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9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 被引量:163
1
作者 肖学斌 朱莉 《思想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4-56,共3页
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学习思维方式和性格塑造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领域、提供了新手段,也带来了新挑战。合理、有效地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新媒体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原文传递
润滑膜厚测量的双色光干涉强度调制方法 被引量:47
2
作者 刘海超 郭峰 赵国垒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2-287,共6页
提出一种红绿双色光干涉强度调制技术(DIIM)对球盘接触润滑油膜厚度进行测量.利用接触区外部干涉图像中红、绿分量强度值之差得到调制信号,并由此得到对应特征点的条纹干涉级次,进而由干涉强度得到接触区内任一点膜厚.运用多光束干涉理... 提出一种红绿双色光干涉强度调制技术(DIIM)对球盘接触润滑油膜厚度进行测量.利用接触区外部干涉图像中红、绿分量强度值之差得到调制信号,并由此得到对应特征点的条纹干涉级次,进而由干涉强度得到接触区内任一点膜厚.运用多光束干涉理论对所提出的测量技术进行了原理分析,讨论了所用双色光的光波长、半峰全宽、测量介质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最后,应用该技术分别对球盘接触的静态间隙和动态油膜厚度进行测量,结果与经典理论有很好的一致性,证明了该技术的可行性.对试验所用的双色激光光源(红光653 nm、绿光532 nm),光学量程可达4μm.由于光强衰减小且能避免干涉级次计数,该方法可高效测量润滑油膜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色光干涉 强度调制 多光束干涉 弹性流体动压润滑油膜 干涉级次
下载PDF
渐开线直齿轮瞬态微观热弹流润滑分析 被引量:43
3
作者 王优强 衣雪鹃 杨沛然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42-148,共7页
考虑了瞬态效应、轮齿表面油膜温度场和轮齿表面纵向粗糙度等因素,对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弹流润滑问题进行研究。载荷由双齿或单齿承担,根据实际载荷谱简化的轮齿载荷曲线,利用压力求解的多重网格法和弹性变形求解的多重网格积分法以... 考虑了瞬态效应、轮齿表面油膜温度场和轮齿表面纵向粗糙度等因素,对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弹流润滑问题进行研究。载荷由双齿或单齿承担,根据实际载荷谱简化的轮齿载荷曲线,利用压力求解的多重网格法和弹性变形求解的多重网格积分法以及温度求解的逐列扫描技术,得到渐开线直齿轮瞬态微观热弹流润滑问题的完全数值解,讨论了轮齿间油膜的厚度、压力、温度沿啮合线的变化规律。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齿轮表面纵向粗糙度对轮齿间油膜的压力、膜厚、温升都有较大影响。考虑轮齿表面粗糙度后,油膜压力和温升明显增大,并随压力的增加而影响越来越显著,粗糙峰使油膜压力分布和温度分布产生振荡,轮齿表面的粗糙峰对摩擦因数影响较小,摩擦因数和最高温升在节点两侧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弹流 热弹流 单粗糙峰 瞬态解 渐开线直齿轮
下载PDF
斜齿圆柱齿轮的热弹流润滑理论 被引量:31
4
作者 杨萍 杨沛然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43-48,共6页
将斜齿圆柱齿轮在某一啮合瞬时啮合线上的热弹流润滑问题近似等效为两反向圆锥滚子的准稳态热弹流润滑问题。应用多重网格法和逐列扫描法数值求解一对斜齿圆柱齿轮某啮合瞬时的准稳态热弹流润滑现象。结果表明:第一,斜齿圆柱齿轮接触线... 将斜齿圆柱齿轮在某一啮合瞬时啮合线上的热弹流润滑问题近似等效为两反向圆锥滚子的准稳态热弹流润滑问题。应用多重网格法和逐列扫描法数值求解一对斜齿圆柱齿轮某啮合瞬时的准稳态热弹流润滑现象。结果表明:第一,斜齿圆柱齿轮接触线上各点的压力、膜厚、油膜温度和两齿面的温度均不相同,且温度分布的差异较明显。在接触区内,最低温升接近于零,最高温升则超过100 K。这是由于压力和膜厚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沿滚子长度方向各点等效半径的分布曲线,而温度的分布则主要由沿滚子长度方向各点滑滚比的取值而定。第二,端部修形虽然可以降低端部高压和高温,但端部的压力和温度仍比中部高,膜厚比中部薄。对应到两齿面上,油膜中压力和温度较高,厚度较薄的位置最易发生点蚀和胶合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齿圆柱齿轮 热弹流润滑 圆锥滚子 反向 准稳态
下载PDF
纳/微米弹流油膜厚度测量系统 被引量:31
5
作者 王学锋 郭峰 杨沛然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0-154,共5页
介绍了1种基于多光束干涉强度的弹流油膜厚度测量系统,包括其测量原理和测量系统的设计与组成.针对光弹流接触副,给出了简单易行的干涉级次判定方法.结果表明,该测量系统具有纳米量级的分辨率,可实现由纳米膜厚到微米膜厚的连续测量,适... 介绍了1种基于多光束干涉强度的弹流油膜厚度测量系统,包括其测量原理和测量系统的设计与组成.针对光弹流接触副,给出了简单易行的干涉级次判定方法.结果表明,该测量系统具有纳米量级的分辨率,可实现由纳米膜厚到微米膜厚的连续测量,适用于超薄弹流油膜厚度和微米级弹流油膜局部微小变化的研究.测量结果与已有的理论和研究结果吻合,证明了测量系统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光束干涉测量(MBI) 弹性流体动力润滑(EHL) 干涉级次
下载PDF
柔性带剪切挤压核桃破壳机理分析与性能试验 被引量:32
6
作者 刘明政 李长河 +3 位作者 张彦彬 杨敏 侯亚丽 高连兴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66-273,共8页
传统的核桃破壳取仁装置多采用刚性元件,工作过程中易造成核桃仁过度破碎,同时剥壳率低、适应性差。为提高核桃破壳取仁效果,结合核桃机械破壳原理,设计了柔性带剪切挤压式核桃破壳取仁分离设备。利用弹性力学理论对核桃壳不同部位的刚... 传统的核桃破壳取仁装置多采用刚性元件,工作过程中易造成核桃仁过度破碎,同时剥壳率低、适应性差。为提高核桃破壳取仁效果,结合核桃机械破壳原理,设计了柔性带剪切挤压式核桃破壳取仁分离设备。利用弹性力学理论对核桃壳不同部位的刚度进行分析,得到不同部位失稳时的临界力;利用薄壳理论对核桃壳受挤压时的内力和形变进行分析,得出核桃不同部位裂纹产生和破壳时的临界力;利用断裂力学理论分析和计算了核桃破裂后裂纹扩展的条件。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分别探究间距A、上下带速度差B及挤入夹角C对核桃破壳效果的影响,然后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3种因素的一组最优解。试验结果表明:在间距为23 mm,上下带速度差为0.19 m/s,挤入夹角为45°时破壳效果最为理想,一露仁率、二露仁率、碎仁率、未露仁率分别为75%、18%、5%、2%,即破壳率为98%,整仁率为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柔性带 剪切挤压破壳 机理分析 性能试验
下载PDF
固液润湿性对流体动压润滑薄膜的影响 被引量:28
7
作者 杨淑燕 郭峰 +1 位作者 马冲 王海峰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3-208,共6页
利用自行开发的微型面接触润滑油膜测量系统,研究了固液润湿性对流体动压润滑油膜厚度的影响.试验中以静止的微型滑块平面和旋转的光学透明圆盘平面形成润滑副.固液的润湿性通过接触角判定,不同材料的微滑块平面和润滑液体形成不同的界... 利用自行开发的微型面接触润滑油膜测量系统,研究了固液润湿性对流体动压润滑油膜厚度的影响.试验中以静止的微型滑块平面和旋转的光学透明圆盘平面形成润滑副.固液的润湿性通过接触角判定,不同材料的微滑块平面和润滑液体形成不同的界面.在保持载荷和面接触楔形角不变的条件下对油膜厚度-速度关系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对于固液润湿性强的界面,形成的油膜厚度与经典润滑理论有较好的一致性;当固液润湿性明显降低时,测量得到的油膜厚度减小.对于试验中观察到的界面效应,应用界面滑移理论进行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接触 油膜厚度 光干涉 表面滑移 润湿性
下载PDF
连续波状粗糙度对直齿轮热弹流润滑的影响 被引量:28
8
作者 王优强 卞荣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2-118,共7页
工程实践中没有理想光滑的表面,在齿轮弹流润滑中,油膜的厚度通常与某些切削工艺形成的金属表面粗糙度处于同一数量级,所以表面粗糙度对齿轮弹流润滑的影响是不应该忽略的。在考虑不同啮合点处的曲率半径、卷吸速度、轮齿载荷随时间变... 工程实践中没有理想光滑的表面,在齿轮弹流润滑中,油膜的厚度通常与某些切削工艺形成的金属表面粗糙度处于同一数量级,所以表面粗糙度对齿轮弹流润滑的影响是不应该忽略的。在考虑不同啮合点处的曲率半径、卷吸速度、轮齿载荷随时间变化的基础上,考虑轮齿表面连续波状粗糙度对弹流润滑的影响,利用多重网格技术求得齿轮瞬态微观热弹流润滑的完全数值解。结果表明,连续波状粗糙度会造成齿轮瞬态弹流润滑的油膜压力和温升产生振荡,并使最小膜厚变薄,最高压力变大,最大温升增大。轮齿间振荡的高压和高温会造成齿轮振动疲劳破坏,所以连续的波状粗糙度对齿轮的润滑是不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波状粗糙度 直齿轮 瞬态弹流润滑 热弹流润滑
下载PDF
微型滑块面接触润滑油膜测量系统 被引量:27
9
作者 马冲 郭峰 +1 位作者 付忠学 杨淑燕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19-424,共6页
本文介绍了1种微型面接触润滑油膜厚度测量系统,在一定载荷下以静止的微型滑块平面和旋转的光学透明圆盘平面形成流体动压润滑油膜,利用光干涉方法对润滑油膜的最小厚度值进行测量.微型滑块工作面为高反射率研抛平面,光学透明圆盘表面... 本文介绍了1种微型面接触润滑油膜厚度测量系统,在一定载荷下以静止的微型滑块平面和旋转的光学透明圆盘平面形成流体动压润滑油膜,利用光干涉方法对润滑油膜的最小厚度值进行测量.微型滑块工作面为高反射率研抛平面,光学透明圆盘表面镀有析光薄膜,利用1种柔-刚性结构对微型滑块进行定位,可实现滑块平面对圆盘平面倾角的任意调节和动态保持.使用该测量系统还可以获得在不同的滑块倾角、速度和载荷下的面接触润滑油膜.并且测量结果与经典润滑理论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接触 流体动压润滑 油膜厚度 光干涉
下载PDF
线接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的供油条件分析 被引量:27
10
作者 杨沛然 崔金磊 +1 位作者 兼田桢宏 王静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2-246,共5页
以油膜起始位置为参数,求出了等温线接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问题的完全数值解.通过流量分析,建立了有效供油膜厚与油膜起始位置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的供油方式可划分为过量供油、适量供油和乏油3种类型.在过量供油条件... 以油膜起始位置为参数,求出了等温线接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问题的完全数值解.通过流量分析,建立了有效供油膜厚与油膜起始位置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的供油方式可划分为过量供油、适量供油和乏油3种类型.在过量供油条件下大部分润滑油不能进入接触区,因而并不能改善润滑状态.在适量供油条件下所有润滑油均可通过接触区并能够获得最大的油膜厚度.在乏油条件下所有的润滑油也均可以通过接触区,而油膜厚度则完全由供油量确定.同时,数值结果也指出,只要运动表面存有数量级为1μm厚的一层油液就足以满足适量供油条件而得到最佳的润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流润滑 适量供油 过量供油 乏油
下载PDF
基于图论的改进遗传算法在配网重构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11
作者 杨建军 战红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122-125,共4页
针对遗传算法求解配电网络重构优化时,随机编码操作将产生大量不可行解的缺点,设计了基于图论的改进遗传算法进行重构优化。根据配电网络与图论中树结构的相似性,确定了配电网络重构优化实质上是在初步连接图的基础上寻找最优的生成树... 针对遗传算法求解配电网络重构优化时,随机编码操作将产生大量不可行解的缺点,设计了基于图论的改进遗传算法进行重构优化。根据配电网络与图论中树结构的相似性,确定了配电网络重构优化实质上是在初步连接图的基础上寻找最优的生成树或某组树,并引入环路的概念,基于破圈法和环路的性质进行编码操作,在产生初始解和变异操作时生成的解均为可行解,交叉操作时满足树的基本条件,避免或大大减少了不可行解的产生,从而提高了算法的计算效率。分别对IEEE33和IEEE69节点配电系统进行了重构优化,两个优化算例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网络 网络重构 图论 改进遗传算法 环路
下载PDF
嵌入式共固化复合材料阻尼结构阻尼性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4
12
作者 李烜 梁森 +1 位作者 吴宁晶 常园园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年第6期1510-1513,共4页
使用丁基橡胶作为黏弹性阻尼材料的主要原料,并使用模压法将该阻尼材料制成薄膜,再与环氧树脂玻璃布预浸料按固化曲线制得嵌入式共固化复合材料阻尼结构试件。然后测试其阻尼性能。结果表明嵌入较薄阻尼层会在构件刚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 使用丁基橡胶作为黏弹性阻尼材料的主要原料,并使用模压法将该阻尼材料制成薄膜,再与环氧树脂玻璃布预浸料按固化曲线制得嵌入式共固化复合材料阻尼结构试件。然后测试其阻尼性能。结果表明嵌入较薄阻尼层会在构件刚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增大试样的阻尼。而嵌入阻尼层较厚时,对试件的刚度影响较大。随着阻尼层厚度的增加,构件阻尼的增加量逐渐降低。因此,以增加阻尼层厚度来提高构件阻尼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固化 阻尼结构 阻尼 复合材料
下载PDF
嵌入式中温共固化复合材料阻尼结构制作工艺及层间结合性能 被引量:25
13
作者 张忠胜 梁森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972-1979,共8页
嵌入式共固化复合材料阻尼结构层间易脱层问题的解决对这种新型阻尼结构的应用来说至关重要。本文根据中温固化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固化工艺参数,提出用正交实验法研究嵌入复合材料层中的粘弹性阻尼薄膜的组分,探索用刷涂工艺在... 嵌入式共固化复合材料阻尼结构层间易脱层问题的解决对这种新型阻尼结构的应用来说至关重要。本文根据中温固化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固化工艺参数,提出用正交实验法研究嵌入复合材料层中的粘弹性阻尼薄膜的组分,探索用刷涂工艺在预浸料表面刷涂不同厚度的阻尼薄膜,然后利用固化工艺制作嵌入式共固化复合材料试件,最后通过阻尼层剪切实验,获得阻尼薄膜厚度与层间最大剪切应力的变化曲线。失效界面分析说明刷涂工艺制成的阻尼薄膜与玻璃纤维/环氧树脂预浸料共固化反应后在层间形成互穿网络结构(IPN)和物理融合,这使得嵌入式共固化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层间结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入式共固化复合材料 阻尼 刷涂阻尼薄膜 阻尼层厚度 层间剪切
原文传递
煤层气井排采系统有杆泵运行特性分析 被引量:24
14
作者 刘新福 刘春花 綦耀光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95-200,共6页
煤层气井低沉没度下泵的运行特性和气水两相流中的动态充满度直接影响到有杆泵的工作优劣,对保证有杆排采系统的正常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泵阀动力学和水力摩阻分析,建立有杆泵泵阀动态特性数学模型,依据数值求解并结合泵阀开启试验... 煤层气井低沉没度下泵的运行特性和气水两相流中的动态充满度直接影响到有杆泵的工作优劣,对保证有杆排采系统的正常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泵阀动力学和水力摩阻分析,建立有杆泵泵阀动态特性数学模型,依据数值求解并结合泵阀开启试验测试结果,得到低沉没度时泵阀的动态特性和顺利开启的临界沉没度条件,同时依据气液两相流数值求解和泵运行特性试验测试结果,分析出泵筒动态充满度变化规律及合理沉没度时泵高效运行条件。结果表明,泵阀开启瞬间阀球的水力摩阻较大,其幅值周期波动的频率较快且在短时间内迅速变小后趋向平稳;泵阀水力摩阻和临界沉没度随冲程冲次的增大而提升,冲次由2.0 min^(-1)调为6.6 min^(-1)后,临界沉没度由2.55 m升至3.05 m;减小冲次和气液比及增大泵入口压力会显著提升泵筒内液位和充满度,且气液比的影响最为显著;提升沉没度会使泵效先迅速增大,达到70%~80%时出现拐点而后增长缓慢,煤层气井主要泵型的临界沉没度通常介于3.0~6.0 m,而合理沉没度需达到15.0~20.0 m以上,以维持高效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井 有杆泵 运行特性 动态充满度 合理沉没度
下载PDF
开放实验室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24
15
作者 孙萍 崔怡 +3 位作者 李志文 安永恺 刘松年 杨国海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2006年第7期869-871,共3页
指出了开放实验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介绍了实验室开放的方式和内容,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开放实验室 工程意识 创新能力
下载PDF
高速超高速磨削技术发展与关键技术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李长河 修世超 蔡光起 《精密制造与自动化》 2006年第4期16-21,共6页
论述了高速超高速磨削加工技术的发展、特点以及关键技术。
关键词 高速超高速 磨粒加工 关键技术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钢丝绳断丝定量检测 被引量:22
17
作者 田志勇 张耀 谭继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45-249,共5页
针对目前钢丝绳断丝检测定量识别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钢丝绳断丝损伤信号的模式识别方法.运用MATLAB工具箱建立了钢丝绳断丝损伤定量识别的BP网络模型,通过模拟和实际检测,断丝损伤识别的准确率达到86.9%,验证了网络的... 针对目前钢丝绳断丝检测定量识别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钢丝绳断丝损伤信号的模式识别方法.运用MATLAB工具箱建立了钢丝绳断丝损伤定量识别的BP网络模型,通过模拟和实际检测,断丝损伤识别的准确率达到86.9%,验证了网络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丝绳 断丝 定量检测
下载PDF
疲劳驾驶预警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13
18
作者 孙显彬 唐洪伟 文妍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3期91-94,共4页
近年来疲劳驾驶已成为汽车安全的主要隐患,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疲劳驾驶预警系统已经成为汽车安全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分析了目前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成果及没有产品化和商品化的原因,结合自己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佩... 近年来疲劳驾驶已成为汽车安全的主要隐患,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疲劳驾驶预警系统已经成为汽车安全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分析了目前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成果及没有产品化和商品化的原因,结合自己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佩戴式电极帽的设计,提出了基于脑电信号和无线网络协议的疲劳驾驶预警系统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疲劳驾驶 脑电测量 预警系统 无线网络协议
下载PDF
表面凹槽对流体动压润滑油膜厚度的影响 被引量:18
19
作者 杨淑燕 王海峰 郭峰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3-288,共6页
利用自行研发的面接触光干涉油膜厚度测量系统,对表面凹槽滑块的流体动压润滑油膜厚度进行了试验测量,试验中以静止的微型凹槽滑块平面和旋转的光学透明圆盘平面构成润滑副,且两润滑平面始终保持平行;在固定的载荷(速度)条件下,对油膜厚... 利用自行研发的面接触光干涉油膜厚度测量系统,对表面凹槽滑块的流体动压润滑油膜厚度进行了试验测量,试验中以静止的微型凹槽滑块平面和旋转的光学透明圆盘平面构成润滑副,且两润滑平面始终保持平行;在固定的载荷(速度)条件下,对油膜厚度-速度(载荷)曲线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凹槽的宽度,深度,方向和位置等因素对油膜厚度有着重要影响.同时采用经典Reynolds方程对油膜厚度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理论值在某些条件下并不能解释试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接触 表面凹槽 动压润滑 油膜厚度
下载PDF
MoS2/CNTs混合纳米流体微量润滑磨削加工表面质量试验评价 被引量:21
20
作者 张彦彬 李长河 +6 位作者 贾东洲 李本凯 王要刚 杨敏 侯亚丽 张乃庆 吴启东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1-170,共10页
结合国内外对混合纳米流体微量润滑磨削的研究现状,研究二硫化钼和碳纳米管混合纳米流体微量润滑磨削镍基合金的工件表面质量。以工件表面粗糙度Ra值、表面轮廓曲线的自相关分析和工件表面微观形貌,作为表面质量表征参数。试验结果表明... 结合国内外对混合纳米流体微量润滑磨削的研究现状,研究二硫化钼和碳纳米管混合纳米流体微量润滑磨削镍基合金的工件表面质量。以工件表面粗糙度Ra值、表面轮廓曲线的自相关分析和工件表面微观形貌,作为表面质量表征参数。试验结果表明:纳米流体微量润滑由于纳米粒子高的强化换热能力从而避免了工件烧伤;混合纳米流体由于起到了'物理协同作用',较单一纳米流体得到了最低的表面粗糙度Ra值(0.311μm)和磨削温度峰值(52.8℃);随纳米流体质量分数的增加,表面粗糙度Ra值呈现上升趋势,这是由于质量分数的增加改变了微量润滑雾滴与工件的接触角,从而改变了浸润面积;而摩擦因数和磨削温度峰值在6%取得最低值后呈上升趋势,这是由于纳米粒子的团聚破坏了纳米流体性能。通过工件表面轮廓曲线的自相关分析进一步验证,纳米粒子在磨削区起到'润滑作用'和'微加工'作用,从而提高了加工精度。因此,综合磨削性能、表面粗糙度和自相关分析,选择混合纳米流体质量分数6%为纳米流体的优选质量分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削 微量润滑 混合纳米流体 表面质量 自相关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