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光清洗云冈石窟文物表面污染物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齐扬 周伟强 +4 位作者 陈静 叶亚云 周萍 侯静敏 吴鹏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5年第2期32-38,共7页
为利用激光清洗技术清除石质文物表面污染物,在实验室进行了激光岩石损伤试验和表面污染物清除的干式清洗和湿式清洗试验,得到激光清洗云冈石窟砂岩的损伤阈值为73.5mJ,砂岩表面墨迹、烟熏、油漆、石灰污染物的干式清洗阈值分别为21mJ、... 为利用激光清洗技术清除石质文物表面污染物,在实验室进行了激光岩石损伤试验和表面污染物清除的干式清洗和湿式清洗试验,得到激光清洗云冈石窟砂岩的损伤阈值为73.5mJ,砂岩表面墨迹、烟熏、油漆、石灰污染物的干式清洗阈值分别为21mJ、20.5mJ、49.5mJ、32.5mJ,湿式清洗阈值分别为17.7mJ、20.5mJ、33.5mJ、32.5mJ;按照文物保护的安全性原则,提出利用激光清除污染物的有效能量范围;在此基础上,对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西43窟墨迹和烟熏黑垢进行了现场激光清洗试验,结果表明激光能安全有效地去除文物表面墨迹和烟熏污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清洗 文物表面污染物 清洗阈值 损伤阈值 云冈石窟
下载PDF
唐韩休墓壁画制作工艺及材质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严静 刘呆运 +3 位作者 赵西晨 黄晓娟 王展 马珍珍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7-127,共11页
利用体视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SEM-EDX)、微区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等方法,对韩休壁画墓材质和工艺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壁画的制作工艺为:在0.7厘米左右的草拌泥层上涂抹0.15到0.37厘米厚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白灰层,之后... 利用体视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SEM-EDX)、微区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等方法,对韩休壁画墓材质和工艺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壁画的制作工艺为:在0.7厘米左右的草拌泥层上涂抹0.15到0.37厘米厚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白灰层,之后在其上进行绘画,颜料层厚变化较大。在颜料使用的方面,发现了一种少见的黄色矿物颜料钒铅矿,同时发现该墓葬还使用了有机植物染料靛蓝,上述两种颜料在我国已经发现的墓葬壁画和石窟壁画中均较少见。壁画所使用的其他颜料为唐代常见的矿物颜料,但发现了铅丹颜料变色的中间产物。上述工作为唐墓壁画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葬壁画 钒铅矿 靛蓝 山水画
下载PDF
山东青州香山汉墓出土西汉彩绘陶器腐蚀病害及其机理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党小娟 容波 +2 位作者 段萍 李华 周麟麟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0-55,共6页
为保护山东青州香山汉墓出土大量精美的西汉彩绘陶器,针对出土器物的腐蚀病害现状,运用X-射线衍射分析和偏光显微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出土彩绘陶器表面的白色盐分产物和陶片本体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表明,表面盐分产物成分为碳酸钙和硫酸... 为保护山东青州香山汉墓出土大量精美的西汉彩绘陶器,针对出土器物的腐蚀病害现状,运用X-射线衍射分析和偏光显微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出土彩绘陶器表面的白色盐分产物和陶片本体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表明,表面盐分产物成分为碳酸钙和硫酸钙;该批陶器烧制材料主要由砂屑及粘土构成,所用粘土为岩土矿长期风化的积聚产物;制作工艺以模为主,模、塑结合;并结合以上的几种分析结果对其腐蚀病害及产生机理进行了论述,发现陶器表面风化是云母类矿物内部化学键断裂以及保存环境中的可溶盐的破坏应力所致。本研究结果为彩绘陶器保护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绘陶器 盐分 X-射线衍射分析 偏光显微分析
下载PDF
激光清除石质文物表面污染物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8
4
作者 齐扬 叶亚云 +1 位作者 王海军 周伟强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1-99,共9页
为了深入理解激光清洗技术清除石质文物表面污染物作用机制,进行了激光清洗砂岩表面墨迹和烟熏污染物实验,得到其清洗阈值,结合理论计算得到此时污染物表面的温度场和应力场的情况,对激光清除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温升引起汽化蒸发以及... 为了深入理解激光清洗技术清除石质文物表面污染物作用机制,进行了激光清洗砂岩表面墨迹和烟熏污染物实验,得到其清洗阈值,结合理论计算得到此时污染物表面的温度场和应力场的情况,对激光清除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温升引起汽化蒸发以及热应力是其污染物被清除的主要方式。在此基础上,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进行现场实验,结果表明激光能安全有效去除墨迹和烟熏污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激光清洗 石质文物 墨迹 烟熏
原文传递
砂岩类石窟寺保护新进展——以云冈石窟保护研究新成果为例 被引量:17
5
作者 黄继忠 王金华 +3 位作者 高峰 王逢睿 齐扬 刘绍军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19,共5页
石窟寺作为石质文物的典型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但普遍面临着洞窟及岩体失稳、各种水患、雕刻表面污染以及石雕风化等问题。国家科技部和国家文物局立项的"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以世界文化遗产山... 石窟寺作为石质文物的典型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但普遍面临着洞窟及岩体失稳、各种水患、雕刻表面污染以及石雕风化等问题。国家科技部和国家文物局立项的"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以世界文化遗产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为例,针对我国砂岩类石窟寺普遍存在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了砂岩类石窟病害的机理,研发了监测、检测技术手段和装备以及文物加固、保护材料和工艺,提升了云冈石窟乃至我国砂岩类石窟文物保护的整体水平,研究成果已推广运用于同类石窟寺的保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保护 石质文物 砂岩类石窟文物 云冈石窟 “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
原文传递
露天石质文物生物风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6
作者 王翀 王明鹏 +3 位作者 白崇斌 马涛 于群力 马宏林 《文博》 2015年第2期86-91,共6页
露天石质文物受到自然界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保存初期可以抵制风化与侵蚀的发生,但是随着保存时间的增长,露天石质文物不可避免地遭受到自然力的破坏,这种破坏是生物风化、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协同发生、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总结了近年... 露天石质文物受到自然界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保存初期可以抵制风化与侵蚀的发生,但是随着保存时间的增长,露天石质文物不可避免地遭受到自然力的破坏,这种破坏是生物风化、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协同发生、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生物对石质文物的侵蚀作用及生物侵蚀的防治等相关研究成果,从露天石质文物生物风化的角度,对造成侵蚀的生物群落、侵蚀机理及预防性保护等方面进行资料梳理,并尝试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保护需求,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风化 文物 保护 露天
下载PDF
图像增强在文物X光图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7
作者 相建凯 吴萌 +2 位作者 王展 甄刚 马琳燕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57-262,共6页
基于高频强调滤波自适应直方图算法,参考医学X光图像处理方法,将数字图像增强技术引入到文物X光图像中。经过图像增强后,文物X光图像的边缘细节得到增强,对比度得到提高,有用信息更加凸显。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但便于图像分析,还简化了整... 基于高频强调滤波自适应直方图算法,参考医学X光图像处理方法,将数字图像增强技术引入到文物X光图像中。经过图像增强后,文物X光图像的边缘细节得到增强,对比度得到提高,有用信息更加凸显。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但便于图像分析,还简化了整个检测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光学 X光照相 文物 图像增强 数字成像技术
原文传递
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在文物领域的应用展望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展 王慧琴 +2 位作者 吴萌 陈卿 柏柯 《文博》 2012年第3期79-82,共4页
文物修复和图像修复在原理上存在共性,利用这种共性,结合数字图像修复通过数学算法自动实现的特性,可将文物领域的修复需求预先在计算机上虚拟实现。本文简单阐述这种基于数字图像修复技术的文物虚拟修复的概念、意义及研究路线、内容,... 文物修复和图像修复在原理上存在共性,利用这种共性,结合数字图像修复通过数学算法自动实现的特性,可将文物领域的修复需求预先在计算机上虚拟实现。本文简单阐述这种基于数字图像修复技术的文物虚拟修复的概念、意义及研究路线、内容,并展示一些文物虚拟修复的实验成果。最后,结合对文物虚拟修复问题的理解,对数字图像修复技术的在文物领域的应用进行一些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修复 文物虚拟修复 考古 保护 展陈
下载PDF
文物研究与保护中的无损分析技术 被引量:14
9
作者 凌雪 吴萌蕾 +1 位作者 廖原 周羿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026-2031,共6页
文物信息的提取与研究对于揭示古代遗物内涵的人类社会、文化等历史信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了解古代的工艺技术特征,探寻文物制作技术起源及其发展历程;另一方面可以进行病害调查分析,为保护文物提供有效信息。由于文物不... 文物信息的提取与研究对于揭示古代遗物内涵的人类社会、文化等历史信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了解古代的工艺技术特征,探寻文物制作技术起源及其发展历程;另一方面可以进行病害调查分析,为保护文物提供有效信息。由于文物不可再生的珍贵性,探索和应用现代无损分析技术进行文物研究和保护尤为重要。该文细致梳理了目前主要在文物研究与保护中的无损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现状:用于文物内部和表面影像分析的X光照相技术、红外成像技术、CT技术、多光谱成像技术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用于文物表面微观形貌观察和显微结构分析的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用于文物化学组成分析的X射线荧光光谱和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技术;用于文物物质结构分析的微区XRD、反射式红外光谱和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技术。同时,对这些无损分析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了初步分析,预期随着科技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无损分析技术未来将向着小型化、自动化和便携化的方向发展,在文物研究和保护中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损分析技术 文物 影像 微观形貌 化学组成 结构组成
下载PDF
陕西安康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颜料分析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胡可佳 白崇斌 +3 位作者 马琳燕 柏柯 刘东博 范宾宾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5-72,共8页
陕西安康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是目前陕西省境内发现的最大的一处建筑壁画,为了解其颜料组成,本工作采用X-射线荧光、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激光显微拉曼光谱及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颜料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 陕西安康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是目前陕西省境内发现的最大的一处建筑壁画,为了解其颜料组成,本工作采用X-射线荧光、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激光显微拉曼光谱及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颜料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五省会馆壁画除正殿发现一处红色染料外,其他均为无机颜料;红色颜料主要是铅丹、朱砂、铁红;绿色颜料为氯铜矿、石绿、斜氯铜矿;蓝色颜料的主要成分是普鲁士蓝、smalt、石青;黄色颜料为雌黄、铁黄;褐色颜料的主要成分是铁红及铅丹的变色产物二氧化铅;黑色为炭黑;白色颜料主要是铅白,且多使用铅白作为调色颜料。研究结果对于了解清代民间壁画的制作工艺,丰富对陕西建筑壁画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五省会馆 壁画 颜料分析
下载PDF
基于颗粒流模型微波辅助破岩过程数值模拟 被引量:12
11
作者 秦立科 徐国强 甄刚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2-118,共7页
微波辅助破岩是一种新型的破岩技术,通过微波加热预先在岩石内部产生微裂纹,然后联合其它破岩手段,可以有效提高破岩效率。以吸波的方铅矿和透波的方解石组成的岩石颗粒为研究对象,采用颗粒流程序建立了细观数值模型,对微波照射下的岩... 微波辅助破岩是一种新型的破岩技术,通过微波加热预先在岩石内部产生微裂纹,然后联合其它破岩手段,可以有效提高破岩效率。以吸波的方铅矿和透波的方解石组成的岩石颗粒为研究对象,采用颗粒流程序建立了细观数值模型,对微波照射下的岩石颗粒细观物理力学应进行了模拟分析,揭示了不同微波照射条件下岩石内部温度分布与演化以及微裂纹的产生与发展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微波照射下,方铅矿温度明显高于方解石,岩石温度呈不均匀分布,不同矿物之间存在温差;微波照射可以使岩石在时间很短及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产生微裂纹;微裂纹主要由方铅矿的热膨胀引起,微裂纹以拉伸裂纹为主,极少部分为剪切裂纹。岩石内部微裂纹的分布形态主要取决于方铅矿在岩石中的分布;微波照射时,裂纹首先产生于方铅矿周围,继而向周边的方解石内扩展,相互连通后导致岩石破裂;在消耗能量相同的情况下,微波功率越高,需要微波照射时间越短,岩石内部温差越大,产生的裂纹数量越多,破岩的效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微波辅助破岩 颗粒流 数值模拟 热力耦合 裂纹
下载PDF
古建彩画保护修复技术与方法 被引量:13
12
作者 甄刚 马涛 白崇斌 《文博》 2015年第4期88-94,共7页
中国古代建筑彩画,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受其制作工艺及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影响,常常存在多种风化现象。古建彩画的保护修复是以文物保护修复的理念、原则为指导,使用文物保护修复的技术与方法,对彩画的病害进行有针对性的... 中国古代建筑彩画,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受其制作工艺及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影响,常常存在多种风化现象。古建彩画的保护修复是以文物保护修复的理念、原则为指导,使用文物保护修复的技术与方法,对彩画的病害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操作,以消除或减缓古建彩画病害的影响,最大限度的展示其应有的历史风貌,保留其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及相关信息的技术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彩画病害调查,彩画表面清洗、回贴加固、渗透加固、局部补全表面封护等技术方法及工艺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彩画 保护修复 原位 原貌
下载PDF
超声检测系统设计及回波信号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闫蓓 刘孟轲 马宏林 《电子测量技术》 2019年第2期123-129,共7页
文物的无损检测对其保护有着重大的意义,可为后续的加固和保护提供有力的依据。针对传统超声检测设备增益小,回波信号特征少,难以满足石木质文物缺陷检测的缺点,设计了一种基于FPGA作为主控制器的石质木质材料超声无损检测系统,并对回... 文物的无损检测对其保护有着重大的意义,可为后续的加固和保护提供有力的依据。针对传统超声检测设备增益小,回波信号特征少,难以满足石木质文物缺陷检测的缺点,设计了一种基于FPGA作为主控制器的石质木质材料超声无损检测系统,并对回波信号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该系统硬件部分包括超声信号的激励,回波信号的放大、滤波和采样模块的设计;软件部分包括FPGA的逻辑设计和USB通信的软件设计。同时将获取到的回波信号进行了特征分析,包括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和小波分析,得到了回波信号的特征,为石质木质材料的超声无损检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测 FPGA USB通信 小波分析 特征提取
下载PDF
激光清洗石质文物工艺 被引量:12
14
作者 齐扬 周伟强 +3 位作者 周萍 侯静敏 吴鹏 叶亚云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2-117,共6页
一、引言 石质文物(包括石窟寺、石雕像、摩崖石刻和碑刻等形式)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历史久,分布广,价值高的特点。石质文物特别是石窟、石刻等不可移动文物,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其表面会受到各种污染,典型的... 一、引言 石质文物(包括石窟寺、石雕像、摩崖石刻和碑刻等形式)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历史久,分布广,价值高的特点。石质文物特别是石窟、石刻等不可移动文物,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其表面会受到各种污染,典型的污染类型有粉尘,油烟、苔藓、墨迹等,些表层覆盖物不仅造成了视觉上的污染,而且其中的有害成分严重威胁着文物本体的保存,造成文物损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质文物 激光清洗 历史文化遗产 工艺 不可移动文物 污染类型 摩崖石刻 石窟寺
原文传递
汉阳陵东阙门出土蓝紫色颜料的科学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孙凤 孙满利 赵西晨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88-1591,共4页
鉴于微区X射线衍射(micro-XRD)技术的微区、微量、原位、无损等优势,尝试将其与超景深显微法,扫描电镜能谱(SEM-EDX)和显微激光拉曼(MLRM)技术相结合,对汉阳陵东阙门出土的蓝紫色颜料样块进行显微观察和无损分析鉴定,结果证实该蓝紫色... 鉴于微区X射线衍射(micro-XRD)技术的微区、微量、原位、无损等优势,尝试将其与超景深显微法,扫描电镜能谱(SEM-EDX)和显微激光拉曼(MLRM)技术相结合,对汉阳陵东阙门出土的蓝紫色颜料样块进行显微观察和无损分析鉴定,结果证实该蓝紫色颜料的成分为中国紫(BaCuSi_2O_6),并伴有黄铅矿(Pb_2[SO_4]O)和重晶石(BaSO_4)。中国紫这类人工合成硅酸铜钡系化合物颜料在西汉帝陵遗址中的发现,反映了紫色在当时具有崇高的社会等级地位,而其在东阙门的出土也进一步表示了西汉帝陵在设计、装饰方面深受五行思想的影响。另外黄铅矿和重晶石的发现可推测当时合成中国紫颜料时所使用的钡源是重晶石,黄铅矿以铅盐添加物在合成中国紫时作为助熔剂和催化剂,从化学史的角度反映了当时合成技术的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阳陵 东阙门 蓝紫色 中国紫 微区X射线衍射
下载PDF
文物的赋存环境及其预防性保护问题 被引量:11
16
作者 汪怡珂 罗昔联 +3 位作者 陈思宇 夏寅 马涛 顾兆林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5-102,共8页
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古国之一,拥有为数众多的具有历史、科学、社会及经济价值的文物。本研究尝试综述了从文物与其赋存环境关系的角度,将文物赋存环境分为全曝露自然环境、半曝露自然环境及人工营造环境,通过分析赋存环境对文物... 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古国之一,拥有为数众多的具有历史、科学、社会及经济价值的文物。本研究尝试综述了从文物与其赋存环境关系的角度,将文物赋存环境分为全曝露自然环境、半曝露自然环境及人工营造环境,通过分析赋存环境对文物的影响,探讨文物赋存环境的转化过程,提出不同环境条件下文物的预防性保护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 预防性保护技术 博物馆 文物保护规划
下载PDF
兴教寺基师塔动力特性测试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卢俊龙 司建辉 +1 位作者 田鹏刚 张炜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105-108,共4页
基师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兴教寺内,是"丝绸之路"起点世界文化遗产建筑之一。为了研究基师塔的动力特性及损伤状况,为其抗震保护及加固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应用超低频动力测试系统对该塔进行了原位动力测试试验,采集了在地面脉动... 基师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兴教寺内,是"丝绸之路"起点世界文化遗产建筑之一。为了研究基师塔的动力特性及损伤状况,为其抗震保护及加固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应用超低频动力测试系统对该塔进行了原位动力测试试验,采集了在地面脉动作用下古塔结构振动的速度及位移信号,对速度信号进行自谱分析,得到了基师塔的振动频率。应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基师塔的数值计算模型,计算了古塔的动力特性,将计算结果与测试结果进行对比,评定了基师塔的结构损伤。结果表明,基师塔沿东西方向与南北方向第1阶振动频率较为接近,塔底底层开洞对其振动频率略有影响,宏观损伤较为严重,宜做进一步的损伤测试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砖石古塔 动力测试 动力特性 结构损伤
原文传递
超声CT技术在乾陵石刻风化状况调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8
作者 马宏林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A01期64-70,共7页
内部裂隙发育是威胁石质艺术珍品长远保存的最具破坏作用的病害类型,了解石刻的裂隙发育情况,尤其是其在石刻内部的发育情况,对研究制订石刻的保护措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为此,本研究应用了近年来在国际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 内部裂隙发育是威胁石质艺术珍品长远保存的最具破坏作用的病害类型,了解石刻的裂隙发育情况,尤其是其在石刻内部的发育情况,对研究制订石刻的保护措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为此,本研究应用了近年来在国际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超声CT检测技术,对乾陵石刻内部裂隙发育进行了检测。本研究先通过实验室标准试块的检测研究:制作了直径约50cm的两个圆形及两个边长约50cm的石灰岩试样,并在试样上分别制作了直径5cm的圆孔5×15cm的方孔,使用ZBL-U520数字化非金属超声检测仪,用超声CT的方法对四个标准试样进行了检测,基本准确地检测到了缺陷的位置和大小。再利用超声CT的方法对乾陵石刻现场进行了检测,并与内窥镜检测结果对比,验证了超声CT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结果将为乾陵石刻的保护修复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刻 裂隙 超声 检测
下载PDF
南方典型遗址博物馆文物病害与环境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马涛 王展 +2 位作者 纪娟 王翀 柏柯 《文博》 2015年第4期71-77,112,共8页
本文通过对我国南方二处典型遗址博物馆条件下遗址文物的现场调查与监测,获得了大量有关南方潮湿地区遗址博物馆建筑结构、环境特点及遗址文物病害现状的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分析了遗址保存环境和本体病害的关联关系,查明了因... 本文通过对我国南方二处典型遗址博物馆条件下遗址文物的现场调查与监测,获得了大量有关南方潮湿地区遗址博物馆建筑结构、环境特点及遗址文物病害现状的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分析了遗址保存环境和本体病害的关联关系,查明了因环境温湿度变化导致的遗址蒸发-干化也是南方遗址博物馆条件下遗址文物风化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本研究对今后开展遗址博物馆条件下的遗址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博物馆 病害特征 预防保护
下载PDF
陕西省古塔现状调查及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炜 徐磊 《文博》 2012年第2期64-70,共7页
古塔在古建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的保护对发掘和研究我国历代不同时期的人文历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古塔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开展陕西省古塔现状调查及研究工作的重大意义;介绍了古塔地... 古塔在古建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的保护对发掘和研究我国历代不同时期的人文历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古塔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开展陕西省古塔现状调查及研究工作的重大意义;介绍了古塔地基基础及倾斜变形的可靠性鉴定、可靠性评定方法;近年来省内几例古塔纠偏工程的成功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塔 现状调查 档案资料 倾斜 纠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