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案例教学法在全科医学专业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72
1
作者 宣玲 张恒 +6 位作者 吴士礼 唐碧 康品方 郦忆文 李晶晶 王洪巨 黄宇理 《中华全科医学》 2017年第3期508-511,共4页
目的全科医学是一门新的综合的医学临床学科,以人为主体。全科医生是提供全科医疗服务的主体。全科医学教育主要是培养熟悉全科医疗诊疗模式、掌握全科医学基础知识及临床技能的人才。内科学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领域,是全科医学... 目的全科医学是一门新的综合的医学临床学科,以人为主体。全科医生是提供全科医疗服务的主体。全科医学教育主要是培养熟悉全科医疗诊疗模式、掌握全科医学基础知识及临床技能的人才。内科学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领域,是全科医学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对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在全科医学专业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索,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在全科医学内科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具体实施过程中,以教师为指导者,精心选择真实案例。教师首先给学生讲授内科学理论知识,在学生对知识点熟悉和掌握的基础上引入案例,学生们围绕案例进行分组讨论,且每个同学都参与到讨论中去,从而通过这个过程锻炼学生的自身能力。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并进行指导,最终做出结论。学生的评价及课后成绩为该教学模式的考核体系。结果案例教学法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增进团队协作互助,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综合能力。结论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适合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内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内科学 全科医学
原文传递
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3
2
作者 黄宇理 李妙男 +2 位作者 陈耀 孙强 高大胜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6期721-723,共3页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1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老年患者,对照组(54例)用利多卡因50-100 mg静脉注射,后1-4 mg/min静脉维持;治疗组(56例)采用胺碘...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1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老年患者,对照组(54例)用利多卡因50-100 mg静脉注射,后1-4 mg/min静脉维持;治疗组(56例)采用胺碘酮150-300 mg静脉注射,然后0.5-1.5 mg/min静脉维持;治疗24 h后观察2组24 h内的疗效、室性心律失常次数、PR间期、QRS波时限、校正的QT间期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64%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低于对照组(P〈0.01),QRS波时限较对照组短,PR间期比对照组长,校正的QT间期较对照组轻度延长(P〈0.01);2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肯定,未增加不良反应,可作为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胺碘酮
下载PDF
终止高血压膳食疗法在预防和治疗高血压中的作用 被引量:41
3
作者 徐静 赵武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757-759,共3页
关键词 高血压患者 治疗措施 膳食疗法 HYPERTENSION 预防 独立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诊断 人类健康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自我管理水平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26
4
作者 周彤 周成超 +3 位作者 唐碧 王洪巨 王莉媛 张晓玲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126-129,共4页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自我管理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75例PCI术后AMI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对患者不良嗜好、一般生活、症状、疾病知识、治疗依从性、急救和情绪的自我管理...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自我管理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75例PCI术后AMI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对患者不良嗜好、一般生活、症状、疾病知识、治疗依从性、急救和情绪的自我管理行为进行调查,并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情况进行相关分析。结果:AMI患者PCI术后自我管理评分为(61.91±13.84)分,处于一般水平。其中不良嗜好的管理、一般生活管理评分最高,急救管理、治疗依从性管理评分最低;女性患者不良嗜好管理和一般生活管理评分均显著高于男性(P<0.01),不同学历患者的急救管理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60岁患者在症状和疾病知识管理评分均高于>60岁患者(P<0.05和P<0.01)。其余各维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术后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临床护士应根据影响PCI患者自我管理的相关因素,制定针对性的自我管理支持方案,为长期的术后自我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自我管理水平 健康教育
下载PDF
沙库巴曲缬沙坦对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治疗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影响 被引量:22
5
作者 陈兆彦 孙强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79-382,共4页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在顽固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LVEF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顽固性心衰患者2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3例。观察组接受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对照...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在顽固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LVEF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顽固性心衰患者2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3例。观察组接受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方案,比较2组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浆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去甲肾上腺素(NE)、醛固酮水平、6 min步行试验距离及明尼苏达州心功能不全生命质量(MLHFQ)量表评分;对比2组治疗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2组LVEF、LVEDD、MLHFQ评分、6 min步行试验、NT-proBNP、hs-cTnT、NE及醛固酮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月2组LVEF及6 min步行试验距离明显升高(P<0.01),LVEDD、MLHFQ评分、NT-proBNP、hs-cTnT、NE及醛固酮水平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LVEF及6 min步行试验距离明显高于对照组,LVEDD、MLHFQ评分、NT-proBNP、hs-cTnT、NE及醛固酮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3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8.1%vs 83.5%,χ^(2)=4.867,P=0.027),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9.7%vs 3.9%,χ^(2)=1.377,P=0.241)。结论在顽固性心衰患者康复治疗中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同时药物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每搏输出量 肌钙蛋白T 去甲肾上腺素 醛固酮 缬沙坦
下载PDF
心肌缺血总负荷值、心率变异性及校正Q-T离散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22
6
作者 徐玮 宣玲 +1 位作者 卢冬雨 王洪巨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163-167,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总负荷值(TIB)、心率变异性(HRV)及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变化,并探讨它们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者131例,根据造影结果及临床病史,分为稳定型心... 目的:分析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总负荷值(TIB)、心率变异性(HRV)及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变化,并探讨它们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者131例,根据造影结果及临床病史,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35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35例和冠状动脉造影无异常组(对照组)30名。每组均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得出TIB、HRV指标(PNN50、SDNN、SDANN、RMSSD)及校正QTcd,进行对比分析;采用Gensini积分评定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析冠心病患者HRV指标与TIB、QTcd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比较所有研究对象不同范围QTcd的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结果:SAP组、UAP组和AM!组的HRV指标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P〈0.01);UAP组的HRV指标均较SAP组显著降低(P〈0.01);AMI组的HRV指标较UAP组显著降低(P〈0.01);UAP组和AMI组的TIB均较对照组和SAP组显著升高(P〈0.01);AMI组的TIB较UAP组显著升高(P〈0.01)。SAP组、UAP组和AMI组的QTcd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UAP组和AMI组的QTcd均较SAP组显著升高(P〈0.01);AM1组的QTcd值较UAP组显著升高(P〈0.01)。UAP组和AMI组的Gensini积分均较SAP组显著升高(P〈0.01);AMI组的Gensini积分较UAP组显著升高(P〈0.01)。I-IRV指标与Gensini积分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而TIB和QTcd与Gensini积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QTcd〉60ms者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最高(P〈0.05)。结论: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TIB、HRV指标、QTcd和Gensini积分有明显差异性;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严重,TIB、QTcd越大,而HRV越小;QTcd越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越高。TIB、HRV、QTcd对判断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肌缺血总负荷值 心率变异性 校正Q-T离散度
下载PDF
槲皮素治疗心力衰竭的分子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方 法 被引量:20
7
作者 谭鑫 鲜维 +4 位作者 陈永锋 李小荣 王其一 康品方 王洪巨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98-1206,共9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槲皮素治疗心力衰竭(HF)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TCMSP、PharmMapper、CTD和GeneCards数据库得到槲皮素和HF相关靶点,通过在线Venn网站得到槲皮素-HF交集靶点,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后导入Cytoscape3.7....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槲皮素治疗心力衰竭(HF)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TCMSP、PharmMapper、CTD和GeneCards数据库得到槲皮素和HF相关靶点,通过在线Venn网站得到槲皮素-HF交集靶点,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后导入Cytoscape3.7.2得到槲皮素治疗HF的核心靶点。通过R包进行GO、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Auto Dock Vina进行分子对接。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槲皮素处理HF细胞模型的AKT1、Phospho-AKT(Ser473)、eNOS、MMP9和Caspase-3的蛋白水平。结果分析得到80个槲皮素-HF交集靶点,槲皮素治疗HF核心靶点5个:AKT1、CASP3、MAPK1、MMP9和MAPK8。GO分析中,生物过程集中在对肽类激素的反应、磷脂酰肌醇介导的信号传导、脂多糖的反应、对细菌来源分子的反应和炎症反应的调节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富集最显著的信号通路为: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癌症中的蛋白多糖、PI3K-AKT信号通路、糖尿病心肌病和MAPK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显示槲皮素对5个核心靶点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显示,100μmol/L槲皮素可明显降低心力衰竭细胞AKT1、Phospho-AKT(Ser473)、eNOS、MMP9和Caspase-3水平(P<0.01)。结论槲皮素可能通过调节AKT1-eNOS-MMP9通路抗凋亡从而改善心力衰竭的病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心力衰竭 分子对接 网络药理学
下载PDF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9
8
作者 高大胜 陈东运 +2 位作者 包宗明 马宾 史晓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7期2642-2644,共3页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与近期发作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原因。方法:ACS患者于发作12h内入院,1周内行冠脉造影者98例入选,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1例、...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与近期发作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原因。方法:ACS患者于发作12h内入院,1周内行冠脉造影者98例入选,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77例。采用双抗体两步夹心ELISA法定量测量待测血清H-FABP;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所规定的冠脉血管图像记分分段评价标准,对病变狭窄程度进行分度、累及血管支数计算,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对冠脉血管病变狭窄程度、病变部位、范围进行定量评定;用H检验分析H-FABP是否大于8.0ng/mL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卡方检验分析血H-FABP与狭窄程度、病变支数的相关性,采用一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血清H-FABP与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程度。结果:H-FABP>8.0ng/mL组与H-FABP<8.0ng/mL组冠脉狭窄程度、累及支数及Gensini积分有明显差异(P<0.001);血清H-FABP与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一元回归分析结果,标准回归系数为0.658,P<0.001;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13.177+3.597x(y为Gensini积分,x为血中H-FABP浓度)。结论:H-FABP与近期发作ACS的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血清H-FABP升高是冠脉病变急性加重的直接结果,临床可根据血清H-FABP升高推断冠脉病变的危险度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急性心肌梗死 不稳定心绞痛 生化标志物
下载PDF
乳鼠心肌细胞和心脏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 被引量:16
9
作者 张乃菊 陈天平 祝晓光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558-561,共4页
目的:探讨一种简便、可靠的乳鼠心肌细胞和心肌成纤维细胞培养方法。方法:以组织块酶消化法分离细胞,通过差速贴壁分离法收集、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心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基本特征及生长特性的变化。... 目的:探讨一种简便、可靠的乳鼠心肌细胞和心肌成纤维细胞培养方法。方法:以组织块酶消化法分离细胞,通过差速贴壁分离法收集、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心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基本特征及生长特性的变化。结果:心肌细胞12 h基本贴壁、1-3天形成细胞簇并出现同步搏动,心肌细胞纯度为93%;心肌成纤维细胞第3-6代细胞生长良好,纯度达98%以上。结论:建立的乳鼠心肌细胞和心肌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方法是成熟、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人工培养 心肌细胞 心肌成纤维细胞 原代培养 乳鼠
下载PDF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17
10
作者 徐静 赵武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年第5期44-46,共3页
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及其原因,并总结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2月54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临床和护理资料。结果术后发生并发症9例(11例次),发生率为20.4%(11/54),其中电极脱位5例次(45.4%),... 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及其原因,并总结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2月54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临床和护理资料。结果术后发生并发症9例(11例次),发生率为20.4%(11/54),其中电极脱位5例次(45.4%),囊袋积血3例次(27.3%),起搏器感知功能障碍2例次(18.2%),起搏器综合征1例次(9.1%);所有并发症经相应处理后,患者均恢复正常。结论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以电极脱位和囊袋积血为多见;熟悉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相关理论知识、术后密切观察和护理,对预防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 植入术 并发症 护理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及PCI术后不良预后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李东戈 黄宇理 +3 位作者 康品方 王洪巨 胡司淦 唐碧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637-1640,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规范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氯吡格雷抵抗(CR)及PCI术后近期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107例ACS患者按是否合并T2DM随机分成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通过...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规范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氯吡格雷抵抗(CR)及PCI术后近期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107例ACS患者按是否合并T2DM随机分成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通过血栓弹力图(TEG)测定两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负荷量24 h后ADP途径的血小板抑制率;根据冠脉造影结果计算血管病变支数和Gensini评分。根据糖尿病组中患者入院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正常或偏高进行亚组分析。电话随访患者PCI术后6个月,比较CR组与非CR组之间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此外,对CR组中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亚组分析,比较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合并T2DM的ACS患者中13例(38.2%)出现CR,非糖尿病患者中11例(15.1%)出现CR,糖尿病组患者CR的发生率、多支病变发生率、病变复杂程度均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亚组分析发现,Hb A1c偏高组相比正常组,患者CR发生率更高(P<0.05)。CR组与非CR组相比,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更高;CR组亚组分析发现,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相比非糖尿病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更高(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的ACS患者更易出现CR,且冠脉多支病变发生率较高、病变程度更为复杂,糖尿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抑制效果欠佳与患者近期血糖控制不佳相关。CR患者PCI术后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预后不良,合并糖尿病的CR患者易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氯吡格雷抵抗 不良心血管事件
下载PDF
血清肌红蛋白联合SYNTAX-Ⅱ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近期预后的预测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陈赟赟 卢冬雨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61-965,共5页
目的分析肌红蛋白(Myb)联合SYNTAX-Ⅱ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急诊PCI术的AMI患者99例.根据PCI术后3个月内心脏不良... 目的分析肌红蛋白(Myb)联合SYNTAX-Ⅱ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急诊PCI术的AMI患者99例.根据PCI术后3个月内心脏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发病距PCI时间、Killip分级、术前心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Myb和SYNTAX-Ⅱ评分.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PCI术后近期预后的独立因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术前Myb水平与SYNTAX-Ⅱ评分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yb和SYNTAX-Ⅱ评分对PCI术后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术前Killip分级≥Ⅱ级(OR=1.984,P=0.028)、Myb增加(OR=1.881,P=0.045)和SYNTAX-Ⅱ评分增加(OR=2.073,P=0.026)为影响AMI患者PCI术后近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Myb水平与术前SYNTAX-Ⅱ评分和Killip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322,P=0.001;r=0.269,P=0.007),术前SYNTAX-Ⅱ评分与术前Killip分级呈显著的正相关(r=0.445,P<0.001);术前Myb、SYNTAX-Ⅱ评分以及两者联合预测PCI术后近期预后的AUC依次为0.783、0.863和0.920.结论术前Myb联合SYNTAX-Ⅱ评分对AMI患者PCI术后近期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有望应用于临床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红蛋白(Myb) SYNTAX-Ⅱ评分 急性心肌梗死(AMI)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α与原发性高血压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3
作者 寿广丽 蔡鑫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0年第3期430-432,共3页
肿瘤坏死因子-α是人体内最重要的炎症细胞因子之一,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细菌等作用,同时对各类细胞包括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心肌细胞的增殖也有调控作用。近年研究表明肿瘤坏死因子-α参与多种心脏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现对肿瘤... 肿瘤坏死因子-α是人体内最重要的炎症细胞因子之一,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细菌等作用,同时对各类细胞包括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心肌细胞的增殖也有调控作用。近年研究表明肿瘤坏死因子-α参与多种心脏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现对肿瘤坏死因子-α与高血压及其心血管重构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肿瘤坏死因子-Α 心血管重构
下载PDF
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模式在心血管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4
作者 周彤 宣玲 +2 位作者 王冬梅 张晶 张娜娜 《中华全科医学》 2022年第9期1569-1572,共4页
目的 探索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理念(CDIO)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在心血管专科护理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21年1-12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实习的79名护理专业实习生根据病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心血管2病区38名... 目的 探索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理念(CDIO)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在心血管专科护理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21年1-12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实习的79名护理专业实习生根据病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心血管2病区38名护理实习生为实验组,采用CDIO临床实践教学法,心血管1病区41名护理实习生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模式教学法。2组学生在结束科室实习任务后完成理论、操作技能考核,完成对护理程序4个过程、人文关怀能力等8个维度的临床实践能力评价;对2组带教老师进行临床教学质量评价。结果 实验组理论考核成绩、操作技能考核成绩[(95.61±1.59)分、(95.12±1.22)分]高于对照组[(76.07±8.91)分、(94.34±1.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方面,实验组学生在护理程序、人文关怀能力以及整体等8个维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实验组教学质量测评得分[(96.89±1.31)分]高于对照组[(90.46±1.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基于CDIO理念下教学模式能够激发护理专业实习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其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IO教学模式 心血管内科 护理教学
原文传递
认知行为干预对伴发焦虑抑郁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项伟 黄宇理 +3 位作者 马宾 姚惠强 李东戈 宣玲 《中华全科医学》 2018年第2期207-209,304,共4页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伴发焦虑抑郁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于2016年1月开始针对伴发焦虑抑郁ACS患者实施认知行为干预,选取实施前后6个月的患者分别设为...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伴发焦虑抑郁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于2016年1月开始针对伴发焦虑抑郁ACS患者实施认知行为干预,选取实施前后6个月的患者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SAS评分、SDS评分、SAQ评分、随访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SAS评分分别为(51.46±4.87)分、(45.43±3.67)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SDS评分分别为(55.23±6.91)分、(48.33±5.10)分;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SAS评分分别为(52.07±4.93)分、(40.08±2.43)分;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SDS评分分别为(54.95±6.77)分、(41.59±3.44)分;试验组患者干预后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前(t=2.473,2.911,2.582,3.172,均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SAQ评分分别为(55.60±4.90)分、(71.17±6.08)分;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SAQ评分分别为(54.18±4.65)分、(84.94±7.75)分;试验组患者干预后SA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前(t=2.762,3.553,P<0.005,P<0.001)。试验组患者随访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8.232,9.113,8.062,均P<0.005),同时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Z=-3.235,P<0.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用于伴发焦虑抑郁ACS患者可有效缓解负面情绪状态,提高日常生活质量,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并有助于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行为干预 抑郁焦虑 急性冠脉综合征 生活质量 预后
原文传递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4
16
作者 王羊洋 高大胜 《安徽医药》 CAS 2017年第11期1968-1971,共4页
该文综述了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详细介绍了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并从它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效能、危险分层、预后评价、指导治疗和判断疗效等各个方面所起的作用作了着重的论述... 该文综述了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详细介绍了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并从它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效能、危险分层、预后评价、指导治疗和判断疗效等各个方面所起的作用作了着重的论述。分析表明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中,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相对于其他心肌损伤标志物,如心肌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红蛋白,其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且在判定严重程度、疗效判断、预后评估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是急性心肌梗死可靠的生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急性心肌梗死 诊断
下载PDF
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半乳糖凝集素-3、B型钠尿肽联合检测对预测慢性心力衰竭不良预后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明远 陆国玉 +3 位作者 韩雨晴 马梦亭 朱明利 王凤超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0年第7期508-512,共5页
目的探讨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B型钠尿肽(BNP)联合检测对慢性心力衰竭(CHF)不良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11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CHF患者131例为CHF组,选择同期体... 目的探讨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B型钠尿肽(BNP)联合检测对慢性心力衰竭(CHF)不良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11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CHF患者131例为CHF组,选择同期体检且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无心力衰竭者40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及血清样本,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sST2和Galectin-3的表达水平,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BNP的表达水平;比较分析sST2、Galectin-3和BNP与CHF患者心功能分级的关系;记录CHF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并评估三者联合检测对预测CHF不良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 CHF组血清sST2、Galectin-3和BNP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分别为16.74、10.88,8.72,P<0.01),并随心功能分级增加而升高(F分别为130.77、83.70、184.18,P<0.01),但LVEF随心功能分级增加而减少(F=17.25,P<0.01);CHF患者中MACE组sST2、Galectin-3和BNP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MACE组(t分别为9.43、8.08,9.79,P<0.01);sST2、Galectin-3和BNP预测CHF发生MACE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分别为0.891、0.853和0.881(P<0.05),三指标联合(sST2+Galectin-3+BNP)的AUCROC为0.910,敏感性为86.2%,特异性为83.3%(P<0.05),其预测效能更高。结论 sST2、Galectin-3、BNP联合检测对评估CHF病情严重程度及预测MACE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 半乳糖凝集素-3 B型钠尿肽 慢性心力衰竭 不良心血管事件
下载PDF
以“微课程”为载体的CBL教学在心血管内科见习带教中的应用探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妙男 周晓宇 +4 位作者 杨晓迪 史晓俊 宣玲 张宁汝 王洪巨 《淮海医药》 CAS 2018年第5期621-623,共3页
目的:探讨以"微课程"为载体的病案教学方法(CBL)在临床心血管内科见习生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名某校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见习生分为2组,对照组30名,采用传统的CBL教学模式进行见习授课;观察组30名,采用CBL教学结合微课... 目的:探讨以"微课程"为载体的病案教学方法(CBL)在临床心血管内科见习生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名某校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见习生分为2组,对照组30名,采用传统的CBL教学模式进行见习授课;观察组30名,采用CBL教学结合微课程教学的模式授课。通过综合考核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果,评估以"微课程"为载体的CBL教学法在心血管内科见习生带教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学生的理论知识、病例分析考核成绩及课程总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P<0.05);病历书写和体格检查考核成绩2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观察组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师生间沟通能力、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心血管内科临床见习带教中引入以"微课程"为载体的CBL教学法,可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见习生的求知欲望,以提升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们主动思考、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 病案教学 微课程
下载PDF
老年冠心病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19
作者 王文娟 许华山 +1 位作者 邓铸 宣玲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502-1504,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该院2007年3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120例冠心病合并急性应激障碍的老年患者,并随机选取同时期的120例单纯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个人史、既往史进行统计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该院2007年3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120例冠心病合并急性应激障碍的老年患者,并随机选取同时期的120例单纯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个人史、既往史进行统计分析,并发放症状自评量表(SCL-90)、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量表、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并对两组患者的上述量表及问卷的得分进行比较。结果急性应激障碍组与单纯冠心病组患者在一般情况、个人史、既往史、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及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评分等方面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应激障碍与其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状况、经济状况、个人史、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及其整体的心理状况有密切联系,在对患者治疗及护理中,应对上述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干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急性应激障碍
下载PDF
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科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4
20
作者 唐丽君 张晶 +3 位作者 张明明 黄传君 丁翠 王金婉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2期1745-1746,共2页
目的: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科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12月诊治的6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32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2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风险管理。2组均于患者出院时总结护理情况以及调查患者治... 目的: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科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12月诊治的6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32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2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风险管理。2组均于患者出院时总结护理情况以及调查患者治疗后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合格率和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风险管理可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规避风险因素,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护理风险管理 效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