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夷山不同海拔黄山松细根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对土壤养分的适应 被引量:61
1
作者 陈晓萍 郭炳桥 +4 位作者 钟全林 王满堂 李曼 杨福春 程栋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73-281,共9页
细根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承载着植物生存环境的变化信息,从而为探索全球变化对植物内在机制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以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五个不同海拔梯度(1200、1400、1600、1800、2000 m)的黄山松为对象,运用挖掘法采样后测定... 细根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承载着植物生存环境的变化信息,从而为探索全球变化对植物内在机制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以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五个不同海拔梯度(1200、1400、1600、1800、2000 m)的黄山松为对象,运用挖掘法采样后测定细根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特征,研究不同的海拔下细根对土壤养分变化的适应规律。结果表明:(1)黄山松细根C含量年平均值为(486.27±64.32)mg/g,海拔对其没有显著的影响,与土壤养分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2)细根N含量年平均值为(9.26±2.09)mg/g,海拔对其没有显著的影响,但与土壤C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细根P含量年平均值为(0.39±0.13)mg/g,与海拔梯度及土壤P含量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4)细根氮磷比为26.94±12.51,与海拔梯度、土壤P含量及土壤碳氮比均显著负相关。因此,黄山松细根吸收N是以消耗C为代价;细根P主要受土壤P供应量的限制;武夷山地区N沉降将进一步增加植物的氮磷比,加剧黄山松生长的P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梯度 细根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学 黄山松 武夷山
下载PDF
氮磷添加对刨花楠幼苗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0
2
作者 李曼 靳冰洁 +5 位作者 钟全林 马玉珠 卢宏典 郭炳桥 郑媛 程栋梁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5-291,共7页
以刨花楠(Machilus pauhoi)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施肥试验,探讨不同氮(N)、磷(P)供应水平下刨花楠叶片N、P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N、P处理各设定4个梯度,N1、N2、N3、N4及P1、P2、P3、P4,N、P肥施加量分别是初始... 以刨花楠(Machilus pauhoi)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施肥试验,探讨不同氮(N)、磷(P)供应水平下刨花楠叶片N、P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N、P处理各设定4个梯度,N1、N2、N3、N4及P1、P2、P3、P4,N、P肥施加量分别是初始土壤的2倍、4倍、8倍和16倍,不同N、P处理共用一组对照(CK),共9种处理,每组处理3个重复,并分别于3月、7月、11月对成熟叶片及土壤进行采样分析.结果显示:刨花楠幼苗叶片N、P含量及N:P值分别为14.63-26.53 mg/g、0.64-1.84 mg/g和10.04-23.21.施N肥叶片N含量及N:P随季节变化呈现出低(3月份)—高(7月份)—低(11月份)的变化趋势,叶片P含量呈现高—低—高的趋势;施P肥叶片P含量也随季节变化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施N或施P显著增加了刨花楠幼苗土壤及叶片的N、P含量,分别增加或降低土壤及叶片的N:P值(P<0.05);施N或施P也显著影响了土壤pH(P<0.05)及叶片N、P含量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综上表明土壤中N、P供应量影响刨花楠叶片中的N、P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刨花楠幼苗 施肥 生态化学计量学 叶片养分 土壤养分 N:P
原文传递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小枝生物量分配 被引量:17
3
作者 孙蒙柯 程林 +5 位作者 王满堂 李曼 孙俊 陈晓萍 钟全林 程栋梁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15-1823,共9页
小枝是木本植物的重要组成单元,研究其生物量分配策略有利于了解不同物种对环境的响应。本文以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群落中19种木本植物的小枝为研究对象,采取标准化主轴回归(standardized major axis,SMA)的方法分析小枝的叶重、叶片面积... 小枝是木本植物的重要组成单元,研究其生物量分配策略有利于了解不同物种对环境的响应。本文以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群落中19种木本植物的小枝为研究对象,采取标准化主轴回归(standardized major axis,SMA)的方法分析小枝的叶重、叶片面积、叶柄重、茎重、叶数量等性状特征,研究在群落水平上和不同生活型上,常绿阔叶林群落木本植物的小枝生物量分配格局。结果表明:群落水平上小枝重、总叶重和茎重三者间均呈等速生长关系。同样的,在乔木和灌木不同生活型分类中,茎重和总叶重也呈等速生长关系。但是,小枝重和总叶重、茎重之间的关系却不一致:小枝重和总叶重在乔木、灌木中分别呈等速生长关系和异速生长关系;小枝重和茎重在乔木、灌木中分别呈异速生长关系和等速生长关系;此外,单叶重和出叶强度在群落水平上呈负等速生长关系。然而,这种负等速生长关系并不存在于不同生活型的植物中。小枝水平上,总叶柄重和小枝重、总叶重均呈小于1的异速生长关系,即随叶的增大,小枝需要分配更多生物量用于运输组织和支撑结构(叶柄)的构建。因此,叶柄投资是限制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当年生枝和叶增大的重要因素,对于小枝和叶大小的优化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枝 生物量分配 出叶强度 异速生长 常绿阔叶林
原文传递
亚热带4种林木幼苗的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特征 被引量:16
4
作者 郑跃芳 钟全林 +2 位作者 程栋梁 张中瑞 邓兴宇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79-383,共5页
以亚热带区域4种主要森林植物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木荷(Schima superba)、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幼苗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不同器官碳(C)、氮(N)、磷(P)含量,并计算其化学计量比.结果表明:... 以亚热带区域4种主要森林植物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木荷(Schima superba)、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幼苗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不同器官碳(C)、氮(N)、磷(P)含量,并计算其化学计量比.结果表明:(1)针叶树种C、N含量以及C/P、N/P高于阔叶树种,P含量及C/N则低于阔叶树种.(2)杉木叶片N、P含量及茎P含量高于马尾松,但各器官的C/N与C/P低于马尾松;米槠根N含量、C/P、N/P高于木荷.(3)4种林木幼苗的C、N含量及C/P、N/P均以叶为最高,根的C、N含量为最低,茎的C/P和N/P为最低;P含量以茎为最高,叶为最低;C/N以根为最高,叶为最低.本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湿润亚热带区域森林植物苗木培育、幼林养分管理及人工造林时立地选择等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磷含量 化学计量比 亚热带 林木幼苗
原文传递
不同种源刨花楠林下幼苗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4
5
作者 余华 钟全林 +4 位作者 程栋梁 张中瑞 徐朝斌 郑文婷 裴盼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2-32,共11页
【目的】探明不同种源刨花楠林下幼苗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变化的响应,以期为探讨刨花楠天然林人促更新技术、开展其人工造林的适宜栽培环境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方法】以9个种源地天然刨花楠林下幼苗为研究对... 【目的】探明不同种源刨花楠林下幼苗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变化的响应,以期为探讨刨花楠天然林人促更新技术、开展其人工造林的适宜栽培环境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方法】以9个种源地天然刨花楠林下幼苗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因素方差法分析各种源地间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差异,利用Pearson法分析其相关性,结合熵权法和冗余分析法选取代表性的环境因子,基于逐步回归分析法构建叶片化学计量特征与环境因子的拟合模型,并按赤池信息准则选取最佳模型,据此分析环境因子对刨花楠林下幼苗叶片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不同种源间刨花楠林下幼苗叶片P含量、C∶P和N∶P均差异极显著(P<0.01),但C,N含量和C∶N差异不显著;种源间变异系数表现为P含量> C∶P> N∶P> N含量> C∶N> C含量;叶片N含量均与C,P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C∶N和C∶P则极显著负相关(P<0.01); P含量与C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C∶N、C∶P和N∶P则极显著负相关(P<0.01); C∶P与C∶N和N∶P均极显著正相关(P<0.01);影响林下幼苗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经度、年均气温和1月气温;叶片C,N含量分别与经度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正相关; C∶N与1月气温极显著正相关(P<0.01); P含量与经度和年均气温均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1月气温极显著负相关(P<0.01); C∶P与经度、年均气温均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1月气温极显著正相关(P<0.01),2者受经度影响程度均大于年均气温和1月气温; N∶P与经度、年均气温均显著负相关(P<0.05),受经度影响程度大于年均气温。【结论】不同种源间刨花楠林下幼苗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存在差异,其主要受经度和年均气温影响。在刨花楠天然林人促更新及人工造林的适宜栽培环境选择过程中,考虑不同种源的适应性及种源地环境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地理环境 林下幼苗 种源 刨花楠
下载PDF
滨海沼泽湿地转化为养殖塘对其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曹琼 黄佳芳 +2 位作者 罗敏 谭季 仝川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35-1345,共11页
以闽江河口为研究区域,配对采集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湿地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湿地的植物、土壤(0~100cm)及由其围垦而成的水产养殖塘沉积物(0~100cm)样品,测定其有机碳含量,... 以闽江河口为研究区域,配对采集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湿地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湿地的植物、土壤(0~100cm)及由其围垦而成的水产养殖塘沉积物(0~100cm)样品,测定其有机碳含量,计算生态系统碳储量,并估算沼泽湿地围垦造成的碳释放量.结果表明,闽江河口芦苇湿地、短叶茳芏湿地、互花米草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52.85±8.88),(151.63±6.33),(155.85±10.82)MgC/hm^(2),其转化成的养殖塘沉积物碳储量分别为(112.69±4.26),(128.24±15.81),(118.59±8.26)MgC/hm^(2),转化后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下降26.3%、15.4%和23.9%,引发的碳排放分别为(145.49±33.00),(120.66±26.49),(136.76±27.61)Mg CO2-eq/hm^(2).上述生态系统碳储量下降的64%来自植物碳库的损失,36%来自土壤碳库的减少.滨海沼泽湿地围垦为养殖塘明显降低滨海湿地碳储量,因此,退塘还湿生态恢复可对滨海湿地固碳增汇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湿地 养殖塘 碳储量 碳损失 闽江河口
下载PDF
氮磷叶片喷施对未郁闭刨花楠人工幼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裴盼 钟全林 +2 位作者 程栋梁 徐朝斌 张中瑞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31-838,共8页
以福建省顺昌县2.5年生未郁闭刨花楠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的氮(N)、磷(P)叶面喷施添加处理,于3月、6月、9月与12月调查其地径、株高、冠幅等生长指标,并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N、P喷施处理与季节对刨花楠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福建省顺昌县2.5年生未郁闭刨花楠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的氮(N)、磷(P)叶面喷施添加处理,于3月、6月、9月与12月调查其地径、株高、冠幅等生长指标,并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N、P喷施处理与季节对刨花楠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单施N时,刨花楠地径总生长量以中N处理的效果最好,株高与冠幅总生长量均以高N处理的效果最好;在单施P时,地径、株高、与冠幅总生长量均以高P处理的效果最好;在N、P配施时,地径、株高以低N处理的效果最好,冠幅年总生长量以高N处理的效果最好;全部处理中,以高P处理为最好,高P处理下的生物量在各个季节及年总生物量上都最大.(2)除单施P对叶片碳(C)含量,高N且N、P配施对叶片P含量和低N且N、P配施对叶片C、P含量有显著影响外,其它叶面N、P喷施处理对叶片C、N、P含量都表现为影响不显著.本研究结果可以为揭示刨花楠造林初期对养分需求的特征及养分添加对林木生长的影响机制,并为人工林培育和早期养分管理技术等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叶面喷施 未郁闭人工林 总生长量 生物量 刨花楠
原文传递
天然阔叶林与杉木人工林灌木层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分配关系 被引量:9
8
作者 费玲 钟全林 +3 位作者 程栋梁 徐朝斌 张中瑞 张蕾蕾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7-104,共8页
【目的】研究林下灌木层地上与地下生物量的分配关系探究不同起源森林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灌木层地上地下生物量是否符合等速生长规律,抚育管理等人工经营措施是否会影响其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关系,为开展森林生态系统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基... 【目的】研究林下灌木层地上与地下生物量的分配关系探究不同起源森林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灌木层地上地下生物量是否符合等速生长规律,抚育管理等人工经营措施是否会影响其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关系,为开展森林生态系统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以天然常绿阔叶林和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基于其不同龄组及所有灌木层样方植物的地上生物量(y)与地下生物量(x)数据,应用SMATR软件,采用对数方程lgy=b+a lg x拟合灌木层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关系,并对不同起源森林各龄组灌木层的a(生长指数)和b(生长常数)值进行分析。【结果】不同龄组天然常绿阔叶林的灌木层生长指数a值分别为幼龄林0.942、中龄林1.003、近熟林0.946和成熟林0.951,各龄组间差异不明显(P=0.136),其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均遵循等速生长规律;不同龄组杉木人工林灌木层a值分别为幼龄林0.837,中龄林0.817,近熟林1.011,成熟林0.984,各龄组间差异也不明显(P=0.515),且其95%置信区间也均包含理论预测值1.0,其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也遵循等速生长规律。【结论】天然常绿阔叶林和杉木人工林灌木层地上地下生物量均遵循等速生长规律;不同区域、不同树种及不同龄组的人工林灌木层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均遵循等速生长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层 生物量分配 龄组 天然常绿阔叶林 杉木人工林
下载PDF
氮、水处理对刨花楠一年生扦插苗光合特性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吴永宏 王玲红 +4 位作者 程栋梁 徐朝斌 张中瑞 李静 钟全林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2-208,共7页
采用棚内盆栽控水与添氮方法,以1a生刨花楠扦插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的氮、水复合处理试验,研究氮、水对刨花楠幼苗光合特性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干旱胁迫会显著降低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E)... 采用棚内盆栽控水与添氮方法,以1a生刨花楠扦插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的氮、水复合处理试验,研究氮、水对刨花楠幼苗光合特性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干旱胁迫会显著降低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E)、总生物量和叶重比,增加茎重比,但对胞间CO2浓度、根重比和根冠比影响不显著;(2)低氮添加后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E)均大于对照,而高氮添加反而会抑制幼苗的光合作用;氮添加(低氮和高氮)后幼苗的总生物量均大于对照,但氮添加后对幼苗生物量在不同器官间的分配趋势影响不明显;(3)水分与施氮交互作用对幼苗光合特性和生物量分配均无显著影响。因此,在幼苗生长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其充足的供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氮添加 光合特性 生物量分配 刨花楠幼苗
下载PDF
武夷山不同海拔黄山松根系生物量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福春 郭炳桥 +8 位作者 孙俊 范瑞瑞 孙蒙柯 陈晓萍 郭英荣 袁荣斌 程林 钟全林 程栋梁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17-1121,共5页
为揭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以江西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黄山松为研究对象,探讨该地5个海拔梯度(1 200、1 400、1 600、1 800、2 000 m)的黄山松根系生物量(根的直径d≤5 mm)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江西武夷山黄山松细根(d≤2 mm)... 为揭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以江西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黄山松为研究对象,探讨该地5个海拔梯度(1 200、1 400、1 600、1 800、2 000 m)的黄山松根系生物量(根的直径d≤5 mm)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江西武夷山黄山松细根(d≤2 mm)年度内的平均生物量为158.76 g/m^2,中根(2 mm<d≤5 mm)年度内的平均生物量为4.68g/m^2.海拔对黄山松细根、中根的生物量均有显著的影响.季节对黄山松细根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但对中根生物量具有显著影响,即在同一海拔中根生物量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冬季中根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05).上述表明细根与中根生物量不同的季节变化规律体现了不同类型根系在不同生长季具有不同的生长策略,而海拔间的变化则体现不同类型根系在不同生境下的环境适应,结果可为保障我国黄山松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山松 根系 生物量 海拔梯度 季节变化
原文传递
三种功能型林木幼苗生物量分配及其与细根和叶片养分关系 被引量:9
11
作者 常云妮 李宝银 +4 位作者 钟全林 汪国彬 沈秋水 徐朝斌 张师赫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090-2097,共8页
植物生物量分配反映其适应环境的生长策略,对生态系统碳分配和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以刨花楠、福建山樱花与福建柏3种不同功能型林木幼苗为对象,测定其各构件生物量与细根及叶片养分性状。采用标准化主轴SMA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功能型林... 植物生物量分配反映其适应环境的生长策略,对生态系统碳分配和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以刨花楠、福建山樱花与福建柏3种不同功能型林木幼苗为对象,测定其各构件生物量与细根及叶片养分性状。采用标准化主轴SMA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功能型林木幼苗生物量分配对策,并采用相关分析对细根、叶片碳氮磷含量与生物量分配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常绿阔叶树种刨花楠在叶、茎、根生物量间均为大于1的异速关系,而落叶阔叶树种福建山樱花与常绿针叶树种福建柏在叶、茎、根生物量间均呈显著的等速生长关系。3种林木幼苗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间均呈等速生长关系,且存在共同斜率1.05(95%CI=0.97~1.14)。3种林木幼苗细根碳氮磷含量与生物量分配关系表现为:细根碳含量与生物量分配关系仅福建柏的细根碳含量与茎质量比呈显著正相关。刨花楠细根氮含量与叶质量比呈显著正相关;福建山樱花细根氮含量与叶质量比呈显著负相关,与根质量比呈显著正相关;福建柏细根氮含量仅与茎质量比呈显著正相关。3种幼苗的细根磷含量及其氮磷比仅刨花楠的细根磷含量与叶质量比呈显著正相关,与根质量比呈显著负相关,其细根氮磷比与茎生长呈负相关。3种林木幼苗叶片碳氮磷含量与生物量分配关系表现为:刨花楠叶片碳含量与叶质量比呈显著负相关;福建山樱花叶片碳含量与茎质量比呈显著正相关;福建柏叶片碳含量与生物量分配关系则表现不明显。叶片磷含量与生物量分配关系仅刨花楠的叶片磷含量与茎质量比呈显著正相关。3种林木幼苗叶片氮含量及其氮磷比均与生物量分配关系不明显。研究表明,3种林木幼苗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规律一致,但不同构件间生物量分配存在差异,其与叶片及细根的氮磷含量关系也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证实了不同功能型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型 生物量分配 异速生长 养分含量 叶片 细根 林木幼苗
原文传递
木麻黄和桤木离体根瘤和立地土壤的固氮酶与N_2O还原酶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马莹玲 朱思佳 +4 位作者 曾思如 马红亮 尹云锋 杨柳明 高人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1-128,共8页
为了解非豆科固氮树种的固氮酶和N_2O还原酶(Nos)活性,采用乙炔还原法和乙炔抑制技术对细枝木麻黄(Casuarina cunninghamiana)和江南桤木(Alnus trabeculosa)离体根瘤及立地土壤的两种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离体根瘤只在厌氧条件... 为了解非豆科固氮树种的固氮酶和N_2O还原酶(Nos)活性,采用乙炔还原法和乙炔抑制技术对细枝木麻黄(Casuarina cunninghamiana)和江南桤木(Alnus trabeculosa)离体根瘤及立地土壤的两种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离体根瘤只在厌氧条件下有固氮酶活性,在好氧条件下有Nos活性。根瘤区根际土和非根瘤区根际土的固氮酶活性在好氧条件大于厌氧条件,Nos活性只表现在厌氧条件下。在好氧条件下,根瘤区根际土和非根瘤区根际土的固氮酶活性无显著差异;根瘤区根际土的Nos活性显著大于非根瘤区根际土。除离体根瘤在好氧条件下不表现固氮酶活性外,细枝木麻黄和桤木的离体根瘤、根瘤区根际土和非根瘤区根际土的固氮酶活性均都大于Nos活性。好氧条件下根瘤区根际土的固氮酶活性与非根瘤区根际土的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厌氧条件下根瘤的固氮酶活性与好氧条件下根瘤区根际土和非根瘤区根际土固氮酶活性、好氧条件下根瘤的Nos活性与厌氧条件下根瘤区根际土和非根瘤区根际土Nos活性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这为研究弗兰克氏菌结瘤植物共生固氮体系对N2O汇强度的影响和调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枝木麻黄 江南桤木 共生固氮 离体根瘤 立地土壤 固氮酶 Nos
下载PDF
氮输入和水淹对短叶茳芏生长、养分及固碳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林海 曾从盛 仝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4932-4941,共10页
外源氮输入显著改变河口湿地植物生长和固碳能力,进而影响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以闽江口湿地土著种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为研究对象,通过15个月的中型生态系实验,分析不同氮输入水平(CK,0 g N m^(-2)a^(-1);N8,8 g... 外源氮输入显著改变河口湿地植物生长和固碳能力,进而影响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以闽江口湿地土著种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为研究对象,通过15个月的中型生态系实验,分析不同氮输入水平(CK,0 g N m^(-2)a^(-1);N8,8 g N m^(-2)a^(-1);N16,16 g N m^(-2)a^(-1))和2种水淹(T1,每天水淹时长2—3 h;T2,每天水淹时长11—12 h)处理对短叶茳芏生长、养分和固碳的影响,探讨短叶茳芏在环境变化下的生长、固碳特征。结果表明:T2处理株高极显著高于T1处理,N8、N16处理的植物株高显著高于CK处理,植物成熟季节的株高也极显著最高(P<0.001)。水淹状况和植物生长期对短叶茳芏的密度有显著影响:T1处理密度极显著高于T2处理,植物成熟季节的密度也极显著最高(P<0.001),但是氮输入没有显著提高植物密度。植物碳含量较为稳定,T2处理地上碳含量显著高于T1处理(P<0.05),但是氮输入和植物生长期对地上碳含量影响不显著。氮输入水平、水淹状况和植物生长期则对植物地上氮含量都有显著影响(P<0.05)。N8处理的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固碳量极显著最高,CK处理极显著最低,植物成熟期的地上生物量和固碳量也极显著最大(P<0.001),但是不同水淹处理植物生物量和固碳量无显著差异。闽江口湿地短叶茳芏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持续氮输入环境下,闽江口湿地的短叶茳芏可能向高潮滩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输入 水淹 固碳量 短叶茳芏
下载PDF
中国南方5个地区木本植物根及叶片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卢宏典 靳冰洁 +5 位作者 钟全林 马玉珠 郭炳桥 郑媛 李曼 程栋梁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81-488,共8页
氮(N)、磷(P)是维系植物生长发育的两种重要的基础营养元素。区域尺度范围的N、P元素化学计量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陆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尺度格局变化。同时,与植物体内各个器官之间(如根叶之间)的N、P含量密切相关,使其能够快速应对外部环... 氮(N)、磷(P)是维系植物生长发育的两种重要的基础营养元素。区域尺度范围的N、P元素化学计量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陆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尺度格局变化。同时,与植物体内各个器官之间(如根叶之间)的N、P含量密切相关,使其能够快速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调节生长速率,使生物体达到最适生长。选取西双版纳、贡嘎山、鼎湖山、武夷山和尤溪5个中国南方地区的木本植物(以乔木为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植物根、叶器官内部以及器官之间的N、P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表明,上述5个地区相同器官的N、P含量变幅较大,造成地区间养分含量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土壤养分、温度和降水。同一地区植物不同器官的N、P含量都是叶大于根。根或叶内部的N-P、N-N:P以及P-N:P基本呈现等速比例关系,表明在各器官内部N、P含量相互促进的作用明显。根、叶之间的N含量、P含量以及N:P则呈现异速比例关系。说明不同器官之间对某种养分的分配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含量 P含量 氮磷比 生态化学计量学 木本植物 器官
下载PDF
基于植物氧同位素比率的叶片温度研究进展
15
作者 黄穗敏 汪旭明 +1 位作者 李蕾 巩晓颖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797-3805,共9页
叶片温度是影响植物生产力和物质循环的关键因子,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模型以及地球系统模型的重要参数。叶片通过气孔调节和形态学性状改变等实现叶温调节,能保持相对适宜光合作用的叶温并避免叶片受到高温胁迫的伤害。基于植物纤维素^... 叶片温度是影响植物生产力和物质循环的关键因子,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模型以及地球系统模型的重要参数。叶片通过气孔调节和形态学性状改变等实现叶温调节,能保持相对适宜光合作用的叶温并避免叶片受到高温胁迫的伤害。基于植物纤维素^(18 )O分馏值(Δ^(18)O_(Cel))的光合加权叶温(T_(L⁃photo))整合了光合作用实际发生时的叶温,T_(L⁃photo)的稳定性表征植物是否进行了有效的叶温调节,然而T_(L⁃photo)与气温的关系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文章阐述了叶温调节的生理生态意义和调节机制,介绍了基于Δ^(18)O_(Cel)估算T_(L⁃photo)模型的理论基础、模型推导、测算方法及结果的不确定性,最后指出提高Δ^(18)O_(Cel)-T_(L⁃photo)模型精准度及其在叶片-植株-生态系统尺度T_(L⁃photo)研究的适用性,是未来需加强研究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温度调节 光合加权叶温 叶温内稳态 纤维素18O 植物功能性状
原文传递
武夷山不同海拔蕨类植物细根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16
作者 郭嘉恒 武盼盼 +6 位作者 李雪琴 陈姝冰 陈小芳 钟全林 胡丹丹 程栋梁 邹志安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04,共7页
植物细根的化学计量特征可以表征植物对外部环境的适应策略,蕨类植物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类群之一,对其细根化学计量研究有助于揭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以武夷山不同海拔蕨类植物细根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细根的全碳、全氮和全磷化学... 植物细根的化学计量特征可以表征植物对外部环境的适应策略,蕨类植物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类群之一,对其细根化学计量研究有助于揭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以武夷山不同海拔蕨类植物细根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细根的全碳、全氮和全磷化学计量特征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土壤元素含量的响应模式,结果显示:(1)蕨类植物细根碳、氮、磷平均含量分别为417.92±21.61 mg/g、8.73±3.43 mg/g和1.25±0.51 mg/g,细根碳氮比、碳磷比和氮磷比分别为65.43±41.48、415.74±256.71和8.23±5.59.(2)蕨类植物细根磷含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碳磷比随海拔升高而升高.(3)蕨类植物细根碳磷比与土壤碳含量、土壤碳氮比及土壤碳磷比均显著正相关,细根磷含量与土壤碳氮比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蕨类植物细根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海拔上存在显著差异,且与土壤元素含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并且蕨类植物具有较低的营养需求和相对简单的资源获取策略,采取了简化组织结构、快速生长繁殖的环境适应策略.(图3表4参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植物 细根 化学计量特征 海拔梯度 环境适应
原文传递
生物质热成烟气溶解性有机质与Cu^(2+)和Cd^(2+)的络合特性及机制研究
17
作者 程玥 王志耿 +5 位作者 代琴 钟寅华 张慧颖 陈卫锋 倪进治 魏然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30-243,共14页
由于全球野火的频发和秸秆的肆意焚烧,生物质燃烧产生的溶解性有机质(BBS-DOM)的环境效应备受关注.BBS-DOM最终沉降在水体和土壤环境中,并可改变地表环境中污染物(如重金属)的环境行为和归趋.然而,BBS-DOM与重金属之间的络合特性尚不清... 由于全球野火的频发和秸秆的肆意焚烧,生物质燃烧产生的溶解性有机质(BBS-DOM)的环境效应备受关注.BBS-DOM最终沉降在水体和土壤环境中,并可改变地表环境中污染物(如重金属)的环境行为和归趋.然而,BBS-DOM与重金属之间的络合特性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燃烧苜蓿、松木和玉米秸秆制备不同的BBS-DOM,并选择Cu^(2+)和Cd^(2+)为模型污染物,络合滴定实验、二维同步荧光光谱(2D-SFS-COS)和二维红外光谱(2D-FTIR-COS)研究了BBS-DOM与重金属之间的络合特性.结果表明,BBS-DOM与Cu^(2+)络合优先顺序为类蛋白物质>类腐殖酸物质>多酚类物质,与Cd^(2+)络合优先顺序为多酚类物质和类腐殖酸物质>类蛋白物质.此外,BBS-DOM中官能团与Cu^(2+)和Cd^(2+)的络合顺序因原料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苜蓿燃烧产生的BBS-DOM中官能团与Cu^(2+)和Cd^(2+)络合顺序为芳环C=C>C-O-C/C-O>-C=O,松木和玉米秸秆燃烧产生的BBS-DOM中的-C=O优先与Cu^(2+)络合,而松木燃烧产生的BBS-DOM中的芳环C=C优先与Cd^(2+)络合,玉米秸秆燃烧产生的BBS-DOM与Cd^(2+)的官能团络合顺序为C-O-C/C-O>芳环C=C.此外,本研究还发现Cu^(2+)的加入增加了BBS-DOM的分子大小,可能是因为Cu^(2+)起到桥接作用,将多个BBS-DOM分子聚合成更大的分子.本研究为在分子水平上深入理解BBS-DOM在水环境中与Cu^(2+)和Cd^(2+)络合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为合理评估BBS-DOM在水环境中的环境效应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热成烟气溶解性有机质 Cu^(2+) Cd^(2+) 有机组分 官能团 络合特性
原文传递
6种阔叶树种幼苗生物量分配特征及模型构建
18
作者 张非凡 李雪琴 +3 位作者 武盼盼 钟全林 胡丹丹 程栋梁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5-402,共8页
以福建省上杭白砂国有林场闽楠、南岭栲、米老排、青冈、云山青冈和木荷2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株收获法获取6种树种幼苗根、茎、叶及整株的生物量,比较其分配特征和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异速生长关系,建立不同树种幼苗各器官及整株... 以福建省上杭白砂国有林场闽楠、南岭栲、米老排、青冈、云山青冈和木荷2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株收获法获取6种树种幼苗根、茎、叶及整株的生物量,比较其分配特征和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异速生长关系,建立不同树种幼苗各器官及整株生物量的回归估测模型。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幼苗整株生物量差异显著,依次为青冈>米老排>南岭栲>云山青冈>木荷>闽楠。(2)不同树种幼苗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差异显著,其中青冈根生物量占比最大(39.9%),米老排茎生物量占比最大(45.0%),闽楠叶生物量占比最大(49.2%)。(3)不同树种幼苗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比值均小于1,表明幼苗生物量更多地分配到茎和叶。除木荷外,其余树种地上、地下生物量均遵循显著的等速生长关系。(4)不同树种幼苗生物量回归估测模型多为幂函数模型,其次为三次多项式模型。6种树种幼苗整株生物量在不同器官分配上存在差异,同时幼苗地上、地下生物量间呈现出等速生长规律。各树种幼苗生物量回归估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可在相同或相似立地条件下估算不同树种幼苗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模型 生物量分配 异速生长 根冠比 阔叶树幼苗
下载PDF
冬季大龙山林下植物叶片性状与光合特征间的关系 被引量:3
19
作者 孙俊 李锦隆 +2 位作者 吴雅静 顾洪亮 金宝石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6-274,共9页
林下植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其冬季的叶片性状和光合特征间的关系可为研究林下植物的生理生态功能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利用LI-6800型光合荧光测量系统测定了安徽省大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内6种优势林下植物(木樨Os⁃manthus fr... 林下植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其冬季的叶片性状和光合特征间的关系可为研究林下植物的生理生态功能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利用LI-6800型光合荧光测量系统测定了安徽省大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内6种优势林下植物(木樨Os⁃manthus fragrans、木莓Rubus swinhoei、野蔷薇Rosa multiflora、樟Cinnamomum camphora、忍冬Lonicera japonica和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冬季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_(max))、暗呼吸速率(R_(d))、瞬时碳利用效率(ICUE)、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水分利用效率(WUE),气孔限制值(L_(s))及比叶面积(SLA)特征。结果表明:6种林下植物的P_(max)为0.82~7.10μmol·m^(-2)·s^(-1),R_(d)为0.40~0.65μmol·m^(-2)·s^(-1),物种间存在显著差异;木莓叶片的ICUE最高为0.94;其次忍冬为0.90;野蔷薇和南天竹分别为0.88和0.84;木樨和樟树幼苗则较低,分别为0.71和0.67;6种林下植物的SLA变化范围为79.56~196.20 cm^(2)·g^(-1),且SLA与P_(max)、ICUE、Tr、Gs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WUE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但与R_(d)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总之,木莓和忍冬的ICUE较高,表明其在冬季具有较高的碳利用效率,对本地区环境的适应力较强,而木樨和樟树幼苗ICUE较低,表明其适应能力较差。另外,SLA与林下植物P_(max)及ICUE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为预测冬季林下植物光合特征的变化提供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光合速率 瞬时碳利用效率 比叶面积 林下植物 大龙山
下载PDF
建瓯和武夷山米槠天然林凋落物量归还动态 被引量:3
20
作者 林红莲 李爱萍 +2 位作者 官惠玲 马红亮 高人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1年第1期19-25,共7页
为揭示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凋落数量、组分及季节动态特征。采用凋落叶直接收集法,于2013年开始对建瓯(主林层平均年龄200年)和武夷山(主林层平均年龄50年)两地的米槠天然林进行为期1年的月凋落物收集并测定其质量和各组分含量。结果表明... 为揭示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凋落数量、组分及季节动态特征。采用凋落叶直接收集法,于2013年开始对建瓯(主林层平均年龄200年)和武夷山(主林层平均年龄50年)两地的米槠天然林进行为期1年的月凋落物收集并测定其质量和各组分含量。结果表明:建瓯和武夷山米槠天然林年凋落物总量分别为9530.49、5590.18 kg·hm^(-2),建瓯年凋落量显著高于武夷山年均凋落量(P<0.05);建瓯、武夷山米槠天然林年凋落物总量均呈现单峰模式,峰值分别出现在3月、4月;年凋落物的季节变化规律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在凋落枝、叶、果、杂物等4个组成部分以凋落叶占比最大,占年凋落量的50.5%~67.2%,枝(13.1%~20.8%)和杂物(14.5%~17.8%)次之,果(1.9%~14.2%)最低;各组分凋落物季节变化均是春季和夏季高,秋冬季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热带 米槠天然林 凋落物 动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