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以南海东北部MD18-3569孔(22°09.30'N,119°49.24'E;水深1320 m)上部10.09 m的沉积物为研究材料,利用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壳体的氧同位素(δ^(18)O_(c))、Mg/Ca比值计算了表层海水剩余氧同位素(δ^(...本研究以南海东北部MD18-3569孔(22°09.30'N,119°49.24'E;水深1320 m)上部10.09 m的沉积物为研究材料,利用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壳体的氧同位素(δ^(18)O_(c))、Mg/Ca比值计算了表层海水剩余氧同位素(δ^(18)O_(residual)),重建了过去两万年以来(19.88~0.78 ka B.P.,时间分辨率约152 a)的表层海水盐度演变历史,结合南海其他站位降水重建记录,分析了研究区的水文气候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南海南部和北部δ^(18)O_(residual)记录的长期趋势呈反相变化关系,即南海北部δ^(18)O_(residual)在末次冰消期逐渐偏负、全新世以来逐渐偏正,指示海表盐度先减小后增大,而南海南部δ^(18)O_(residual)则呈现先偏正、后偏负的变化特征。这种南、北反相变化关系表明末次冰消期过程中,随着北半球夏季辐射量逐渐增加,热带海洋上方的大气对流活动增强,包括南海南部在内的暖池区水汽蒸发及相关δ^(18)O分馏增强,同时东亚夏季风增强、把更多蒸发水汽传输至东亚大陆,途中在南海北部产生更多δ^(18)O偏轻的季风降水,导致研究区海表盐度降低、δ^(18)O_(residual)逐渐偏负。2)在千年尺度上,全新世东亚夏季风于1.4 ka B.P.、2.7 ka B.P.、4.4 ka B.P.、6.2 ka B.P.、7.2 ka B.P.和8.9 ka B.P.共出现6次降水减少事件,平均间隔约1500年,与中国东部石笋δ^(18)O记录的全新世千年尺度事件一致,可能受太阳辐照度变化影响。因此,末次冰盛期以来,研究区的δ^(18)O_(residual)主要受夏季风降水影响。展开更多
文摘本研究以南海东北部MD18-3569孔(22°09.30'N,119°49.24'E;水深1320 m)上部10.09 m的沉积物为研究材料,利用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壳体的氧同位素(δ^(18)O_(c))、Mg/Ca比值计算了表层海水剩余氧同位素(δ^(18)O_(residual)),重建了过去两万年以来(19.88~0.78 ka B.P.,时间分辨率约152 a)的表层海水盐度演变历史,结合南海其他站位降水重建记录,分析了研究区的水文气候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南海南部和北部δ^(18)O_(residual)记录的长期趋势呈反相变化关系,即南海北部δ^(18)O_(residual)在末次冰消期逐渐偏负、全新世以来逐渐偏正,指示海表盐度先减小后增大,而南海南部δ^(18)O_(residual)则呈现先偏正、后偏负的变化特征。这种南、北反相变化关系表明末次冰消期过程中,随着北半球夏季辐射量逐渐增加,热带海洋上方的大气对流活动增强,包括南海南部在内的暖池区水汽蒸发及相关δ^(18)O分馏增强,同时东亚夏季风增强、把更多蒸发水汽传输至东亚大陆,途中在南海北部产生更多δ^(18)O偏轻的季风降水,导致研究区海表盐度降低、δ^(18)O_(residual)逐渐偏负。2)在千年尺度上,全新世东亚夏季风于1.4 ka B.P.、2.7 ka B.P.、4.4 ka B.P.、6.2 ka B.P.、7.2 ka B.P.和8.9 ka B.P.共出现6次降水减少事件,平均间隔约1500年,与中国东部石笋δ^(18)O记录的全新世千年尺度事件一致,可能受太阳辐照度变化影响。因此,末次冰盛期以来,研究区的δ^(18)O_(residual)主要受夏季风降水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