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01篇文章
< 1 2 1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动态研究 被引量:193
1
作者 喻理飞 朱守谦 +2 位作者 叶镜中 魏鲁明 陈正仁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7,共7页
研究了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的动态特征。群落组成结构变化体现于不同适应等级种组的变化 ,不同恢复阶段各种组的优势地位不同 ,草本群落阶段与草灌过渡阶段 ,灌丛灌木阶段与灌乔过渡阶段 ,常绿落... 研究了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的动态特征。群落组成结构变化体现于不同适应等级种组的变化 ,不同恢复阶段各种组的优势地位不同 ,草本群落阶段与草灌过渡阶段 ,灌丛灌木阶段与灌乔过渡阶段 ,常绿落叶阔叶林阶段与顶极群落阶段其居优势地位的种组分别为先锋种 ,次先锋种和过渡种 ,次顶极种和顶极种 ,种组替代规律是先锋种经次先锋种、过渡种最终被次顶极种和顶极种替代。随着退化喀斯特群落自然恢复 ,群落高度 (0 6~ 16 9m)、盖度 (0 2 9~ 0 79)、显著度 (0 872 0~2 1 8981cm2 ·m- 2 )逐渐提高 ,而密度早期增大之后逐渐降低 (36 32 8~ 5 6 116株·hm- 2 ,5 6 116~ 2 372株·hm- 2 ) ;物种数 (16~ 5 0 )、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 (0 99~ 4 72 )、均匀度 (0 77~ 0 83)升高而生态优势度 (0 16~ 0 0 5 )降低 ;群落生物量 (3 4 9~ 87 4 5t·hm- 2 )逐渐积累增大 ;萌生株数减少而实生株数增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喀斯特森林 自然恢复 群落组成 群落结构 动态变化
下载PDF
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评价研究 被引量:137
2
作者 喻理飞 朱守谦 +2 位作者 叶镜中 魏鲁明 陈正仁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2-19,共8页
在研究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组成、结构、功能的基础上 ,提出了退化群落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 3个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分析了退化群落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高度、盖度、实生株 /总株数、... 在研究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组成、结构、功能的基础上 ,提出了退化群落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 3个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分析了退化群落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高度、盖度、实生株 /总株数、组成结构、显著度、生物量等特征指标的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的变化 ,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低一级演替阶段群落向相邻更高一级演替阶段群落恢复的潜力度最高 ,群落自然恢复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顺序替代过程 ;早期阶段恢复潜力度较高、恢复度低、速度慢 ,中期阶段恢复潜力度高、恢复度中等、速度快 ,后期阶段恢复潜力度低、恢复度高、速度慢。群落整体恢复速度低于群落各特征指标恢复速度。在群落各特征指标中 ,群落高度、盖度、实生株 /总株数、组成结构、显著度的恢复速度高于生物量恢复速度 ,即群落结构恢复快于群落功能恢复。群落自然恢复对策的变化是由早期更新对策向中期结构调整对策至后期结构功能协调完善对策更替。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 4 0~ 50年可有较为正常的组成、外貌和结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喀斯特森林 自然恢复 恢复潜力度 恢复度
下载PDF
人为干扰与喀斯特森林群落退化及评价研究 被引量:96
3
作者 喻理飞 朱守谦 +2 位作者 叶镜中 魏鲁明 陈正仁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5期529-532,共4页
导致贵州喀斯特森林发生退化的原因是火烧、开垦、放牧和樵采 .选用群落高度、显著度、萌生株比例、生物量和耐荫树种比例 5个指标对群落退化进行定量评价 .结果表明 ,退化群落可分为A~F 6个退化等级 .在受自然力作用和人为干扰不明显... 导致贵州喀斯特森林发生退化的原因是火烧、开垦、放牧和樵采 .选用群落高度、显著度、萌生株比例、生物量和耐荫树种比例 5个指标对群落退化进行定量评价 .结果表明 ,退化群落可分为A~F 6个退化等级 .在受自然力作用和人为干扰不明显时 ,顶极群落发生正常的波动 (A) .在干扰力的作用大于波动的振幅时 ,顶极群落发生明显退化 (B~F) ,群落退化度逐渐增大 .群落退化等级与退化群落自然恢复的演替阶段基本一致 ,生物量的移出和耐荫树种消退是退化的关键因素 ,火烧、放牧、开垦干扰群落主要分布于退化等级C~F中 ,樵采干扰群落多发生于B~C中 .4种干扰对退化群落萌生株数影响较大 ,受火烧、樵采干扰群落多 ,而受开垦、放牧干扰群落较少 .各干扰群落退化度从小至大排序为樵采干扰群落、开垦干扰群落、放牧干扰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干扰 喀斯特森林 群落退化 评价 贵州
下载PDF
不同光照对植物生长、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7
4
作者 王艺 韦小丽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0年第4期353-359,370,共8页
光照对植物的生长、生理生化和形态建成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不同光照环境对植物的生长、生理生化、形态结构的影响及植物对不同光照环境的适应性,并提出了该领域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植物 不同光照 生长 生理生化 形态结构 适应性
下载PDF
3种高山杜鹃对持续干旱的生理响应及抗旱性评价 被引量:111
5
作者 黄承玲 陈训 高贵龙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8-55,共8页
对土壤持续干旱条件下3种野生高山杜鹃幼苗的保护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丙二醛和质膜相对透性进行测定,研究3种高山杜鹃幼苗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并进行抗旱性评价。结果表明:随干旱时间的延长,除了大白杜鹃叶片POD活性呈先降后升的... 对土壤持续干旱条件下3种野生高山杜鹃幼苗的保护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丙二醛和质膜相对透性进行测定,研究3种高山杜鹃幼苗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并进行抗旱性评价。结果表明:随干旱时间的延长,除了大白杜鹃叶片POD活性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外,3种高山杜鹃的保护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大白杜鹃叶片SOD活性与其他2种杜鹃差异显著(P<0.05),POD活性与其他2种杜鹃有极显著差异(P<0.01);除大白杜鹃的可溶性糖含量呈持续上升趋势外,3种高山杜鹃的渗透调节物质都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大白杜鹃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与其他2种杜鹃有极显著差异(P<0.01),脯氨酸含量与其他2种杜鹃有显著差异(P<0.05);迷人杜鹃和露珠杜鹃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趋势则呈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趋势,大白杜鹃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大白杜鹃与其他2种杜鹃幼苗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有极显著差异(P<0.01),迷人杜鹃和露珠杜鹃叶片的可溶性蛋白质有显著差异(P<0.05);3种高山杜鹃叶片MDA含量呈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趋势,而质膜相对透性明显增强,大白杜鹃叶片MDA含量与其他2种杜鹃有极显著差异(P<0.01),大白杜鹃与迷人杜鹃叶片的质膜相对透性有显著差异(P<0.05),与露珠杜鹃叶片的质膜相对透性差异极显著(P<0.01)。经隶属函数法分析得出3种高山杜鹃的抗旱性顺序为:露珠杜鹃>迷人杜鹃>大白杜鹃。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可知:丙二醛和保护酶活性与高山杜鹃抗旱性关联度较大,可以作为评价抗旱性的主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杜鹃 持续干旱 生理响应 抗旱性
下载PDF
水分胁迫下榆科3种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被引量:75
6
作者 韦小丽 徐锡增 朱守谦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7-50,共4页
为了解喀斯特地区榆科树种对水分胁迫的反应和适应,比较其抗旱性,采用人工模拟水分胁迫的方法,研究了青檀、朴树、榔榆幼苗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条件下,榆科3种幼苗抗旱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趋势一致。随胁迫程度加... 为了解喀斯特地区榆科树种对水分胁迫的反应和适应,比较其抗旱性,采用人工模拟水分胁迫的方法,研究了青檀、朴树、榔榆幼苗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条件下,榆科3种幼苗抗旱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趋势一致。随胁迫程度加剧,水分饱和亏缺增大,水势降低,质膜透性增大,膜伤害程度增加,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含量增加,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表现出“增加→下降→再增加”的变化过程,但各指标的变化程度因树种不同而异。用坐标综合评定法对3个树种幼苗抗旱能力的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榔榆幼苗的综合抗旱能力最强,青檀次之,朴树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科树种 水分胁迫 幼苗 生理生化指标 抗旱能力
下载PDF
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 被引量:71
7
作者 欧静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1年第3期170-173,179,共5页
生态园林是一个和谐有序 ,稳定性好的植物群落。本文对植物实体在城市绿化中所起到的实际上和心理上的生态效益作了一定的分析研究 ,并结合植物景观设计要求 ,指出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 ,乔木灌木、草本藤本、常绿树落叶树都应该因地制... 生态园林是一个和谐有序 ,稳定性好的植物群落。本文对植物实体在城市绿化中所起到的实际上和心理上的生态效益作了一定的分析研究 ,并结合植物景观设计要求 ,指出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 ,乔木灌木、草本藤本、常绿树落叶树都应该因地制宜地按一定比例配置 ,形成一个种群间相互协调、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冬尽其职”、外观优美、季相丰富的植物群落 ,使植物在观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园林 生态效益 植物配置 城市绿化 植物景观设计
下载PDF
利用隶属函数法分析胡枝子抗旱性 被引量:94
8
作者 王志泰 马瑞 +1 位作者 马彦军 李毅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19-123,共5页
文中实验采用人工模拟水分胁迫方法,利用高渗溶液提供标准化的水分逆境条件,研究5种胡枝子2年实生苗的抗旱性,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法对其抗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主成分分析选择含水量、相对含水量、水分饱和亏、自由水、... 文中实验采用人工模拟水分胁迫方法,利用高渗溶液提供标准化的水分逆境条件,研究5种胡枝子2年实生苗的抗旱性,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法对其抗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主成分分析选择含水量、相对含水量、水分饱和亏、自由水、束缚水、MDA、Chl.a、Chl.b、Chl、SOD、SP和Pro 12个指标进行隶属函数分析,对各胡枝子12个指标的隶属函数值进行计算并求平均值,以评价其抗旱顺序。结果表明,模糊隶属函数法可以避免单一指标的片面性,能较全面地评价胡枝子的抗旱性。根据隶属函数平均值的大小对胡枝子抗旱性进行排序,抗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达乌里胡枝子、牛枝子、尖叶胡枝子、截叶胡枝子和阴山胡枝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枝子 PEG 隶属函数
原文传递
模拟干旱胁迫对枣树幼苗的抗氧化系统和渗透调节的影响 被引量:75
9
作者 刘世鹏 刘济明 +2 位作者 陈宗礼 曹娟云 白重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781-1787,共7页
用不同浓度的PEG-6000对抗旱性不同的1年生枣树(Zizyphus jujuba)幼苗进行渗透胁迫处理后,研究了不同抗旱性品种枣树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干旱胁迫下3种枣苗叶片的相对含水量(RWC)均降低,丙二醛(MDA)... 用不同浓度的PEG-6000对抗旱性不同的1年生枣树(Zizyphus jujuba)幼苗进行渗透胁迫处理后,研究了不同抗旱性品种枣树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干旱胁迫下3种枣苗叶片的相对含水量(RWC)均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和细胞质膜相对透性均增加.在30%PEG胁迫下除骏枣1号的SOD活性降低外,3个品种枣苗在干旱胁迫下SOD和POD活性都增加;狗头枣2号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胁迫下明显增加,而木枣1号和骏枣1号的CAT活性均随着胁迫程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木枣1号和骏枣1号的APX活性随着胁迫程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而狗头枣2号明显增加.干旱胁迫下,除骏枣1号的脯氨酸(Pro)含量和木枣1号的可溶性糖含量在30%的胁迫水平下降低(P>0.05)外,3种干旱胁迫水平下3个品种枣苗的Pro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增加.总之,干旱胁迫下,枣苗叶片相对含水量、抗氧化酶(SOD、POD、CAT和APX)活性、渗透调节物质Pro和可溶性糖含量均为:狗头枣2号>木枣1号>骏枣1号,而MDA含量和膜透性均为骏枣1号>木枣1号>狗头枣2号,表明3个品种的抗旱性为:狗头枣2号>木枣1号>骏枣1号,研究结果与其品种的实际抗旱性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膜稳定性 抗氧化系统 渗透调节 枣树
下载PDF
梵净山栲树群落的种子雨、种子库及更新 被引量:66
10
作者 刘济明 钟章成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02-407,共6页
梵净山栲树 (Castanopsis fargesii)群落种子雨丰富 ,对群落更新发展有用的成熟有效种子 2 6 8.9粒·m- 2 。优势种及其它主要种类均有种子产生 ,为维持现存群落的稳定提供了重要基础。种子库中活力种子丰富 ,其数量达 375 4.3粒... 梵净山栲树 (Castanopsis fargesii)群落种子雨丰富 ,对群落更新发展有用的成熟有效种子 2 6 8.9粒·m- 2 。优势种及其它主要种类均有种子产生 ,为维持现存群落的稳定提供了重要基础。种子库中活力种子丰富 ,其数量达 375 4.3粒· m- 2 ,分属 30种植物 ,其中木本植物种子 18种 ,草本植物种子 12种。种子库中有现存植物种子 13种 ,群落演替前期各阶段产生的种子 17种。在种子库中 ,现存群落的优势种和其它主要树种均有活力种子存在 ,群落更新潜力好。在种子库中 ,现存植物产生的种子绝大多数分布于枯枝落叶层 ,只有少部分 (3种 )可分布到土壤层 ,演替前期各阶段产生的种子全部分布在土壤层中。随土壤深度增加 ,种子的种类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逐渐减小。从枯枝落叶层向下 ,种子库与现存群落的相似性逐渐减小。在天然情况下 ,种子库中优势种及其它主要种类的种子大量萌发出苗 ,现存群落更新良好 ,稳定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雨 种子库 更新 栲树 群落 天然萌发
下载PDF
退化喀斯特群落自然恢复过程研究──自然恢复演替系列 被引量:63
11
作者 喻理飞 朱守谦 +2 位作者 魏鲁明 陈正仁 熊志斌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1998年第2期71-77,86,共8页
把退化喀斯特群落自然恢复演替过程视为群落结构、功能与顶极群落相比由低相似度向高相似度的发展过程。根据相似学原理,将茂兰地区演替系列各群落中所有的种划分为5个适应等级种组,并提出以适应等级种组为相似元,种组重要值为属性... 把退化喀斯特群落自然恢复演替过程视为群落结构、功能与顶极群落相比由低相似度向高相似度的发展过程。根据相似学原理,将茂兰地区演替系列各群落中所有的种划分为5个适应等级种组,并提出以适应等级种组为相似元,种组重要值为属性,顶极适应值为权重进行相似性分析。研究了依据群落间相似度重构自然恢复群落演替系列的方法。采用有序样本的最优分割法将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即草本群落阶段、灌草群落阶段、灌木灌丛阶段、灌乔过渡阶段、乔林阶段、顶极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阶段。分析了各适应等级种组在自然恢复各演替阶段中的变化。讨论了演替途径复杂多样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喀斯特群落 自然恢复 演替系列 阶段划分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类型及程度评价 被引量:70
12
作者 王德炉 朱守谦 黄宝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57-1063,共7页
由于碳酸盐岩岩性的不同,发育的喀斯特在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和质量上有较大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石漠化类型。在大量典型样地调查的基础上,以岩性、小生境种数、小生境组合、裸露石面面积、石砾含量和土壤总量6个因子为指标,通过聚类分... 由于碳酸盐岩岩性的不同,发育的喀斯特在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和质量上有较大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石漠化类型。在大量典型样地调查的基础上,以岩性、小生境种数、小生境组合、裸露石面面积、石砾含量和土壤总量6个因子为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喀斯特石漠化分为2大类型,即显性石漠化和隐性石漠化,分析比较了它们的主要特征。同时,分别石漠化类型选择了程度评价指标,用坐标综合评定法和欧氏距离公式建立了石漠化数量评价模型,即石漠化程度指数模型,用石漠化程度指数对样地的石漠化现状进行了评价,将6 4个样地划分为未石漠化,轻度、中度、强度和极强度5个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喀斯特石漠化 数量评价
下载PDF
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植物-凋落叶-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及互作关系 被引量:73
13
作者 李明军 喻理飞 +2 位作者 杜明凤 黄宗胜 石建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7772-7781,共10页
以贵州8年、16年、28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植物-凋落叶-土壤的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内在联系,探讨林龄对杉木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杉木人工林植物-凋落叶-土壤均呈高C低N... 以贵州8年、16年、28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植物-凋落叶-土壤的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内在联系,探讨林龄对杉木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杉木人工林植物-凋落叶-土壤均呈高C低N、P元素格局,两两组分间差异显著(P<0.05);成熟叶C/N(38.58)、C/P(376.67)偏低,其养分利用效率较低;与成熟叶相比,凋落叶N、P偏低,C/N、C/P偏高;土壤C/P、N/P偏低,C/N较高,说明土壤P素分解较快而N保存较好,反映了凋落叶分解不利。(2)成熟叶C、P以及根、凋落叶、土壤的C、N、P、C/N、C/P、N/P均受林龄的显著影响;从8年到28年,C、N、P含量在植物体呈先增后减趋势,而在土壤中相反,呈先减后增趋势,但在凋落物中C、P显著减小,且C/P,N/P显著增加,反映杉木林早期对养分需求旺盛,随年龄增大需求减小,凋落物分解受制于P素,加剧中幼期杉木生态系统养分供需矛盾。(3)成熟叶与凋落叶N、C/N、N/P之间显著正相关,凋落叶养分源自成熟叶;成熟叶重吸收率P(0.518—0.645)>N(0.292—0.488),即对P的利用效率高于N。凋落叶与土壤C、C/N之间显著负相关,表明土壤C、N来源于凋落叶分解,但凋落叶分解缓慢,导致大量元素滞留于凋落叶,土壤损耗元素得不到补给,两者间养分循环缓慢。土壤与根C、P、C/N、C/P、N/P之间均显著正相关,土壤与成熟叶的C、N、P均不相关,表明土壤养分是杉木生长养分的主要来源,但土壤C、N、P含量对成熟叶C、N、P含量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植物 凋落叶 土壤 林龄 化学计量学 互作关系
下载PDF
石灰岩退化生态系统不同恢复阶段土壤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60
14
作者 何跃军 钟章成 +3 位作者 刘济明 刘锦春 金静 李青雨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77-1081,共5页
研究了石灰岩退化生态系统不同恢复阶段的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石灰岩退化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在土壤剖面上无明显的递减规律;随着演替进展,土壤酶活性增强,土壤酶活性随植被特征、土壤类型以及酶本身的性质不同而表现各异.整体上石灰岩... 研究了石灰岩退化生态系统不同恢复阶段的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石灰岩退化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在土壤剖面上无明显的递减规律;随着演替进展,土壤酶活性增强,土壤酶活性随植被特征、土壤类型以及酶本身的性质不同而表现各异.整体上石灰岩各阶段土壤酶活性:灌木林>柏木乔林>草本,同一植被类型下石灰岩柏木林>紫色砂岩柏木林.石灰岩退化生态系统土壤酶活之间以及酶活与pH值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而含水率和土壤全氮则与土壤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说明水分以及养分是石灰岩地区生态恢复的关键性因子.不同类型的土壤酶在同一植被土壤系统中酶活性表现不一,同一种酶在同一土壤类型而不同的生态恢复阶段酶活性表现不一,同一植被类型下的不同土壤类型中酶活性也有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岩 退化生态系统 土壤酶
下载PDF
作物水分亏缺补偿与超补偿效应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58
15
作者 施积炎 袁小凤 丁贵杰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0年第3期226-233,共8页
回顾和总结了植物补偿与超补偿定义的提出与解释 ,并且根据前人对作物水分亏缺补偿与超补偿效应的研究 ,从理想生态位与现实生态位的角度探讨了其生态学机制 ,从作物对水分胁迫的适应、光合作用、氮代谢、内源激素和植物同化产物运集中... 回顾和总结了植物补偿与超补偿定义的提出与解释 ,并且根据前人对作物水分亏缺补偿与超补偿效应的研究 ,从理想生态位与现实生态位的角度探讨了其生态学机制 ,从作物对水分胁迫的适应、光合作用、氮代谢、内源激素和植物同化产物运集中心的改变等方面总结探讨其生理学机制 ,用生长冗余理论揭示了补偿与超补偿的本质。阐述了水分亏缺补偿与超补偿效应同农业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水分亏缺 补偿 生长冗余
下载PDF
水分胁迫对不同种源马尾松种子发芽的影响 被引量:66
16
作者 施积炎 丁贵杰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0年第5期332-337,共6页
用不同浓度的PEG对不同种源马尾松种子萌发进行人工水分胁迫处理 ,结果表明 ,随着水势的下降 ,除少数种源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在轻度胁迫下有所上升外 ,总体呈下降趋势 ;发芽速度、胚轴长下降 ;胚根长先上升后下降 ;不同种源间... 用不同浓度的PEG对不同种源马尾松种子萌发进行人工水分胁迫处理 ,结果表明 ,随着水势的下降 ,除少数种源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在轻度胁迫下有所上升外 ,总体呈下降趋势 ;发芽速度、胚轴长下降 ;胚根长先上升后下降 ;不同种源间的变化趋势相似 ,但变化幅度有明显差异。综合评价初步认为 ,广西古蓬种源耐旱性最强 ,贵州都匀、浙江淳安、广东高州、广西云开大山种源耐旱性较强 ,广东信宜、福建武平种源耐旱性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种源 水分胁迫 耐旱性 种子发芽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研究进展 被引量:72
17
作者 戴全厚 严友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0,共10页
日趋严重的西南喀斯特石漠化问题,已严重威胁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系统综述了喀斯特石漠化的研究进展,主要针对石漠化概念、石漠化类型界定标准、成因等进行了论述。同时,针对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的研究动态... 日趋严重的西南喀斯特石漠化问题,已严重威胁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系统综述了喀斯特石漠化的研究进展,主要针对石漠化概念、石漠化类型界定标准、成因等进行了论述。同时,针对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的研究动态进行了总结,阐述了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的相互关系,重点揭示了当前喀斯特地区地下水土流失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根据当前研究热点和不足进行了展望,提出下阶段的研究重点,即:根据当前工作重心重新制定石漠化类型界定标准,从研究方法和技术上革新,推进喀斯特地下水土流失机理及量化研究,重视喀斯特坡地地下水污染问题,研发科学、有效的地表—地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 地下水土流失 研究展望
下载PDF
菊花品种花色表型数量分类研究 被引量:66
18
作者 洪艳 白新祥 +2 位作者 孙卫 贾锋炜 戴思兰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30-1340,共11页
为了精确定义菊花不同品种的花色,以811个菊花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色差仪测色的方法对其花色表型值进行测定并进行数量分类研究。结果发现:聚类分析方法得到的分类结果不能完全表征菊花花色的分类特点;ISCC-NBS色名表示法对花色的定义... 为了精确定义菊花不同品种的花色,以811个菊花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色差仪测色的方法对其花色表型值进行测定并进行数量分类研究。结果发现:聚类分析方法得到的分类结果不能完全表征菊花花色的分类特点;ISCC-NBS色名表示法对花色的定义更为准确,使用该方法将菊花品种花色分为9类色系,整理出了不同色系表型参数分布范围。在此基础上,对菊花品种的花色表型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花 花色表型 数量分类 ISCC-NBS色名表示法 聚类分析
原文传递
马尾松间伐的密度效应 被引量:65
19
作者 谌红辉 方升佐 +2 位作者 丁贵杰 许基煌 温恒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4-91,共8页
利用20年生马尾松间伐密度试验林的10年观测资料,分析不同间伐保存密度对林分生长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间伐保存密度(1200,2000,2800和3400株·hm-2)对林分生长、林分结构及材种规格均有显著影响,其中林分胸径、单株材... 利用20年生马尾松间伐密度试验林的10年观测资料,分析不同间伐保存密度对林分生长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间伐保存密度(1200,2000,2800和3400株·hm-2)对林分生长、林分结构及材种规格均有显著影响,其中林分胸径、单株材积、冠幅、冠高比随密度增大而减小,高径比、自然稀疏强度随密度增大而增大,密度对树高生长无显著影响;不同密度的林分蓄积量与出材量随林龄增长而差异变小;随着密度增大,小径阶株数率及小径材出材量所占的比例增大,而大径阶株数率与大径材出材量减少。综合效益核算、材种出材量及马尾松人工林生长规律,马尾松人工林进入中龄林期后培育纤维材与中小径材保存密度控制在B~D(约2000~3400株·hm-2)并在15~17年生时采伐效益较好,培育大、中径材林分保存在A~B(约1200~2000株·hm-2)间的密度效益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间伐 密度效应 经济分析 出材量
下载PDF
黔中天然次生林主要优势树种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60
20
作者 皮发剑 袁丛军 +3 位作者 喻理飞 严令斌 吴磊 杨瑞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01-807,共7页
叶片生态化学计量是研究植物生长速度、植物氮和磷的利用效率的有效方法,采用此法研究典型植物叶片C、N、P、K养分元素及其各元素计量比特征,可为退化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演替的合理配置和适生植物的限制性养分元素诊断提供理论依据。以... 叶片生态化学计量是研究植物生长速度、植物氮和磷的利用效率的有效方法,采用此法研究典型植物叶片C、N、P、K养分元素及其各元素计量比特征,可为退化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演替的合理配置和适生植物的限制性养分元素诊断提供理论依据。以黔中喀斯特地区24种常绿、落叶优势乔木和灌木树种为研究对象,开展叶片生态化学计量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物叶片的碳、氮、磷和钾质量分数变幅较大,分别为(515.64±36.36)、(17.16±3.84)、(1.34±0.40)、和(12.25±3.91)mg·g-1。(2)当N/P>16时,植物生长主要受P元素的限制,当N/P<14时,受制于N元素,当14<N/P<16时,则植物受N、P的共同限制,本研究区的植物叶片N/P均值为13.13,主要受N限制;当N/K>2.1,K/P<3.4时,植物的生长受K限制;研究区的植物叶片N/K=(1.55±0.11),K/P=(9.49±0.77),整体上表现为K含量富足,而N、P养分受限。(3)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的养分吸收利用率不同,对C、N、K吸收利用率分别是:乔木树种>灌木树种,落叶树种>常绿树种、阔叶树种>针叶树种,阔叶树种>针叶树种;而对P的吸收利用率则没有差异;(4)C/P、C/K、C/N、P/K、和N/K是植物生长的重要生理指标,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的C/P和C/N比值表现为常绿树种>落叶树种;C/K和P/K则为针叶树种>阔叶树种;乔木和灌木树种间的元素比值关系差异不显著。(5)植物叶片C、N、P和K的相关性为:C与K呈负相关(P<0.05),C与P、N均不相关(P>0.05),P与K、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K与N相关性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叶片 生态化学计量学 喀斯特森林 黔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