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6篇文章
< 1 2 8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9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74
1
作者 陈嘉源 施劲松 +5 位作者 丘栋安 刘畅 李鑫 赵强 阮吉寿 高山 《生物信息学》 2020年第2期96-102,共7页
2019年12月,中国武汉报道了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其临床症状与2003年爆发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不同,因此推断该病毒可能是冠状病毒的一个新变种。不同于简单使用全基因组序列的其它研究,我们于2... 2019年12月,中国武汉报道了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其临床症状与2003年爆发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不同,因此推断该病毒可能是冠状病毒的一个新变种。不同于简单使用全基因组序列的其它研究,我们于2018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分子功能与进化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思想,并应用于Beta冠状病毒B亚群(BB冠状病毒)基因组的研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本研究使用BB冠状病毒基因组中的一个互补回文序列(命名为Nankai complemented palindrome)与其所在的编码区(命名为Nankai CDS)对新发布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GenBank:MN908947)进行分析以期准确溯源,并对BB冠状病毒的跨物种传播和宿主适应性进行初步研究。溯源分析的结果支持2019新型冠状病毒源自蝙蝠,但与SARS冠状病毒差异巨大,这一结果与两者临床症状差异一致。本研究的最重要发现是BB冠状病毒存在大量的可变翻译,从分子水平揭示了BB冠状病毒变异快、多样性高的特点。从BB冠状病毒可变翻译中获取的信息可应用于(但不限于)其快速检测、基因分型、疫苗开发以及药物设计。另外,我们推断BB冠状病毒可能通过可变翻译以适应不同宿主。基于大量基因组数据的实证分析,本研究在国际上首次从分子水平尝试解释了BB冠状病毒变异快、宿主多且具有较强的宿主适应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病毒 SARS 可变翻译 SARS-CoV-2 跨物种传播
下载PDF
4种茶叶水提物及茶多酚的体外抗氧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61
2
作者 马慧 茹鑫 +2 位作者 王津 赵路漫 王硕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5-70,共6页
采用水提法对红茶、乌龙茶、绿茶和茉莉花茶进行提取,并对抽提物中总酚含量和各个儿茶素单体含量进行测定,通过常见的3种抗氧化能力测试方法,即DPPH法、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 (3-ethyl-benzothiazo... 采用水提法对红茶、乌龙茶、绿茶和茉莉花茶进行提取,并对抽提物中总酚含量和各个儿茶素单体含量进行测定,通过常见的3种抗氧化能力测试方法,即DPPH法、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 (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diammonium salt,ABTS)]法及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ferric ion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FRAP)法对4种茶叶水提物的体外抗氧化能力进行评价,同时比较茶多酚和VC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4种茶叶水提物均有很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绿茶、茉莉花茶、乌龙茶的DPPH法及FRAP法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优于红茶,红茶的ABTS+·清除率略高于其他3种茶。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儿茶素总量、总酚含量、没食子儿茶素(gallocatechin,GC)、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含量和DPPH法、FRAP法结果呈现正相关,而与ABTS法结果呈现负相关。此外,试验结果表明茶多酚的抗氧化能力高于V_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水提物 茶多酚 V_C 抗氧化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老年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特征和转归 被引量:60
3
作者 侯志强 兰兰 +4 位作者 王大勇 李倩 赵阳 吴子明 王秋菊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10年第2期141-147,共7页
目的描述老年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特征,分析其预后,并评估相关听力学和影像学检查的价值。以便更好的指导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31例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和同期治疗的31例非老年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和对比分析。分别将听力损失程度和... 目的描述老年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特征,分析其预后,并评估相关听力学和影像学检查的价值。以便更好的指导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31例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和同期治疗的31例非老年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和对比分析。分别将听力损失程度和听力曲线的类型进行分级,并观察其在患者中的分布。将疗效分为:无效、有效、显效、痊愈四个等级。对患者进行积极的药物治疗,并进行了纯音测听,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颈动脉超声,颞骨CT,内听道或颅脑磁共振检查。结果老年突聋占所有突聋患者的比例约为14.6%。伴有系统疾病的患者极重度耳聋比例高于其他患者。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和听性脑干反应检查可反映出听力损失的程度。治疗的总有效率不低(54.8%),但总痊愈率较低(65%),对侧耳正常的患者疗效好于对侧耳异常的患者,疗效与病程无明显相关性。12例患者老年进行了言语识别率的检查,治疗无效患者的治疗前后言语识别率没有明显差异。而治疗有效的患者治疗后的评分高于治疗前。结论老年突聋患者有其独特的临床特征和转归在临床诊疗中应特殊对待。通过特殊检查和临床特征可以反映出听力损失程度和预测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耳聋 治疗效果 言语识别率检查 听力损失 老年
下载PDF
肠道屏障功能损害与SIRS/MODS的发生及其防治 被引量:49
4
作者 李志军 汤日波 张万祥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0年第12期766-767,共2页
关键词 肠道屏障功能损害 SIRS/MODS 防治
下载PDF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药物治疗进展 被引量:58
5
作者 胡毅 陶海涛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14年第6期329-333,共5页
肺癌目前仍是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分子靶向治疗的进展,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许多转化性临床研究结果带来近期疗效、生活质量尤其是生存的显著提高。传统的化疗是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基石,是野生型以及... 肺癌目前仍是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分子靶向治疗的进展,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许多转化性临床研究结果带来近期疗效、生活质量尤其是生存的显著提高。传统的化疗是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基石,是野生型以及突变未知患者治疗的首选;分子靶向治疗则为敏感突变的患者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是目前治疗的中流砥柱;而免疫治疗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上的突破也结束了长期混沌的状态,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新兴力量。而无论是化疗、靶向治疗还是免疫治疗,基于肿瘤分子病理改变的精确治疗是目前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化疗 分子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下载PDF
老年人睡眠障碍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2
6
作者 刘海娟 陈长香 郝习君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2198-2200,共3页
目的对22省老年人的睡眠障碍现况进行分析,发现老年人睡眠存在问题,为采取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问卷,按比例男女、城乡分层抽样的方法对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2102份,PSQI平均得分为7.19±3.84,... 目的对22省老年人的睡眠障碍现况进行分析,发现老年人睡眠存在问题,为采取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问卷,按比例男女、城乡分层抽样的方法对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2102份,PSQI平均得分为7.19±3.84,睡眠质量差者1048人,占49.9%,总体分析南方、女性、农村、文化水平低者、目前正在工作者,老年人睡眠质量差。结论老年人睡眠质量差,应该重视老年人的睡眠问题,改善其睡眠状况,提高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睡眠障碍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形态学改变 被引量:48
7
作者 刘兰 刘筠 许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2-66,99,共6页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形态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与同期60名无眩晕但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体检志愿者(对照组)的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颈部CT血管成像及头部MR血管成像资料,将单因素比...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形态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与同期60名无眩晕但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体检志愿者(对照组)的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颈部CT血管成像及头部MR血管成像资料,将单因素比较的阳性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危险因素,并将后循环缺血组患者的椎动脉狭窄程度和基底动脉迂曲程度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1)后循环缺血组高血压、高脂血症、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椎动脉变异及基底动脉迂曲的发生率分别为59.0%(72例)、55.7%(68例)、64.8%(79例)、41.0%(50例)、28.7%(35例)及30.3%(37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20例)、31.7%(19例)、35.0%(21例)、15.0%(9例)、10.0%(6例)及15.0%(9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OR=3.891,95%CI:1.721-8.800,P〈0.01)、椎动脉变异(OR=3.231,95%CI:1.238-8.432,P=0.017)及基底动脉迂曲(OR=2.664,95%CI:1.189-5.972,P=0.017)是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后循环缺血组椎动脉狭窄程度和基底动脉迂曲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椎动脉优势在基底动脉弯曲程度≥2级与〈2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椎动脉变异及基底动脉迂曲是老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椎动脉优势是基底动脉迂曲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眩晕 椎-基底动脉疾病
下载PDF
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4
8
作者 童红莉 李娟 +2 位作者 温新宇 田亚平 向荣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1年第3期160-162,共3页
为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SCC、CA125、CA15-3和CA19-9联合检测在宫颈癌诊断中的意义,检测了31例宫颈癌患者、22例宫颈良性病变患者术前及53名正常对照者上述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水平。结果显示,宫颈癌组血清SCC、CA125和CA15-3水平显著高于宫... 为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SCC、CA125、CA15-3和CA19-9联合检测在宫颈癌诊断中的意义,检测了31例宫颈癌患者、22例宫颈良性病变患者术前及53名正常对照者上述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水平。结果显示,宫颈癌组血清SCC、CA125和CA15-3水平显著高于宫颈良性病变组(P<0.05)和正常对照组(P<0.05)。四种血清肿瘤标志物中,单项检测宫颈癌的灵敏度以SCC最高(41.9%)。血清CA125与SCC联检可将宫颈癌检测的灵敏度提高到58.1%,特异性为72.0%,对宫颈癌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肿瘤标志物 联合检测 辅助诊断
下载PDF
脓毒症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44
9
作者 赵鹏跃 李宇轩 +1 位作者 朱圣宇 杜晓辉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05-509,共5页
脓毒症是一种严重危及生命的多器官功能障碍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如何攻克脓毒症是世界性的难题。目前已证实脓毒症患者的死亡涉及到免疫功能紊乱、凝血功能紊乱、微循环障碍、代谢紊乱、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等多种机制,在... 脓毒症是一种严重危及生命的多器官功能障碍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如何攻克脓毒症是世界性的难题。目前已证实脓毒症患者的死亡涉及到免疫功能紊乱、凝血功能紊乱、微循环障碍、代谢紊乱、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等多种机制,在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居高不下。因此早期识别出可能发生死亡的脓毒症患者并积极采取一系列预防性措施意义重大。脓毒症患者的死亡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如高龄、男性、种族、基因差异等人口统计学特征,患者入院评分和并发症状况,各种实验室检测指标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计数(PLT)、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乳酸、D-二聚体、皮质醇等,还有不恰当的干预性治疗措施等。但以上各种死亡危险因素单独用于诊断脓毒症均有一定的局限性,综合考虑多种指标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才能更准确地预测脓毒症患者的预后,进而对高危人群采取早期针对性治疗,降低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炎症反应 多器官功能衰竭 预后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移动学习环境下高校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实践 被引量:43
10
作者 张楠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25-228,共4页
得益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型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移动学习成为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它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可移动性、自主性、交互性等特点。移动学习与高校实验教学相结合,发挥移动学习的应用优势,对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得益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型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移动学习成为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它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可移动性、自主性、交互性等特点。移动学习与高校实验教学相结合,发挥移动学习的应用优势,对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研究,构建起基于移动学习的实验教学环境,完成了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并且提出了移动学习环境下实验教学的设计和实践方案,即建设丰富的移动学习资源、开展师生互动交流的协作学习模式、全面掌握移动学习进度和实验评价,该方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学习 实验教学创新 教学模式
下载PDF
O-AMAS有效教学模型及其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39
11
作者 张春玲 杜雨津 +13 位作者 何玮 孔祥蕾 李霞 李玉栋 刘堃 刘永基 潘皎 时雨 唐磊 田腾骧 万志宏 王利凤 张宏伟 周卫红 《物理实验》 2020年第1期24-29,共6页
O-AMAS是南开大学有效教学团队研发的互动式教学模型.该模型以学生学习结果为导向,以师生良性互动为驱动力,通过有效互动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深度学习,致力于达到"教有道,学有效"的教学效果.以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为例,介绍... O-AMAS是南开大学有效教学团队研发的互动式教学模型.该模型以学生学习结果为导向,以师生良性互动为驱动力,通过有效互动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深度学习,致力于达到"教有道,学有效"的教学效果.以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为例,介绍了O-AMAS有效教学模型中课堂激活、多元学习、有效测评和简要总结4个课堂环节的实践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AMAS有效教学模式 物理实验 教学活动
下载PDF
基于内质网应激途径的细胞保护策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12
作者 刘春蕾 何昆仑 王莉莉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55-458,共4页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是细胞内最大的细胞器,是蛋白质修饰、折叠和钙贮存的场所。ER内未折叠或错折叠蛋白积聚和钙平衡失调可导致ER应激。ER应激及其诱导的凋亡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显示,模拟未折叠蛋白反应...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是细胞内最大的细胞器,是蛋白质修饰、折叠和钙贮存的场所。ER内未折叠或错折叠蛋白积聚和钙平衡失调可导致ER应激。ER应激及其诱导的凋亡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显示,模拟未折叠蛋白反应使蛋白质合成暂停或干预促凋亡的生物大分子能够对抗凋亡,实现ER应激诱发损伤的保护以及相关疾病的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质网应激 未折叠蛋白反应 细胞凋亡 细胞保护 salubrinal CHOP
下载PDF
27个省市聋校学生基于SLC26A4基因IVS7-2 A>G突变的全序列分析 被引量:35
13
作者 袁永一 黄莎莎 +4 位作者 王国建 康东洋 韩东一 黄德亮 戴朴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11年第1期17-23,共7页
目的在全国27个省市聋校学生2352例中进行基于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IVS7-2A>G的该基因的全序列筛查,分析和探讨中国人SLC26A4基因相关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分子流行病学状况。方法调查对象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聋哑学校学生2352例,... 目的在全国27个省市聋校学生2352例中进行基于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IVS7-2A>G的该基因的全序列筛查,分析和探讨中国人SLC26A4基因相关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分子流行病学状况。方法调查对象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聋哑学校学生2352例,共涉及21个民族。听力正常的对照人群150例。所有受检者均采集外周血并提取DNA,其中1552例以序列分析方法检测SLC26A4基因外显子7+8以筛查热点突变IVS7-2A>G,800例以试剂盒的方法检测IVS7-2A>G突变。对携带IVS7-2A>G纯合突变的个体结束筛查,对携带IVS7-2A>G单杂合突变的个体进行SLC26A4基因其他外显子测序,寻找可能存在的另外一个突变位点。结果 2352例来自全国多个地区的耳聋患者中271例携带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其中106例携带IVS7-2A>G纯合突变,165例携带IVS7-2A>G单杂合突变,IVS7-2A>G突变总检出率达到11.52%(271/2352),汉族患者中IVS7-2A>G突变检出率达到13.35%(254/1903);对165例携带IVS7-2A>G单杂合突变的患者进行SLC26A4基因其他外显子序列分析显示其中105例找到另外一个突变位点,其余60例未找到另外的突变。2352例耳聋患者中基于IVS7-2A>G突变的SLC26A4基因纯合及复合杂合突变携带者共211例,占总人数的8.97%(211/2352)。其中1903例汉族耳聋患者中基于IVS7-2A>G突变的SLC26A4基因纯合及复合杂合突变携带者共199例,占汉族人数的10.46%(199/1903)。105例携带SLC26A4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的患者中,除IVS7-2A>G突变外的另一突变位点主要存在于外显子19、10、17、11+12、3和15上。正常对照人群IVS7-2A>G突变检出率为2%,均为单杂合突变,且均未找到另一个突变。结论 2352例聋哑学生通过基于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IVS7-2A>G的该基因的全序列筛查,将211例耳聋患者明确为SLC26A4基因突变致聋;发现在中国由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引起的大前庭水管相关遗传性耳聋的比例较高,接近9%,汉族耳聋人群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 SLC26A4基因 序列分析 热点突变
下载PDF
通过桌面云提升高校IT应用和管理水平 被引量:34
14
作者 张楠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6-128,138,共4页
高校存在着计算机数量众多、位置分散、应用系统配置复杂等问题,传统的计算机部署和管理模式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云计算技术的兴起给高校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变革,桌面云(DaaS,desktop as a service,桌面即服务)是符合云计算的一种服务模式... 高校存在着计算机数量众多、位置分散、应用系统配置复杂等问题,传统的计算机部署和管理模式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云计算技术的兴起给高校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变革,桌面云(DaaS,desktop as a service,桌面即服务)是符合云计算的一种服务模式,可以使用户按需定制桌面环境,集中化管理所有桌面,使用户能使用瘦客户端访问自己的桌面环境。该文基于桌面云的技术优势,提出了采用桌面云解决上述问题的全新思路和方案,桌面云的应用为师生提供了个性化的桌面服务,使机房和实验室的使用更加灵活,促进了虚拟化实验资源的共享,极大地提高了IT资源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最后详述了校园网桌面云系统的基础架构设计,应用VMware View虚拟化平台的vSphere、View Manager、View Composer及ThinApp构建了医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的桌面云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桌面云 云计算 瘦客户端 VMWARE VIEW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探讨 被引量:33
15
作者 杨崇礼 朱平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15-218,共4页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探讨杨崇礼,朱平综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发病机制已进行了多年研究,但迄今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我们结合文献,讨论MDS的发病机制。MDS是克隆性细胞增生已有大量证据表明,MDS和急...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探讨杨崇礼,朱平综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发病机制已进行了多年研究,但迄今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我们结合文献,讨论MDS的发病机制。MDS是克隆性细胞增生已有大量证据表明,MDS和急性白血病一样,是由一个异常的造血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 综合征 病理
原文传递
不同类型肿瘤患者的血脂水平分析 被引量:32
16
作者 高艳红 张妍 +1 位作者 田亚平 向荣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0年第5期277-280,共4页
为探讨肿瘤病人血脂水平变化及其临床价值,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163例不同肿瘤病人与45名健康人的血脂水平进行检测。检测项目包括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A1(ApoA1)... 为探讨肿瘤病人血脂水平变化及其临床价值,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163例不同肿瘤病人与45名健康人的血脂水平进行检测。检测项目包括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和血清脂蛋白(a)[Lp(a)]。结果显示,消化道肿瘤组血清ApoA1和HDL-C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Lp(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肺癌组血清ApoA1和Lp(a)水平分别显著低于和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妇科肿瘤组只有血清Lp(a)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对于位于不同位置的消化道肿瘤,胃癌组和结直肠癌组血清ApoA1和HDL-C水平都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Lp(a)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食管癌组只有血清TG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血脂水平检测对肿瘤的诊断和预后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血脂 载脂蛋白 脂蛋白
下载PDF
22省(市)老年人认知功能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30
17
作者 郝习君 陈长香 +1 位作者 李建民 李淑杏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3095-3097,共3页
目的了解老年人认知功能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社区健康教育和实施认知康复提供依据。方法对22省市城乡和男女老年人按照分层抽样的方法,应用简单智力状态检查法(MMSE)的中文译文进行评测。结果2161名老年人认知障碍率26.42%,与老年人认... 目的了解老年人认知功能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社区健康教育和实施认知康复提供依据。方法对22省市城乡和男女老年人按照分层抽样的方法,应用简单智力状态检查法(MMSE)的中文译文进行评测。结果2161名老年人认知障碍率26.42%,与老年人认知功能相关较大的影响因素依次有日常生活能力>与家人和朋友交流情况>参与社会活动情况>婚姻状况>运动>头痛与否>与家人关系>退休前体、脑力劳动>身体健康状况>有无医疗保险>听力等(P<0.01或P<0.05)。结论老年人认知障碍发生率较高,应根据相关因素给予针对性预防干预,减少或延缓认知障碍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认知障碍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中国22省老年人睡眠障碍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0
18
作者 丁淑平 陈长香 郝习君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72-973,共2页
关键词 老年人 睡眠障碍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五味子醇提液对糖尿病肾病小鼠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30
19
作者 董奥 谭小月 +1 位作者 孔琪 张勉之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6038-6044,共7页
目的探讨五味子醇提液(SE)对自发型2型糖尿病C57BLKS/Jdb/db(db/db)小鼠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10只9周龄雄性db/m小鼠和10只同周龄同源雄性db/db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E对照组、模型组、SE治疗组,每组5只。SE对照组和治疗... 目的探讨五味子醇提液(SE)对自发型2型糖尿病C57BLKS/Jdb/db(db/db)小鼠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10只9周龄雄性db/m小鼠和10只同周龄同源雄性db/db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E对照组、模型组、SE治疗组,每组5只。SE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以SE 5 mg/kg ig给药,连续给药6周。在0、3、6周记录体质量、血糖及24 h尿微量白蛋白,6周后处死小鼠,收集肾组织标本。脂质过氧化试剂盒测定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含量,过碘酸雪夫(PAS)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抗氧化因子核因子红细胞衍生2相关因子2(Nrf2)及血红素氧合酶-1(HO-1)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Nrf2及其下游靶基因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质量、血糖和24 h尿微量白蛋白明显升高,MDA含量增加,Nrf2、HO-1及其下游靶基因表达下降(P<0.05、0.01)。SE能够降低糖尿病肾病小鼠血糖、24 h尿微量白蛋白和MDA水平,改善肾组织病理损伤,上调Nrf2、HO-1及其下游靶基因表达(P<0.05、0.01)。结论SE对db/db小鼠氧化应激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抗氧化因子Nrf2及其下游基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醇提液 糖尿病肾病 C57BLKS/Jdb/db小鼠 氧化应激 NRF2
原文传递
甲磺酸阿帕替尼与多西他赛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0
20
作者 王雅婕 秦博宇 胡毅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5期365-368,372,共5页
目的比较甲磺酸阿帕替尼与多西他赛用于三线及以上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解放军总医院2016年3月-2017年6月收治的共128例三线及以上治疗使用阿帕替尼或多西他赛的晚期NS... 目的比较甲磺酸阿帕替尼与多西他赛用于三线及以上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解放军总医院2016年3月-2017年6月收治的共128例三线及以上治疗使用阿帕替尼或多西他赛的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n=60)接受口服阿帕替尼治疗,剂量为500 mg/d;对照组(n=68)使用多西他赛化疗,剂量为75 mg/m^2。两组均以21天为1个治疗周期,每2个周期复查评价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128例患者均可进行临床评价。阿帕替尼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free survival,m PFS)显著长于多西他赛组(3.7个月vs 3.0个月,P=0.026),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显著高于多西他赛组(61.7%vs 8.6%,P=0.037);阿帕替尼组的客观缓解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为20.0%(12/60),高于多西他赛组的19.1%(13/6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帕替尼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多西他赛组(P<0.05)。阿帕替尼组Ⅲ~Ⅳ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3%(11/60),明显低于多西他赛的29.4%(20/68)(P<0.05)。两种药物不良反应多数为Ⅰ级或Ⅱ级,给予积极对症处理后患者大多可耐受。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可用于三线及以上治疗晚期NSCLC患者,其临床疗效优于多西他赛,且安全性较高,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和质量,可作为临床治疗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阿帕替尼 多西他赛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