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72篇文章
< 1 2 1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PA质构分析模式在食品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44
1
作者 孙彩玲 田纪春 张永祥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7年第2期1-4,共4页
阐述了质构仪TPA(Texture Profile Analysis)测试模式的定义和原理,介绍了TPA模式在面条、面包等面制品,肉制品,凝胶,奶制品和水果等不同样品测试时探头的使用,参数的设定以及其他测试条件的设置,给科研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TPA模式 探头 测试条件
下载PDF
氮素水平对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 被引量:272
2
作者 王月福 姜东 +1 位作者 于振文 曹卫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13-520,共8页
在大田高产条件下研究了氮素水平对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结果表明 ,适当提高氮素水平既能增加小麦籽粒产量又能提高蛋白质含量 ,使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达到同步增加 ,氮素水平过高虽能够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 ,... 在大田高产条件下研究了氮素水平对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结果表明 ,适当提高氮素水平既能增加小麦籽粒产量又能提高蛋白质含量 ,使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达到同步增加 ,氮素水平过高虽能够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 ,但籽粒产量下降。适当提高氮素水平可以提高源器官碳素同化能力和氮素同化能力 ,又能够促进开花前暂贮于营养器官中的同化物质向籽粒中运转 ,增加籽粒中淀粉合成有关酶和氮素同化酶的活性 ,从而导致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同步增加。氮素水平过高 ,虽能促进源器官和籽粒中的氮素同化能力 ,但由于碳素同化酶和籽粒淀粉合成酶活性降低和开花前暂贮于营养器官中的同化物质向籽粒中的运转效率降低 ,而导致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提高 ,产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水平 小麦 籽粒产量 蛋白质含量 影响因素 生理基础
下载PDF
当今世界苹果产业发展趋势及我国苹果产业优质高效发展意见 被引量:312
3
作者 陈学森 韩明玉 +6 位作者 苏桂林 刘凤之 过国南 姜远茂 毛志泉 彭福田 束怀瑞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98-604,共7页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苹果产业水平,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实现优质高效发展,全面概述了欧美等世界苹果生产先进国家的共同特点,即大群体、大区试、大品种、大苗木、大行距、大密度、大角度、大授粉、大规模、集约化、区域化、机械化、设施化...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苹果产业水平,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实现优质高效发展,全面概述了欧美等世界苹果生产先进国家的共同特点,即大群体、大区试、大品种、大苗木、大行距、大密度、大角度、大授粉、大规模、集约化、区域化、机械化、设施化、标准化、技术简化、安全化、组织化、一体化、多样化、高投入、高有机、高光效、高产量、高优率、高效益、矮化性、一致性及早果性,代表了当今世界苹果产业发展趋势;总结了我国苹果产业30a的主要经验、教训及及存在的问题,初步提出了我国苹果产业优质高效发展的意见:(1)重视体制机制创新,优化产业发展环境;(2)重视野生资源利用,创制苹果特色品种;(3)探讨品质形成机理,有效调控苹果品质;(4)规范肥水病虫管控,确保苹果质量提升;(5)构建中国栽培模式,实施苹果双万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产业 发展趋势 世界 中国
下载PDF
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夏玉米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72
4
作者 杨吉顺 高辉远 +4 位作者 刘鹏 李耕 董树亭 张吉旺 王敬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26-1233,共8页
在67500、90000和112500株hm^(-2) 3个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夏玉米品种登海701产量和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籽粒产量、叶面积指数(LAI)、光合有效辐射(PAR)上层截获率、群体光合(CAP)和群体... 在67500、90000和112500株hm^(-2) 3个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夏玉米品种登海701产量和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籽粒产量、叶面积指数(LAI)、光合有效辐射(PAR)上层截获率、群体光合(CAP)和群体呼吸(CR)、干物质积累量均提高;而叶绿素含量、穗位叶层和下层PAR截获率则降低。在67500株hm^(-2)下,宽窄行与等行距处理相比无显著优势。但在90000株hm^(-2)和112500株hm^(-2)密度下,80cm+40cm行距处理的产量、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穗位叶层的PAR截获率、花后群体光合速率(CAP)平均值均显著高于其他行距处理(等行距、70cm+50cm和90cm+30cm);而群体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的比值(CR/TCAP)则显著低于其他行距处理。说明在较高密度条件下,80cm+40cm的宽窄行配置有助于扩大光合面积、增加穗位叶层的光合有效辐射、提高群体光合速率、减少群体呼吸消耗,从而提高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密度 行距配置 光分布 群体光合
下载PDF
氮素营养水平对冬小麦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变化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14
5
作者 王月福 于振文 +1 位作者 李尚霞 余松烈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43-748,共6页
通过氮素营养水平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差异较大的 3个小麦品种的氮素代谢关键酶活性变化及籽粒蛋白质含量影响的研究表明 :增加施氮量能够提高氮素同化关键酶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 ,降低旗叶蛋白质水解酶的活性。增加施氮量提... 通过氮素营养水平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差异较大的 3个小麦品种的氮素代谢关键酶活性变化及籽粒蛋白质含量影响的研究表明 :增加施氮量能够提高氮素同化关键酶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 ,降低旗叶蛋白质水解酶的活性。增加施氮量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主要与促进开花后氮素吸收同化能力有关。不同品种间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差异是开花后氮素吸收同化和再运转综合作用的结果。认为选择开花后氮素吸收同化和再运转能力强的品种 ,既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活性 籽粒蛋白质含量 冬小麦 氮素营养 氮代谢酶
下载PDF
中国小麦产业发展与科技进步 被引量:270
6
作者 何中虎 庄巧生 +3 位作者 程顺和 于振文 赵振东 刘旭 《农学学报》 2018年第1期107-114,共8页
文章总结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小麦生产发展和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的历史进程。小麦生产发展分为4个阶段,即1949—1957年恢复性增长、1958—1978年稳定增长、1979—1999年单产快速增长和2000—2016年产量质量同步提升。简要介绍... 文章总结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小麦生产发展和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的历史进程。小麦生产发展分为4个阶段,即1949—1957年恢复性增长、1958—1978年稳定增长、1979—1999年单产快速增长和2000—2016年产量质量同步提升。简要介绍了1949年前的育种起步历史,1950年以后小麦育种取得了巨大进展,经历了抗病稳产早熟、矮化抗倒高产和高产优质高效3个阶段,矮秆基因和1B/1R易位系利用与株型改良起到关键作用,育成了碧蚂1号、泰山4号、扬麦158、豫麦21、济麦22等突破性品种,主产麦区经历了8~9次品种更新换代。黄淮麦区的矮秆高产育种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的抗赤霉病育种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概括了种质资源、远缘杂交、矮败小麦、品质改良、兼抗型成株抗性育种、基因组学等领域的新进展。小麦栽培研究经历了4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合理密植为核心,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点研究不同麦区小麦生长发育规律与高产栽培历程,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各主要麦区栽培技术模式包括精播高产、节水高产等技术,20世纪90年代以优质和信息技术应用为主。未来产业发展面临提升质量、降低成本和保护环境三大挑战,气候变化、病害加重、缺乏优质高效抗病品种制约生产发展,建议加强优质抗病高效品种选育与新技术应用研究,实现栽培研究与植保、土肥、农机等有机结合,以全面提高小麦产业的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遗传改良 栽培 历史回顾
下载PDF
黄淮麦区冬小麦超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223
7
作者 于振文 田奇卓 +6 位作者 潘庆民 岳寿松 王东 段藏禄 段玲玲 王志军 牛运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77-585,共9页
根据黄淮麦区的生态特点 ,研究了冬小麦超高产 (hm2 产 90 0 0 kg籽粒 )栽培的理论与技术。结果指出 ,于土肥水条件良好的高产麦田 ,在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基础上 ,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与植株生育后期早衰的矛盾 ,是高... 根据黄淮麦区的生态特点 ,研究了冬小麦超高产 (hm2 产 90 0 0 kg籽粒 )栽培的理论与技术。结果指出 ,于土肥水条件良好的高产麦田 ,在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基础上 ,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与植株生育后期早衰的矛盾 ,是高产 (hm2 产 6 0 0 0~ 75 0 0 kg籽粒 )向超高产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揭示了高产条件下小麦的衰老规律 ,划分衰老阶段 ,探索出延长缓衰期、缩短速衰期、保持较长的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 ,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同步提高的小麦由高产达到超高产的途径。研究出包括建立具有超高产潜力的两种类型品种的合理的群体结构和产量结构 ,氮肥后移 ,根据超高产麦田需肥特点施用氮、磷、钾、硫元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麦区 冬小麦 超高产栽培 栽培技术
下载PDF
产量15000kg·ha^(-1)以上夏玉米灌浆期间的光合特性 被引量:217
8
作者 黄振喜 王永军 +7 位作者 王空军 李登海 赵明 柳京国 董树亭 王洪军 王军海 杨今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898-1906,共9页
【目的】探讨产量15000kg·ha-1以上夏玉米籽粒灌浆期的光合特性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方法】在多年高产试验基础上,选用3个具有高产潜力的玉米杂交种,采用78000株/ha的密度大田种植。以地上生物量及其分配、果穗叶的光合特征参... 【目的】探讨产量15000kg·ha-1以上夏玉米籽粒灌浆期的光合特性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方法】在多年高产试验基础上,选用3个具有高产潜力的玉米杂交种,采用78000株/ha的密度大田种植。以地上生物量及其分配、果穗叶的光合特征参数来评价产量15000kg·ha-1以上的夏玉米光合生理活性;以Richards模型拟合籽粒灌浆过程。【结果】3个玉米杂交种均可实现15000kg·ha-1以上的高产,以先玉335(XY335)产量最高。对籽粒产量形成的Richards解析表明,籽粒灌浆启动快且高灌浆速率持续时间和生长活跃期(50d以上)长的杂交种更容易实现高产。产量15000kg·ha-1以上3个杂交种表现出灌浆前期净光合速率、PEPCase活性和RuBPCase活性较高,后期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缓慢的特点,整个灌浆期间叶绿素a/b比值始终较高。3个杂交种中XY335叶片光合生理活性最高,净光合速率和叶面积的高值持续期分别达50d和60d以上。【结论】在玉米高产高密度栽培条件下,重视叶片的光合生理活性的改善可提高光能利用效率,维持较高灌浆速率和较长活跃生长期,实现15000kg·ha-1以上的高产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超高产 籽粒灌浆 光合特性
下载PDF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及加工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63
9
作者 王月福 于振文 +1 位作者 李尚霞 余松烈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071-1078,共8页
研究了氮肥用量对不同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变化及加工品质的影响 ,分析了蛋白质各组分含量和比例与加工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 ,增施氮肥能够显著提高籽粒蛋白质各组分的含量 ,但对各组分含量提高的幅度存在差异 ,其中清蛋白、球... 研究了氮肥用量对不同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变化及加工品质的影响 ,分析了蛋白质各组分含量和比例与加工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 ,增施氮肥能够显著提高籽粒蛋白质各组分的含量 ,但对各组分含量提高的幅度存在差异 ,其中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 ,所占的比例升高 ,而醇溶蛋白和剩余蛋白则随着施氮量的增加 ,所占比例下降。增施氮肥能够显著提高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 ,延长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 ,提高吸水率。面团吸水率、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与麦谷蛋白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发现增施氮肥提高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并改变了蛋白质各组分所占的比例 ,增施氮肥是改善小麦加工品质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籽粒 蛋白质组分 含量 加工品质 冬小麦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00
10
作者 田慎重 宁堂原 +3 位作者 王瑜 李洪杰 仲惟磊 李增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73-378,共6页
通过两个生长季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及其交互效应对小麦全生育期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不同生育时期0~20cm土层有机碳含量呈明显的动态变化;秸秆还田各处理的有机碳含量都高于无秸秆还田处理;保护... 通过两个生长季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及其交互效应对小麦全生育期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不同生育时期0~20cm土层有机碳含量呈明显的动态变化;秸秆还田各处理的有机碳含量都高于无秸秆还田处理;保护性耕作措施土壤有机碳增加量显著高于传统翻耕.除传统翻耕处理外,各处理0~10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都高于10~20cm土层,秸秆还田各处理0~10cm土层有机碳含量表现为深松(PS)>旋耕(PR)>免耕(PZ)>耙耕(PH)>传统翻耕(PC),而10~20cm土层表现为传统翻耕(PC)>深松(PS)>旋耕(PR)>耙耕(PH)>免耕(PZ),说明保护性耕作措施能提高0~10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耕作因素、秸秆因素和两者交互效应在不同生育期对0~20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都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碳 冬小麦
原文传递
氮素营养水平对小麦开花后碳素同化、运转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7
11
作者 王月福 于振文 +1 位作者 李尚霞 余松烈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55-59,共5页
在大田高产条件下 ,研究了氮素营养水平对二个小麦品种开花后碳素同化、运转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提高氮素营养水平可以提高开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 ,延长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时间。适量增施氮肥能够促进开花后营养器官贮存的... 在大田高产条件下 ,研究了氮素营养水平对二个小麦品种开花后碳素同化、运转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提高氮素营养水平可以提高开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 ,延长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时间。适量增施氮肥能够促进开花后营养器官贮存的光合产物向籽粒中的运转 ,提高籽粒可溶性糖含量 ,促进淀粉积累 ,进而提高粒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花 氮素营养 碳素同化运转 产量 小麦
下载PDF
高产冬小麦群体光合能力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59
12
作者 董树亭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461-469,共9页
研究了高产麦田群体光合速率变化及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群体光合速率在整个生育期内的变化呈单峰型曲线,开花前后达最大值。大播量、大群体前期群体光合上升快,高峰期进入早,后期下降迅速;小播量,小群体则有利于后期群体... 研究了高产麦田群体光合速率变化及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群体光合速率在整个生育期内的变化呈单峰型曲线,开花前后达最大值。大播量、大群体前期群体光合上升快,高峰期进入早,后期下降迅速;小播量,小群体则有利于后期群体光合能力的提高和保持。群体光合速率受单茎的发育状况、叶面积指数及光能截获率的综合影响。灌浆期的群体光合速率与籽粒产量、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促进和延长灌浆期间的群体光合速率将有利于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小麦 光合作用 产量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新疆高产棉花群体光合作用、冠层结构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69
13
作者 张旺锋 王振林 +3 位作者 余松烈 李少昆 房建 童文崧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4-171,共8页
在新疆气候生态条件下 ,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棉花 (Gossypiumhirsutum)群体光合作用、冠层结构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探讨了新疆棉花高产的生理机理及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途径。结果表明 :群体光合速率在盛铃期以前随密度增加明显增强 ,盛铃期以... 在新疆气候生态条件下 ,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棉花 (Gossypiumhirsutum)群体光合作用、冠层结构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探讨了新疆棉花高产的生理机理及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途径。结果表明 :群体光合速率在盛铃期以前随密度增加明显增强 ,盛铃期以后 ,低密度 6万株·hm-2 的群体光合速率仍为最低 ,高密度 30万株·hm-2 群体光合速率迅速下降 ,中密度 1 8万株·hm-2 则保持较高水平。叶面积指数的变化与群体光合速率的变化相似 ,其峰值出现在盛铃期。冠层结构各指标的变化表现为 ,随密度增加平均叶簇倾角变大 ,株型变紧凑 ,但密度过大 ,群体散射辐射与直射辐射透过系数小 ,冠层结构不良 ,造成生育后期群体光合速率较快下降。增加密度能增加单位面积总铃数 ,但密度过高削弱了棉株个体发育 ,生育后期群体光合速率下降早 ,造成单铃重降低。群体总光合物质累积与群体光合速率在各生育时期呈显著正相关 ,籽棉产量与群体光合速率仅在盛铃期和吐絮期呈显著正相关 ;生产上要实现棉花高产及超高产 ,应使棉花生育前期群体光合速率稳定上升 ,至盛铃期达到高峰值 ,吐絮期群体光合速率保持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密度 新疆 棉花 群体 光合作用 冠层结构 光合物质累积 光合速率 籽棉产量
下载PDF
高产条件下施氮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52
14
作者 赵俊晔 于振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84-490,共7页
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采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高产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处理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土壤肥力条件下,当施氮量超过150kg/hm^2时,不能显著增加植株氮素积累量,对小麦生育... 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采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高产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处理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土壤肥力条件下,当施氮量超过150kg/hm^2时,不能显著增加植株氮素积累量,对小麦生育后期植株氮素吸收无显著促进效应。随施氮量增加,氮素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降低,在茎和叶的分配量及比例显著增加。^15N示踪试验指出,施氮量由195kg/hm^2增至240kg/hm^2,植株吸收的肥料氮素增加,吸收的土壤氮素减少,植株总的氮素积累量无显著差异;施氮量增加,开花后营养器官中的氮素向籽粒的转移无显著差异,而转移效率及氮素转移对籽粒的贡献率降低。施氮量增加,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下降,氮肥生产效率降低,氮素收获指数亦降低。施氮量为105—240kg/hm^2时,氮肥当季回收率为36.22%-50.54%,其中追肥氮回收率大于基肥氮;施氮量增加,氮肥回收率先增加后降低,195kg/hm^2处理氮肥当季回收率较高。适量施氮,籽粒产量增加,蛋白质含量提高,加工品质改善;过量施氮,籽粒产量降低,加工品质趋于变劣。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率,施氮量为150—195kg/hm^2可供生产中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施氮量 氮素吸收 分配利用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土壤肥力和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吸收运转及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47
15
作者 王月福 于振文 +1 位作者 李尚霞 余松烈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1868-1872,共5页
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 ,研究了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吸收、转化及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增施氮肥可以提高小麦各生育阶段的吸氮强度 ,尤以生育后期提高的幅度为大认为是增施氮肥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基础 .增施... 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 ,研究了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吸收、转化及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增施氮肥可以提高小麦各生育阶段的吸氮强度 ,尤以生育后期提高的幅度为大认为是增施氮肥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基础 .增施氮肥虽提高了小麦植株的吸氮强度 ,吸氮量增加 ,但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中的转移率降低 .增施氮肥不仅促进了小麦植株对肥料氮的吸收 ,而且也促进了对土壤氮的吸收 .并讨论了在高、低土壤肥力条件下氮肥合理运筹的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施氮量 氮素吸收转化 籽粒产量 籽粒蛋白质含量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高产夏玉米登海661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67
16
作者 刘伟 张吉旺 +5 位作者 吕鹏 杨今胜 刘鹏 董树亭 李登海 孙庆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01-1307,共7页
选用玉米品种登海661和农大108,设置不同种植密度,研究高产条件下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增加后群体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单株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反之。登海661在9.0万株hm?2时充分发... 选用玉米品种登海661和农大108,设置不同种植密度,研究高产条件下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增加后群体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单株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反之。登海661在9.0万株hm?2时充分发挥了生长潜能,可获高产。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开花期和乳熟期茎秆干物质积累量的降幅大于叶片,主要影响茎秆干物质积累;成熟期茎秆干物质积累量降幅小于叶片,主要影响叶片干物质积累。乳熟期以后茎秆和叶片的干物质输出率均随种植密度增加显著减少,茎秆的贡献率随种植密度增加显著减少,而叶片的贡献率,随种植密度增加显著增加。密度3.0~9.0万株hm?2时茎秆对籽粒干物质积累量贡献率大,10.5~13.5万株hm?2时叶片对籽粒库建成影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夏玉米 种植密度 产量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下载PDF
少免耕对灌溉农田冬小麦/夏玉米作物水、肥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48
17
作者 江晓东 李增嘉 +3 位作者 侯连涛 王芸 王雪 颜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20-24,共5页
土壤耕作可影响土壤硝态氮的淋失、土壤的贮水量和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为了研究少免耕在冬小麦套作夏玉米一年两熟灌溉农田对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采用了5种土壤耕作体系(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常规耕作秸秆... 土壤耕作可影响土壤硝态氮的淋失、土壤的贮水量和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为了研究少免耕在冬小麦套作夏玉米一年两熟灌溉农田对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采用了5种土壤耕作体系(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缺口圆盘耙耕秸秆还田、免耕秸秆覆盖)在山东龙口进行了田间试验。利用烘干法测定了土壤含水率,利用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了土壤硝态氮的含量。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耕作,少耕特别是旋耕还田方式能够增加土壤贮水量、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全年作物产量,提高土壤0~60cm层次硝态氮含量、减少硝态氮的淋失。以旋耕还田为主的耕作体系可以在该地区应用,而免耕覆盖则不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免耕 灌溉 作物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硝态氮
下载PDF
冬小麦旗叶蔗糖和籽粒淀粉合成动态及与其有关的酶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08
18
作者 李永庚 于振文 +1 位作者 姜东 余松烈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58-664,共7页
鲁麦 2 2和鲁麦 14相比 ,旗叶的光合能力强 ,蔗糖含量高 ,催化蔗糖合成的磷酸蔗糖合成酶(SPS)活性高 ;籽粒中蔗糖供应充足 ,降解蔗糖的蔗糖合成酶 (SS)活性高 ;与淀粉合成有关的酶 :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 (ADPG- PPase)、游离态 ... 鲁麦 2 2和鲁麦 14相比 ,旗叶的光合能力强 ,蔗糖含量高 ,催化蔗糖合成的磷酸蔗糖合成酶(SPS)活性高 ;籽粒中蔗糖供应充足 ,降解蔗糖的蔗糖合成酶 (SS)活性高 ;与淀粉合成有关的酶 :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 (ADPG- PPase)、游离态 (或可溶性 )淀粉合成酶 (S- STS)和束缚态淀粉合成酶 (B- STS)均有较高的活性 ,这是其粒重高的原因。通过对两个品种各个处理有关淀粉合成的酶活性与淀粉积累速率和灌浆速率的相关分析表明 ,SS、ADPG- PPase、S- STS、B- STS的活性均与淀粉积累速率和籽粒灌浆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说明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蔗糖 酶活性 粒重 淀粉合成 旗叶光合速率
下载PDF
施氮水平对高产小麦蔗糖含量和光合产物分配及籽粒淀粉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07
19
作者 姜东 于振文 +1 位作者 李永庚 余松烈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7-162,共6页
与 2 10kg/ha施氮量处理相比 ,2 70和 330kg/ha处理明显提高了具 90 0 0kg/ha产量潜力的鲁麦 2 2旗叶和茎蔗糖含量及旗叶蔗糖合成能力。 2 70kg/ha施氮量处理开花前和开花后营养器官中贮存光合产物量 (14 C放射性活度 )明显高于 2 10kg... 与 2 10kg/ha施氮量处理相比 ,2 70和 330kg/ha处理明显提高了具 90 0 0kg/ha产量潜力的鲁麦 2 2旗叶和茎蔗糖含量及旗叶蔗糖合成能力。 2 70kg/ha施氮量处理开花前和开花后营养器官中贮存光合产物量 (14 C放射性活度 )明显高于 2 10kg/ha处理 ,但处理间贮存光合产物的输出率无差异 ;开花后 2 0d ,高氮处理植株即时光合产物 (生产后直接输送至籽粒的光合产物 )比例小于低氮处理 ,而临时贮存光合产物 (先贮存于营养器官 ,在灌浆中后期再输出到籽粒的光合产物 )的比例大于低氮处理。提高施氮量促进鲁麦 2 2籽粒中蔗糖含量上升 ,淀粉积累量增大 ,产量明显提高。研究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施氮水平 光合产物分配 淀粉积累 蔗糖含量
下载PDF
我国玉米主产区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其效果 被引量:152
20
作者 王如芳 张吉旺 +1 位作者 董树亭 刘鹏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04-1510,共7页
在我国东北春玉米区、华北玉米区、西南玉米区3个玉米主产区,共125个县、720个村,采用问卷调查和用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玉米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其效果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玉米秸秆资源利用方式中,以秸秆还田、饲料和燃料占绝大多数... 在我国东北春玉米区、华北玉米区、西南玉米区3个玉米主产区,共125个县、720个村,采用问卷调查和用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玉米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其效果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玉米秸秆资源利用方式中,以秸秆还田、饲料和燃料占绝大多数,研究区域内平均分别占30.8%、26.2%和24.6%.其中东北春玉米区从大到小依次为燃料、饲料和秸秆还田,分别占35.4%、30.8%和19.8%;华北玉米区依次为秸秆还田、饲料和燃料,分别占43.6%、19.9%和17.9%;西南玉米区依次为秸秆还田、饲料和燃料,分别占29.0%、27.9%和20.5%.在研究区域内秸秆焚烧比例均较小,占12.8%;工业原料比例最小,占0.7%.秸秆还田可增加作物产量,东北、华北、西南玉米产区秸秆还田的作物产量分别平均增加632.0、371.6和290.4 kg.hm-2;还可改良土壤状况、减少化肥和有机肥的施入量,其中有机肥施入量减少20%~30%,氮肥减少16%~30%,磷肥减少24%~34%,钾肥减少33%~38%.不同产量水平地块,作物产量随秸秆产量、还田量和还田比例增加而增大.但由于秸秆还田机械不配套,还田质量差,增加了整地除草难度,加重某些病虫害发生,影响后茬作物苗期生长,仍需进行相关配套技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资源 利用途径 玉米主产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