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楝素对H22肝癌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进 王鹏 +8 位作者 王友良 姜慧 王虹 李忱炜 贺潇 崔瑾 董杰 刘小玲 何於娟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09-1014,共6页
目的:建立荷瘤小鼠模型,探讨川楝素对肝癌的抑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H22肝癌移植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组(20mg/kg)、川楝素低剂量组(0.173mg/kg)和川楝素高剂量组(0.690mg/kg)... 目的:建立荷瘤小鼠模型,探讨川楝素对肝癌的抑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H22肝癌移植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组(20mg/kg)、川楝素低剂量组(0.173mg/kg)和川楝素高剂量组(0.690mg/kg)共4组。各组药物处理后,测量小鼠体内肿瘤大小,观察肿瘤的生长曲线;剥瘤后称重,计算小鼠的肿瘤抑制率;行肿瘤组织病理形态学及HE染色观察,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超微结构改变;同时,观察川楝素对荷瘤小鼠心、肝、脾、肾、胸腺及睾丸组织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内Bcl-2、Bax和Fas蛋白的表达。结果:川楝素可显著抑制小鼠体内肿瘤的生长,川楝素低剂量组(0.173mg/kg)和高剂量组(0.690mg/kg)的抑瘤率分别为66.23%和87.01%(P<0.05);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肿瘤组织超微结构中出现凋亡小体;HE染色显示小鼠心、肝、脾、肾及睾丸脏器形态正常,而胸腺组织中可见胸腺小叶的数量及面积减少甚至消失;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证实,小鼠肿瘤组织内Bcl-2蛋白表达下调,Bax和Fas蛋白表达上调(P<0.05)。结论:川楝素能够明显抑制小鼠移植瘤的生长,此作用可能与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实验性 川楝素 抗肿瘤药 植物 肿瘤移植 凋亡调节蛋白质类 小鼠 近交BALB/c
原文传递
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和甲胎蛋白联合检测对不同肝脏疾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2
作者 曾光群 魏世刚 +1 位作者 杨成 阮麟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9年第5期83-86,共4页
目的评估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3L1)和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对不同肝脏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147例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分为正常组(36例)、肝纤维化组(43例)、肝硬化组(38例)、肝癌组(30例),对四组患者分别采取AFP、CHI3L1单独与... 目的评估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3L1)和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对不同肝脏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147例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分为正常组(36例)、肝纤维化组(43例)、肝硬化组(38例)、肝癌组(30例),对四组患者分别采取AFP、CHI3L1单独与联合检测,评估不同检测方法对不同肝脏疾病的阳性率、ROC曲线下面积、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肝纤维化组、肝硬化组、肝癌组的AFP、CHI3L1指标均升高,其中肝癌组AFP水平高于肝纤维化组与肝硬化组,CHI3L1水平随着疾病的加重而升高(P<0.05);AFP+CHI3L1联合检测对不同肝脏疾病的阳性率高于AFP、CHI3L1单独检测的阳性率(P<0.05);在肝纤维化组中,AFP+CHI3L1联合检测的AUC值优于AFP(P<0.05),但与CHI3L1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硬化组和肝癌组,AFP+CHI3L1联合检测的AUC值优于CHI3L1(P<0.05),但与AFP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FP与CHI3L1联合检测对不同肝脏疾病的诊断效能要略优于AFP单项检测,而CHI3L1在鉴别不同肝脏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 甲胎蛋白 肝脏疾病
下载PDF
全血标本保存时间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宁 曾光群 +1 位作者 刘昊天 张丁丁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第13期94-95,99,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全血标本保存时间对血常规各参数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健康体检者40例,将所有全血标本4℃存放,分别在采血后第1、2、3、5、7天运用Sysmex-XS1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WBC、RBC、Hb、MCH、PLT... 目的探讨分析全血标本保存时间对血常规各参数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健康体检者40例,将所有全血标本4℃存放,分别在采血后第1、2、3、5、7天运用Sysmex-XS1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WBC、RBC、Hb、MCH、PLT、RDW-CV、N、L、M及E在4℃冰箱保存7 d后,仍可保持稳定,测定数据与新鲜标本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HCT、MCV、RDW-SD及B%所测结果在第3天后结果逐渐升高,MCHC逐渐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全血细胞计数标本在4℃条件下存放保存3 d内,结果较稳定,部分主要分析指标结果 1周内尚可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存时间 血细胞分析仪 细胞分类
下载PDF
临床标本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黄建军 游莉 赖倩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2年第24期3050-3051,3054,共3页
目的了解临床上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彭州市人民医院住院和门诊患者所送检的标本,对其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共收集标本8 115份,分离出细菌2 064株,分离率为25.43%。病原菌主要来自于痰... 目的了解临床上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彭州市人民医院住院和门诊患者所送检的标本,对其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共收集标本8 115份,分离出细菌2 064株,分离率为25.43%。病原菌主要来自于痰液、小便、血液、分泌物、大便等标本。其中分离出的主要病原菌是肺炎克雷伯菌(438株)、大肠杆菌(358株)、铜绿假单胞菌(198株)、阴沟肠杆菌(108株)、鲍曼不动杆菌(1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09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99株)。在分离出的肺炎克雷伯菌中对头孢替坦和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为100%,对奈替米星、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较高。结论应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学习和运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医院内感染的监测、预防、控制和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病菌 抗菌药物 耐药性
下载PDF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的分析性能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王茜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2年第5期82-85,共4页
目的对CA-1500全自动血凝仪的分析性能进行评价,判断其分析性能是否满足临床要求。方法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EP5-A标准,应用定值质控品,评价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 目的对CA-1500全自动血凝仪的分析性能进行评价,判断其分析性能是否满足临床要求。方法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EP5-A标准,应用定值质控品,评价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出凝血10凝血因子Ⅶ活性水平(FⅧ:C)、抗凝血酶Ⅲ(AT-Ⅲ)及D-二聚体(D-dimer)的准确度、批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线性范围,以及检测下限、携带污染率、仪器抗干扰能力。结果PT、APTT、TT、FIb、FⅧ:C、AT-Ⅲ及D-dimer的批内精密度均小于1/4总允许误差(TEa),日间精密度低于1/3;检验结果的准确度符合要求;Fib、FⅧ:C、AT-Ⅲ、D-dimer检测的线性良好;检测下限、携带污染率和抗干扰能力均符合临床要求。结论CA-1500全自动血凝仪的分析性能符合临床要求,可用于临床病人标本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 评价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和抗RA33抗体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福蓉 凡瞿明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4年第5期141-143,共3页
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anti 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抗CCP)和抗RA33抗体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010年5月至2013年12月住院治疗的R... 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anti 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抗CCP)和抗RA33抗体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010年5月至2013年12月住院治疗的RA患者65例,自身免疫病患者72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49例。采用透射比浊法及酶联免疫法检测RF、抗CCP及RA33抗体,分析与临床诊断的相关性。结果 RF与抗CCP、抗RA33检测RA的效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CCP与抗RA33检测RA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抗RA33和抗RA33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RA存在关联性(r分别为0.984、0.984和0.863)。结论 RF、抗CCP及抗RA33均可应用于临床辅助诊断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因子 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 抗RA33抗体 类风湿关节炎 诊断
下载PDF
2012年四川省彭州市人民医院常见肠杆菌科细菌药敏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黄建军 叶红 孟蓉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3年第4期119-121,共3页
目的了解2012年四川省彭州市人民医院肠杆菌科抗菌药物治疗的效果,指导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方法常规方法分离培养临床病原菌;用自动化细菌鉴定仪鉴定细菌至菌种的水平;药敏试验方法按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 目的了解2012年四川省彭州市人民医院肠杆菌科抗菌药物治疗的效果,指导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方法常规方法分离培养临床病原菌;用自动化细菌鉴定仪鉴定细菌至菌种的水平;药敏试验方法按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规定的标准进行。用Whonet5.5系统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肠杆菌科细菌821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309株,大肠埃菌242株,阴沟肠杆菌86株,产气肠杆菌40株,产酸克雷伯菌42株。敏感性最高的抗菌药物为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产酸克雷伯菌对头孢替坦均较敏感,敏感率分别为98.3%、98.3%和100%;而头孢吡肟对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产酸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的敏感率为92.2%、92.6%、97%和100%;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ESBL)阳性的肠杆菌科细菌,大肠埃希菌阳性率为59.5%、产酸克雷伯菌为16.7%、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为14.63%。结论碳青霉烯类仍是肠杆菌科细菌最敏感的药物,但已出现碳青霉烯类耐药,应引起重视。抗生素治疗应依据细菌学指导,选择敏感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杆菌 抗生素 药敏试验
下载PDF
C-反应蛋白联合白细胞在诊断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廖洪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2年第14期1710-1711,共2页
目的探讨血浆C-反应蛋白(CRP)联合白细胞(WBC)水平在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AECOPD)前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76例AECOPD入院患者,记录入院时及出院时及出院后随访的临床症状,并测定患者血清中CRP、WBC水平等情况并于健康志愿者... 目的探讨血浆C-反应蛋白(CRP)联合白细胞(WBC)水平在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AECOPD)前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76例AECOPD入院患者,记录入院时及出院时及出院后随访的临床症状,并测定患者血清中CRP、WBC水平等情况并于健康志愿者的相同指标相比较,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急性加重期CPR及WBC水平较临床症状缓解后及健康志愿者血浆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联合白细胞水平可作为评估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的病情程度,并能提示其病情转归变化,具有一定敏感性,可动态检测两者水平联合评估患者病情程度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 C-反应蛋白 白细胞
下载PDF
大便隐血单克隆抗体检查方法的优化 被引量:3
9
作者 滕飞鹏 黄建军 王友良 《淮海医药》 2004年第2期112-113,共2页
目的 了解增强液 (改进稀释液 )是否优于 DH2 O(原法稀释液 ) ,从而提高实验的灵敏度。方法 通过改进反应介质 ,选择抗原抗体反应最适浓度。患者样本采用两种方法进行随机对比分析。结果 经 STAT医学统计软件包处理 ,其χ2 =6 7.2 8,... 目的 了解增强液 (改进稀释液 )是否优于 DH2 O(原法稀释液 ) ,从而提高实验的灵敏度。方法 通过改进反应介质 ,选择抗原抗体反应最适浓度。患者样本采用两种方法进行随机对比分析。结果 经 STAT医学统计软件包处理 ,其χ2 =6 7.2 8,P<0 .0 5 ,显示两法的检验效能不一致。结论 采用增强液做抗原抗体反应介质检测大便隐血优于用 DH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便隐血试验 单克隆抗体 检查 诊断 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肿瘤
下载PDF
1例交叉配血受血者标本溶血的分析
10
作者 游莉 王茜 倪翠兰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2年第1期117-118,共2页
输血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式,可起到治疗疾病、抢救生命、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作用,但随着输血技术的推广,逐步出现了发热、休克、溶血等不良反应,特别是多次大量输注不同血液制品时。作者就1例交叉配血受血者标本溶血的现象分析了... 输血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式,可起到治疗疾病、抢救生命、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作用,但随着输血技术的推广,逐步出现了发热、休克、溶血等不良反应,特别是多次大量输注不同血液制品时。作者就1例交叉配血受血者标本溶血的现象分析了其可能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配血 受血 溶血
下载PDF
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对HER-2阳性乳腺癌化疗疗效考核价值
11
作者 魏世刚 曾光群 +1 位作者 彭倩 陈艳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0年第1期77-82,共6页
目的 探讨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对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化疗的疗效及生存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5月~2012年5月本院收治的83例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新辅助化疗和手术治疗,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 目的 探讨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对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化疗的疗效及生存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5月~2012年5月本院收治的83例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新辅助化疗和手术治疗,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MAPK、MAPK磷酸化(pMAPK)蛋白表达,采用RT-PCR检测组织MAPK、pMAPK mRNA表达;以患者年龄、手术方式、临床分期、月经、雌激素受体、MAPK、pMAPK表达等作为观察指标,分析影响乳腺癌化疗疗效的因素。结果 癌组织MAPK、pMAPK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83例乳腺癌患者CR 15例,占18.1%;PR 45例,占54.2%;SD 22例,占26.5%;PD 1例,占1.2%.临床有效共计60例占72.3%。单因素分析显示MAPK、pMAPK蛋白阳性患者临床有效率显著低于MAPK、pMAPK蛋白阴性患者(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MAPK、pMAPK表达是影响乳腺癌化疗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MAPK阳性患者3年无复发生存率为41.8%,MAPK阴性患者为60.7%,MAPK阳性3年无复发生存率显著低于MAPK阴性(χ~2=11.037,P<0.001);pMAPK阳性患者3年无复发生存率为39.1%,pMAPK阴性患者为58.7%,pMAPK阳性3年无复发生存率显著低于MAPK阴性(χ~2=4.103,P=0.041)。结论 MAPK、pMAPK可以作为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化疗疗效及生存预后的评估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乳腺癌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生存预后
下载PDF
输血前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的意义 被引量:6
12
作者 倪翠兰 张福蓉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2年第10期1505-1505,共1页
关键词 输血安全 血液传播性疾病 病毒感染 标志物检测
下载PDF
大肠埃希菌对12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观察
13
作者 倪翠兰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01年第6期464-464,共1页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 药物敏感试验 抗生素 耐药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