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最大熵(Maxent)模型在物种栖息地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2
1
作者 周海涛 那晓东 +1 位作者 臧淑英 解瑞峰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16年第3期149-151,共3页
最大熵(Maxent)模型是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的新兴研究领域,它通过有限的物种分布点数据及其相关的环境信息组成训练样本,利用基于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理论分析推算出物种的生态需求,然后将运算结果投射至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预测物种的潜... 最大熵(Maxent)模型是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的新兴研究领域,它通过有限的物种分布点数据及其相关的环境信息组成训练样本,利用基于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理论分析推算出物种的生态需求,然后将运算结果投射至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预测物种的潜在分布和实际分布。近年来,该模型在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研究中越发重要,文章介绍了Maxent模型的基本原理,从物种栖息地需求分析、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的影响、物种入侵监测以及自然保护区的选择和规划设计等方面阐述Maxent模型在物种栖息地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ENT 模型 栖息地 生态学
下载PDF
基于MODIS时间序列及物候特征的农作物分类 被引量:39
2
作者 平跃鹏 臧淑英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03-513,共11页
论文以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的MOD09Q1及2013年四五月的MOD09A1为数据源,合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利用TIMESAT软件对NDVI时间序列数据应用分段高斯函数拟合方法重构NDVI时序曲线,并获取7个物候特征(Phenolo... 论文以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的MOD09Q1及2013年四五月的MOD09A1为数据源,合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利用TIMESAT软件对NDVI时间序列数据应用分段高斯函数拟合方法重构NDVI时序曲线,并获取7个物候特征(Phenology,以下简称PH,包括生长季始期、生长季末期、生长季长度、NDVI振幅、NDVI左导数、NDVI右导数、生长季期间的NDVI积分)。结合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中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和实地采样样本数据,根据2013年多种地物平滑后的NDVI曲线特征,将年NDVI最大值低于0.5的水体和建设用地掩膜去除。为了获取研究区农作物的最优分类方法,采用分层分类:首先对平滑后的46个NDVI时序数据进行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得到农用地等分类信息;其次利用平滑后的46个NDVI波段、7个物候参数及6期归一化水体指数相互组合,对农用地进行支持向量机分类提取3种农作物的分布信息。经不同波段组合分类对比可知,分类总体精度及Kappa系数的关系为:NDVI+NDWI>NDVI+PH+NDWI>PH+NDWI>NDVI+PH>NDVI>PH。研究结果表明,遥感数据波段的增加不一定带来较高的分类精度;论文中归一化水体指数有效地提高了水稻的分类精度。此外,辅以物候特征对农作物分类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时序 NDWI TIMESAT 物候特征 农作物分类
原文传递
黑龙江省1980—2005年森林火灾时空特征 被引量:35
3
作者 张冬有 邓欧 +2 位作者 李亦秋 李桂君 冯仲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5-179,共5页
森林火灾是林火失去人为控制,在森林内自然蔓延和扩展,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森林起火。森林火灾属世界性、跨国性的重大自然灾害,进入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森林火灾有上升的趋势,虽然各国的森林防火... 森林火灾是林火失去人为控制,在森林内自然蔓延和扩展,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森林起火。森林火灾属世界性、跨国性的重大自然灾害,进入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森林火灾有上升的趋势,虽然各国的森林防火费用不断增加,但森林火灾发生的面积并未相应地减少。特别是90年代后期,火灾毁灭了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严重破坏了全球的生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黑龙江省 时空特征
下载PDF
基于经济驱动因子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区域差异分析——以哈大齐工业走廊为例 被引量:31
4
作者 臧淑英 王凌云 那晓东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4-232,共9页
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支持下,以1980-2005年间的6期遥感影像为基础,经过矢量化后得出哈大齐工业走廊范围内的哈尔滨、大庆和齐齐哈尔市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结合三个城市的经济统计数据,建立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在此基... 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支持下,以1980-2005年间的6期遥感影像为基础,经过矢量化后得出哈大齐工业走廊范围内的哈尔滨、大庆和齐齐哈尔市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结合三个城市的经济统计数据,建立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入两个驱动因子评价指标(驱动效率指数和经济效益指数),对比分析三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其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合理性分析。研究表明:大庆市随着石油资源的耗竭,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做出相应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趋于相对稳定;哈尔滨在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形成相对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而促使经济不断保持协调稳定发展;齐齐哈尔市驱动因子评价指数尚未趋于稳定,区域经济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土地资源的消耗。本研究为进一步的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供相应的基础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 区域差异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 哈大齐工业走廊
原文传递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耕地变化的基本特征及空间格局 被引量:25
5
作者 张丽娟 姚子艳 +2 位作者 唐世浩 李侠祥 郝甜甜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35-1247,共13页
本文基于全球1982-2011年土地利用/覆被的矢量数据,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耕地变化的基本特征及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耕地面积增加了528.768×10~4km^2,增加速率为7.920×10~4km^2/a,呈不显著增加... 本文基于全球1982-2011年土地利用/覆被的矢量数据,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耕地变化的基本特征及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耕地面积增加了528.768×10~4km^2,增加速率为7.920×10~4km^2/a,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全球耕地面积以20世纪80年代增速最快。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耕地面积呈显著增加趋势,分别增加了170.854×10~4km^2、107.890×10~4km^2、186.492×10~4km^2,增加速率分别为7.236×10~4km^2/a、2.780×10~4km^2/a、3.758×10~4km^2/a;亚洲、欧洲、非洲耕地面积为减少趋势,分别减少了23.769×10~4km^2、4.035×10~4km^2、86.76×10~4km^2,减少速率分别为-5.641×10~4km^2/a、-0.813×10~4km^2/a、-0.595×10~4km^2/a。(2)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增加的耕地主要由草地、林地转化,分别占53.536%、26.148%。新增耕地面积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及中部、澳大利亚东部和北部、南美洲东南部、美国的中部及阿拉斯加、加拿大中部、俄罗斯西部及芬兰北部、蒙古北部等区域。非洲南部的博茨瓦纳为全球耕地增加比例最高区域,增加了80%~90%。(3)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耕地换化为其他用地共计1071.946×10~4km^2,全球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了草地、林地,分别占比为57.482%、36.000%;全球减少耕地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的苏丹南部、美国中南部、俄罗斯南部及欧洲南部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匈牙利等国,减少最大的区域为非洲南部,减少了60%。(4)各大洲耕地均表现出向高纬扩张的趋势,全球多数国家表现出新增耕地扩张而原有耕地减少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变化特征 空间格局 全球 20世纪80年代
原文传递
生态城市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 被引量:20
6
作者 常琳娜 高丹 周嘉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6期254-259,共6页
为了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为了把环境保护的意识渗透到生态城市规划的各项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在生态城市规划的早期阶段充分考虑环境的影响,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鉴于生态城市规划在国内外都很盛行,笔者以哈... 为了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为了把环境保护的意识渗透到生态城市规划的各项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在生态城市规划的早期阶段充分考虑环境的影响,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鉴于生态城市规划在国内外都很盛行,笔者以哈尔滨市为例,针对生态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参照宋永昌等人提出的生态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适合生态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系统,即采用适合生态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数学模型,对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进行定量分析,该方法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将生态综合指标分为生态系统结构、城市功能和城市协调度3个目标子系统,并在此基础上细化评价因子,通过矩阵运算确定其权重和指标数值,再根据适当的评价标准,得出评价结论。本研究运用此方法系统,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生态城市规划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计算分析得出,哈尔滨市生态化程度一般,并指出其在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环境影响减缓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城市规划 环境影响评价 哈尔滨市 方法系统
下载PDF
基于C-FIX模型的黑龙江省森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 被引量:20
7
作者 张冬有 冯仲科 +2 位作者 李亦秋 张丽娟 董斌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19,共7页
以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ETM+、DEM和气象数据等资料,以C-FIX模型为基础,估算黑龙江省2000年5—9月的森林植被NPP,并将估算结果与MODIS的NPP产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9月林地总NPP为69.75×1012gC,最大值出现在6月,... 以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ETM+、DEM和气象数据等资料,以C-FIX模型为基础,估算黑龙江省2000年5—9月的森林植被NPP,并将估算结果与MODIS的NPP产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9月林地总NPP为69.75×1012gC,最大值出现在6月,占5—9月NPP总量的27.23%,6—8月是NPP的主要积累月份;有林地NPP占林地总量的87.44%,灌木林地占10.41%,疏林地占1.63%,其他林地占0.52%;MODIS的NPP产品与模型估算值之间的均方差根为17.12,模型模拟值误差为MODISNPP产品值的3.92%~5.85%,模型估算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遥感估测 C-FIX模型 黑龙江省
下载PDF
冻融作用对小兴安岭典型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赵光影 郭冬楠 +1 位作者 江姗 邵宗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5411-5417,共7页
以小兴安岭天然兴安落叶松沼泽湿地以及2003年、1992年、1985年开始进行排水的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湿地为对象,研究冻融作用对不同类型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湿地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差异显著(P<0.05),但随着冻融次数... 以小兴安岭天然兴安落叶松沼泽湿地以及2003年、1992年、1985年开始进行排水的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湿地为对象,研究冻融作用对不同类型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湿地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差异显著(P<0.05),但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土壤SOC含量基本不变。经历1,2,4,9次冻融循环后,-5—5℃冻融处理下,其含量比冻融前仅分别变化1.64%,9.68%,2.32%,2.17%,-25—5℃冻融处理下,分别变化2.55%,6.45%,3.00%,2.36%,表明短期的冻融交替对土壤SOC总量变化的影响不大。冻融前后,4种湿地土壤轻组有机碳(LFOC)占SOC的比重变化不明显(P>0.05),但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土壤LFOC含量先减少后增加,且9次冻融后略高于对照。1次冻融后,土壤DOC含量达到最大值,-5—5℃冻融处理下,分别为323.45,278.21,235.68,180.53 mg/kg,-25—5℃冻融处理下,分别为314.75,256.93,238.25,204.44 mg/kg。此外,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占SOC比重在冻融前后变化也不明显(P>0.05),但总体上排水造林时间越长,土壤MBC占SOC比重变化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小兴安岭湿地 排水造林 有机碳
下载PDF
小兴安岭森林沼泽湿地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活性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赵光影 江姗 邵宗仁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6期68-74,共7页
[目的]以小兴安岭森林沼泽为研究对象,研究湿地经过人类活动开垦为农田,和排水造林,以及弃耕地的土壤活性碳组分,为深入了解土壤活性碳组分动态变化及其可能影响全球变暖的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小兴安岭森林沼泽湿地4种土... [目的]以小兴安岭森林沼泽为研究对象,研究湿地经过人类活动开垦为农田,和排水造林,以及弃耕地的土壤活性碳组分,为深入了解土壤活性碳组分动态变化及其可能影响全球变暖的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小兴安岭森林沼泽湿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天然沼泽、排水湿地、弃耕地、农田)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土壤有机碳(SOC)、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碳(MBC)、易氧化碳(EOC)、轻组有机碳(LFOC)、颗粒有机碳(POC)的含量变化和比例关系,并用相关分析法分析土壤有机碳各活性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总体上,在土壤剖面上,天然沼泽的SOC含量大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碳组分(DOC,MBC,EOC,POC,LFOC)含量在垂直分布上均呈现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土壤活性碳组分含量顺序总体上呈:天然沼泽>排水湿地>弃耕地>农田。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DOC占SOC的比例,在垂直剖面上,无明显规律变化。土壤SOC含量与DOC,MBC,EOC,POC,LFOC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土壤DOC和MBC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LFOC和POC之间呈极显著性正相关(p<0.05),EOC与其他活性碳组分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结论]土地利用变化会对小兴安岭森林沼泽土壤活性碳组分产生影响,应该合理开发小兴安岭森林沼泽湿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兴安岭 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有机碳 土壤活性碳组分
下载PDF
哈尔滨城市公园湿地环境空气负离子浓度及其生态价值估算 被引量:14
10
作者 单晟烨 李佳珊 张冬有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78-482,共5页
为了揭示哈尔滨市城市公园中湿地环境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分布特征,于2014年5~9月,在哈尔滨太阳岛风景名胜区、哈尔滨国家森林公园和哈尔滨斯大林公园的湿地环境中,使用日本COM3200PRO林业负离子检测仪,测量空气负离子浓度。经估算,2014年... 为了揭示哈尔滨市城市公园中湿地环境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分布特征,于2014年5~9月,在哈尔滨太阳岛风景名胜区、哈尔滨国家森林公园和哈尔滨斯大林公园的湿地环境中,使用日本COM3200PRO林业负离子检测仪,测量空气负离子浓度。经估算,2014年5~9月,3个城市公园的湿地环境的有效空气负离子平均生产量为5.98×1016个/hm2,平均有效生态价值为2.32×104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负离子 湿地 城市公园 生态价值
原文传递
基于卫星遥感数据(AOD)估算PM_(2.5)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1
作者 亢红霞 那晓东 臧淑英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16年第2期30-34,共5页
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不断向人们警示中国大气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细颗粒物PM2.5作为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之一,由于粒径小、为有毒性物质提供载体的特性,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近年来,PM2.5的相关研究引起了世界各国研究者... 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不断向人们警示中国大气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细颗粒物PM2.5作为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之一,由于粒径小、为有毒性物质提供载体的特性,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近年来,PM2.5的相关研究引起了世界各国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通过地基手段获得PM2.5质量浓度受到环境、地理等因素的限制,而利用卫星遥感技术估算地面PM2.5质量浓度,覆盖面广、估算精度可靠,对环境污染监测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在综合了国内外关于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估算PM2.5文献的基础上,对AOD和PM2.5的数据源和估算的方法及手段作了简要介绍,分析总结了AOD与PM2.5相关性与PM2.5遥感估算的模型,并展望了未来PM2.5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AOD PM2.5 估算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敏感性研究——以大庆市为例 被引量:11
12
作者 董美娜 杨琳 +3 位作者 粟练灵 常琳娜 高丹 周嘉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30-333,共4页
大庆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发生急剧变化并具有特色。应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和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研究了大庆市1996—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地... 大庆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发生急剧变化并具有特色。应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和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研究了大庆市1996—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地增加幅度最大,增加率为1.635%;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最多,达2 634.34 km2。大庆市总生态价值从1996年的3 737 143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7 870692万元,15年间增加了4 133 549万元,人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11 794.984元。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敏感性指数(CS)均小于1,从大到小为湿地、牧草地、耕地、林地、未利用地,表明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对生态价值系数是不敏感、缺乏弹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变化 敏感性指数
下载PDF
土壤线虫群落对过量施用农用化学品的响应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琳 张利敏 +1 位作者 林琳 张雪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28-736,共9页
为研究施用过量的农用化学品对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采用定点试验的方法,在哈尔滨市呼兰区选择典型农田生态系统进行试验,对比研究土壤线虫群落对施用过量的氮肥、磷肥、钾肥、除草剂及杀虫剂的响应。在试验田中共鉴定出土... 为研究施用过量的农用化学品对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采用定点试验的方法,在哈尔滨市呼兰区选择典型农田生态系统进行试验,对比研究土壤线虫群落对施用过量的氮肥、磷肥、钾肥、除草剂及杀虫剂的响应。在试验田中共鉴定出土壤线虫27科45属,其中Cephalobus和Aphelenchus为优势属。施用不同浓度的各类农用化学品对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多样性均产生一定影响。线虫总数及食细菌线虫、食真菌线虫、植物寄生线虫数量在不同处理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植物寄生线虫的相对丰度随化肥施用量的升高呈增加趋势。从土壤线虫的生态指数来看,除PPI(植物寄生线虫成熟指数)外,其他生态指数[MI(成熟度指数)、F/B(食真菌线虫与食细菌线虫数量比值)、Evenness(均匀度指数)、SR(丰富度指数)、H'(多样性指数)]在施用不同农用化学品处理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并且,MI随着施用钾肥、氮肥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线虫可以作为揭示施用农用化学品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的生物学指标,其群落及多样性的变化表明土壤线虫群落对农用化学品的过量施用产生了响应,过量施用农用化学品会增加土壤生态系统的干扰,对土壤环境造成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化学品 农田 土壤线虫 群落组成 多样性
下载PDF
东北冻土区MODIS地表温度估算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世博 臧淑英 +1 位作者 张丽娟 那晓东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251-2260,共10页
地表温度作为重要的地表参数是驱动土壤热状态的主要因子,对冻土分布和活动层厚度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常规方式获取地表温度数据往往来自气象站点监测,范围小且不连续。NASA官网提供的MOD11A1地表温度产品可以提供大范围地表温度数... 地表温度作为重要的地表参数是驱动土壤热状态的主要因子,对冻土分布和活动层厚度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常规方式获取地表温度数据往往来自气象站点监测,范围小且不连续。NASA官网提供的MOD11A1地表温度产品可以提供大范围地表温度数据,但在冬季由于对云与雪的混淆导致大量的数据缺失,影响该产品在东北冻土区的使用。根据对东北冻土区植被、裸土、水体、积雪等常见下垫面状况的遥感分类结果,利用劈窗算法反演2006年四幅少云或无云的MODIS1B卫星影像,并分别以气象站实测数据和MODIS温度产品进行验证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得到地表温度结果与气象站点实测数据误差较小,平均绝对误差仅为1.24℃。且可根据分类情况较好的得到积雪区域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状况,与地表温度产品的一致性较高,弥补地表温度产品因为云和积雪的混淆所导致的数据缺失,得到较为完整的地表温度空间分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冻土 MODIS 劈窗算法 地表温度 弥补数据
原文传递
乙草胺对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翟清明 林琳 +1 位作者 张雪萍 刘海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56-463,共8页
采用定点试验的方法,在哈尔滨市呼兰区选择典型农田生态系统进行试验,研究施用不同浓度乙草胺对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及垂直分布的影响。本调查共获中小型土壤动物4648只,隶属于2门4纲10目15个类群,其中甲螨亚目和中... 采用定点试验的方法,在哈尔滨市呼兰区选择典型农田生态系统进行试验,研究施用不同浓度乙草胺对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及垂直分布的影响。本调查共获中小型土壤动物4648只,隶属于2门4纲10目15个类群,其中甲螨亚目和中气门亚目为优势类群。研究结果表明,施用不同浓度的乙草胺对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及垂直分布均产生一定影响。Sorenson相似性系数和Morisita—Hron相似性系数均表现为高浓度与中浓度差异〈高浓度与低浓度差异〈高浓度与对照差异,表明随乙草胺浓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差异逐渐显著;除优势度指数外,其余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中浓度和低浓度样地与对照样地存在显著差异(P〈0.05),高浓度样地与对照样地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5月、7月和9月土壤动物的密度在0~5cm土层中均表现为对照样地〉低浓度样地〉中浓度样地〉高浓度样地,而在其下部的各土层中土壤动物密度变化与乙草胺浓度变化无明显相关性。中小型土壤动物可以作为揭示施用乙草胺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的生物学指标。其群落组成、多样性和垂直分布的变化表明,中小型土壤群落对乙草胺的不同施用浓度产生了响应,过高浓度乙草胺会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干扰.对土壤环境造成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中小型土壤动物 乙草胺 施用浓度群落结构
下载PDF
Google Earth在森林防火信息管理中的实现方法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冬有 王潇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59-62,共4页
为了提高森林防火信息管理中空间数据的利用效率,针对Google Earth的共享遥感影像数据,提出利用Google Earth的二次开发,将其应用到森林防火信息管理。笔者通过调用Google Earth类库的方法,开发实现了森林防火信息系统。系统读取Access... 为了提高森林防火信息管理中空间数据的利用效率,针对Google Earth的共享遥感影像数据,提出利用Google Earth的二次开发,将其应用到森林防火信息管理。笔者通过调用Google Earth类库的方法,开发实现了森林防火信息系统。系统读取Access数据库的坐标信息,自动生成并加载各类地标文件,实现防火专题信息定位、GPS跟踪、历史火场位置重现等功能,为森林防火管理与决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OGLE EARTH 森林防火 信息管理
下载PDF
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森林湿地土壤碳氮含量及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韩冰雪 赵光影 +1 位作者 臧淑英 邵宗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3期136-140,共5页
[目的]研究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森林植被类型不同深度土壤碳、氮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特征,为深入了解冻土区森林湿地的碳、氮动态及冻土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兴安岭典型植被类型落叶松、樟子松及白桦为研究对象,分... [目的]研究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森林植被类型不同深度土壤碳、氮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特征,为深入了解冻土区森林湿地的碳、氮动态及冻土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兴安岭典型植被类型落叶松、樟子松及白桦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被不同土层碳、氮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特征。[结果]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土壤硝态氮、土壤铵态氮、土壤脲酶、土壤蔗糖酶均逐层降低。0~10 cm土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落叶松分别显著高于樟子松和白桦(P<0.01);樟子松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分别显著高于落叶松、白桦(P<0.05);脲酶活性落叶松最高,分别为樟子松和白桦的1.44倍、1.28倍(P<0.05);蔗糖酶活性由低到高依次为落叶松、樟子松、白桦(P<0.05)。10~20、20~30 cm土层与其规律相似。相关性分析表明,蔗糖酶对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最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45、0.931(P<0.01)。脲酶对铵态氮含量的影响较大,相关系数为0.790(P<0.05)。[结论]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森林湿地植被土壤碳、氮含量均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差异性,表明植被类型是影响土壤碳、氮循环过程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森林湿地 土壤碳氮 土壤酶 大兴安岭
下载PDF
基于磷脂脂肪酸生物标记法的松茸生长土壤微生物测定 被引量:5
18
作者 马大龙 臧淑英 李莹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期106-109,共4页
为探明松茸生长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运用磷脂脂肪酸生物标记法(PLFA)分析了黑龙江省松茸生长地246m(山下部)、397m(山中部)、531m(山上部)和659m(山顶部)不同海拔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革... 为探明松茸生长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运用磷脂脂肪酸生物标记法(PLFA)分析了黑龙江省松茸生长地246m(山下部)、397m(山中部)、531m(山上部)和659m(山顶部)不同海拔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表现为山中部>山上部>山顶部>山下部,且差异显著(P<0.05);革兰氏阳性菌、真菌/细菌比值和磷脂脂肪酸总量表现为山中部>山上部>山顶部>山下部,但山中部与山上部差异不显著(P>0.05);放线菌表现为山上部>山中部>山顶部>山下部,且差异显著(P<0.05);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比值表现为山顶部>山下部>山上部>山中部,但山中部和山上部间差异不显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为山中部>山上部>山顶部>山下部。经主成分分析,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间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多样性 磷脂脂肪酸 松茸
下载PDF
旅游对五大连池南格拉球山土壤及大型土壤动物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杜鹃 张丽梅 张雪萍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85-90,90,共6页
以五大连池风景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抽样调查法,对五大连池风景区内南格拉球山的土壤性质及不同旅游压力环境的土壤动物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随旅游干扰强度的增加,土壤pH及容重增大,而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全磷、速钾含量减少;... 以五大连池风景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抽样调查法,对五大连池风景区内南格拉球山的土壤性质及不同旅游压力环境的土壤动物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随旅游干扰强度的增加,土壤pH及容重增大,而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全磷、速钾含量减少;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和数量在水平分布上随着旅游干扰的加重而逐渐减少,而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和数量的表层集聚度随着旅游干扰的加重而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干扰 五大连池 土壤 大型土壤动物
下载PDF
扎龙湿地土地利用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田旸 那晓东 臧淑英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05-712,共8页
利用2015年4~11月8景C波段Rardarsat-2影像SGX产品数据和2015年9月10日Landsat 7的7个波段的反射率数据,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获得8个日期的扎龙湿地淹水区,计算出淹水频次;选取的19个特征变量分别为Landsat 7影像的1波段~7波段的反射... 利用2015年4~11月8景C波段Rardarsat-2影像SGX产品数据和2015年9月10日Landsat 7的7个波段的反射率数据,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获得8个日期的扎龙湿地淹水区,计算出淹水频次;选取的19个特征变量分别为Landsat 7影像的1波段~7波段的反射率、归一化植被指数、二阶距、对比度、相关性、差异性、能量、同质性、中值、HH和HV极化波段的后向散射系数、淹水范围和淹水频率,采用随机森林算法,提取扎龙湿地的土地利用类型信息。研究结果表明,有淹水频率参与的分类精度为91.73%,无淹水频率参与的分类精度为76.49%,精度提高主要体现在沼泽湿地与草地的分类上。本研究为准确地更新湿地基础信息提供了方法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arsat-2影像 面向对象分类 随机森林模型 淹水频次 土地利用 扎龙湿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