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7/368/368X航次推动南海国际化海洋科考成果 被引量:9
1
作者 孙珍 林间 +2 位作者 汪品先 翦知湣 李春峰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29,共12页
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中国在1998年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InternationalOceanDrillingProgram,IODP),迄今为止已组织了4+1个航次的大洋钻探。通过IODP-CPP(complimentary proposal project)项目,我国科学家主导完成了349、367/368/368X多... 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中国在1998年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InternationalOceanDrillingProgram,IODP),迄今为止已组织了4+1个航次的大洋钻探。通过IODP-CPP(complimentary proposal project)项目,我国科学家主导完成了349、367/368/368X多个钻探航次,实现了对南海张裂—破裂—扩张发育历史的钻探和取样,对南海生命史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约束作用。本文系统总结了367/368/368X航次在南海北部洋陆过渡带钻探取得的最新成果,证实南海北部陆缘不同于伊比利亚型陆缘,具有陆洋转换迅速的特点,洋陆过渡带地壳内有一定程度的同张裂岩浆侵入和底侵。钻探航次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钻探结果提升了对陆洋转换过程和机制的认识。航次期间,广泛而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极大提升了中国科学家对钻探平台管理、国际大团队合作管理以及人才培养和科普互动等各方面的认识,加快了中国海洋科考国际化的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陆缘伸展-破裂 大洋钻探 国际合作 人才培养与科普互动
下载PDF
南海海盆演变与深部海流 被引量:8
2
作者 翦知湣 田军 +2 位作者 黄维 马小林 万随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52-56,共5页
南海在距今34 Ma之前的始新世从陆地变为海洋,古水深不断加深,至距今24 Ma之前的中新世/渐新世之交,由于T60构造运动,南海海盆整体进入深海环境。但是,自中新世以来随着吕宋岛弧向欧亚板块碰撞,南海海盆的半封闭程度在距今10.0、6.5、3.... 南海在距今34 Ma之前的始新世从陆地变为海洋,古水深不断加深,至距今24 Ma之前的中新世/渐新世之交,由于T60构造运动,南海海盆整体进入深海环境。但是,自中新世以来随着吕宋岛弧向欧亚板块碰撞,南海海盆的半封闭程度在距今10.0、6.5、3.0和1.2 Ma之前加剧,导致南海深部海水只能来自巴士海峡海槛深度2600 m以浅的太平洋。此后,巴士海峡两侧的南海与太平洋深部海水交换,由于全球海平面变化,呈现冰期/间冰期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古海洋学 南海 海盆演变 冰期旋回
原文传递
鼠尾草属民族药物资源、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3
作者 赵飞亚 卢熙奎 +4 位作者 张铃声 尹成龙 刘雨 简志敏 陶爱恩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72-283,共12页
鼠尾草属是一种常见的民族药用资源,其所属各类中药作为药物治疗疾病的历史悠久,且用途广、药用价值高,具有重要的研究与开发价值。我国有78种鼠尾草植物,其中32个在18个少数民族中使用,具有抗癌活性、镇痛、抗炎、抗辐射活性、保肝活... 鼠尾草属是一种常见的民族药用资源,其所属各类中药作为药物治疗疾病的历史悠久,且用途广、药用价值高,具有重要的研究与开发价值。我国有78种鼠尾草植物,其中32个在18个少数民族中使用,具有抗癌活性、镇痛、抗炎、抗辐射活性、保肝活性、抗心血管系统疾病、降血糖、抗氧化、抗病原微生物、抗纤维化、止血、肾脏保护、抗阿尔茨海默病、免疫调节、抗痛风等药效,主要的活性物质基础为酚酸、黄酮、萜类和多糖等成分。鼠尾草属药物资源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和物质基础,但研究与应用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该属民族药物资源中,部分鼠尾草植物的研究基础薄弱,其药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和验证。此外,由于鼠尾草属品种较多,其化学成分和结构类型各异,生物活性也各不相同,使得鼠尾草属植物的质量及品质都有所差异,因而对其质量标准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对鼠尾草属民族药物资源的系统研究和开发利用显得尤为重要。该文通过系统梳理和分析该属植物的药物资源、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相关质量的总结归纳,为该属民族药物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合理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尾草属 民族药用资源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原文传递
西太平洋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ita glutinata种内SSU rDNA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石峻峰 类彦立 +2 位作者 李铁刚 翦知湣 李青霞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23,共12页
有孔虫分子鉴定和分子多样性研究多基于SSU rDNA序列片段分析,但某些浮游种内可能存在基因组内rDNA变化,影响分类学和分子生态学的研究结果。为了研究浮游有孔虫物种内是否存在rDNA多样性,本工作以采自热带西太平洋的浮游有孔虫Globiger... 有孔虫分子鉴定和分子多样性研究多基于SSU rDNA序列片段分析,但某些浮游种内可能存在基因组内rDNA变化,影响分类学和分子生态学的研究结果。为了研究浮游有孔虫物种内是否存在rDNA多样性,本工作以采自热带西太平洋的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ita glutinata活体标本作为研究对象,经形态学鉴定后,利用单细胞PCR和克隆技术,获得5个虫体的20条SSU rDNA目的片段(300—400 bp),同时对其序列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同种G.glutinata出现了四类不同的SSU rDNA核酸类型。序列成对分析显示,该种遗传距离差异最长可达0.249,远高于其它物种。此外,同一样本不同克隆片段中,出现了高达四个不同的SSU rDNA核酸型。序列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三个不同的高变异区,高可变区的长度范围为21 bp到63 bp。从差异序列的间隔分布推断,核糖体基因簇的重组可能是不同SSU rDNA核酸型出现的原因。本工作在国内首次揭示了热带西太平洋浮游有孔虫G.glutinata种内的SSU rD NA核酸型,研究结果表明G.glutinata的种内SSU rDNA变异性极大,复杂的生活史以及假基因的存在或许是造成该现象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bigerinita glutinata 活体浮游有孔虫 单细胞PCR 克隆技术 SSU rDNA多样性 西太平洋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晚渐新世与早中新世之交T60构造运动的古水深响应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乙晶 金海燕 +1 位作者 翦知湣 徐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9-87,共9页
本文采用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第368航次U1501站位井深264.0~331.1 m的样品,通过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地层和锶同位素定年,得出该段井深年龄为晚渐新世−早中新世20.3~32.0 Ma(地震反射不整合面T60的底部年龄在28~30.5 Ma左右)。T60构造... 本文采用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第368航次U1501站位井深264.0~331.1 m的样品,通过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地层和锶同位素定年,得出该段井深年龄为晚渐新世−早中新世20.3~32.0 Ma(地震反射不整合面T60的底部年龄在28~30.5 Ma左右)。T60构造运动之后,岩芯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底栖有孔虫壳体稳定碳同位素δ^(13)C、浮游与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差值Δδ^(13)C_(P-B)指示海水表层生产力的降低;碳酸钙含量、有机碳/氮比值反映了陆源物质输入的减少;结合浮游有孔虫相对丰度以及底栖有孔虫的属种组合变化,共同揭示了南海北部在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时期,区域构造沉降运动导致了U1501站位在T60之后古水深逐步加深、离岸距离变远,相关结论从微体古生物学角度为认识T60构造事件及其沉积环境变化提供了科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T60 古水深 表层生产力
下载PDF
热带西太平洋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白色)的基因型研究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青霞 类彦立 +2 位作者 李铁刚 翦知湣 石峻峰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共11页
Globigerinoides ruber是最常见的热带-亚热带浮游有孔虫种类,被广泛地应用于古环境重建。本实验通过浮游生物垂直拖网采集热带西太平洋海区目标站位表层200 m以浅水体中的浮游有孔虫,在体视显微镜下挑选出单个活体G.ruber(白色)个体,采... Globigerinoides ruber是最常见的热带-亚热带浮游有孔虫种类,被广泛地应用于古环境重建。本实验通过浮游生物垂直拖网采集热带西太平洋海区目标站位表层200 m以浅水体中的浮游有孔虫,在体视显微镜下挑选出单个活体G.ruber(白色)个体,采用DOC法提取虫体的总DNA,利用有孔虫特异性引物扩增SSU rDNA目的片段。我们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研究了G.ruber(白色)基因型多样性,并比较了不同基因型G.ruber(白色)的形态差异和分布特点。ML/BI树显示:在热带西太平洋海区获得的G.ruber(白色)样本中,有两大基因型Type I和Type II,Type I又包括Type Ia、Type Ib2两种类型。Type I和Type II个体的形态特征和栖息环境存在明显差异:Type I个体的三个房室呈显著的球状,主要分布在表层30 m以浅的水体中;Type II个体的三个房室呈扁平的近似球状,主要分布在水深30 m以下的水体中。本工作是对热带西太平洋浮游有孔虫DNA分子数据的重要补充,旨在为古海洋学重建提供更加精确的替代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Globigerinoides ruber SSU rDNA 基因型 热带西太平洋 古海洋学
原文传递
中更新世转型时期南海北部上层水体结构演化特征——ODP1146站浮游有孔虫稳定同位素记录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海粟 党皓文 翦知湣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6-327,共12页
文章以南海北部ODP1146站沉积物岩芯为研究材料,利用浮游有孔虫次表层水种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壳体的氧、碳稳定同位素,结合该站位浮游及底栖有孔虫氧碳同位素数据,分析中更新世以来南海北部上层水体结构的演化。1.2 Ma以来ODP... 文章以南海北部ODP1146站沉积物岩芯为研究材料,利用浮游有孔虫次表层水种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壳体的氧、碳稳定同位素,结合该站位浮游及底栖有孔虫氧碳同位素数据,分析中更新世以来南海北部上层水体结构的演化。1.2 Ma以来ODP1146站P.obliquiloculata壳体δ^18O的变化可分3个阶段:1)1.2~0.9 Ma,冰期-间冰期变化幅度较小、主导周期为41 ka斜率周期;2)0.9~0.6 Ma,冰期旋回变化幅度逐渐增强、100 ka偏心率周期开始强化;3)0.6 Ma以来,冰期旋回呈现稳定且幅度较大的100 ka周期变化。0.9 Ma以来南海北部上层海水δ^18O的冰期旋回变幅增强,可能反映东亚冬季风在0.9 Ma之后显著强化。其中,表层水体δ^18O只在冰期变幅增强,P.obliquiloculata所反映的次表层水体δ^18O的变化幅度在冰期和间冰期都显著增强。约0.9 Ma浮游和底栖有孔虫δ^18O的100 ka周期几乎同时显现;但在0.9~0.6 Ma时期P.obliquiloculata的δ^18O偏心率周期更为显著、斜率周期的强度也更高。因此,冰期旋回周期转型及幅度变化两方面的证据共同反映温跃层结构演化在南海北部中更新世转型(MPT)气候转变过程中的特殊性。1.2 Ma以来ODP1146站P.obliquiloculata的δ^13C在0.02 Ma、0.49 Ma和0.99 Ma左右呈明显的碳重值,同时表层种-次表层种之间的δ^13C差值减小到近于0,可以解读为碳重值事件期间南海北部生产力相对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 温跃层 浮游有孔虫 同位素 南海北部
原文传递
科学大洋钻探船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1
8
作者 拓守廷 翦知湣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CSCD 2016年第2期155-161,共7页
科学大洋钻探是地球科学领域规模最大、最为成功的国际合作研究计划,40余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学成就,大洋钻探船则是其中的关键。国际上先后有美国的"格罗玛·挑战者号"、"乔迪斯·决心号"和日本的"... 科学大洋钻探是地球科学领域规模最大、最为成功的国际合作研究计划,40余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学成就,大洋钻探船则是其中的关键。国际上先后有美国的"格罗玛·挑战者号"、"乔迪斯·决心号"和日本的"地球号"投入科学大洋钻探。正在使用中的"乔迪斯·决心号"和"地球号"各有优缺点,这两艘船向地球更深处钻探都有困难,因此,吸收美、日两艘船的经验,建造一艘能够向地球深部钻探的新一代科学大洋钻探船十分必要。本文介绍了科学大洋钻探船的历史和现状,讨论了中国建造大洋钻探船的重要意义和主要技术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钻探 “乔迪斯·决心号” “地球号” 中国大洋钻探船
下载PDF
黔西南州烤烟大田期气候特征及聚类评价 被引量:7
9
作者 李震 黄鸿 +5 位作者 陈梦思 郭亚利 马莹 邓小华 张仲文 江智敏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第5期49-56,共8页
为明确黔西南州烤烟种植气候特点,本研究选用烤烟大田期不同月份的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采用比较研究、相似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黔西南州与国内外主要烟区烤烟大田期气候的差异和相似性。结果表明:黔西南州烤烟大田期的日平... 为明确黔西南州烤烟种植气候特点,本研究选用烤烟大田期不同月份的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采用比较研究、相似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黔西南州与国内外主要烟区烤烟大田期气候的差异和相似性。结果表明:黔西南州烤烟大田期的日平均温度在20℃以上,降水量在900 mm以上,日照时数在700 h以上,具有日均温中等,降水量较多,光照和煦的特点,具备了优质烟叶种植基本条件和优势。黔西南州烟区烤烟大田期气候与国内的遵义、玉溪和龙岩中度相似,与国内的郴州和国外的巴西、津巴布韦相似度较低。贞丰县与其他5个县(市)烤烟大田期气候差异较大。采用烤烟大田期的月均气象因子更能明晰烟区气候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大田期 气候 相似性分析 聚类评价 黔西南州烟区
下载PDF
冷水柳珊瑚骨骼化石重建的早全新世南海中层水十年际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卜鸣渊 曾治惟 +3 位作者 易亮 周晓理 党皓文 翦知湣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4-82,共9页
冷水珊瑚可以提供其生长期内周围环境变化的信息,有望填补中-深层海洋高分辨率重建材料的空缺。本文利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在甘泉海台西南角海山上(16.55°W,110.89°E;水深1119.3m)采集的柳珊瑚样品(SY185-9)开展探索... 冷水珊瑚可以提供其生长期内周围环境变化的信息,有望填补中-深层海洋高分辨率重建材料的空缺。本文利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在甘泉海台西南角海山上(16.55°W,110.89°E;水深1119.3m)采集的柳珊瑚样品(SY185-9)开展探索性研究,检验冷水珊瑚高分辨率古环境重建的应用价值。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表明SY185-9的矿物成分主要为镁方解石(Mg_(0.06)Ca_(0.94)CO_(3));骨骼横切面的14C测年结果显示SY185-9生长于早全新世,时间跨度为9621±135~8922±114a B.P.;利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结合能谱仪和电子探针,分析SY185-9骨骼横切面的元素组成和变化,其中Mg/Ca比值指示了SY185-9生长时期平均海水温度为4.7±0.9℃,较现代相同位置处的平均海水温度高约0.9℃,可能反映早全新世南海中层水温度较现代略高的特征,但也需注意冷水珊瑚Mg/Ca温度计算公式的区域适用性和珊瑚生命效应问题;Mg/Ca记录的频谱分析结果揭示显著的十年-百年际尺度波动,可能反映中层水温度的自然变率,或因局地海山地形而造成的中层海水与海表气候之间的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水柳珊瑚(Gorgonacea) 早全新世 MG/CA 古温度 南海
原文传递
海底观测网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吕枫 翦知湣 《前瞻科技》 2022年第2期79-91,共13页
海底观测网已成为21世纪海洋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建设海洋强国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文章概述了海底观测网的系统结构,综述了海底观测网中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简介了国内外海底观测网的重要应用进展,并展望了海底观测网的技... 海底观测网已成为21世纪海洋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建设海洋强国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文章概述了海底观测网的系统结构,综述了海底观测网中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简介了国内外海底观测网的重要应用进展,并展望了海底观测网的技术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观测网 系统结构 关键技术 应用进展
原文传递
南海东北部末次冰盛期以来的水文气候变化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越 王跃 +1 位作者 党皓文 翦知湣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31-1043,共13页
本研究以南海东北部MD18-3569孔(22°09.30'N,119°49.24'E;水深1320 m)上部10.09 m的沉积物为研究材料,利用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壳体的氧同位素(δ^(18)O_(c))、Mg/Ca比值计算了表层海水剩余氧同位素(δ^(... 本研究以南海东北部MD18-3569孔(22°09.30'N,119°49.24'E;水深1320 m)上部10.09 m的沉积物为研究材料,利用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壳体的氧同位素(δ^(18)O_(c))、Mg/Ca比值计算了表层海水剩余氧同位素(δ^(18)O_(residual)),重建了过去两万年以来(19.88~0.78 ka B.P.,时间分辨率约152 a)的表层海水盐度演变历史,结合南海其他站位降水重建记录,分析了研究区的水文气候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南海南部和北部δ^(18)O_(residual)记录的长期趋势呈反相变化关系,即南海北部δ^(18)O_(residual)在末次冰消期逐渐偏负、全新世以来逐渐偏正,指示海表盐度先减小后增大,而南海南部δ^(18)O_(residual)则呈现先偏正、后偏负的变化特征。这种南、北反相变化关系表明末次冰消期过程中,随着北半球夏季辐射量逐渐增加,热带海洋上方的大气对流活动增强,包括南海南部在内的暖池区水汽蒸发及相关δ^(18)O分馏增强,同时东亚夏季风增强、把更多蒸发水汽传输至东亚大陆,途中在南海北部产生更多δ^(18)O偏轻的季风降水,导致研究区海表盐度降低、δ^(18)O_(residual)逐渐偏负。2)在千年尺度上,全新世东亚夏季风于1.4 ka B.P.、2.7 ka B.P.、4.4 ka B.P.、6.2 ka B.P.、7.2 ka B.P.和8.9 ka B.P.共出现6次降水减少事件,平均间隔约1500年,与中国东部石笋δ^(18)O记录的全新世千年尺度事件一致,可能受太阳辐照度变化影响。因此,末次冰盛期以来,研究区的δ^(18)O_(residual)主要受夏季风降水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降水 表层海水盐度 过去两万年 氧同位素分馏 南海东北部
原文传递
中-晚更新世南海北部上层水体结构的轨道尺度变化:IODP U1501站浮游有孔虫氧碳稳定同位素记录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娜 党皓文 翦知湣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05-615,共11页
文章以南海北部IODP U1501站(18°53.09'N,115°45.95'E,水深2846 m)上部46 m沉积物岩芯为研究材料,基于浮游有孔虫混合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壳体氧同位素建立了本站位1.5 Ma以来的氧同位素地层年代框架,结合次表... 文章以南海北部IODP U1501站(18°53.09'N,115°45.95'E,水深2846 m)上部46 m沉积物岩芯为研究材料,基于浮游有孔虫混合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壳体氧同位素建立了本站位1.5 Ma以来的氧同位素地层年代框架,结合次表层种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壳体的氧、碳稳定同位素数据,分析了中-晚更新世以来南海北部上层水体结构的轨道尺度变化。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浮游有孔虫δ^18O冰期极盛期最重值在0.9 Ma和0.4 Ma之后发生阶段性变重;表层-次表层种之间的δ^18O差值(Δδ^18OP-G)反映的上层水体温度梯度在0.9 Ma和0.6 Ma阶段性减小,冰期-间冰期变化幅度在0.9 Ma和0.4 Ma后阶段性增大,反映了北半球冰盖扩张和东亚冬季风增强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中更新世转型(MPT)δ^18O的主要变化体现在冰期极正值的增加,同时次表层海水的降温可能更为显著;中布容事件(MBE)期间表层δ^18O变重,次表层δ^18O维持稳定;MBE之后表层δ^18O在间冰期显著负偏,而次表层δ^18O则在冰期明显变重。MBE前的MIS 13期,表层δ^18O显著正偏,可能反映南海北部偏冷,与中国黄土指示该期偏暖湿的特征相联系,可能指示东亚中-低纬度之间的差异减小。U1501站记录的约0.5 Ma的碳同位素重值事件(δ13Cmax-Ⅱ),表现出两种浮游有孔虫δ13C的同步正偏的特征,可能与陆地储存更多12C、或者营养盐输入增多改变了大洋有机/无机碳比例有关;同时表层-次表层种之间的δ13C梯度显著减小,可能反映上层水体混合增强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层海水结构 氧碳同位素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 中布容事件 南海北部
原文传递
重建高分辨率深海环境变化:冷水竹节珊瑚无机地球化学方法 被引量:1
14
作者 党皓文 马小林 +2 位作者 杨策 金海燕 翦知湣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62-1272,共11页
广泛分布于海洋深部的竹节珊瑚,以其碳酸钙和蛋白质相间的"竹节状"骨骼而得名,且横向上具有"树轮状"生长纹层。利用竹节珊瑚进行古海洋学再造,可以填补传统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空缺。着重介绍竹节珊瑚的无机地球... 广泛分布于海洋深部的竹节珊瑚,以其碳酸钙和蛋白质相间的"竹节状"骨骼而得名,且横向上具有"树轮状"生长纹层。利用竹节珊瑚进行古海洋学再造,可以填补传统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空缺。着重介绍竹节珊瑚的无机地球化学指标方法,包括Mg/Ca温度计、Ba/Ca营养物浓度计和δ11B-pH计,并简要描述了生命效应的潜在影响。最近在西太平洋海域新发现的深海竹节珊瑚林,开拓了竹节珊瑚古海洋学研究的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水竹节珊瑚 无机地球化学指标 高分辨率重建
原文传递
温度对热带西太平洋活体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生长的影响研究
15
作者 董帅帅 类彦立 +1 位作者 李铁刚 翦知湣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3-121,共9页
2016年2-4月搭乘"科学"号科学考察船对采自热带西太平洋海区的浮游有孔虫进行船上现场分离,分别在两种不同温度(22℃和27℃)下对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进行单种培养,研究温度对G.sacculifer生长的影响。培养实验结果表明... 2016年2-4月搭乘"科学"号科学考察船对采自热带西太平洋海区的浮游有孔虫进行船上现场分离,分别在两种不同温度(22℃和27℃)下对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进行单种培养,研究温度对G.sacculifer生长的影响。培养实验结果表明:G.sacculifer的个体生长受温度的影响显著,27℃下生长率(29.72μm/day)显著大于22℃(17.28μm/day)(P<0.05)。22-27℃之间的温度系数Q10为2.96,G.sacculifer体长每天增长约17.28~29.72μm,达到成体大小(~400μm)约需2周。本研究结果显示,热带西太平洋海区G.sacculifer的温度系数较高,表明其对温度的反应极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 实验室培养 壳体生长 温度 西太平洋
原文传递
利用湖南CORS网监测分析湘北一次局地暴雨水汽场时空变化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黎 江婷 +2 位作者 田莹 谢建 袁志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35-840,共6页
基于72个湖南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反演得到的可降水量(PWV),针对2015-04-03~04-04湘北地区一次局地暴雨,结合温度和气压等大气热动力条件,分析湖南省PWV时间序列及其平面动态分布变化,并总结此次暴雨过程中水汽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 基于72个湖南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反演得到的可降水量(PWV),针对2015-04-03~04-04湘北地区一次局地暴雨,结合温度和气压等大气热动力条件,分析湖南省PWV时间序列及其平面动态分布变化,并总结此次暴雨过程中水汽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作为降水的必要条件,PWV峰值越大降水概率越高,当PWV突破48mm并首次降低时,随后1h内会出现降水;当PWV持续增强达到峰值50mm之后再次下降时,PWV增量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雨势的大小及降雨持续时长;气温和气压等热动力条件也对雨势预测有一定的指示作用;PWV分布变化可对实际降水范围(落区)趋势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S 地基GPS气象学 可降水量 暴雨 水汽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