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制备工艺菜籽油的风味成分比较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袁桥娜 涂梦婕 +4 位作者 董志文 何东平 罗质 胡传荣 高盼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32-38,共7页
采用传统工艺(蒸炒、压榨工艺和蒸炒、压榨、脱胶工艺)和美拉德生香工艺分别制备菜籽油(菜籽油甲、菜籽油乙和菜籽油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3种工艺菜籽油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采用气味活度值和相对活度值确... 采用传统工艺(蒸炒、压榨工艺和蒸炒、压榨、脱胶工艺)和美拉德生香工艺分别制备菜籽油(菜籽油甲、菜籽油乙和菜籽油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3种工艺菜籽油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采用气味活度值和相对活度值确定对3种菜籽油风味贡献最大的物质。结果发现:菜籽油甲、菜籽油乙、菜籽油丙分别鉴定出18、29、21种挥发性成分;菜籽油甲、菜籽油丙的整体风味评分接近,略高于菜籽油乙;菜籽油甲、菜籽油乙风味成分中腈类物质的含量明显高于菜籽油丙,而吡嗪类和醛类物质含量明显低于菜籽油丙;对菜籽油甲、菜籽油乙、菜籽油丙风味贡献最大的物质分别为2-噻吩甲醛、3,5-二乙基-2-甲基吡嗪和3-甲基丁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籽油 制备 美拉德反应 风味成分 相对活度值
下载PDF
微波预处理对压榨南瓜籽油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孔凡 杨晨 +3 位作者 雷芬芬 罗会兵 何东平 郑竟成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6,共6页
以南瓜籽仁为原料,研究了微波预处理对压榨南瓜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微波功率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压榨南瓜籽油的酸值变化不大;当微波功率为350 W和550 W时,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南瓜籽油过氧化值总体呈增长趋势,而微波功率... 以南瓜籽仁为原料,研究了微波预处理对压榨南瓜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微波功率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压榨南瓜籽油的酸值变化不大;当微波功率为350 W和550 W时,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南瓜籽油过氧化值总体呈增长趋势,而微波功率为700 W时,南瓜籽油过氧化值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微波预处理能提高南瓜籽油中总酚、甾醇、总生育酚的含量,分别在550 W微波处理12、9、9 min时达最高,为1352.7 mg/kg、2.54 mg/g和56.95 mg/100 g,比微波处理前分别提高了87.61%、29.59%和15.17%。同时微波预处理也能提升南瓜籽油的氧化诱导时间、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在550 W微波处理9 min时,氧化诱导时间、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最高,分别为5.83 h、295.11μmol/100 g和724.35μmol/100 g,比微波处理前分别提高了57.57%、33.96%和64.46%。适当的微波预处理可以显著增加南瓜籽油中油脂伴随物含量,提高油脂的氧化稳定性和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预处理 南瓜籽油 总酚 总生育酚 甾醇 氧化稳定性 自由基清除能力
下载PDF
不同产地南瓜籽油组成及氧化稳定性的差异 被引量:13
3
作者 曹子伦 雷芬芬 +2 位作者 郑竟成 何东平 万方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83-289,共7页
以我国8个不同产地南瓜籽为原料,压榨制备南瓜籽油,对比分析不同南瓜籽油的组成和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南瓜籽油主要含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4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80.565%~84.964%,总酚含量为167.21~204.50 mg/kg,总... 以我国8个不同产地南瓜籽为原料,压榨制备南瓜籽油,对比分析不同南瓜籽油的组成和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南瓜籽油主要含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4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80.565%~84.964%,总酚含量为167.21~204.50 mg/kg,总甾醇含量为1204.38~1604.51 mg/kg,α-生育酚含量为25.7~58.7 mg/kg,γ-生育酚含量为1839.8~2728.3 mg/kg,δ-生育酚含量为248.8~518.7 mg/kg。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表明,总酚与极性组分自由基清除能力有显著相关性(P<0.05),α-生育酚等油脂伴随物也发挥了一定的抗氧化作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不同产地的南瓜籽油功能性成分相似,由于含量差别显示出具有显著差异的2个集群,甘肃省白银市产的南瓜籽油综合评分最高。本研究对南瓜籽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瓜籽油 脂肪酸组成 脂质伴随物 氧化稳定性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免疫法在食品黄曲霉毒素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4
作者 戴煌 黄周梅 +3 位作者 李占明 王加华 肖安红 舒在习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87-304,共18页
黄曲霉毒素(AFs)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各类变质食物中,其性质稳定、毒性高、易致癌,可导致家畜和人类患病,严重危害动物和消费者健康。在不当的储藏条件下,食品容易受霉菌感染而产生AFs。准确、快速的AFs检... 黄曲霉毒素(AFs)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各类变质食物中,其性质稳定、毒性高、易致癌,可导致家畜和人类患病,严重危害动物和消费者健康。在不当的储藏条件下,食品容易受霉菌感染而产生AFs。准确、快速的AFs检测方法对保障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安全至关重要。免疫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安全可靠等优点,成为极具竞争力的检测技术之一。本文综述近年来基于免疫法的AFs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比色法、荧光法、免疫层析法、电化学法、石英晶体微天平法和微悬臂梁法的基本原理、检测效果、国内外研究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免疫法在AFs检测方法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为发展新思路提供策略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 免疫法 快速检测 生物传感
下载PDF
4种方法脱除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杨威 魏学鼎 +4 位作者 雷芬芬 胡传荣 何东平 罗质 郑竟成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339-346,共8页
采用4种方法脱除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对比研究4种方法的脱除效果以及对花生油酸价、过氧化值、VE含量、植物甾醇含量的影响。探究碱法脱除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的作用机理、安全性、油中游离碱残留及花生油风味的影... 采用4种方法脱除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对比研究4种方法的脱除效果以及对花生油酸价、过氧化值、VE含量、植物甾醇含量的影响。探究碱法脱除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的作用机理、安全性、油中游离碱残留及花生油风味的影响。花生(三级)经压榨后油中AFB1含量为21.50μg/kg,经碱液处理(碱液pH 13.44、碱液占花生质量10%、30 min)后花生油AFB1残留量降至2.00μg/kg,脱除率90.7%;膨润土一次吸附(膨润土用量质量分数2.0%、吸附时间30 min)花生油AFB1残留量为0.13μg/kg,脱除率99.4%;膨润土复吸(首次吸附用量质量分数1.0%、复吸用量质量分数0.5%、每次吸附时间30 min)花生油AFB1残留量为0.10μg/kg,脱除率为99.5%;碱炼脱酸(温度50℃、超碱用量0.8%、30 min)花生油AFB1残留量为0.10μg/kg,脱除率为99.5%。碱液处理法比其他方法花生油中VE保留率最高,经感官评定比较,该方法花生油风味损失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油 黄曲霉毒素B1 碱液处理 VE 植物甾醇 花生油风味物质
下载PDF
11种全谷物杂粮营养成分分析及其蒸煮特性评价 被引量:9
6
作者 吴静仪 江蕾 +6 位作者 任伟忠 杨刚毅 陈款 李婷 田利亚 吕庆云 丁文平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5期8-14,共7页
对比糙米、小米、玉米糁、黑米、红米、小麦、三色藜麦、燕麦、荞麦、绿豆、红豆与精加工大米的基本营养成分、维生素、矿物质及蒸煮特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气相色谱法对11种全谷物杂粮和精加工大米进行成... 对比糙米、小米、玉米糁、黑米、红米、小麦、三色藜麦、燕麦、荞麦、绿豆、红豆与精加工大米的基本营养成分、维生素、矿物质及蒸煮特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气相色谱法对11种全谷物杂粮和精加工大米进行成分检测,并将荞麦、小麦、玉米糁、黑米、三色藜麦和燕麦与精加工大米以不同比例搭配蒸煮,采用质构仪检测蒸煮米饭的质构特性,并进行感官评价。研究表明,11种全谷物、杂粮和大米的淀粉含量为45.62~75.68 g/100 g, 11种全谷物杂粮和精加工大米的蛋白质含量为7.58~24.34 g/100 g,此外,绿豆的锌、铁含量较高,分别为4.47 mg/100g和3.35 mg/100 g。红豆富含维生素E,其含量为14.01 mg/100 g。燕麦的脂肪和维生素B含量最高,分别为9.96 mg/100 g和0.87 mg/100 g;11种全谷物、杂粮中,荞麦的脂肪酸种类最多,为12种,n-6和n-3脂肪酸比值均比大米合理。当荞麦、小麦、玉米糁、黑米、三色藜麦、燕麦和精加工大米比例为2∶3时,其感官和质构较好。全谷物、杂粮营养素含量丰富,在日常生活中,推荐多选择谷物,全谷物、杂粮可以和精加工大米适当搭配进行蒸煮,不仅可保留较高营养价值,而且可改善米饭的食用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谷物杂粮 精加工大米 营养成分 蒸煮特性
下载PDF
不同方法提取黑水虻油工艺优化及品质比较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孔凡 黄宏飞 +3 位作者 杨晨 雷芬芬 何东平 郑竟成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20,共6页
以黑水虻幼虫为原料,分别采用压榨法、浸出法以及亚临界丁烷萃取法提取黑水虻油,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了压榨和浸出制油的工艺条件,并比较3种方法的提油率、黑水虻油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压榨法提取黑水虻油的最... 以黑水虻幼虫为原料,分别采用压榨法、浸出法以及亚临界丁烷萃取法提取黑水虻油,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了压榨和浸出制油的工艺条件,并比较3种方法的提油率、黑水虻油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压榨法提取黑水虻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蒸炒温度140℃、蒸炒时间30 min、黑水虻幼虫粉水分含量5%,在此条件下提油率为54.10%;浸出法提取黑水虻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浸出温度60℃、浸出时间5 h、料液比1∶5,在此条件下提油率为78.95%。3种提取方法中,浸出法的提油率最高,亚临界丁烷萃取法的次之;亚临界丁烷萃取法所得的黑水虻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最低,浸出法所得的黑水虻油的水分含量最低,压榨法的水分含量最高;3种提取方法的黑水虻油脂肪酸组成变化不大,黑水虻油饱和脂肪酸中月桂酸含量最高,为16%~20%,不饱和脂肪酸中亚油酸和油酸含量较高,分别约为22%和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虻油 压榨 浸出 亚临界丁烷萃取 品质比较
下载PDF
牡丹籽油微乳液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杨晨 韩瑞 +3 位作者 孔凡 雷芬芬 何东平 罗质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9-64,70,共7页
采取相转变法和拟三元相图法制备牡丹籽油微乳液,从不同表面活性剂、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助表面活性剂中筛选最佳组分以确定制备牡丹籽油微乳液的体系组成。同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牡丹籽油微乳液的制备条件。结果表明:... 采取相转变法和拟三元相图法制备牡丹籽油微乳液,从不同表面活性剂、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助表面活性剂中筛选最佳组分以确定制备牡丹籽油微乳液的体系组成。同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牡丹籽油微乳液的制备条件。结果表明:牡丹籽油微乳液的体系组成为牡丹籽油/Tween 80/Span 80/无水乙醇/水;最优的制备条件为制备温度25℃,以Tween 80与Span 80(质量比为6∶4)为混合表面活性剂(HLB值为11),混合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比例(Km)为1∶1,先将混合表面活性剂相与牡丹籽油混合均匀,再逐滴加水。在最优条件下,随着加水量的增加,得到的牡丹籽油微乳液结构以W/O型向双连续相再到O/W型转变,最终得到的牡丹籽油微乳液为微黄澄清透明状液体,粒径为(40.63±1.77)nm,多分散系数稳定在0.218±0.003,电导率为(681.75±19.15)mS/cm。同时发现,低浓度盐离子(≤1.0 mol/L)的存在可以促进牡丹籽油微乳液的形成,但盐离子浓度过高(≥1.5 mol/L)时会抑制微乳液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籽油微乳液 拟三元相图 滴水法
下载PDF
核桃蛋白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高盼 杨歆萌 +4 位作者 马开创 潘坤 胡传荣 何东平 张四红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2-56,75,共6页
以提高核桃蛋白产品的附加值为目的,探索核桃蛋白制备工艺。利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分别对水酶法结合超声法制备核桃蛋白工艺和糖化酶处理纯化核桃蛋白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核桃蛋白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0、酶解时间... 以提高核桃蛋白产品的附加值为目的,探索核桃蛋白制备工艺。利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分别对水酶法结合超声法制备核桃蛋白工艺和糖化酶处理纯化核桃蛋白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核桃蛋白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0、酶解时间2.0 h、加酶量2.0%、温度50℃、p H9.0,在此条件下核桃蛋白得率为78.16%,蛋白质含量为82.53%;核桃蛋白的最佳纯化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50℃、pH 4.5、酶解时间140 min、加酶量0.4%,在此条件下,核桃蛋白纯度为94.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蛋白 超声 水酶法 提取 纯化
下载PDF
米糠蛋白的起泡特性及其泡沫微观形态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曼君 李小敏 +3 位作者 张燕鹏 齐玉堂 张维农 胥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8-14,共7页
考察pH值和NaCl浓度对米糠蛋白起泡特性及泡沫微观形态的影响,并对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阐述。结果表明,当米糠蛋白溶液中不添加NaCl、pH 4时起泡能力较差,但泡沫稳定性可达最大值(88.3±7.3)%,而当溶液的pH值偏离4时起泡能力增加... 考察pH值和NaCl浓度对米糠蛋白起泡特性及泡沫微观形态的影响,并对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阐述。结果表明,当米糠蛋白溶液中不添加NaCl、pH 4时起泡能力较差,但泡沫稳定性可达最大值(88.3±7.3)%,而当溶液的pH值偏离4时起泡能力增加,在pH 10和12条件下起泡能力分别可达(73.3±0)%和(168.9±10.2)%,泡沫稳定性分别为(74.7±2.5)%和(68.5±2.1)%;另外在米糠蛋白溶液pH值为4和7条件下分别添加1%的NaCl后,可显著提高起泡能力至(77.8±3.8)%和(90.0±5.8)%。米糠蛋白泡沫的微观形态随时间变化规律说明,不同pH值条件下起始阶段气泡的直径大小分布与泡沫稳定性相关,而当添加NaCl后米糠蛋白起泡能力和泡沫稳定性的改变则与气泡数量和平均面积二者的综合效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糠蛋白 起泡特性 微观形态
下载PDF
球磨辅助酶解制备南瓜籽ACE抑制肽 被引量:7
11
作者 杨晨 孔凡 +2 位作者 雷芬芬 何东平 罗质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2-27,共6页
以南瓜籽蛋白为原料,通过球磨预处理辅助酶解法制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肽。以ACE抑制率和水解度为评价指标,对蛋白酶进行筛选。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球磨时间、酶解时间、底物质量浓度、pH和酶解温度对酶解产物ACE抑制率和水解度... 以南瓜籽蛋白为原料,通过球磨预处理辅助酶解法制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肽。以ACE抑制率和水解度为评价指标,对蛋白酶进行筛选。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球磨时间、酶解时间、底物质量浓度、pH和酶解温度对酶解产物ACE抑制率和水解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ACE抑制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响应面法对球磨辅助酶解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球磨预处理可显著提高南瓜籽蛋白的酶解效率;最佳球磨辅助酶解工艺条件为选用碱性蛋白酶、球磨时间6 min、酶解时间10 h、底物质量浓度0.08 g/mL、pH 8.5、酶解温度55℃,在此条件下所得ACE抑制肽的ACE抑制率可达(86.65±0.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瓜籽 ACE抑制肽 球磨 酶解
下载PDF
茶多酚和EGCG对风干金鲳鱼品质相关理化指标的改善效果比较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睿 王琦 +3 位作者 周敏 余斌 张雪莎 刘峥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4-63,共10页
为比较分析茶多酚及茶多酚的主要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对风干金鲳鱼加工过程中品质相关的理化性质的改善作用,在腌制液(8%的食盐溶液)中分别添加0.05%茶多酚、0.05%EGCG和0.02%EGCG,对腌制和风... 为比较分析茶多酚及茶多酚的主要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对风干金鲳鱼加工过程中品质相关的理化性质的改善作用,在腌制液(8%的食盐溶液)中分别添加0.05%茶多酚、0.05%EGCG和0.02%EGCG,对腌制和风干过程中鱼肉的盐含量、持水率、水分迁移、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值和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值进行检测,并通过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分析风干金鲳鱼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添加茶多酚和EGCG均可有效抑制鱼背肉和鱼腹肉腌制和风干过程中TVB-N值和TBARS值升高(P<0.05),通过减少不易流动水的损失提升鱼肉的持水性,其中0.05%茶多酚改善效果最佳,其次是0.05%EGCG,最后是0.02%EGCG。风干金鲳鱼加工过程中共鉴定出63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醛类、酮类及酯类物质随着腌制风干工艺的进行呈上升趋势,形成风干金鲳鱼独特的风味。添加茶多酚和EGCG有利于风干金鲳鱼挥发性物质中醛类和酮类的形成,同时降低具有刺激性气味物质(三乙胺、丁酸、邻苯酚和异丙醇)的含量,0.05%茶多酚改善风味的效果最好,0.05%EGCG次之,最后是0.02%EGCG。研究表明,天然茶多酚对风干金鲳鱼加工过程中品质的改善效果优于单一成分EGC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风干金鲳鱼 理化性质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木糖醇对糯米粉理化性质及汤圆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宁 徐丽娜 +2 位作者 王展 沈汪洋 杨国燕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1-58,共8页
将不同添加量(0%~25%)的木糖醇添加至糯米粉中构建木糖醇-糯米粉共混体系,探讨木糖醇对糯米粉的糊化特性、热力学特性、凝胶质构、流变学特性和消化特性等性质以及对其制成的汤圆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木糖醇的添加使共混体系的糊化温... 将不同添加量(0%~25%)的木糖醇添加至糯米粉中构建木糖醇-糯米粉共混体系,探讨木糖醇对糯米粉的糊化特性、热力学特性、凝胶质构、流变学特性和消化特性等性质以及对其制成的汤圆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木糖醇的添加使共混体系的糊化温度、峰值黏度和终值黏度有所提高,体系的短程有序程度降低,体系表现为假塑性流体,具有剪切稀化行为。与对照组相比,木糖醇添加量为10%时,共混体系的回生值和凝胶硬度最小,分别为405 cP和14.952 g,体系抗性淀粉含量为29.88%,表现出较好的抗回生性。但高浓度木糖醇(15%~25%)促进体系发生短期回生,增加其回生值和弹性。另外,木糖醇的添加显著降低了汤圆的冻藏水分损失率和汤汁透过率,其中添加10%的木糖醇制成的汤圆具有更高的硬度、弹性、回复性以及咀嚼性,食用品质最好。本研究为木糖醇改善糯米粉品质以及糯米粉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糖醇 糯米粉 理化性质 汤圆
下载PDF
花生油制取工艺主要工段3,4-苯并(a)芘及3-氯丙醇酯的产生及脱除 被引量:7
14
作者 杨威 刘辉 +4 位作者 雷芬芬 何东平 罗质 郑竟成 胡传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7-35,共9页
花生油制取工艺中高温焙炒生香和高温脱臭易产生毒性物质,研究高温工段对花生油中3,4-苯并(a)芘(3,4-benzo(a)pyrene,BaP)含量和3-氯丙醇酯(3-monochloropropane-1,2-diol esters,3-MCPDE)含量的影响、花生油制取工艺主要工段BaP和3-MC... 花生油制取工艺中高温焙炒生香和高温脱臭易产生毒性物质,研究高温工段对花生油中3,4-苯并(a)芘(3,4-benzo(a)pyrene,BaP)含量和3-氯丙醇酯(3-monochloropropane-1,2-diol esters,3-MCPDE)含量的影响、花生油制取工艺主要工段BaP和3-MCPDE含量变化及脱除条件。经研究证明,焙炒温度、焙炒时间、脱臭温度、脱臭时间对花生油BaP和3-MCPDE含量有显著影响。焙炒出料温度超过210℃、时间超过60 min时花生油BaP含量和3-MCPDE含量显著增加;脱臭工段高蒸汽消耗量较低蒸汽消耗量制取花生油中BaP含量显著减少;脱臭温度240℃升至250℃时,一般工厂条件下生产花生油中BaP含量和3-MCPDE含量显著增加(P<0.05);脱臭时间对BaP含量有持续影响,但时间超过120 min后对3-MCPDE含量影响有限;花生油脱臭前氯含量对脱臭后油中3-MCPDE含量影响显著;活性炭用量、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对脱除花生油BaP和3-MCPDE有显著影响,YS-900活性炭0.5%、30 min、110℃时对两者脱除效果最佳,花生油BaP残留量为0.52μg/kg,脱除率为77.5%;对比3种吸附剂吸附3-MCPDE效果,脱除率YS-900型活性炭>活性白土>普通活性炭,最佳脱除率为23.5%;花生油脱色体系中,吸附剂不仅能显著降低BaP和3-MCPDE含量,对两者的形成还具有一定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油 焙炒 脱臭 3 4-苯并(a)芘 3-氯丙醇酯 吸附剂吸附
下载PDF
酱卤鸭腿真空低温卤制工艺优化及其品质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徐彬 高帮君 +3 位作者 胥伟 王宏勋 易阳 郭丹郡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5-121,共7页
为减少热处理过程中肉制品的营养组分流失并提高产品出品率,以蒸煮损失和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料液比、卤制时间、卤制温度对真空低温酱卤鸭腿品质的影响,获得最佳真空低温卤制工艺,同时对比分析真空低温卤制与... 为减少热处理过程中肉制品的营养组分流失并提高产品出品率,以蒸煮损失和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料液比、卤制时间、卤制温度对真空低温酱卤鸭腿品质的影响,获得最佳真空低温卤制工艺,同时对比分析真空低温卤制与传统卤制对鸭腿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低温卤制鸭腿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3.5、卤制时间8 h、卤制温度70℃。相较于常规卤制组,低温卤制组蒸煮损失降低了51.51%,剪切力下降了36.75%,蛋白质含量降低了8.94%,脂肪含量提高了16.30%,水分含量增加了5.70%;而低温卤制组的L*呈显著性增加(P<0.05),a*、b*和pH呈显著性减小(P<0.05)。综上所述,真空低温卤制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卤鸭腿的品质,该试验也为其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低温 卤制 鸭腿 工艺优化 品质分析
下载PDF
超声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芹菜叶中的芹菜素及其抗氧化性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琴 周游 +3 位作者 陈轩 沈汪洋 庄坤 吕庆云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02-211,201,共11页
以芹菜叶粉末为原料,芹菜素含量为指标,优化超声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芹菜叶中芹菜素的提取工艺。用筛选的最优低共熔溶剂进行单因素试验,考察含水量、液料比、超声时间、提取温度对芹菜素含量的影响。在单因素的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 以芹菜叶粉末为原料,芹菜素含量为指标,优化超声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芹菜叶中芹菜素的提取工艺。用筛选的最优低共熔溶剂进行单因素试验,考察含水量、液料比、超声时间、提取温度对芹菜素含量的影响。在单因素的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提取条件。AB-8型大孔树脂纯化提取液后,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和液质联用对芹菜素纯化物进行分析和验证。最后,研究了芹菜素纯化物的抗氧化性。结果表明:低共熔溶剂(氯化胆碱/乙醇)比80%乙醇提取芹菜素的效率高17.78%。最优提取条件为:液料比40:1;含水量24%;超声时间14 min;提取温度42℃。此条件下得到的芹菜素含量为16.87 mg/g。芹菜素纯化物对DPPH、ABTS自由基具有良好的清除能力,对OH自由基清除效果更好,其IC50分别为82.44、148.92和8.69μg/mL,但均低于抗坏血酸和芹菜素标准品的清除能力。该绿色环保的低共熔溶剂能高效提取芹菜叶中芹菜素,且能够保持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芹菜素 低共熔溶剂 响应面 超声辅助提取 抗氧化
下载PDF
葵花籽粕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晨 孔凡 +3 位作者 田华 雷芬芬 何东平 郑竟成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3-127,共5页
葵花籽粕是葵花籽提油后的副产品。葵花籽粕蛋白品质优,各氨基酸组成平衡,此外葵花籽粕中还含有绿原酸、黄酮等多种活性物质,营养价值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从葵花籽粕作为原料提取有效成分及作为饲料用原料两方面对葵花籽粕资源的综... 葵花籽粕是葵花籽提油后的副产品。葵花籽粕蛋白品质优,各氨基酸组成平衡,此外葵花籽粕中还含有绿原酸、黄酮等多种活性物质,营养价值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从葵花籽粕作为原料提取有效成分及作为饲料用原料两方面对葵花籽粕资源的综合利用情况进行了阐述,以期为葵花籽粕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葵花籽粕 综合利用 有效成分 饲料
下载PDF
南瓜籽油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雅琪 陈玲 +2 位作者 雷芬芬 何东平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52-56,共5页
为了提高南瓜籽油在应用中的稳定性,减少使用化学合成乳化剂带来的潜在毒性,通过p H循环法制备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单宁酸(Tannic acid,TA)纳米颗粒,接着选择了最佳比例的SPI-TA纳米颗粒作为乳化剂制备南瓜籽油Picke... 为了提高南瓜籽油在应用中的稳定性,减少使用化学合成乳化剂带来的潜在毒性,通过p H循环法制备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单宁酸(Tannic acid,TA)纳米颗粒,接着选择了最佳比例的SPI-TA纳米颗粒作为乳化剂制备南瓜籽油Pickering乳液。进一步研究了乳化剂添加量、南瓜籽油体积分数对乳液表征的影响。结果表明:SPI与TA的复合比例为3∶1(质量比)、乳化剂添加量为2%(以水的质量为基准)、油体积分数为70%时,乳液具备良好的物理状态以及热稳定性、盐离子稳定性,且在14 d的储藏期内,乳液体系中南瓜籽油的酸价、过氧比值(POV)与硫化巴比妥酸(TBA)含量的上升速率明显低于纯油体系。因此,通过SPI-TA纳米颗粒构建的Pickering乳液体系可以有效减缓南瓜籽油的氧化酸败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瓜籽油 Pickering乳液 纳米颗粒 稳定性 油脂氧化
下载PDF
葛根重组米的蒸煮特性和黄酮提取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孙威 陈轩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7-62,共6页
以葛根重组米为研究对象,籼米和碎米重组米为对照,研究了3种米的蒸煮特性、糊化特性、扫描电镜(SEM)结构以及营养物质黄酮的含量。发现葛根重组米与未添加葛根粉的碎米重组米相比,吸水率、膨胀率分别增加20.78%和17.57%,米汤的固体溶出... 以葛根重组米为研究对象,籼米和碎米重组米为对照,研究了3种米的蒸煮特性、糊化特性、扫描电镜(SEM)结构以及营养物质黄酮的含量。发现葛根重组米与未添加葛根粉的碎米重组米相比,吸水率、膨胀率分别增加20.78%和17.57%,米汤的固体溶出物含量增加6.1%,糊化温度显著低于籼米,微观结构上淀粉颗粒明显减少,内部结构更均匀。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得到了葛根重组米中黄酮类物质的最佳提取工艺:米粉粒径0.25 mm、提取温度70℃、乙醇体积分数90%、料液比1∶15(g/mL),在此条件下葛根重组米的总黄酮含量为0.13 mg/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对提取的黄酮进行葛根素含量测定,测得葛根素的纯度为76.9%,表明葛根重组米所含黄酮类物质营养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 重组米 蒸煮特性 黄酮含量
下载PDF
GFAAS法测定大米中无机镉的前处理条件优化 被引量:6
20
作者 彭斓兰 陈季旺 +3 位作者 陈超凡 丁文平 吴永宁 程水源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2019年第1期1-8,共8页
食品中的镉包括无机镉和有机镉两种形态,无机镉的毒性显著高于有机镉。由于检测手段和测定方法的限制,目前只能测定大米中的总镉含量。本文采用超声波辅助结合酸法提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检测大米中的无机镉,探讨了酸的种类... 食品中的镉包括无机镉和有机镉两种形态,无机镉的毒性显著高于有机镉。由于检测手段和测定方法的限制,目前只能测定大米中的总镉含量。本文采用超声波辅助结合酸法提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检测大米中的无机镉,探讨了酸的种类和浓度,以及米粉粒径、米粉与酸的比例、超声波频率和时间对镉和蛋白质得率的影响,优化前处理条件。结果显示:三氟乙酸(TFA) 0. 26 mol/L、米粉过100目筛,大米与三氟乙酸比例1∶20(g/m L)、双频超声波(25+40 kHz)提取30 min为较佳的前处理条件。在该前处理条件下,GFAAS法的检出限为0. 07μg/L,加标回收率范围为98. 62-103. 49%,精密度(3. 44%)和重复性(1. 81%)良好,表明采用该处理条件测定大米中无机镉的结果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镉 大米 有机酸 提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