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六經之所由作
1
作者 《切磋集系列》 2014年第1期1-18,共18页
六經當然是人類文明所可能有的最好的東西,此固不特於中國文明以言之。過去的學者所以專以中國言,是在夷夏之辨極爲明定的前提下說的,而非在夷狄有君、諸夏之亡1的意義上說。
关键词 中國 東西 意義 全體 人類 學者
原文传递
理學名義
2
作者 《切磋集系列》 2016年第1期19-81,共63页
一、明兩儒一見識可謂貫穿明初宋潛溪主持修定《元史》,其中《儒學傳》有序曰:前代史傳,皆以儒學之士分而爲二:以經藝專門者爲“儒林”,以文章名家者爲“文苑”。然儒之爲學,一也。六經者,斯道之所在;而文,則所以載夫道者也。故經非文,... 一、明兩儒一見識可謂貫穿明初宋潛溪主持修定《元史》,其中《儒學傳》有序曰:前代史傳,皆以儒學之士分而爲二:以經藝專門者爲“儒林”,以文章名家者爲“文苑”。然儒之爲學,一也。六經者,斯道之所在;而文,則所以載夫道者也。故經非文,則無由以發明其旨趣;而文不本於六藝,又烏足謂之文哉?由是而言,經藝、文章不可分而爲二也明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載夫 經藝 理學 儒學 名義 有序 文章 道者
原文传递
朱子《樂記動靜說》述
3
作者 《切磋集系列》 2013年第1期191-196,共6页
《易·系》曰:“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於《樂記》《禮記》篇一九。為樂者見其所謂“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 《易·系》曰:“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於《樂記》《禮記》篇一九。為樂者見其所謂“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則可以“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為政者見其所謂“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蓋以“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則可以“審樂以知政”。又如程子,每引其“禮樂不可斯須去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子 知樂 政者 政乖 感者 愛心 政通 禮記 知政
原文传递
鵝湖詩與四句教
4
作者 《切磋集系列》 2018年第1期113-185,共73页
上篇鵝湖詩鵝湖之會對福建、浙江、江西三方學者意味頗不同,此自三方學者敘說此事之辭氣即可窺見一斑。1看朱子、東萊,都輕描淡寫;而江西學者對此,即不說大書特書,亦別加一分曲折,後來世間印象,基本即由此派說法造成。陸桴亭曰:'鵝... 上篇鵝湖詩鵝湖之會對福建、浙江、江西三方學者意味頗不同,此自三方學者敘說此事之辭氣即可窺見一斑。1看朱子、東萊,都輕描淡寫;而江西學者對此,即不說大書特書,亦別加一分曲折,後來世間印象,基本即由此派說法造成。陸桴亭曰:'鵝湖之會,朱陸異同之辨古今聚訟,不必更揚其波。但讀兩家《年譜》所記,朱子則有謙謹求益之心,象山不無矜高揮斥之意,此則後人所未知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句教 尊德性 千古不磨 陸桴亭
原文传递
論語首章說
5
作者 《切磋集系列》 2013年第1期197-198,共2页
“學而時習之”,學什麼、習什麼?羅整庵以為,此在孔門人物,是人人默契神會,不煩多言的;又以為讀《論語》到後來,見“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則亦可知所學、所習不外此四者而已。但是朱子對《論語》首章,上來便謂之“人性皆善”云云,此雖... “學而時習之”,學什麼、習什麼?羅整庵以為,此在孔門人物,是人人默契神會,不煩多言的;又以為讀《論語》到後來,見“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則亦可知所學、所習不外此四者而已。但是朱子對《論語》首章,上來便謂之“人性皆善”云云,此雖開宗明義之法,我以為亦是朱子忍禁不住;夫子於此,則尚在一派含蓄從容中。學習,固是理性的工作;賴學習而後知,亦固屬“學而知之”者。然“學而時習之”,又不徒言“學而知之”之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 工作 人人 神會 孔門 文行 四者 忠信 所學
原文传递
或人出,夫子曰
6
作者 《切磋集系列》 2013年第1期199-200,共2页
《論語》中,有四章的情形有些類似,都是有人自孔子所在場合中出去之後,孔子對這個出去者做出評論:總章三〇五,樊遲問稼、問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總章三五七,孔子與蘧伯玉之使者論蘧伯玉為人。“使者出,子曰:‘使乎.使... 《論語》中,有四章的情形有些類似,都是有人自孔子所在場合中出去之後,孔子對這個出去者做出評論:總章三〇五,樊遲問稼、問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總章三五七,孔子與蘧伯玉之使者論蘧伯玉為人。“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總章四五三,孔子不欲見孺悲。“將命者出戶,(夫子)取瑟而歌,使之聞之。”總章四五四,宰我問三年之喪。“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總章三五七歎美使者,蓋夫子之“好人”也;此外三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評論 總章 夫子 問稼 問圃 使者
原文传递
什麼是注釋
7
作者 《切磋集系列》 2013年第1期220-223,共4页
每個人的讀書經歷,或多或少都得到過注釋的幫助。這或許會給我們造成一種直感:對於讀書而言,注釋往往是不可少的,借由注釋,我們才能更好地進入到一本書裏面。現在我們只說對於經典的注釋,只說經典及其注釋的關繫,則意味恐怕多有不然。... 每個人的讀書經歷,或多或少都得到過注釋的幫助。這或許會給我們造成一種直感:對於讀書而言,注釋往往是不可少的,借由注釋,我們才能更好地進入到一本書裏面。現在我們只說對於經典的注釋,只說經典及其注釋的關繫,則意味恐怕多有不然。仍然發於那一直感,就會說:注釋幫助我們打開經典,使我們可能更好地理解經典;這就相當於說,經典是要借助於注釋,才能向它的讀者敞開。但我們不總是首先會同意這樣一點嗎:“經典具有最高的理想性”?從這種理想性最為寬泛的意義來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感 方式 理想 經典 讀書 經歷
原文传递
行於道路
8
作者 《切磋集系列》 2013年第1期223-226,共4页
我喜歡重慶這個城市的氣概。1996年初,是我第一次到重慶。我決定像在別處一樣,用我的雙腳去丈量這個城市。一大早上,我獨自出發,沿著江岸,從菜園壩,往朝天門方向去。極濃重的霧。起初,俯身看看右手邊的長江,近處還能看見江水靜流;越走,... 我喜歡重慶這個城市的氣概。1996年初,是我第一次到重慶。我決定像在別處一樣,用我的雙腳去丈量這個城市。一大早上,我獨自出發,沿著江岸,從菜園壩,往朝天門方向去。極濃重的霧。起初,俯身看看右手邊的長江,近處還能看見江水靜流;越走,江霧升騰彌漫,一團團地襲來,對面數尺已不能見物。我在冬日霧鎖的山城裏安詳地走著,覺得豪爽的重慶人把他們偌大的一座城讓給了我一個人……等我驀然意識到,對面影影綽綽的,原來是有一個人過來,他與我,已經差不多臉對上臉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慶 菜園 團地 雙腳 天門 城市 長江 靜流
原文传递
秦香蓮
9
作者 《切磋集系列》 2013年第1期226-229,共4页
秦香蓮攜著一雙小兒女苦苦奔逃,終於還是在小廟被韓琪追上,插翅難飛。絕望之下,香蓮質問韓琪:“不問罪就殺人於心何安?”並哭訴身世一番。韓琪聽罷言道:“聽她言不由我心驚膽戰,陳駙馬殺妻滅子禽獸一般。我本堂堂男兒漢,豈能夠助紂為孽... 秦香蓮攜著一雙小兒女苦苦奔逃,終於還是在小廟被韓琪追上,插翅難飛。絕望之下,香蓮質問韓琪:“不問罪就殺人於心何安?”並哭訴身世一番。韓琪聽罷言道:“聽她言不由我心驚膽戰,陳駙馬殺妻滅子禽獸一般。我本堂堂男兒漢,豈能夠助紂為孽欺蒼天?”更兼被香蓮身世打動:“她母子只哭得天昏地暗,就是那鐵石人也要心酸。陳世美登龍門把天良喪盡,俺韓琪雖微賤義重如山”,遂有放香蓮母子逃生之意。卻忽然想起臨行前陳世美有“鋼刀見血”的嚴令,恐無法交差,不免心意反復,殺心又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酸 妻滅子 母子 禽獸 交差 駙馬 美登龍門 男兒 身世
原文传递
宋襄公
10
作者 《切磋集系列》 2013年第1期229-233,共5页
為說明“具體的普遍性”,我向學生述及最近一次與友人關於宋襄公的對話。(1)(1)有一不義人。我謂:“於其所行不義,我等須其當位之時便奮力抗之;一旦其失勢,雖不至對此不義者發動悲心,亦決不如刻削之人落井下石。蓋我等所爭者理、所行者... 為說明“具體的普遍性”,我向學生述及最近一次與友人關於宋襄公的對話。(1)(1)有一不義人。我謂:“於其所行不義,我等須其當位之時便奮力抗之;一旦其失勢,雖不至對此不義者發動悲心,亦決不如刻削之人落井下石。蓋我等所爭者理、所行者公,豈能貽人口實,以為任私報復?”友人聞之,而誡我曰:“毋如宋襄公。”我謂:“世人多視宋襄公跡若小丑,如趙括、東郭先生之流。我友視之,亦如此乎?”友曰:“我於宋襄公,實抱有一種敬意,蓋其為有理想、有原則,且能踐行其原則、為其理想而不惜犧牲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友人 不義者 發動 對話 理想 原則 行者 世人 失勢
原文传递
歸程
11
作者 《切磋集系列》 2013年第1期200-202,共3页
任何一次不包含歸程的旅行都是不完整的。望歸之心,不但時刻提醒著人在旅途這樣一個事實,更使整個旅行根本上成為一種內在化的行動,而免為外在的浮浪與放縱。回歸的主題必須一開始就顯露出來,不要以為非等到旅途來到某個拐點,人才開始... 任何一次不包含歸程的旅行都是不完整的。望歸之心,不但時刻提醒著人在旅途這樣一個事實,更使整個旅行根本上成為一種內在化的行動,而免為外在的浮浪與放縱。回歸的主題必須一開始就顯露出來,不要以為非等到旅途來到某個拐點,人才開始踏上歸程。比方說,特洛伊從來就不會是一個目的地,旅行也不是《伊利亞特》的主題。對於奧德修斯來說,他的離家行為之所以會成為一次旅行,是從歸程開始的;但從他離開家門的第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時刻 旅行 拐點 主題 人才 人在旅途 歸程
原文传递
孔子何以為當代人
12
作者 《切磋集系列》 2013年第1期202-207,共6页
讀者諸君,先請明瞭一點:本文作者與您一樣,也是太史公《孔子世家》一類著作的讀者,對於作為“歷史人物”的孔子生當魯國襄公至哀公之世、去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事實”,他可一點兒也沒犯糊塗。所以,“傍人莫笑,標題誤”,萬望毋以... 讀者諸君,先請明瞭一點:本文作者與您一樣,也是太史公《孔子世家》一類著作的讀者,對於作為“歷史人物”的孔子生當魯國襄公至哀公之世、去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事實”,他可一點兒也沒犯糊塗。所以,“傍人莫笑,標題誤”,萬望毋以這樣的題目為怪。作者在這裏要說的,顯然是另一種意思,或另一個“事實”。有人問過這樣的問題:是不是因為兩千多年的時間懸隔,使我們對孔子和他生活的時代瞭解得太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 標題 讀者 時間 歷史 著作 題目 生活
原文传递
中國所以謂之中
13
作者 《切磋集系列》 2013年第1期207-217,共11页
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三字經》關於“中”字,程子有曰:“既不之東,又不之西,如此則只是中。”程子此語,須加善會。所謂“既不之東,又不之西”,乃謂“之東”、“之西”者無所定準,故亦無所謂中也;若以為離了東、西,卻有... 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三字經》關於“中”字,程子有曰:“既不之東,又不之西,如此則只是中。”程子此語,須加善會。所謂“既不之東,又不之西”,乃謂“之東”、“之西”者無所定準,故亦無所謂中也;若以為離了東、西,卻有一個中,則不是。《三字經》曰:“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何以謂四方“應乎中”?應者,答應之應也。“曰南北,曰西東”,猶呼喚東南西北四方之名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子 呼北則北 中國 東南 南北 呼西則西 西東 西北 呼南則南
原文传递
什麼是經典
14
作者 《切磋集系列》 2013年第1期217-219,共3页
我在《作為讀者和作為解釋者》一文裏,討論對經典應該抱持的態度,那時候已經意識到,有一個在先的問題需要予以應對,即,什麼是經典?拿這個問題去問不同的人,得到的會是很不一樣的答案。比如,有人會認為,經歷過時間檢驗的著述才可能成為... 我在《作為讀者和作為解釋者》一文裏,討論對經典應該抱持的態度,那時候已經意識到,有一個在先的問題需要予以應對,即,什麼是經典?拿這個問題去問不同的人,得到的會是很不一樣的答案。比如,有人會認為,經歷過時間檢驗的著述才可能成為經典。像伽達默爾說的,不到五十年的書不讀。這就是把經典與否交給時間去檢驗的一種做法。雖然我其實頗以伽達默爾的話為然,甚至認為五十年太短,應該說成是不到兩百年的書不讀、不到五百年的書不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檢驗 問題 態度 經典 讀者 經歷 時間
原文传递
被啟發的理性——少明師《經得起質疑的經典教育》附論
15
作者 《切磋集系列》 2013年第1期233-236,共4页
把經典教育僅僅理解成為道德教育,確實透露著某種狹隘性。但狹隘之處,明面上只是如何看待經典,暗地裏卻也是如何看待道德,以及如何看待道德教育的問題。它似乎認為,道德竟會與某些“人的事情”無關似的,這裏潛藏著一種可稱為“道德特殊... 把經典教育僅僅理解成為道德教育,確實透露著某種狹隘性。但狹隘之處,明面上只是如何看待經典,暗地裏卻也是如何看待道德,以及如何看待道德教育的問題。它似乎認為,道德竟會與某些“人的事情”無關似的,這裏潛藏著一種可稱為“道德特殊主義”的意味,這且按下不表;至於道德教育,它似乎認為,簡單的訓誡等手段足以達成其目標,而理性似乎可以閒置一旁。借由經典教育所達成的道德教育,其實也是一種理性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 教育 問題 主義 手段 經典 附論
原文传递
葛兆光“大陸新儒學”批評駁議
16
作者 《切磋集系列》 2018年第1期1-15,共15页
在《異想天開:近年來大陸新儒學的政治訴求》一文中,葛兆光教授所做的,其政治立場性批評遠大過學術思想性批評。這雖然與該文以評判'政治訴求'之立意有關,也與大陸新儒學學術格調較爲欠缺有關,但以葛教授的學術背景而言,仍使人... 在《異想天開:近年來大陸新儒學的政治訴求》一文中,葛兆光教授所做的,其政治立場性批評遠大過學術思想性批評。這雖然與該文以評判'政治訴求'之立意有關,也與大陸新儒學學術格調較爲欠缺有關,但以葛教授的學術背景而言,仍使人頗覺奇怪,不能不尋思其中別有意味。對大陸新儒學的學術格調,葛教授多處流露不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合法性 新儒家 葛兆光 儒家思想
原文传递
高老師其志、其識、其德——在高小強教授榮休學術討論會上的發言
17
作者 《切磋集系列》 2018年第1期78-83,共6页
今天是歷次切磋班最特殊的一次,今天我們衹沖著高老師一人來,沖著高老師的學問來。剛纔中和老師說他十六年前始受教于高老師,我與高老師結識,今年已入第二十二個年頭。高老師早我一年來川大任教,之前我們各自的經歷,我甚單純,高老師極... 今天是歷次切磋班最特殊的一次,今天我們衹沖著高老師一人來,沖著高老師的學問來。剛纔中和老師說他十六年前始受教于高老師,我與高老師結識,今年已入第二十二個年頭。高老師早我一年來川大任教,之前我們各自的經歷,我甚單純,高老師極其曲折和豐富。從我們成爲同事到兩個人真正'結識',中間有一個過程,有兩件事可資記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而已矣
原文传递
仁術與定本
18
作者 《切磋集系列》 2015年第1期1-11,共11页
因材施教之含義,一般往往不過理解爲“孔子是因材施教的人,對什麽樣的人說什麽樣的話”(1)的意思。這樣的理解,其實有著很大的偏差。教人之法固非止於一路,須因人材之宜而裁成之;然若一味“因材”,未必不有使其教流於機會主義之虞,教遂... 因材施教之含義,一般往往不過理解爲“孔子是因材施教的人,對什麽樣的人說什麽樣的話”(1)的意思。這樣的理解,其實有著很大的偏差。教人之法固非止於一路,須因人材之宜而裁成之;然若一味“因材”,未必不有使其教流於機會主義之虞,教遂不得謂之教矣。孟子曰:“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材施教 因材 定本 教流 含義 主義 教人 機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