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脑即银幕:镜像神经元与神经电影学的具身模拟革命 被引量:7
1
作者 陈巍 刘童玮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6-35,共10页
神经电影学是当代新型交叉学科研究领域。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及后续研究颠覆了人们对传统认知“三明治”模型的认识。具身模拟理论进一步揭示了大脑运动系统的复用在编码动作意图理解、同感、决策或选择、奖励等社会认知过程中扮演着举足... 神经电影学是当代新型交叉学科研究领域。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及后续研究颠覆了人们对传统认知“三明治”模型的认识。具身模拟理论进一步揭示了大脑运动系统的复用在编码动作意图理解、同感、决策或选择、奖励等社会认知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并深刻解释了电影接受过程的脑与神经机制。本文立足神经电影学领域,尝试整合镜像神经元领域的新近成果为证据,从摄像机运动、连续性剪辑、触觉视觉性表达三方面入手描摹神经电影学的具身模拟革命,为德勒兹在电影哲学上有关“大脑即银幕”的断言提供科学论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电影学 具身模拟 镜像神经元 运动认知
原文传递
恐音症的临床心理特征及其神经机制
2
作者 徐天宇 徐慧艳 +1 位作者 平贤洁 陈巍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24年第1期56-67,共12页
恐音症是一种特殊的情绪性心理障碍,会导致患者对某些日常声音产生负面情绪、生理唤醒和异常行为,并严重影响其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恐音症与强迫症等心身疾病存在症状上的重叠,但其在脑岛、眶额皮层、运动皮层上却表现出神经特征的独... 恐音症是一种特殊的情绪性心理障碍,会导致患者对某些日常声音产生负面情绪、生理唤醒和异常行为,并严重影响其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恐音症与强迫症等心身疾病存在症状上的重叠,但其在脑岛、眶额皮层、运动皮层上却表现出神经特征的独特性。进一步的脑成像显示,恐音症在视听皮层、边缘系统、自主神经系统、脑岛、运动皮层间存在异常功能连接。强烈世界理论和过度镜像模型为恐音症在注意系统、感知系统、情绪系统、感知-动作联结系统等异常方面提供了其临床心理及神经机制的解释。在此基础上,通过区分单通道干预和跨通道干预方案,从修正认知、重塑神经活跃程度、改善脑区间功能连接等角度,为完善和建构恐音症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音症 情绪障碍 镜像神经元 强烈世界理论 跨通道干预
下载PDF
身体拥有感错觉对疼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顾丽佳 宫文潇 +2 位作者 张静 陈巍 郭建友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518-2528,共11页
身体拥有感错觉以多通道的感官整合为基础,包括视觉−触觉、视觉−本体感觉、触觉−本体感觉、视觉−内感受的整合等。来自实验室急性痛以及慢性痛的大量结果表明拥有感错觉可产生镇痛作用。身体部位尺寸大小、肢体透明度等相关影响因素也... 身体拥有感错觉以多通道的感官整合为基础,包括视觉−触觉、视觉−本体感觉、触觉−本体感觉、视觉−内感受的整合等。来自实验室急性痛以及慢性痛的大量结果表明拥有感错觉可产生镇痛作用。身体部位尺寸大小、肢体透明度等相关影响因素也逐渐得到揭示。拥有感错觉影响疼痛的机制与身体表征的改变有关,该过程可能涉及“身体网络”与“疼痛网络”间的连接,其中后顶叶皮层可能有重要作用。未来研究应更为深入地探索拥有感错觉范式以考察不同因素对疼痛的影响;在现有多感官整合的范式中重视内感受的作用;考察拥有感错觉改变疼痛的认知神经机制;区分急、慢性痛条件下以及不同慢性痛类型中拥有感错觉对疼痛的不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拥有感 橡胶手错觉 疼痛 多感官整合 注视镇痛
下载PDF
雅斯贝尔斯的共情理论及其心理治疗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徐献军 赵若瑶 陈旭日 《心理研究》 CSSCI 2021年第5期399-403,共5页
雅斯贝尔斯的共情理论是现象学与心理病理学、心理治疗的结合,意在为获取他人或患者的内在体验提供一种方法。雅斯贝尔斯的共情理解就是通过他人或患者的语言或非语言表达,置换到他人或患者的视角中,以便理解他们内在体验的方法。这种... 雅斯贝尔斯的共情理论是现象学与心理病理学、心理治疗的结合,意在为获取他人或患者的内在体验提供一种方法。雅斯贝尔斯的共情理解就是通过他人或患者的语言或非语言表达,置换到他人或患者的视角中,以便理解他们内在体验的方法。这种共情实际上属于一阶共情,而它的局限就是那些根本无法理解的体验。因此,雅斯贝尔斯由理解心理学转向了说明心理学。但实际上,为了克服一阶共情的局限性,我们还可以尝试二阶共情,即悬搁原本的世界体验和先入为主的理论,以便尽可能克服心理治疗师与患者之间的存在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共情 雅斯贝尔斯 心理病理学 心理治疗
下载PDF
认知增强:神经电影学的视域
5
作者 刘童玮 陈巍 《大众心理学》 2024年第4期43-44,共2页
一、何谓神经电影学20世纪后半叶以来,脑电图(EEG)脑磁图(ME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ET)、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等神经成像技术以及眼动追踪等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使大脑中不可见之“像”能够以可观测的形式呈现在人的眼前... 一、何谓神经电影学20世纪后半叶以来,脑电图(EEG)脑磁图(ME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ET)、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等神经成像技术以及眼动追踪等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使大脑中不可见之“像”能够以可观测的形式呈现在人的眼前。研究者据此将大脑活动与认知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一方面,用于研究脑活动与认知过程的关系,另一方面,试图通过“操纵”大脑来实现认知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 生物识别技术 大脑活动 眼动追踪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 神经成像技术 认知增强 认知过程
原文传递
重新发现杜威:学校社会心理学中的心智化教育进路
6
作者 高奇扬 魏佳锋 陈巍 《教育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3-89,共7页
实践中的学校教育仍然忽视着一个世纪前杜威的忠告,即忽视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倾向。学校社会心理学旨在探索个体在教育环境中的社会性行为,并反思社会场域对教学活动的影响。其中,心智化作为一种个体对自己或他人心理状态进行推理,从而理... 实践中的学校教育仍然忽视着一个世纪前杜威的忠告,即忽视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倾向。学校社会心理学旨在探索个体在教育环境中的社会性行为,并反思社会场域对教学活动的影响。其中,心智化作为一种个体对自己或他人心理状态进行推理,从而理解并预测他人行为的能力,在学校教育改革中得到了广泛重视。为顺应学生的社交天性,学校教育亟待一种心智化转向,并遵循心智化规律来助力学生的学习。心智化教育三维理论模型的建构,可以揭示心智化、社会性行为与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前瞻人工智能时代心智化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威 学校社会心理学 心智化教育 学习 社会性行为
原文传递
精神障碍诊断的现象学精神病理学方法论探析
7
作者 王芊芊 徐献军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42-46,共5页
现象学精神病理学的视角对于弥合现代诊断系统的不足有重要意义。基于现象学精神病理学的精神障碍分类方法可以帮助临床工作者组织诊断过程中的主观经验,丰富诊断对话的维度,既提高诊断的精确性,又使得诊断更接近患者的真实经验。这些... 现象学精神病理学的视角对于弥合现代诊断系统的不足有重要意义。基于现象学精神病理学的精神障碍分类方法可以帮助临床工作者组织诊断过程中的主观经验,丰富诊断对话的维度,既提高诊断的精确性,又使得诊断更接近患者的真实经验。这些方法只有借助现象学精神病理学的方法论才能实现。现象学精神病理学方法论在临床实践中有丰富的应用可能性,但也有其局限性。因此面对精神障碍诊断这一复杂领域,研究方法、研究方向以及研究视角等也应相应地提升其复杂性,并始终牢记该领域面对的是具体的“人”及其在世界中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精神病理学 方法论
下载PDF
伊卡洛斯重返苍穹:幼儿与社会机器人的具身互动
8
作者 高奇扬 魏佳锋 +1 位作者 董达 陈巍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77-84,共8页
人机互动时代涌现的互动主义主张以互动者之间的具身互动来理解社会认知,以实现不同人称视角的转换以及对互动过程动态性的强调。该理论阐发了在生命2.0阶段幼儿与社会机器人在言语、凝视、手势等方面发生多模态具身互动的可能性。而在... 人机互动时代涌现的互动主义主张以互动者之间的具身互动来理解社会认知,以实现不同人称视角的转换以及对互动过程动态性的强调。该理论阐发了在生命2.0阶段幼儿与社会机器人在言语、凝视、手势等方面发生多模态具身互动的可能性。而在生命3.0阶段,幼儿可借助增强现实、人工芯片与脑机接口等技术而初步拥有机器身体,社会机器人也将拥有自动升级软硬件系统的能力。两者作为一种人-机具身二元体在互动中协同发展,既有可能为学前教育提供新型教学互动模式,同时也存在诸多伦理风险。如何规避“伊卡洛斯之翼”悲剧重演,助力上述人-机具身二元体“重返苍穹”,需要人工智能、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神经科学、材料科学等不同研究领域的深度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 互动主义 社会机器人 生命3.0 具身二元体
原文传递
活力形态及其神经基础:寻找失落的社会认知拼图
9
作者 赵翥 陈巍 汪寅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24年第3期269-280,共12页
过去的行为研究聚焦于探索其目标和意图,而忽略行为通过执行方式的变化所传递出的不同情绪、情感状态,Stern使用“活力形态”描述这一维度。研究发现,视觉和听觉都能够传递活力形态,并且均在背侧中脑岛通过镜像机制进行加工。自闭症患... 过去的行为研究聚焦于探索其目标和意图,而忽略行为通过执行方式的变化所传递出的不同情绪、情感状态,Stern使用“活力形态”描述这一维度。研究发现,视觉和听觉都能够传递活力形态,并且均在背侧中脑岛通过镜像机制进行加工。自闭症患者在活力形态的识别与表达两方面同时存在缺陷,显示出活力形态对社会互动的重要性。活力形态的研究为具身模拟论,快速社会认知提供了支持。未来的研究需要探索更多种类活力形态,勾勒出活力形态自身的谱系。同时,需要澄清活力形态与情绪、情感的关系,以及行为的目标、意图和活力形态如何相互影响。这些工作都应该在第二人称范式下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力形态 社会认知 镜像机制 脑岛 具身模拟
下载PDF
孤独症谱系障碍个体的社交动作:预测加工视角
10
作者 何建青 刘童玮 +1 位作者 鲍晨烨 陈巍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24年第5期429-441,共13页
孤独症谱系障碍(简称ASD)个体在社交中表现出独特的动作特点。从预测加工的视角来看,可以从动作准备和动作执行两方面分析。在动作准备中,ASD个体表现出社交动作的信息准备缺失。在动作执行中,他们的知觉和行动之间协调不佳。此外,ASD... 孤独症谱系障碍(简称ASD)个体在社交中表现出独特的动作特点。从预测加工的视角来看,可以从动作准备和动作执行两方面分析。在动作准备中,ASD个体表现出社交动作的信息准备缺失。在动作执行中,他们的知觉和行动之间协调不佳。此外,ASD个体社交动作相关脑区缺陷表现为神经远程连接受损,而短程连接过度。未来研究应该增加ASD与精神分裂症在预测加工框架下的横向比较,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制定促进ASD社会互动的干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预测加工 贝叶斯脑 社交动作
下载PDF
内感受和情绪的共享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晶 徐慧慧 +1 位作者 杨影 陈巍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2年第12期714-720,共7页
情绪的产生和身体变化密切相关,身体状态及其内感受信号的变化可以构成情绪感受,有可能塑造情感风格。内感受和情绪有共同的生理基础,这一生理基础以前脑岛和前扣带回皮层为中心。内感受预测加工理论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整合内感受和情... 情绪的产生和身体变化密切相关,身体状态及其内感受信号的变化可以构成情绪感受,有可能塑造情感风格。内感受和情绪有共同的生理基础,这一生理基础以前脑岛和前扣带回皮层为中心。内感受预测加工理论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整合内感受和情绪的理论框架。根据内感受预测加工理论,情绪状态是在减少内感受预测错误和对内感受信号原因的预测推理过程中产生的。内感受预测加工理论不仅为重新理解内感受和情绪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也为从内感受角度治疗与情绪相关的心理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感受 预测加工 内感受预测加工 情绪 述情障碍
下载PDF
生命性感知和拟人化:通达他心的两种可能前体
12
作者 徐慧慧 马欢欢 +1 位作者 董达 陈巍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9,共9页
对读心能力从何而来的追问,势必导向一种对人类早期个体发生学形态(婴儿甚至新生儿)心智化能力的系统探索。在这方面,过去三十年最大的发现是心智化存在着多种前体。我们如何能将周遭世界中那些互动对象视作为“人”?通达他心必然发生在... 对读心能力从何而来的追问,势必导向一种对人类早期个体发生学形态(婴儿甚至新生儿)心智化能力的系统探索。在这方面,过去三十年最大的发现是心智化存在着多种前体。我们如何能将周遭世界中那些互动对象视作为“人”?通达他心必然发生在读(人)心“之前”和“之下”,我们必须敏感于“人”——而不是“物”——所具有的特异性,才能有“人”的心智可读。通达他心存在两种可能前体:生命性感知和拟人化。生命性感知涉及一般地区分生命与非生命或者自主体与非自主体(即,区分“物”与“人”),拟人化涉及将非生命视为生命或者将非自主体视为自主体(即,将“物”拟为“人”)。尝试从概念、意义以及脑机制出发,探讨上述两种通达他心的可能前体及其与社会认知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心问题 读心 前体 心智化 生命性 拟人化
下载PDF
认知增强技术新探:迈向生命3.0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童玮 陈巍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3年第8期504-512,共9页
会聚科学研究的复兴推动人类在重塑生命形态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作为一种迈向生命3.0的尝试,认知增强集成了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生物学、遗传学等诸多学科,基于神经可塑性对人的大脑进行干预或改造。根据认知增强的作用形式,可以将其划... 会聚科学研究的复兴推动人类在重塑生命形态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作为一种迈向生命3.0的尝试,认知增强集成了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生物学、遗传学等诸多学科,基于神经可塑性对人的大脑进行干预或改造。根据认知增强的作用形式,可以将其划分为药理增强、基因增强、神经刺激增强和赛博格增强这四条技术路径。每条路径分别拥有夯实的研究基础和多样的应用场景。新兴技术的发展向传统的二元人-技关系发起挑战,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逐渐从“离散”发展为“共生”。未来,奇点的到来将会宣告我们正式步入生命3.0,开启人-技关系的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3.0 认知增强 会聚科学 神经可塑性 人-技关系
下载PDF
工作记忆中的注意焦点转换:更新和背景存取过程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允佳 胡耿丹 《心理学进展》 2020年第4期455-464,共10页
本文考察工作记忆中注意焦点转换的更新和背景存取过程。两个实验要求被试在工作记忆中暂时储存三个数字,并对这三个数字进行一系列运算。实验1设置两种运算序列:“提取且更新序列”要求被试每次提取三个数字中的一个,并对这一数字进行... 本文考察工作记忆中注意焦点转换的更新和背景存取过程。两个实验要求被试在工作记忆中暂时储存三个数字,并对这三个数字进行一系列运算。实验1设置两种运算序列:“提取且更新序列”要求被试每次提取三个数字中的一个,并对这一数字进行更新;“提取序列”只要求被试提取数字,而无需对数字更新。结果显示,“提取且更新序列”中的转换代价大于“提取序列”中的转换代价。实验2要求被试每次使用一个算式的结果替代三个数字中的一个,并设置两种运算条件:在“更新条件”下,算式的结果与被替代的数字不同;在“非更新条件”下,算式的结果与被替代的数字相同。结果显示,“更新条件”下的转换代价大于“非更新条件”下的转换代价;在“非更新条件”下,注意焦点只需在背景位置之间转换,也存在显著的转换代价。两个实验的结果说明,注意焦点转换包括更新和背景存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记忆 注意焦点转换 更新 背景存取
下载PDF
工作记忆注意焦点转换中的认知过程
15
作者 郑允佳 胡耿丹 《心理学进展》 2020年第11期1598-1606,共9页
注意焦点转换现象是工作记忆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但现有研究主要将这一现象作为整体的过程进行考察,而对于这一现象所涉及的具体认知过程关注较少。近年来一系列的研究发现,注意焦点转换涉及复杂的认知过程,至少与四种认知过程有关,即... 注意焦点转换现象是工作记忆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但现有研究主要将这一现象作为整体的过程进行考察,而对于这一现象所涉及的具体认知过程关注较少。近年来一系列的研究发现,注意焦点转换涉及复杂的认知过程,至少与四种认知过程有关,即背景存取、提取、更新和反向抑制。该文首先介绍注意焦点转换的研究背景;然后重点关注这四种认知过程的相关研究,并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一种注意焦点转换的认知过程模型,这一模型为未来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记忆 注意焦点转换 认知过程
下载PDF
雅斯贝尔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批判
16
作者 徐献军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82-188,共7页
雅斯贝尔斯与弗洛伊德都处于哲学与心理学、精神病学的交界地带。然而,雅斯贝尔斯对弗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持严厉的批判态度,并将弗洛伊德作为他在哲学上的主要对手。但对弗洛伊德这样一个主要从临床治疗出发来建构理论的哲学家来说... 雅斯贝尔斯与弗洛伊德都处于哲学与心理学、精神病学的交界地带。然而,雅斯贝尔斯对弗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持严厉的批判态度,并将弗洛伊德作为他在哲学上的主要对手。但对弗洛伊德这样一个主要从临床治疗出发来建构理论的哲学家来说,传统的哲学规范可能正是一个束缚。雅斯贝尔斯也许过多地从先验哲学出发去审视精神分析,而忽视了精神分析也许正是他的实存澄明所需要的技术。事实上,精神分析是一种与自然主义相对抗,并深入揭示人类本质的哲学尝试。作为心理治疗技术的精神分析,正是现象学精神病理学所需要的。当然,精神分析的哲学假设,也必须得到更严格的审查。在哲学心理学中,雅斯贝尔斯所开创的现象学精神病理学与弗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都是不可或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斯贝尔斯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 现象学精神病理学 哲学心理学
下载PDF
进食障碍的内感受研究:从理论框架到应用构想
17
作者 张静 陈巍 马欢欢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2年第12期706-713,共8页
进食障碍是一种以进食或进食相关行为的持续性紊乱为特征的疾病,同时还伴有一系列严重的失调现象,可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极大伤害。早期的研究往往更加侧重于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内感受研究的发展,进食障碍的内感受缺陷... 进食障碍是一种以进食或进食相关行为的持续性紊乱为特征的疾病,同时还伴有一系列严重的失调现象,可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极大伤害。早期的研究往往更加侧重于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内感受研究的发展,进食障碍的内感受缺陷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从内感受的维度开始,介绍不同进食障碍疾病中以及进食障碍相伴随现象中的内感受缺陷问题的研究,并对进食障碍的内感受研究可能带来的干预方式的改变与改善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食障碍 内感受缺陷 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暴食症 身体意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