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7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597份临床输血病历用血合理性调查分析 被引量:120
1
作者 杨宝成 孔令魁 +2 位作者 邵超鹏 熊文 周丹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93-196,共4页
目的了解深圳市临床用血现状,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方法查阅2家三甲医院和1家二级医院2006年全年住院病人的输血病历,分析临床输血的合理性、各临床科室用血特点、"少量血"和"搭配血"输注状况。结果成分血中红细... 目的了解深圳市临床用血现状,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方法查阅2家三甲医院和1家二级医院2006年全年住院病人的输血病历,分析临床输血的合理性、各临床科室用血特点、"少量血"和"搭配血"输注状况。结果成分血中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的合理性输注比例分别为66.44%、24.65%、97.97%和61.29%;各大科室中内科系统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的合理性输注比例分别达到91.54%、51.85%、98.86%和100%;外科系统各成分输注合理性分别为50.22%、19.86%、89.58%和42.86%;不合理的"少量血"和"搭配血"比例分别达到47.05%和51.17%。结论内科系统对除血浆外的血液成分输注适应证掌握较好,而外科系统对输血指征的掌握欠佳。对血浆输注的随意性和习惯输注"搭配血"的现象说明临床医生合理用血的观念不强以及输注全血的陈旧观念依然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理输血 输血指征 输血适应证 病历调查
下载PDF
免疫筛查阴性献血者血样病毒核酸检测的研究 被引量:75
2
作者 王良华 叶贤林 +2 位作者 尚桂芳 周雄伟 周晓露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86-289,共4页
目的了解二次酶联免疫筛查献血者血样漏检的原因。方法将二次酶联免疫筛查阴性的献血者血样在加样仪上实现血液样本汇集,用全自动核酸提取仪提取样本核酸,以核酸扩增检测仪做HBV、HCV和HIV自动扩增检测。对HBsAg阴性、HBVDNA阳性献血者... 目的了解二次酶联免疫筛查献血者血样漏检的原因。方法将二次酶联免疫筛查阴性的献血者血样在加样仪上实现血液样本汇集,用全自动核酸提取仪提取样本核酸,以核酸扩增检测仪做HBV、HCV和HIV自动扩增检测。对HBsAg阴性、HBVDNA阳性献血者用核酸筛查试剂定量检测HBV,并每隔2周对其跟踪采血,做HBV两对半免疫检测和HBsAgV3的确认试验。结果16320份二次酶联免疫筛查阴性的合格献血者血样中,8份HBVDNA阳性(漏检率0.49‰),未发现HCV和HIV1RNA阳性。8份HBVDNA阳性献血者乙肝两对半免疫检测HBsAg、HBsAb和HBeAg均为阴性,HBcAb均为阳性,3份HBeAb为阳性。6例HBsAg阴性HBVDNA阳性献血者血样的病毒滴度在(76~1490)copies/ml,2例病毒滴度过低,未定量检测到病毒。跟踪6名HBVDNA阳性献血者,1例18周时HBsAg确认试验阳性,其余5例仍为阴性。结论现行的二次酶联免疫技术的血液筛查存在HBV漏检,原因可能是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应重视血液筛查工作中HBV的漏检及输血传播,并在现有的血液筛查模式中或增加HBcAb检测,或增加病毒核酸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核酸扩增技术 HBV/定量检测 HBsAg/确认试验 HBV感染 隐匿性
下载PDF
再论Rh阴性患者的科学安全输血 被引量:63
3
作者 兰炯采 张德梅 +7 位作者 张印则 夏荣 周华友 贠中桥 陈静娴 张广繁 马红丽 孙先玲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41-342,共2页
关键词 RH血型 RH阴性患者 抗-D 科学输血 安全性
下载PDF
深圳市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现状分析 被引量:47
4
作者 聂冬梅 邓超干 +3 位作者 叶贤林 杨立新 曾劲峰 李活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6年第3期574-576,共3页
目的 了解深圳市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现状,为安全输血招募低危无偿献血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 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献血者进行梅毒抗体筛检,阳性者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 目的 了解深圳市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现状,为安全输血招募低危无偿献血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 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献血者进行梅毒抗体筛检,阳性者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确认。同时比较不同时间、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职业分布上的感染率,找出降低输血风险的有效方法。结果 深圳市2000-2004年220218名无偿献血者的梅毒感染率为5.60‰,呈逐年上升趋势,以31~50岁年龄段感染率较高(P〈0.005),商务和外来劳务工的梅毒感染率远高于其他职业人群。结论 梅毒在深圳市呈一定的流行势态,应建立一支固定的志愿无偿献血者队伍,提高试剂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切实做好无偿献血者梅毒血清筛查工作,进一步确保输血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者 梅毒 苍白密螺旋体 血液筛查
下载PDF
积极推进临床合理用血工作的思考 被引量:42
5
作者 杨宝成 邵超鹏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11-414,共4页
关键词 临床合理用血 输血不良反应 安全输血 输血管理 卫生行政部门 血站输血科/血库
下载PDF
深圳市志愿捐献机采血小板人群特征研究及招募策略 被引量:40
6
作者 孙革 蓝欲晓 +4 位作者 李慧文 王霞 余枝容 钟福玲 田怡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83-785,共3页
目的分析深圳市志愿捐献机采血小板人群特征,研究科学的招募策略,提高成分输血安全性。方法对2005~2009年期间深圳市志愿捐献机采血小板38 032人次进行调查,采用直接计数法汇总表格,按照性别、职业、年龄和教育程度等相关信息,使用SPSS... 目的分析深圳市志愿捐献机采血小板人群特征,研究科学的招募策略,提高成分输血安全性。方法对2005~2009年期间深圳市志愿捐献机采血小板38 032人次进行调查,采用直接计数法汇总表格,按照性别、职业、年龄和教育程度等相关信息,使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验及相关数据分析。结果 2005~2009年深圳市志愿捐献机采血小板人数逐年增长2,009年较2005年同比增长1.75倍。志愿捐献血小板者年龄范围在18~65岁,且志愿捐献机采血小板人群主要分布在25~45岁年龄段。志愿捐献机采血小板男女捐献人次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χ2>3.84,P<0.05),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7.2∶1,具有中专和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捐献者在志愿捐献机采血小板人群中占有较高比例,部分脑力及体力混合型劳动者是志愿捐献血小板主导人群。结论志愿捐献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等因素均影响市民的捐献行为,据此提出相应的招募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愿捐献 机采血小板 人群特征 招募对策
下载PDF
ELISA检测与NAT在血液筛查应用中的互补性研究 被引量:39
7
作者 曾劲峰 郑欣 许晓绚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12-1014,共3页
目的对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与核酸检测(NAT)技术在血液筛查应用中的互补探讨。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月深圳市血液中心采集的70 584人份无偿献血者标本用ELISA检测方法对血液传染性指标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ALT... 目的对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与核酸检测(NAT)技术在血液筛查应用中的互补探讨。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月深圳市血液中心采集的70 584人份无偿献血者标本用ELISA检测方法对血液传染性指标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ALT进行检测,另外采用NAT检测技术对上述献血人群的HBV-DNA、HCV-RNA、HIV-RNA进行单人份平行核酸检测。从中比较2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并对2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 70 584例标本中血清学检测及ALT不合格人数共计1 309例,不合格率为1.71%。检出ELISA阴性,HBV-DNA呈阳性41例,检出率为5.9/万。HIV-RNA检出1例。结论 NAT与ELISA的血液筛查检测互补作用主要体现在1)病理生理过程互补:检测窗口期的长短主要由检测对象的生理属性来决定,而非检测方法缺陷。2)检测方法学互补,由于检测方法学的不同使得NAT检测技术的检测灵敏度明显高于ELISA血清学检测方法。3)ELISA对变异及亚型的检出概率与NAT对突变及基因型在检测概率相互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ISA NAT 阳性反应
下载PDF
深圳市志愿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状况分析 被引量:37
8
作者 温秀明 邬旭群 +4 位作者 刘永梅 叶有玩 沈磁石 容莹 范小伊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69-771,共3页
目的分析近5年来深圳市志愿无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状况,探讨新形势下血液安全的对策。方法收集深圳市血液中心、深圳市龙岗区血站和深圳市宝安区中心血站2007~2011年志愿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共549 104人(份),抗-HIV采用... 目的分析近5年来深圳市志愿无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状况,探讨新形势下血液安全的对策。方法收集深圳市血液中心、深圳市龙岗区血站和深圳市宝安区中心血站2007~2011年志愿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共549 104人(份),抗-HIV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初筛检测,反应性标本用免疫印迹法(WB)确认,感染率采用χ2检验分析。结果 2007~2011年深圳市志愿无偿献血者的HIV感染率分别为11.9/10万、10.7/10万、10.5/10万、29.5/10万、40.5/10万。2009年以前深圳市志愿无偿献血者HIV感染处于平稳的低流行状态,2010年起呈急剧增长趋势(χ2=9.704,P<0.01)。2007~2011年深圳市初次志愿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率分别为11.6/10万、13.1/10万、11.8/10万、30.6/10万、45.8/10万,总感染率为23.9/10万;重复(含2次以上)志愿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率分别为12.5/10万、6.0/10万、8.1/10万、27.2/10万、29.5/10万,总感染率为17.2/10万;初次和重复志愿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率相比,不同年度内和总HIV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深圳市志愿无偿献血者2010年以来HIV感染呈现急剧增长趋势,HIV已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已严重影响血液安全。重复志愿无偿献血者比初次志愿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重复志愿无偿献血者HIV感染也存在急剧增长趋势。建议不断加强志愿无偿献血者筛选和队伍建设,及时调整检测方法,确保血液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愿无偿献血 HIV感染 血液安全 深圳市
下载PDF
核酸扩增技术在献血者血液HBV DNA、HCV RNA及HIV-1 RNA筛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5
9
作者 叶贤林 李活 +4 位作者 许晓绚 张红 曾劲峰 杨宝成 朱为刚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探讨在我国无偿献血者的血液筛查中引进核酸扩增技术(NAT)的必要性,了解献血者血清学病毒标志物检测阴性、NAT检测阳性的感染状况。方法应用Roche PCR、PCR-微流芯片、实时荧光PCR方法对深圳市131 174人(次)血清学检测病毒标志物阴... 目的探讨在我国无偿献血者的血液筛查中引进核酸扩增技术(NAT)的必要性,了解献血者血清学病毒标志物检测阴性、NAT检测阳性的感染状况。方法应用Roche PCR、PCR-微流芯片、实时荧光PCR方法对深圳市131 174人(次)血清学检测病毒标志物阴性的献血者进行HBV DNA、HCV RNA和HIV-1 RNA检测,对NAT阳性献血者追踪检测并做定量分析。结果HBV DNA阳性22例,阳性率为1/5 962,其中15例为抗-HBc阳性,阳性率为1/8 745;HCV RNA阳性1例,阳性率1/131 174;HIV-1 RNA未检出阳性。对14名HBV DNA阳性者的追踪发现,8人发生了血清转换现象。结论采用高灵敏度的NAT筛查献血者血液中的HBV和HCV,有助于提高输血及血液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扩增技术(NAT) 血清学检测 献血者 HBV HCV HIV 血清转换
下载PDF
DEL红细胞膜D抗原表位分析 被引量:33
10
作者 邵超鹏 苏宇清 +3 位作者 熊文 张印则 李桢 周丹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93-195,共3页
目的分析Rh血型D放散型(DEL)红细胞膜D抗原表位(epitopemapping)。方法采用微量吸收放散技术通过9种抗D抗原不同表位的人抗D单克隆抗体,检测3名已知Rh表型和RH基因型的D放散型个体的红细胞膜D抗原表位,分别以Rh阳性、Rh阴性、部分D表型D... 目的分析Rh血型D放散型(DEL)红细胞膜D抗原表位(epitopemapping)。方法采用微量吸收放散技术通过9种抗D抗原不同表位的人抗D单克隆抗体,检测3名已知Rh表型和RH基因型的D放散型个体的红细胞膜D抗原表位,分别以Rh阳性、Rh阴性、部分D表型DVa(Hus)和DVIⅢ型样本作为对照。结果3名携带RHD1227A等位基因的D放散型个体,红细胞膜D抗原9个抗原表位均检测为阳性,而对照样本检测结果各不相同。结论携带RHD1227A等位基因的中国汉族D放散型个体红细胞膜可能表达基本完整D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血型 D放散型 抗原表位 单克隆抗体
原文传递
中药抗肾纤维化用药规律探析 被引量:31
11
作者 贾秀琴 李雪梅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6年第12期739-740,共2页
关键词 抗肾纤维化 中药用药 用药规律 终末期肾衰竭 慢性肾脏病 病理学表现 纤维化作用 期刊数据库
下载PDF
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Pre-S/S区变异的研究 被引量:31
12
作者 容莹 郑欣 +4 位作者 叶贤林 曾劲峰 熊文 李活 王文敬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65-571,共7页
目的调查无偿献血人群的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 I)流行率情况与分析Pre-S/S区变异特征。方法使用EIA/NAT方法筛查深圳地区15 338人份无偿献血者血标本,经跟踪检测,获得1例HBV窗口期感染毒株和5例OB I毒株,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 目的调查无偿献血人群的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 I)流行率情况与分析Pre-S/S区变异特征。方法使用EIA/NAT方法筛查深圳地区15 338人份无偿献血者血标本,经跟踪检测,获得1例HBV窗口期感染毒株和5例OB I毒株,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测定OB I病毒载量,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技术从5例OB I样品中获得3例Pre-S/S基因片段并测定序列,进行基因分型,与对应基因型HBsAg阳性野毒株序列比对。结果深圳市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 I)的流行率为1∶3 068。5例OB I样品其病毒载量为〈1 IU/m l(不能定量)~121.8 IU/m l(中位数为54.6 IU/m l)。3例OB I样本为基因C型,在Pre-S/S蛋白区出现随机变异,OB I样品Pre-S/S区氨基酸置换率显著高于对应基因型野毒株(P〈0.01),其中在Pre-S/S区的免疫表位区氨基酸置换率亦显著高于野毒株(P〈0.01),但在高频变异的主要亲水区(MHR)却是高度保守,只有1例OB I出现改变基因亚型的I126S变异。结论乙肝病毒的Pre-S/S蛋白区变异,特别是Pre-S/S蛋白免疫表位区的变异,可能是OB I发生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偿献血者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 流行率 Pre-S/S区 变异特征
下载PDF
中国人特异性的RHD基因定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0
13
作者 熊文 邵超鹏 周一炎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 建立特异性针对中国人的RHD基因定型方法。方法 设计6对特异性针对中国人RHD等位基 因的引物,并引入1对内对照引物,建立PCR 序列特异性引物(PCR- SSP)方法,分6个反应管检测RHD基因。采 用这一方法检测经血清学鉴定和RHD全基... 目的 建立特异性针对中国人的RHD基因定型方法。方法 设计6对特异性针对中国人RHD等位基 因的引物,并引入1对内对照引物,建立PCR 序列特异性引物(PCR- SSP)方法,分6个反应管检测RHD基因。采 用这一方法检测经血清学鉴定和RHD全基因序列分析的88份中国汉族人Rh阴性样本,13份Rh阳性、弱D型和 部分D表型样本,以及28份D放散型(Del)样本,同时对318名随机无偿献血者作RHD基因定型,然后与血清学检 测结果比较。结果 所有样本的PCR SSP检测结果均与血清学结果一致(符合率100%),并可指示目前在中国人 中观察到的全部RHD基因阳性、D抗原阴性等位基因(或称无效等位基因),同时还可检出Del表型及存在于Rh阳 性个体中的Del等位基因(RHD1227A)即RHD/Del杂合型(或RHD/RHD1227A);对318名随机个体的RHD 基因检测显示后者在中国人群中的比例为8/318,Del基因在中国人群中频率即为0.012579。结论 上述PCR-SSP 方法简便、快速,且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用于临床或科研进行中国人RHD基因定型或遗传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血型 RHD基因 等位基因PCR-SSP 中国人
下载PDF
核心抗体阳性合格献血者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分子生物学特性及追踪结果的研究 被引量:30
14
作者 叶贤林 李彤 +7 位作者 孙淑君 许晓绚 杜鹏 曾劲峰 朱为刚 杨宝成 黎诚耀 Jean-Pierre Allain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90-894,共5页
目的了解我国核心抗体阳性合格献血者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OBI)情况,分析血清学和分子生物性特征。方法对HBs Ag(-)、NAT检测无反应性的合格献血者血浆,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和anti-HBs定量检测,对核心抗体阳性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提取,和BCP... 目的了解我国核心抗体阳性合格献血者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OBI)情况,分析血清学和分子生物性特征。方法对HBs Ag(-)、NAT检测无反应性的合格献血者血浆,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和anti-HBs定量检测,对核心抗体阳性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提取,和BCP/PC区及S区巢式PCR扩增,对扩增结果阳性产物纯化后进行基因测序及序列分析,同时进行QPCR定量检测。对HBV DNA阳性的献血者进行追踪检测和分析。结果在1 033名合格献血者中,抗-HBc(+)占47.4%,阳性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P<0.001),30岁以下年龄组为32.6%而到50岁以上年龄组为为69.8%。777/1033为抗-HBs(+),占75.2%。在抗-HBc(+)人群中共检出14例HBV DNA(+),其中7例抗-HBs滴度在100 IU/L以上,在抗-HBc(+)合格献血者中OBI阳性率为2.86%。8/14例OBI为B型,1例为C型。7/14能追踪的标本中,1例发现抗-HBe血清转换为阳性。所有追踪标本的病毒均变成检不出。5例BCP/PC区序列发生突变,3例S区氨基酸变异。结论经HBs Ag及NAT检测合格的抗-HBc(+)献血者,其血液中仍有一定几率含有HBV DNA,存在经输血传播病毒的威胁,提示在乙肝高流行地区需进一步提高核酸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必要时可增加抗-HBc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者 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HBV DNA
下载PDF
发挥无偿献血志愿工作者在无偿献血、捐髓者招募中的作用 被引量:26
15
作者 李慧文 蓝欲晓 +3 位作者 朱为刚 周一炎 杨春森 姜学安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60-261,共2页
关键词 志愿工作者 献血(髓)者 宣传 招募
下载PDF
深圳地区无偿献血者HIV感染情况调查分析及输血残余风险评估 被引量:29
16
作者 王宋兴 曾劲峰 +1 位作者 杨爱莲 古醒辉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74-676,共3页
目的调查深圳地区无偿献血者HIV的感染情况并评估经EIASA筛查抗-HIV后经血传播感染HIV的残余风险。方法采用2种抗-HIV ELISA试剂对每份献血者标本进行初复检,2种结果均无反应性判合格,任何1种试剂有反应性标为可疑待定。待定标本送疾病... 目的调查深圳地区无偿献血者HIV的感染情况并评估经EIASA筛查抗-HIV后经血传播感染HIV的残余风险。方法采用2种抗-HIV ELISA试剂对每份献血者标本进行初复检,2种结果均无反应性判合格,任何1种试剂有反应性标为可疑待定。待定标本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检测中心实验室进行免疫印迹法(WB)确证。最后用风险评估数学模型法进行输血传播HIV危险度的研究。结果 2008年1月~2011年12月共检测无偿献血者标本251 592人份,确认阳性63份,现患率0.025 0%。在新无偿献血者中现艾滋病患率为0.053 4%(61/114 223),重复无偿献血者中为0.001 5%(2/137 369)。经评估抗-HIV筛选后的阴性血传播HIV的危险度为1/45 872。结论在无偿献血者血液中虽未存在使受血者发生HIV感染的情况,但仍存在传播HIV的残余风险,需进一步采取更为有效地措施,提高血液质量,减少残余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偿献血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抗-HIV残余风险 输血安全
下载PDF
临床输血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及其解决方案 被引量:28
17
作者 张印则 章昊 +1 位作者 孟庆宝 朱为刚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14-215,共2页
关键词 临床输血 管理 标准
下载PDF
汉族DEL型孕妇可免去抗-D产前检查 被引量:24
18
作者 邵超鹏 徐华 +8 位作者 徐群 孙国栋 李剑平 张伯伟 梁晓华 刘忠 周英 李丹 庄乃保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71-674,共4页
目的鉴于占我国汉族Rh(D)阴性人群约25%的DEL型红细胞具有基本完整的D抗原表位,临床观察汉族DEL型孕妇妊娠Rh(D)阳性胎儿是否产生同种免疫反应。方法跟踪观察和测定207名有妊娠史的Rh(D)阴性孕妇产前和产后血清抗-D,根据RhCcEe表型和PC... 目的鉴于占我国汉族Rh(D)阴性人群约25%的DEL型红细胞具有基本完整的D抗原表位,临床观察汉族DEL型孕妇妊娠Rh(D)阳性胎儿是否产生同种免疫反应。方法跟踪观察和测定207名有妊娠史的Rh(D)阴性孕妇产前和产后血清抗-D,根据RhCcEe表型和PCR检测RHD1227A等位基因鉴别DEL型和真实Rh(D)阴性表型。结果 207名Rh(D)阴性孕妇中,DEL型个体46名(22.2%)均未检测到血清抗-D,即使5名个体有2次或以上生育史,亦未见同种免疫反应。161名真实Rh(D)阴性个体中检出40例抗-D阳性(24.8%);80名有生育史的真实Rh(D)阴性孕妇中30例抗-D阳性(37.5%);20名有2次或以上生育史的真实Rh(D)阴性孕妇中12例存在抗-D(60.0%)。结论 DEL型孕妇妊娠Rh(D)阳性胎儿发生抗-D同种免疫反应的可能很小,我国Rh(D)汉族阴性孕妇中的DEL个体可免去定期的产前抗-D检测,以及免去预防性Rh免疫球蛋白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血型 DEL型 Rh(D)抗原 抗-D 新生儿胎儿溶血病 同种免疫 产前检查
下载PDF
HPA配型在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5
19
作者 刘忠 王震 +4 位作者 张印则 李敏 吕蓉 李天君 赵峰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74-477,共4页
目的探讨以HPA配型解决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方案。方法 1)建立PCR-SSP方法检测HPA-1~5基因型检测方法,建立机采血小板供者库;2)采用微柱凝胶法和Capture-P法对32名血小板输血无效患者作血小板同种抗体筛查,并对2种方法比较;3)对血... 目的探讨以HPA配型解决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方案。方法 1)建立PCR-SSP方法检测HPA-1~5基因型检测方法,建立机采血小板供者库;2)采用微柱凝胶法和Capture-P法对32名血小板输血无效患者作血小板同种抗体筛查,并对2种方法比较;3)对血小板同种抗体筛查阳性患者采用已知HPA基因型的标准谱血小板作抗体鉴定并采取HPA基因型同型输注的原则寻找供者。结果 1)采用PCR-SSP方法成功检测出HPA-1~5基因型,并对1 000名血小板供者的HPA-1~5基因型定型;2)32例血小板输注无效病例中,微柱凝胶法检测血小板同种抗体阳性率为50%,Capture-P法血小板抗体阳性检出率为40%;3)32例血小板输血无效病例中2种方法同时血小板抗体阳性13例,其中2例鉴定为抗-HPA,分别为抗-HPA-5b(P=1/84)、抗-HPA-1a(P=1/55)。结论对抗-HPA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采用HPA基因型相合的方法寻找供者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输注无效 HPA配型 血小板抗体 PCR-SSP 微柱凝胶法 Capture-P法
下载PDF
中国南北汉族人群HLA-A*02等位基因的分布差异 被引量:24
20
作者 程良红 金士正 +4 位作者 高素青 李桢 邹红岩 王大明 吴国光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1-324,共4页
目的研究中国南北汉族人群中HLA-A*02等位基因的分布并比较其差异性。方法采用PCR-SBT方法,对随机抽取的经PCR-SSP方法确认为HLA-A*02阳性的208例南方和129例北方汉族骨髓志愿供者进行序列分型。结果南、北汉族人两个群体中均检出具有... 目的研究中国南北汉族人群中HLA-A*02等位基因的分布并比较其差异性。方法采用PCR-SBT方法,对随机抽取的经PCR-SSP方法确认为HLA-A*02阳性的208例南方和129例北方汉族骨髓志愿供者进行序列分型。结果南、北汉族人两个群体中均检出具有不同基因频率的6种A*02等位基因(A*020101、A*0203、A*0205、A*0206、A*0207和A*0210)。南方汉族人中A*0207(37%)为优势等位基因,A*020101(31%)、A*0203(16%)和A*0206(14%)比较常见;而北方汉族人则以A*020101(48%)为优势等位基因,A*0206(21%)和A*0207(23%)比较常见。两个群体中的A*02等位基因总体分布以及A*020101、A*0203和A*0207的相对频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高、低分辨率两个水平上,南方和北方汉族A*02杂合度分别高于90%和80%,并且低分辨率A*02纯合子在高分辨率水平上表现高度多样性并呈现一定的分布规律。结论HLA-A*02等位基因在中国南、北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呈现高度杂合和遗传多样性并具有显著性差异,HLA-A*020101、A*0203和A*0207可作为人类学研究中区分中国南北汉族人群的遗传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汉族 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A^*02 等位基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