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刊对中国文化词的“异化”翻译策略及其启示 被引量:11
1
作者 丁夏林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15,共5页
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词汇空缺给汉英互译造成巨大困难。通过考察美国新闻期刊所采用的针对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策略可见,他们的"异化"策略既丰富了英语词汇,又传播了中国文化,没有造成劣质译品。他们的译技和语言观可为中外... 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词汇空缺给汉英互译造成巨大困难。通过考察美国新闻期刊所采用的针对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策略可见,他们的"异化"策略既丰富了英语词汇,又传播了中国文化,没有造成劣质译品。他们的译技和语言观可为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汉译英实践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刊 异化翻译 中国文化 文化交流
下载PDF
中西文化差异与高校名称翻译 被引量:9
2
作者 丁夏林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9-103,共5页
中国高校名称的英译存在很大混乱,究其原因,除了语言表达问题外,译者的跨文化知识缺乏以及译出与译入语之间的文化鸿沟是“元凶”。本文试图根据中国高校名称的命名特点,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在中西文化差异中寻找最佳结合点,以期实... 中国高校名称的英译存在很大混乱,究其原因,除了语言表达问题外,译者的跨文化知识缺乏以及译出与译入语之间的文化鸿沟是“元凶”。本文试图根据中国高校名称的命名特点,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在中西文化差异中寻找最佳结合点,以期实现高校名称英译的规范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高校名称 翻译 跨文化交流
下载PDF
以历史的长镜头思考——《特别响,非常近》与“9·11”叙事 被引量:10
3
作者 丁夏林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6-205,共10页
美国作家乔纳森·福厄近作《特别响,非常近》讲述一个美国男孩在"9·11"事件中痛失父亲后,在纽约市努力寻找与父亲留下的钥匙匹配的锁的经历。小说中奥斯卡与祖父、祖母轮流交叉叙述各自的创伤经历,凸显出人类创伤的... 美国作家乔纳森·福厄近作《特别响,非常近》讲述一个美国男孩在"9·11"事件中痛失父亲后,在纽约市努力寻找与父亲留下的钥匙匹配的锁的经历。小说中奥斯卡与祖父、祖母轮流交叉叙述各自的创伤经历,凸显出人类创伤的无法言说性和"强迫性重复",也展现出创伤叙事蕴含的疗愈作用和政治批判锋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别响 非常近》 创伤叙事 强迫性重复 批判
原文传递
“生活比死亡更可怕”:解读福厄《特别响,非常近》中的创伤叙事 被引量:9
4
作者 丁夏林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1-120,共10页
美国犹太作家乔纳森·福厄的《特别响,十分近》讲述了一个美国男孩在"9·11"事件中痛失父亲后,在纽约市的大街小巷拼命寻找与其留下的钥匙匹配的那把锁的凄美故事。与其他创伤叙事略微不同的是,作者运用包括图片叙述... 美国犹太作家乔纳森·福厄的《特别响,十分近》讲述了一个美国男孩在"9·11"事件中痛失父亲后,在纽约市的大街小巷拼命寻找与其留下的钥匙匹配的那把锁的凄美故事。与其他创伤叙事略微不同的是,作者运用包括图片叙述、"强迫性重复"及创伤转移等叙事策略,传递了其关于历史、时间、死亡、人生的意义等重大题材的感悟及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别响 非常近》 图片叙述 强迫性重复 创伤转移
原文传递
从“金山客”到美国人:评《吃碗茶》中主人公的文化身份重塑 被引量:9
5
作者 丁夏林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45-49,共5页
与诸如《女勇士》和《喜福会》那样的华裔美国文学名著不同,雷庭招的《吃碗茶》于1961年出版之初并没有引起轰动。迄今为止,美国学者往往关注它所体现的封建父权以及唐人街令人窒息的封闭社会所造成的人性扭曲,而国内学者则被它包含... 与诸如《女勇士》和《喜福会》那样的华裔美国文学名著不同,雷庭招的《吃碗茶》于1961年出版之初并没有引起轰动。迄今为止,美国学者往往关注它所体现的封建父权以及唐人街令人窒息的封闭社会所造成的人性扭曲,而国内学者则被它包含的“亚裔感性”、群体主义价值观以及语言特色所吸引。本文拟运用英国文化学家斯图加特·霍尔关于文化身份/认同的理论,对其主人公的文化身份重塑以及同化过程作一探讨,旨在挖掘该经典作品深邃的思想内容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吃碗茶》 文化身份 文化同化
下载PDF
美利坚民族认同的文学阐释——简评《美国当代文学与美利坚民族认同》 被引量:2
6
作者 丁夏林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30-233,271,共4页
国内学术界往往将美国文学与美国文化区别对待,而江宁康教授独辟蹊径,将美国当代文学与美国文化之核心问题——美利坚民族认同并置,体现了独到的学术视野。总体说来,该书的特点是跨学科研究的开阔性、严谨结构与新作阐释、人文视野洞见... 国内学术界往往将美国文学与美国文化区别对待,而江宁康教授独辟蹊径,将美国当代文学与美国文化之核心问题——美利坚民族认同并置,体现了独到的学术视野。总体说来,该书的特点是跨学科研究的开阔性、严谨结构与新作阐释、人文视野洞见与精论,将对我国的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当代文学 美利坚民族认同 跨学科 严谨结构 人文视野
下载PDF
试论美国唯英语运动的实质 被引量:2
7
作者 丁夏林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08-113,共6页
在20世纪末的20年间,美国政坛围绕英语官方化以及唯英语运动和双语教育的论争搞得沸沸扬扬,一般认为该运动的实质是美利坚民族主义的张扬和宣泄。美国白人统治阶级巧妙利用西方启蒙主义和种族主义,将其作为转移视线、瓦解阶级斗争意志... 在20世纪末的20年间,美国政坛围绕英语官方化以及唯英语运动和双语教育的论争搞得沸沸扬扬,一般认为该运动的实质是美利坚民族主义的张扬和宣泄。美国白人统治阶级巧妙利用西方启蒙主义和种族主义,将其作为转移视线、瓦解阶级斗争意志的工具,从而揭示了该运动的深厚思想渊源和群众基础。美国不需要为英语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英语运动 语言 种族主义 阶级斗争
下载PDF
英语中的名祖词趣谈 被引量:2
8
作者 丁夏林 《英语知识》 2007年第2期31-32,共2页
在希腊神话中,神灵如果看中某凡夫俗子身上的某种行为或者某些特征.便会将他们的名字演变为普通词汇.从而使他们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表达这一现象的希腊语是eponymos,意思是“以什么命名”。英语中的。名祖词”(eponym)... 在希腊神话中,神灵如果看中某凡夫俗子身上的某种行为或者某些特征.便会将他们的名字演变为普通词汇.从而使他们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表达这一现象的希腊语是eponymos,意思是“以什么命名”。英语中的。名祖词”(eponym)即源于它。而关于这些词的来源的典故是英语语言里最有趣的一部分,也能够解释为什么英语词汇如此丰富多彩.同时又这么令人捉摸不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语言 希腊神话 普通词汇 英语词汇 希腊语
下载PDF
血统世系与文化认同——《向我来》中的“伦理结”解读 被引量:2
9
作者 丁夏林 《英语研究》 2014年第4期20-24,共5页
伍慧明新作《向我来》讲述一个关于爱情与法律的故事,既涉及善恶报应的命题,忠诚与背叛的命题,又指涉特定社会环境中国家意识形态或文化观念之压迫性问题,它们构成了作品的"伦理结"。该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感染力一方面归功... 伍慧明新作《向我来》讲述一个关于爱情与法律的故事,既涉及善恶报应的命题,忠诚与背叛的命题,又指涉特定社会环境中国家意识形态或文化观念之压迫性问题,它们构成了作品的"伦理结"。该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感染力一方面归功于对这个伦理结的描绘和解构,另一方面也归功于作者对特定历史语境进行的诗性再现。她将一个普通"唐人街"华裔移民的家庭悲剧转化为现代伦理困境的某种集中体现,从而表达了对美国化过程中血统世系与文化认同之关系的深刻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我来》 伍慧明 伦理结 血统世系 文化认同
下载PDF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论亚裔美国文化身份的“表演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丁夏林 《外国语文研究》 2016年第3期49-56,共8页
亚裔美国文学奠基人之一赵健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呼吁人们必须区分"真实"和"虚假"的亚/华裔美国作家,而在现实生活中,亚/华裔美国文化身份的形成却离不开"表演性"。这种表演不是"冒名",而是&qu... 亚裔美国文学奠基人之一赵健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呼吁人们必须区分"真实"和"虚假"的亚/华裔美国作家,而在现实生活中,亚/华裔美国文化身份的形成却离不开"表演性"。这种表演不是"冒名",而是"扮演",虽削弱但并不废止文化身份本身。它既是美国白人主流文化主宰下"东方主义"的必然产物,又是亚裔美国文化身份及主体性建构的必经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裔美国人 文化身份 “表演性” 身份扮演
下载PDF
“没有什么是自然而然的”——《爱妾》的文化透视 被引量:1
11
作者 丁夏林 《英语研究》 2013年第1期33-38,共6页
任璧莲小说《爱妾》讲述了一名中国女子远赴美国亲戚家当保姆而引发的族裔、文化身份冲突及融合的故事。聚焦该文本所涉及的领养、异族通婚及混血儿的文化身份认同之困境等现象,将其放置于美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矛盾——"血统世系&qu... 任璧莲小说《爱妾》讲述了一名中国女子远赴美国亲戚家当保姆而引发的族裔、文化身份冲突及融合的故事。聚焦该文本所涉及的领养、异族通婚及混血儿的文化身份认同之困境等现象,将其放置于美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矛盾——"血统世系"与(自我)"文化认同"——的运作之中,认为作者通过描述人物的思想、行为轨迹,揭示了人们熟知的诸多概念,如种族/族裔、婚姻、家庭、国家及文化身份等的社会建构性,凸现其强烈的社会文化批评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妾》 领养 异族通婚 混血儿
下载PDF
屈服,还是抗争?——沃特曼小说《屈服》的主题探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丁夏林 《外国语文研究》 2017年第6期49-57,共9页
艾米·沃特曼的处女作小说《屈服》讲述了一个围绕2003年美国"9·11"纪念馆设计大赛中标者的穆斯林名字而展开的激烈争论及其严重后果的故事。它并没有对事件及其后果进正面书写,而是聚焦各类受害者的个体感受及其与... 艾米·沃特曼的处女作小说《屈服》讲述了一个围绕2003年美国"9·11"纪念馆设计大赛中标者的穆斯林名字而展开的激烈争论及其严重后果的故事。它并没有对事件及其后果进正面书写,而是聚焦各类受害者的个体感受及其与不同群体、社会机构之间的文化和情感冲突。通过对这些迥异态度和观点的全方位扫描,使我们看到故事主人公如何跨越个人创伤,以艺术的方式建构一种"纪念文化",并以一个含混的主题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历史使命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米·沃特曼 《屈服》 纪念文化 文化创伤 抗争
下载PDF
小城镇,大世界——任碧莲新作《世界与小镇》评述 被引量:1
13
作者 丁夏林 《外国文学动态》 CSSCI 2011年第6期14-15,共2页
作为美国华裔文坛“四人帮”之一,任碧莲(GishJen,1955-)创作的《典型的美国佬》《莫娜在希望之乡》《谁是爱尔兰人》、《爱妾》等作品深受好评。她擅长的创作题材是移民生活和文化冲突,以幽默和讽刺的叙述风格著称。而2010年10月... 作为美国华裔文坛“四人帮”之一,任碧莲(GishJen,1955-)创作的《典型的美国佬》《莫娜在希望之乡》《谁是爱尔兰人》、《爱妾》等作品深受好评。她擅长的创作题材是移民生活和文化冲突,以幽默和讽刺的叙述风格著称。而2010年10月出版的小说《世界与小镇》(Worldand Town)除继续描述移民生活、文化适应外,还传达了一丝忧伤,甚至悲切的气氛,表明其创作主题和叙述风格的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碧莲 世界 小城镇 《莫娜在希望之乡》 《典型的美国佬》 移民生活 创作题材 叙述风格
原文传递
布伊尔新著《“伟大的美国小说”之梦》述评 被引量:1
14
作者 丁夏林 《外文研究》 2015年第4期96-101,108,共7页
自从"伟大的美国小说"这一说法1868年诞生以来,美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小说家,为世人所瞩目。在劳伦斯·布伊尔的笔下,这些题材繁复、风格各异的作品都是"伟大的美国小说"主题的一个个变奏曲。他论述了老故事的重... 自从"伟大的美国小说"这一说法1868年诞生以来,美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小说家,为世人所瞩目。在劳伦斯·布伊尔的笔下,这些题材繁复、风格各异的作品都是"伟大的美国小说"主题的一个个变奏曲。他论述了老故事的重述如何成就了经典,以及"美国梦"的沉浮如何与美国的南北种族分歧一样造就了像马克·吐温、福克纳和莫里森那些巨匠的伟业。此外,虽然包括德里罗、品钦在内的悲观主义者在书写着美国的社区如何变得"不可能",这一切都同样见证了"伟大的美国小说"之梦为何生生不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伦斯·布伊尔 伟大的美国小说 美国梦 南北种族分歧 社区的解体
下载PDF
接受美学视阈下的美国华裔文学——《超越唐人街文学》述评
15
作者 丁夏林 《外国语言文学》 2022年第3期81-87,135,共8页
随着美国华裔文学的迅速发展,不同文学批评理论被评论者所采用。帕曲奇将其置于接受美学的视野下,在一系列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揭示了“读者”与“种族”的复杂关系,展示了美国华裔文学的创作超越“唐人街文学”模式,从文化多元主义走向... 随着美国华裔文学的迅速发展,不同文学批评理论被评论者所采用。帕曲奇将其置于接受美学的视野下,在一系列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揭示了“读者”与“种族”的复杂关系,展示了美国华裔文学的创作超越“唐人街文学”模式,从文化多元主义走向文化杂合的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华裔文学 接受美学 唐人街文学
原文传递
把握二十一世纪英语小说创作的新动向——《二十一世纪小说导论》述评 被引量:1
16
作者 丁夏林 《外国文学动态》 CSSCI 2015年第5期64-71,共8页
二十一世纪的英语小说对惯常的诸多概念,如民主、人性、民族-国家及全球化等发起挑战,具体表现为三大特征。首先,对新世纪变更了的时间观产生持续痴迷,虽然它无法纳入叙事范围。其次,对现实的性质,如与物质性、与触觉及视觉性的关系等... 二十一世纪的英语小说对惯常的诸多概念,如民主、人性、民族-国家及全球化等发起挑战,具体表现为三大特征。首先,对新世纪变更了的时间观产生持续痴迷,虽然它无法纳入叙事范围。其次,对现实的性质,如与物质性、与触觉及视觉性的关系等的关注催生了一种新现实主义文学。再者,以上两个合力使我们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严重的疏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一世纪英语小说 新现实主义 具象化
原文传递
谁是“说母语者”?——解析《说母语者》中的道德伦理困境 被引量:1
17
作者 丁夏林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73-79,共7页
韩裔美国小说家李昌瑞的小说《说母语者》讲述了一个韩裔美国特工亲眼目睹同胞在纽约市的政治角斗中惨败的故事。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依托,沿着主人公身上的"背叛即自我背叛"这条主线,通过回到该事件的"伦理现场",... 韩裔美国小说家李昌瑞的小说《说母语者》讲述了一个韩裔美国特工亲眼目睹同胞在纽约市的政治角斗中惨败的故事。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依托,沿着主人公身上的"背叛即自我背叛"这条主线,通过回到该事件的"伦理现场",解析其所经历的"伦理选择"、"伦理身份"、"伦理意识"等"伦理结",便可以解答"谁是‘说母语者’"这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昌瑞 《说母语者》 文学伦理学批评 背叛与自我背叛
下载PDF
小说能够见证历史吗?——《社区的解体: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述评 被引量:1
18
作者 丁夏林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5-169,共5页
2011年8月,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希利斯·米勒(HillisMiller,1928-)的新著《社区的解体: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TheConflagrationofCommunity:FictionBeforeand AfterAuschwitz)。
关键词 奥斯维辛 小说 社区 大学出版社 历史 述评 芝加哥
原文传递
委婉语趣谈
19
作者 Cullen Murphy 丁夏林 《科技英语学习》 2009年第4期32-38,共7页
担任《牛津英语辞典》编辑多年的罗伯特·伯奇费尔德曾经这样评述说,“没有委婉语的语言将会是一种有缺陷的交际工具。”用这一标准来衡量当代美国英语的话,至少它是不能被判定为有缺陷的。
关键词 委婉语 牛津英语 交际工具 美国英语 罗伯特 缺陷 语言
原文传递
“每一个他者都是全然的他者”——米勒的《献给德里达》评析
20
作者 丁夏林 樊淑英 《外文研究》 2021年第4期55-60,105,共7页
"他者"作为一个术语已被广泛运用于性别研究、后殖民研究、族裔文学研究以及各类文学和文化研究中。但其内涵在不同哲学家或文学/化评论家那里不尽相同。在德里达看来,"每一个他者都是全然的他者"。米勒在《献给德... "他者"作为一个术语已被广泛运用于性别研究、后殖民研究、族裔文学研究以及各类文学和文化研究中。但其内涵在不同哲学家或文学/化评论家那里不尽相同。在德里达看来,"每一个他者都是全然的他者"。米勒在《献给德里达》中,从德氏晚期思想系统中的关键概念入手,详尽解析并论证其内核是关于"全然的他者"之断言。厘清德氏的这一辩证思想有助于践行米勒所谓的"阅读的伦理",认清解构主义的实质,以便最终实现德氏所说的"将临的民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希利斯·米勒 献给德里达 阅读的伦理 全然的他者 思想遗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