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外刊对中国文化词的“异化”翻译策略及其启示 |
丁夏林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1
|
|
2
|
中西文化差异与高校名称翻译 |
丁夏林
|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09 |
9
|
|
3
|
以历史的长镜头思考——《特别响,非常近》与“9·11”叙事 |
丁夏林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0
|
|
4
|
“生活比死亡更可怕”:解读福厄《特别响,非常近》中的创伤叙事 |
丁夏林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9
|
|
5
|
从“金山客”到美国人:评《吃碗茶》中主人公的文化身份重塑 |
丁夏林
|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9
|
|
6
|
美利坚民族认同的文学阐释——简评《美国当代文学与美利坚民族认同》 |
丁夏林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7
|
试论美国唯英语运动的实质 |
丁夏林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2
|
|
8
|
英语中的名祖词趣谈 |
丁夏林
|
《英语知识》
|
2007 |
2
|
|
9
|
血统世系与文化认同——《向我来》中的“伦理结”解读 |
丁夏林
|
《英语研究》
|
2014 |
2
|
|
10
|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论亚裔美国文化身份的“表演性” |
丁夏林
|
《外国语文研究》
|
2016 |
1
|
|
11
|
“没有什么是自然而然的”——《爱妾》的文化透视 |
丁夏林
|
《英语研究》
|
2013 |
1
|
|
12
|
屈服,还是抗争?——沃特曼小说《屈服》的主题探析 |
丁夏林
|
《外国语文研究》
|
2017 |
1
|
|
13
|
小城镇,大世界——任碧莲新作《世界与小镇》评述 |
丁夏林
|
《外国文学动态》
CSSCI
|
2011 |
1
|
|
14
|
布伊尔新著《“伟大的美国小说”之梦》述评 |
丁夏林
|
《外文研究》
|
2015 |
1
|
|
15
|
接受美学视阈下的美国华裔文学——《超越唐人街文学》述评 |
丁夏林
|
《外国语言文学》
|
2022 |
0 |
|
16
|
把握二十一世纪英语小说创作的新动向——《二十一世纪小说导论》述评 |
丁夏林
|
《外国文学动态》
CSSCI
|
2015 |
1
|
|
17
|
谁是“说母语者”?——解析《说母语者》中的道德伦理困境 |
丁夏林
|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1
|
|
18
|
小说能够见证历史吗?——《社区的解体: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述评 |
丁夏林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19
|
委婉语趣谈 |
Cullen Murphy
丁夏林
|
《科技英语学习》
|
2009 |
0 |
|
20
|
“每一个他者都是全然的他者”——米勒的《献给德里达》评析 |
丁夏林
樊淑英
|
《外文研究》
|
2021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