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蜂胶对溶壁微球菌不同pH抑菌作用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许兵红 曾莉萍 +2 位作者 李进芬 杨晓 艾予川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4年第3期423-424,共2页
目的 探讨河南蜂胶在不同 pH条件下对溶壁微球菌的抑菌效果。  方法 采用琼脂平板扩散法 ,以溶壁微球菌为实验菌种 ,将实验分为 5个不同 pH环境组 ,即设置pH 6 0、6 5、7 0、7 5、8 0不同的 pH实验组 ,每组 3次重复 ,每张滤纸片 (直... 目的 探讨河南蜂胶在不同 pH条件下对溶壁微球菌的抑菌效果。  方法 采用琼脂平板扩散法 ,以溶壁微球菌为实验菌种 ,将实验分为 5个不同 pH环境组 ,即设置pH 6 0、6 5、7 0、7 5、8 0不同的 pH实验组 ,每组 3次重复 ,每张滤纸片 (直径 6mm)滴加 3 1%河南蜂胶溶液 7μl,记录蜂胶在不同pH条件下对溶壁微球菌 2 4h的抑菌效果。  结果 蜂胶在 pH 6 5、7 0、7 5、8 0不同条件下对溶壁微球菌 2 4h的抑菌环直径 (mm )分别为 :2 2 0 0± 3 46、12 67± 2 0 8、12 3 3± 2 75、12 0 0± 2 18。 结论 河南蜂胶在不同条件下对溶壁微球菌的抑菌效果不尽相同 ,随 pH增加 ,抑菌环直径逐渐变小 ,pH6 5时抑菌环直径最大 ,pH6 5组的抑菌环直径显著性大于其他各组 ,pH7 0、7 5、8 0各组间抑菌环直径无统计学差异 ,提示河南蜂胶在 pH6 5时对溶壁微球菌的抑菌活性最强 ,随pH增加 ,抑菌活性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胶 溶壁微球菌 PH
下载PDF
膳食矿物质与骨密度关系调查 被引量:9
2
作者 田玉慧 史明珠 +2 位作者 李万里 丁宇 卜勇军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836-837,共2页
目的 研究老年人膳食中矿物质含量对骨密度 (BMD)的影响 ,探讨防治老年骨质疏松的措施。方法 对 30 9例 6 0岁以上老人进行了膳食调查及健康检查。结果 老年女性骨矿物质含量 (BMC)和骨密度 (BMD)显著低于男性。健康老人平均每日摄... 目的 研究老年人膳食中矿物质含量对骨密度 (BMD)的影响 ,探讨防治老年骨质疏松的措施。方法 对 30 9例 6 0岁以上老人进行了膳食调查及健康检查。结果 老年女性骨矿物质含量 (BMC)和骨密度 (BMD)显著低于男性。健康老人平均每日摄入钙、锰、铜、硒的量男性均显著高于女性。OP患者与同性别健康老人每日矿物质摄入量相比 ,OP组钾、钙、镁、铁、锰、锌、磷、来源于奶的钙 (简称奶钙 )、硒摄入量均显著低于同性别健康老人组 ,BMD与钾、钙、镁、锌、铜、磷、硒、奶钙摄入量和钙磷比值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膳食矿物质与BMD存在一定的关系 ,膳食钾、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D 矿物质 营养素 老年人
下载PDF
弓形虫MIC6羧基端与醛缩酶相互作用的鉴定 被引量:3
3
作者 郑斌 尹志奎 詹希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83-885,890,共4页
目的鉴定弓形虫MIC6羧基端和醛缩酶的相互作用及两种蛋白在虫体内的定位。方法分别用GST-MIC6C多克隆抗体和兔免疫前血清结合的sepharose与弓形虫裂解液进行免疫共沉淀实验,实验产物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弓形虫速殖子涂片,... 目的鉴定弓形虫MIC6羧基端和醛缩酶的相互作用及两种蛋白在虫体内的定位。方法分别用GST-MIC6C多克隆抗体和兔免疫前血清结合的sepharose与弓形虫裂解液进行免疫共沉淀实验,实验产物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弓形虫速殖子涂片,免疫荧光定位法确定两种蛋白在虫体内的定位。结果与对照相比,GST-MIC6C多克隆抗体的免疫共沉淀产物中有蛋白条带可分别被相应的抗体识别。荧光显微镜下显示,MIC6(红色荧光)和醛缩酶(绿色荧光)两种蛋白皆定位于弓形虫的顶端。结论弓形虫MIC6羧基端与醛缩酶存在相互作用并在虫体内存在共定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地弓形虫 微线体蛋白6羧基端 醛缩酶 免疫共沉淀 共定位
下载PDF
刚地弓形虫MIC2与醛缩酶作用位点的鉴定 被引量:1
4
作者 郑斌 尹志奎 +3 位作者 姚志军 张海珠 任红斌 詹希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98-700,708,共4页
目的确定刚地弓形虫微线体蛋白2(MIC2)与醛缩酶的作用位点。方法利用定点突变技术,将MIC2羧基端(MIC2C)的767位色氨酸(W767)突变为丙氨酸(A)。PCR扩增MIC2CW/A突变体基因片段;构建MIC2CW/A/pGEX-4T-1重组原核表达系统,IPTG诱导表达GST-M... 目的确定刚地弓形虫微线体蛋白2(MIC2)与醛缩酶的作用位点。方法利用定点突变技术,将MIC2羧基端(MIC2C)的767位色氨酸(W767)突变为丙氨酸(A)。PCR扩增MIC2CW/A突变体基因片段;构建MIC2CW/A/pGEX-4T-1重组原核表达系统,IPTG诱导表达GST-MIC2CW/A突变体蛋白。分别以该蛋白和GST-MIC2C蛋白(对照蛋白)作为探针蛋白与弓形虫速殖子裂解液进行GST pull-down实验,SDS-PAGE及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获得了MIC2CW/A突变体基因片段,制备了GST-MIC2CW/A突变体蛋白;GST-MIC2C蛋白的pull-down产物中有一蛋白条带,而且可以被醛缩酶抗体识别,而GST-MIC2CW/A蛋白的pull-down产物中未见蛋白条带。结论将MIC2的W767突变为A后,MIC2失去与醛缩酶的作用,即MIC2与醛缩酶的作用位点为色氨酸(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地弓形虫 微线体蛋白2 醛缩酶 点突变 GST pull—down
下载PDF
定点突变技术鉴定弓形虫微线体蛋白6与醛缩酶的作用位点 被引量:1
5
作者 郑斌 尹志奎 詹希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1-224,共4页
目的利用定点突变技术鉴定弓形虫微线体蛋白6(MIC6)与醛缩酶的作用位点。方法根据GenBank中的弓形虫RH株MIC6基因序列(登录号为AF110270)及C端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将MIC6蛋白羧基端(MIC6C)348位色氨酸(W348)的密码子碱基突变为缬氨酸(V... 目的利用定点突变技术鉴定弓形虫微线体蛋白6(MIC6)与醛缩酶的作用位点。方法根据GenBank中的弓形虫RH株MIC6基因序列(登录号为AF110270)及C端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将MIC6蛋白羧基端(MIC6C)348位色氨酸(W348)的密码子碱基突变为缬氨酸(V)的碱基,PCR扩增MIC6C W/V突变体基因片段,克隆至原核表达质粒pGEX-4T-1,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DE3);0.8 mmol/L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GST-MIC6C W/V突变体蛋白,亲和层析法纯化表达产物。以GST-MIC6C W/V突变体蛋白为探针蛋白,GST-MIC6C蛋白为对照蛋白,分别与弓形虫速殖子裂解液进行GST沉降实验,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实验产物。分别以GST-MIC6C W/V突变体蛋白和GST-MIC6C蛋白为探针蛋白和对照蛋白,与弓形虫醛缩酶蛋白液进行GST沉降实验,SDS-PAGE分析实验产物。结果获得了MIC6C W/V突变体基因片段,构建了相应的原核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了GST-MIC6C W/V突变体蛋白。GST-MIC6C W/V突变体蛋白与弓形虫速殖子裂解液的GST沉降产物中未见蛋白条带,而GST-MIC6C蛋白的沉降产物中可见一蛋白条带,且能被抗醛缩酶抗体特异识别;GST-MIC6C W/V突变体蛋白与弓形虫醛缩酶蛋白液的GST沉降产物中未见蛋白条带,而GST-MIC6C蛋白的沉降产物中可见一蛋白条带。结论色氨酸(W348)为MIC6与醛缩酶的作用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地弓形虫 微线体蛋白6 醛缩酶 定点突变技术 蛋白作用位点
下载PDF
蜂胶体外抗阴道毛滴虫实验 被引量:3
6
作者 许兵红 史明珠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77-478,共2页
体外无菌培养的阴道毛滴虫加入蜂胶溶剂,观察不同作用时间、不同蜂胶浓度和蜂胶在不同滴虫密度下的杀虫效果。蜂胶作用0、6、12和24h后,阴道毛滴虫存活率分别为(91.50±3.11)%、(43.00±6.83)%、(22.25±5.32)%和(11.50... 体外无菌培养的阴道毛滴虫加入蜂胶溶剂,观察不同作用时间、不同蜂胶浓度和蜂胶在不同滴虫密度下的杀虫效果。蜂胶作用0、6、12和24h后,阴道毛滴虫存活率分别为(91.50±3.11)%、(43.00±6.83)%、(22.25±5.32)%和(11.50±5.7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蜂胶浓度分别为0.24、0.48、0.96、1.92、3.84和7.68mg/ml作用24h后,滴虫存活率分别为(88.00±5.29)%、(92.67±4.16)%、(90.0±6.00)%、(84.00±4.00)%、(2.67±1.15)%和0。蜂胶作用时间越长和/(或)蜂胶浓度越高,杀虫效果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胶 阴道毛滴虫 抗虫效果
下载PDF
两组丝光绿蝇室内连续5代成虫形态观察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许兵红 李彩莲 +2 位作者 郑斌 艾予川 史明珠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2年第5期443-444,共2页
目的 观察比较两种饲料对丝光绿蝇室内连续饲养的各代成虫形态的影响。 方法 将丝光绿蝇引入室内 ,分成两组 ,即鱼粉组和麦麸组 ,分别采用两种幼虫饲料在室内进行连续饲养 ,分别随机测量两组室内第 1~ 5代成虫头宽 ,进行比较观察。... 目的 观察比较两种饲料对丝光绿蝇室内连续饲养的各代成虫形态的影响。 方法 将丝光绿蝇引入室内 ,分成两组 ,即鱼粉组和麦麸组 ,分别采用两种幼虫饲料在室内进行连续饲养 ,分别随机测量两组室内第 1~ 5代成虫头宽 ,进行比较观察。 结果 成虫头宽经 t检验 ,组间比较 ,第 1、4、5代成虫头宽两组间雄性以及雌性均无显著性差异 ,第 2、3代鱼粉组成虫头宽显著性大于麦麸组 ;组内比较 ,两组内雄性以及雌性成虫头宽第 1代均显著性大于其第 2~ 5代。 结论 可能提示幼虫饲料添加鱼粉有利于丝光绿蝇的生长发育 ,将丝光绿蝇引入室内连续饲养 ,成虫形态有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光绿蝇 室内连续饲养 成虫形态 观察 比较
下载PDF
刚地弓形虫类枯草杆菌蛋白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郑斌 尹志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3-97,共5页
刚地弓形虫的类枯草杆菌蛋白酶是虫体粘附、入侵宿主细胞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蛋白酶。研究发现弓形虫的类枯草杆菌蛋白酶的催化区域高度保守;蛋白酶有多个作用底物,并与虫体的运动及毒力相关。本文对已发现的弓形虫类枯草杆菌蛋白酶的结构... 刚地弓形虫的类枯草杆菌蛋白酶是虫体粘附、入侵宿主细胞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蛋白酶。研究发现弓形虫的类枯草杆菌蛋白酶的催化区域高度保守;蛋白酶有多个作用底物,并与虫体的运动及毒力相关。本文对已发现的弓形虫类枯草杆菌蛋白酶的结构及性能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地弓形虫 类枯草杆菌蛋白酶 蛋白结构 蛋白酶解加工
下载PDF
家兔精液传播弓形虫的实验研究(英文) 被引量:2
9
作者 刘世国 秦川 +1 位作者 姚志军 王东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6-170,共5页
目的了解弓形虫能否通过精液传播,并探讨雌兔阴道不同健康状态对精液传播弓形虫的影响。方法8只健康新西兰雄兔经腹腔分别感染1×105个RH株弓形虫速殖子,分别于感染前、后用假阴道采集雄兔精液,每周将采集到的精液混合液化后0.1ml/... 目的了解弓形虫能否通过精液传播,并探讨雌兔阴道不同健康状态对精液传播弓形虫的影响。方法8只健康新西兰雄兔经腹腔分别感染1×105个RH株弓形虫速殖子,分别于感染前、后用假阴道采集雄兔精液,每周将采集到的精液混合液化后0.1ml/只,分别经宫腔内人工受精管感染4组阴道健康状态不同的成年新西兰雌兔(阴道正常组、阴道损伤组、滴虫性阴道炎组和霉菌性阴道炎组),共采集8周,将所得8份混合精液分别感染8次。每次受精后第2~3天耳缘静脉采血2ml,分别用ELISA和PCR检测血清抗弓形虫抗体和全血中弓形虫B1基因片段。结果ELISA结果显示,雌兔在初次受精后第16天可检测到抗弓形虫抗体,第1~4组抗体阳性家兔数分别有2、1、3和1只,ELISA阳性率为25.9%(7/27)。PCR检测最早在受精后3d和最晚51d可扩增出弓形虫B1基因片段200bp,第1~4组阳性家兔数分别有2、1、2和0只,PCR阳性率为18.5%(5/27)。其中两种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的3只。结论弓形虫可通过精液感染雌兔。雌兔的阴道健康状态对经精液感染弓形虫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地弓形虫 精液 传播 家兔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检测的血清预处理方法比较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世国 史明珠 +1 位作者 石佑恩 韩家俊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55-156,共2页
血吸虫循环抗原主要有三大类:MAA、GAA和SEA。在检测过程中,常存在交叉反应。为排除血清中杂蛋白的干扰,采用TCA沉淀法[1]、PEG沉淀法[2]和热碱处理法[3]3种方法预处理,并对其效果进行比较。材料与方法血... 血吸虫循环抗原主要有三大类:MAA、GAA和SEA。在检测过程中,常存在交叉反应。为排除血清中杂蛋白的干扰,采用TCA沉淀法[1]、PEG沉淀法[2]和热碱处理法[3]3种方法预处理,并对其效果进行比较。材料与方法血清样品20条尾蚴感染兔第8wk血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循环抗原 检测 血清 预处理
下载PDF
丝光绿蝇抗菌物质诱导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许兵红 曾莉萍 +2 位作者 史明珠 艾予川 李进芬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4年第5期874-876,共3页
目的 探讨针刺体壁对丝光绿蝇抗菌物质的诱导表达规律。 方法 丝光绿蝇三龄幼虫针刺体壁处理后 ,分别于第 0、12、2 4、3 6、48、60、72、84h提取血淋巴 ,以金黄葡萄球菌为指示菌 ,采用平板滤纸片法作抑菌试验 ,用于显示丝光绿蝇抗... 目的 探讨针刺体壁对丝光绿蝇抗菌物质的诱导表达规律。 方法 丝光绿蝇三龄幼虫针刺体壁处理后 ,分别于第 0、12、2 4、3 6、48、60、72、84h提取血淋巴 ,以金黄葡萄球菌为指示菌 ,采用平板滤纸片法作抑菌试验 ,用于显示丝光绿蝇抗菌物质的诱导表达 ,以抑菌圈直径表示抑菌活力的大小。提取诱导后 48h的血淋巴 ,设置 3、5、7μl不同的血淋巴加样量实验组 ,记录不同加样量对金黄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设置不同稀释浓度 ,记录不同浓度的血淋巴对金黄葡萄球菌的抑菌活力。观察诱导后 48h的血淋巴对大肠杆菌、金黄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枯草杆菌、溶壁微球菌等 8种细菌的抑菌效果。 结果 丝光绿蝇幼虫针刺体壁处理后 ,对金黄葡萄球菌的抑菌活力高峰出现在处理后 48h。平板滤纸片法抑菌试验中 ,以加 7μl血淋巴的抑菌效果最佳。丝光绿蝇诱导 48h血淋巴 1/2、1/4、1/8、1/16、1/3 2、1/64的不同稀释浓度 ,对金黄葡萄球菌均能产生明显的抑菌环。丝光绿蝇诱导后 48h的血淋巴 ,对大肠杆菌、金黄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枯草杆菌、溶壁微球菌等 8种细菌都能产生明显的抑菌环。 结论 针刺体壁能诱导丝光绿蝇体内产生抗菌物质 ,诱导的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光绿蝇 抗菌物质 诱导
下载PDF
实验动物血液及精液感染弓形虫动态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常畅 刘世国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6期14-15,7,共3页
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实验动物家兔血液及精液感染弓形虫DNA检测实验及动态变化研究,阐明了弓形虫感染的发展和转归机理,为了解弓形虫与宿主动态关系,弓形虫经血液、精液传播提供理论依据。对性传播疾病、特别是艾滋病的预防提供重要... 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实验动物家兔血液及精液感染弓形虫DNA检测实验及动态变化研究,阐明了弓形虫感染的发展和转归机理,为了解弓形虫与宿主动态关系,弓形虫经血液、精液传播提供理论依据。对性传播疾病、特别是艾滋病的预防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实验动物 弓形虫 虫体 动态变化
下载PDF
丝光绿蝇室内连续5代成虫产卵特征观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艾予川 许兵红 +2 位作者 李彩莲 彭冬君 郑斌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2年第3期198-199,共2页
目的 观察丝光绿蝇室内连续人工饲养的各代成虫产卵特征。 方法 将丝光绿蝇引入室内 ,采用人工配制的幼虫饲料在室内进行连续饲养 ,观察记录其室内第 1~ 5代成虫产卵结果。 结果 成虫第 1~ 5代产卵天数 (x± s)分别为 :5 .... 目的 观察丝光绿蝇室内连续人工饲养的各代成虫产卵特征。 方法 将丝光绿蝇引入室内 ,采用人工配制的幼虫饲料在室内进行连续饲养 ,观察记录其室内第 1~ 5代成虫产卵结果。 结果 成虫第 1~ 5代产卵天数 (x± s)分别为 :5 .5 0± 0 .17,8.2 5± 0 .96 ,8.2 5± 0 .5 0 ,7.2 5± 1.5 0 ,8.5 0± 1.2 9;产卵次数分别为 :18.0 0± 1.41,2 7.75± 9.0 0 ,2 3.0 0± 8.12 ,2 3.5 0± 11.5 6 ,33.2 5± 12 .89;第 1、2、4、5代产卵指数分别为 :0 .36 0± 0 .0 18,0 .788± 0 .32 0 ,0 .6 42± 0 .2 91,0 .819± 0 .40 6。室内第 1代产卵天数少于第 2、3、5代 (P<0 .0 5 ) ,与第 4代无显著性差异 ,第 2~ 5代间产卵天数均无显著性差异 ;产卵次数及产卵指数室内第 1~ 5代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本次实验丝光绿蝇引入室内连续饲养的各代成虫产卵特征比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光绿蝇 饲养 产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