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铝基超疏水表面抗结霜特性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周艳艳 于志家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29-933,共5页
采用化学刻蚀法,在铝基的表面构建了纳米-微米混合的粗糙结构。化学刻蚀后的粗糙表面经过氟硅烷(FAS)修饰,形成了接触角大于155°的超疏水表面。在过冷环境中,利用加湿器提供微小雾滴进行了铝棒和铝片表面的结霜实验。实验过程中对... 采用化学刻蚀法,在铝基的表面构建了纳米-微米混合的粗糙结构。化学刻蚀后的粗糙表面经过氟硅烷(FAS)修饰,形成了接触角大于155°的超疏水表面。在过冷环境中,利用加湿器提供微小雾滴进行了铝棒和铝片表面的结霜实验。实验过程中对比了超疏水铝表面、疏水铝表面和普通铝表面上的结霜量。结果表明,超疏水铝表面在抑制结霜方面优于普通铝表面,接触角的大小对抑制结霜也有很大影响,接触角越大抑制效果越明显,并且超疏水铝表面的疏水性能易于恢复。在现实生活中,超疏水表面对于降低输电线缆表面的覆霜积聚速率和重量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刻蚀 微纳米结构 超疏水 接触角 结霜
下载PDF
不同溶剂置换法制备纳米氧化镁粉体的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伟 王宝和 +1 位作者 张文博 范方荣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26,共3页
以氯化镁与尿素为原料,采用均匀沉淀法得到氢氧化镁沉淀,经水洗、水洗+醇洗、水洗+正丁醇共沸蒸馏3种溶剂置换后,再用烘箱干燥得到厚度仅为几纳米的片状氢氧化镁粉体,氢氧化镁粉体经高温煅烧得到纳米氧化镁粉体。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 以氯化镁与尿素为原料,采用均匀沉淀法得到氢氧化镁沉淀,经水洗、水洗+醇洗、水洗+正丁醇共沸蒸馏3种溶剂置换后,再用烘箱干燥得到厚度仅为几纳米的片状氢氧化镁粉体,氢氧化镁粉体经高温煅烧得到纳米氧化镁粉体。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3种方法表征结果表明,纳米氧化镁粉体的粒径约为20~30nm,其团聚程度以及晶粒大小与溶剂置换的方法有关,团聚程度和晶粒大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水洗、水洗+醇洗、水洗+正丁醇共沸蒸馏。此外,还用毛细管理论和氢键理论讨论了纳米粉体团聚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镁 氢氧化镁 氯化镁
下载PDF
微波预处理萃取蚕沙中叶绿素的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任清国 于才渊 丁洁 《辽宁化工》 CAS 2004年第11期624-626,共3页
提出了微波辅助萃取蚕沙中叶绿素的新工艺 ,以少量的细胞破壁助剂作为蚕沙的润湿剂和微波能量接受体 ,对蚕沙中的叶绿素提取进行预处理 ,结果表明 ,经过微波处理过得蚕沙的叶绿素提取率较传统的提取方法提高 2 5 % ,提取时间比传统提取... 提出了微波辅助萃取蚕沙中叶绿素的新工艺 ,以少量的细胞破壁助剂作为蚕沙的润湿剂和微波能量接受体 ,对蚕沙中的叶绿素提取进行预处理 ,结果表明 ,经过微波处理过得蚕沙的叶绿素提取率较传统的提取方法提高 2 5 % ,提取时间比传统提取时间节省 80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破壁 叶绿素 预处理
下载PDF
螺旋线圈强化管内单相流体传热的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刘晓华 李淞平 +1 位作者 沈自求 祁胜杰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EI CAS 2001年第3期57-59,73,共4页
研究了内插螺旋线圈的水平圆管内水的对流强化传热及流阻特性 ,探索了螺旋丝径不变 ,螺距变化对传热及流体阻力的影响 ;螺距不变 ,螺旋丝径变化对传热及流体阻力的影响。实验采用2 5mm× 2mm的紫铜圆管 ,实验段长 1 .68m ,管内走... 研究了内插螺旋线圈的水平圆管内水的对流强化传热及流阻特性 ,探索了螺旋丝径不变 ,螺距变化对传热及流体阻力的影响 ;螺距不变 ,螺旋丝径变化对传热及流体阻力的影响。实验采用2 5mm× 2mm的紫铜圆管 ,实验段长 1 .68m ,管内走水 ,Re数的范围在 30 0 0~ 2 5 0 0 0之间。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多元线性回归 ,得到了传热与流体阻力的实验关联式 ,采用 (Nus/Nu) 3.5/ ( fs/ f)作为评估传热与流阻性能的综合判据 ,实验结果表明 :在实验范围内 ,(Nus/Nu) 3.5/ ( fs/ f)的值在 1 .2~ 1 0 .7之间 ,大于 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线圈 螺旋丝径 螺距 强化传热 对流
下载PDF
反胶团萃取蛋白质技术的新进展 被引量:9
5
作者 李祥村 贺高红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10,56,共5页
反胶团液-液萃取技术具有条件温和、高选择性、易放大等优点,是一种应用前景极好的生化分离方法。本文介绍反胶团的性质、萃取原理,并着重分析了制约反胶团萃取技术实用化的各种因素及研究现状,评述其工业应用前景。
关键词 反胶团萃取 高选择性 萃取原理 生化分离 工业应用 应用前景 放大 新进展 蛋白质 研究现状
下载PDF
炭膜处理含油污水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潘艳秋 李红剑 +1 位作者 王同华 任力勇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16,共4页
在膜法处理含油废水操作过程中,维持高渗透通量、减小膜污染是提高膜利用率急需解决的问题.今对目前难以分离的油田乳化状废水,采用自制的孔径为0.6~2.5μm的单根和七根管状炭膜,用原油和水经超声波乳化而成的油水乳化液为原料,通过测... 在膜法处理含油废水操作过程中,维持高渗透通量、减小膜污染是提高膜利用率急需解决的问题.今对目前难以分离的油田乳化状废水,采用自制的孔径为0.6~2.5μm的单根和七根管状炭膜,用原油和水经超声波乳化而成的油水乳化液为原料,通过测定膜的除油率及渗透液含油量等参数,考察了不同孔径炭膜的除油效果,确定了适宜的分离油水用膜及相应的操作条件.实验结果表明,炭膜处理含油污水是可行的.在实验范围内,炭膜的除油率可达97%以上、渗透液含油量小于10mg·L-1,可达到国家环保排放要求.在炭膜孔径为1.0μm、流体流动雷诺数为5660~10110和压差为0.1MPa条件下,操作过程具有较大的稳定渗透通量和较小的膜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膜 微滤 含油污水 除油率
下载PDF
水系统中微生物与碳酸钙混合垢的形成过程 被引量:6
7
作者 李香琴 刘天庆 +1 位作者 王鸿灵 孙相彧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247-1252,共6页
对模拟工业水系统中荧光假单胞菌与碳酸钙在固体壁面上形成混合垢的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在不同碳酸钙饱和程度及主体流速下混合垢在不同材料表面上的结垢行为,获得了不同材料表面上混合垢随时间的生长曲线。结果表明:平均混合垢... 对模拟工业水系统中荧光假单胞菌与碳酸钙在固体壁面上形成混合垢的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在不同碳酸钙饱和程度及主体流速下混合垢在不同材料表面上的结垢行为,获得了不同材料表面上混合垢随时间的生长曲线。结果表明:平均混合垢量少于平均生物垢量;在碳酸钙不饱和水体中,平均混合垢量极少;在碳酸钙饱和水体中,随碳酸钙过饱和程度及主体流速的增大,平均混合垢量减少,混合垢生长的诱导期缩短;非金属表面上的平均混合垢量多于金属表面上的;碳酸钙颗粒首先吸附到材料表面上,然后是微生物的黏附生长;碳酸钙的存在抑制微生物与材料表面的结合,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又抑制了碳酸钙的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统 微生物 碳酸钙 混合垢 形成过程 饱和程度 诱导期 水垢
下载PDF
滴状冷凝初始液滴的形成机理 被引量:6
8
作者 刘天庆 穆春丰 +1 位作者 夏松柏 孙相彧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21-828,共8页
滴状冷凝初始液滴形成机理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鉴于镁能与热水(冷凝液)反应,反应后镁表面的化学成分将发生变化,采用金属镁作为冷凝表面,在实验中通过控制过冷度和冷凝时间而实现蒸汽在镁表面的初始冷凝。然后应用电子探针(EPMA)技... 滴状冷凝初始液滴形成机理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鉴于镁能与热水(冷凝液)反应,反应后镁表面的化学成分将发生变化,采用金属镁作为冷凝表面,在实验中通过控制过冷度和冷凝时间而实现蒸汽在镁表面的初始冷凝。然后应用电子探针(EPMA)技术分析冷凝前后试件表面化学成分的变化,用于推断蒸汽的初始冷凝状态。实验结果表明,镁表面氧元素的含量随着过冷度和冷凝时间增加而明显增加,并且氧元素在镁表面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这些结果说明在固体表面上发生初始冷凝时凝液是成核状态的,而不是成膜状态。因此,滴状冷凝初始液滴形成机理符合成核中心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状冷凝 初始液滴 电子探针 纳米 机理
下载PDF
ETE作调节剂高温合成丁二烯/苯乙烯橡胶的反应动力学 被引量:6
9
作者 陶晓伟 廖明义 +4 位作者 刘贵昌 闫冰 吕万树 邰峰 梁爱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9-32,共4页
以正丁基锂为引发剂、乙基四氢糠基醚(ETE)为调节剂、环己烷为溶剂,采用高温负离子聚合工艺合成了丁二烯(Bd)/苯乙烯(St)橡胶。研究了聚合温度、ETE/Li比和引发剂浓度等因素对聚合反应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ETE是溶聚丁苯橡胶(SSER)... 以正丁基锂为引发剂、乙基四氢糠基醚(ETE)为调节剂、环己烷为溶剂,采用高温负离子聚合工艺合成了丁二烯(Bd)/苯乙烯(St)橡胶。研究了聚合温度、ETE/Li比和引发剂浓度等因素对聚合反应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ETE是溶聚丁苯橡胶(SSER)合成中有效的高温调节剂,在高温下仍然具有很好的活性,能够显著加快共聚合反应速率,调节单体Bd和St的聚合速率,同时对反应动力学参数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基四氢糠基醚 溶聚丁苯橡胶 高温聚合 动力学
下载PDF
与膜耦合的细胞固定化串联发酵制乙醇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隋东宇 刘天庆 +4 位作者 姜秀美 葛丹 李香琴 穆春丰 孙相彧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0-86,共7页
利用植物纤维作为廉价的糖源生产燃料乙醇是解决世界能源危机的最有效途径。今研究采用海藻酸钙固定普通酿酒酵母细胞和嗜鞣管囊酵母细胞于两个串联的发酵罐内,连续发酵葡萄糖和木糖组成的糖液并与膜耦合来制取酒精。通过硅橡胶膜(PDMS... 利用植物纤维作为廉价的糖源生产燃料乙醇是解决世界能源危机的最有效途径。今研究采用海藻酸钙固定普通酿酒酵母细胞和嗜鞣管囊酵母细胞于两个串联的发酵罐内,连续发酵葡萄糖和木糖组成的糖液并与膜耦合来制取酒精。通过硅橡胶膜(PDMS)的渗透蒸发过程,将产品乙醇从发酵液中移出,减少了产物乙醇对发酵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这套采用海藻酸钙固定酵母细胞进行连续发酵并与膜耦合的生物反应器系统,在稀释率为0.321h-1下稳定运行,剩余葡萄糖和木糖浓度分别为0.134、4.921g·L-1,乙醇得率为0.457g(乙醇)·g-1(糖),是理论得率的92.64%,生产能力达到10.996g·L-1·h-1。与其它发酵方式相比较,用海藻酸钙来固定细胞并与膜耦合的发酵过程可增大酵母细胞浓度,明显降低乙醇对酵母的抑制作用,并提高糖的转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钙 连续发酵 乙醇 PDMS膜 酿酒酵母 嗜鞣管囊酵母
下载PDF
表面形貌对初始滴状冷凝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庞晶晶 穆春丰 +2 位作者 刘天庆 陆巧羽 孙相彧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3-199,共7页
鉴于镁能与热水(冷凝液)反应,反应后镁表面的化学成分将发生变化,初始冷凝液核的形态将被保留在镁表面上,所以本实验采用金属镁作为冷凝表面。同时为了研究冷凝表面微观形貌同滴状冷凝之间的关系,在相近的冷凝条件下,选取不同磁控溅射... 鉴于镁能与热水(冷凝液)反应,反应后镁表面的化学成分将发生变化,初始冷凝液核的形态将被保留在镁表面上,所以本实验采用金属镁作为冷凝表面。同时为了研究冷凝表面微观形貌同滴状冷凝之间的关系,在相近的冷凝条件下,选取不同磁控溅射条件下制备的镁膜作为冷凝表面,采用分形理论对镁表面冷凝前表面形貌的复杂程度进行量化研究,运用差分计盒维数法计算镁表面冷凝前表面形貌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冷凝试件的表面形貌特征对初始滴状冷凝的液核数有较大影响,其分形维数不同,冷凝后镁表面初始液核数也不同。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能够反映表面分形维数对成核中心密度影响的定量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状冷凝 表面形貌 分形维数 成核中心密度
下载PDF
油水污染炭膜清洗方法的放大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潘艳秋 李红剑 +2 位作者 王同华 任力勇 姚平经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6-39,共4页
采用自制的孔径为0.6~2.5μm的单根和多根管状炭膜,用原油和水经超声波乳化而成的油水乳化液为原料,用不同的清洗方法及清洗条件,通过比较膜的通量恢复率,考察单管和七管规模下的清洗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单管和七管条件下,用单一清洗... 采用自制的孔径为0.6~2.5μm的单根和多根管状炭膜,用原油和水经超声波乳化而成的油水乳化液为原料,用不同的清洗方法及清洗条件,通过比较膜的通量恢复率,考察单管和七管规模下的清洗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单管和七管条件下,用单一清洗剂清洗的效果都不理想;而采用酸洗和碱洗的组合清洗方式效果较好;为达到满意的清洗效果,七管时清洗剂的浓度需要比单管时增加一倍;清洗时间加长为单管的2.5倍.这些数据可为在工业规模下炭膜的清洗恢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膜 清洗 含油污水 通量恢复 膜污染 组合清洗 膜分离技术
下载PDF
双燃烧器正对布置燃烧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13
作者 谢进明 郝兆龙 +1 位作者 薄守石 郝婷婷 《工业加热》 CAS 2024年第5期52-57,共6页
为了探究燃烧器布置方式对燃烧特性的影响,对双燃烧器正对布置方式进行建模,模拟了其在不同过剩系数下的燃烧情况,着重分析了炉膛内的速度分布,温度分布以及出口NO_(x),并与单体燃烧器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双燃烧器正对布置时,从... 为了探究燃烧器布置方式对燃烧特性的影响,对双燃烧器正对布置方式进行建模,模拟了其在不同过剩系数下的燃烧情况,着重分析了炉膛内的速度分布,温度分布以及出口NO_(x),并与单体燃烧器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双燃烧器正对布置时,从燃烧器喷出的气体在炉膛中心相遇后会相互错开进入对置燃烧器的一侧进行燃烧,而且宽度方向上这一特征更加明显,所以此时燃烧器温度场呈中心对称分布,而且高度方向的温差小于宽度方向上的温差;双燃烧器和单体燃烧器的NO_(x)随过剩系数的变化趋势相同,但是双燃烧器的NO_(x)生成量大于单体燃烧器,两者相差1.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燃烧器 正对布置 过剩系数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高温溶液法制备SBR的结构和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廖明义 陶晓伟 +2 位作者 吕万树 刘贵昌 李传清 《弹性体》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30,共4页
以正丁基锂(n-BuLi)为引发剂、醚类化合物为调节剂、环己烷/正己烷为溶剂,采用阴离子高温聚合工艺合成了溶聚丁二烯/苯乙烯橡胶(SSBR)。通过GPC、NMR分别测试了SSBR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和微观结构;并对硫化胶性能和门尼粘度进行了测... 以正丁基锂(n-BuLi)为引发剂、醚类化合物为调节剂、环己烷/正己烷为溶剂,采用阴离子高温聚合工艺合成了溶聚丁二烯/苯乙烯橡胶(SSBR)。通过GPC、NMR分别测试了SSBR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和微观结构;并对硫化胶性能和门尼粘度进行了测定。考察了调节剂、温度等因素对SSBR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共聚物微观结构、序列分布以及动态力学性能和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用调节剂是有效的SSBR高温聚合调节剂,可很好地调节SSBR中的乙烯基含量,获得微观结构适中的中高乙烯基丁苯共聚物;n(调节剂)/n(Li)对聚合速率及共聚物的1,2-结构含量有明显的影响,但对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无明显影响;温度对共聚物的转化率及微观结构均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二烯 苯乙烯 高温聚合 阴离子共聚 调节剂
下载PDF
离心流化床中的干燥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薛付英 王维 阎红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18-322,共5页
报道了多种不同形状的萝卜、韭菜等蔬菜及粮食种子在离心流化床中干燥特性的实验结果,得出了恒速干燥阶段的传热准数关联式,并找出了影响整个干燥过程干燥速率的因素,同时讨论了不同操作条件对干燥速率的影响。
关键词 干燥特性 实验研究 离心流化床 传热 流态化 工作原理 干燥速率
下载PDF
空气膜分离过程中非理想现象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魏丕芳 贺高红 《石油化工设计》 CAS 2003年第3期54-58,共5页
引入了一个总包参数-气体膜分离过程的理想度N_i,以富氧膜分离过程为例定量研究了实际分离过程与理想过程的差别。实验结果表明各种非理想因素的存在影响膜分离器的分离效果。
关键词 膜分离 非理想现象 富氧过程 组分竞争 浓度极化 气体膜
下载PDF
无机分离膜的表征与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敬昌 彭乔 +1 位作者 林贞军 戴丽平 《辽宁化工》 CAS 2008年第1期47-50,61,共5页
介绍了无机膜的制备方法、分离机理、表征方法、应用和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无机膜在气液领域的分离机理和分离性能方面的表征。通过对研究现状的总结分析,指出无机膜的应用前景,并展望了今后应当注意的一些方面。
关键词 无机膜 机理 表征 应用
下载PDF
化工CAD系统的参数化设计开发
18
作者 甘树坤 吕颖 +1 位作者 吕雪飞 刘文彦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36-38,共3页
着重介绍了建立化工CAD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采用参数化技术来自动生成实现特定设计参数的化工图样的设计,利用ObjectARX和VisualC++开发语言作为集成开发环境,最终实现具有可视的参数化设计功能的CAD系统.
关键词 CAD VISUAL C++ OBJECTARX 参数化设计 化工图样
下载PDF
LDCT三传类比教学实验技术研究与开发 被引量:1
19
作者 于志家 白涛 孙相彧 《实验室科学》 2007年第2期94-95,98,共3页
研究了极限扩散电流技术(LDCT)直管内液固传质系数的测定原理,依据三传类比进而获得传热系数,开发了LDCT三传类比教学实验技术,经流程设计与制造,研制出了三传类比教学实验装置,使得“三传类似率”这一《化工传递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原... 研究了极限扩散电流技术(LDCT)直管内液固传质系数的测定原理,依据三传类比进而获得传热系数,开发了LDCT三传类比教学实验技术,经流程设计与制造,研制出了三传类比教学实验装置,使得“三传类似率”这一《化工传递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原理通过实验得以验证。对学生消化理解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DCT 三传类比 教学实验
下载PDF
炭分子筛膜气体分离传递机理研究的新进展
20
作者 窦红 潘艳秋 +2 位作者 任力勇 王同华 姚平经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162-165,共4页
炭分子筛膜由于其本身具备的独特优势以及其在气体分离方面的应用潜力,已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但对炭分子筛膜分离机理特别是传递过程机理研究的不足限制了其发展.本文介绍炭分子筛膜气体分离机理特别是传递过程机理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针... 炭分子筛膜由于其本身具备的独特优势以及其在气体分离方面的应用潜力,已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但对炭分子筛膜分离机理特别是传递过程机理研究的不足限制了其发展.本文介绍炭分子筛膜气体分离机理特别是传递过程机理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针对制备方法不同所建立的气体传递机理模型,如Maxwell模型和Bruggeman模型;详细介绍了两种孔结构模型:平行阻力模型和阻力串联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为需要对炭分子筛膜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并建立合理的传递机理模型,才能推动炭分子筛膜用于气体分离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分子筛膜 气体分离 传递机理 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