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沂蒙山区典型县土壤可蚀性K值空间变异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荆莎莎 张荣华 +4 位作者 张庆红 刘霞 邱冠军 李欢 于全波 《土壤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8-284,共7页
土壤可蚀性是一个相对概念,在时间、空间等方面呈现异质性特征,选取蒙阴县和沂水县为研究区域,采用EPIC模型中K值计算方法,以地统计学原理为指导,基于Arc GIS地统计模块,探讨了沂蒙山区典型县土壤可蚀性空间分布特征,为区域土壤侵蚀评... 土壤可蚀性是一个相对概念,在时间、空间等方面呈现异质性特征,选取蒙阴县和沂水县为研究区域,采用EPIC模型中K值计算方法,以地统计学原理为指导,基于Arc GIS地统计模块,探讨了沂蒙山区典型县土壤可蚀性空间分布特征,为区域土壤侵蚀评价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可蚀性K值变化范围为0.1057~0.3776,属中等变异,以中低可蚀性土壤分布最广;在分布最广的粗骨土土类中,石灰岩钙质粗骨土K值最大,为中高可蚀性土壤,存在较大的侵蚀危险性。(2)蒙阴县西北部区域为低可蚀性土壤,中部和东南部为中可蚀性及以上土壤;沂水县土壤主要为中低可蚀性,而南部、西北及东北部存在中高及高可蚀性土壤;两县相接区域土壤为中可蚀性及以上土壤。(3)同一土类而不同土地利用呈现异质性特征,不同土地利用K值大小依次为园地>耕地>林地>草地。(4)随着海拔高度增大,土壤可蚀性K值呈逐渐减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值 EPIC模型 克里金插值 空间异质性
原文传递
熵权-TOPSIS法在华北石质山区常用造林树种抗旱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泽东 曹振 +3 位作者 张如明 李亦然 程甜甜 张永涛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7-126,共10页
为了探求熵权-TOPSIS法在植物抗旱性评价中的应用,采用盆栽试验控水的试验方法,测定白蜡等7个华北石质山区常用造林树种在持续干旱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P_n)、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WUE)、丙二醛(MDA)含量、细胞膜透性、... 为了探求熵权-TOPSIS法在植物抗旱性评价中的应用,采用盆栽试验控水的试验方法,测定白蜡等7个华北石质山区常用造林树种在持续干旱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P_n)、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WUE)、丙二醛(MDA)含量、细胞膜透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脯氨酸含量和叶片相对含水量9个生理指标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并对不同植物在遭受干旱胁迫时的光合效应和渗透调节效应分别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时,皂荚的光合效应和渗透调节效应的C_i值均高于其他树种的,分别为0.669和0.528,即皂荚的抗旱性在7个树种中居于首位;基于熵权-TOPSIS原理对7个树种9个指标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排序为皂荚>苦楝>麻栎>刺槐>黄栌>白蜡>栾树。运用基于熵权-TOPSIS法对各个树种的抗旱性评价所得结果与植物实际生长状况和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运用此方法对植物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熵权-TOPSIS法 华北石质山区 抗旱性评价
原文传递
华北低山丘陵区常用树种木质部解剖特征及水其力学抗旱性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泽东 陈志成 +3 位作者 曹振 车路平 刘舒文 张永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9-78,共10页
木本植物木质部解剖特征与水分运输和干旱适应策略密切相关,但目前对华北低山丘陵区常用树种这方面的研究仍然不足。为研究这一地区植物木质部解剖特征与抗旱性的关系,研究以抗旱树种和非抗旱树种各5种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与木质部横截... 木本植物木质部解剖特征与水分运输和干旱适应策略密切相关,但目前对华北低山丘陵区常用树种这方面的研究仍然不足。为研究这一地区植物木质部解剖特征与抗旱性的关系,研究以抗旱树种和非抗旱树种各5种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与木质部横截面导管、薄壁组织相关的大量解剖学性状和非结构性碳浓度,比较两类树种木质部解剖特征的差异和解剖性状间的关联,以探究这些树种水力学的干旱适应策略差异。结果显示:1)10个树种的16个木质部性状均有较大变异性;2)两类树种间的平均导管直径和导管密度无显著差异,但抗旱树种导管壁厚度、最大导管直径、旁管薄壁组织比例和轴向薄壁组织比例以及非结构性碳(NSC)浓度显著大于非抗旱树种;3)抗旱树种的导管壁厚度与平均导管直径、最大导管直径和潜在最大导水率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最大导管直径与潜在最大导水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非抗旱树种不存在这些关系。本研究抗旱树种同时具有较大的最大导管直径和较厚的导管壁,在保证较高的水分运输效率的同时又具备一定的抗栓塞能力,较多的旁管薄壁组织和NSC也为抗旱树种提供了更大的木质部水储存和栓塞修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低山丘陵区 木质部解剖 水力策略 抗旱性
下载PDF
基于SRAP分子标记的流苏树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曲凯 国浩平 +5 位作者 王宝锐 周文玲 侯丽丽 李琴 李际红 程甜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0-50,共11页
【目的】揭示我国不同地区流苏树(Chionanthus retusus)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更好地为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地区的7个流苏树天然群体的62份样品进行了遗传多样性... 【目的】揭示我国不同地区流苏树(Chionanthus retusus)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更好地为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地区的7个流苏树天然群体的62份样品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结果】(1)7个流苏树天然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8对SRAP引物共扩增出1728条清晰条带,其中1649条具有多态性,PPB(多态性条带比例)为95.43%;群体间的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2137,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537,Shannon’s信息多样性指数为0.2680。(2)流苏树天然群体存在较高水平的种群内遗传变异和较低水平的群体间遗传变异(Gst=0.1336),7个流苏树天然群体间存在较高水平的基因交流(Nm=3.2437)。(3)流苏树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8980~0.9736之间,平均值为0.9344,经Mantel检验(r=0.288,P=0.205)及群体间的聚类证明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无明显相关性;62份流苏树初级种质聚类结果表明大部分种质表现为同一群体的多数个体聚在一起,部分种质存在不同群体间的个体聚在一起的现象,表现出群体间遗传变异相对稳定而种群内的遗传变异水平相对较高的特点,与基因多样性分析结果一致。【结论】综合多因素分析推测,太行山地区可能是我国流苏树种质资源的主要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苏树 SRAP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下载PDF
文冠果经济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及油用型优株选择 被引量:4
5
作者 梁强 王锦柯 +2 位作者 苑福林 李守科 杨克强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0-86,90,共8页
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Bunge)是我国特有的植物源神经酸来源木本油料树种。本研究对山东省的35个文冠果单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价,测定供试材料种仁的脂肪酸、氨基酸构成;用主成分分析综合指数法筛选了油用型优良单株。结果... 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Bunge)是我国特有的植物源神经酸来源木本油料树种。本研究对山东省的35个文冠果单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价,测定供试材料种仁的脂肪酸、氨基酸构成;用主成分分析综合指数法筛选了油用型优良单株。结果表明,35个文冠果单株的18个性状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H′)达1.863,平均变异系数(CV)达29.2%,单株间性状变异的多样性为文冠果良种选育提供基础。供试材料种仁平均脂肪含量为58.69%,脂肪酸构成中有11种脂肪酸,亚油酸是主要组分,含量为(41.13±1.70)%;其次是油酸,平均质量分数为(29.03±3.20)%;神经酸平均质量分数为(3.99±0.38)%,芥酸平均质量分数为(9.94±0.66)%。供试材料种仁中蛋白质平均质量分数为27.00%,有17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7种,其AAS值在24.44~53.95之间。依据主成分综合评价指数,选出WF17、WF15、WF9、LY5、WF18、WF4、WF16、WF10等8个文冠果油用型优良单株。研究结果为文冠果油用型良种选育及其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冠果 遗传多样性 优株选择 脂肪酸 氨基酸
下载PDF
鲁西南黄泛区耕地格局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6
作者 刘知霏 黎家作 +3 位作者 李文龙 魏文杰 郭丰凯 张荣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1-329,共9页
[目的]探讨鲁西南黄泛区耕地的空间格局、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耕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m高分遥感影像,结合野外调查和《菏泽市统计年鉴》,采用遥感解译、重心模型、冷热点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2019—2022年鲁... [目的]探讨鲁西南黄泛区耕地的空间格局、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耕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m高分遥感影像,结合野外调查和《菏泽市统计年鉴》,采用遥感解译、重心模型、冷热点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2019—2022年鲁西南黄泛区耕地空间分布、重心迁移、年际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1)2019—2022年鲁西南黄泛区耕地面积占区域60%以上,每年均存在耕地流失现象,流失面积呈现逐年递减趋势,郓城县耕地面积减少最多,达18.28 km^(2),鄄城耕地动态度变化最大,达-2.26%;耕地重心整体向东北方向迁移。(2)耕地流出面积高于流入面积,主要流出方向和流入方向均为建设用地和林地,耕地变动最集中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曹县南部。(3)对耕地变化影响最强的单因子是农村从业人员(X_(5)),最强的双因子交互组合是农村劳动力资源数(X_(4))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X_(6))。[结论]鲁西南黄泛区2019—2022年耕地流失是经济社会因子为主的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时空变化 地理探测器 鲁西南黄泛区
下载PDF
文冠果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
7
作者 盖莎莎 王力畅 +5 位作者 李春宇 曹怡然 杨菲 梁强 房鸿成 杨克强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8-166,共9页
【目的】建立文冠果体细胞胚胎发生及再生植株体系,所建立的高效再生体系可为培育文冠果优良株系以及文冠果的遗传转化的基因工程奠定基础。【方法】以文冠果幼龄胚、中期胚、成熟胚为外植体,设计不同浓度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的正交实验... 【目的】建立文冠果体细胞胚胎发生及再生植株体系,所建立的高效再生体系可为培育文冠果优良株系以及文冠果的遗传转化的基因工程奠定基础。【方法】以文冠果幼龄胚、中期胚、成熟胚为外植体,设计不同浓度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的正交实验,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文冠果外植体、激素浓度配比对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确定文冠果愈伤组织诱导增殖、不定芽分化、伸长和生根培养最适基本培养基及其中各激素的浓度配比,建立文冠果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结果】在1 mg/L 6-BA和0.5 mg/L NAA的激素配比中,诱导出嫩绿色的、结构致密的愈伤组织,诱导率为80.46%,诱导愈伤组织形成的最佳品种为‘WF15’的中期胚;在1 mg/L 6-BA和0.3 mg/L IBA的激素配比中,大量的愈伤组织出现嫩绿色的芽点,部分产生丛生芽,不定芽最高诱导率为75%;在1.0 mg/L TDZ和0.2 mg/L IAA的激素配比中,能促进分化出的不定芽继续良好生长,继代30 d,每个不定芽可分化3~4个枝条,枝条高度可达5 cm,最佳品种是‘WF19’;0.3 mg/L IBA诱导生根率最高,最高为88.35%,生成的根长约9 cm;开瓶时间为36 h时,幼苗生长良好,移栽成活率为73.33%,显著高于其他开瓶时间【结论】诱导愈伤组织形成的最佳培养基为:MS+1 mg/L 6-BA+0.5 mg/L NAA+30 g/L蔗糖+7 g/L琼脂;诱导不定芽形成的最佳培养基为:WPM+1 mg/L 6-BA+0.3 mg/LIBA+30 g/L蔗糖+7 g/L琼脂;诱导不定芽增殖分化的培养基为:MS+1.0 mg/L TDZ+0.2 mg/L IAA+30 g/L蔗糖+7 g/L琼脂;诱导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0.3 mg/L IBA+30 g/L蔗糖+7 g/L琼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冠果 外植体 组织培养 再生体系
下载PDF
2018-2019年河南省兰考县土地利用变化对耕地风蚀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高睿瑜 张芷温 +6 位作者 李文龙 李明宇 牛勇 张荣华 张光灿 袁利 张春强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2-117,124,共7页
[目的]探索淮河流域黄泛平原风沙预防区耕地风蚀现状、年度动态及其变化原因,为区域风蚀研究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河南省兰考县为研究对象,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2018,2019年土地利用信息,采用耕地风蚀模型计算风蚀模数,... [目的]探索淮河流域黄泛平原风沙预防区耕地风蚀现状、年度动态及其变化原因,为区域风蚀研究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河南省兰考县为研究对象,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2018,2019年土地利用信息,采用耕地风蚀模型计算风蚀模数,分析土地利用年度变化对耕地风蚀的影响。[结果]①2018-2019年,兰考县土地利用以水浇地为主,出现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面积为21.40 km^(2),水浇地动态度为-1.54%,主要变化类型为水浇地转为其他林地,面积7.19 km^(2)。②兰考县耕地风蚀主要为微度,其次为轻度。2018-2019年,轻度侵蚀面积减少17.04 km^(2),动态度为-12.13%。③2018-2019年,兰考县耕地风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水浇地面积、空间位置的变化,因水浇地转出导致侵蚀减少的面积为3.36 km^(2),主要位于仪封乡、城关镇等区域;因水浇地转入造成侵蚀增加的面积为0.98 km^(2),主要位于仪封乡、葡萄架乡等区域。[结论]淮河流域黄泛平原风沙预防区土地利用结构、耕地风蚀特点鲜明,水浇地变化直接影响耕地风蚀。因此,区域应多关注耕地风蚀治理及耕地合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蚀动态变化 耕地风蚀模型 土地利用变化 淮河流域黄泛平原 风沙预防区
下载PDF
土壤酚酸胁迫对杨树光合效率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窦志扬 任改 +5 位作者 苗德志 邓海瑜 孙宇轩 徐涵 李辉 张光灿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7-55,共9页
为探索土壤酚酸胁迫对杨树光合作用效率的影响特征与生理机制,以盆栽1年生欧美杨107(Populus×euramericana‘Neva’)苗木为试验材料,以杨树第二代林分的土壤酚酸质量浓度(T)为参考值进行盆栽土壤不同酚酸质量浓度处理,分别为0.5T、... 为探索土壤酚酸胁迫对杨树光合作用效率的影响特征与生理机制,以盆栽1年生欧美杨107(Populus×euramericana‘Neva’)苗木为试验材料,以杨树第二代林分的土壤酚酸质量浓度(T)为参考值进行盆栽土壤不同酚酸质量浓度处理,分别为0.5T、1.0T、1.5T、2.0T、2.5T、3.0T和0T(对照),测定分析不同酚酸质量浓度土壤下杨树叶片气体交换参数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1)随着土壤酚酸质量浓度的增大,杨树叶片净光合速率、最大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以及叶绿素最大光化学效率、实际光化学效率等光合效率参数明显减小。2)低酚酸质量浓度(0.5T~1.5T)时,杨树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以气孔因素限制为主,即光合机构的CO_(2)供应受阻;高酚酸质量浓度(1.5T~3.0T)时,杨树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转变为以非气孔因素限制为主,即光合机构的光合反应活性降低。因此,土壤酚酸胁迫对杨树光合效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高酚酸质量浓度下光合作用发生明显光抑制;土壤酚酸质量浓度增大时,杨树光合机构可通过增加热耗散实施光保护,是杨树光合作用忍耐土壤酚酸胁迫的一种生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酸胁迫 光合作用 叶绿素荧光 光化学效率 杨树
下载PDF
流苏树新品种‘雪丽’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海丽 王锦楠 +4 位作者 李际红 刘佳庚 侯丽丽 赵天然 王冬月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3003-3004,共2页
‘雪丽’流苏树(Chionanthus retusus‘Xueli’)是从实生苗中选育出的新品种。树冠伞形,叶片厚革质有泡状突起,当年生小枝平展下垂,其侧生小枝亦下垂。聚伞状圆锥花序,花白色,花冠裂片基部紫色,两性花为主。
关键词 流苏树 观赏 品种
原文传递
豫东北黄泛区易风蚀性土壤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高睿瑜 李文龙 +5 位作者 魏文杰 刘卓昊 袁利 张荣华 牛勇 张光灿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5-61,共7页
为分析不同土壤类型的性质、界定易风蚀性土壤类型并探索其特征,选取豫东北黄泛区为研究区域,采用野外取样、室内试验分析结合的方法测定土壤颗粒粒径、可蚀性因子K值等指标,界定区域易风蚀性土壤类型,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为分析不同土壤类型的性质、界定易风蚀性土壤类型并探索其特征,选取豫东北黄泛区为研究区域,采用野外取样、室内试验分析结合的方法测定土壤颗粒粒径、可蚀性因子K值等指标,界定区域易风蚀性土壤类型,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从土类看,豫东北黄泛区4种土类,以潮土为主,占区域面积的65.57%;从亚类看,共11种土壤亚类,以小两合土、沙土为主,占区域面积的59.76%。(2)土壤颗粒粒径组成上,沙土、草甸风沙土、盐化潮土、淤土等类型以砂粒为主;其余类型以粉粒为主。沙土、草甸风沙土、灌淤潮土、盐化潮土等类型易蚀颗粒含量较高,处于28.30%~31.36%范围内。草甸碱土、两合土、小两合土的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相对较高,范围为0.038~0.041。(3)综合考虑易蚀颗粒含量≥25%和可蚀性属中等及以上2个指标,将沙土、草甸风沙土、灌淤潮土、盐化潮土、脱潮土界定为区域易风蚀性土壤。易风蚀性土壤面积占研究区的41.79%,主要分布在中牟县、祥符区、尉氏县等区域。研究结果可为黄泛区后续土壤研究及风蚀防治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颗粒粒径 易蚀颗粒 土壤可蚀性因子K 易风蚀性土壤
下载PDF
2种空间数据结构对县域尺度土壤侵蚀评价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文龙 袁利 +5 位作者 魏文杰 刘卓昊 高睿瑜 牛勇 赵传普 张荣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4-82,共9页
县域尺度土壤侵蚀评价多以栅格结构为计算单元,导致单个矢量地块存在多个栅格、多种侵蚀强度,较难用于以矢量地块为对象的水土流失治理和规划。以河南省汝州市为对象,采用基于栅格数据的3种方法和矢量数据的2种方法,结合CSLE模型和遥感... 县域尺度土壤侵蚀评价多以栅格结构为计算单元,导致单个矢量地块存在多个栅格、多种侵蚀强度,较难用于以矢量地块为对象的水土流失治理和规划。以河南省汝州市为对象,采用基于栅格数据的3种方法和矢量数据的2种方法,结合CSLE模型和遥感监测,分析土壤侵蚀差异性。结果表明:1)栅格统计法用时8 min,可快速反映土壤侵蚀情况,但成图效果差,适用不需成图的县域尺度土壤侵蚀评价。2)软件判断法与栅格统计法侵蚀面积相差0.05 km 2,差异率0.01%,能准确反映土壤侵蚀情况,运算13 min,成图效果好,适合县域尺度土壤侵蚀评价及制图。3)地块评价法运算16 min,计算侵蚀面积相差64.63 km 2,差异率16.02%,且无法生成不同侵蚀强度面积,不适于县域尺度土壤侵蚀评价。4)基于矢量的2种方法侵蚀计算结果差异较大,原始矢量法和细化矢量法数据量分别为180和337 MB,运算分别用时29和45 min,成图效果好,适于地块内部相对均一的平原区土壤侵蚀评价。研究成果可为县域尺度水力侵蚀评价、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数据结构 栅格 矢量 CSLE模型 水力侵蚀 县域尺度
下载PDF
流苏树新品种‘雪月’
13
作者 王如月 桑亚林 +4 位作者 李际红 郭海丽 刘佳庚 高铖铖 王雪菱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3007-3008,共2页
‘雪月’流苏树(Chionanthusretusus‘Xueyue’)是从河南省洛川县采集的种子播种后,从实生后代中选育出的新品种,叶片薄革质,叶缘波浪状起伏。当年生枝细长柔软,下垂。聚伞状圆锥花序,花萼4深裂,花白色,花冠4裂片。适宜于全国大部分地... ‘雪月’流苏树(Chionanthusretusus‘Xueyue’)是从河南省洛川县采集的种子播种后,从实生后代中选育出的新品种,叶片薄革质,叶缘波浪状起伏。当年生枝细长柔软,下垂。聚伞状圆锥花序,花萼4深裂,花白色,花冠4裂片。适宜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栽植,具有很好的园林观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苏树 品种
原文传递
流苏树新品种‘暴马’
14
作者 刘佳庚 王锦楠 +4 位作者 李际红 王如月 郭海丽 牛牧歌 任静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3005-3006,共2页
‘暴马’流苏树(Chionanthus retusus‘Baoma’)树皮红褐色,具密集细裂纹;皮孔密集且极为突出;叶片革质,平展;花白色,4深裂,花冠裂片基部紫色,裂片姿态平直。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关键词 流苏树 观赏 品种
原文传递
不同造林模式下火烧迹地的土壤修复效果及植物多样性变化 被引量:15
15
作者 陈小雪 李红丽 +3 位作者 董智 陈鹏 仇苏倩 高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2-339,共8页
以威海仙姑顶中度火烧迹地人工更新后的麻栎-樱花-刺槐混交林(MYC)、麻栎-黑松-五角枫混交林(MHW)、麻栎-黑松-黄栌混交林(MHH)和麻栎-黑松-臭椿混交林(MHC)为研究对象,对4种不同造林模式进行土壤的定量分析和物种多样性调查,以自然更... 以威海仙姑顶中度火烧迹地人工更新后的麻栎-樱花-刺槐混交林(MYC)、麻栎-黑松-五角枫混交林(MHW)、麻栎-黑松-黄栌混交林(MHH)和麻栎-黑松-臭椿混交林(MHC)为研究对象,对4种不同造林模式进行土壤的定量分析和物种多样性调查,以自然更新林地(CK)作为对照,对比分析不同造林模式对火烧迹地土壤修复效果以及林下植被更新状况。结果表明:(1)MHH在0-40 cm土层内土壤容重最小,土壤通气性能最佳,土壤持水状况最好,MHC次之,MYC最差,但均与CK存在显著差异(P<0.05);(2)MHH在0-40 cm土层内土壤有机碳、碳氮比(C/N)、全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均为最高,MHC在0-40 cm土层内全氮、速效磷含量最高,MYC和MHW的土壤有机碳、碳氮比(C/N)、全磷、全钾与CK无显著差异(P>0.05);(3)MHH的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以及Pielou指数均处于较高水平;(4)综合分析后得出,MHH对中度火烧迹地土壤修复效果最佳,林下植被更新速度最快,MHC次之。MYC和MHW对火烧迹地土壤物理性质改良明显,但在土壤养分和林下植物更新方面并无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迹地 造林模式 土壤理化性质 植被更新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青岛市海岸带生态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13
16
作者 张佳辰 高鹏 +3 位作者 董学德 李腾 许景伟 囤兴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22-1030,共9页
为研究城市海岸带景观类型脆弱度变化特征,揭示海岸带生态脆弱性的时空分布规律,以青岛市2009和2018年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选取聚集度、分维数倒数、斑块密度、植被覆盖指数和生态适宜度等指标,计算景观类型脆弱度并构建生态脆弱性指数... 为研究城市海岸带景观类型脆弱度变化特征,揭示海岸带生态脆弱性的时空分布规律,以青岛市2009和2018年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选取聚集度、分维数倒数、斑块密度、植被覆盖指数和生态适宜度等指标,计算景观类型脆弱度并构建生态脆弱性指数模型,进而对青岛市海岸带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2009—2018年青岛市海岸带景观类型中,林地、水域和城乡工矿用地景观类型面积呈增加趋势,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景观类型面积趋于减少,其中,未利用地减少幅度最大(55.18%),城乡工矿用地大幅度增加(58.99%);(2)未利用地和草地的景观类型脆弱度较大,极易受到人为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干扰,林地景观类型脆弱度次之,水域最小;(3)青岛市海岸带生态良好区和重度脆弱区面积减少,每年比上一年的年平均减少率分别为16.24%和16.83%,而轻度脆弱区、一般脆弱区、脆弱区都呈增加趋势,每年比上一年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0.95%、10.74%和11.24%。生态脆弱性整体呈东部和西南部高、中部低的格局,轻度脆弱是青岛市海岸带的主要脆弱性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景观类型脆弱度 生态脆弱性指数 GIS RS
下载PDF
淮河流域黄泛平原风沙区水土流失格局 被引量:13
17
作者 袁利 张春强 +2 位作者 张芷温 张荣华 高睿瑜 《中国水土保持》 2019年第12期10-13,共4页
掌握淮河流域黄泛平原风沙区水土流失现状与格局,对客观反映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制定水土保持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多源遥感影像,采用土壤侵蚀模型,结合野外调查和资料统计分析等方法,解译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水土保持措施等因子... 掌握淮河流域黄泛平原风沙区水土流失现状与格局,对客观反映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制定水土保持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多源遥感影像,采用土壤侵蚀模型,结合野外调查和资料统计分析等方法,解译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水土保持措施等因子,定量分析水土流失状况与格局,结果表明:2018年度淮河流域黄泛平原风沙区土地利用结构主要为耕地,耕地中水浇地占比最大;林草覆盖率较低,但以高覆盖为主;水土流失类型以风力侵蚀为主,侵蚀强度以轻度为主,其中部分水浇地、沙地等易发生风蚀,采矿用地、建设用地、其他草地、农村道路等易发生水蚀。监测成果可为黄泛平原风沙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现状 土壤侵蚀模型 遥感监测 黄泛平原风沙区 淮河流域
下载PDF
滨海盐碱地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与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相关关系 被引量:8
18
作者 陈小雪 李红丽 +3 位作者 董智 张起利 陈鹏 王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7-45,59,共10页
为揭示滨海盐碱地林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群落物种多样性,以山东寿光机械林场5种纯林和4种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化学计量手段,对比分析营林过程中林地间土壤营养元素差异和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并通过CCA和RDA排序探讨了影响... 为揭示滨海盐碱地林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群落物种多样性,以山东寿光机械林场5种纯林和4种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化学计量手段,对比分析营林过程中林地间土壤营养元素差异和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并通过CCA和RDA排序探讨了影响植物多样性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1)各林地0—20 cm表层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N)占整个剖面的41.76%~54.56%和40.51%~51.46%,全磷(P)除旱柳林外其余林地各层无显著差异,全钾(K)在0—60 cm土层无明显分层规律,表层SOC和N可作为表征盐碱地林地最敏感的养分指标。(2)造林后林地土壤C/N由逐渐降低演变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分布规律,C/P,N/P,N/K由先降低后升高的分布特征呈逐渐降低的分布规律,C/K,P/K无明显变化,造林前后均呈逐渐降低趋势。盐碱地养分含量普遍偏低,N和P对滨海盐碱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限制,纯林更易受到N,P养分的限制。(3)各林地土壤养分间具有极显著非线性耦合关系,SOC,N,P与K相互影响,SOC,N与P相互影响,SOC,N间表现为相互促进、协同增长的正相关关系。(4)林地灌草群落大致可分为3个类群,其中耐盐碱植物的分布与P有效性关系密切相关,一年生草本喜肥沃土壤,多年生草本更倾向于低养分土壤。灌草层植物多样性与土壤K和C/N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滨海盐碱地林地养分含量普遍偏低,旱柳林、黑杨林、白蜡臭椿林和皂角臭椿林,蓄肥保墒效果优越,可以改善盐碱地土壤贫瘠现象,造林还可以改变养分在不同土层的吸收利用及分布规律,且N和P对滨海盐碱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限制。各林地土壤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比间呈极显著耦合关系,同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又影响盐碱地灌草植物的分布与多样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耦合关系 物种多样性 滨海盐碱地
下载PDF
流苏树花形态及花香成分的时空动态变化 被引量:5
19
作者 郭海丽 李际红 +6 位作者 李琴 宋秀华 李雪剑 刘佳庚 王如月 侯丽丽 王锦楠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1-92,共12页
【目的】探究不同花香类型的流苏树的花形态和花香成分的差异,揭示流苏树花香成分时空动态变化规律,为进一步有效开发利用流苏树花及花香的遗传改良奠定基础。【方法】观察不同花香类型的流苏树不同花期花的形态特征,记录其盛花期时花... 【目的】探究不同花香类型的流苏树的花形态和花香成分的差异,揭示流苏树花香成分时空动态变化规律,为进一步有效开发利用流苏树花及花香的遗传改良奠定基础。【方法】观察不同花香类型的流苏树不同花期花的形态特征,记录其盛花期时花序花量、花序总长、花枝长、花冠裂片长、宽和萼片长、宽。同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不同花香类型的流苏树不同花期香气成分及浓香型盛花期香气日变化进行测定分析。【结果】不同花香类型的流苏树花的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花冠裂片的颜色和形状方面,并且在盛花期时,不同花香类型的花序花量、花序总长、花枝长、花冠裂片长、宽和萼片长、宽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浓香型的花序花量最多(49朵),花序最长,为112.67 mm,花冠裂片和萼片最大,而花枝(45.00 mm)比无香型(66.67 mm)的短,比中等香型(38.00 mm)的长,整体表现出花量大、花序长、花冠裂片大的特点。不同花香类型的流苏树在花蕾期、始花期、盛花期和末花期4个不同花期中共检测出106种花香成分,主要包括酯类、腈类、醛类、酮类、醇类、烷烃类、烯烃类、萜烯类和芳香烃类化合物。其中浓香型在4个花期中检测出的花香成分分别为0、18、45和38种,中等香型分别检测出0、7、35和19种,无香型分别检测出3、4、13和2种。在盛花期香气日变化中,浓香型流苏树共检测出86种花香成分,不同时段的花香成分差异较大,相同成分仅有17种,其中乙酸甲酯、(E)-4,8-二甲基-1,3,7-壬三烯和顺-β-法呢烯是其盛花期的主要花香成分。【结论】不同花香类型的流苏树花冠裂片颜色和形状存在明显差异,在盛花期时浓香型的花序花量、花序总长、花冠裂片长、宽和萼片长、宽的值皆为最大,而其花枝比无香型的短,比中等香型的长。浓香型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苏树 花形态 花香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泰山麻栎人工林降雨截留特征及修正的Gash模型模拟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成 高鹏 +5 位作者 董学德 姜尧琨 张义群 刘海燕 许景伟 囤兴建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38,共8页
林冠截留可以调控降雨再分配,对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水分平衡和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山东泰山麻栎人工林2018年生长季的降雨截留进行分析发现,观测期内以中雨和小雨为主,占总降雨场次的64%;林冠截留量为152.24 mm,树干径流量为10... 林冠截留可以调控降雨再分配,对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水分平衡和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山东泰山麻栎人工林2018年生长季的降雨截留进行分析发现,观测期内以中雨和小雨为主,占总降雨场次的64%;林冠截留量为152.24 mm,树干径流量为10.06 mm,穿透雨量为678.8 mm,分别占林外降雨量的18.10%、1.19%和80.70%。利用修正的Gash模型对其进行模拟,结果显示在观测期内,截留过程中的蒸发量和林冠达到饱和状态的截留量占林冠截留总量的大部分,且模拟的林冠截留、穿透雨和树干径流与实测值的误差分别为6%,2%和9%,表明修正的Gash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林冠对降雨的再分配过程,其适用于模拟泰山麻栎人工林的林冠截留。敏感度分析表明:平均雨强(R)、平均蒸发速率(E)、林冠饱和持水量(S)的变化对修正的Gash模型的影响很明显,而郁闭度(c)、树干持水能力(St)和树干径流系数(Pt)的变化对本模型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截留 修正的Gash模型 麻栎人工林 敏感度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