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1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啮食泡沫塑料黄粉虫肠道菌群中聚苯乙烯生物降解的探究 被引量:30
1
作者 孔芳 洪康进 +2 位作者 徐航 赵世光 王幼平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438-1449,共12页
【背景】石油基塑料垃圾污染具有高度的化学惰性而不易分解,严重威胁着生态和海洋环境,筛选其高效降解菌并利用生物法治理塑料污染具有重要意义。【目的】聚苯乙烯是其中一种不能降解且用途广泛的塑料。近期有研究报道黄粉虫幼虫可啮食... 【背景】石油基塑料垃圾污染具有高度的化学惰性而不易分解,严重威胁着生态和海洋环境,筛选其高效降解菌并利用生物法治理塑料污染具有重要意义。【目的】聚苯乙烯是其中一种不能降解且用途广泛的塑料。近期有研究报道黄粉虫幼虫可啮食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本文以啮食聚苯乙烯白色泡沫塑料的黄粉虫幼虫为研究材料,以期从肠道菌群中分离聚苯乙烯降解菌。【方法】分别以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与麦麸(对照组)为唯一食物来源饲喂黄粉虫幼虫,经过60 d的驯化,采用多种培养基对幼虫肠道提取液及虫体粪便排泄物进行分离、培养;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扫描电镜与16S rRNA基因、ITS序列分析扩增、测定,根据序列信息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菌株的分类地位;将真菌菌种分别接种于加有PS膜片与颗粒的液体培养基中振荡培养,对膜片的力学性能变化进行测定,并对聚苯乙烯颗粒失重率进行计算。【结果】从幼虫粪便中分离的2株好氧菌分别被鉴定为Bacillus anthracis Ames PSI-1和Enterobacter cloacae PSI-2,从肠道中分离的真菌被鉴定为Aspergillus niger KHJ-1;电镜检测PS膜片表面出现大量孔洞,并且膜片疏水性减弱而亲水性增强,膜片的断裂伸长率与拉伸强度等力学性能也显著下降;真菌KHJ-1对PS颗粒的60 d降解测定中,发现PS颗粒由5 g原始重量减少了214.8 mg,失重率为4.29%。【结论】黄粉虫肠道中存在可以降解聚苯乙烯塑料的菌株,具有开发为新型降解聚苯乙烯高分子塑料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粉虫 聚苯乙烯降解 分离 肠道微生物
原文传递
Fe(Ⅱ)活化过硫酸盐氧化破解剩余污泥 被引量:27
2
作者 唐海 沙俊鹏 +2 位作者 欧阳龙 仲达 刘桂中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85-792,共8页
采用Fe(Ⅱ)活化过硫酸盐,产生强氧化性硫酸根自由基(SO-4·),以污泥释放的溶解性COD(SCOD)、相对疏水性(RH)和污泥比阻(SRF)为表征,考察了SO-4·氧化破解剩余污泥强化脱水的影响因素,并解析了机理。结果表明:当初始p H为4.5,n(S... 采用Fe(Ⅱ)活化过硫酸盐,产生强氧化性硫酸根自由基(SO-4·),以污泥释放的溶解性COD(SCOD)、相对疏水性(RH)和污泥比阻(SRF)为表征,考察了SO-4·氧化破解剩余污泥强化脱水的影响因素,并解析了机理。结果表明:当初始p H为4.5,n(S2O82-)=2.2 mmol·(g VSS)-1,n(Fe2+)=1.32 mmol·(g VSS)-1,常温下反应3 h后,SCOD由66.5 mg·L-1增加到472.3 mg·L-1,RH由26.9%升高到41.1%,SRF由24.9×108 S2·g-1降低至4.5×108 S2·g-1;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根据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以SRF为响应指标,优化条件为p H 4.27,n(S2O82-)=2.6 mmol·(g VSS)-1,n(Fe2+)=1.59 mmol·(g VSS)-1时,SRF为3.8×108 S2·g-1,泥饼含水率为72.7%。镜检发现,破解后污泥变为颗粒碎片状;傅里叶红外光谱显示污泥表面官能团对应的特征吸收峰强度有一定程度的减弱;热重分析表明无明显物理吸附水失重区。证实了在SO-4·作用下,污泥菌胶团结构破坏,溶胞释放了有机物,使表观疏水性更强,与水结合力明显减弱,脱水性得到了较大提高,有利于污泥减量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根自由基 剩余污泥 强化脱水 氧化破解 响应面优化
下载PDF
酸改性活性炭对废水中六价铬吸附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25
3
作者 李江兵 夏明 +1 位作者 丁纯梅 袁军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9-71,共3页
目的研究酸改性活性炭对水中C(rⅥ)的吸附效果。方法分别采用不同酸种类(硝酸、硫酸和磷酸)、酸浓度(10%,30%,50%)、改性时间(2、4、6 h)和改性温度(20、40、60℃)对活性炭材料表面进行改性处理,采用正交试验测定活性炭改性前、后对水中... 目的研究酸改性活性炭对水中C(rⅥ)的吸附效果。方法分别采用不同酸种类(硝酸、硫酸和磷酸)、酸浓度(10%,30%,50%)、改性时间(2、4、6 h)和改性温度(20、40、60℃)对活性炭材料表面进行改性处理,采用正交试验测定活性炭改性前、后对水中C(rⅥ)的吸附效果。结果酸改性活性炭对水中C(rⅥ)吸附效果能力的影响程度依次为酸种类>酸浓度>改性时间>改性温度。在最佳条件(于60℃、以10%硫酸氧化4 h)下,酸改性活性炭对水中C(rⅥ)的吸附率为77.63%,较改未性活性炭(53.02%)有所提高。结论酸改性活性炭对水中C(rⅥ)有较好地吸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改性 活性炭 六价铬 吸附
原文传递
壳聚糖复合涂膜对杏鲍菇保鲜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孔芳 薛正莲 杨超英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18期215-220,共6页
旨在延长杏鲍菇货架期,筛选出适于杏鲍菇的壳聚糖复合涂膜。以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为研究材料,在室温(22±2)℃条件下,以去离子水浸涂杏鲍菇为对照,采用不同的壳聚糖复合涂膜处理进行保鲜实验,通过L9(33)正交试验筛选杏鲍菇... 旨在延长杏鲍菇货架期,筛选出适于杏鲍菇的壳聚糖复合涂膜。以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为研究材料,在室温(22±2)℃条件下,以去离子水浸涂杏鲍菇为对照,采用不同的壳聚糖复合涂膜处理进行保鲜实验,通过L9(33)正交试验筛选杏鲍菇保鲜的最佳复合涂膜配方,并研究其生理效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筛选出的最佳壳聚糖复合涂膜液能够有效降低杏鲍菇的褐变程度与含水率,延缓游离氨基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总糖等各指标的变化幅度,保鲜效果达到显著水平(P<0.05)。适于杏鲍菇的壳聚糖复合涂膜的配比为1.5%的壳聚糖+1.0%的乙酸+0.03%的吐温20+3.0%的甘油,该涂膜起到延缓杏鲍菇采后衰老,保持较好的营养价值和加工风味,达到保鲜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杏鲍菇 复合涂膜 保鲜
下载PDF
热风与微波及其联合干燥对菠菜干制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3
5
作者 王顺民 谭玉霞 +1 位作者 韩永斌 顾振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80-84,共5页
分别采用不同热风温度、不同微波功率和热风与微波联合的方法对菠菜进行干燥,研究热风干燥与微波干燥及其联合干燥对菠菜复水性、VC保留及色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干燥工艺为前期采用50℃热风干燥,转换点含水率为60%,后期采用功率540... 分别采用不同热风温度、不同微波功率和热风与微波联合的方法对菠菜进行干燥,研究热风干燥与微波干燥及其联合干燥对菠菜复水性、VC保留及色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干燥工艺为前期采用50℃热风干燥,转换点含水率为60%,后期采用功率540W进行微波干燥;在此条件下,联合干燥比热风干燥缩短了干燥时间约40%~50%,VC保留率提高了39.1%~44.3%,菌落总数降低到3.59~4.51(lg(CFU/g)),产品的水分含量为8%(湿基)。说明热风微波联合干燥可以很好地保持菠菜的品质,同时使菌落总数降至安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菜 热风干燥 微波干燥 热风与微波联合干燥 干制效果
下载PDF
微波干燥均匀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6
作者 王顺民 胡志超 +1 位作者 韩永斌 顾振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297-300,共4页
微波干燥技术及其设备已在轻化工业、食品与农产品加工业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微波加热不均匀性已成为微波干燥技术在生产实际应用过程中的瓶颈。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关于微波干燥均匀性的研究现状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和归纳,并对这一问... 微波干燥技术及其设备已在轻化工业、食品与农产品加工业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微波加热不均匀性已成为微波干燥技术在生产实际应用过程中的瓶颈。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关于微波干燥均匀性的研究现状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和归纳,并对这一问题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干燥 均匀性 进展
下载PDF
微纳米气泡基本特性及溶解氧的研究 被引量:22
7
作者 潘习习 徐建平 《安徽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12-16,共5页
以空气为载体的微纳米气泡为基础,研究温度、时间、pH值等影响因素对微纳米气泡在水中的溶解氧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探究微纳米气泡在水中溶解度的优化条件.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以空气为载体的微纳米气泡优化条件为pH值7、时间8min、温... 以空气为载体的微纳米气泡为基础,研究温度、时间、pH值等影响因素对微纳米气泡在水中的溶解氧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探究微纳米气泡在水中溶解度的优化条件.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以空气为载体的微纳米气泡优化条件为pH值7、时间8min、温度23℃、转速1 300r/min时溶解氧含量较高.此实验为下一步研究微纳米气泡在工业废水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气泡 溶解氧 优化条件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菜籽皮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工艺 被引量:22
8
作者 王顺民 汤斌 +1 位作者 余建斌 张浩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8-103,共6页
为了探讨酶法和化学法结合提取菜籽皮中可溶性膳食纤维。采用纤维素酶和氢氧化钠提取菜籽皮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研究了酶添加量、酶解时间、碱解pH、碱解时间、碱解温度等因素对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响应面试... 为了探讨酶法和化学法结合提取菜籽皮中可溶性膳食纤维。采用纤维素酶和氢氧化钠提取菜籽皮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研究了酶添加量、酶解时间、碱解pH、碱解时间、碱解温度等因素对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响应面试验设计,确定了酶-化学法制备菜籽皮膳食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纤维素酶加酶量为0.4%,酶解时间60 min,碱解pH 13,碱解温度70℃、碱解时间60 min,在此条件下菜籽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为7.18%。因此,采用纤维素酶和氢氧化钠相结合的方法提取菜籽皮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是切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籽皮 可溶性膳食纤维 酶-化学法 响应面分析
下载PDF
洪泽湖不同入湖河流沉积物磷形态特征及生物有效性 被引量:21
9
作者 万杰 袁旭音 +2 位作者 叶宏萌 杨晓凡 陶理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568-4579,共12页
为揭示洪泽湖入湖河流沉积物磷形态空间差异性及影响因素,分析了洪泽湖自西北向西南7条入湖河流65个表层沉积物中不同磷(P)形态,并探讨了磷形态空间赋存特征的影响因素及环境意义.研究表明:沉积物总磷(TP)含量为488.90mg/kg^960.22mg/kg... 为揭示洪泽湖入湖河流沉积物磷形态空间差异性及影响因素,分析了洪泽湖自西北向西南7条入湖河流65个表层沉积物中不同磷(P)形态,并探讨了磷形态空间赋存特征的影响因素及环境意义.研究表明:沉积物总磷(TP)含量为488.90mg/kg^960.22mg/kg,无机磷(Pi)为主要形态,相对含量为65.81%~76.16%.西部入湖流域沉积物有机磷(Po)以非活性有机磷(NLOP)为主,汴河最高,相对含量约占Po的50.41%,生物有效态无机磷(BAP)相对含量最高,占Pi的66.84%,污染程度最高;西南和西北入湖流域Po则以中活性有机磷(MLOP)为主,Pi以钙结合态无机磷(HCl-Pi)为主.西北入湖流域由于受当地地质背景的影响,HCl-Pi所占Pi相对含量最高(43.02%),从而减缓了磷的移动能力,污染程度最低.随着沉积物污染程度的增加,生物有效态Po含量增加,但所占Po相对含量降低;HCl-Pi含量增加,所占Pi相对含量降低,这一现象和我国其它典型地区沉积物磷形态空间分布类似.西部和西南入湖流域主要受水土流失、有机面源污染及藻类生长的影响,有机质环境较高,水交换能力弱,可被有机质降解的Po组分高于可被矿化的Po组分,大部分难降解Po组分易沉积,导致西部和西南入湖流域较高的BAP和NLOP含量,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沉积物OM是各形态磷之间相互转化的关键因素,和沉积物内源磷地球生物化学循环密切相关.洪泽湖入湖流域沉积物磷形态空间差异性主要由农业面源污染物的输入而导致内源磷负荷加剧.洪泽湖西部和西南入湖流域应重点控制农田水土流失及养殖业面源污染,建设滨岸修复带,遵循少量多次增施有机肥原则,减少农用地水土流失.健全农村养殖业废水废渣处理;划定科学养殖区;提倡铜围网箱,增加水体交换率.而对于洪泽湖西北入湖流域则应重点防止过度城镇化带来的水土流失及对生态功能保护区过高的污染负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有机磷 无机磷 入湖河流 洪泽湖 富营养化
下载PDF
叶面喷施烯效唑对盐胁迫下大豆幼苗生理及解剖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1
10
作者 孟娜 徐航 +1 位作者 魏明 魏胜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988-1995,共8页
以大豆栽培品种‘中黄13’为试验材料,在筛选合适的盐胁迫及烯效唑(S3307)浓度基础上,采用大豆幼苗期盐胁迫以及叶面喷施S3307的方法,分析比较相关生理指标及营养器官(根、茎和叶)解剖结构的差异,从组织结构形态和生理两方面探讨叶面喷... 以大豆栽培品种‘中黄13’为试验材料,在筛选合适的盐胁迫及烯效唑(S3307)浓度基础上,采用大豆幼苗期盐胁迫以及叶面喷施S3307的方法,分析比较相关生理指标及营养器官(根、茎和叶)解剖结构的差异,从组织结构形态和生理两方面探讨叶面喷施S3307对大豆苗期盐胁迫的缓解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与正常生长的对照相比,盐胁迫下大豆根和叶中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的含量均显著增加,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而且叶片较薄,海绵组织和栅栏组织细胞排列混乱;根部中柱所占比例较对照明显变小,但皮层所占比例变大,外表皮细胞向内凹陷,次生导管平均孔径较小且含有侵填体;茎部解剖结构的变化与根部相类似。(2)叶面喷施80mg/L S3307后,盐胁迫大豆植株根和叶中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和叶绿素含量均恢复到接近对照的水平,且根、茎和叶解剖结构变化介于正常对照与盐胁迫处理之间。研究表明,叶面喷施80mg/L S3307能够有效缓解盐胁迫对大豆的伤害,且这种缓解作用与叶片细胞膜伤害、光合色素含量以及根、茎和叶内部组织结构改变有关,叶面喷施S3307可能是生产上提高大豆耐盐性的一种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大豆 盐胁迫 烯效唑 解剖结构
下载PDF
体外模拟消化对苹果多酚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11
作者 朱秀灵 叶精勤 +4 位作者 盛伊健 孔雯瑾 陈廷然 傅锡鹏 戴清源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3-71,共9页
利用体外模拟消化模型研究胃肠消化对苹果多酚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以总酚及主要酚类物质的含量变化来评价胃肠消化对苹果多酚的影响,以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FRAP)、氧自由... 利用体外模拟消化模型研究胃肠消化对苹果多酚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以总酚及主要酚类物质的含量变化来评价胃肠消化对苹果多酚的影响,以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FRAP)、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ORAC)为指标,评价苹果多酚提取物在胃肠消化过程中抗氧化活性的变化。在胃消化过程中总酚含量随着消化时间延长而增加,在肠消化过程中总酚含量随着消化时间延长先增加后减少,但均低于消化前样品中的含量;在胃消化液中可检测到的主要酚类物质按照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绿原酸、表儿茶素、咖啡酸、儿茶素;在肠消化液中可检测到的主要酚类物质仅有绿原酸;胃肠消化使主要酚类物质发生降解或转化;胃肠消化显著提高苹果多酚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铁离子还原能力及氧自由基吸收能力;胃肠消化过程中总酚含量与以DPPH、ABTS、ORAC法测定的抗氧化活性高度相关,与FRAP法测定的抗氧化活性相关性不高。胃肠消化导致酚类物质降解或转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其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多酚 体外模拟消化 DPPH自由基清除率 抗氧化活性 相关性
下载PDF
氧化铝改性污泥生物炭粒制备及其对Pb(Ⅱ)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20
12
作者 徐大勇 张苗 +3 位作者 杨伟伟 刘婷婷 姚巧凤 洪亚军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53-1166,共14页
为拓展城市剩余污泥资源化利用途径,本文以剩余污泥球粒为原料在高温限氧条件下制备污泥生物炭粒(SBC),同时以氢氧化铝溶胶为前体浸渍污泥球粒后在500℃下热解获得氧化铝改性污泥生物炭粒(SBC-Al)。使用BET、XRD、FTIR和SEM对生物炭粒... 为拓展城市剩余污泥资源化利用途径,本文以剩余污泥球粒为原料在高温限氧条件下制备污泥生物炭粒(SBC),同时以氢氧化铝溶胶为前体浸渍污泥球粒后在500℃下热解获得氧化铝改性污泥生物炭粒(SBC-Al)。使用BET、XRD、FTIR和SEM对生物炭粒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生物炭粒改性前后对Pb(Ⅱ)的吸附特征及效果。结果表明:SBC-Al比表面积和总孔容分别达到83.266m2/g和0.158cm3/g,相比于SBC分别增大了142.42%和167.80%;XRD显示氢氧化铝溶胶浸渍使SBC-Al表面负载了γ-Al2O3粒子,FTIR红外谱图说明氧化铝改性可能会增加炭粒表面官能团数量,同时SEM显示出SBC-Al表面相较于SBC具有更多的层片状结构,从而增加生物炭粒的吸附性能。Pb(Ⅱ)的吸附动力学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和Elovich方程,同时用二阶段颗粒内扩散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吸附等温线以Freundlich模型为主,且SBC和SBC-Al对低浓度(<50mg/L) Pb(Ⅱ)的去除率均较高,分别在95%和99%以上,实测最大吸附量可分别达626.73mg/g和663.97mg/g,但SBC-Al提高了对更高浓度(50~100mg/L) Pb(Ⅱ)的去除率。热力学计算数据表明吸附过程为吸热反应;脱附解吸试验说明,生物炭粒具有良好的循环再生利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颗粒物料 复合材料 剩余污泥 氧化铝 吸附 吸附剂
下载PDF
超声波-酶法联合提取绞股蓝总黄酮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20
13
作者 孟娜 魏胜华 +2 位作者 陶玉贵 朱龙宝 项驷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8-141,共4页
本文研究了绞股蓝中总黄酮的高效提取和抗氧化性能。先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分别处理样品后,再利用超声波进行提取的方法所获得的总黄酮的得率最高,可以达到0.498%。对提取总黄酮的抗氧化性研究表明,绞股蓝总黄酮对于DPPH自由基和羟基... 本文研究了绞股蓝中总黄酮的高效提取和抗氧化性能。先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分别处理样品后,再利用超声波进行提取的方法所获得的总黄酮的得率最高,可以达到0.498%。对提取总黄酮的抗氧化性研究表明,绞股蓝总黄酮对于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强,在实验所选浓度范围内,总还原能力随浓度增加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绞股蓝 黄酮 提取 抗氧化
下载PDF
响应曲面法优化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工艺 被引量:20
14
作者 徐建平 周润娟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063-3067,共5页
为了提高染料废水中COD和色度的去除效果,采用响应曲面法对聚硅酸类新型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实验研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 Design(BBD)实验设计方法,设计出了影响染料废水处理效果的3因素3水平共15组实验,其... 为了提高染料废水中COD和色度的去除效果,采用响应曲面法对聚硅酸类新型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实验研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 Design(BBD)实验设计方法,设计出了影响染料废水处理效果的3因素3水平共15组实验,其中n(Fe+Al):n(Si)的摩尔比为4~6,n(B+Mg):n(Si)的摩尔比为0.3~0.7,熟化时间为1~3 d。根据15组实验结果,以COD去除率和色度去除率为响应值分别建立了二次多项式响应曲面模型。模型优化结果显示,在n(Fe+Al):n(Si)摩尔比为5∶1,n(B+Mg):n(Si)为0.5∶1,熟化时间为2 d的条件下,制备得到的新型复合絮凝剂聚硅酸铝铁硼镁具有最佳的絮凝处理性能和脱色效果,能有效去除染料废水中的COD和色度,其中出水色度接近于0,COD的去除率达到87.65%,模型验证实验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所建立的响应曲面法在复合絮凝剂制备工艺优化中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曲面法 BBD 复合絮凝剂 染料废水
原文传递
紫外-等离子体复合诱变红曲霉产胞外多糖 被引量:19
15
作者 蒋汶 张庆庆 +1 位作者 汤文晶 程亚运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4-69,共6页
以红曲霉ZL307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结合常压室温等离子体的复合诱变方法对其进行诱变。紫外诱变条件为:照射距离15 cm,功率15 W,时间90 s。等离子体诱变条件为:照射距离3 mm,注入气体氦气,气流量10 L/min,功率200 W,时间180 s。筛选得... 以红曲霉ZL307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结合常压室温等离子体的复合诱变方法对其进行诱变。紫外诱变条件为:照射距离15 cm,功率15 W,时间90 s。等离子体诱变条件为:照射距离3 mm,注入气体氦气,气流量10 L/min,功率200 W,时间180 s。筛选得到具有良好遗传稳定性的菌株ZJ307-3,与原始菌株相比,发酵周期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7 d时多糖产量达到550.07 mg/L,提高61.18%。复合诱变菌株多糖产量较单紫外诱变菌株提高27.58%,较单等离子体诱变菌株提高12.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曲霉 胞外多糖 紫外诱变 等离子体诱变
下载PDF
纤维素改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6
作者 洪康进 王倩 +5 位作者 陈俊柳 藏毅鹏 王利 刘宁 岳文瑾 聂光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32-338,共7页
纤维素是一种来源广泛、可生物降解和再生的天然聚合物。但是,其结构稳定,难溶于大多数溶剂,阻碍了纤维素产品的开发应用。纤维素改性不仅能有效提升其溶解性能,而且还可以丰富其应用性能,是目前推动纤维素应用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此,本... 纤维素是一种来源广泛、可生物降解和再生的天然聚合物。但是,其结构稳定,难溶于大多数溶剂,阻碍了纤维素产品的开发应用。纤维素改性不仅能有效提升其溶解性能,而且还可以丰富其应用性能,是目前推动纤维素应用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此,本文主要从纤维素改性的技术方法、已有改性纤维素的研究(包括酯类纤维素、醚类纤维素和接枝纤维素等)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纤维素改性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推动纤维素的高值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改性 酯化 接枝 应用
下载PDF
化工热力学教学改革与体验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李兴扬 唐定兴 +4 位作者 沈凤翠 胡章文 张旭 任一鸣 杨仁春 《化工高等教育》 2011年第3期71-73,共3页
我们结合化工热力学课程特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精炼教学内容、强化实践训练环节、体现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程意识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和尝试,以满足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要求。
关键词 化工热力学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工程意识
下载PDF
桑叶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抗凝血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张入飞 蔡为荣 +2 位作者 谢亮亮 杨蕾 陈俏 《安徽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27-31,共5页
为了研究桑叶多糖不同组分在体外的抗凝血活性,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桑叶粗多糖,聚酰胺进行脱色和脱蛋白.用DEAE sepharose CL-6B和sepharose CL-6B对桑叶多糖进行纯化,得到5种水溶性多糖组分(MPS-1、MPS-2a、MPS-2b、MPS-2c和MPS-3).单... 为了研究桑叶多糖不同组分在体外的抗凝血活性,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桑叶粗多糖,聚酰胺进行脱色和脱蛋白.用DEAE sepharose CL-6B和sepharose CL-6B对桑叶多糖进行纯化,得到5种水溶性多糖组分(MPS-1、MPS-2a、MPS-2b、MPS-2c和MPS-3).单糖检测结果表明:桑叶多糖主要是由半乳糖、葡萄糖、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和甘露糖等组成.体外抗凝血活性检测显示5种桑叶多糖组分均能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和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而对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影响不显著,说明它们是通过影响内源性途径或共同途径而发挥抗凝血作用;与对照相比,MPS-2b在试验浓度范围内对APTT和TT的效果达到极显著,表明MPS-2b有潜力开发成抗凝血活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多糖 分离 纯化 抗凝血活性
下载PDF
酶法水解油茶籽粕制备油茶籽多肽的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赵世光 张焱 +2 位作者 薛正莲 杨超英 刘国功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0-63,共4页
以冷榨脱脂油茶籽粕为原料,采用胃蛋白酶水解法对油茶籽多肽的制备条件进行了研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应用正交试验确定胃蛋白酶水解油茶籽粕制备油茶籽多肽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40℃,酶解时间3 h,加酶量15 000 U/g,固液比1∶30... 以冷榨脱脂油茶籽粕为原料,采用胃蛋白酶水解法对油茶籽多肽的制备条件进行了研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应用正交试验确定胃蛋白酶水解油茶籽粕制备油茶籽多肽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40℃,酶解时间3 h,加酶量15 000 U/g,固液比1∶30。在此最优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油茶籽多肽产率达到6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粕 多肽 制备 酶法水解
下载PDF
一株甲醛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孔芳 郭凤献 +2 位作者 吴木章 杨超英 王幼平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44-1251,共8页
【目的】以甲醛为唯一碳源与能源,以期从印染厂采集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出快速降解甲醛的菌株。【方法】采用传统微生物纯培养方法和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试验,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以及甲醛关键脱氢酶(FDH)对筛选的菌株W1进行系统研究... 【目的】以甲醛为唯一碳源与能源,以期从印染厂采集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出快速降解甲醛的菌株。【方法】采用传统微生物纯培养方法和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试验,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以及甲醛关键脱氢酶(FDH)对筛选的菌株W1进行系统研究,并利用正交设计法研究不同因素处理对菌株W1降解甲醛特性的影响。【结果】分类结果显示鉴定菌株W1属于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培养条件对菌株降解甲醛的影响,得出菌株W1降解甲醛的最适条件为:甲醛浓度为500 mg/L,温度30°C,pH 6.0,摇床转速为200 r/min,接种量为3%。【结论】在最适条件下菌株W1具有较强的降解甲醛能力,在24 h其甲醛降解率达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醛降解 菌种鉴定 降解特性 正交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