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第十次北极物理海洋学科学考察综述 被引量:5
1
作者 陈红霞 魏泽勋 +14 位作者 何琰 杨绍琼 龚强 钟文理 崔廷伟 崔凯彪 吕连港 俞启军 张彬彬 徐腾飞 杨廷龙 林丽娜 周鸿涛 焦晓辉 李豪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7-338,共12页
2019-08-10—09-27,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实施完成了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该航次采用的考察船为“向阳红01”科学考察船,这是我国首次利用非破冰船抵达北极海域执行科考任务。本航次在中央航道区域、楚科奇海、白令海等我国... 2019-08-10—09-27,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实施完成了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该航次采用的考察船为“向阳红01”科学考察船,这是我国首次利用非破冰船抵达北极海域执行科考任务。本航次在中央航道区域、楚科奇海、白令海等我国传统北极考察海域,以及东白令海陆架和西北太平洋新拓展的海域,进行了包括重点海域断面调查、锚碇潜标长期观测、多水下滑翔机协同观测、抛弃式和走航观测等在内的物理海洋学综合考察。其中,在白令海东部进行的断面观测和水下滑翔机协同编队观测均系中国首次,拓展了中国在北极的观测范围,提高了中国调查和监测北极环境的能力。本文概述了这次考察在物理海洋学方面的主要考察成果,并总结了航次完成的亮点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 物理海洋学 北冰洋 东白令海陆架 西北太平洋
下载PDF
北印度洋半日潮波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万荣强 魏泽勋 +2 位作者 高秀敏 徐晓庆 滕飞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62-573,共12页
基于FVCOM(Finite Volume Coast and Ocean Model)模型,建立北印度洋海域(31°~102°E,16°S^31°N)的M2和S2分潮潮波数值模式,研究北印度洋半日潮潮汐、潮流分布特征。对底摩擦系数进行数值试验,利用代价函数梯度下降... 基于FVCOM(Finite Volume Coast and Ocean Model)模型,建立北印度洋海域(31°~102°E,16°S^31°N)的M2和S2分潮潮波数值模式,研究北印度洋半日潮潮汐、潮流分布特征。对底摩擦系数进行数值试验,利用代价函数梯度下降法,得到分潮调和常数向量均方根偏差(RMSE)的变化曲线,逼近并确定最优的底摩擦系数。将采用该系数的模拟结果与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交叉点的调和常数数据、国际海道测量组织(IHO)及部分文献中的验潮站数据进行比较与验证,一致性较好。其中对比卫星数据的振幅偏差为2~4 cm、迟角偏差为7°~8°,与验潮站数据的振幅偏差为3~6 cm、迟角偏差为8°~9°。根据模拟结果,分析了北印度洋海域M2和S2分潮潮波传播特征和潮流椭圆的空间分布特征等。M2分潮潮波在阿拉伯海南部有1个无潮点,在波斯湾内有2个无潮点,最大振幅超过80 cm;潮流在西北印度洋和孟加拉湾中部大多为顺时针旋转,其余海域大多为逆时针旋转;流速在阿拉伯海东北部、安达曼海、波斯湾和孟加拉湾北部较大,最大流速为160 cm/s,其他海域较小。S2分潮的潮波传播特征、无潮点的位置和潮流椭圆的空间分布特征等都与M2分潮类似,但潮波振幅和潮流流速等都相对M2分潮较小。研究完善了北印度洋海域2个主要半日分潮M2和S2的整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印度洋 潮汐潮流 Chezy型摩擦关系 有限体积海岸海洋模型(FVCOM)
下载PDF
基于并行子网的塑料光纤通信故障识别模型 被引量:3
3
作者 周玉婷 韦泽训 曲春梅 《塑料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3-106,共4页
应用长短期记忆递归神经网络(LSTM)和卷积神经网络(CNN)设计3个并行子网塑料光纤通信故障识别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模型3具备更高的故障识别准确率,对塑料光纤控制板故障、电源系统故障、光端机模块故障、尾部纤维故障和单盘故障的识别... 应用长短期记忆递归神经网络(LSTM)和卷积神经网络(CNN)设计3个并行子网塑料光纤通信故障识别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模型3具备更高的故障识别准确率,对塑料光纤控制板故障、电源系统故障、光端机模块故障、尾部纤维故障和单盘故障的识别准确率分别为0.85、0.74、0.82、0.77和0.80,高于模型1和模型2约2%~7%;模型3在500代达到收敛状态,损失值为0.02。研究结果可为当前塑料光纤通信故障的检测识别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光纤 神经网络 故障识别 特征提取
原文传递
印度尼西亚海潮致混合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
4
作者 魏泽勋 徐腾飞 +2 位作者 王永刚 李淑江 滕飞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共8页
印度尼西亚海(简称印尼海)位于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交汇的海域,是全球最大的内潮生成海域。内潮耗散导致强烈的潮致混合,一方面将温跃层以下的海水卷入上层,降低印尼海海表温度,之后通过海气相互作用产生显著的天气和气候效应;另一方面... 印度尼西亚海(简称印尼海)位于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交汇的海域,是全球最大的内潮生成海域。内潮耗散导致强烈的潮致混合,一方面将温跃层以下的海水卷入上层,降低印尼海海表温度,之后通过海气相互作用产生显著的天气和气候效应;另一方面对穿越印尼海的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物质与能量输运也有着重要影响。自Arlindo计划以来,人们对印尼海潮致混合的认识不断深化,并通过在海洋环流数值模式中考虑印尼海强潮致混合过程,提升了对印尼海和全球大洋环流的模拟效果。但由于缺乏现场观测资料和针对性的潮致混合参数化方案,印尼海潮致混合特征的定量描述及其在海洋环流与气候模式中的表达尚未完全解决。本研究对印尼海潮致混合及其在海洋环流和气候数值模式中的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和展望,并对未来该海域混合观测方案和潮致混合参数化方案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海 潮致混合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建立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韦泽训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8年第2期66-68,84,共4页
通过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的建设和实践,探索并提出了建立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包括优选合作企业、创新组班方式、柔性教学安排、夯实生产实训、实施校企对接协同培养等举措和方法,初步形成了一种高职... 通过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的建设和实践,探索并提出了建立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包括优选合作企业、创新组班方式、柔性教学安排、夯实生产实训、实施校企对接协同培养等举措和方法,初步形成了一种高职现代学徒制建设的实践范例,对于现代学徒制的建设和推广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 产教融合 生产实习 组班模式
下载PDF
上层海洋对台风“凯萨娜”(2009)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冠琳 李大伟 +2 位作者 徐腾飞 滕飞 魏泽勋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1,共11页
本文利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和Argo浮标数据对2009年台风"凯萨娜"过后,南海上层海洋的物理和生态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凯萨娜"引起的上升流流速最大可以达到1.6×10^–3m/s,台风过后,海表面温度(SST)... 本文利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和Argo浮标数据对2009年台风"凯萨娜"过后,南海上层海洋的物理和生态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凯萨娜"引起的上升流流速最大可以达到1.6×10^–3m/s,台风过后,海表面温度(SST)下降显著,最大降温幅度可以达到6℃,海表面高度降低,先前存在的中尺度冷涡进一步加强。台风过后,沿着台风路径,叶绿素浓度升高,最大值可以达到2 mg/m^3以上,初级生产力升高到台风过境前的5倍。SST的最大降温中心与海面高度下降区域以及叶绿素浓度升高的区域一致。Argo数据表明台风诱发了强烈的垂向混合和艾克曼泵吸,不同位置处,垂向混合和艾克曼泵吸的强度不一样。通过混合和泵吸过程,台风可以把海洋内部的营养盐输送到海洋表层,对整个南海的物理和生态过程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海表面温度 海表面高度 叶绿素 ARGO
下载PDF
考虑摩擦的绕岛理论及在印尼贯穿流流量估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杨延召 王立伟 +1 位作者 徐腾飞 魏泽勋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8-37,共10页
基于Godfrey绕岛理论,在正压、线性模型下同时考虑了底摩擦和侧摩擦,得到带有摩擦的绕岛理论。根据两个岛屿的经向长度不同,将其分为3种情况;通过积分动量方程,分别得到了各自的带有摩擦的岛屿流函数解析解,从而得到两岛屿间流量公式。... 基于Godfrey绕岛理论,在正压、线性模型下同时考虑了底摩擦和侧摩擦,得到带有摩擦的绕岛理论。根据两个岛屿的经向长度不同,将其分为3种情况;通过积分动量方程,分别得到了各自的带有摩擦的岛屿流函数解析解,从而得到两岛屿间流量公式。当忽略侧摩擦或底摩擦中的一个时,可得Wajsowicz的带有摩擦的绕岛理论。利用CCMP的风场数据,计算了印尼贯穿流的流量,通过比较发现,当只考虑侧摩擦时,流量会增加;当只考虑底摩擦时,流量会减少;当同时考虑底摩擦和侧摩擦时,流量会减少,减少的幅度较只考虑底摩擦时更大。与不考虑摩擦时相比,同时考虑摩擦和侧摩擦时的流量减少量不超过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摩擦 底摩擦 印尼贯穿流
下载PDF
中国南海表层叶绿素a季节内变化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2
8
作者 连展 王新怡 魏泽勋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49-661,共13页
对中国南海表层叶绿素a季节内变化的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其海洋特征,满足渔情预报等实际应用需求。利用卫星观测资料分析南海表层叶绿素a不同季节的季节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海表层叶绿素a季节内振荡强度冬季最高。冬季和春季的季节内... 对中国南海表层叶绿素a季节内变化的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其海洋特征,满足渔情预报等实际应用需求。利用卫星观测资料分析南海表层叶绿素a不同季节的季节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海表层叶绿素a季节内振荡强度冬季最高。冬季和春季的季节内振荡最强区域都位于吕宋岛西北侧海区,夏季和秋季振荡较强的区域偏向菲律宾群岛一侧。分析表明研究海区表层温度和表层叶绿素a存在负相关,冬强夏弱,北强南弱。大部分海区海面高度和叶绿素a相关性不显著,但南海东南边缘海区海面高度和叶绿素a在季节内存在正相关。冬季海盆尺度逆时针旋转的环流结构应是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除南海东南边缘海区、海南岛东南海区和吕宋岛西侧海区之外,风应力大小和热通量均与叶绿素a在季节内呈正相关。这显示非局地风场和海流等因素、海洋动力调整过程可能在吕宋海峡以西和南海东南边缘的表层叶绿素a季节内变化中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海 表层叶绿素a 季节内变化
下载PDF
巽他海峡的水交换过程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建 李淑江 +4 位作者 徐腾飞 汪一航 徐晓庆 王永刚 魏泽勋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8-252,共15页
巽他海峡是爪哇海与东印度洋进行水交换的重要西部通道,其水交换过程与两侧水团性质和环流有密切关系。本研究基于巽他海峡及其附近海域的观测和遥感再分析数据,分析了爪哇海与印度洋通过巽他海峡进行水交换的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并探... 巽他海峡是爪哇海与东印度洋进行水交换的重要西部通道,其水交换过程与两侧水团性质和环流有密切关系。本研究基于巽他海峡及其附近海域的观测和遥感再分析数据,分析了爪哇海与印度洋通过巽他海峡进行水交换的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局地和大尺度过程对水体输运的影响。研究表明,巽他海峡贯穿流主要由流出爪哇海的年均南向流与随季风南北转向的季节反向流组成,并存在显著的季节内变化。2008—2016年期间,巽他海峡贯穿流3次观测的年均流量分别为(-0.31±0.34),(-0.27±0.43)和(-0.49±0.31)Sv(负号代表流出爪哇海)。巽他海峡贯穿流与局地风和海峡两侧海表面高度梯度密切相关,因此采用多元回归重构了1993—2017年水体输运时间序列,并计算出25 a的平均流量为(-0.37±0.43)Sv。研究也表明,巽他海峡水体输运的年际变化异常与ENSO,IOD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巽他海峡 水体输运 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