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响登陆台风降水量的主要因素分析 被引量:73
1
作者 钮学新 杜惠良 +1 位作者 滕代高 刘建勇 《暴雨灾害》 2010年第1期76-80,共5页
利用1952—2000年气象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影响热带气旋降水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热带气旋强度是影响台风降水中心强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地形作用使迎风坡及降水中心雨量增加,背风坡雨量减少,从而使降水分... 利用1952—2000年气象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影响热带气旋降水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热带气旋强度是影响台风降水中心强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地形作用使迎风坡及降水中心雨量增加,背风坡雨量减少,从而使降水分布更不对称、更不均匀;冷空气入侵热带气旋外围可大幅度增加热带气旋外围及倒槽的降水量,但入侵到热带气旋中心附近的冷空气使热带气旋强度减弱,造成中心附近降水明显减少;大陆及其近海湿度场对热带气旋降水起到较大影响作用;台风及其倒槽影响时间长短直接影响总降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降水强度 地形作用 冷空气 湿度场
下载PDF
宁波市负氧离子浓度分布与预测模型及其在旅游气象中的应用 被引量:39
2
作者 顾小丽 钱燕珍 +1 位作者 鲍岳建 邬方平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年第6期128-133,共6页
利用2010—2011年宁波地区空气负氧离子浓度资料,分析其分布特征及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负氧离子浓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负氧离子浓度有市中心附近低、郊区高的地域分布特征;夜晚到清晨高、白天低,夏季高、冬季低... 利用2010—2011年宁波地区空气负氧离子浓度资料,分析其分布特征及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负氧离子浓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负氧离子浓度有市中心附近低、郊区高的地域分布特征;夜晚到清晨高、白天低,夏季高、冬季低的变化规律。据此可选择在早晨或傍晚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的时候多到远郊污染少、植被茂密、有动态水流的地区旅游,避开冬季空气污染大的雾霾日。空气负氧离子浓度与气温、PM10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雷雨、闪电等正相关,可选择在雷阵雨过后的晴朗天气出行旅游。负氧离子预测模型预报能力较好,预测模型的建立实现了宁波地区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的定量化预报,对旅游气象服务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氧离子浓度 气象因素 旅游气象服务
下载PDF
宁波海雾特征和预报着眼点 被引量:29
3
作者 周福 钱燕珍 +1 位作者 金靓 孙军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38-446,共9页
本文用1971—2011年石浦站资料及N(2EP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宁波各种强度海雾特征和合成分析其出现的天气背景。统计表明:海雾多发生于4—6月,主要出现在23时至次日11时,其中23时至次日02时最多,11时后消散。风力在2~3级的西南或东北风... 本文用1971—2011年石浦站资料及N(2EP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宁波各种强度海雾特征和合成分析其出现的天气背景。统计表明:海雾多发生于4—6月,主要出现在23时至次日11时,其中23时至次日02时最多,11时后消散。风力在2~3级的西南或东北风有利于海雾的发生。相对湿度在90%~95%,本站气压在990~1002 hPa时,海雾发生概率随着湿度的增加及气压的减小而增加,但对于能见度≤50 m的强浓雾来说,相对湿度和本站气压范围分别为92%~95%和990~999 hPa,且强浓雾随湿度及气压的增加而增加。宁波海雾通常出现在江淮气旋、冷空气影响前和梅雨锋中低涡东移前。合成分析表明:锋面雾一般形成于系统过境前2~3 d,局地上空西南暖湿气流影响时;或静止锋南侧,局地上空风速较小,且前期有充足水汽汇聚并导致湿层增厚;平流雾形成时上空位于西南涡前部,长时间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形成一定厚度和范围的湿度层,在该天气背景下,下垫面的气-海温差维持在0~1.5℃左右,露点-海表温差在-0.5~0℃上下。浓雾(强浓雾)的形成需在稳定的大气层结下,长时间深厚的暖湿气流里,同时来自北方的冷海流不断注入宁波沿海。此外,雾的强度与暖平流及海表冷平流的强度有较大关系。这些对宁波海雾及其强度的预报有较好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波 海雾 统计特征 合成分析 预报
下载PDF
浙江地区引发滑坡的降雨强度-历时关系 被引量:26
4
作者 麻土华 李长江 +2 位作者 孙乐玲 李炜 何彩芬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11年第2期20-25,共6页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质、地形和气候背景,浙江成为中国降雨型滑坡(土体和岩体滑动,也包括泥石流和崩塌等)最频发的地区之一。为评价浙江地区的滑坡灾害,本文对该地区1990年至2003年雨量站记录的降雨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确定了...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质、地形和气候背景,浙江成为中国降雨型滑坡(土体和岩体滑动,也包括泥石流和崩塌等)最频发的地区之一。为评价浙江地区的滑坡灾害,本文对该地区1990年至2003年雨量站记录的降雨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确定了引发土体滑坡-泥石流的降雨强度―历时下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型滑坡 泥石流 降雨阈值 浙江
下载PDF
南方两次降雪过程的降水相态模拟研究 被引量:26
5
作者 刘建勇 顾思南 徐迪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9-190,共12页
利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NCEP GFS分析资料、卫星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式WRF,通过对比分析寒潮型暴雪和冷暖空气对峙型(下称对峙型)雨雪两类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形势、温湿廓线和对流层中低层风场特征,发现温度平流的强度和高... 利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NCEP GFS分析资料、卫星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式WRF,通过对比分析寒潮型暴雪和冷暖空气对峙型(下称对峙型)雨雪两类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形势、温湿廓线和对流层中低层风场特征,发现温度平流的强度和高度层次是两类雨雪天气过程的最大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的低层风向可以用来判定冷空气的强度和爆发时间。从热量的收支来看,温度垂直廓线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温度的水平平流和非绝热过程。逆温层的出现主要是温度水平平流项的贡献;强降水期间,非绝热加热与温度水平平流的增温效果相当。对峙型降雪的平流降温明显小于寒潮型降雪,对峙型降雪的中低层更多的是暖平流。950hPa混合降水凝结比可作为降水相态的预报因子,混合降水凝结比接近100%,雪混合比>0.2g.kg-1,地面降雪;凝结比在95%~100%之间为降水类型过渡区,结合非绝热降温幅度和地面温度,可以用来判定过渡区的降水类型;凝结比<90%,地面温度在0℃以上,类型为降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类型 降水相态 混合降水凝结比 热量诊断
下载PDF
梅雨期3类不同形成机制的暴雨 被引量:26
6
作者 刘建勇 谈哲敏 张熠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52-466,共15页
通过对1998—2007年观测资料的分析,根据影响梅雨期暴雨发生、发展机制的不同,将梅雨期暴雨分为外强迫型、自组织型和非组织化局地型3种类型。外强迫型主要包括冷槽推进型、西南涡移出型和北槽南涡型,该类型暴雨主要是由大尺度环流的动... 通过对1998—2007年观测资料的分析,根据影响梅雨期暴雨发生、发展机制的不同,将梅雨期暴雨分为外强迫型、自组织型和非组织化局地型3种类型。外强迫型主要包括冷槽推进型、西南涡移出型和北槽南涡型,该类型暴雨主要是由大尺度环流的动力强迫抬升和冷空气侵入形成的不稳定层结共同作用而产生;在3类外强迫型中,高低空急流相互作用和冷槽的影响形式有很大不同。在自组织型中,暴雨对流系统具有较长生命周期,并以合并增长、上下游发展和新生中尺度涡旋等形式而传播、发展,是在切变线、水汽辐合带和低空急流等弱环境强迫下形成的一类暴雨。在非组织化局地型中,主要有山区午后强对流和副热带高压边缘对流不稳定两种形式,局地对流不稳定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不同的形成机制,导致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梅雨期暴雨,相应地这些不同类型的梅雨期暴雨具有不同的预报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期 暴雨 外强迫 自组织 非组织化
下载PDF
0509号台风(Matsa)登陆螺旋云带的增幅及其台前飑线的特征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陈永林 王智 +2 位作者 曹晓岗 满莉萍 朱龙彪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28-839,共12页
利用FY-2C卫星、Doppler雷达、风廓线和加密自动站等资料,对0509号台风"Matsa"(以下简称Matsa)螺旋云带登陆过程中云、回波、风雨等时空分布特征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螺旋云带、飑线风雨增幅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Matsa... 利用FY-2C卫星、Doppler雷达、风廓线和加密自动站等资料,对0509号台风"Matsa"(以下简称Matsa)螺旋云带登陆过程中云、回波、风雨等时空分布特征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螺旋云带、飑线风雨增幅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Matsa先后有6条外、内对流螺旋云带登陆并影响中国大陆,对流螺旋云带登陆过程中增幅显著,云顶最低亮温平均下降20.2℃,螺旋云带登陆至减弱维持时间12.8 h,登陆间隔8.6 h。外螺旋云带登陆时风速增幅2.0 m/s,最大增幅4.1 m/s。同时可带来平均19 mm、最大75 mm的降水量。内螺旋云带登陆时风速增幅4.2 m/s,最大增幅9.0 m/s,最大瞬时风速达30.2 m/s,同时可带来139.6—174.2 mm、最大396 mm,1 h最大降水59.8 mm。对流螺旋云带在登陆过程中,在其前沿部位不断有台前飑线向外分离,台前飑线的回波宽度一般在5 km左右,回波梯度特大,长度从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不等,登陆时回波增幅5-10 dBz。台前飑线的移动方向与台风移动方向基本一致,移动平均46 km/h,是同时刻台风时速的2.5倍。台前飑线的形成特点为先出现双链或多链小弧弓形回波,在登陆中演绎成大弧。在速度图上,台前飑线中分布着倒V型或S型零速度线。在地面小尺度风场上,表现出具有东南与东北风向辐合线,切变辐合甚至涡旋扰动的特征非常显著。飑线过境时,风向扰动47—135°,风速增大1倍以上,地面瞬时风速平均增幅为4 m/s,最大可达10 m/s。瞬时极大风速26.4 m/s,同时可带来6.9—29.1 mm、最大90 mm的降水量。500 m以上的风速比近地面大1倍,大风区厚度可伸展至对流层上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螺旋带 台前 飑线 增幅
下载PDF
浙江省北部一次灾害性大风多普勒雷达和边界层特征分析 被引量:23
8
作者 涂小萍 姚日升 +3 位作者 漆梁波 沈翊 孙长 杨豪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87-1696,共10页
基于浙江省自动气象站、杭州和宁波2部多普勒雷达、湖州风廓线雷达及宁波凉帽山370 m高塔等资料,对2012年4月2日夜间浙江省北部一次灾害性大风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强冷空气快速下沉触发形成有组织的多单体风暴族导致了湖州地区灾... 基于浙江省自动气象站、杭州和宁波2部多普勒雷达、湖州风廓线雷达及宁波凉帽山370 m高塔等资料,对2012年4月2日夜间浙江省北部一次灾害性大风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强冷空气快速下沉触发形成有组织的多单体风暴族导致了湖州地区灾害性大风。多普勒雷达上风暴族表现为弓形回波,伴有后侧入流缺口,其中有3个强烈发展的对流单体。导致湖州灾害性大风的下沉运动开始于1 km以下的边界层,大风从300 m高度及地仅需要2 min。弓形回波尾部发展的强对流单体出流边界与江苏南部东移南下的阵风锋合并导致了嘉兴地区的灾害性大风,而宁波和舟山地区的灾害性大风是由另一新生成的阵风锋导致。宁波凉帽山高塔资料表明,当阵风锋靠近时,塔层318 m上升速度增大,最大可达1.7 m·s-1;中低层上升速度变化不大,阵风锋影响时首先在塔层中上部转为下沉气流,318 m最大垂直下沉速度可达1.81 m·s-1,下沉气流造成的水平风速变化率主要出现在232 m以下,最大1 min超过10 m·s-1,塔层最强降温比最大全风速变化率滞后1 min左右,最大降温幅度达1.6℃·min-1,风温剧变持续了4 min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性大风 多普勒雷达 边界层 风廓线 高塔
下载PDF
登陆台风站点大风预报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被引量:22
9
作者 孙军波 钱燕珍 +2 位作者 陈佩燕 郑铮 乐益龙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1-86,共6页
利用数值预报格点资料预报登陆台风影响时,沿海地区站点风的预报是各站点的定时二分钟风向风速。通过对MICAPS站点资料进行整合、分析,选取了沿海地区400多个资料比较齐全的站点和海岛站作为预报站点。用NCEP再分析场的格点资料做相关... 利用数值预报格点资料预报登陆台风影响时,沿海地区站点风的预报是各站点的定时二分钟风向风速。通过对MICAPS站点资料进行整合、分析,选取了沿海地区400多个资料比较齐全的站点和海岛站作为预报站点。用NCEP再分析场的格点资料做相关性分析,选定9个预报因子。运用BP网络对每个站点分别建立纬向风和经向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拟合风速的绝对值误差是1.3 m·s^(-1)。独立样本检验,风速绝对误差在2 m·s^(-1)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 登陆台风 站点大风预报
下载PDF
ECMWF细网格10 m风预报在浙江沿海的评估与订正 被引量:19
10
作者 申华羽 方艳莹 +4 位作者 涂小萍 吕劲文 陆鋆 蒋璐璐 郑铮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485-1494,共10页
利用浙江沿海观测站资料,对2015—2018年ECMWF细网格10 m风预报进行检验评估。结果表明:站点预报误差与离岸距离密切相关,离岸较远的站点预报与观测一致性更高,但风速预报偏小,风向预报有逆时针偏差,海岸线附近站点一致性较差,风速略有... 利用浙江沿海观测站资料,对2015—2018年ECMWF细网格10 m风预报进行检验评估。结果表明:站点预报误差与离岸距离密切相关,离岸较远的站点预报与观测一致性更高,但风速预报偏小,风向预报有逆时针偏差,海岸线附近站点一致性较差,风速略有偏大,风向有顺时针偏差。随着预报时效延长,风速相关系数逐渐下降,风速和风向均方根误差逐渐增加,海岸线附近的站点随时效变化相对平缓,远离海岸线的站点变化幅度更大。进一步对浮标站分析表明,冬季风主导风向NW、N、NE的风速和风向预报存在明显系统性偏差,大风速时风速预报偏小,弱风速时风向预报有顺时针偏差,风速和风向预报离散度均表现为NW风>N风>NE风;夏季风主导的S和SW风,其风速和风向预报误差相对NW和N风更小。三种典型大风天气系统中,冷空气大风过程预报效果最好,12 h时效内预报准确率达97%,96 h时效内达70%以上;热带气旋大风过程预报准确率随时效下降最显著,36 h内准确率达85%以上,36 h后快速降低,96 h后不足50%;低压倒槽大风预报准确率最差,144 h时效内准确率均在60%以下,且随时效变化不大。冷空气和热带气旋过程浮标站最大风速预报与观测基本符合线性分布,冷空气过程最大风速在144 h时效内相关系数均可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热带气旋仅48 h时效内可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通过线性回归方法,对冷空气过程浮标站最大风速预报进行订正,独立样本检验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减小预报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MWF 10 m风 预报检验 浙江沿海
下载PDF
宁波区域霾过程的天气分型及环流场特征 被引量:19
11
作者 俞科爱 胡晓 +5 位作者 黄旋旋 顾小丽 徐宏辉 刘洁 丁烨毅 郭建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14-1524,共11页
利用2001—2012年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宁波7个县(市)区的地面气象资料,运用Lamb-Jenkinson客观分型方法和统计方法,分析宁波区域霾发生规律和大气环流场特征。结果表明,宁波区域霾具有冬季频发、夏季少发的季节分布特点,年均15次,2011... 利用2001—2012年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宁波7个县(市)区的地面气象资料,运用Lamb-Jenkinson客观分型方法和统计方法,分析宁波区域霾发生规律和大气环流场特征。结果表明,宁波区域霾具有冬季频发、夏季少发的季节分布特点,年均15次,2011和2012年区域霾明显增多与大气环流密切相关;区域霾的主要环流类型为A型、AN型、AS和C型,分别占总数的65.9%、12.3%、6.7%和4.7%,A型主要出现在稳定平直环流的秋、冬季,AN型出现在环流经向度明显增加的冬季,AS型出现在冷暖气流转换空隙期的春、秋季,C型出现在西太平洋高压明显加强的地面弱低压环境场的春、夏季;东部沿海500 hPa气旋性环流、偏西气流及850 hPa微风有利于宁波区域霾发生,反之,500 hPa反气旋环流、850 hPa强盛偏南气流则不利于霾发生;A型环流在弱冷空气影响或静稳天气条件下,连续霾日、重度霾出现概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霾 环流分型 特征 Lamb-Jenkinson方法
下载PDF
宁波地区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18
12
作者 胡晓 徐璐 +2 位作者 俞科爱 岑炬辉 罗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12-1421,共10页
以2015年1月25—26日宁波地区重度霾污染过程为例,利用常规地面站资料、颗粒物观测数据、M ODIS产品、气溶胶激光雷达数据、探空数据及轨迹模拟模式,从气象条件和污染源输送分析了此次污染过程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污染过程颗粒物主要... 以2015年1月25—26日宁波地区重度霾污染过程为例,利用常规地面站资料、颗粒物观测数据、M ODIS产品、气溶胶激光雷达数据、探空数据及轨迹模拟模式,从气象条件和污染源输送分析了此次污染过程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污染过程颗粒物主要集中在近地面800 m以下,北方弱冷空气南下携带的污染物近距离输送造成宁波地区颗粒物浓度迅速增加。中低层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使该地区维持高湿,空气中大量水汽包裹颗粒物下沉,造成污染加剧。逆温和高湿的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导致颗粒物浓度积累增长。污染过程结束于北方强冷空气南下时,此时风速增加,扩散条件转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激光雷达 垂直特征 气象要素
下载PDF
梅雨期暴雨系统的流依赖中尺度可预报性 被引量:18
13
作者 刘建勇 谈哲敏 顾思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12-926,共15页
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初值敏感性,导致了中尺度系统预报极限的存在。中尺度系统的初始误差的快速增长及其中尺度可预报性依赖于系统流的特征。梅雨暴雨形成是多尺度天气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决定了梅雨期暴雨的形成机制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其... 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初值敏感性,导致了中尺度系统预报极限的存在。中尺度系统的初始误差的快速增长及其中尺度可预报性依赖于系统流的特征。梅雨暴雨形成是多尺度天气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决定了梅雨期暴雨的形成机制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其初值敏感性的差异性。本文重点对比分析了五种不同类型的梅雨暴雨的误差增长特征及其机制。冷空气抬升、低层涡旋、边界层冷池、重力波等在梅雨期暴雨系统的误差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通过不同方式促使初始误差由小尺度向大尺度传递。利用初始随机扰动和系统扰动方法构造的初始误差试验表明,系统扰动试验中误差的初始调整较小,能够快速到达误差最优增长尺度。冷槽推进型的误差扰动尺度大,冷空气抬升控制不稳定区域的误差尺度,可预报性强;西南涡移出型和北槽南涡型的低层涡旋平流作用抵消涡旋内的正负偏差,加快了误差能量向大尺度传递,提高了暖季降水的预报技巧;自组织型中重力波、冷池强迫抬升等拟连机制使得误差能量快速频散,出现误差在多个尺度上共同增长,且误差饱和尺度小于上述三种类型,可预报性略差;受局地地形和热力条件影响,非组织局地型的中小尺度误差能量很难饱和,可预报性最差。梅雨期暴雨的误差结构主要决定于暴雨形成中起主要作用的系统。冷空气抬升使得冷槽推进型暴雨中误差沿锋面垂直倾斜;冷空气侵入致使冷槽推进型和北槽南涡型的中层温度误差出现显著性增长;在西南涡移出型、北槽南涡型、自组织型、非组织局地类型中,冷池的形成导致出现了低层的高动量偏差;在所有的暴雨类型中,在对流发展后期,误差向高层传递并增大,导致在高层出现大误差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误差增长 中尺度可预报性 暴雨 梅雨类型
下载PDF
2000年浙江省热带气旋灾情评估 被引量:14
14
作者 何彩芬 钱燕珍 《浙江气象》 2002年第2期4-6,19,共4页
分析了热带气旋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说明了科学减灾的重要性。并通过对 2 0 0 0年热带气旋的灾情分析 ,得出实况灾情小于要素评估系统计算得到的灾情指数 ,说明正确预报与及早采取科学减灾措施是可以把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减少到... 分析了热带气旋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说明了科学减灾的重要性。并通过对 2 0 0 0年热带气旋的灾情分析 ,得出实况灾情小于要素评估系统计算得到的灾情指数 ,说明正确预报与及早采取科学减灾措施是可以把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0年 浙江 热带气旋 灾情评估 灾情指数 路径分析 降水分析
下载PDF
宁波市台风灾情评估和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估 被引量:16
15
作者 顾小丽 陈有利 +2 位作者 钱燕珍 朱佳敏 蒋璐璐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89-498,共10页
筛选了1956—2016年间对宁波地区影响大、具有较完整灾情记录的台风个例30个,分析了台风灾情特征,并进行灾情评估;利用模糊算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宁波地区台风风险评估模型。结果表明:近年来台风导致的死亡人数、倒塌房屋数量、水利和... 筛选了1956—2016年间对宁波地区影响大、具有较完整灾情记录的台风个例30个,分析了台风灾情特征,并进行灾情评估;利用模糊算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宁波地区台风风险评估模型。结果表明:近年来台风导致的死亡人数、倒塌房屋数量、水利和农作物受灾呈下降趋势;但是经济损失越来越大,浙江登陆台风造成养殖业的损失也有增大趋势。实际灾情指数(ADI)达到1级特重的台风有4个,达到2级(严重)及以上的有9个,ADI总体呈减小趋势。风险评估指数(RAI)与实际灾情指数(ADI)的相关系数为0.78,二者等级的一致率为73%;不一致的样本中,2000年之前风险评估等级小于灾情等级,2000年之后风险评估等级大于灾情等级。风险评估指数RAI和直接经济损失率的相关系数为0.7。业务中,可根据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即将影响台风的RAI,利用直接经济损失率与RAI的拟合方程或者相近RAI的历史台风,估算其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灾情评估 风险评估模型 层次分析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宁波市台风灾情预估模型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陈有利 朱宪春 +1 位作者 胡波 顾小丽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68-675,共8页
选取1949—2015年间对宁波市影响较大、灾情记录完整的58个台风样本,基于灾损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台风灾情关联度,选取台风灾害致灾因子、台风灾情综合关联度,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台风灾情预估模型。结果表明,利用台风灾情关联... 选取1949—2015年间对宁波市影响较大、灾情记录完整的58个台风样本,基于灾损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台风灾情关联度,选取台风灾害致灾因子、台风灾情综合关联度,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台风灾情预估模型。结果表明,利用台风灾情关联度评估台风灾情大小合理可用,台风灾害致灾因子与灾情评价指标及台风灾情综合关联度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利用BP神经网络预估模型对台风灾情预估效果较好,其中训练样本、测试样本的模拟值与实际值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 94、0. 865,均通过了0. 01信度的显著性检验,训练集、测试集灾情级别预报一致率为85. 3%、77. 8%,相关研究成果可为政府决策部门的抗台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灰色关联分析 BP神经网络 灾情预估 宁波市
下载PDF
浙江省茶叶气候生产潜力评估 被引量:14
17
作者 金志凤 杨栋 +2 位作者 姚益平 李仁忠 王治海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791-1798,共8页
根据浙江省65个基本气象站1971—2013年的气象资料和茶叶产量资料,采用逐步订正、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茶叶的光合生产潜力(Y_Q)、光温生产潜力(Y_T)和气候生产潜力(Y_W),及其时空变化特征、主要影响因素和气候资源利用率。结果表明... 根据浙江省65个基本气象站1971—2013年的气象资料和茶叶产量资料,采用逐步订正、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茶叶的光合生产潜力(Y_Q)、光温生产潜力(Y_T)和气候生产潜力(Y_W),及其时空变化特征、主要影响因素和气候资源利用率。结果表明:浙江省茶叶Y_Q、Y_T和Y_W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5.17、11.27和8.39 t·hm^(-2);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Y_Q由南向北递增,Y_T由中部金华地区向四周递增,Y_W由北向南递增;近40年,Y_Q、Y_T和Y_W均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15、-0.45和-0.40 t·hm^(-2)·10 a^(-1),受热量和水资源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显著变化影响,Y_T和Y_W下降趋势更为明显。近5年,浙江省茶叶气候资源利用率为1.73%~35.12%,平均为11.90%,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杭州东部、绍兴、宁波、湖州南部和金华中部等地,超过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气候生产潜力 变化趋势 影响因素 气候资源利用率
原文传递
江淮流域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站点观测和再分析的对比 被引量:14
18
作者 吴晶璐 惠品宏 +1 位作者 刘建勇 汤剑平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7-220,共14页
利用淮河流域1979—2011年260个站点观测、ERA-Interim和NCEP/DOE再分析资料的日降水量数据,选用8个极端降水指数,从空间分布、发展趋势、时间变化等方面对比分析了我国江淮流域极端降水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再分析数据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 利用淮河流域1979—2011年260个站点观测、ERA-Interim和NCEP/DOE再分析资料的日降水量数据,选用8个极端降水指数,从空间分布、发展趋势、时间变化等方面对比分析了我国江淮流域极端降水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再分析数据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持续湿润指数(CWD)、强降水日数(R10mm,R20mm)以及百分位指数(R95p,R99p)具有一致的北少南多的分布特征,而持续干燥指数(CDD)为北多南少,且强度指数(Rx1day,Rx5day)和百分位指数在浙江沿海均有极大值存在。2)大部分地区的强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仅在江淮周边地区有弱上升趋势。3)区域平均的降水强度指数具有上升的趋势变化,逐月变化具有先增长后减少的结构特征,5—6月的增长量最大,峰值出现在7月,在夏末、冬季有较明显的随年代增加的趋势,在秋季则随年代减少。4)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和NCEP/DOE对不同指数的再现能力有所不同,ERA-Interim对强降水日数(R10mm)、CDD、百分位指数的空间分布以及CDD的变化趋势再现能力较好,与强度指数和百分位指数年际变化的相关性较高,但对CWD变化趋势分布特点的再现能力较弱;NCEP/DOE更善于再现较强降水日数(R20mm)的空间分布以及强度指数和百分位指数的线性变化趋势。5)两种再分析资料能合理地再现强降水日数(R10mm,R20mm)和CDD年际变化特征和强度指数的季节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指数 江淮流域 再分析资料
下载PDF
强台风海葵登陆前后强度变化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钱燕珍 高拴柱 +3 位作者 黄思源 杜坤 郭建民 郭宇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65-1274,共10页
1211号台风海葵强度强,在近海及登陆前后中、日、美三个国家的业务定强差别较大。云图分析"海葵"强度强,近海后云顶亮温长时间在-70℃以下。雷达资料表明"海葵"登陆前后,结构对称,眼区清晰,范围增大。登陆点附近沿... 1211号台风海葵强度强,在近海及登陆前后中、日、美三个国家的业务定强差别较大。云图分析"海葵"强度强,近海后云顶亮温长时间在-70℃以下。雷达资料表明"海葵"登陆前后,结构对称,眼区清晰,范围增大。登陆点附近沿海测站出现了长时间的强大风,过程13级及以上阵风共持续了26 h,东矶、大陈、石浦最大风速的极大值分别是:46.9、39.4和36.8 m·s^(-1)。风场垂直分布差别500 m以内普遍在7~8 m·s^(-1)。这些陆基观测资料表明"海葵"可能达到了强台风标准,中央气象台定强是合理的。近海或登陆台风强度的确定在使用Dvorak技术的基础上,还应更多地参考陆基探测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台风海葵 登陆前后 强度 观测分析
下载PDF
北京两次特大暴雨过程观测对比 被引量:12
20
作者 陆婷婷 崔晓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1-132,共22页
本文针对2012年("7·21")和2016年("7·20")北京两次特大暴雨过程,利用多源观测和再分析数据,结合多种分析方法,从多个角度,较为系统地对比揭示了两次特大暴雨过程的差异,结果指出:两次过程降水总量相近,... 本文针对2012年("7·21")和2016年("7·20")北京两次特大暴雨过程,利用多源观测和再分析数据,结合多种分析方法,从多个角度,较为系统地对比揭示了两次特大暴雨过程的差异,结果指出:两次过程降水总量相近,但降水历时和小时雨强不同,"7·21"历时更短、雨势更强;两次过程主导天气系统和演变、对流系统演变以及局地探空条件明显不同,"7·21"主降水时段对流有效位能显著,暖区对流性强降水主导,而"7·20"主降水时段对流有效位能小,以低涡系统性降水为主;两次过程小时雨强和短历时降水事件统计差异显著,"7·20"中等强度小时雨量站点数占比显著,而"7·21"短时强降水站点数占比明显,两次过程短历时降水事件累积雨量、持续时间、5分钟和1小时最大雨量差异明显,"7·21"短历时强降水事件占比达一半以上(小时雨量50 mm以上的短历时极强降水事件占比明显),最大5分钟和1小时降水量分别高达20.4 mm和103.6 mm,极端性显著,而"7·20"短历时中等强度降水事件占比最大,最大5分钟和1小时降水量仅为10.7和59.3 mm,"7·21"降水极端性更强、致灾性更大;两次过程水汽来源和源区定量贡献差异明显,来自中国中东部及沿海地区的水汽贡献在两次过程中均最大,但"7·21"过程上述水汽源区的贡献最突出,而"7·20"过程中,印度半岛—孟加拉湾—中南半岛、中国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及日本海等区域的贡献也较为明显。上述结论有助于深入理解和认识两次特大暴雨过程致灾程度不同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观测对比 短历时降水事件 水汽源区定量贡献 北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