继代培养,结果表明:以感病植株的茎段作为组培材料,经丛生芽诱导培养可得到长势较好的花椰菜潜带植原体组培苗;同时,采用低温保藏可延长继代培养的间隔时间(每2~3月进行1次),期间每月在培养箱中补光3~7 d,在12个月后经PCR检测表明组培苗中仍含有植原体,达到植原体株系长期保存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原体 组织培养 花椰菜丛枝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