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五台山滹沱群四集庄冰碛岩碎屑锆石年龄及其对大氧化事件研究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陈威宇 陈衍景 +5 位作者 李秋根 李建荣 李凯月 疏孙平 陈西 佟子达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8,共18页
山西滹沱群四集庄组变质陆源碎屑混杂岩的砾石岩性复杂,分选和磨圆性差,砾石表面可见划痕和凹面,发育落石构造,表明其沉积于冰-水过渡带环境,记录了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冰期事件。四集庄组不同层位不同岩石的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于2.5G... 山西滹沱群四集庄组变质陆源碎屑混杂岩的砾石岩性复杂,分选和磨圆性差,砾石表面可见划痕和凹面,发育落石构造,表明其沉积于冰-水过渡带环境,记录了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冰期事件。四集庄组不同层位不同岩石的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于2.5Ga左右,下部2件陆源碎屑混杂岩样品的碎屑锆石给出的最小年龄分别为(2 440±40)Ma和(2 400±23)Ma,而上部1件砂岩样品碎屑锆石的最小年龄为(2 121±22)Ma,说明冰川沉积作用发生在2.4Ga之后,2.1Ga之前或2.1Ga左右,与全球性休伦冰川事件(Huronian Glaciation Event,HGE)发生时间一致。砂岩相最小碎屑锆石年龄2.1Ga左右,说明五台地区冰川事件之后沉积作用仍未结束,冰川沉积发生在陆缘广海盆地。四集庄组之上的大石岭组具有碳酸盐岩碳同位素正漂移,沉积于2.12Ga之后,2.08Ga之前,与全球碳酸盐岩碳同位素正漂移事件时间一致。青石村组的红层沉积于2.08Ga左右,也与全球红层发育记录一致。华北克拉通滹沱群记录了相对完整的大氧化事件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滹沱群 冰碛岩 休伦冰川事件 大氧化事件 碎屑锆石年龄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恒山地区晚太古代变质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2
作者 高山松 李秋根 +2 位作者 胡鹏月 Yasin Rahim 李泓莹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3-160,共18页
对恒山地区出露的变质火山岩开展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旨在确定其形成时代,探讨岩石成因及地球动力学意义。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这些变质火山岩喷发于新太古代晚期(2508±20 Ma)。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 对恒山地区出露的变质火山岩开展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旨在确定其形成时代,探讨岩石成因及地球动力学意义。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这些变质火山岩喷发于新太古代晚期(2508±20 Ma)。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恒山变质火山岩由变质玄武岩和变质玄武安山岩组成,SiO_(2)(45.51%~62.67%)、FeO_(T)(4.43%~15.72%)和MgO(3.75%~8.14%)含量变化幅度大,是幔源岩浆经单斜辉石、角闪石和磁铁矿分离结晶的产物。这些变质火山岩富集轻稀土(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重稀土(HREE)和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相对高的Th含量和Th/Yb比值,呈现钙碱性岛弧火山岩的特征。结合不相容元素比值Nb/Yb,Zr/Yb和(Nb/La)_(N)的特点,推测其来源于俯冲带具流体交代特征的富集地幔源区。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推断恒山变质火山岩形成于新太古晚期大陆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山地区 新太古代晚期 变质火山岩 地球化学 大陆弧
下载PDF
东天山大南湖-头苏泉岛弧带古生代侵入岩浆活动期次及基底性质 被引量:4
3
作者 庞博宸 李秋根 +4 位作者 陈隽璐 刘树文 王宗起 陈衍景 肖兵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6,共26页
锆石U Pb定年结果显示:东天山大南湖头苏泉岛弧带中酸性侵入岩形成时代为古生代,处于465~265 Ma,可划分为4个期次。分别为:中奥陶世—晚志留世465~413 Ma、中—晚泥盆世391~377 Ma、石炭纪327~308 Ma,以及早—中二叠世284~269 Ma。锆石H... 锆石U Pb定年结果显示:东天山大南湖头苏泉岛弧带中酸性侵入岩形成时代为古生代,处于465~265 Ma,可划分为4个期次。分别为:中奥陶世—晚志留世465~413 Ma、中—晚泥盆世391~377 Ma、石炭纪327~308 Ma,以及早—中二叠世284~269 Ma。锆石Hf同位素分析显示,锆石εHf(t)值为6.81~15.73,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为839~355 Ma,主要集中在598~429 Ma;465~413 Ma的侵入岩分布在卡拉塔格和大南湖,其εHf(t)值为11.34~15.20,相应的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为633~467 Ma;391~377 Ma的侵入岩分布于卡拉塔格,其εHf(t)值为6.81~13.32,相应的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为839~497 Ma;327~308 Ma的侵入岩分布在黄山西以及沁城南,其εHf(t)值为11.36~15.73,相应的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为575~429 Ma;284~269 Ma的侵入岩分布在土屋西和推克曼塔什,其εHf(t)值为8.94~14.51,相应的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是671~355 Ma。再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揭示,在大南湖头苏泉岛弧带底部可能存在老的地壳基底,并对这些岩浆活动有所贡献;该区古生代期间存在大约465 Ma早奥陶世以及330 Ma左右中石炭世2期地壳增生事件,并存在晚奥陶世—晚志留世、中—晚泥盆世和早—中二叠世三期地壳再造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演化 锆石U Pb定年 锆石HF同位素 大南湖头苏泉岛弧带 东天山
下载PDF
斑岩型铜、金、钼矿床成岩成矿特征差异的原因和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疏孙平 李秋根 +1 位作者 刘树文 陈衍景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37-250,共14页
文中简要总结了斑岩型金矿、铜矿和钼矿在产出的构造环境,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出溶流体的温度、压力、盐度、蚀变等方面的异同点,重点从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岩浆的源区和过程(熔体和流体演化)3个方面解释了上述差异。Au、Cu和Mo在地球... 文中简要总结了斑岩型金矿、铜矿和钼矿在产出的构造环境,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出溶流体的温度、压力、盐度、蚀变等方面的异同点,重点从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岩浆的源区和过程(熔体和流体演化)3个方面解释了上述差异。Au、Cu和Mo在地球化学性质尤其是亲硫性上的差异决定了元素在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下的岩浆作用过程中的分布、迁移和富集特征,最终控制了矿床的分布。岩浆的源区及其温压条件、熔体上升过程中矿物的分离结晶和中上地壳岩浆房内的演化程度控制了成矿岩浆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而影响其就位时的压力和温度,从而导致出溶流体在p-T-X上的变化。结合岩浆岩中大离子亲石元素和SiO_2的含量,可以评估斑岩型矿床的类型:高的Rb含量是斑岩型钼矿的特征,高的Ba含量是斑岩型钼+铜矿的特征,高的Sr含量是斑岩型铜+金矿的特征。相对于俯冲环境,后俯冲环境下的成矿岩体具有更高的大离子亲石元素含量。矿区中酸性岩石的结构(斑状、似斑状、不等粒和等粒结构)可以用来初步指示成矿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型矿床 分配系数 岩浆演化 流体出溶
下载PDF
吕梁地区宁家湾岩体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庞菲 李秋根 +3 位作者 刘树文 王宗起 柳政甫 梅可辰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3-147,共15页
对呈小规模岩株状产出的宁家湾岩体进行野外地质、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研究,目的是确定其岩石成因及地球动力学意义。两件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2364±6 Ma (MSWD=0.13)和236... 对呈小规模岩株状产出的宁家湾岩体进行野外地质、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研究,目的是确定其岩石成因及地球动力学意义。两件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2364±6 Ma (MSWD=0.13)和2360±23 Ma (MSWD=4.0),属古元古代岩浆活动的产物。研究结果表明,宁家湾岩体富碱、高K和Si,具有高FeOT/MgO比值和高的高场强元素(HFSE)含量,富集Rb,Ba,Th和U等元素,具有低的Ca和Mg含量,明显亏损P和Ti,具弱轻重稀土分异和强Eu负异常(δEu=0.13~0.36)的海鸥型稀土分配模式,显示高分异I型花岗岩的特征。较高的Y/Nb值(1.2~2.8)、锆石的εHf(t)均为正值(+1.6~+6.4)以及单阶段模式年龄tDM1(Hf)和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Hf)分别为2449~2629 Ma和2474~2711Ma的特点,表明源区可能为壳幔混合。明显的Nb,P和Ti负异常及Ce,Nd和Zr正异常,反映出大陆边缘弧岩浆岩的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宁家湾岩体很可能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异Ⅰ型花岗岩 锆石定年 岛弧构造环境 宁家湾岩体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山西五台绿岩带柏枝岩组条带状铁建造(BIFs)成因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孙迪 李秋根 +4 位作者 陈隽璐 王宗起 高山松 YASIN Rahim 胡鹏月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41,共26页
五台绿岩带BIFs主要分布在金岗库组、文溪组和柏枝岩组中,其中以柏枝岩组BIFs铁矿最具工业规模和开采价值。对柏枝岩组8个BIFs矿区及出露点的12件铁矿石和1件变质火山岩样品进行了岩相学、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研究表明,柏枝岩组B... 五台绿岩带BIFs主要分布在金岗库组、文溪组和柏枝岩组中,其中以柏枝岩组BIFs铁矿最具工业规模和开采价值。对柏枝岩组8个BIFs矿区及出露点的12件铁矿石和1件变质火山岩样品进行了岩相学、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研究表明,柏枝岩组BIFs自东向西含铁矿物由磁铁矿逐渐转变为碳酸铁矿物(铁白云石或菱铁矿),对应的CaO含量和FeO/Fe_(2)O_(3)值有明显增加的趋势。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BIFs赋存的变质火山岩(石英绿泥钠长片岩)原岩形成于(2526±14)Ma,代表了柏枝岩组BIFs的沉积年龄。高Al_(2)O_(3)、TiO_(2)、HFSE和TREY含量及其之间呈正相关性暗示BIFs中有微量陆源碎屑物质混染,并且根据La/Sc,Th/Sc和Zr/Sc值认为这些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长英质碎屑。尽管如此,大部分BIFs显示出一致的La正异常、Y正异常、LREE亏损、HREE富集及高于球粒陨石的Y/Ho值的特征,与现代海水REY特征相一致。并且BIFs还显示出强烈的正Eu异常,表明有高温热液流体的参与。根据改进的Sm/Yb vs.Y/Ho和Eu/Sm vs.Sm/Yb元素混合计算模型可知,柏枝岩组BIFs的成矿物质来源于大量海水和少量海底高温热液(0.1%~1%)的混合,并在沉积过程中混入少量地壳长英质碎屑组分(<0.1%)。相比西部富碳酸盐BIFs,东部和中部富磁铁矿BIFs受到地壳长英质碎屑的贡献比例更大。此外,根据五台绿岩带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二阶段”构造演化模型,柏枝岩组BIFs形成于第一阶段的末期。并且,依据无Ce异常、正Eu异常、较低的Th/U值和极高的Fe/Mn值,认为沉积时水体整体处于缺氧状态,但其水体是不均一的,出现了细微的氧化还原分层。西部富碳酸盐BIFs因沉积于深部的还原水体中而具有更高的正Eu异常,而中部和东部富磁铁矿BIFs沉积于相对较浅的弱还原水体中而具有较低的Eu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带状铁建造 主微量及稀土元素 物质来源 沉积环境 柏枝岩组 五台绿岩带
下载PDF
西昆仑塔什库尔干叶里克铁矿成因:矿床地质与磁铁矿LA-ICP-MS原位分析约束 被引量:2
7
作者 丁明朋 汤好书 +7 位作者 陈衍景 董连慧 李基宏 屈迅 李秋根 孙晓辉 周振菊 石光辉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169-3185,共17页
新疆塔什库尔干铁矿带是我国西部地区新近发现的重要富铁矿带.叶里克铁矿是该成矿带大型铁矿床之一,对该矿床成因方面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通过对叶里克铁矿开展矿床地质研究与磁铁矿LA-ICP-MS原位分析,结果表明矿体产于布伦阔勒变质火山... 新疆塔什库尔干铁矿带是我国西部地区新近发现的重要富铁矿带.叶里克铁矿是该成矿带大型铁矿床之一,对该矿床成因方面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通过对叶里克铁矿开展矿床地质研究与磁铁矿LA-ICP-MS原位分析,结果表明矿体产于布伦阔勒变质火山-沉积岩中,矿体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具有明显的层控特征.稠密浸染状或块状富矿体中磁铁矿主要有两种产出形式:与硬石膏或与方解石共生.这两类磁铁矿中多数微量元素含量较均一,如Mg(119×10^(-6)~313×10^(-6))、Al(692×10^(-6)~1 034×10^(-6))、Ti(540×10^(-6)~840×10^(-6))、V(3 340×10^(-6)~3 971×10^(-6))、Mn(950×10^(-6)~1 160×10^(-6))、Co(4×10^(-6)~5×10^(-6))、Ni(52×10^(-6)~64×10^(-6))、Zn(84×10^(-6)~143×10^(-6))、以及Ga(26×10^(-6)~31×10^(-6)),并与高温热液中磁铁矿类似;磁铁矿Al、Ti、V含量高,Ni/Cr比高以及Ti/V比低揭示出其形成于相对还原、富Al、Ti的海底高温热液体系且沉积环境稳定.(Al+Mn)-(Ti+V)特征指示其形成温度在300~500℃之间.与硬石膏共生的磁铁矿比与方解石共生的磁铁矿具有相对高的Ti(前者平均690×10^(-6),后者平均574×10^(-6))、P(从27×10^(-6)骤降到7×10^(-6))含量,低的Ca含量(从36×10^(-6)骤升到203×10^(-6))并亏损Zr、Hf、Sc、Ta等高场强元素,指示前者形成于更剧烈的热液活动中,并且硬石膏磁铁矿在热液作用过程中多数Ca离子进入硬石膏晶格中,造成磁铁矿Ca含量降低.综合区域地质、矿床地质及磁铁矿组成等多种证据,表明叶里克铁矿形成于早寒武世的海底高温热液系统.铁矿形成与原特提斯洋南向俯冲引发的火山弧岩浆作用有关,属于海相火山岩型铁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 叶里克铁矿 布伦阔勒岩群 矿体特征 矿床成因 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白细胞介素-33及其受体基质裂解素2信号通路在哮喘小鼠气道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唐斌 李秋根 +3 位作者 李凡 尹祖安 王少华 黄丹 《实用医技杂志》 2020年第11期1429-1431,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33及其受体基质裂解素2(ST2)信号通路在哮喘小鼠气道中的表达、激活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将36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2只、哮喘未干预组12只和u0126干预组12只。建立卵清蛋白(OVA)致敏的小鼠哮喘模型。收集支...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33及其受体基质裂解素2(ST2)信号通路在哮喘小鼠气道中的表达、激活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将36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2只、哮喘未干预组12只和u0126干预组12只。建立卵清蛋白(OVA)致敏的小鼠哮喘模型。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并对炎症细胞进行分类和计数。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BALF中IL-33和ST-2的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哮喘未干预组BALF中IL-33、ST2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u0126干预组低于未干预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未干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损伤及气道重塑明显加重,而u0126干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损伤及气道重塑较干预组缓解。结论IL-33/ST2信号通路参与哮喘小鼠气道炎症与气道重塑的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气道重塑 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MAP)激酶信号系统
下载PDF
吕梁地区近周营组蚀变火山岩U-Pb-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9
作者 曹淑泰 李秋根 +4 位作者 刘树文 王宗起 孙迪 柳政甫 王筱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63-674,共12页
选择吕梁群中原岔上群北部地层的蚀变火山岩进行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锆石U-Pb测试获得两组年龄结果,较年轻的谐和年龄为1813±6 Ma (n=7),较老的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2516±31 Ma(n=2),前者为火山岩喷发时代,... 选择吕梁群中原岔上群北部地层的蚀变火山岩进行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锆石U-Pb测试获得两组年龄结果,较年轻的谐和年龄为1813±6 Ma (n=7),较老的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2516±31 Ma(n=2),前者为火山岩喷发时代,后者代表捕获锆石年龄。年轻锆石的εHf(t)值为-10.8^-2.3,TDM1值为2308~2655 Ma;捕获锆石的εHf(t)值为+10.0^+13.1。年龄约为2.5 Ga锆石的εHf(t)值高于亏损地幔演化线,考虑到UPb同位素和Hf同位素测点位置不完全相同,说明所获得的Hf同位素组成为无地质意义的混合数值;年龄约为1.8 Ga锆石的Hf同位素特征反映其可能源于富集地幔或受地壳物质混染的亏损地幔。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推断岩浆作用事件发生在约1.81 Ga的碰撞后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蚀变火山岩 LA-ICP-MS定年 HF同位素 地壳演化 吕梁地区
下载PDF
不同时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免疫的变化及胸腺肽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喻杰 胡仁梅 +4 位作者 黎云霞 傅晶晶 张志勇 罗琳琳 李秋根 《江西医药》 CAS 2018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的免疫功能的临床意义,评估胸腺肽α1药物临床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我科住院的80例COPD患者,其中40例COPD稳定期患者为稳定期...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的免疫功能的临床意义,评估胸腺肽α1药物临床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我科住院的80例COPD患者,其中40例COPD稳定期患者为稳定期组,40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为急性加重期组,另选择4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常规检测各组T细胞亚群CD3^+、CD4^+/CD8^+以及补体C3、C4,评估各组患者的免疫状态,然后急性加重期组患者在传统抗感染、祛痰、平喘和吸氧支持的基础上同时接受12周胸腺肽1.6ug每周两次治疗,也就是药物治疗组,再进行T细胞亚群CD3^+、CD4^+/CD8+以及补体C3、C4检测,评估药物干预后患者的免疫状态,另选择40例急性加重期患者给予传统治疗基础作为加重期对照组,与药物治疗组两年内急性加重发作次数及平均住院天数比较,探讨药物干预在减少COPD急性发作的临床意义。结果通过检测血清T细胞亚群CD3^+、CD4^+/CD8^+以及补体C3、C4,发现不同时期COPD患者血清T细胞亚群CD3^+、CD4^+/CD8^+均有下降(P<0.05),急性加重期下降更明显(P<0.05),说明COPD患者免疫力与所处时期密切相关,血清补体C3、C4在各组中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应用胸腺肽α1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组患者T细胞亚群CD3^+、CD4^+/CD8^+升高,免疫状态得到改善,且急性加重次数及住院天数均较急性加重期对照组减少(P<0.05)。结论 COPD患者均存在免疫状态下降,胸腺肽α1可以提高COPD患者免疫状态,同时可以减少COPD患者急性发作次数及缩短住院天数,减轻家庭及社会经济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T淋巴细胞亚群 补体 胸腺肽Α1
下载PDF
气管插管不同时机对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11
作者 李秋根 《大医生》 2019年第8期158-159,共2页
目的比较院前早期气管插管与急诊室气管插管对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7月南京市雨花医院接诊的54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研究对象,根据实施气管插管的时间不同进行分组,A组患者在院前急救时实施早期气管插... 目的比较院前早期气管插管与急诊室气管插管对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7月南京市雨花医院接诊的54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研究对象,根据实施气管插管的时间不同进行分组,A组患者在院前急救时实施早期气管插管;B组患者则在到达急诊室且伴有明显呼衰表现时才予以气管插管,比较两组插管前后血气分析指标、颅内压变化以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插管后,A组患者的氧合指数和SpO2均显著高于B组,且该组患者入院后第1、3 d的颅内压也明显低于B组(P<0.05)。随访6个月后,A组GOS预后良好率也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对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院前早期气管插管能够快速有效改善氧合,纠正低氧血症,有利于降低病死率和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重型颅脑损伤 气管插管 院前早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