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XG血型抗原研究进展
1
作者 史华山 李树中(审校) +2 位作者 李中华 李凌波 田丰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0期742-745,752,共5页
XG抗原是Mann在1962年发现于1例白血病患者,1994年由国际输血协会(ISBT)确认和命名为红细胞系统抗原,抗原的系统命名是XG,系统编号012,2020年确认这个系统有2个抗原。目前XG抗原国内报道不多,本文参阅了近年来国内外对XG抗原的研究报道... XG抗原是Mann在1962年发现于1例白血病患者,1994年由国际输血协会(ISBT)确认和命名为红细胞系统抗原,抗原的系统命名是XG,系统编号012,2020年确认这个系统有2个抗原。目前XG抗原国内报道不多,本文参阅了近年来国内外对XG抗原的研究报道,在抗原的基因、各外显子编码序列,以及抗原的分子生物学构造、功能和抗原的免疫学反应格局及抗原的分布频率等方面做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2/XG基因 XG糖蛋白 膜分化抗原 免疫黏附因子 肿瘤标志物
原文传递
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对输血安全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史华山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1期150-151,共2页
目的分析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对于输血安全产生的影响,以保障输血的及时性、安全性以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患者200例纳入本次研究范围之内,患者均需要进行输血,对本次申请输血患者的血液标本资料20... 目的分析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对于输血安全产生的影响,以保障输血的及时性、安全性以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患者200例纳入本次研究范围之内,患者均需要进行输血,对本次申请输血患者的血液标本资料200份展开分析。结果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之中检验出6人不合格,2人假阳性,3人阳性,以实验室检验步骤作为依据,采取了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措施之后,输血患者并未发生任何的输血事故。结论在患者输血之中,为了保障患者的输血安全需要应用输血实验室采取的质量控制措施,在临床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严格的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有效的提升了输血的安全性,在为患者输血之前展开输血前检测实验,可选择科学合理的输血方案,进一步提升了输血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血型实验室 安全 质量检验
下载PDF
血浆吸附技术用于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3
作者 白岩 史华山 +2 位作者 郭瑞敏 李向红 石勇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5期592-595,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吸附技术用于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0例高血脂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0)与观察组(n=50),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采用血浆吸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代谢指标、凝血功能、总... 目的:探讨血浆吸附技术用于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0例高血脂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0)与观察组(n=50),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采用血浆吸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代谢指标、凝血功能、总蛋白和治疗效果,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蛋白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均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谷氨酸转氨酶(ALT)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浆吸附技术有利于改善高脂血症患者血脂代谢状况、凝血功能及总蛋白水平,且降低了肝功能损伤的程度,不良反应风险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血浆吸附 辛伐他汀 血脂代谢 凝血功能 肝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