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 被引量:209
1
作者 母义明 纪立农 +33 位作者 宁光 李光伟 单忠艳 李焱 孙子林 李延兵 赵家军 王卫庆 朱大龙 洪天配 童南伟 周智广 邹大进 刘超 李强 郭立新 彭永德 陈璐璐 肖新华 余学锋 王佑民 姬秋和 李启富 李春霖 李全民 时立新 李益明 石勇铨 翟所迪 赵志刚 杨婉花 纪立伟 赵荣生 吴久鸿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71-884,共14页
自2014年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发布以来,该共识已成为临床医生正确认识、合理使用二甲双胍的重要学术参考文献。近两年来,针对二甲双胍的研究涌现出了一些新的临床证据,如2016年发表的中国最新二甲双胍联合二肽基肽酶-4(DPP-4... 自2014年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发布以来,该共识已成为临床医生正确认识、合理使用二甲双胍的重要学术参考文献。近两年来,针对二甲双胍的研究涌现出了一些新的临床证据,如2016年发表的中国最新二甲双胍联合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临床研究显示,无论单药还是联合治疗,二甲双胍均能有效降低HbA1c;2015年ADA/EASD立场声明,建议放宽二甲双胍用于中度肾功能不全T2DM患者的限制;欧洲版说明书已删除慢性心力衰竭的禁忌证;2015年,中国研究显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口服降糖药治疗能有效改善IR、更好地控制体重及成本-效益比更佳等。因此,内分泌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对2014年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双胍 共识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被引量:84
2
作者 母义明 纪立农 +31 位作者 宁光 李光伟 单忠艳 李焱 孙子林 李延兵 赵家军 王卫庆 朱大龙 洪天配 童南伟 周智广 邹大进 刘超 李强 郭立新 彭永德 陈璐璐 肖新华 余学锋 王佑民 姬秋和 李启富 李春霖 时立新 李益明 石勇铨 赵志刚 杨婉花 纪立伟 赵荣生 吴久鸿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73-681,共9页
二甲双胍自1957年问世,应用于临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当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近年来有多种新型降糖药物上市,但二甲双胍仍是在全球使用量迅速增加的经典口服降糖药物.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单药/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 二甲双胍自1957年问世,应用于临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当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近年来有多种新型降糖药物上市,但二甲双胍仍是在全球使用量迅速增加的经典口服降糖药物.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单药/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以及良好的卫生经济学效益证据.无论对于血糖控制,还是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其都有明确的临床证据.因此,该药已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双胍 共识 糖尿病
原文传递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被引量:74
3
作者 母义明 纪立农 +22 位作者 杨文英 洪天配 朱大龙 单忠艳 郭立新 陈璐璐 童南伟 李焱 李延兵 李启富 彭永德 肖新华 姬秋和 余学锋 石勇铨 孙子林 李益明 李强 冉兴无 李全民 尹士男 吕肖锋 祝开思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85-392,共8页
中国T2DM伴餐后血糖(PPG)升高的患者比例高。控制餐后高血糖对于HbA_1c达标非常重要。为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管理糖尿病,一部分中国专家基于国内外临床证据及临床经验,制订了《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本共识概述了... 中国T2DM伴餐后血糖(PPG)升高的患者比例高。控制餐后高血糖对于HbA_1c达标非常重要。为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管理糖尿病,一部分中国专家基于国内外临床证据及临床经验,制订了《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本共识概述了餐后高血糖的定义和危害,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关系,餐后高血糖的管理策略,以及控制餐后高血糖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糖 餐后 糖尿病并发症 共识
原文传递
磺脲类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 被引量:42
4
作者 母义明 杨文英 +14 位作者 朱大龙 余学锋 童南伟 石勇铨 李焱 郭立新 姬秋和 陈璐璐 肖新华 李延兵 尹士男 李全民 徐向进 向光大 祝开思 《药品评价》 CAS 2017年第1期5-12,54,共9页
磺脲类药物是发现最早和使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物之一,在国内外2型糖尿病管理指南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磺脲类药物可以与多种其他降糖药物联合应用,且可作为治疗方案的基础用药之一长期使用。为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磺脲类药物的认识... 磺脲类药物是发现最早和使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物之一,在国内外2型糖尿病管理指南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磺脲类药物可以与多种其他降糖药物联合应用,且可作为治疗方案的基础用药之一长期使用。为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磺脲类药物的认识,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内分泌专家基于循证证据的进展,对2004年版《磺脲类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新版共识采用问答的形式阐明了当前磺脲类药物的临床地位、作用机制、疗效、安全性以及特殊人群用药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脲类药物 共识 临床应用
下载PDF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修饰人血清白蛋白对人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被引量:39
5
作者 林炜栋 陆树良 +9 位作者 青春 姚敏 陈向芳 向军 乔亮 刘英开 董叫云 施桂英 廖镇江 史济湘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572-576,共5页
目的 探讨晚期糖基化终产物 (AGE)在糖尿病难愈创面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 4细胞与不同浓度的AGE修饰人血清白蛋白 (AGE HSA)在体外共同培养。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 (MTT)比色法、锥虫蓝排斥实验和活... 目的 探讨晚期糖基化终产物 (AGE)在糖尿病难愈创面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 4细胞与不同浓度的AGE修饰人血清白蛋白 (AGE HSA)在体外共同培养。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 (MTT)比色法、锥虫蓝排斥实验和活细胞计数检测AGE HSA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采用AnnexinVFitc和碘化丙啶 (PI)染色 ,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百分率 ,同时应用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凋亡或死亡细胞AnnexinVFitc和PI的荧光染色 ;利用透射电镜和光镜观察AGE HSA对内皮细胞的形态学影响。结果 内皮细胞经 12 .5、2 5和 5 0 μg/mlAGE HSA干预 2d后 ,各干预组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均P >0 0 5 ) ,而于 4d和 6d后明显低于对照组 ,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上升。内皮细胞经 10 0或 2 0 0 μg/mlAGE HSA干预 6、12、2 4、4 8h后 ,MTT法测其吸光度A值在各时相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同时内皮细胞出现特异性的凋亡形态学变化 ,AnnexinVFitc阳性和 /或PI阳性的细胞逐渐增多 ,流式细胞仪测定的各时相点凋亡细胞百分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且凋亡或死亡细胞数量随AGE HSA作用时间及浓度的增加而增多。结论 AGE HSA能抑制内皮细胞增殖 ,并可以诱导其凋亡 ,而且与作用时间及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 糖基化终产物 修饰 血清白蛋白 血管内皮细胞 生长抑制作用
原文传递
比较地特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与中性精蛋白锌胰岛素联合可溶性人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33
6
作者 郭晓蕙 李启富 +4 位作者 石勇铨 卜瑞芳 刘精东 曲伸 高妍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探讨使用1次/d基础胰岛素或2次/d预混胰岛素联合或未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但血糖控制欠佳的T2DM住院患者采用地特胰岛素+门冬胰岛素±二甲双胍方案(胰岛素类似物组)是否优效于中性精蛋白锌胰岛素+可溶性人胰岛素±二甲双胍方... 目的探讨使用1次/d基础胰岛素或2次/d预混胰岛素联合或未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但血糖控制欠佳的T2DM住院患者采用地特胰岛素+门冬胰岛素±二甲双胍方案(胰岛素类似物组)是否优效于中性精蛋白锌胰岛素+可溶性人胰岛素±二甲双胍方案(人胰岛素组)。方法两组住院治疗2周并进行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8个时点血糖平均值较治疗前下降,两组间下降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57)。两组不良反应事件、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均较低,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和低血糖报告,胰岛素类似物组总体低血糖事件和日间低血糖发生率较人胰岛素组低(P=0.0056、0.0263)。结论胰岛素类似物和人胰岛素的基础-餐时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均可改善T2DM住院患者血糖水平,但胰岛素类似物组总体低血糖和日间低血糖风险较人胰岛素组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特胰岛素 门冬胰岛素 中性精蛋白锌胰岛素 可溶性人胰岛素 基础-餐时 糖尿病 2型
原文传递
代谢综合征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31
7
作者 刘志民 刘子毓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337-338,共2页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指肥胖、胰岛素抵抗、糖调节受损或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及微量白蛋白尿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在个体内聚集的状态,并最终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临床综合征。随着...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指肥胖、胰岛素抵抗、糖调节受损或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及微量白蛋白尿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在个体内聚集的状态,并最终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临床综合征。随着人类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MS的患病率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加,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疾病 肥胖症 胰岛素抗药性 糖尿病 高血压 高尿酸血症
下载PDF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胱抑素C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被引量:30
8
作者 陈海燕 宝轶 +3 位作者 叶菲 石勇铨 刘志民 邹俊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342-345,共4页
目的研究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及血清胱抑素C在2型糖尿病(T2DM)肾病患者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水平,将其分为单纯T2DM组63例,早期糖尿病性肾病(DN)组60例,临床期DN组65例,另选择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 目的研究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及血清胱抑素C在2型糖尿病(T2DM)肾病患者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水平,将其分为单纯T2DM组63例,早期糖尿病性肾病(DN)组60例,临床期DN组65例,另选择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IGF-1及血清胱抑素C水平,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尿白蛋白,再计算尿白蛋白排泄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单纯T2DM组、早期DN组及临床期DN组IGF-1水平[(175.35±12.43)μg/L、(221.19±25.06)μg/L、(248.77±35.88)μg/L vs(136.86±28.32)μg/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DN组、临床期DN组IGF-1水平较T2DM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DN组、临床期DN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较对照组、单纯T2DM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尿白蛋白排泄率和胱抑素C是IGF-1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 IGF-1及血清胱抑素C与T2DM肾病的发生发展有显著相关性,是临床较为敏感的指标,具有早期提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糖尿病肾病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肾小球滤过率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下载PDF
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在中国人群中的临床应用——A1chieve观察性研究结果 被引量:26
9
作者 杨文英 李玉秀 +3 位作者 陈莉明 石勇铨 彭永德 雷闽湘 《中华糖尿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0期607-612,共6页
目的在A1chieve国际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标签的观察性研究中,提供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以下简称门冬胰岛素30)在中国常规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中有关安全性和疗效方面的数据。方法于2008年11月至2011年3月,在全国130家研究中心入组曾... 目的在A1chieve国际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标签的观察性研究中,提供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以下简称门冬胰岛素30)在中国常规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中有关安全性和疗效方面的数据。方法于2008年11月至2011年3月,在全国130家研究中心入组曾用或未用药治疗但血糖控制不佳、经医师判断需要并起始门冬胰岛素30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总体研究人群(包括8578例接受门冬胰岛素30治疗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亚组研究人群(包括1191例由预混人胰岛素转为门冬胰岛素30治疗的患者)。医师根据临床经验决定治疗方案并进行剂量调整,随访24周。采用配对t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检验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24周治疗,总体研究人群的所有低血糖事件、重度低血糖事件、夜间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次/人年)分别从基线时2.32、0.15、0.58下降至1.54、0.00、0.28(Fisher精确概率检验P〈0.05,P〈0.01,P〈0.01)。基线时,总体研究人群的糖化血红蛋白为(9.5±2.3)%,治疗24周后下降至(7.0±l.0)%(P〈0.01);空腹和餐后2h血糖后分别下降(3.5±3.6)mmo]/L和(5.5±5.0)mmol/L(均P〈0.01)。亚组患者的所有低血糖事件、重度低血糖事件、夜间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次/人年)分别从基线时7.20、0.51、2.15下降至2.37、0.00、0.43(均P〈0.01)。治疗24周后,亚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由基线时(8.7±2.1)%下降至(7.0±1.1)%(P〈0.01)。结论血糖控制不佳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无论既往是否接受过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接受门冬胰岛素30治疗24周后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显著改善血糖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胰岛素类似物 低血糖 门冬胰岛素30
原文传递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被引量:23
10
作者 母义明 纪立农 +31 位作者 宁光 李光伟 单忠艳 李焱 孙子林 李延兵 赵家军 王卫庆 朱大龙 洪天配 童南伟 周智广 邹大进 刘超 李强 郭立新 彭永德 陈璐璐 肖新华 余学锋 王佑民 姬秋和 李启富 李春霖 时立新 李益明 石勇铨 赵志刚 杨婉花 纪立伟 赵荣生 吴久鸿 《药品评价》 CAS 2014年第15期11-22,共12页
背景 二甲双胍自1957年问世,应用于临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当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近年来,虽然有多个新型降糖药物上市,但二甲双胍仍是全球使用量迅速增加的经典口服降糖药物。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单药/联合治疗的疗效... 背景 二甲双胍自1957年问世,应用于临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当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近年来,虽然有多个新型降糖药物上市,但二甲双胍仍是全球使用量迅速增加的经典口服降糖药物。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单药/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以及良好的卫生经济学效益证据。无论对于血糖控制,还是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其都有明确的临床证据。因此,该药已经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二甲双胍在我国已经有近20年的使用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胍 二甲 口服降糖药 胰岛素抵抗 磺脲类药物 降糖疗效 格列本脲 格列奈类药物 乳酸酸中毒 肠道反应
下载PDF
速效胰岛素类似物临床应用专家指导意见 被引量:20
11
作者 母义明 朱大龙 +5 位作者 李焱 姬秋和 石勇铨 李启富 李强 李全民 《药品评价》 CAS 2016年第21期13-17,53,共6页
速效胰岛素类似物模拟餐时胰岛素分泌,在控制餐后血糖和低血糖风险等方面优于重组人胰岛素,而且餐前即刻注射更为方便,有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治疗的依从性。目前速效胰岛素类似物主要有赖脯胰岛素、门冬胰岛素和谷赖胰岛素。为了帮助临... 速效胰岛素类似物模拟餐时胰岛素分泌,在控制餐后血糖和低血糖风险等方面优于重组人胰岛素,而且餐前即刻注射更为方便,有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治疗的依从性。目前速效胰岛素类似物主要有赖脯胰岛素、门冬胰岛素和谷赖胰岛素。为了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使用速效胰岛素类似物,中国专家基于国内外临床证据及临床经验,制订了《速效胰岛素类似物临床应用专家指导意见》。本指导意见概述了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结构和药代/药效动力学特点,重点阐述了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在基础-餐时方案和胰岛素泵中的临床应用,针对妊娠、儿童及老年等特殊糖尿病人群也给出了具体指导,同时列出了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起始剂量及调整方法供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 临床应用 速效胰岛素类似物
下载PDF
氧化应激在糖尿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认识 被引量:16
12
作者 刘志民 孙亮亮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07年第3期153-156,共4页
2004年是对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发生机制认识有最大飞跃的1年,2004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年会Banting奖获得者做了有关统一发病机制的演讲,即无论大血管如心血管、脑血管及下肢血管,还是微血管如... 2004年是对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发生机制认识有最大飞跃的1年,2004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年会Banting奖获得者做了有关统一发病机制的演讲,即无论大血管如心血管、脑血管及下肢血管,还是微血管如肾、神经、视网膜血管的并发症都是同一发病机制,即高糖损伤的共同基础——氧化应激:2004年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 EASD)年会最高奖获得者演讲题目为共同土壤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应激 糖尿病 活性氧
下载PDF
低血糖指数饮食对糖尿病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22
13
作者 黄玉萍 汤玮 +6 位作者 石勇铨 刘志民 孙亮亮 刘明 曲卫 夏培金 张春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2010-2014,共5页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低血糖指数(glycemic index,GI)饮食对糖尿病患者总体血糖控制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果糖胺的影响,探讨低GI饮食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检索1990年1月—2009年10月MEDLIN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发表的有关...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低血糖指数(glycemic index,GI)饮食对糖尿病患者总体血糖控制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果糖胺的影响,探讨低GI饮食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检索1990年1月—2009年10月MEDLIN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发表的有关低GI饮食治疗糖尿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按照入选标准,由两名作者各自独立地纳入试验,并对入选研究中有关试验设计、研究对象的特征、干预措施、研究结果等内容进行摘录,以HbA1c、果糖胺测量值的合并均数及标准差分别为效应指标,用RevMan4.2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有20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纳入本研究,包括599例糖尿病患者(1型糖尿病221例,2型糖尿病378例),Meta分析结果提示,低GI饮食较高GI饮食使HbA1c降低0.43%〔95%CI(0.18%,0.67%)〕,果糖胺水平降低0.75 mmol/L〔95%CI(0.05mmol/L,1.45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GI饮食有利于糖尿病患者总体血糖水平控制,GI是指导糖尿病患者饮食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糖指数 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 果糖胺 META分析
下载PDF
降钙素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绝经后女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2
14
作者 刘伟伟 林炜栋 +2 位作者 钱雄 江万里 陈向芳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年第2期147-149,共3页
目的分析降钙素联合关节腔注射透明质酸钠对绝经后女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远期治疗效果。方法 72例绝经后女性膝骨性关节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实验组采用肌肉注射降钙素联合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治疗。对照组采用关节腔... 目的分析降钙素联合关节腔注射透明质酸钠对绝经后女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远期治疗效果。方法 72例绝经后女性膝骨性关节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实验组采用肌肉注射降钙素联合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治疗。对照组采用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联合口服氨基硫酸葡萄糖胶囊治疗。2组疗程均为6周。应用Lequesne指数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6、12个月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72例均未出现明显降钙素、透明质酸钠注射不良反应,均获得12个月随访。联合治疗1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的Lequesne指数分别为(5.58±1.44)、(6.50±1.3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8)。联合治疗6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Lequesne指数分别为(3.17±1.03)、(4.75±1.22)分;治疗后12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的Lequesne指数分别为(1.42±0.67)、(2.50±1.09)分;实验组Lequesne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6个月:P=0.002;12个月:P=0.008)。实验组治疗1、6、12个月膝关节VAS疼痛评分分别为(3.08±1.44)、(1.75±0.97)、(1.75±0.75)分,对照组分别为(4.67±1.50)、(3.17±1.34)、(2.58±0.79)分,实验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个月:P=0.015;6个月:P=0.007;12个月:P=0.015)。结论肌肉注射降钙素联合关节腔注射透明质酸钠可以短期内有效改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所引起的膝关节疼痛,并能改善膝关节远期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关节炎 膝关节 疼痛 降钙素 硫酸氨基葡萄糖 透明质酸钠
原文传递
氧化应激在糖尿病足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5
作者 张浩 林炜栋 +1 位作者 汤玮 陈向芳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08-411,共4页
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常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截肢,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糖尿病患者的皮肤组织在未损伤、组织结构完整性未遭到破坏时就已存在组织学和细胞生物学的改变,这种损害是内源性的、潜在的,暂... 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常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截肢,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糖尿病患者的皮肤组织在未损伤、组织结构完整性未遭到破坏时就已存在组织学和细胞生物学的改变,这种损害是内源性的、潜在的,暂且称之为“内源性损害”。代谢紊乱是糖尿病皮肤“内源性损害”形成的病理基础,对其机制的研究焦点集中于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炎性反应紊乱及糖尿病患者的皮肤病变心[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发病机制 氧化应激 皮肤组织 代谢紊乱 慢性并发症 细胞生物学 内源性
下载PDF
糖尿病大鼠深二度烫伤创面VEGF和bFGF的表达规律及其与创面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15
16
作者 林炜栋 陆树良 +9 位作者 青春 陈向芳 葛奎 牛轶雯 戎柳 王敏骏 谢挺 向军 廖镇江 史济湘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9期1702-1704,共3页
关键词 糖尿病 大鼠 烫伤 微血管密度 皮肤伤口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化
原文传递
糖尿病皮肤病理生理改变及其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林炜栋 钱雄 +3 位作者 江万里 刘伟伟 陆树良 陈向芳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2年第2期7-14,共8页
目的研究糖尿病皮肤伤前潜在的病理生理改变及其形成的机制。方法将16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8只)和正常对照组(8只)。致病12周后,肝素抗凝血收集血浆,取背部全层皮肤组织标本。测量血浆中糖化蛋白(GSP)、丙二醛(MDA)和谷... 目的研究糖尿病皮肤伤前潜在的病理生理改变及其形成的机制。方法将16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8只)和正常对照组(8只)。致病12周后,肝素抗凝血收集血浆,取背部全层皮肤组织标本。测量血浆中糖化蛋白(GSP)、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观察皮肤组织学的改变,检测表皮厚度、表皮细胞周期、皮肤组织糖和AGEs含量;建立AGE-HSA干预的细胞培养体系,观测AGEs干预后表皮细胞周期和ECV304细胞的生长抑制。结果糖尿病大鼠毛色灰暗、枯黄、体质量减轻,皮肤明显变薄,表皮细胞数量减少,复层排列缺乏,表皮厚度[(0.016±0.007)mm]明显薄于正常对照大鼠[(0.037±0.00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真皮层部分胶原萎缩、肿胀,退化变性,并伴随程度不等的炎性细胞浸润;皮下脂肪进行性萎缩或消失。糖尿病大鼠血浆GSP和MDA含量升高,GSH下降,皮肤糖含量和胶原提取液的荧光值也显著升高(P均<0.01),真皮基质AGEs蛋白表达强烈且广泛,有的相互连接呈片状,正常大鼠真皮基质中亦出现AGEs蛋白的阳性表达,但均散在且淡染。糖尿病大鼠皮肤组织S期表皮细胞百分数(4.83±2.16)%与正常大鼠(5.01±2.4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进入G2/M期表皮细胞百分数(0.80±0.62)%比正常大鼠(2.86±1.10)%明显减少(P<0.05),而原代培养的表皮细胞经150μg/ml AGE-HSA干预48 h后,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ECV304细胞在12.5、25及50μg/ml AGE-HSA作用48 h后,细胞凋亡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仍无显著性差异,而在100或200μg/ml AGE-HSA作用6、12、24及48 h后,各时相点的细胞凋亡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结论糖尿病皮肤组织局部高糖和AGEs等毒性物质蓄积所致的皮肤组织自身的细胞或基质功能不良,是糖尿病皮肤损害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皮肤 病理生理学 糖基化终末产物
下载PDF
脑卒中的降糖治疗 被引量:19
18
作者 刘志民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17-519,共3页
关键词 卒中 糖尿病
原文传递
糖尿病大鼠皮肤的组织化学改变 被引量:16
19
作者 林炜栋 陆树良 +4 位作者 陈向芳 青春 张慧 张立斌 刘志民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0-233,共4页
目的 :研究糖尿病 (DM)大鼠皮肤的组织化学改变 ,探讨DM难愈创面形成和发展的病理机制。方法 :用链脲佐菌素 (STZ)将SD大鼠诱导成速发型DM大鼠模型 ,并以正常大鼠作对照 ,分别于致病后 4、8和 12周获取大鼠背部中央的皮肤标本。应用HE染... 目的 :研究糖尿病 (DM)大鼠皮肤的组织化学改变 ,探讨DM难愈创面形成和发展的病理机制。方法 :用链脲佐菌素 (STZ)将SD大鼠诱导成速发型DM大鼠模型 ,并以正常大鼠作对照 ,分别于致病后 4、8和 12周获取大鼠背部中央的皮肤标本。应用HE染色 ,观察皮肤组织学的改变 ;应用Beckman’s生化自动分析仪检测皮肤组织匀浆的糖含量 ;采用F - 30 10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皮肤胶原提取液的荧光强度 ;应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皮肤组织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AGEs)含量。结果 :组织学观察可见 ,DM大鼠表皮组织变薄 ,表皮细胞层次欠清晰 ,部分表皮缺乏复层排列 ;真皮层部分胶原萎缩、肿胀 ,退化变性 ,并伴有程度不等的炎性细胞浸润 ;皮下脂肪进行性萎缩或消失。皮肤糖含量在各时相点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 (P <0 . 0 1)。皮肤胶原提取液的荧光值亦高于相应年龄正常鼠 (P <0 0 5 ) ,并随病程增加。AGEs蛋白主要沉积于真皮基质和细胞中 ,以及皮肤血管基底膜周围 ,并随病程的发展 ,染色逐渐加深 ,呈片状。结论 :DM皮肤在损伤前就已发生明显的组织化学改变 ,而这些改变可能是由于局部高糖和AGEs累积所引发 ,并可能是DM难愈创面形成和发展的病理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皮肤 组织化学
下载PDF
一项为期18个月、多中心应用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1-34)与依降钙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张秀珍 宣淼 +15 位作者 李颖 张红 王永兰 杨军 王博 郭晓蕙 吕肖峰 薛庆云 杨刚毅 姬秋和 刘志民 李成江 吴天凤 盛正妍 李蓬秋 童九翠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0-126,共7页
目的: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rhPTH)(1-34)是目前唯一促进骨形成的药物,中国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妇女长期应用 rhPTH(1-34)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首次为期18个月,全国11个城市探讨比较 rhPTH(1-34)与依降钙素(... 目的: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rhPTH)(1-34)是目前唯一促进骨形成的药物,中国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妇女长期应用 rhPTH(1-34)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首次为期18个月,全国11个城市探讨比较 rhPTH(1-34)与依降钙素(益盖宁,CT)治疗 PMOP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453例 PMOP 患者随机分至每日1次 rhPTH(1-34)20μg(200 U),治疗18个月组(n =341)或每周一次 CT 20U,治疗12个月组(n=112)。治疗前、后6、12、18个月检测腰椎(L1-4)和股骨颈骨密度及骨转换生化指标:分别用放免法测定血清骨特异碱性磷酸酶(BSAP)定量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尿 C 端肽(CTX)/肌酐,评估统计骨痛及骨折发生率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6、12、18个月 rhPTH(1-34)组较 CT 组腰椎骨密度显著增加(4.3%对1.94%,6.8%对2.72%,9.51%对2.86%,P<0.01)。股骨颈骨密度,rhPTH(1-34)组较CT 组在治疗12个月有上升趋势,18个月增长具有统计学意义(2.64%,P<0.01)。骨形成指标在6、12、18个月,rhPTH(1-34)组均较 CT 组有明显增长:血清 BSAP 93.67%对-3.56%,117.78%对-4.12%,49.24%对-5.81%,P<0.01;骨吸收指标尿 C 端肽/肌酐250%对-29.5%,330%对-41.4%,273%对-10.6%,P<0.01。rhPTH(1-34)与 CT 组在止痛作用相似。 rhPTH(1-34)组临床骨折率为3.23%(11/341),CT 组骨折率为5.36%(6/112,P=0.303)。两种治疗均耐受良好。 rhPTH(1-34)组高钙尿症(9.38%)和高钙血症(7.04%)均为一过性,没有导致临床症状发生。 rhPTH(1-34)组注射部位皮肤瘙痒(8.21%对2.68,P =0.044)和发红(4.40%对 0,P=0.024)发生率高。 CT 组恶心/呕吐(16.07%对 6.16%,P=0.001)和颜面潮红(7.14%对 0.59%,P<0.001)更为常见。结论 rhPTH(1-34)可更明显增加腰椎骨密度和骨形成指标。经过18个月治疗,也能增加股骨颈骨密度,降低各部位的骨折发生率,可以有效地改善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重组甲状旁腺激素 依降钙素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骨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