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利用评价是确保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基础。本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1950—2010年西北太平洋渔获生产统计数据,结合Fishbase提供的相关鱼种的营养级(TL)以及Sea Around Us Project Database提供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的营养级...可持续利用评价是确保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基础。本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1950—2010年西北太平洋渔获生产统计数据,结合Fishbase提供的相关鱼种的营养级(TL)以及Sea Around Us Project Database提供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的营养级,探讨61年期间西北太平洋渔获物平均营养级的变化情况,以此来判定其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研究认为,西北太平洋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大体可分为5个阶段:1950—1961年,其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基本保持不变,稳定在3.40-3.45间;1962—1973年,平均营养级呈振荡上升并达到历史最高值的3.58;1974—1987年,平均营养级由最高值下降至历史最低值的3.35;1989—2010年,平均营养级出现了先下降后稳步上升的趋势,并稳定在3.41~3.45间。若仅统计营养级大于3_25渔获种类的产量时,其渔获物平均营养级从1988年开始出现稳定下降,从1988年最高的4.05逐步下降到2005牟的3.84,并在2006—2010年稳定在3.84~3.86间。营养级平衡指数(FIB)在1950—1973年持续上升,1974—1987年间出现下降,1988年则大幅上升,1989—2010年间在波动中下降。研究认为,西北太平洋海域渔业资源开发已经出现“捕捞对象沿着海洋食物网向下移动”的现象,其渔获物平均营养级降低表明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且平均营养级的下降主要是由过度捕捞所引起。展开更多
文摘可持续利用评价是确保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基础。本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1950—2010年西北太平洋渔获生产统计数据,结合Fishbase提供的相关鱼种的营养级(TL)以及Sea Around Us Project Database提供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的营养级,探讨61年期间西北太平洋渔获物平均营养级的变化情况,以此来判定其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研究认为,西北太平洋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大体可分为5个阶段:1950—1961年,其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基本保持不变,稳定在3.40-3.45间;1962—1973年,平均营养级呈振荡上升并达到历史最高值的3.58;1974—1987年,平均营养级由最高值下降至历史最低值的3.35;1989—2010年,平均营养级出现了先下降后稳步上升的趋势,并稳定在3.41~3.45间。若仅统计营养级大于3_25渔获种类的产量时,其渔获物平均营养级从1988年开始出现稳定下降,从1988年最高的4.05逐步下降到2005牟的3.84,并在2006—2010年稳定在3.84~3.86间。营养级平衡指数(FIB)在1950—1973年持续上升,1974—1987年间出现下降,1988年则大幅上升,1989—2010年间在波动中下降。研究认为,西北太平洋海域渔业资源开发已经出现“捕捞对象沿着海洋食物网向下移动”的现象,其渔获物平均营养级降低表明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且平均营养级的下降主要是由过度捕捞所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