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灸对克罗恩病模型大鼠天枢穴局部皮肤中缓激肽、CGRP和NPY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周竞颖 来奕恬 +2 位作者 张国山 刘密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100-105,共6页
目的观察艾灸与针刺对克罗恩病模型大鼠天枢穴局部皮肤中缓激肽(bradykinin,BK)、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CGRP)、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含量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 目的观察艾灸与针刺对克罗恩病模型大鼠天枢穴局部皮肤中缓激肽(bradykinin,BK)、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CGRP)、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含量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应用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TNBS)灌肠的方法制备克罗恩病肠纤维化大鼠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分别采用艾灸和针刺的方法干预艾灸组和针刺组大鼠双侧天枢穴和上巨虚穴,每次15 min;西药组大鼠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溶液灌胃。上述干预均1次/d,连续干预7 d。干预结束后,肉眼和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病理形态学变化;剪取各组大鼠天枢穴局部皮肤,ELISA法检测BK的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CGRP、NPY的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肠壁可见典型鹅卵石样改变、黏膜充血水肿等病理形态学损伤,天枢穴局部皮肤中BK含量显著升高(P<0.01),CGRP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NPY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肠黏膜受损情况明显较轻,天枢穴局部皮肤中BK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CGRP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5),NPY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艾灸组和西药组3组之间相比,天枢穴局部皮肤中BK、CGRP和NPY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罗恩病大鼠天枢穴局部皮肤中BK、CGRP的变化可能是肠腑病变在体表的客观反映,艾灸、针刺对克罗恩病大鼠天枢穴局部皮肤中BK、CGRP具有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 针灸 缓激肽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神经肽Y 天枢 上巨虚
下载PDF
从“肺与大肠相表里”阐释针灸治疗哮喘的理论内涵 被引量:1
2
作者 周竞颖 来奕恬 +6 位作者 徐璇 梁枝懿 刘密 李南 张国山 邱冉冉 《山东中医杂志》 2024年第8期809-812,882,共5页
针灸治疗肺系疾病有深厚的理论根源和得天独厚的优势,并有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指导下针灸“肺肠同治”对改善哮喘症状及气道炎症反应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主要从肺与大肠组织相连、经络相... 针灸治疗肺系疾病有深厚的理论根源和得天独厚的优势,并有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指导下针灸“肺肠同治”对改善哮喘症状及气道炎症反应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主要从肺与大肠组织相连、经络相通、功能上相互为用以及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等方面,系统阐释肺与大肠的特殊关系,进而阐释“肺肠同治”针灸治疗哮喘的理论内涵和意义,为临床“肺肠同治”针灸治疗哮喘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肠同治 针灸 哮喘
下载PDF
艾灸“肺肠同治”对哮喘模型大鼠肺功能及气道炎性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周竞颖 来奕恬 +4 位作者 刘密 李南 张国山 邱冉冉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69-974,共6页
目的:观察艾灸“天枢”“肺俞”对哮喘大鼠肺功能及气道炎性反应的影响,探讨“肺肠同治”在艾灸改善哮喘中的意义。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从肺论治组和肺肠同治组,每组12只。采用卵清白蛋白致敏和雾化激发法制备哮喘模型... 目的:观察艾灸“天枢”“肺俞”对哮喘大鼠肺功能及气道炎性反应的影响,探讨“肺肠同治”在艾灸改善哮喘中的意义。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从肺论治组和肺肠同治组,每组12只。采用卵清白蛋白致敏和雾化激发法制备哮喘模型。从肺论治组大鼠艾灸双侧“肺俞”30 min;肺肠同治组大鼠艾灸双侧“肺俞”“天枢”30 min;模型组大鼠仅作固定30 min。上述3组大鼠干预结束1 h后,分别予以1%卵清白蛋白溶液雾化20 min,均每日1次,连续14 d。使用肺功能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的肺功能;HE和Masson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及胶原沉积程度;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17、IL-4、IL-13、IL-33、IL-5、半胱氨酸白三烯(LT)、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功能中呼出25%肺活量时最大呼气流量(FEF 25%)、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动态肺顺应性(Cdyn)、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FEV/FVC)、最大呼气流量(PEF)显著降低(P<0.05,P<0.01),肺阻力(RL)显著升高(P<0.05);肺组织结构重度异常,肺泡壁增厚,支气管周围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组织胶原沉积程度显著升高(P<0.01);肺组织中IL-17、IL-4、IL-13、IL-33、IL-5、LT、TSLP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从肺论治组大鼠肺功能中仅MMEF、Cdyn显著升高(P<0.05),肺肠同治组大鼠肺功能中FEF 25%、MMEF、Cdyn、FEV/FVC、PEF、RL均显著改善(P<0.01,P<0.05);从肺论治组和肺肠同治组大鼠肺泡壁增厚均较轻,支气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肺组织胶原沉积程度均显著降低(P<0.01);从肺论治组和肺肠同治组大鼠肺组织中IL-17、IL-4、TSL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P<0.01);肺肠同治组大鼠肺组织中IL-13、IL-33、IL-5、LT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从肺论治组和肺肠同治组相比,肺组织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艾灸 肺肠同治 气道炎性反应 肺功能
原文传递
针刺肺俞和天枢对哮喘模型大鼠肺功能及组织炎症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来奕恬 周竞颖 +5 位作者 刘密 潘江 李南 张国山 邱冉冉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CAS CSCD 2023年第5期346-355,共10页
目的:对比观察肺俞和天枢联用与肺俞单用对哮喘模型大鼠肺功能和组织炎症的影响。方法:将48只Sprague-Dawley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从肺论治组和肺肠同治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三组大鼠采用卵清白蛋白致敏和... 目的:对比观察肺俞和天枢联用与肺俞单用对哮喘模型大鼠肺功能和组织炎症的影响。方法:将48只Sprague-Dawley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从肺论治组和肺肠同治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三组大鼠采用卵清白蛋白致敏和雾化激发的方法制备哮喘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从肺论治组大鼠针刺双侧肺俞30 min;肺肠同治组大鼠先后针刺双侧肺俞和天枢各15 min,共计30 min。每天1次,连续14 d。其余两组大鼠不干预。干预结束后,肺功能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的肺功能;光镜下观察苏木素-伊红染色的肺组织病理学改变、Masson染色的肺组织胶原沉积程度以及瑞-吉染色的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症细胞的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中白介素(IL)-4、IL-5、IL-13、IL-17、IL-25、IL-33、半胱氨酸白三烯(LT)、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和前列腺素D2(PGD2)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最大呼气流量(PEF)、动态肺顺应性(Cdyn)、呼出25%肺活量时最大呼气流量(FEF25%)、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FEV1/FVC)、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均显著下降(P<0.01或P<0.05),肺阻力(RL)、胶原沉积程度、IL-4、IL-5、IL-13、IL-17、IL-33、LT、TSLP、PGD2及BALF中的中性粒细胞占比显著增加(P<0.01或P<0.05)。与模型组相比,从肺论治组大鼠肺功能中FEF25%和FEV1/FVC显著升高(P<0.01,P<0.05),胶原纤维沉积程度、IL-4、IL-5、IL-13、IL-17、LT、TSLP及PGD2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或P<0.05);肺肠同治组大鼠肺功能中PEF、FEF25%及FEV1/FVC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5),RL、胶原纤维沉积程度、IL-4、IL-5、IL-13、IL-17、IL-33、LT、TSLP、PGD2及BALF中的中性粒细胞占比显著降低(P<0.01或P<0.05)。与从肺论治组相比,肺肠同治组大鼠肺组织中IL-5的含量降低(P<0.05)。结论:从肺论治及肺肠同治针刺对哮喘模型大鼠肺功能、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肺俞 天枢 肺与大肠表里 呼吸功能试验 炎症 哮喘 大鼠
原文传递
开四关配合导引治疗延迟性肌肉酸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5
作者 肖逸 徐璇 +6 位作者 何灏龙 梁枝懿 杜革术 刘未艾 钟欢 刘密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1期2054-2060,共7页
目的探究开四关配合导引治疗延迟性肌肉酸痛(delayed-onset muscle soreness,DOMS)的临床疗效,并初步研究其干预机制。方法在湖南中医药大学招募并纳入符合标准的受试者3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冷疗组及模型组,每组12例... 目的探究开四关配合导引治疗延迟性肌肉酸痛(delayed-onset muscle soreness,DOMS)的临床疗效,并初步研究其干预机制。方法在湖南中医药大学招募并纳入符合标准的受试者3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冷疗组及模型组,每组12例。诱发DOMS的方式为蛙跳运动。观察组予以开四关配合肢体及呼吸导引治疗,冷疗组予以冷疗干预,运动后24 h起每天治疗1次,共治疗3次。通过测试受试者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痛阈、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评价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效应机制。结果(1)与模型组相比,观察组、冷疗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后观察组与冷疗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运动后72 h,观察组痛阈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和冷疗组第一次治疗后痛阈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模型组和冷疗组相比,在运动后24、48、72 h时观察组CK含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和冷疗组相比,运动后24、72 h观察组LDH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运动后72 h观察组IL-6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运动后24、48 h观察组β-EP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四关配合导引干预能够改善DOMS症状,尤其是能缓解即刻疼痛、升高痛阈、减轻痛苦,且效果优于冷疗组。开四关配合导引干预可调节DOMS后血液CK水平,下调IL-6、β-EP、LDH的含量,以此起到抗炎止痛、调节机体应激反应水平、促进局部损伤修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迟性肌肉酸痛 开四关 导引 VAS 痛阈 炎症 损伤修复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选穴规律 被引量:3
6
作者 周竞颖 梁枝懿 +3 位作者 徐璇 刘伟 张国山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第15期49-52,共4页
目的分析并总结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以“针刺”“艾灸”“针灸”和“帕金森病”等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筛选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文献,提取相应数据,并据此分析临床选穴规律。结果经检索后... 目的分析并总结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以“针刺”“艾灸”“针灸”和“帕金森病”等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筛选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文献,提取相应数据,并据此分析临床选穴规律。结果经检索后,共筛选出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文献28篇,涉及穴位53个。对其整理后发现,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选穴丰富,涉及的穴位广泛,以太冲、合谷、百会、风府、足三里、阳陵泉为主;腧穴主要分布在督脉、大肠经、胃经、膀胱经等;腧穴所在部位主要为头部和四肢部;重用特定穴中之原穴,特别是与帕金森症状密切相关的肝、肾、胃、大肠之原穴(输穴)。结论针灸治疗帕金森病临床选穴符合病因病机特点,具有循经选穴、局部选穴及重用特定穴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帕金森病 选穴规律 数据挖掘
下载PDF
艾灸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足三里穴区皮肤炎症因子的影响
7
作者 钟欢 +3 位作者 徐璇 梁枝懿 常小荣 刘密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224-226,I0006,共4页
目的观察艾灸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大鼠胃黏膜状态、“足三里”穴区局部皮肤组织炎症因子含量的影响,探讨艾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空白+艾灸组、模型组、模型+艾灸组... 目的观察艾灸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大鼠胃黏膜状态、“足三里”穴区局部皮肤组织炎症因子含量的影响,探讨艾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空白+艾灸组、模型组、模型+艾灸组,每组12只。1-甲基-3-硝基-1-亚硝基胍(MNNG)+乙醇灌胃+饥饱失常法建立大鼠CAG模型。空白+艾灸组、模型+艾灸组温和灸“足三里”穴区,每次15 min,每日1次,连续14 d。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测,免疫组化法检测“足三里”穴局部皮肤的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 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IL1-β、IL-6、IL-10、IL-18、TNF-α含量升高(P<0.05),空白组+艾灸组大鼠IL-6、TNF-α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模型组+艾灸大鼠IL1-β、TNF-α含量升高(P<0.05);与空白+艾灸组相比模型+艾灸组IL1-β、IL-10、TNF-α含量升高(P<0.05),IL-6含量降低(P<0.05)。结论艾灸“足三里”有改善大鼠胃黏膜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放大局部的炎症反应从而引起全身免疫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灸 慢性萎缩性胃炎 皮肤 炎症因子
下载PDF
针灸对克罗恩病模型大鼠天枢穴区皮肤中组胺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8
作者 周竞颖 来奕恬 +5 位作者 杨宗保 徐璇 梁枝懿 张国山 刘密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01-108,共8页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天枢穴局部皮肤中组胺和炎性因子的变化探讨针灸治疗克罗恩病(C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58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4只与造模组44只.造模组大鼠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溶液加乙醇灌肠法建立CD大鼠模型,每...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天枢穴局部皮肤中组胺和炎性因子的变化探讨针灸治疗克罗恩病(C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58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4只与造模组44只.造模组大鼠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溶液加乙醇灌肠法建立CD大鼠模型,每隔7 d重复灌肠1次,共4次.造模结束后,正常组与造模组均随机选取4只大鼠进行模型评价.模型制备成功后,将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和西药组,每组10只.针刺组和艾灸组大鼠分别接受针刺或艾灸天枢、上巨虚治疗,西药组大鼠接受美沙拉嗪肠溶片灌胃治疗,连续干预7 d.干预结束后,取各组大鼠结肠组织,肉眼观察后苏木素-伊红(HE)染色,进一步观察其病理形态学变化;取各组大鼠天枢穴区皮肤组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组胺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β、IL-18、IL-10及IL-6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肉眼可见模型组大鼠结肠内壁鹅卵石样改变,局部溃疡及息肉,颜色暗红,肠壁增厚变硬;HE染色后镜下可见局部黏膜上皮层缺失及裂隙状溃疡形成,黏膜层腺体破坏,固有层间质、黏膜下层组织水肿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偶见结节病样肉芽肿形成;天枢穴区皮肤组织中组胺及IL-6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P<0.05),TNF-α、IL-18及IL-10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艾灸组和西药组大鼠结肠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损伤均显著改善;针刺组大鼠天枢穴区皮肤中组胺和IL-6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P<0.05),IL-10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艾灸组大鼠天枢穴区皮肤中组胺和IL-6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P<0.05),TNF-α、IL-18及IL-10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5);西药组大鼠天枢穴区皮肤中组胺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IL-18及IL-10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P<0.01).与针刺组相比,艾灸组大鼠天枢穴区皮肤中IL-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灸法 天枢 上巨虚 克罗恩病 组胺 白介素 大鼠
原文传递
电针干预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9
作者 徐璇 陈琳 +6 位作者 梁枝懿 闫朝勃 何灏龙 钟欢 刘琼 刘密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0期1398-1405,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电针干预炎症性肠病(IBD)动物模型疗效及抗炎作用,为相关基础研究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 目的:系统评价电针干预炎症性肠病(IBD)动物模型疗效及抗炎作用,为相关基础研究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The Cochrane library从建库至2022年11月关于电针干预IBD的动物实验研究,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偏倚风险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合成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8项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能降低IBD动物模型疾病活动指数(DAI)(MD=-1.27,95%CI为-1.40~-1.15,P<0.00001)、结肠黏膜损伤评分(SMD=-2.39,95%CI为-2.83~-1.95,P<0.00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IBD动物体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SMD=-2.34,95%CI为-2.83~-1.85,P<0.00001)、白细胞介素-1β(IL-1β)(SMD=-2.56,95%CI为-3.78~-1.34,P<0.00001)及白细胞介素-6(IL-6)(SMD=-2.54,95%CI为-3.37~-1.71,P<0.00001)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对IBD动物具有改善疾病程度及抗炎作用,但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低,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电针 动物实验 META分析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6 系统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