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希斯坦-拉达克弧及其周缘地块的古地磁学研究进展
1
作者 袁杰 邓成龙 杨振宇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61-1474,共14页
对于科希斯坦-拉达克弧在印度-亚洲碰撞前的构造属性,学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陆缘弧和洋内弧.厘定其构造属性,将直接关联新特提斯洋古地理重建方案,对进一步解析印度-亚洲碰撞时间、位置和方式,以及恢复亚洲大陆构造变形历史等具有重... 对于科希斯坦-拉达克弧在印度-亚洲碰撞前的构造属性,学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陆缘弧和洋内弧.厘定其构造属性,将直接关联新特提斯洋古地理重建方案,对进一步解析印度-亚洲碰撞时间、位置和方式,以及恢复亚洲大陆构造变形历史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文在总结白垩纪至古新世科希斯坦-拉达克弧及其周缘地块古地磁数据的基础上,主要从古地磁学的视角,重建科希斯坦-拉达克弧及周缘地块的时空构造格局,厘定科希斯坦-拉达克弧的构造属性.在晚白垩世,喀喇昆仑地块与拉萨地块西缘的古纬度一致,两者基本稳定位于亚洲大陆南缘;科希斯坦-拉达克弧在90 Ma位于南半球赤道附近,而在64 Ma已经向北漂移到北半球低纬度地区;特提斯喜马拉雅在75 Ma左右作为印度被动大陆边缘,其中部和东部分别位于16.7°和19.4°S.在64 Ma科希斯坦-拉达克弧与拉萨地块西缘之间仍然被南北向宽度约为900 km的洋盆所分隔,意味着科希斯坦-拉达克弧为洋内弧.在重建印度-亚洲碰撞系统时,综合考虑特提斯喜马拉雅及科希斯坦-拉达克弧的古地磁数据,构建了印度-亚洲三阶段碰撞模型.该模型不仅协调了一系列地质证据,还为新特提斯洋古地理重建及亚洲陆内变形提供重要约束.例如,什约克缝合带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曾经相连并可对比,据此推断,喀喇昆仑断裂至少具有400 km的位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希斯坦-拉达克弧 拉萨地块 喀喇昆仑地块 特提斯喜马拉雅 印度-亚洲碰撞系统 喀喇昆仑断裂
原文传递
新特提斯洋俯冲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动力学联系 被引量:1
2
作者 沈昊 赵亮 +6 位作者 郭正堂 袁怀玉 杨建锋 王欣欣 郭正府 邓成龙 吴福元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6期637-644,M0004,共9页
新特提斯洋的脱碳俯冲被认为在新生代气候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缺少定量的研究.本研究使用改进的地震层析成像重建方法构建了过去的俯冲情景,并计算了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区域的俯冲板块通量.新生代时期的俯冲板片通量和古气候参... 新特提斯洋的脱碳俯冲被认为在新生代气候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缺少定量的研究.本研究使用改进的地震层析成像重建方法构建了过去的俯冲情景,并计算了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区域的俯冲板块通量.新生代时期的俯冲板片通量和古气候参数的变化之间存在显著的同步性,表明这些过程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新生代早期,新特提洋内俯冲的关闭导致更多富含碳的沉积物沿着欧亚大陆边缘俯冲,为大陆弧火山的岩浆作用提供了更多的碳源,进一步引发了全球变暖.在全球气候达到早始新世峰值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导致的新特提斯俯冲的突然终止造成了距今50~40 Ma期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快速下降.距今40 Ma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逐渐降低,这可能是由于青藏高原的生长导致大陆风化作用增强所致.本文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新特提斯洋演化的动态含义,并可能为未来的碳循环模型提供新的约束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tonic carbon cycling Neo-Tethyan subduction India-Eurasia collision Tectonic reconstruction Seismic tomography Climate change
原文传递
上新世以来南极底层水变化及其与全球气候的潜在联系
3
作者 易亮 谭亮成 +1 位作者 姚会强 邓成龙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2583-2585,共3页
2004年上映了福克斯公司制作的科幻片《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主要讲述温室效应造成大洋环流异动、地球重新来到冰河纪的故事.近年来不断有证据表明,大洋环流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已经进入了一个显著变弱的阶段[1].预测这种环流... 2004年上映了福克斯公司制作的科幻片《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主要讲述温室效应造成大洋环流异动、地球重新来到冰河纪的故事.近年来不断有证据表明,大洋环流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已经进入了一个显著变弱的阶段[1].预测这种环流减弱是否如“后天”猜测的那般,需要对过去大洋环流的变化进行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环流 全球气候 南极底层水 上新世 全球变暖 温室效应 科幻片 潜在联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