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酰丁香酮对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甘薯遗传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24
1
作者 杨秀荣 陈永文 +1 位作者 方平 高峰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51-754,758,共5页
研究了乙酰丁香酮 (AS)对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甘薯离体遗传转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①菌液中加入AS不利于遗传转化 ;②AS的作用效果与培养基的 pH值有关 .培养基的 pH值为 5 8时 ,加入AS不能提高转化频率 ;而pH值为 5 2时 ,加入AS则能... 研究了乙酰丁香酮 (AS)对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甘薯离体遗传转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①菌液中加入AS不利于遗传转化 ;②AS的作用效果与培养基的 pH值有关 .培养基的 pH值为 5 8时 ,加入AS不能提高转化频率 ;而pH值为 5 2时 ,加入AS则能显著提高转化频率 ,特别是AS浓度为 2 5mg·L-1时 ,Kanr 芽获得率提高到 35 7%;③茎段外植体切口两端各滴加 2 μL 2 0 0 μmolL-1的AS ,可使Kanr 芽获得率达 13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遗传转化 乙酰丁香酮 根癌农杆菌 转化频率 转基因作物 质粒转化机制 愈伤组织
下载PDF
濒危植物崖柏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张仁波 窦全丽 +1 位作者 何平 邓洪平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87-691,共5页
以重庆市大巴山和雪宝山的崖柏为研究对象,对其鳞叶的形态分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并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探讨了该物种在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崖柏居群内和居群间均存在着广泛的表型及基因型的变异;基于形态数据建立的崖柏居群之... 以重庆市大巴山和雪宝山的崖柏为研究对象,对其鳞叶的形态分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并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探讨了该物种在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崖柏居群内和居群间均存在着广泛的表型及基因型的变异;基于形态数据建立的崖柏居群之间的关系和基于RAPD数据建立的关系不相符;空间距离和生态因子对崖柏居群进化的影响较小;崖柏居群之间的基因流水平较低;应对崖柏居群采取就地保护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崖柏 遗传多样性 形态分化 RAPD分子标记
下载PDF
降低何首乌愈伤组织褐化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凤华 汤绍虎 +1 位作者 孙一铭 孙敏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37-340,共4页
以何首乌为材料, 叶片愈伤组织为外植体, 采用L9 (34)正交设计, 研究不同因素对降低愈伤组织褐化的作用. 3因素为基本培养基(A)、培养基中活性炭(B)和硝酸银(C)浓度, 每因素设3个水平, A分别为MS, 1/2 MS和1/4 MS无机盐浓度, B分别为0 g... 以何首乌为材料, 叶片愈伤组织为外植体, 采用L9 (34)正交设计, 研究不同因素对降低愈伤组织褐化的作用. 3因素为基本培养基(A)、培养基中活性炭(B)和硝酸银(C)浓度, 每因素设3个水平, A分别为MS, 1/2 MS和1/4 MS无机盐浓度, B分别为0 g·L-1, 5 g·L-1和10 g·L-1, C分别为5 mg·L-1, 0 mg·L-1和10 mg·L-1.外植体接种在不同的MS基本培养基中(含2,4 D 1 mg·L-1、琼脂8 g·L-1、蔗糖25 g·L-1, pH=5 8), 于(25±1) ℃、2 000 lx光照培养, 30 d后统计愈伤组织的褐化率. 试验结果表明: 降低愈伤组织褐化的最优水平组合为A2B3C1, B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达显著水平(p<0 05). 以1/2 MS为基本培养基, 并于1/2 MS+活性炭10 g·L-1+AgNO3 5 mg·L-1培养基(附含2,4 D 1 mg·L-1)中培养, 褐化率可降至13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 褐化 培养基 活性炭 硝酸银
下载PDF
石斛毛状根诱导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凤华 汤绍虎 孙敏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712-714,共3页
目的 :建立石斛毛状根体系。方法 :用发根农杆菌A4菌株诱导石斛外植体获得毛状根 ,并对毛状根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 :以蔗糖 (3% )为碳源 ,添加水解乳蛋白 (1g/L)的 1/ 2MS培养基为毛状根的最佳生长条件。
关键词 毛状根 培养条件 MS培养基 外植体 乳蛋白 生长条件 诱导 石斛 菌株 发根农杆菌
下载PDF
从土壤中提取DNA方法比较 被引量:15
5
作者 宋培勇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09-112,共4页
设计并比较了3种直接从土壤中提取DNA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3种方法都可以从土壤中提取到分子量大于23.13kb的DNA的片段,每克干土DNA的提取量为2.5~31μg,不同方法间在DNA产量、纯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 土壤 DNA 提取方法
下载PDF
贵州省辣椒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16
6
作者 李小霞 肖仲久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55-57,I0001,共4页
2009年7月中旬至2010年9月,从贵州5个辣椒主产区采集到疑似辣椒炭疽病标样,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致病性测定,初步确定了贵州辣椒炭疽病包括黑色、黑点和红色炭疽病,且以黑色炭疽病发生最为严重,并对其病原菌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 2009年7月中旬至2010年9月,从贵州5个辣椒主产区采集到疑似辣椒炭疽病标样,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致病性测定,初步确定了贵州辣椒炭疽病包括黑色、黑点和红色炭疽病,且以黑色炭疽病发生最为严重,并对其病原菌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70%甲基托布津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EC50为120.58μg/mL,其他供试药剂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炭疽病 杀菌剂 毒力测定
下载PDF
淡黄花百合的离体保存 被引量:9
7
作者 李黛 曾艳玲 魏福伦 《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第3期45-47,共3页
对淡黄花百合组培苗的离体保存研究结果表明:在培养温度15-24℃,光照时间11h/d,光照强度1500lx条件下,最适培养基为添加1-3%甘露醇的MS培养基,保存10个月后存活率为92%左右,存活的幼苗接种于增殖培养基上,100%正常生长和增殖。
关键词 淡黄花百合 离体保存 存活率 甘露醇
下载PDF
黄颡鱼败血症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病理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16
8
作者 蒋自立 李春涛 +2 位作者 张其中 陈霞 杨莹莹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7-82,共6页
该研究对重庆市璧山县大路渔场大规模发生败血症的患病黄颡鱼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及组织病理学观察.首先把从患病黄颡鱼脾脏中分离获得的优势菌(命名为YC-1)人工感染健康黄颡鱼,该鱼患病症状表现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再从人工感染鱼脾... 该研究对重庆市璧山县大路渔场大规模发生败血症的患病黄颡鱼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及组织病理学观察.首先把从患病黄颡鱼脾脏中分离获得的优势菌(命名为YC-1)人工感染健康黄颡鱼,该鱼患病症状表现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再从人工感染鱼脾脏中分离病原菌,再次感染健康黄颡鱼,其症状仍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因此确认分离菌株YC-1为黄颡鱼"败血症"的致病菌.根据菌株形态学特点、生理生化指标和16SrDNA基因序列鉴定其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组织病理切片显示患病黄颡鱼肝组织严重坏死,肝细胞排列紊乱;脾脏细胞间界限不清,细胞核膨大;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肾小囊腔间隙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败血症 嗜水气单胞菌 16S RDNA 组织病理学
下载PDF
淡黄花百合的组织培养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黛 谈锋 祝顺琴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7-29,共3页
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在MS固体培养基上研究不同浓度蔗糖、6-BA(6-苄基腺嘌呤)及NAA(α-奈乙酸)对淡黄花百合芽增殖和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0.5 ppm 6-BA+0.5 ppm NAA+4%蔗糖。愈伤组织增殖的最适培养基为... 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在MS固体培养基上研究不同浓度蔗糖、6-BA(6-苄基腺嘌呤)及NAA(α-奈乙酸)对淡黄花百合芽增殖和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0.5 ppm 6-BA+0.5 ppm NAA+4%蔗糖。愈伤组织增殖的最适培养基为MS+0.5 ppm 6-BA+1 ppm NAA+3%蔗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黄花百合 芽增殖 愈伤组织 正交试验 组织培养 愈伤组织生长 6-苄基腺嘌呤 固体培养基 最佳培养基 最适培养基
下载PDF
诱导百合鳞片芽的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黛 谈锋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8-20,共3页
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 ,在MS固体培养基上研究鳞片位置和不同浓度蔗糖、6 BA(6 苄基腺嘌呤 )及NAA(α 奈乙酸 )对诱导淡黄花百合不定芽的影响。结果表明 :最佳外植体为中层鳞片 ,最佳培养基为MS + 0 .5mg/L 6 BA + 0 .5mg/L~ 1mg/LNAA + ... 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 ,在MS固体培养基上研究鳞片位置和不同浓度蔗糖、6 BA(6 苄基腺嘌呤 )及NAA(α 奈乙酸 )对诱导淡黄花百合不定芽的影响。结果表明 :最佳外植体为中层鳞片 ,最佳培养基为MS + 0 .5mg/L 6 BA + 0 .5mg/L~ 1mg/LNAA + 3 %~ 5 %蔗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诱导 百合 鳞片芽 影响因子 外植体
下载PDF
麻风树叶枯病菌的鉴定(英文) 被引量:14
11
作者 肖仲久 李小霞 +2 位作者 段帅 孙涛 蒋选利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74-878,共5页
作者于2009年在贵州麻风树栽培基地栽培的麻风树上发现一种叶部新病害,定名为麻风树叶枯病。该病主要危害植株叶片,叶片受害后初期产生椭圆形或不规则病斑,后期病斑连成片,常引起叶片过早脱落。从贵州罗甸麻风树栽培基地采集了16个叶枯... 作者于2009年在贵州麻风树栽培基地栽培的麻风树上发现一种叶部新病害,定名为麻风树叶枯病。该病主要危害植株叶片,叶片受害后初期产生椭圆形或不规则病斑,后期病斑连成片,常引起叶片过早脱落。从贵州罗甸麻风树栽培基地采集了16个叶枯病标样,经分离培养获得13个真菌分离物。通过致病性测定,证明菌株PE06为麻风树叶枯病的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其rDNA-ITS序列分析,将贵州麻风树叶枯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小孢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这也是首次在麻风树叶片上发现由该病菌引起的病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树 叶枯病 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 小孢拟盘多毛孢
原文传递
3种杀菌剂对黑点型辣椒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14
12
作者 曾庆华 肖仲久 +1 位作者 向金玉 韩红绪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3-94,98,共3页
为了筛选出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应用于生产,采用EC50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几种杀菌剂对黑点型辣椒炭疽病病菌毒力。结果表明:95%山东甲托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EC50为79.25μg/mL,42%克菌净和75%百菌清在浓度较高时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浓度较低... 为了筛选出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应用于生产,采用EC50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几种杀菌剂对黑点型辣椒炭疽病病菌毒力。结果表明:95%山东甲托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EC50为79.25μg/mL,42%克菌净和75%百菌清在浓度较高时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浓度较低时抑制作用不佳,其EC50分别为432.91μg/mL和536.56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黑点型辣椒炭疽病 毒力测定
下载PDF
白术白绢病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小霞 肖仲久 +3 位作者 李黛 徐晓舒 何林 王淑芳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26-128,共3页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鉴定疑似引起白术白绢病的病原菌,有效控制白术白绢病的发生和危害,利用PCR方法并结合序列分析,对贵州省遵义县松林镇白术基地采集的疑似白绢病标样分离物进行PCR检测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疑似白绢病标样分离物扩增得...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鉴定疑似引起白术白绢病的病原菌,有效控制白术白绢病的发生和危害,利用PCR方法并结合序列分析,对贵州省遵义县松林镇白术基地采集的疑似白绢病标样分离物进行PCR检测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疑似白绢病标样分离物扩增得到约700bp的条带;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与已报道的Sclerotium rolfsii同源性达95%以上。因此,该病害确定为白绢病,病原菌为Sclerotium rolfsi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 白绢病 鉴定
下载PDF
白术白绢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杀菌剂对其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13
14
作者 鲁鹏 肖仲久 +1 位作者 李小霞 曾志钢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0-93,共4页
为进一步了解白术白绢病菌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rolfsiiSacc.)的生物学特性,筛选出防效较好的药剂应用于生产,研究了该菌在不同培养基、温度、光照和碳氮比等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并选取9种杀菌剂对该菌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P... 为进一步了解白术白绢病菌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rolfsiiSacc.)的生物学特性,筛选出防效较好的药剂应用于生产,研究了该菌在不同培养基、温度、光照和碳氮比等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并选取9种杀菌剂对该菌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PDA/CMA、25-30℃等条件适合该菌菌丝的生长,PDA/CMA、20℃和35℃及全光照等条件有利于该菌产核;15%三唑酮、30%苯甲.丙环唑和8%氟硅唑3种药剂的EC50均小于5μg/mL,对该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EC50依次为:1.98μg/mL、2.65μg/mL和4.90μg/mL。15%三唑酮、30%苯甲.丙环唑和8%氟硅唑可在生产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 白绢病 生物学特性 室内毒力测定
下载PDF
柚木褐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被引量:11
15
作者 练启仙 桑维钧 +1 位作者 李小霞 杨茂发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3-95,共3页
通过对贵州花江柚木褐斑病病菌的多次分离培养,根据症状特点和致病性测定、病原菌的形态特点与培养性状,结果表明,柚木褐斑病的病原菌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真菌。5种供试药剂中,75%猛杀生、60%茄苯得对菌丝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2... 通过对贵州花江柚木褐斑病病菌的多次分离培养,根据症状特点和致病性测定、病原菌的形态特点与培养性状,结果表明,柚木褐斑病的病原菌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真菌。5种供试药剂中,75%猛杀生、60%茄苯得对菌丝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2000倍时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均在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柚木 褐斑病 病原菌鉴定 药剂筛选
下载PDF
贵州几种野生石斛的引种栽培和繁殖技术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凤华 宋锡全 +2 位作者 王承录 洪安必 郎洪梅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3期5-8,共4页
近年来 ,在贵州不同地区采集了石斛 (D .nobileLindl)、密花石斛 (D .densifiorumLindl.ex.wall)、美花石斛(D .loddigesiiRolfe)和细叶石斛 (D .hancockiiRolfe)共 4种 ,并进行人工模拟野生环境室内、室外的栽培试验和无土栽培 ,同时... 近年来 ,在贵州不同地区采集了石斛 (D .nobileLindl)、密花石斛 (D .densifiorumLindl.ex.wall)、美花石斛(D .loddigesiiRolfe)和细叶石斛 (D .hancockiiRolfe)共 4种 ,并进行人工模拟野生环境室内、室外的栽培试验和无土栽培 ,同时探索出较好的栽培技术、繁殖技术和栽培管理措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引种栽培 野生石斛 栽培技术 繁殖技术 栽培管理 药用植物 密花石斛 美花石斛
下载PDF
珙桐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宋培勇 李凤华 马莉莉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13,共6页
用微生物学传统分离培养方法从珙桐茎、叶及叶柄中分离到内生细菌56株,选取17株内生菌,提取其基因组DNA,并以此为模板,PCR扩增其16S rDNA,扩增出约1 500 bp大小的DNA条带,对15株内生菌16S rDNA测序,用BLAST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相似性比对... 用微生物学传统分离培养方法从珙桐茎、叶及叶柄中分离到内生细菌56株,选取17株内生菌,提取其基因组DNA,并以此为模板,PCR扩增其16S rDNA,扩增出约1 500 bp大小的DNA条带,对15株内生菌16S rDNA测序,用BLAST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相似性比对,发现11株为Bacillus属,相似性为95%-98%;2株为Lysinibacillus属,相似性为97%和99%;1株为Bordetella属,相似性为95%;1株为非培养细菌的同源菌,相似性96%。芽孢杆菌为珙桐内生细菌优势菌属。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这15株内生菌明显聚为2大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珙桐 内生细菌 分离 鉴定 系统发育分析
原文传递
贝氏高原鳅肾脏发育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温龙岚 姚艳红 王志坚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79-183,共5页
采用常规组织学方法对贝氏高原鳅肾脏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贝氏高原鳅肾脏的发育可分为前肾形成期(历时7d左右)、生中肾桥形成期(历时12d左右)、中肾肾小管芽和幼稚肾小管开始形成期(历时10d左右)、中肾发育期(历时3个半月左右)、... 采用常规组织学方法对贝氏高原鳅肾脏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贝氏高原鳅肾脏的发育可分为前肾形成期(历时7d左右)、生中肾桥形成期(历时12d左右)、中肾肾小管芽和幼稚肾小管开始形成期(历时10d左右)、中肾发育期(历时3个半月左右)、头肾形成期(历时35d左右)共5个时期.前肾的发生始于出膜之前,解体于出膜后135d左右;中肾的发育始于出膜后8d左右,于出膜后135d左右成熟.发育特点是中肾发育成熟所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前肾单位在中肾单位开始行使功能后仍维持较长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高原鳅 发育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DNA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9
作者 魏志琴 曾秀敏 宋培勇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53-56,共4页
从土壤中提取微生物DNA的方法分两类——直接提取法和间接提取法,两类方法各有优势和缺陷,因而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DNA 直接提取法 间接提取法 研究进展
下载PDF
2种改进的未知细菌DNA提取方法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庆容 李顺 +1 位作者 宋培勇 杨秀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5381-5382,5607,共3页
[目的]研究细菌DNA的提取方法,为未知细菌的研究提供方法支持。[方法]从DNA的纯度、基因组DNA的酶切效果、16SrRNA基因扩增等方面比较了细菌DNA的2种提取方法。[结果]方法Ⅰ提取的DNA的纯度(OD260/OD280)为1.51-1.65,6个样品的... [目的]研究细菌DNA的提取方法,为未知细菌的研究提供方法支持。[方法]从DNA的纯度、基因组DNA的酶切效果、16SrRNA基因扩增等方面比较了细菌DNA的2种提取方法。[结果]方法Ⅰ提取的DNA的纯度(OD260/OD280)为1.51-1.65,6个样品的平均值为1.56。方法Ⅱ提取的DNA的纯度(0D260/OD280)为1.25~1.41,6个样品的平均值为1.33。方法隈取的DNA纯度较高,但其试验步骤稍微繁琐。方法Ⅱ的试验步骤稍微简单,但试验时间较长。2种方法均提取到长度大于21kb)的细菌基因组DNA。对2种方法提取的DNA进行PCR扩增都得到长度约600bp的条带,效果较好。[结论]2种方法提取的DNA质量均较高,都可以直接用于RFLP、PCR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DNA提取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