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活方式变迁初探 被引量:2
1
作者 时运生 《社会学研究》 1986年第2期101-107,共7页
一、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 生活方式是一个内容丰富、层次复杂、形式多样、内在联系密切的科学研究领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对生活方式,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学、法学、伦理学、教育学、文学、宗教学……,都可以从不... 一、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 生活方式是一个内容丰富、层次复杂、形式多样、内在联系密切的科学研究领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对生活方式,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学、法学、伦理学、教育学、文学、宗教学……,都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加以研究。即使是同一学科,在不同的时期,强调的重点亦可不同。因此,对生活方式的定义至今众说纷纭。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找出其固定的含义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方式变迁 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基本特征 内在联系 社会学 教育学 历史唯物主义 形式多样 经济学
原文传递
试论礼与中国传统文化模式 被引量:5
2
作者 纪兴 张平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7-12,共6页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模式。西周的礼乐文明是这一文化模式的上古形态,汉代礼文化的重建完成了从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为开端的文化转型。此后,礼文化通过对一些新的、外来的文化要素的不断整合、吸收,保持了自...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模式。西周的礼乐文明是这一文化模式的上古形态,汉代礼文化的重建完成了从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为开端的文化转型。此后,礼文化通过对一些新的、外来的文化要素的不断整合、吸收,保持了自身内在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和统一。礼将整个民族的物质生活、制度规范和精神心态融为一体,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 礼乐文明 文化转型 礼崩乐坏 春秋时期 文化要素 内在结构 物质生活 制度规范 根本特征 礼文化 一体
下载PDF
论礼崩乐坏与礼学的形成 被引量:5
3
作者 张 平 纪 兴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15-19,共5页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历史内涵是以周礼为核心的传统社会政治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全面瓦解。这一危机促使一些思想家从理论上对礼的本质、功能及意义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孔子的礼论挖掘和增强了礼的内在精神价值,将礼由制度典章层面提升到思想...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历史内涵是以周礼为核心的传统社会政治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全面瓦解。这一危机促使一些思想家从理论上对礼的本质、功能及意义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孔子的礼论挖掘和增强了礼的内在精神价值,将礼由制度典章层面提升到思想学术层面,实现了礼的理论化、意识形态化。荀子一方面将礼同人的内在本质及宇宙秩序联系在一起,确立了礼的超越性和绝对性价值源头;另一方面以法来充实和改造礼,建立了道德与政治有机结合的礼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崩乐坏 礼学 礼治
下载PDF
“人的自然化”概念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 被引量:5
4
作者 王伟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5-73,共9页
马克思没有明确使用“人的自然化”这一术语,但其著作中却包含着丰富的“人的自然化”思想,主要体现为两种语境下的双重含义:一是与“自然的人化”相对应的“人的自然化”范畴,是指人及其活动因外部自然影响而发生的改变;二是与“人的... 马克思没有明确使用“人的自然化”这一术语,但其著作中却包含着丰富的“人的自然化”思想,主要体现为两种语境下的双重含义:一是与“自然的人化”相对应的“人的自然化”范畴,是指人及其活动因外部自然影响而发生的改变;二是与“人的异化”相对立的“人的自然化”概念,是指与异化了的人相对立的人的自由自觉状态,是需要扬弃人的异化才能实现的。在马克思那里,“人的自然化”的这两种含义不是前后相继、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而是并列的、同时存在于马克思思想中。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实现途径,后者是前者要实现的目标。与此同时,二者又有各自实现自身的路径,且最终又都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因此,“人的自然化”的双重内涵无论对于全面理解马克思自然概念进而理解马克思哲学本身,还是对于指导当下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自然的人化 人的自然化 人的异化
原文传递
汉代经今古文之争新探 被引量:3
5
作者 惠吉兴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6-161,共6页
关于今古文经学之争的旨趣 ,一般认为是争官学地位 ,并归结为争博士一职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权益。本文提出 ,这一点并不是古文学者向今文经学发难的根本理由 ,维护学术思想上的大一统格局 ,保持经学在政治生活中的独断权威 ,才是今古文经... 关于今古文经学之争的旨趣 ,一般认为是争官学地位 ,并归结为争博士一职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权益。本文提出 ,这一点并不是古文学者向今文经学发难的根本理由 ,维护学术思想上的大一统格局 ,保持经学在政治生活中的独断权威 ,才是今古文经学争论的实质。关于今古文经学的分歧 ,传统看法是两派对孔子和五经具有完全不同的认识和态度。本文认为 ,在尊奉孔子、崇拜五经等经学基本立场上双方并无原则分歧。文章重点从经典的字体、内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治学宗旨 字体 内容 孔子思想 学术争论
下载PDF
方法论建构:解释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许卉 《社会科学论坛》 2012年第11期67-72,共6页
解释学亦被译作"释义学"或"诠释学",当代解释学可以分为三个形态,即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为代表的方法论解释学;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解释学;是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批判解释学或深层解释学。本文分析了解释学的主... 解释学亦被译作"释义学"或"诠释学",当代解释学可以分为三个形态,即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为代表的方法论解释学;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解释学;是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批判解释学或深层解释学。本文分析了解释学的主要特点,重点探讨方法论解释学和哲学解释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学 方法论建构 人本主义心理学
下载PDF
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美国私立大学
7
作者 许卉 王红丽 刘娜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04年第4期56-58,共3页
该文在对国家内涵与国家教育职能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美国政府对私立大学进行宏观调控的体制和方式。
关键词 政府 调控 私立大学
下载PDF
文化心理结构的认识功能 被引量:4
8
作者 王铁林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8期23-27,82,共6页
“文化心理结构”是个文化学范畴,但它并非属文化学所特有。其实,可以对“文化心理结构”作多种角度和层次的研究。本文旨在把“文化心理结构”作为认识论范畴,着力探讨其认识功能。
关键词 文化心理结构 心理素质 思维方式 认知方式 客体 多种角度 文化环境 相互作用 活动过程 心理倾向
下载PDF
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在性实践精神 被引量:3
9
作者 惠吉兴 《兰州学刊》 2006年第6期1-4,共4页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实践”范畴的主要含义是“躬行践履”。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的道德实践;二是以道德实践为基础的社会实践。这种具有双重内涵的“实践”既是物质性活动,也是精神性活动。这一点决定了中国传统哲学实践精神的内在...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实践”范畴的主要含义是“躬行践履”。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的道德实践;二是以道德实践为基础的社会实践。这种具有双重内涵的“实践”既是物质性活动,也是精神性活动。这一点决定了中国传统哲学实践精神的内在性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精神 道德修养 经世致用
下载PDF
董仲舒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整合
10
作者 张平 《河北学刊》 CSSCI 1998年第4期57-61,67,共6页
秦汉之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所呈显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经过春秋战国道术裂变的思想激荡,重新走上整合。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崩溃,与之相维系的周宗法社会——政治秩序和文化——道德秩序全面瓦解,出现“礼崩乐坏”的情势。如何适应... 秦汉之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所呈显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经过春秋战国道术裂变的思想激荡,重新走上整合。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崩溃,与之相维系的周宗法社会——政治秩序和文化——道德秩序全面瓦解,出现“礼崩乐坏”的情势。如何适应社会的转型,重构文化价值系统,为社会寻求精神支撑,为人生提供安身立命的新的所在,亟然而为当时士人面临的历史课题。于是,诸子竞起,创教立说,争讼辩难,聚徒授学。在时代激变的烽火烟尘中,哲人们叩问历史,叩问人生,叩问上苍,涌动起超越追求的思想激情,开辟了各自探询超越性存在的致思理路。他们的思想果实溶铸成古代文化发展史上最灿烂眩目的精神景致,更构成中华民族哲学意识和文化理念生成的原点,规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和原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中国 传统思想文化 阴阳五行 天人感应 历史意义
下载PDF
试论儒学是汉初的统治思想
11
作者 惠吉兴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41-147,共7页
传统观点认为,汉初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是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才取得统治地位。本文则认为,汉初儒学已发挥了统治和主导作用。首先,儒学提出的“文武并用”、无为政治、礼制建设等统治策略,比黄老之学更全面、更深刻地把... 传统观点认为,汉初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是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才取得统治地位。本文则认为,汉初儒学已发挥了统治和主导作用。首先,儒学提出的“文武并用”、无为政治、礼制建设等统治策略,比黄老之学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和回答了时代课题;其次,汉初的文化、政治、法律政策以及有关制度建设特别是文景之治,基本上体现了儒家的政治原则;第三,汉初社会已经出现了传习、尊崇儒学的风尚,儒学的基本规范和价值标准已经被社会普遍认同和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初 儒学 黄老之学 统治思想
下载PDF
仪式的意义——宋代学者论礼的起源与内涵 被引量:2
12
作者 惠吉兴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5-102,共8页
宋代学者在哲学层面重新阐发了礼的历史根源和价值根基。首先,礼是为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心性本体是礼的内在根源,礼是心性本体的外在形式。其次,礼的内涵有着三个层面:天理本体,天理的表现形式,人类社会全部规范的总合。
关键词 宋代 礼仪 礼义 天理
下载PDF
道安佛学思想及其弥勒净土信仰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平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2-110,共9页
道安作为中土早期佛教的一代宗师,于佛教戒定慧三学均有卓越之发明,思想宏富深厚。文章分疏、论析了道安有关戒定慧三学的理趣要旨,阐释了其由早期禅观向般若学转变的理论进路及其弥勒净土信仰之衷曲,力图突显其佛学思想及信仰之于早期... 道安作为中土早期佛教的一代宗师,于佛教戒定慧三学均有卓越之发明,思想宏富深厚。文章分疏、论析了道安有关戒定慧三学的理趣要旨,阐释了其由早期禅观向般若学转变的理论进路及其弥勒净土信仰之衷曲,力图突显其佛学思想及信仰之于早期中土佛理建设的胜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安 佛学思想 弥勒净土信仰 早期中土佛理建设
下载PDF
宋代礼治论 被引量:2
14
作者 惠吉兴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36-41,共6页
在宋代思想家的观念中 ,社会秩序的基本原则是以道德为基础并涵盖法律与宗教的礼 ,德礼与政刑是本末体用关系 ,内在的道德原则决定着外在的礼乐政刑。为政以礼的内涵是 :以道德为内容 ,以教化为手段 ,培养百姓服从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 在宋代思想家的观念中 ,社会秩序的基本原则是以道德为基础并涵盖法律与宗教的礼 ,德礼与政刑是本末体用关系 ,内在的道德原则决定着外在的礼乐政刑。为政以礼的内涵是 :以道德为内容 ,以教化为手段 ,培养百姓服从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遵守法度禁令的自觉性 ,从而消除社会动乱的根源。而刑罚也是推行道德教化的强制性手段。宋儒以礼治本于人性、刑政出自德礼的思想重建了传统儒家礼治论的形上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治 守法 社会动乱 刑罚 社会秩序 体用关系 道德 形上学 宋儒 儒家
下载PDF
试论人的需要的发展规律和实现机制 被引量:1
15
作者 覃志红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21-26,共6页
人的需要的发展具有上升性规律,每一种需要的实现都有它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其中,内部机制包括需要——行为的转化、主体差异性和主体需要的优势选择;外部机制则包括生产力的发展、环境的激励与约束和不同主体需要的相互影响和制约... 人的需要的发展具有上升性规律,每一种需要的实现都有它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其中,内部机制包括需要——行为的转化、主体差异性和主体需要的优势选择;外部机制则包括生产力的发展、环境的激励与约束和不同主体需要的相互影响和制约。这些规律和机制在不同层次和范围上影响着人的需要的发展,构成人的需要的发展规律和实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需要 上升规律 需要的实现机制
下载PDF
曾国藩思想的大本大原 被引量:1
16
作者 梁世和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1-57,共7页
曾国藩是一个在诸多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他何以取得成功,历来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曾国藩以"有本之学"构筑自己的学问体系,以"理一分殊"思想奠定自己的学问基础,以"中庸"思想作为自己的思想... 曾国藩是一个在诸多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他何以取得成功,历来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曾国藩以"有本之学"构筑自己的学问体系,以"理一分殊"思想奠定自己的学问基础,以"中庸"思想作为自己的思想核心。三者构成曾国藩思想的大本大原。内在的大本大原是曾国藩成就其学术与事功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藩 大本大原 有本之学 理一分殊 中庸
下载PDF
反历史决定论批判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志江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21-27,共7页
反历史决定论批判李志江反历史决定论(或者非历史决定论、历史非决定论)是现代西方历史哲学区别于古代和近代哲学历史观的一个显著特征。在过去数千年的文化史和思想史中,人们始终相信有一个东西在支配着自己的行为、事业和成就,不... 反历史决定论批判李志江反历史决定论(或者非历史决定论、历史非决定论)是现代西方历史哲学区别于古代和近代哲学历史观的一个显著特征。在过去数千年的文化史和思想史中,人们始终相信有一个东西在支配着自己的行为、事业和成就,不管这东西是玛那(mana)、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历史决定论 批判 人的自由创造 历史事件特殊性 历史规律
下载PDF
蔡锡勇——张之洞幕府前期实业总管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永刚 樊孝东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5-118,共4页
蔡锡勇在张之洞幕府任事13年,主持洋务大局,是张之洞前期实业的总管式人物。一方面是张之洞惜才爱才,知人善任,使得蔡锡勇的满腹洋务帅才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更是蔡锡勇品端学精,才勘重用,赢得了张之洞的倚重和信任。总的来看,二人相... 蔡锡勇在张之洞幕府任事13年,主持洋务大局,是张之洞前期实业的总管式人物。一方面是张之洞惜才爱才,知人善任,使得蔡锡勇的满腹洋务帅才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更是蔡锡勇品端学精,才勘重用,赢得了张之洞的倚重和信任。总的来看,二人相处融洽,但也有一些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锡勇 张之洞 实业总管
下载PDF
荀子对宋代理学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惠吉兴 《邯郸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135-140,共6页
宋代理学家在否定批判荀子的同时,对荀子思想也有诸多的借鉴和吸收。理学家的人性论吸收融合了先秦以来的性善论、性恶论以及善恶混等思想成果,在理学人性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气质之性脱胎于荀子的性恶论。宋代的礼治论对荀子的礼治思想... 宋代理学家在否定批判荀子的同时,对荀子思想也有诸多的借鉴和吸收。理学家的人性论吸收融合了先秦以来的性善论、性恶论以及善恶混等思想成果,在理学人性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气质之性脱胎于荀子的性恶论。宋代的礼治论对荀子的礼治思想多有继承,诸如"治国理政,一准于礼"说、"礼治则治,礼乱则乱"说、"上下尊卑,礼之本"说、"刑教"论,皆深受荀子的影响。荀学是理学家无法绕过的一座理论高峰,构成了理学家思想建树的重要资源和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恶论 礼治 理学
下载PDF
道安在中国佛教史上的贡献及地位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平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8-113,共6页
道安在佛教东传之初,作为博学广识的佛教学者、矢志不渝的佛法弘传者以及极具感召力和凝聚力的佛教组织者,对佛教在中土的播扬和发展做出了诸多方面的重要贡献,在中土佛教的发展辙迹上深深打上了自己的思想印记。本文论列了道安之于中... 道安在佛教东传之初,作为博学广识的佛教学者、矢志不渝的佛法弘传者以及极具感召力和凝聚力的佛教组织者,对佛教在中土的播扬和发展做出了诸多方面的重要贡献,在中土佛教的发展辙迹上深深打上了自己的思想印记。本文论列了道安之于中国佛教史的贡献和地位,指出,正是由于道安的开拓和建树,中土佛教在两晋之际才呈现一派新面貌,走上一个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安 中国佛教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