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具身-生成的认知科学:走出“战国时代” 被引量:25
1
作者 陈巍 郭本禹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14年第2期111-116,共6页
具身-生成取向正在引领当代认知科学加速发展,然而学术界在理解"具身-生成"的内涵上却正陷入"战国时代",这严重影响了该取向的理论效力。通过分析来自交叉学科的相关证据,发现"具身"与"生成"... 具身-生成取向正在引领当代认知科学加速发展,然而学术界在理解"具身-生成"的内涵上却正陷入"战国时代",这严重影响了该取向的理论效力。通过分析来自交叉学科的相关证据,发现"具身"与"生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相互支撑。具身认知主要考察嵌入在社会情境中的身体结构、活动、内容与形式对认知活动的影响。"生成"强调认知结构在大脑、身体与环境的结构性耦合中涌现出来的动态机制,尤其是知觉-行动环路的作用。未来,具身-生成的认知科学只有在应对来自经典认知科学的挑战过程中才有可能走出"战国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认知 生成认知 身体内容 自治 知觉生成解释
下载PDF
同感等于镜像化吗?——镜像神经元与现象学的理论兼容性及其争议 被引量:23
2
作者 陈巍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6-107,共12页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在现象学内部激起了一种新的自然主义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深化了交互主体性学说。镜像神经元活动产生了具身模拟,从而在主体间实现了意向性的感知运动的交互共鸣,这似乎与现象学传统对同感的描述有共通之处。然而,镜像神...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在现象学内部激起了一种新的自然主义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深化了交互主体性学说。镜像神经元活动产生了具身模拟,从而在主体间实现了意向性的感知运动的交互共鸣,这似乎与现象学传统对同感的描述有共通之处。然而,镜像神经元与现象学理论在交融互惠后也出现了明显的裂隙。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镜像神经元与现象学同感理论的兼容性——二者均挑战了这样的观点,即对他心进行理论性、反思性的元表征路径是同感的基本路径。鉴于此,对二者关系的考辨仍有赖于对未来神经科学实验与现象学洞见之间持续深入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神经元 具身模拟 交互主体性 同感
原文传递
身体意象可塑吗?--同步性和距离参照系对身体拥有感的影响 被引量:19
3
作者 张静 陈巍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33-945,共13页
身体意象是个体在意识层面对与身体有关的知觉、态度及信念,它的稳定性与可塑性一直存在争论。本研究使用方位追踪仪、数据手套及投影仪,通过2个实验考查虚拟手错觉中距离参照系对身体拥有感的影响。实验1在虚拟环境中采用经典橡胶手错... 身体意象是个体在意识层面对与身体有关的知觉、态度及信念,它的稳定性与可塑性一直存在争论。本研究使用方位追踪仪、数据手套及投影仪,通过2个实验考查虚拟手错觉中距离参照系对身体拥有感的影响。实验1在虚拟环境中采用经典橡胶手错觉的变式,考察同步性和虚拟手位置对拥有感的影响;实验2引入距离参照系,考察在不同参照条件下被试对同一个位置的虚拟手在不同同步情况下的拥有感错觉。研究结果发现:(1)无论是同步性还是距离都会对虚拟手错觉中的拥有感产生影响,即同步比不同步条件下、距离近比距离远条件下拥有感显著;(2)不同的距离参照系对同一位置的拥有感体验影响差异显著,先近后远的呈现方式会减弱错觉而先远后近的呈现方式则会加强错觉。这一发现与身体拥有感是受稳定的身体意象调节的假设并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手错觉 虚拟手错觉 身体意象 距离参照系 拥有感
下载PDF
自闭症碎镜理论之迷思:缘起、问题与前景 被引量:13
4
作者 潘威 陈巍 +1 位作者 汪寅 单春雷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58-973,共16页
自闭症患者在社会沟通和交往障碍上主要涉及社会情感互动缺陷、非语言行为交流缺陷、发展维持和理解人际关系的缺陷。该群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潜在自动的直觉成分受损被视为其独特的临床症状。鉴于镜像神经元系统在社会认知的直觉成分上... 自闭症患者在社会沟通和交往障碍上主要涉及社会情感互动缺陷、非语言行为交流缺陷、发展维持和理解人际关系的缺陷。该群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潜在自动的直觉成分受损被视为其独特的临床症状。鉴于镜像神经元系统在社会认知的直觉成分上扮演的重要角色,该系统的功能障碍假说(或称"碎镜"理论)被提出并用以解释自闭症的成因及其异常表现。然而,在经历了10年的发展与证据检验后,该理论潜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当前的研究显示,迄今为止人类镜像神经元系统的研究存在内在缺陷,镜像神经元系统至多是社会认知的附带原因,该系统功能障碍也并非自闭症患者社会认知障碍的必要条件。碎镜理论面临来自临床行为研究与认知神经科学实验证据的广泛质疑。未来,伴随自闭症研究对象的变化,镜像神经元的社会响应学说的提出,双个体范式、第二人称神经科学范式与计算精神病学的兴起,镜像神经元与自闭症的真正关系将有望得以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闭症 镜像神经元 碎镜理论 社会认知 动作模仿 社会响应
下载PDF
“镜像”的内涵与外延:围绕镜像神经元的争议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波 陈巍 +1 位作者 张静 袁逖飞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05-418,共14页
镜像神经元被认为是改变认知神经科学的重要发现,它的发现为迄今为止许多行为实验难以检验的心智或认知现象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研究视角。然而,镜像神经元在社会认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却引起了研究者的激烈争论。系统回顾镜像神经元研究中... 镜像神经元被认为是改变认知神经科学的重要发现,它的发现为迄今为止许多行为实验难以检验的心智或认知现象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研究视角。然而,镜像神经元在社会认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却引起了研究者的激烈争论。系统回顾镜像神经元研究中的争议,可以尝试以争论焦点出现的逻辑关系和性质为依据将其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镜像"内涵"的争议,主要包括镜像神经元是否存在及其起源的争议。另一类则主要围绕镜像"外延"的争议,即有关镜像神经元系统和镜像机制的争议。未来的研究必须摒弃将镜像神经元视为"认知科学圣杯"的神经还原主义倾向,将之视为一个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并将焦点转向关注镜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神经元 镜像内涵 镜像外延 镜像神经元系统 镜像机制
下载PDF
成人依恋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社会支持和个人评价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9
6
作者 胡丹莹 丁峻 +1 位作者 陈巍 李杭东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50-753,共4页
目的:探索社会支持和个人评价在成人依恋和大学生孤独感关系中的多重中介作用。方法:选取596名大学生,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个人评价问卷(PEI)和孤独感量表(UCLA)分别测量其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个人评... 目的:探索社会支持和个人评价在成人依恋和大学生孤独感关系中的多重中介作用。方法:选取596名大学生,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个人评价问卷(PEI)和孤独感量表(UCLA)分别测量其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个人评价及孤独感的水平。结果:(1)依恋回避对孤独感的直接效应显著;社会支持中的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两个因子在依恋回避对孤独感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支持利用度和个人评价在依恋回避对孤独感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2)依恋焦虑对孤独感的直接效应显著;个人评价在依恋焦虑对孤独感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结论:社会支持和个人评价在成人依恋对孤独感的影响中起多重中介效应,且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两个维度的中介机制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孤独感 成人依恋 个人评价 社会支持 中介作用
原文传递
如何理解直接社会感知中的“直接”要义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巍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4-31,共8页
心灵哲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中读心的主流理论模型与经验科学证据都普遍接受了他心的不可观察原则。近期,受现象学洞见与神经科学发现的双重启示,直接社会感知理论的兴起挑战了上述原则。该理论主张至少某些心理状态和过程或其某些部分... 心灵哲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中读心的主流理论模型与经验科学证据都普遍接受了他心的不可观察原则。近期,受现象学洞见与神经科学发现的双重启示,直接社会感知理论的兴起挑战了上述原则。该理论主张至少某些心理状态和过程或其某些部分有时是可见的,能够被他人直接感知。需要澄清的是,"直接"并不意味着在人格层面上的"无意识",也不意味着亚人格层面上的"镜像化",更不意味着重返"行为主义"怀抱。一种理想的"直接"内涵是接受他心的构成观,将心灵视为具有复杂结构的混合实体。对于这样一个由内在心理状态和外在身体行为构成的"表达性的统一体"而言,看见构成其的行为就是看见了他心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心问题 不可观察性原则 直接社会感知 镜像神经元 构成观
原文传递
杜威反射弧概念中的具身认知思想 被引量:9
8
作者 陈安娜 陈巍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51-255,共5页
伴随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兴起,大量研究者开始在具身认知这一主张上达成共识,即有机体的身体运动以及与身体运动相关的特征和感觉经验(或称身体经验)在认知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有机体的身体又嵌入在其所处的动态环境之中,从而形成一个不... 伴随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兴起,大量研究者开始在具身认知这一主张上达成共识,即有机体的身体运动以及与身体运动相关的特征和感觉经验(或称身体经验)在认知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有机体的身体又嵌入在其所处的动态环境之中,从而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杜威在《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一文中的论证蕴含了上述具身认知思想的雏形,主要体现在:(1)身体运动协调构成了感觉运动回路。(2)在身体运动协调基础上形成的身体经验在感觉运动回路中具有连续性。(3)感觉运动回路中的身体运动与经验以环境为背景,最终目的是为了适应环境。未来的具身认知研究可以借鉴杜威所论证的反射弧概念,对上述三个方面作出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认知 杜威 反射弧 感觉运动回路 经验连续性 环境适应
下载PDF
投射性认同的三次转向:内涵演变与概念比较 被引量:8
9
作者 陈劲骁 陈巍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14-620,共7页
投射性认同发端自Freud的投射概念,后由Klein正式提出,经过Bion,Resenfeld,Grotstein等人的发展,已经成为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内涵演变经历了从单向投射到双向互动,从内心幻想到现实交流,从母婴关系到咨访关系的三次重要转向。... 投射性认同发端自Freud的投射概念,后由Klein正式提出,经过Bion,Resenfeld,Grotstein等人的发展,已经成为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内涵演变经历了从单向投射到双向互动,从内心幻想到现实交流,从母婴关系到咨访关系的三次重要转向。投射性认同较投射而言是一种更成熟复杂的防御机制,与移情的差异则体现在起因、内容和结果等方面。近年来,神经精神分析的兴起与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为理解投射性认同的发生机制提供了神经生物学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射性认同 投射 移情 神经精神分析
下载PDF
镜像神经元、同感与共享的多重交互主体性——加莱塞的现象学神经科学思想及其意义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巍 何静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1-97,共7页
将个体独特的"在世之在"转译成他们大脑-身体系统的独特运作方式是未来科学研究的一大系统工程与核心目标。为此,意大利神经生理学家维多利奥·加莱塞及其带领的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现象学神经科学"的工作。这些... 将个体独特的"在世之在"转译成他们大脑-身体系统的独特运作方式是未来科学研究的一大系统工程与核心目标。为此,意大利神经生理学家维多利奥·加莱塞及其带领的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现象学神经科学"的工作。这些工作借助现象学与神经科学的联姻,系统考察了镜像神经元的功能与同感的神经基础,并将之与胡塞尔、斯坦茵及梅洛-庞蒂等的现象学思想交互阐发。按照现象学神经科学的解读,当我们观察到其他活的个体之时,面对的是他们的一整套表达能力。我们与他人之间是一种"共享的多重交互主体性"。观察到的社会刺激的感觉描述等价于观察者所产生的与动作、情绪和情感有关的身体状态的内部表征,就好像他们自己做了相似的动作或体验了相似的情绪和情感。这为现象学与神经科学对于同感的讨论产生了丰富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多利奥·加莱塞 现象学神经科学 镜像神经元 同感 共享的多重交互主体性
下载PDF
机器遭遇他心:人机互动时代的社会认知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巍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27,共12页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社会机器人正坚定地从虚构走向现实。随着复杂的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遍,社会机器人的开发亟需妥善处理机器人、人类和情境的关系。当前,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正在努力解决人类如何感知并与这些智能体互动,以...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社会机器人正坚定地从虚构走向现实。随着复杂的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遍,社会机器人的开发亟需妥善处理机器人、人类和情境的关系。当前,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正在努力解决人类如何感知并与这些智能体互动,以及人脑在多大程度上将智能机器纳入人类社会环境等问题。人类与机器人互动的最新发现、当前挑战和未来方向呈现出跨学科视角的复杂性,并逐渐衍生出人机互动与社会认知的互惠约束问题,具体涉及人机互动的拟人化以及第二人称特征。相关思考酝酿出人机互动的社会神经科学框架。该框架聚焦拟人化人机互动在非言语交流上的多维空间与特征相似性,并借助第二人称神经科学范式比较了人-人互动和人-机互动的神经机制。机器他心的未来仍有待整合来自认知计算神经科学、社会神经科学、心理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等不同但互补的研究领域的发现,从而重塑社会机器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潜力和限制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心问题 社会机器人 人机互动 社会认知 拟人论
原文传递
自闭症共情-系统化理论述评 被引量:7
12
作者 齐星亮 陈巍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61-1266,共6页
共情-系统化(Empathizing–Systemizing,E-S)理论是自闭症研究领域中的新兴理论,是对"心盲"理论的扩展。该理论认为自闭症个体的共情缺损,系统化无损甚至超常,并用这两个心理机制全面地解释了自闭症的社交障碍和沟通障碍两种... 共情-系统化(Empathizing–Systemizing,E-S)理论是自闭症研究领域中的新兴理论,是对"心盲"理论的扩展。该理论认为自闭症个体的共情缺损,系统化无损甚至超常,并用这两个心理机制全面地解释了自闭症的社交障碍和沟通障碍两种社会性特征以及兴趣狭窄、行为刻板和能力孤岛三种非社会性特征。文章概述了共情-系统化理论的形成过程、证据以及该理论与其它重要理论的关系,并就共情的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的关系、共情和系统化的关系以及共情和系统化的生理基础等问题进行了反思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闭症 共情 系统化 “原理”
下载PDF
具身认知向何处去?——兼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肇端、愿景与隐忧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4,共12页
以具身认知为代表的第二代认知科学质疑了“物理符号系统假设”及其衍生的计算表征主义,其核心观点旨在解释全部感知、认知和运动能力依赖于自主体身体的各个方面。基于上述共识,4E认知借助突出感知运动系统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认知可... 以具身认知为代表的第二代认知科学质疑了“物理符号系统假设”及其衍生的计算表征主义,其核心观点旨在解释全部感知、认知和运动能力依赖于自主体身体的各个方面。基于上述共识,4E认知借助突出感知运动系统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认知可供性理论,基于知觉经验的具身概念等一系列观念与证据描绘出一幅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蓝图愿景。然而,神经还原主义的魔咒提醒具身认知研究者,仅仅描述神经元的激活模式无法解释心理活动或认知过程是如何发生的。解释的贫瘠使得具身认知效应的信度和效度屡被质疑。预测加工对认知“三明治模型”的消解,从认识论根源上超越了两代认知科学围绕身心问题争论的历史僵局。具身认知在当前遇到的诸多困境警示了第二代认知科学仍存在方法论隐忧,未来围绕具身认知目的、方法、概念基础和动机的辩论,将持续为认知科学内部多学科之间的交流、交锋与交融提供新灵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 具身认知 认知科学 物理符号系统假设 镜像神经元 社会可供性
原文传递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动作词汇加工对健康人运动皮质兴奋性及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思聪 季相通 +6 位作者 王权 沈浩峰 朱逸溪 胡瑞萍 陈巍 袁逖飞 单春雷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12-417,共6页
目的 探讨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动作词汇加工对健康人运动皮质兴奋性及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实验一:利用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检查18例健康志愿者在进行具体动作动词及抽象动词语义理解加工时其大... 目的 探讨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动作词汇加工对健康人运动皮质兴奋性及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实验一:利用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检查18例健康志愿者在进行具体动作动词及抽象动词语义理解加工时其大脑运动皮质兴奋性变化。实验二: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采用自身交叉设计的前后对照方法对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3周观察。在第1周、第3周要求患者认真观察代表具体动作的动词文字图片,并进行默读、复述和语义理解;第2周要求患者观察代表抽象动词词汇的文字图片,并进行默读、复述和语义理解。每周训练5d,每天训练30min。分别于训练前、训练1周、训练2周、训练3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香港版偏瘫上肢功能测试(FTHUE-HK)、简易上肢功能量表(STEF)进行上肢运动功能评定。 结果 TMS-MEP检查显示具体动作动词语义加工较抽象动词语义加工能引起MEP波幅显著增高、潜伏期明显缩短。经3周训练后8例脑卒中患者上肢FMA评分、STEF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与抽象动词加工训练比较,动作动词加工训练能更显著提高患者上肢FMA评分、STEF评分(P〈0.05)。训练1周、2周、3周后患者MAS评分均较训练前显著改善(P〈0.05)。训练1周后与训练前FTHUE-HK评分差值以及训练3周后与训练2周后评分差值均显著大于训练2周后与训练1周后评分差值。 结论 具体动作动词语义加工较抽象动词语义加工能更显著增强健康志愿者运动皮质兴奋性,具体动作动词加工训练更有利于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认知 动作动词加工 脑卒中 偏瘫 经颅磁刺激
原文传递
胡塞尔时间意识结构的神经现象学重释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巍 李恒威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1-108,共8页
时间意识(Zeitbewuβtseins)及其分析曾被胡塞尔冠以“整个现象学工作中最重要领域”,以及“最困难的现象学问题”。胡塞尔本人相继在《内在时间意识的现象学讲座》(1904—1905)、《贝尔瑙手稿》(Bemau Manuscripts)与《C手稿》... 时间意识(Zeitbewuβtseins)及其分析曾被胡塞尔冠以“整个现象学工作中最重要领域”,以及“最困难的现象学问题”。胡塞尔本人相继在《内在时间意识的现象学讲座》(1904—1905)、《贝尔瑙手稿》(Bemau Manuscripts)与《C手稿》(1929—1935)中对时间意识进行了艰涩卓绝的现象学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时间意识 现象学分析 胡塞尔 意识结构 重释 神经 手稿
原文传递
心理学的底层逻辑与框架(笔会)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巍 蒋柯 +5 位作者 刘燊 刘嘉 傅安国 彭彦琴 王波 张建新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8,共28页
心理学界将超越特殊而具体研究领域的理论思考称为“理论心理学”,这大致相当于对广泛心理学内容进行的哲学思考。而当前心理学界缺乏有效的心理学知识供给,特别缺乏中观和宏观的理论知识。科学研究的进步,应该将重点放在训练研究者的... 心理学界将超越特殊而具体研究领域的理论思考称为“理论心理学”,这大致相当于对广泛心理学内容进行的哲学思考。而当前心理学界缺乏有效的心理学知识供给,特别缺乏中观和宏观的理论知识。科学研究的进步,应该将重点放在训练研究者的底层逻辑思维,从而有足够的胆识去“推翻”旧有理论并创建新的理论。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无论如何也无法摆脱人文哲学关于“主体性”在历史文化中实践的思辨底层框架。心理学界应当进行一些建立中国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尝试,把身边的具体问题看清楚,以不可替代的新理论、新体系突显其创造性和创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心理学 认知科学 底层认识论逻辑 底层思辨框架
下载PDF
从生命性到活力形态:通达他心的神经过程哲学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巍 董达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32,共11页
伴随哲学中的自然主义转向,他心问题迎来复兴。其中,一个奠基性的观念在于重塑了知觉在我们通达他心中扮演的角色,并开始与笛卡尔时代以来占据心灵哲学与认知科学实验室的推理主义分庭抗礼。知觉作为一种自主体独有的即时性、动态性心... 伴随哲学中的自然主义转向,他心问题迎来复兴。其中,一个奠基性的观念在于重塑了知觉在我们通达他心中扮演的角色,并开始与笛卡尔时代以来占据心灵哲学与认知科学实验室的推理主义分庭抗礼。知觉作为一种自主体独有的即时性、动态性心理活动,具有深刻的生物演化根基,但上述特征在对他心问题的经典分析中受到忽视。本文尝试整合种系发生学层面上的生命性感知机制与个体发生学层面上的活力形态理论,为他心直接感知理论提供认识论辩护。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入新兴的第二人称神经科学,论证了一种通达他心的方法论进路——神经过程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心 生命性感知 活力形态 第二人称神经科学 神经过程哲学
下载PDF
人不是物:社会认知的稽古维新
18
作者 董达 陈巍 《心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3-189,共17页
当代社会认知的理论版图可分为经典概念工具箱与正在与之对抗的新概念工具两部分。经考证,理论论和模拟论等经典概念工具集中诞生于1980年代的美国认知科学界,可以被视为1956认知革命蔓延至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产物,而新概念工具可以被视... 当代社会认知的理论版图可分为经典概念工具箱与正在与之对抗的新概念工具两部分。经考证,理论论和模拟论等经典概念工具集中诞生于1980年代的美国认知科学界,可以被视为1956认知革命蔓延至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产物,而新概念工具可以被视为与第二代认知革命相适合的替代理论。历史上,社会心理学接受了认知主义的“物”的抽象认知原理,也全盘接受了它带来的理论负荷,即对“人”的感知被还原为对“物”的感知,并且隶属于后者。然而,基于“物”的抽象认知原理始终无法与社会认知的以“人”为本的实践经验相结合,也未能实现该领域的自治。事实上,这一理论困难并非一直存在于“社会认知”的历史路径中,至少在以Heider为标志性人物的1950年代早期社会认知中便不是这样。Heider“人不是物”理论体系在个体层面上包括知觉实在论、事件归因和生命性−非生命性范畴区分三个部分,但是第三个理论部件彼时囿于作者主题侧重、证据不足、技术匮乏等多种原因未能完成。结合当代来自演化和比较的、行为和发展的以及神经通路假设的新证据,通过重新发掘并最终完整构建了“人不是物”论题,尝试为当代社会认知理论困难提供一个建设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认知 人的感知 认知革命 生命性 主体间性
未完结的本能:郭任远与中国本能论战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巍 王勇 郭本禹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31-444,共14页
受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深刻影响,"本能"这一概念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逐渐成为人类和动物心理学的核心议题。年轻的中国发展心理生物学家郭任远在美国心理学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本能运动。返回中国后,他持续阐发其激进... 受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深刻影响,"本能"这一概念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逐渐成为人类和动物心理学的核心议题。年轻的中国发展心理生物学家郭任远在美国心理学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本能运动。返回中国后,他持续阐发其激进行为主义思想,推动了"中国现代心理学史上三场争论之一"的本能论战。这场争论不仅促使艾伟、潘菽、高觉敷等心理学家纷纷参与,还吸引了周建人、李石岑等公共知识分子的目光。郭任远的理论主张与实验工作,桥接起了本能争论的中国与世界战场,并激荡起诸多积极、消极与混合反应。论战加速了本能的心理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从"扶手椅"迈向"实验室",也深陷混淆发育解释与进化解释的历史圈套。虽然郭任远及其推动的中国本能论战并没有实现对本能心理学的"完结",但却揭示出语义和信仰在科学研究中的认识论价值。这种理论渗透的意识形态最终确立起郭氏在行为科学史上独特的学术地位,并为本能演变成"未完结"的、开放的科学问题提供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任远 本能 反本能运动 行为主义 遗传
下载PDF
理论心理学的历史反思与时代担当(笔会) 被引量:5
20
作者 乐国安 彭运石 +7 位作者 郭斯萍 高申春 高峰强 贾林祥 汪凤炎 阎书昌 舒跃育 陈巍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年第2期1-26,共26页
理论心理学研究在整个心理学的发展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我国的理论心理学也曾经历经辉煌、成果丰硕。但如今,相较于心理学的各实证研究领域而言,我国理论心理学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当前在心理学界普遍存在着重实证研究、轻理... 理论心理学研究在整个心理学的发展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我国的理论心理学也曾经历经辉煌、成果丰硕。但如今,相较于心理学的各实证研究领域而言,我国理论心理学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当前在心理学界普遍存在着重实证研究、轻理论研究的倾向。“理论心理学”遭到来自“科学心理学”的质疑甚至否定。本刊特邀请10位理论心理学专家,回顾了理论心理学的历史,直面当前理论心理学的“困惑”与“危机”,并为今后的理论心理学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心理学 困惑 反思 时代担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