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岛环境空气PM10和PM2.5污染特征与来源比较 被引量:104
1
作者 吴虹 张彩艳 +4 位作者 王静 宣肇菲 楚翠娟 冯银厂 徐虹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83-589,共7页
2011—2012年分别在青岛设6个和2个采样点采集PM10和PM2.5样品,分析二者质量浓度及颗粒物中多种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等组分的质量浓度,以研究PM10及PM2.5的污染特征.采用CMB-iteration模型估算法,确定一次源类及二次源类对PM10和PM... 2011—2012年分别在青岛设6个和2个采样点采集PM10和PM2.5样品,分析二者质量浓度及颗粒物中多种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等组分的质量浓度,以研究PM10及PM2.5的污染特征.采用CMB-iteration模型估算法,确定一次源类及二次源类对PM10和PM2.5的贡献,利用统计学方法比较PM10和PM2.5的污染源.结果表明:青岛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季节变化显著,表现为春、冬季高,夏、秋季低;Na、Mg、Al、Si、Ca和Fe元素主要富集在PM10中,SO42-、NO3-、EC和OC主要富集在PM2.5中;城市扬尘、煤烟尘、建筑水泥尘及海盐粒子等粗粒子在PM10中的分担率较PM2.5中的高,分担率分别为28.7%、17.2%、7.16%及4.47%;二次硫酸盐、二次硝酸盐、机动车尾气尘及SOC(二次有机碳)等在PM2.5中的分担率较PM10中的高,分担率分别为19.3%、8.97%、13.7%及6.07%;由PM10与PM2.5化学组分的分歧系数可见,春、秋季PM10和PM2.5化学构成存在一定差异,而冬、夏季二者的化学构成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PM2 5 源解析 CMB-iteration模型 富集因子 分歧系数
下载PDF
2007年中国大陆地区生物质燃烧排放污染物清单 被引量:104
2
作者 陆炳 孔少飞 +2 位作者 韩斌 王秀艳 白志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6-194,共9页
采用排放因子法计算了中国2007年间CH4、SO2、NOx、NH3、EC、OC、NMVOC、CO、CO2、TSP、PM10、PM2.5的排放总量,建立了生物质燃烧污染物排放清单,计算了各污染物总排放量的空间分布及不同生物质燃烧类型对各污染物总排放量的贡献率,重... 采用排放因子法计算了中国2007年间CH4、SO2、NOx、NH3、EC、OC、NMVOC、CO、CO2、TSP、PM10、PM2.5的排放总量,建立了生物质燃烧污染物排放清单,计算了各污染物总排放量的空间分布及不同生物质燃烧类型对各污染物总排放量的贡献率,重点完善了各省市生物质燃烧排放不同粒径颗粒物清单.结果显示,2007年我国大陆生物质燃烧排放CH4、SO2、NOx、NH3、OC、EC、NMVOC、CO、CO2、TSP、PM10、PM2.5排放总量分别分为3332.7,335.3,951.3,7754.9,783.7,267.7,6049.6,76579.6,743743.7,7677.8,6668.9,4043.7kt.四川、安徽、广西、山东、河南、江苏等地区生物质燃烧各污染物排放量较高,北京、天津、海南、宁夏、青海和西藏等省区各污染物排放量较少.不同地区排放污染物的主要生物质类型存在较大的差异,单位面积排放强度和人均排放量区域间差异显著.人类活动是生物质燃烧排放污染物的主要影响因素,秸秆和薪柴燃烧是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2种生物质,其对各种污染物的贡献率为93.8%~9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排放清单 秸秆露天焚烧 污染物
下载PDF
天津冬季大气中PM2.5及其主要组分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95
3
作者 李伟芳 白志鹏 +3 位作者 魏静东 刘爱霞 赵玉洁 金陶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81-486,共6页
研究了天津冬季中心城区、工业区和滨海区大气中PM2.5及其水溶性无机离子和含碳组分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天津冬季PM2.5污染严重,平均质量浓度为223μg/m3,其中有机物、SO42-和元素碳是含量较高的3种组分,分别占PM2.5总质量的23.4%,13.1... 研究了天津冬季中心城区、工业区和滨海区大气中PM2.5及其水溶性无机离子和含碳组分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天津冬季PM2.5污染严重,平均质量浓度为223μg/m3,其中有机物、SO42-和元素碳是含量较高的3种组分,分别占PM2.5总质量的23.4%,13.1%,12.8%.PM2.5浓度及其化学组成空间分布较为均匀,但工业区受局部排放源的影响,含碳物质污染突出;SO42-、NO3-、Cl-、NH4+和K+约占离子总量的90%,阴、阳离子未达到平衡状态,酸性阴离子过剩;有机碳与元素碳的浓度比为1.4,低于国内其他城市;有机碳主要来自污染源的直接排放,二次有机碳的含量约为27%~37%;机动车尾气、燃煤是PM2.5的主要排放源,海盐粒子的贡献甚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水溶性无机离子 有机碳 元素碳 天津
下载PDF
天津市大气中PM10、PM2.5及其碳组分污染特征分析 被引量:86
4
作者 吴琳 冯银厂 +2 位作者 戴莉 韩素琴 朱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134-1139,共6页
2007年12月-2008年10月期间,分3个时段,设置2个点位,采集了天津市大气环境中PM10和PM2.5样品.用热光反射分析仪测定样品中的碳组分含量,并用OC/EC最小比值法估算二次有机碳(SOC)的浓度.结果表明,市区采样点颗粒物浓度高于郊区,2个采... 2007年12月-2008年10月期间,分3个时段,设置2个点位,采集了天津市大气环境中PM10和PM2.5样品.用热光反射分析仪测定样品中的碳组分含量,并用OC/EC最小比值法估算二次有机碳(SOC)的浓度.结果表明,市区采样点颗粒物浓度高于郊区,2个采样点的颗粒物浓度变化趋势一致.5月份PM2.5/PM10比值最小,主要由于土壤风沙尘对PM10的贡献较大.PM10和PM2.5中的有机碳(OC)、元素碳(EC)浓度12月份最高,且变化趋势相同.OC占总碳(TC)比例较高,PM10中OC/TC为0.60-0.83,PM2.5中OC/TC为0.55-0.81.碳组分主要集中在PM2.5中,PM10中约有76%的OC存在于PM2.5中.12月份的SOC浓度最高,与12月份的气象条件和污染源排放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PM2.5 有机碳(OC) 元素碳(EC) 天津市
下载PDF
天津市环境空气中细粒子的污染特征与来源 被引量:81
5
作者 李伟芳 白志鹏 +1 位作者 史建武 刘爱霞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4-400,共7页
于2006年8—12月,在天津市中心城区采集细粒子(PM2.5)并测定其中水溶性无机离子和元素的质量浓度,应用因子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技术解析PM2.5的来源. 结果表明:ρ(PM2.5)月均值为103.9~217.4 μg/m^3,呈冬季最高、夏季最低的特... 于2006年8—12月,在天津市中心城区采集细粒子(PM2.5)并测定其中水溶性无机离子和元素的质量浓度,应用因子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技术解析PM2.5的来源. 结果表明:ρ(PM2.5)月均值为103.9~217.4 μg/m^3,呈冬季最高、夏季最低的特征. 水溶性无机离子质量浓度占ρ(PM2.5)的比例为24.7%~46.8%,其中ρ(SO4^2-),ρ(NO3^-),ρ(NH4^+)和ρ(Cl-)之和约占离子总质量浓度的90%. 在夏季,二次粒子质量浓度占ρ(PM2.5)比例最大,这与SO2向SO4^2-,NO2向NO3^-的转化率升高有关. PM2.5中Cl富集主要与燃煤等人为排放有关, 海盐源对Cl^-的贡献不足20%. 天津PM2.5中含量最高的元素为Si,约占元素总质量浓度的28.4%. 微量元素中以Zn和Pb的含量最高,二者主要来自燃煤和机动车排放. 源解析结果表明,二次污染、化石燃料燃烧、土壤尘和建筑粉尘是天津市环境空气中PM2.5的主要来源,贡献率分别为53.4%,25.8%,12.3%和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水溶性离子 无机元素 源解析 天津市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重污染期间PM_(2.5)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 被引量:66
6
作者 王敬 毕晓辉 +3 位作者 冯银厂 张裕芬 吴建会 吕爱华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3-119,共7页
目前有关我国城市大气重污染期间PM2.5污染特征及其来源的研究较少,为深入了解典型城市大气重污染期间PM2.5的污染特征与来源构成,于2013年1月19—30日在乌鲁木齐市采集PM2.5样品,并依据相关划分标准,确定1月19—28日为重污染天气.分析... 目前有关我国城市大气重污染期间PM2.5污染特征及其来源的研究较少,为深入了解典型城市大气重污染期间PM2.5的污染特征与来源构成,于2013年1月19—30日在乌鲁木齐市采集PM2.5样品,并依据相关划分标准,确定1月19—28日为重污染天气.分析了重污染天气下ρ(PM2.5)及主要化学组成(包括水溶性离子、无机元素和碳组分),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重污染期间PM2.5的污染特征,并且采用富集因子法和CMB受体模型解析了PM2.5的来源构成.结果表明:大气重污染期间ρ(PM2.5)严重超标,其中米东区环境保护局采样点的ρ(PM2.5)最高,其次是铁路局、市监测站;PM2.5化学组分以SO42-、TC、Si和NO3-为主,其中二次离子占ρ(PM2.5)的43.1%;城市扬尘、煤烟尘和二次粒子是环境空气中PM2.5的主要污染源类,三者在乌鲁木齐市以及米东区的分担率分别为24.7%、15.6%、38.0%和20.8%、28.0%、36.2%,其中二次硫酸盐的分担率在两地更分别达到28.6%和2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 5 CMB 源解析 重污染 乌鲁木齐市
下载PDF
武汉市大气PM_(2.5)中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63
7
作者 程渊 吴建会 +6 位作者 毕晓辉 杨佳美 刘保双 戴启立 李蒲 郁佳 冯银厂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9-196,共8页
于2016年8月—2017年4月采集了武汉市PM2.5样品,使用离子色谱法分析了PM2.5中的水溶性离子(F-、Cl-、SO2-4、NO-3、Na+、NH+4、K+、Mg2+、Ca2+),并研究其污染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武汉市PM2.5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24.8~215.7μg·m-3... 于2016年8月—2017年4月采集了武汉市PM2.5样品,使用离子色谱法分析了PM2.5中的水溶性离子(F-、Cl-、SO2-4、NO-3、Na+、NH+4、K+、Mg2+、Ca2+),并研究其污染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武汉市PM2.5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24.8~215.7μg·m-3,均值为(81.3±38.1)μg·m-3.9种水溶性离子的年均质量浓度占PM2.5质量浓度的29.3%,其中,SO2-4、NO-3、NH+4(三者合称SNA)为主要的水溶性离子,SNA占PM2.5质量浓度的23.3%~32.0%.硫氧化率(SOR)和氮氧化率(NOR)年均值分别为0.4、0.1,说明武汉市大气存在较强的SO2向SO2-4、NO2向NO-3转化的二次过程.观测期间,武汉市的细颗粒物整体呈弱碱性.Ca2+与Mg2+,以及NH+4与NO-3、SO2-4等均有显著相关性,NH+4、NO-3、SO2-4主要以(NH4)2SO4和NH4NO3的形式存在.武汉市全年NO-3/SO2-4比值为0.9,表明固定源贡献相对较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大气PM2.5中水溶性离子主要来自于燃煤及机动车排放、工业生产、扬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离子 PM_(2.5) 污染特征 来源 武汉
原文传递
合肥城区PM10及PM2.5季节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62
8
作者 陈刚 刘佳媛 +6 位作者 皇甫延琦 王海婷 史国良 田瑛泽 朱余 李菁 冯银厂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938-1946,共9页
于2014年4月、8月、10月和12月在合肥市城区采集了大气PM_(10)和PM_(2.5)样品,对PM_(10)和PM_(2.5)的质量浓度及其化学组分(无机元素、含碳组分和水溶性离子)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合肥城区的PM_(10)和PM_(2.5)的平均质量浓度高达113,83... 于2014年4月、8月、10月和12月在合肥市城区采集了大气PM_(10)和PM_(2.5)样品,对PM_(10)和PM_(2.5)的质量浓度及其化学组分(无机元素、含碳组分和水溶性离子)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合肥城区的PM_(10)和PM_(2.5)的平均质量浓度高达113,83μg/m3,分别超出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年均PM_(10)和PM_(2.5)限值的1.61和2.37倍.不同粒径的颗粒物中主要化学组分含量的高低顺序基本一致,水溶性离子的含量最高,其次为碳组分,无机元素.利用正交矩阵因子分析(PMF)对合肥城区PM_(10)和PM_(2.5)的本地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PM_(10)中二次源、燃煤、机动车尾气尘及地壳尘的贡献百分比分别为32.5%、25.9%、15.7%和25.5%;PM_(2.5)中二次源、燃煤、机动车尾气尘及地壳尘的贡献百分比分别为38.8%、25.9%、9.9%和21.7%.利用激光雷达评估合肥市环境中颗粒物PM_(10)的区域传输,四个季节常规贡献率分别为13.4%、12.9%、13.5%和1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 PM 10 PM 2.5 季节污染特征 来源解析
下载PDF
建筑施工扬尘特征与监控指标 被引量:59
9
作者 赵普生 冯银厂 +4 位作者 金晶 韩博 毕晓辉 朱坦 张小玲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618-1623,共6页
建筑施工活动引起的扬尘是我国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的重要来源,选择天津市一处典型的建筑施工工地作为研究对象,分施工阶段对环境空气PM10、尘源样品和降尘等进行了系统监测实验,得到了建筑扬尘的成分谱(元素、离子和碳组分)和尘源样品... 建筑施工活动引起的扬尘是我国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的重要来源,选择天津市一处典型的建筑施工工地作为研究对象,分施工阶段对环境空气PM10、尘源样品和降尘等进行了系统监测实验,得到了建筑扬尘的成分谱(元素、离子和碳组分)和尘源样品的粒径分布.结果表明,建筑施工扬尘的污染特点和化学组成特征与具体施工阶段、施工操作和建筑材料等密切相关.通过采集工地周边的降尘,发现利用降尘可以作为工地扬尘的监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尘 施工 成分谱 粒径分布 降尘
原文传递
天津市夏季灰霾与非灰霾天气下颗粒物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 被引量:59
10
作者 魏欣 毕晓辉 +3 位作者 董海燕 陈魁 孙韧 冯银厂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193-1200,共8页
2011年6—8月在天津市区进行的连续灰霾观测发现,灰霾发生的天数占观测时段的1/3.灰霾日与非灰霾日颗粒物质量浓度存在显著差异,灰霾日ρ(PM2.5)与ρ(PM10)的平均值分别是非灰霾日的1.64和1.55倍.灰霾日S含量高于非灰霾日近50%;灰霾日ρ... 2011年6—8月在天津市区进行的连续灰霾观测发现,灰霾发生的天数占观测时段的1/3.灰霾日与非灰霾日颗粒物质量浓度存在显著差异,灰霾日ρ(PM2.5)与ρ(PM10)的平均值分别是非灰霾日的1.64和1.55倍.灰霾日S含量高于非灰霾日近50%;灰霾日ρ(SO42-)和ρ(NO3-)明显高于非灰霾日,其中灰霾日ρ(NO3-)增幅最高可达251.02%;灰霾日PM2.5和PM10中的ρ(OC)、ρ(EC)均是非灰霾日的1.25倍以上.灰霾日与非灰霾日的气象条件相近,表明此次观测期间天津市区夏季灰霾天气发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不大.使用CMB模型(化学质量平衡模型)对PM2.5来源进行的解析表明,二次硝酸盐和二次硫酸盐对灰霾日ρ(PM2.5)的贡献率分别是非灰霾日的2.17和1.34倍,而其他源类在灰霾日和非灰霾日的贡献差异不明显,说明二次离子可能是造成天津市区夏季灰霾最主要的颗粒物源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霾 颗粒物 化学组分 源解析 天津市
下载PDF
基于重庆本地碳成分谱的PM_(2.5)碳组分来源分析 被引量:58
11
作者 张灿 周志恩 +5 位作者 翟崇治 白志鹏 陈刚才 姬亚芹 任丽红 方维凯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10-819,共10页
为了解重庆主城PM2.5中碳组分特征和来源,2012-05-02-2012.05-10日在商业区、工业区和居民区进行了PM2.5采样.利用TOR方法分析了8种碳组分,对3个不同功能区大气环境PM2.5以及燃煤尘、尾气尘(机动车尾气、船舶尾气、施工机械尾气)... 为了解重庆主城PM2.5中碳组分特征和来源,2012-05-02-2012.05-10日在商业区、工业区和居民区进行了PM2.5采样.利用TOR方法分析了8种碳组分,对3个不同功能区大气环境PM2.5以及燃煤尘、尾气尘(机动车尾气、船舶尾气、施工机械尾气)、生物质燃烧尘、餐饮油烟尘这6类源PM2.5中的8种碳组分进行了特征分析.在源的碳成分谱基础上,利用化学质量平衡(CMB)模型得到重庆本地PM2.5的碳来源指示组分,利用因子分析法解析出各类源对不同功能区内PM2.5碳组分的贡献率.结果表明,重庆地区燃煤尘、机动车尾气尘、船舶尾气尘、施工机械尾气尘、生物质燃烧尘、餐饮油烟尘的OC/EC值分别为6.3、3.0、1.9、1.4、12.7和31.3.EC2、EC3的高载荷指示柴油车尾气排放,OC2、OC3、OC4、OPC的高载荷指示燃煤排放,OCl、OC2、OC3、OC4、ECl指示汽油车尾气排放,OC3指示餐饮业排放,OPC指示生物质燃烧排放.商业区OC/PM2.5为17.4%,EC/PM2.5为6.9%,估算得到,二次有机碳(SOC)/OC为40.0%;工业区OC/PM2.5为15.5%,EC/PM2.5为6.6%,SOC/OC为37.4%;居民区OC/PM2.5为14.6%,EC/PM2.5为5.6%,SOC/OC为42.8%.工业区PM2.5中碳组分的主要来源为燃煤和汽油车尾气、柴油车尾气;商业区PM2.5中碳组分的主要来源为汽油车尾气、柴油车尾气和餐饮业油烟;居住区PM2.5中碳组分的主要来源为汽油车尾气、餐饮业油烟、柴油车尾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成分谱 碳来源分析 PM2.5 分歧系数 化学质量平衡 因子分析 重庆
原文传递
天津冬季PM_(2.5)与PM_(10)中有机碳、元素碳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52
12
作者 古金霞 白志鹏 +4 位作者 刘爱霞 吴丽萍 解以扬 董海燕 张金娜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33-36,共4页
研究了天津冬季PM2.5和PM10中碳成分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天津冬季PM2.5和PM10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24.4±60.9)、(224.6±131.2)μg/m3;总碳(TC)、有机碳(OC)与元素碳(EC)在PM2.5中的平均质量分数比在PM10中分别高出5.0%、3... 研究了天津冬季PM2.5和PM10中碳成分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天津冬季PM2.5和PM10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24.4±60.9)、(224.6±131.2)μg/m3;总碳(TC)、有机碳(OC)与元素碳(EC)在PM2.5中的平均质量分数比在PM10中分别高出5.0%、3.6%、1.2%;PM2.5中OC、EC的相关系数较高,为0.95,表明OC、EC的来源相对简单,可能主要反应了燃煤和机动车尾气的贡献。OC/EC的平均值在PM2.5和PM10中分别为3.9、4.9,次生有机碳(SOC)在PM2.5和PM10中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4.9、23.4μg/m3,分别占OC的48.5%(质量分数,下同)、49.8%,OC/EC较高可能主要与直接排放源有关;PM2.5中的OC1与OC2的比例明显高于PM10,而聚合碳(OPC)的比例又低于PM10,同时PM2.5与PM10中的EC1含量均较高,表明天津冬季燃煤取暖和机动车尾气是重要的污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PM10 有机碳 元素碳
下载PDF
天津市郊夏季的臭氧变化特征及其前体物VOCs的来源解析 被引量:53
13
作者 罗瑞雪 刘保双 +3 位作者 梁丹妮 毕晓辉 张裕芬 冯银厂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5-87,共13页
本文利用天津市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大气环境综合观测站的臭氧及其前体物(VOCs和NOx)、气象参数等在线监测仪器,获取了2018年夏季(6~8月)小时分辨率的数据信息;分析臭氧及其前体物的相互关系及变化特征;根据光化学年龄计算出VOCs的初始浓... 本文利用天津市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大气环境综合观测站的臭氧及其前体物(VOCs和NOx)、气象参数等在线监测仪器,获取了2018年夏季(6~8月)小时分辨率的数据信息;分析臭氧及其前体物的相互关系及变化特征;根据光化学年龄计算出VOCs的初始浓度对其日间(06:00~24:00)VOCs体积分数的光化学损耗进行修正;将初始体积分数和直接监测的VOCs体积分数分别纳入PMF模型进行人为源的来源解析.结果表明,夏季天津O3的平均体积分数为(41.3±25.7)×10^(-9),而VOCs的平均体积分数为(13.9±12.3)×10^(-9),其中烷烃的平均体积分数(7.0±6.8)×10^(-9)明显高于其它VOCs物种.烷烃中浓度较高的物种分别为丙烷和乙烷,占总烷烃浓度贡献的47%.夏季O3的生成潜势(OFP)平均值为52.1×10^(-9),其中烯烃的OFP值最高,对于TVOCs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达到57%.VOCs日间光化学损耗量计算结果表明,烯烃日间损耗占VOCs损耗总量的75%.基于初始浓度解析的VOCs来源分别为:化工排放和溶剂使用(25%)、机动车尾气(22%)、燃烧源(19%)、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19%)和汽油挥发(15%).相比于直接将监测浓度纳入PMF解析的结果,化工排放和溶剂使用贡献百分占比下降4%,机动车尾气贡献百分占比下降5%.利用PMF源解析结果结合OFP分析不同源类对臭氧污染的相对贡献,基于初始体积分数数据的结果显示,贡献最高源类为化工排放和溶剂使用(26%).与利用直接监测数据的解析结果相比,化工排放和溶剂使用的OFP值降低7%,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的OFP值明显降低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挥发性有机物(VOCs) 初始体积分数 正矩阵因子分解(PMF) 源解析
原文传递
利用LUR模型模拟天津市大气污染物浓度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48
14
作者 陈莉 白志鹏 +3 位作者 苏笛 游燕 李华敏 刘全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85-691,共7页
针对传统监测方法无法满足对大气污染物空间分布高分辨率的要求,以Arcgis为平台,利用LUR模型模拟天津市PM10和NO2年均浓度的空间分布.选取的回归变量为1~4km半径缓冲区内的道路总长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人口密度、风向指数及... 针对传统监测方法无法满足对大气污染物空间分布高分辨率的要求,以Arcgis为平台,利用LUR模型模拟天津市PM10和NO2年均浓度的空间分布.选取的回归变量为1~4km半径缓冲区内的道路总长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人口密度、风向指数及距海距离,选取3个监测点的监测数据对方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对PM10年均浓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缓冲区为1km的道路总长度(R2为0.560),而对NO2年均浓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人口密度(R2为0.414).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结果显示,PM10和NO2的R2分别达到0.946和0.691;如果考虑风向的影响,R2可分别提高到0.980和0.849.对天津市中心城区建立5km×5km网格嵌套,根据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每个网格交点的污染物浓度模拟值.通过kriging插值得到2种污染物在天津市中心城区的空间模拟分布图.PM10年均浓度分布以研究区中心最高,向四周逐渐降低;NO2的年均浓度以研究区中心最低,向四周逐渐升高.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LUR模型 GIS NO2:PM10
下载PDF
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特征和形成机制 被引量:50
15
作者 白志鹏 李伟芳 《过程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02-208,共7页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形成是当今大气化学过程的研究热点之一.城市大气中二次有机碳占颗粒物总有机碳的17%~65%.单萜烯和芳香族化合物分别是SOA最重要的天然和人为源前体物,在大气中与·OH,NO3-和O3等氧化剂发生多途径反应形成有...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形成是当今大气化学过程的研究热点之一.城市大气中二次有机碳占颗粒物总有机碳的17%~65%.单萜烯和芳香族化合物分别是SOA最重要的天然和人为源前体物,在大气中与·OH,NO3-和O3等氧化剂发生多途径反应形成有机酸、多官能团羰基化合物、硝基化合物等半挥发性有机物,通过吸附、吸收等过程进入颗粒相,改变了气溶胶的特性及其环境效应.有机化合物表现出较强的源特征性,可以作为示踪分子解析颗粒物来源,二元羧酸是SOA的潜在示踪物.论述了SOA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有机气溶胶 单萜烯 芳香族化合物 形成机制 有机分子示踪技术
下载PDF
我国北方典型城市大气中VOCs的组成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48
16
作者 曹文文 史建武 +5 位作者 韩斌 王秀艳 彭跃 仇伟光 赵丽娟 白志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0-206,共7页
从2008年4月到2009年1月,利用前级浓缩-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天津市和沈阳市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及浓度变化进行了采样研究.共监测了108种VOCs,包括卤代烷烃39种、苯系物16种、烯烃12种、烷烃30种、醛酯11种,在天津市检测到挥发性有机污... 从2008年4月到2009年1月,利用前级浓缩-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天津市和沈阳市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及浓度变化进行了采样研究.共监测了108种VOCs,包括卤代烷烃39种、苯系物16种、烯烃12种、烷烃30种、醛酯11种,在天津市检测到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中,醛酯56.9%,卤代烷烃13.4%,烷烃13.1%,苯系物12.9%,烯烃2.5%,卤代烯烃1.1%.沈阳市醛酯49.3%,卤代烷烃17.8%,烷烃11.8%,苯系物10.3%,卤代烯烃7.8%,烯烃2.9%.2市VOCs的含量季节变化都是春秋季节大于冬夏季节,在不同季节不同点位的VOCs的总量的变化趋势几乎一致,并且分析了天津市和沈阳市苯系物和卤代烃的的主要组成成分以及主要来源,苯系物的主要成分包括苯、甲苯、乙苯、二甲苯,苯系物的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卤代烷烃的主要成分是二氯甲烷和氯乙烯,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和石油化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市 沈阳市 VOCS 苯系物 卤代烃
下载PDF
PM2.5污染与居民每日死亡率关系的Meta分析 被引量:47
17
作者 王德庆 王宝庆 白志鹏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29-532,共4页
目的分析国内外PM2.5污染对居民每日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通过Endnote软件在线搜集国内外关于PM2.5的暴露与居民每日死亡率关系的流行病学文献资料,提取文献中相关的数据,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价国内外PM2.5暴露与居民每日死亡率的暴露-效... 目的分析国内外PM2.5污染对居民每日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通过Endnote软件在线搜集国内外关于PM2.5的暴露与居民每日死亡率关系的流行病学文献资料,提取文献中相关的数据,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价国内外PM2.5暴露与居民每日死亡率的暴露-效应关系。结果 PM2.5浓度每升高10μg/m3,我国、北美和欧洲地区居民每日死亡率分别上升0.31%(95%CI:0.24%~0.37%)、1.26%(95%CI:1.15%~1.38%)和1.65%(95%CI:0.99%~2.30%);我国、美国、欧洲和日本地区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每日死亡率分别上升1.00%(95%CI:0.00%~1.90%)、1.78%(95%CI:0.20%~3.36%)、1.32%(95%CI:1.17%~1.49%)、0.74%(95%CI:0.43%~1.05%),心血管系统疾病每日死亡率分别上升0.50%(95%CI:0.10%~1.00%)、0.94%(95%CI:-0.14%~2.02%)、1.11%(95%CI:1.06%~1.16%)、0.55%(95%CI:0.37%~0.73%)。结论不同地区居民在PM2.5浓度升高后每日死亡率、相关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率均有所升高,但我国PM2.5污染的影响小于北美和欧洲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死亡率 暴露-效应关系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天津市区PM_(2.5)中碳组分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46
18
作者 董海燕 古金霞 +2 位作者 陈魁 姜伟 白志鹏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4-38,共5页
为研究天津市细颗粒中碳组分特征,于2006年8—12月连续采集PM2.5样品,分析其来源及浓度特征。结果表明,天津市区PM2.5、有机碳(OC)及元素碳(EC)浓度分别为165.90、23.90、5.50μg/m3,3项浓度均为冬季最高。OC、EC、总碳在PM2.5中所占比... 为研究天津市细颗粒中碳组分特征,于2006年8—12月连续采集PM2.5样品,分析其来源及浓度特征。结果表明,天津市区PM2.5、有机碳(OC)及元素碳(EC)浓度分别为165.90、23.90、5.50μg/m3,3项浓度均为冬季最高。OC、EC、总碳在PM2.5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4.31%、3.66%和18.14%,秋季在PM2.5中所占比例最高,夏季最低。OC/EC平均值为4.21,按照秋、夏、冬呈递增的季节变化趋势。冬季二次有机碳污染较重,二次有机碳浓度(13.98μg/m3)占OC比例为34.5%。因子分析表明,非采暖期汽油车对碳气溶胶作用显著,采暖期生物质燃烧、燃煤及汽油车排放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 5 有机碳 元素碳 来源分析
下载PDF
基于IPAT扩展模型分析人口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45
19
作者 宋晓晖 张裕芬 +1 位作者 汪艺梅 冯银厂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9-115,共7页
以5个典型国家(中国、日本、印度、德国和美国)为研究对象,利用IPAT模型比较分析了人口总量、能源强度和人均财富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中国和印度的人口总量是影响其碳排放变化的主要因素;而美国和日本财富的积累刺激碳排放增... 以5个典型国家(中国、日本、印度、德国和美国)为研究对象,利用IPAT模型比较分析了人口总量、能源强度和人均财富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中国和印度的人口总量是影响其碳排放变化的主要因素;而美国和日本财富的积累刺激碳排放增加的作用明显.基于1978─2007年中国人口和能源相关数据,以STIRPAT模型为框架,分别构建了总人口模型及家庭户模型,用于分析我国人口数量、人口结构、能源强度及消费变化对碳排放产生的影响.经模型验证发现,家庭户模型的解释力度总体优于总人口模型.碳排放量的各解释因素按其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次为平均家庭户规模、人均居民消费额、人口结构、能源强度和家庭户数.针对适应低碳发展的人口政策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因素 碳排放 IPAT模型
下载PDF
天津市大气降水化学组成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42
20
作者 肖致美 李鹏 +4 位作者 陈魁 孙韧 冯银厂 刘宝顺 乔春明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25-1030,共6页
为了解天津市大气降水的化学组成及其来源,2013年1—12月在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天津市塘沽区环境保护监测站、天津市蓟县环境保护监测站采集降水样品,分析了p H、EC(电导率)和主要离子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天津市降水的p H、EC雨量加... 为了解天津市大气降水的化学组成及其来源,2013年1—12月在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天津市塘沽区环境保护监测站、天津市蓟县环境保护监测站采集降水样品,分析了p H、EC(电导率)和主要离子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天津市降水的p H、EC雨量加权平均值分别为5.58、98μS/cm.降水中各离子雨量加权平均当量浓度(当量浓度=质量浓度×离子价数/分子量)为Ca2+>SO42->NH4+>NO3->Cl->Mg2+>Na+>F->K+.其中,Ca2+、SO42-、NH4+、NO3-和Cl-是降水中的主要离子,占总离子当量浓度的91.3%.降水中SO42-/NO3-(当量浓度比)为2.1,近10年来呈逐渐降低趋势,表明天津市大气污染向复合型转变趋势明显.总离子当量浓度季节差异大,冬季高、夏季低;SO42-、NH4+、NO3-等当量浓度在冬季最高,Ca2+当量浓度在春冬季基本相当.从空间分布上看,降水化学组成在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天津市塘沽区环境保护监测站、天津市蓟县环境保护监测站分别表现为受综合源、工业源和海洋源、工业源和农业源的影响特征.富集因子计算结果表明:降水中Ca2+和K+主要来自地壳;Mg2+主要来自地壳,同时也受海洋源的影响;Cl-的海洋源和人为源的贡献基本相当;但降水中的SO42-、NO3-主要来自人为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 降水 化学组成 富集因子 来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