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1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轮胎胶料的加工和使用性能 被引量:45
1
作者 宋景社 范汝良 +3 位作者 黄宝琛 冯敏 田斌 王名东 《轮胎工业》 CAS 1999年第1期9-13,共5页
对掺用反式1,4聚异戊二烯(TPI)的胎面和胎侧胶料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含TPI的胶料具有良好的包辊性和毛细管流变性;硫化诱导期和焦烧时间稍有延长,这更有利于安全加工。因此,用少量(如20份)TPI替代NR... 对掺用反式1,4聚异戊二烯(TPI)的胎面和胎侧胶料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含TPI的胶料具有良好的包辊性和毛细管流变性;硫化诱导期和焦烧时间稍有延长,这更有利于安全加工。因此,用少量(如20份)TPI替代NR制备胎面和胎侧胶从加工工艺角度考虑是可行的,无需改变现行轮胎生产设备和工艺配方。掺用TPI的胶料较不用者定伸应力提高,滚动阻力和压缩生热降低,耐疲劳性能优异,磨耗和干湿路面摩擦因数保持较高水平,即轮胎三大行驶性能间有较好的综合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异戊二烯 胎面胶 胎侧胶 轮胎 混炼胶
下载PDF
合成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硫化与性能 被引量:34
2
作者 姚薇 宋景社 +3 位作者 贺爱华 左文波 贺继东 黄宝琛 《弹性体》 CAS 1995年第4期1-7,共7页
考察了交联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合成TPI能用普通不饱和橡胶的硫化体系─硫磺/TETD交联,随着流磺用量的增加,交联密度提高,结晶度和结晶速度降低,相应热刺激温度降低,当硫磺用量小于0.75... 考察了交联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合成TPI能用普通不饱和橡胶的硫化体系─硫磺/TETD交联,随着流磺用量的增加,交联密度提高,结晶度和结晶速度降低,相应热刺激温度降低,当硫磺用量小于0.75份时,表现为热塑性;当硫磺用量大于2.0份时,室温下为弹性体;当硫磺用量在0.75~2.0份范围内,为热致弹性体,可作为形状记忆材料,其热刺激温度在30—50℃。硫磺用量大于2价时,材料难以结晶,屈服强度消失,热刺激温度低于室温,主实表现在弹性体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异戊二烯 橡胶 硫化 结晶 性能
下载PDF
非极性硫化橡胶微波脱硫的研究 被引量:31
3
作者 赵树高 张萍 +2 位作者 常永花 刘晓红 翟俊学 《橡胶工业》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92-297,共6页
从微波能在非极性硫化橡胶中的转换规律着手,考察了不同的胶种、补强剂和废硫化胶粒径与脱硫时间以及温度的相关性,探讨了这些因素对脱硫胶物理性能和溶胀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径大的硫化胶物料温升速度快;NR硫化胶的温升速度... 从微波能在非极性硫化橡胶中的转换规律着手,考察了不同的胶种、补强剂和废硫化胶粒径与脱硫时间以及温度的相关性,探讨了这些因素对脱硫胶物理性能和溶胀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径大的硫化胶物料温升速度快;NR硫化胶的温升速度比SBR硫化胶快;炭黑补强硫化胶的温升速度比白炭黑补强硫化胶快。溶胀特性数据表明,NR的脱硫效果优于SBR,硫化胶粒(粒径1~3mm)的脱硫效果优于硫化胶粉(40目和60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脱硫 非极性 硫化橡胶 炭黑 橡胶 再生胶
下载PDF
负载钛-三异丁基铝体系催化1-丁烯聚合 Ⅰ.聚合条件对1-丁烯聚合的影响 被引量:32
4
作者 贺爱华 姚薇 +2 位作者 黄宝琛 王日国 宋景社 《合成橡胶工业》 CAS CSCD 1999年第2期34-36,共3页
考察了负载钛(Ti)-三异丁基铝(Al)催化体系聚合条件对1-丁烯(Bt)聚合的影响。实验表明,该催化体系对Bt聚合催化效率可达34.8kg/g,聚合物为全同立构和无规立构聚1-丁烯的混合物。在一定的Ti/Bt(摩尔... 考察了负载钛(Ti)-三异丁基铝(Al)催化体系聚合条件对1-丁烯(Bt)聚合的影响。实验表明,该催化体系对Bt聚合催化效率可达34.8kg/g,聚合物为全同立构和无规立构聚1-丁烯的混合物。在一定的Ti/Bt(摩尔比)下,随着Al/Ti(摩尔比,下同)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转化率都是先升高后下降,最佳Al/Ti值为300,温度为30℃。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全同立构PBt含量均随Al/Ti和温度升高而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丁烯 配位聚合 负载钛催化剂 聚合条件
下载PDF
负载钛系催化剂催化合成高反式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物 被引量:30
5
作者 贺爱华 姚微 +2 位作者 贾志峰 黄宝琛 焦书科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9-24,共6页
采用负载钛系催化剂 [TiCl4 MgCl2 (i Bu) 3Al]催化丁二烯 (Bd) 异戊二烯 (Ip)共聚合 ,研究了单体配比、聚合温度、烷基铝浓度和催化剂浓度及单体浓度等对共聚合速率及共聚物特性粘数的影响 .结果表明 ,当单体配比中Bd (Bd +Ip)摩尔... 采用负载钛系催化剂 [TiCl4 MgCl2 (i Bu) 3Al]催化丁二烯 (Bd) 异戊二烯 (Ip)共聚合 ,研究了单体配比、聚合温度、烷基铝浓度和催化剂浓度及单体浓度等对共聚合速率及共聚物特性粘数的影响 .结果表明 ,当单体配比中Bd (Bd +Ip)摩尔百分比≤ 2 0 % ,可制得高分子量的共聚物 .IR光谱分析及1 H NMR分析表明所得共聚物为高反式 1,4 结构 ,丁二烯单体单元的反式 1,4 含量大于 90 % ,异戊二烯单体单元的反式 1,4 含量大于 98% ,共聚物中丁二烯含量高于单体初始配比中的含量 .在一定的载钛量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载钛催化剂 反式丁二烯 异戊二烯 共聚物 聚二烯烃 催化合成
下载PDF
茂金属聚乙烯弹性体和三元乙丙橡胶增韧聚丙烯的比较 被引量:18
6
作者 邱桂学 吴人洁 王展旭 《合成橡胶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54-357,共4页
用茂金属聚乙烯弹性体mPE代替三元乙丙橡胶EPDM对聚丙烯PP增韧改性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mPE共聚物中的辛烯质量分数越高,其对PP的增韧效果越好;随着共混物中弹性体质量分数的增加,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降低,扯断... 用茂金属聚乙烯弹性体mPE代替三元乙丙橡胶EPDM对聚丙烯PP增韧改性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mPE共聚物中的辛烯质量分数越高,其对PP的增韧效果越好;随着共混物中弹性体质量分数的增加,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降低,扯断伸长率增大。PP/mPE与PP/EPDM增韧体系相比,二者的拉伸强度差别不大,但PP/mPE的弹性模量和扯断伸长率稍低;与EPDM相比,mPE对PP具有较好的增韧效果,含有质量分数40%mPE的共混物试样在-30°C下的缺口冲击强度已超过纯PP的20倍,约是相同弹性体质量分数PP/EPDM的近9倍。另外,PP/mPE还具有较低的拉伸永久变形、压缩永久变形和蠕变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茂金属聚乙烯 三元乙丙橡胶 增韧改性 共混物
下载PDF
负载钛-三异丁基铝体系催化1-丁烯聚合 Ⅱ.聚1-丁烯的结构与性能 被引量:30
7
作者 姚薇 贺爱华 +2 位作者 黄宝琛 王日国 宋景社 《合成橡胶工业》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59-162,共4页
负载钛-Al(i-Bu)3催化合成的聚1-丁烯,经溶剂萃取分离和13C-NMR测试表明为全同立构和无规立构的混合物,全同立构含量约67%,熔点为97℃。PBt生胶的拉伸强度9.7MPa,断裂伸长率490%,永久变形小... 负载钛-Al(i-Bu)3催化合成的聚1-丁烯,经溶剂萃取分离和13C-NMR测试表明为全同立构和无规立构的混合物,全同立构含量约67%,熔点为97℃。PBt生胶的拉伸强度9.7MPa,断裂伸长率490%,永久变形小于100%,邵尔A型硬度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1-丁烯 催化剂 结构 性能 负载型 橡胶
下载PDF
耐候聚丙烯老化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9
8
作者 刘法谦 刘保成 +2 位作者 李荣勋 陈桂兰 刘光烨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7-51,共5页
分别研究了弹性体、成核剂DICPK、BaSO4 、光稳定剂UV 531、UV 770及其复合体系对耐候聚丙烯老化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 ,所研制的耐候聚丙烯老化后的拉伸强度保持率、伸长率保持率。
关键词 老化性能 研究 聚丙烯 耐候性 光稳定剂
下载PDF
TPI/HVBR共混物的性能 被引量:26
9
作者 张文禹 黄宝琛 +3 位作者 杜爱华 姚薇 杨少英 王名东 《橡胶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709-712,共4页
研究了高反式 1,4 聚异戊二烯 (TPI) /高乙烯基聚丁二烯橡胶 (HVBR)共混物的性能 ,特别是其滚动阻力、生热和抗湿滑性的平衡问题。试验结果表明 ,通过并用HVBR ,可以大大改善TPI的抗湿滑性。与TPI比较 ,TPI/HVBR并用比为 6 0 /4 0时 ,0... 研究了高反式 1,4 聚异戊二烯 (TPI) /高乙烯基聚丁二烯橡胶 (HVBR)共混物的性能 ,特别是其滚动阻力、生热和抗湿滑性的平衡问题。试验结果表明 ,通过并用HVBR ,可以大大改善TPI的抗湿滑性。与TPI比较 ,TPI/HVBR并用比为 6 0 /4 0时 ,0℃时的tanδ值增大了近 3倍 ,并用比为 40 /6 0时 ,0℃时的tanδ值增大了 7倍。TPI/HVBR在 6 0和 80℃时的tanδ值低于TPI,较好地解决了TPI使用过程中滚动阻力、生热和抗湿滑性的平衡问题。并用比适当的TPI/HVBR共混物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适当配合的TPI/HVBR共混物在物理性能上还具有一定的互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反式-1 4-聚异戊二烯 高乙烯基聚丁二烯橡胶 共混物 物理性能 动态粘弹性
下载PDF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及其在新型高分子材料合成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0
作者 华静 张一烽 陈滇宝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1-25,共5页
概述了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ATRP)反应的基本原理、引发体系的组成及应用此技术来设计制备一系列指定拓朴结构和功能化的新型聚合物材料。ATRP是一种用途广泛、简单易行、有很好的工业应用前景的聚合技术。
关键词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新型 高分子材料 合成 应用 引发体系
下载PDF
高反式-1,4-聚异戊二烯与高密度聚乙烯共混型形状记忆材料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宋景社 黄宝琛 +1 位作者 张昊 姚薇 《塑料科技》 CAS 1998年第5期4-7,共4页
本文采用动态全硫化式1,4聚异戊二烯(TPI)和聚乙烯(PE)共混体系作了初步研究,制备了热刺激温度50~110℃的热塑性形状记忆材料,提高了TPI作为形状记忆材料的使用温度;采用静态硫化法,可制得热刺激温度50... 本文采用动态全硫化式1,4聚异戊二烯(TPI)和聚乙烯(PE)共混体系作了初步研究,制备了热刺激温度50~110℃的热塑性形状记忆材料,提高了TPI作为形状记忆材料的使用温度;采用静态硫化法,可制得热刺激温度50~60℃,力学性能优良的形状记忆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异戊二烯 聚乙烯 共混 形状记忆材料 橡塑共混
下载PDF
ABS增韧硬质聚氯乙烯的结构形态和增韧机理 被引量:20
12
作者 周丽玲 蔺玉胜 +1 位作者 杨静漪 吴其晔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27-30,共4页
研究了ABS用量变化对改性硬质聚氯乙烯体系冲击性能的影响。用电子显微镜 (SEM、TEM ) ,观察了形态结构。结果发现 ,随ABS用量增加 ,增韧曲线呈“S”型 ,体系形态发生变化。PVC/ABS共混体系为半相容体系。试样拉伸时 ,ABS作为应力集中... 研究了ABS用量变化对改性硬质聚氯乙烯体系冲击性能的影响。用电子显微镜 (SEM、TEM ) ,观察了形态结构。结果发现 ,随ABS用量增加 ,增韧曲线呈“S”型 ,体系形态发生变化。PVC/ABS共混体系为半相容体系。试样拉伸时 ,ABS作为应力集中体分散于PVC连续相中 ,引发银纹 ,银纹对共混体系增韧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分析 银纹 增韧机理改性 ABS树脂 聚氯乙烯 结构形态
下载PDF
四氢呋喃聚醚型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5
13
作者 刘锦春 肖建斌 +3 位作者 李向峰 江海军 陈忠海 王雪飞 《弹性体》 CAS 2002年第3期13-17,共5页
介绍了以四氢呋喃聚醚 (PTMG)、二异氰酸酯 (MDI和TDI)、MOCA、1,4 丁二醇为主要原料合成聚醚型聚氨酯弹性体 ,讨论了不同的游离NCO的加入量、不同体系 (MDI/ 1,4 BDO、TDI/MOCA)、不同聚合方法 (预聚物法、半预聚物法 )及改性剂对聚... 介绍了以四氢呋喃聚醚 (PTMG)、二异氰酸酯 (MDI和TDI)、MOCA、1,4 丁二醇为主要原料合成聚醚型聚氨酯弹性体 ,讨论了不同的游离NCO的加入量、不同体系 (MDI/ 1,4 BDO、TDI/MOCA)、不同聚合方法 (预聚物法、半预聚物法 )及改性剂对聚氨酯弹性体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氢呋喃聚醚型 聚氨酯弹性体 力学性能 研究 PTMG 改性
下载PDF
数据处理组合法在橡胶配方设计回归建模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14
作者 高齐圣 隋树林 +3 位作者 范汝良 程宝家 孟宪德 纪奎江 《合成橡胶工业》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69-170,共2页
通过均匀设计安排橡胶配方试验,进而用数据处理组合方法(GMDH)建立高精度的回归模型。丁基橡胶配方实例表明,GMDH是目前较好的一种橡胶配方回归设计方法。
关键词 橡胶 配方设计 数据处理 回归模型 组合法 建模
下载PDF
负载钛系催化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合的竞聚率及共聚物的结构 被引量:20
15
作者 贺爱华 姚薇 +2 位作者 贾志峰 黄宝琛 焦书科 《合成橡胶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5-79,共5页
采用TiCl4/MgCl2-Al(i-Bu)3体系催化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合,经DSC与FTIR分析表明,共聚物为高反式-1,4-结构,控制单体初始配比可以获得低熔点(30~35℃),Tg接近-72℃的共聚物。用TUDOS法求得溶液共聚合反应的竞聚率rBd为5.7,rIp为0.17,并... 采用TiCl4/MgCl2-Al(i-Bu)3体系催化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合,经DSC与FTIR分析表明,共聚物为高反式-1,4-结构,控制单体初始配比可以获得低熔点(30~35℃),Tg接近-72℃的共聚物。用TUDOS法求得溶液共聚合反应的竞聚率rBd为5.7,rIp为0.17,并用13C-NMR方法研究了共聚物的链结构,定量计算了共聚物二元组的摩尔分数和数均序列长度,分析了共聚物的组成分布,证明共聚物的序列分布服从一级Markov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二烯 异戊二烯 共聚合 负载钛催化剂 竞聚率 序列分布 共聚物 结构 橡胶
下载PDF
反式聚异戊二烯的硫化特性及硫化胶的性能 被引量:21
16
作者 马祖伟 黄宝琛 +2 位作者 宋景社 姚薇 王名东 《合成橡胶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2-86,共5页
研究了反式-1,4-聚异戊二烯(TPI)的硫化特性及硫化程度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硫黄-促进剂CZ 硫化体系时,TPI的硫化曲线较为理想;硫化使得TPI的力学性能在硫黄用量达到一定值时发生突变,由硬质材料... 研究了反式-1,4-聚异戊二烯(TPI)的硫化特性及硫化程度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硫黄-促进剂CZ 硫化体系时,TPI的硫化曲线较为理想;硫化使得TPI的力学性能在硫黄用量达到一定值时发生突变,由硬质材料转变为软质橡胶,即从硫化三阶段中的第二阶段过渡到第三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式聚异戊烯 硫化特性 力学性能 硫化胶
下载PDF
TPI/BR/NR胎侧胶的混料回归设计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杜爱华 黄宝琛 +2 位作者 王炎 吴明生 刘方彦 《合成橡胶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58-160,共3页
将反式-1,4-聚异戊二烯(TPI)与顺丁橡胶(BR)和天然橡胶(NR)并用作轮胎胎侧胶,采用混料回归设计法设计试验,并回归处理试验数据,优选最佳配方。结果表明,通过回归分析得到的各性能指标的回归方程具有较高的显著性。选择出最佳配方为TPI/B... 将反式-1,4-聚异戊二烯(TPI)与顺丁橡胶(BR)和天然橡胶(NR)并用作轮胎胎侧胶,采用混料回归设计法设计试验,并回归处理试验数据,优选最佳配方。结果表明,通过回归分析得到的各性能指标的回归方程具有较高的显著性。选择出最佳配方为TPI/BR/NR(质量比)为20.2/20.0/5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I/BR/NR胎侧胶 混料 回归设计 反式-1 4-聚异戊二烯 轮胎 配方优选
下载PDF
溶聚丁苯橡胶SSBR 2305的结构与性能 被引量:20
18
作者 张萍 邓涛 +3 位作者 郝建港 郑国军 冯志豪 赵树高 《合成橡胶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36-139,共4页
研究了锡偶联溶聚丁苯橡胶SSBR2305的大分子结构、动态力学性能及加工性能。结果表明,SSBR2305的结合苯乙烯质量分数为25.64%,丁二烯链段中顺式-1,4-结构质量分数为24.14%,反式-1,4-结构质量分数为39.64%,1,2-结构质量分数为36.21%。其... 研究了锡偶联溶聚丁苯橡胶SSBR2305的大分子结构、动态力学性能及加工性能。结果表明,SSBR2305的结合苯乙烯质量分数为25.64%,丁二烯链段中顺式-1,4-结构质量分数为24.14%,反式-1,4-结构质量分数为39.64%,1,2-结构质量分数为36.21%。其玻璃化转变温度为-50.5℃。动态粘弹谱仪的测定结果显示了这种溶聚丁苯橡胶良好的高抗湿滑性和低滚动阻力,其加工性能可以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聚丁苯橡胶 SSBR 2305 结构 性能 胎面胶 微观结构 动态力学性能 硫化特征
下载PDF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展望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向峰 张军 《塑料科技》 CAS 2002年第6期54-59,共6页
综述了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类型、制备方法以及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与改性机理。
关键词 聚合物基 纳米复合材料 进展 类型 制备方法 改性机理
下载PDF
橡胶改性PP共混体系的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郭红革 谢雁 +1 位作者 葛涛 李玮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3-15,共3页
本文研究了SBR/PP共混比、硫化体系、不同橡胶以及增容剂对橡胶 /PP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得出 :橡塑比 (SBR/PP)在 30 / 70 ,采用半有效硫化体系 (CZ/S)时 ,所制得共混物力学性能较好。共混体系PP/POE的综合性能比PP/EPDM、PP/SBR... 本文研究了SBR/PP共混比、硫化体系、不同橡胶以及增容剂对橡胶 /PP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得出 :橡塑比 (SBR/PP)在 30 / 70 ,采用半有效硫化体系 (CZ/S)时 ,所制得共混物力学性能较好。共混体系PP/POE的综合性能比PP/EPDM、PP/SBR、PP/NBR共混体系要好。加入增容剂PP -g -MAH可以显著提高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橡胶 乙丙橡胶 丁腈橡胶 聚丙烯 动态硫化 共混体系 橡胶 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