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从创作主体的文化构成看沈从文
被引量:3
- 1
-
-
作者
万同林
-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1988年第2期66-70,共5页
-
文摘
在中国文坛上,沈从文是一个不容忽视和回避的存在。由于他组建了一个与其他现代作家大异其趣的独特艺术世界,致使评论和估价他的艺术成就带来不小的困难。他有可能被当成“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一个最杰出的、想象力最丰富的作家”,也可能被视为反动没落的文人。在本文作者看来,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批评标准或参照系,是造成评价分歧的关键所在。对于沈从文及其创作,这里将主要取之以文化的视角。
-
关键词
沈从文创作
湘西世界
艺术世界
文化构成
中国现代文学史
现代作家
社会历史
都市世界
参照系
人性
-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1995:胡风事件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影响
被引量:2
- 2
-
-
作者
万同林
-
机构
中国青年出版社文学中心
-
出处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25-29,共5页
-
文摘
胡风事件为20世纪中期以后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提供了标准的运动范式,并在其后数十年间的流变中作为元典与之同构;而对于胡风全面平反的一再推延及淡化处理,则呈现出事件消解的迟滞,表明其主流意识形态解构的艰巨性与复杂性;在这期间,对于中国几代知识分子、心态及其命运都造成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
关键词
胡风事件
共时性
历时性
主流意识形态
现代知识分子
影响
-
Keywords
Hu Feng Incident
synchrony
diachrony
mainstay ideology
modem intellectuals
impact
-
分类号
G05
[文化科学]
-
-
题名曹禺剧作的迷惘意识
- 3
-
-
作者
万同林
-
出处
《艺术百家》
1988年第3期69-72,共4页
-
文摘
一个成功的剧作家经过对纷纭复杂的生活进行艺术选择和概括,把他精心经营的艺术世界推上舞台之后,那作品因为需要人们用多种艺术感觉进行综合接受,所以提供的价值判断常常难于定于一尊。曹禺的剧作是一个例子,人们似乎很难从那各自占据时空不差上下的主要人物之间的撞击中,摸索出一点儿作家创作的思想内涵或主题倾向是什么。何况。
-
关键词
曹禺
艺术感觉
艺术选择
思想内涵
艺术世界
主题倾向
价值判断
主要人物
剧作家
意识
-
分类号
J
[艺术]
-
-
题名聆听“燕山夜话”
- 4
-
-
作者
万同林
-
机构
中国青年出版社文学中心
-
出处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48-50,共3页
-
文摘
邓拓的《燕山夜话》及其同仁的《三家村札记》,连同吴晗的历史剧《海瑞罢官》,应该从政治及纯学术两个层面或向度予以客观剖视。实质上是作为官员的邓拓,与普通正直的知识分子在人文情怀上具有相通的命脉;他们将"五四"以来所形成和流传的科学民主的现代观念,以及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感时忧国的道德自律,内化为自己的人格精神,使其薪火相传。
-
关键词
当代史
反思
人文情怀
-
Keywords
the contemporary history
reflections
human feelings
-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我与许志英先生
- 5
-
-
作者
万同林
-
机构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出处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08年第1期1-4,共4页
-
文摘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这句古老的谶言,实在毫无道理,却偏偏残酷地时有应验。我所尊敬的指导老师许志英先生,就在2007年9月13日刚刚穿透子夜时分,进入14日0点16分,于他七十三岁的命运之坎上,自己选择了远行天国并乘鹤西去。他走得从容,淡定。走之前的几天,忍受中风病痛和恩亲之苦(许夫人于半年前的春天去世)折磨的他,专门为自己淡然宽怀地料理着尘缘世事。他给自己最得意的几个门生,包括张生等,一一打了较长的电话,问长问短。
-
关键词
许志英
张生
“五四”文学
八十四
任天石
胡风
李何林
现代文学
人的文学
陈白尘
-
分类号
K825.6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甜瓜的污染来源及其治理
- 6
-
-
作者
万同林
洪海林
吕榕辉
-
机构
湖北省咸宁市农业局环保站
湖北省咸宁市农业局植保站
湖北省咸宁市农业局
-
出处
《植物医生》
2009年第5期19-21,共3页
-
文摘
甜瓜的污染来源主要是生产环境、栽培过程以及产后流通等三个方面。防治污染和生产无公害甜瓜,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才能见效。主要从改善产地环境条件、提高植株抗性、防止栽培过程中的各种污染以及采后防污染等多方面着手。
-
关键词
污染来源
甜瓜
治理
生产环境
栽培过程
防治污染
产地环境
植株抗性
-
分类号
S652
[农业科学—果树学]
X51
[农业科学—园艺学]
-
-
题名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的再评价
- 7
-
-
作者
万同林
-
出处
《文学自由谈》
CSSCI
1989年第4期35-41,共7页
-
文摘
假如在八五年以前有人写这么一篇文章,指出前几年的所谓“反思”与“改革”文学都还没有跳出工具主义和准工具主义的樊篱,这篇文章一定会在文学界引起一点儿“效应”。即使是今天,一些作家和评论家看到如此评价,或许仍会勃然大怒。
-
关键词
改革文学
反思文学
花园街五号
布礼
《创业史》
李铜钟
蒋子龙
高晓声
中短篇小说
人物形象
-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