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2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63
1
作者 邱莉萍 刘军 +2 位作者 王益权 孙慧敏 和文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77-280,共4页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地中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测定结果,将其进行了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可以作为土壤肥力的指标,且酶活性大小受到土壤化学性质和其它酶活性影响。土壤主成分分析能较为客观...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地中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测定结果,将其进行了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可以作为土壤肥力的指标,且酶活性大小受到土壤化学性质和其它酶活性影响。土壤主成分分析能较为客观地评价土壤肥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土壤肥力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生物炭对土壤肥料的作用及未来研究 被引量:325
2
作者 何绪生 张树清 +2 位作者 佘雕 耿增超 高海英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16-25,共10页
为了促进中国生物炭的研究及农用,笔者回顾和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生物炭的研究文献和发现,并提出了生物炭未来研究方向。总结如下:生物炭是生物质在无氧或微氧条件下低温热转化后的固体副产物,是有机碳含量高、多孔性、碱性、吸附能力强、... 为了促进中国生物炭的研究及农用,笔者回顾和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生物炭的研究文献和发现,并提出了生物炭未来研究方向。总结如下:生物炭是生物质在无氧或微氧条件下低温热转化后的固体副产物,是有机碳含量高、多孔性、碱性、吸附能力强、多用途的材料。生物炭能够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改善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减少养分损失,有益于土壤微生物栖息和活动,特别是菌根真菌,是良好的土壤改良剂。在一些情况下,单施生物炭就能够促进作物生长或增产,但是生物炭与肥料混施,或复合后对作物生长及产量几乎都表现为正效应,这缘于肥料消除了生物炭养分低的缺陷,而生物炭赋予肥料养分缓释性能的互补和协同作用。生物炭延缓肥料在土壤中的养分释放,降低养分损失,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生物炭是肥料的增效载体。生物炭在土壤中极为稳定,可长期将碳固定于土壤,是固碳的潜力载体。利用废弃生物质生产生物炭,并将生物炭农用将是多赢的技术。但是,生物炭的研究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因此,中国应加强生物炭的基础及应用研究,促进生物炭的生产及农用,推动21世纪农业的"黑色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 肥料 固碳潜力 未来研究
下载PDF
黄土高原森林植被对陆地水循环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78
3
作者 李玉山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27-432,共6页
论文从土壤水文学科视角来研究和分析黄土高原森林水文作用的两个重大问题, 即对总径流量和对地下水转化的影响。联系黄土高原与水循环有关的生态属性, 系统阐述了林地土壤下伏干层的发现、 分布、 水文性质及其生物学成因。重点分析... 论文从土壤水文学科视角来研究和分析黄土高原森林水文作用的两个重大问题, 即对总径流量和对地下水转化的影响。联系黄土高原与水循环有关的生态属性, 系统阐述了林地土壤下伏干层的发现、 分布、 水文性质及其生物学成因。重点分析了干层因其巨大水分亏缺量阻隔重力水下渗, 阻止降水垂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作用。指出森林因其显著拦蓄径流作用, 蓄积水分又难以转化为地下水, 因而具有减少林地出境总径流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水循环 森林水文学 径流量 地下水转化 生态属性
下载PDF
生物炭生产与农用的意义及国内外动态 被引量:299
4
作者 何绪生 耿增超 +2 位作者 佘雕 张保健 高海英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共7页
近年来,生物炭作为土壤改良剂、肥料缓释载体及碳封存剂备受重视。生物炭在土壤中能够保持数百年至数千年,实现碳的封存固定,生物炭还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的活性,培肥土壤肥力,延缓肥料养分释放,降低肥料及土壤养分的损失,减... 近年来,生物炭作为土壤改良剂、肥料缓释载体及碳封存剂备受重视。生物炭在土壤中能够保持数百年至数千年,实现碳的封存固定,生物炭还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的活性,培肥土壤肥力,延缓肥料养分释放,降低肥料及土壤养分的损失,减轻土壤污染。生物质的热裂解及气化均可产生生物炭,但是慢速热裂解和热水炭化工艺的生物炭产率最大,同时还可获得生物油及混合气,生物油及混合气可升级加工为氢气、生物柴油或化学品,这有助于减轻对化石能源或原料的依赖。生物炭的生产及农用是碳减排的过程,废弃生物质生产生物炭及其农用的效益是多赢的。国外在废弃生物质热裂解生产生物炭及农用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工作。中国在生物质热裂解获得生物能源方面做了较多工作,但对生物炭的生产及农用重视不够。今后,中国应以废弃生物质生产生物炭,并将生物炭农用作为生物能源、环境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控制 生产 生物炭 废弃生物质 农用 动态
下载PDF
中国绿肥科研60年回顾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268
5
作者 曹卫东 包兴国 +3 位作者 徐昌旭 聂军 高亚军 耿明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50-1461,共12页
本文梳理了建国后我国绿肥生产与科研的发展历程,回顾了各时期的主要工作和成就,提出了绿肥行业未来发展建议。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今的60年里,我国绿肥生产和研究经历了繁荣、萧条、恢复三大时期。二十世纪50~80年代初的近30年是生产... 本文梳理了建国后我国绿肥生产与科研的发展历程,回顾了各时期的主要工作和成就,提出了绿肥行业未来发展建议。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今的60年里,我国绿肥生产和研究经历了繁荣、萧条、恢复三大时期。二十世纪50~80年代初的近30年是生产繁荣、科研经验累积时期。科学家对大量历史经验和科学成果进行了总结提升,提出了"以磷增氮"、"磷肥治标,绿肥治本"、"起爆效应"等经验、技术和理论;组建了全国绿肥试验网。绿肥生产于二十世纪70年代达到最高峰,面积最高年份约1300万公顷。二十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20多年里绿肥生产萧条,绿肥面积下降至约200万公顷。绿肥科研方面,全国绿肥试验网组织了全国性协作研究,推动了绿肥学科的系统进步;90年代,着眼提升综合经济效益开展工作,积极寻找绿肥发展途径,为我国的绿肥事业积累了许多经验和资源;研究制订了中国绿肥区划,整理鉴定了一批绿肥资源,选育出一批丰产性能好的绿肥新品种,评选出具有综合效益的绿肥种植利用模式,明确了绿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效果及其作用条件,出版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绿肥文献。2007年以来,绿肥生产回升,科研快速恢复。国家和部分省份实施了绿肥补贴试点,绿肥科研专项"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连续实施,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获准建设。通过绿肥科研专项的实施,绿肥种质资源条件进一步完善,绿肥轻简化生产水平大大提升,一批生产新方式、新技术被研发运用,基于绿肥的高产稳产及清洁生产技术体系广泛推广。证明了绿肥在有效促进作物养分供给、保障作物稳产高产、全面改善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状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的作用。60年的实践证明,绿肥是农作物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绿色农业的有效技术支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科研 回顾 成就 展望
下载PDF
田间土壤氨挥发的原位测定——通气法 被引量:251
6
作者 王朝辉 刘学军 +1 位作者 巨晓棠 张福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05-209,共5页
本研究设计了原位测定田间土壤氨挥发的一种通气法 ,并通过回收率试验和田间试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 ,和传统的密闭法相比 ,通气法不仅结构简单 ,操作简便 ,而且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和精确度高 ,回收率为 99 5 1% ,变异系数仅为 0 77% ... 本研究设计了原位测定田间土壤氨挥发的一种通气法 ,并通过回收率试验和田间试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 ,和传统的密闭法相比 ,通气法不仅结构简单 ,操作简便 ,而且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和精确度高 ,回收率为 99 5 1% ,变异系数仅为 0 77% ;由通气法测定的田间不同施肥小区氨挥发的平均速率和总量分别介于N 0 0 7~ 0 87kg·hm-2 ·d-1和N 2 93~ 35 6 9kg·hm-2 ,明显高于密闭法。可见 ,通气法更适于田间土壤氨挥发的原位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氨挥发 通气法 田间原位测定
下载PDF
不同供氮水平对夏玉米养分累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42
7
作者 赵营 同延安 赵护兵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22-627,共6页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高肥力土壤上施N 125、250、375 kg/hm^2对夏玉米生物量、子粒产量、N、P、K养分累积动态、及氮肥表观利用率、养分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只影响夏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养分的阶段累积量,而对累积趋势基本...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高肥力土壤上施N 125、250、375 kg/hm^2对夏玉米生物量、子粒产量、N、P、K养分累积动态、及氮肥表观利用率、养分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只影响夏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养分的阶段累积量,而对累积趋势基本无影响.植株生物量及N、P、K养分累积量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且它们的累积趋势相似,都呈“S”型曲线.各处理的子粒产量在7000~7700kg/hm^2之间,只有N250处理增产达显著水平;氮肥表观利用率在10%~18%之间,随施氮量的增加略有降低.施氮可提高子粒中的氮素累积量,而对磷的累积量影响不大.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素的转运量、转运效率及其在子粒中的比例都降低,磷的转运与氮表现出类似的趋势.综合考虑产量、氮肥利用率、养分转运及环境污染等因素,该地区夏玉米的推荐施氮量应控制在125 kg/hm^2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养分累积 养分转运
下载PDF
中国林地枯落物持水保土作用研究概况 被引量:204
8
作者 王佑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08-113,共6页
初步总结了我国森林枯落物在持水保土方面的研究进展 ,包括枯落物的持水能力及其影响因子、防止击溅侵蚀、抑制蒸发、降低径流流速、抵抗冲刷等 。
关键词 森森枯落物 持水作用 阻滞径流作用 抑制蒸发作用 抗侵蚀能力 水土保持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区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40
9
作者 朱秋莲 邢肖毅 +1 位作者 张宏 安韶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4674-4682,共9页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3个植被区(森林区、森林草原区、草原区)不同坡向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有机C、全N、全P、全K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区、坡向和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均有明显不同。土壤有机...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3个植被区(森林区、森林草原区、草原区)不同坡向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有机C、全N、全P、全K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区、坡向和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均有明显不同。土壤有机C、全N变异性较大,全P、全K变异性较小。表层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底层土壤;同一土层之间有机C、全N含量变异性较大,全P、全K含量变异性较小。不同坡向之间养分含量不同,阴坡最大,阳坡最小。土壤养分含量受植被类型及植被盖度的影响,森林区>草原区>森林草原区。土壤C/N、C/P、C/K、N/P、N/K比都较稳定,C/N比的变化范围为5.65—12.57,平均值为9.44;C/P比的变化范围为3.62—17.32,平均值为8.15;C/K比的变化范围为0.10—0.55,平均值为0.26;N/P比的变化范围为0.43—1.38,平均值为0.86;N/K比的变化范围为0.01—0.05,平均值为0.03;P/K比值较稳定,为0.03。土壤有机C和全N极显著正相关,全N和全P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计量特征 黄土丘陵沟壑区 植被区 坡向
下载PDF
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7
10
作者 李世清 邵明安 +2 位作者 李紫燕 伍维模 张兴昌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2031-2039,共9页
本文对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小麦籽粒灌浆过程中,粒重的增长进程(即灌浆进程)呈"S"型变化趋势,目前通常用Logistic生长方程、Richards生长方程和三次多项式方程对该"S"型曲线进行模拟。... 本文对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小麦籽粒灌浆过程中,粒重的增长进程(即灌浆进程)呈"S"型变化趋势,目前通常用Logistic生长方程、Richards生长方程和三次多项式方程对该"S"型曲线进行模拟。这些方程中的参数,如灌浆持续期、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粒重等均表征着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其中灌浆速率主要由遗传控制,灌浆持续期主要取决于环境因素。从现有文献看,灌浆速率是决定籽粒重量的关键性参数,而灌浆持续期与籽粒重量间的相互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小麦开花时有相当数量的贮藏性物质以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形式贮藏在叶片、茎鞘和茎秆中,在籽粒灌浆期间分解并向籽粒转移,对籽粒重量的贡献率达1/3以上,描述物质转移的指标包括干物质转移量、干物质转移效率和转移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等,小麦遗传特性、养分供应水平和气候条件均影响小麦灌浆期间的物质转移,如杂种小麦的干物质转移效率和转移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均明显高于亲本,适量增施氮肥能够促进开花后营养器官贮存光合产物向籽粒中的运转,提高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灌浆期间受到干旱胁迫时,转移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明显增加;环境温度、光照、土壤水分和养分(特别是氮素)状况对小麦灌浆过程及相关参数有显著影响。过去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灌浆特性 物质转移 影响因素
下载PDF
1982—2015年中国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25
11
作者 金凯 王飞 +2 位作者 韩剑桥 史尚渝 丁文斌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61-974,共14页
基于中国603个气象站的地表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以及GIMMS NDVI3g数据,采用变化趋势分析和多元回归残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1982—2015年中国植被NDVI变化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即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应贡献。结果表明:①1982—2015年... 基于中国603个气象站的地表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以及GIMMS NDVI3g数据,采用变化趋势分析和多元回归残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1982—2015年中国植被NDVI变化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即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应贡献。结果表明:①1982—2015年中国植被恢复明显,在选择的32个省级行政区中,山西、陕西和重庆的生长季NDVI增加最快,仅上海生长季NDVI呈减小趋势。②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是中国植被NDVI呈现整体快速增加和巨大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气候变化对各省生长季NDVI变化的影响在-0.01×10^-3~1.05×10^-3a^-1之间,而人类活动的影响在-0.32×10^-3~1.77×10^-3a^-1之间。③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分别对中国近34年来植被NDVI的增加贡献了40%和60%;人类活动贡献率超过80%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中部、华北平原以及中国东北和西南等地;人类活动贡献率大于50%的省份有22个,其中贡献率最大的3个地区为上海、黑龙江和云南。研究结果建议应更加重视人类活动在植被恢复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NDVI 残差分析 中国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土壤水资源与植树造林 被引量:188
12
作者 杨文治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33-438,共6页
论文在对黄土高原土壤水分资源的赋存条件和土壤水分循环与平衡分析基础上, 讨论了人工林系统的土壤水文效应、 土壤干燥化──土壤干层的形成与植树造林问题。
关键词 土壤水资源 土壤水文效应 土壤干层 植树造林 黄土高原 土壤水循环
下载PDF
土壤酶与重金属关系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55
13
作者 和文祥 朱铭莪 张一平 《土壤与环境》 CSCD 2000年第2期139-142,共4页
介绍了近年来土壤酶与重金属关系的研究动向,以及重金属对酶活性作用的影响因素;探讨了用土壤酶表征重金属污染程度的方法及其可行性。有关研究表明,不同土壤酶类对重金属的敏感性有明显差异;土壤酶活性特别是总体酶活性作为污染指标是... 介绍了近年来土壤酶与重金属关系的研究动向,以及重金属对酶活性作用的影响因素;探讨了用土壤酶表征重金属污染程度的方法及其可行性。有关研究表明,不同土壤酶类对重金属的敏感性有明显差异;土壤酶活性特别是总体酶活性作为污染指标是可行的;土壤酶与重金属的关系主要取决于土壤有机质、粘粒等含量的高低及它们对土壤酶的保护容量和对重金属缓冲容量的大小。文中还分析了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 重金属 环境污染 环境保护 污染指标
下载PDF
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土壤肥力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13
14
作者 张静 温晓霞 +1 位作者 廖允成 刘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12-619,共8页
通过田间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了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对接茬麦田土壤碳、氮肥力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缓解土壤氮流失,提高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固持和供给效果,增加土壤微生物量C/N,提高土壤供肥水... 通过田间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了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对接茬麦田土壤碳、氮肥力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缓解土壤氮流失,提高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固持和供给效果,增加土壤微生物量C/N,提高土壤供肥水平。从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的效应对比与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在黄土高原有灌溉条件的地区,施N 138 kg/hm2,玉米秸秆还田量9000 kg/hm2,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可使接茬冬小麦显著增产7.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肥力 小麦产量
下载PDF
容重对土壤水分入渗能力影响模拟试验 被引量:203
15
作者 李卓 吴普特 +3 位作者 冯浩 赵西宁 黄俊 庄文化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0-45,共6页
通过人工改变土壤颗粒级配,配制典型砂壤、中壤、黏壤,并设置不同容重水平,用土柱积水入渗模拟了土壤容重对其入渗能力的影响,为土壤改良和促进天然降水转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容重对土壤入渗能力有较大影响。试验土壤入渗能... 通过人工改变土壤颗粒级配,配制典型砂壤、中壤、黏壤,并设置不同容重水平,用土柱积水入渗模拟了土壤容重对其入渗能力的影响,为土壤改良和促进天然降水转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容重对土壤入渗能力有较大影响。试验土壤入渗能力随容重增大递减,3种典型土壤稳定入渗速率与容重均呈对数负相关,砂壤120min累积入渗量与容重呈幂函数负相关,中壤、黏壤则呈线性负相关。考斯加科夫入渗模型中,表征初始入渗速率的参数随容重增大递减,表征入渗能力衰减速度的参数则随容重增大递增,说明土壤初始入渗能力随容重增大递减,入渗能力衰减速度随容重增大递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入渗 土壤容重 模型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植被恢复的土壤养分效应 被引量:153
16
作者 王国梁 刘国彬 许明祥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5,共5页
经过 2 0 a多的人工恢复和封禁措施 ,纸坊沟流域内的植物群落对土壤养分产生明显影响 ,植被对土壤养分的作用表现为 ,在植被作用下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速效磷向土壤上层富集 ,但不同植被对养分的影响不同。从土壤剖面来看 ... 经过 2 0 a多的人工恢复和封禁措施 ,纸坊沟流域内的植物群落对土壤养分产生明显影响 ,植被对土壤养分的作用表现为 ,在植被作用下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速效磷向土壤上层富集 ,但不同植被对养分的影响不同。从土壤剖面来看 ,植被对 0— 2 0 cm土壤养分作用大于 2 0— 4 0 cm;从植被生活型来看 ,草本对 0— 4 0 cm土壤养分的提高作用大于乔木和灌木。土壤全氮与土壤有机质之间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 ,土壤全磷与土壤有机质之间也有一定的线性相关关系 ,其中 0— 2 0 cm相关性好 ,但 2 0— 4 0 cm相关性较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黄土丘陵区 纸坊沟流域 土壤养分效应
下载PDF
26年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186
17
作者 臧逸飞 郝明德 +1 位作者 张丽琼 张昊青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45-1451,共7页
研究长期小麦连作施肥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呼吸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以陕西长武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应用氯仿熏蒸-K2SO4提取法、碱液吸收法和化学分析法分析了长达26a不同施肥处理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 研究长期小麦连作施肥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呼吸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以陕西长武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应用氯仿熏蒸-K2SO4提取法、碱液吸收法和化学分析法分析了长达26a不同施肥处理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土壤呼吸之间的差异及其调控土壤肥力的作用。长期施肥及种植作物,均能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尤其是施用有机肥,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高于单施无机肥的处理,土壤呼吸量也提高15.91%—75.73%,而施用无机肥对于土壤呼吸无促进作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土壤呼吸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呈极显著相关。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呼吸,氮磷肥与厩肥配施对提高土壤肥力效果最好。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呼吸可以反映土壤质量的变化,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连作施肥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量氮 土壤呼吸
下载PDF
蔬菜的硝态氮累积及菜地土壤的硝态氮残留 被引量:145
18
作者 王朝辉 宗志强 +1 位作者 李生秀 陈宝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9-83,共5页
在不同季节对 1 1类、48种蔬菜的测定表明 ,硝态氮含量高于 3 2 5mg·kg- 1,达到 4级污染水平的有 2 0种 ,占调查总数的 41 7% ,包括全部叶菜类、部分瓜类、根菜类和葱蒜类蔬菜 .其中硝态氮含量高于 70 0mg·kg- 1,超过 4级污... 在不同季节对 1 1类、48种蔬菜的测定表明 ,硝态氮含量高于 3 2 5mg·kg- 1,达到 4级污染水平的有 2 0种 ,占调查总数的 41 7% ,包括全部叶菜类、部分瓜类、根菜类和葱蒜类蔬菜 .其中硝态氮含量高于 70 0mg·kg- 1,超过 4级污染水平的有 5种 ,均为叶菜类蔬菜 .叶菜硝态氮累积虽为严重 ,但其中部分蔬菜叶片的硝态氮含量却低于 3级污染水平 .对不同类型菜地和农田土壤的测定发现 ,菜地 0~ 2 0 0cm各土层的硝态氮残留量均高于农田土壤 ,常年露天菜地 2 0 0cm土层的硝态氮残留总量为 1 3 5 8 8kg·hm- 2 ,2年大棚菜田为 1 41 1 8kg·hm- 2 ,5年大棚则达1 5 2 0 9kg·hm- 2 ,而一般农田仅为 2 45 4kg·hm- 2 .菜地土壤的硝态氮残留严重威胁菜区地下水环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 土壤 硝态氮累积 硝态氮残留
下载PDF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34
19
作者 张俊华 常庆瑞 +3 位作者 贾科利 陈涛 岳庆玲 李云驹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8-41,共4页
在野外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测定了沙棘、黄刺玫、油松以及草地和农田的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采用新负极差法检验了有机质含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半湿润地区恢复植被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且草地>沙棘>黄刺玫>... 在野外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测定了沙棘、黄刺玫、油松以及草地和农田的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采用新负极差法检验了有机质含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半湿润地区恢复植被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且草地>沙棘>黄刺玫>油松;(2)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质的提高效益随深度增加而明显减小,土壤有机质有一定表聚性,草地和灌木林植被下更为显著;(3)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速效氮均有大幅度增加,土壤速效磷增幅较小;土壤速效钾在草地、黄刺玫植被下有少量增加,沙棘、油松林地却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植被恢复 土壤肥力 土壤有机质 土壤速效养分
下载PDF
渭北黄土高原旱地果园生草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67
20
作者 李会科 张广军 +1 位作者 赵政阳 李凯荣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2070-2076,共7页
【目的】研究旱地果园生草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特征。【方法】在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生草区及清耕区设立标准地,在60cm土层内分层取样,测定土壤容重、孔隙度、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等土壤物理性状,分析果园生草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 【目的】研究旱地果园生草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特征。【方法】在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生草区及清耕区设立标准地,在60cm土层内分层取样,测定土壤容重、孔隙度、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等土壤物理性状,分析果园生草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结果】生草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提高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其影响主要集中在0~40cm土层;生草种类不同,对果园土壤物理性状影响存在差异,种植白三叶效果更佳;随着生草年限的增加,果园土壤物理性状愈趋改善,土壤的入渗性能和持水能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结论】长期生草有利于果园土壤物理性状的持续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果园生草 土壤物理性质 白三叶 黑麦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