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45篇文章
< 1 2 18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盾构法隧道引起的地表变形分析 被引量:417
1
作者 张云 殷宗泽 徐永福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88-392,共5页
在分析盾构法隧道引起地表变形的原因的基础上,将盾尾空隙的大小、注浆充填的程度、隧道壁面土体受扰动的程度和范围等对地层位移有着重要影响,而在实际工程中又难于分别量化的因素,概化为一均质、等厚的等代层,分析了地表变形对等代层... 在分析盾构法隧道引起地表变形的原因的基础上,将盾尾空隙的大小、注浆充填的程度、隧道壁面土体受扰动的程度和范围等对地层位移有着重要影响,而在实际工程中又难于分别量化的因素,概化为一均质、等厚的等代层,分析了地表变形对等代层参数的敏感性。在有实测位移的情况下,可运用位移反分析法较准确地获取等代层的参数。实例分析表明,这种处理方法用于实际工程中能取得合理的、令人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法 隧道 三维有限元 等代层 地表变形
下载PDF
中国侏罗纪构造变革与燕山运动新诠释 被引量:474
2
作者 董树文 张岳桥 +5 位作者 龙长兴 杨振宇 季强 王涛 胡建民 陈宣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449-1461,共13页
随着一系列新构造观察资料和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的累积,加深了对发生在中国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构造变革事件的认识,对燕山运动的性质、时限和动力学内涵有了新的诠释。中—晚侏罗世初期(165±5Ma)东亚多板块拼贴运动学发... 随着一系列新构造观察资料和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的累积,加深了对发生在中国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构造变革事件的认识,对燕山运动的性质、时限和动力学内涵有了新的诠释。中—晚侏罗世初期(165±5Ma)东亚多板块拼贴运动学发生重大调整,构造体制发生重大转换,启动了以中朝地块为中心、来自北、东、南西不同板块向东亚大陆"多向汇聚"的构造新体制,形成以陆内俯冲和陆内造山为特征的东亚汇聚构造体系。同时大陆地壳岩石圈发生显著增厚,并紧随早白垩世以剧烈的大陆岩石圈伸展和火山—岩浆活动为特征的岩石圈巨量减薄和克拉通破坏,导致燕辽生物群灭绝和热河生物群兴盛的重大生物群更替,成为中国大陆和东亚重大构造变革事件,这是燕山运动的基本内涵。本文依据燕山运动构造变形型式、动力学背景以及产生的深部过程,将"燕山运动"定义为起始于165±5Ma的"东亚多向汇聚"构造体制及其形成的广泛陆内造山和构造变革,并将中国东部岩石圈巨量减薄视作燕山期陆内造山和陆内变形的后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侏罗世 燕山运动 东亚多向汇聚 陆内造山与变形 岩石圈增厚与减薄
下载PDF
对华南花岗岩研究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377
3
作者 周新民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56-565,共10页
论述了华南地质历史上四个时期花岗岩特点、成因模式与大地构造框架,从中折射出一些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晋宁期花岗岩是扬子周边环形岛孤型造山带的组成部分,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花岗岩的形成,分别与早古生代板内压扭性断裂熔... 论述了华南地质历史上四个时期花岗岩特点、成因模式与大地构造框架,从中折射出一些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晋宁期花岗岩是扬子周边环形岛孤型造山带的组成部分,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花岗岩的形成,分别与早古生代板内压扭性断裂熔融、早中生代板内伸展减压熔融和晚中生代活动陆缘伸展增生造山作用有关。华南四个地质时期的花岗岩的成因各异,模式不同,主导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也不同。建立能解释多数地质事实的模式,是当前认知的需要。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沿着历史长河完整地描述19亿年以来的华南花岗岩地质演变与地壳演化,将华南地质的故事以三维图像形式演示于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华南
下载PDF
粤北白垩纪基性岩脉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 被引量:358
4
作者 李献华 胡瑞忠 饶冰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4-31,共18页
对粤北白垩纪基性岩脉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元素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基性岩脉主要形成于~140Ma、~105Ma、~90Ma三个阶段,其化学成分以拉斑质玄武岩为主,高的εNd(T)值(+5)表明其母岩浆来源于... 对粤北白垩纪基性岩脉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元素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基性岩脉主要形成于~140Ma、~105Ma、~90Ma三个阶段,其化学成分以拉斑质玄武岩为主,高的εNd(T)值(+5)表明其母岩浆来源于一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长期较亏损的地幔源。基性岩脉的地球化学特征总体上与板内玄武岩相似,但一些年龄为~140Ma的基性岩脉的岛弧特征也很明显,反映了它们可能是在拉张环境下由先前被俯冲带流体交代的地幔源重熔形成的,该地幔源在微量元素组成上具有EMI特征。综合本文的研究及已有的花岗岩、火山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以及盆地演化的资料,我们认为华南白垩纪构造应力场以拉张为主,四次重要的拉张活动时代为~140Ma、~124Ma、~105Ma、~9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脉 同位素年代学 元素地球化学
下载PDF
中国南方海相生烃成藏研究的若干新进展(一):南方四套区域性海相烃源岩的分布 被引量:358
5
作者 梁狄刚 郭彤楼 +2 位作者 陈建平 边立曾 赵喆 《海相油气地质》 2008年第2期1-16,共16页
通过对上、中、下扬子区121个地表及钻井剖面烃源岩的密集扫描取样和地化分析,系统研究了下寒武统、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上二叠统、下二叠统四套区域性海相烃源岩的厚度及有机质丰度的纵横向分布,明确了海相烃源岩在纵向上以下寒武统... 通过对上、中、下扬子区121个地表及钻井剖面烃源岩的密集扫描取样和地化分析,系统研究了下寒武统、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上二叠统、下二叠统四套区域性海相烃源岩的厚度及有机质丰度的纵横向分布,明确了海相烃源岩在纵向上以下寒武统和上二叠统为最好,横向上以上扬子区为最好,其次为下扬子区;确定了五个烃源岩发育区。明确了海相烃源岩以泥岩为主,碳酸盐岩烃源岩只出现在下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实测最大厚度为150m,从而表明中国南方不存在上千米厚的碳酸盐岩烃源岩。对四套海相烃源岩的厚度问题、层位问题、原始生烃潜量和碳酸盐岩烃源岩的鉴别问题等提出了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代 海相地层 碳酸盐岩烃源岩 泥岩烃源岩 烃源岩分布 生烃潜力 中国南方
下载PDF
论华南地区中生代3次大规模成矿作用 被引量:354
6
作者 华仁民 陈培荣 +1 位作者 张文兰 陆建军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9-107,共9页
文章在总结大量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华南地区中生代发生了3次大规模成矿作用,且都在燕山期。其中,第一次发生在燕山早期的180~170Ma,以赣东北和湘东南的Cu、Pb_Zn、(Au)矿化为代表。第二次发生在燕山中期的第二阶段(约15 0~139Ma) ... 文章在总结大量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华南地区中生代发生了3次大规模成矿作用,且都在燕山期。其中,第一次发生在燕山早期的180~170Ma,以赣东北和湘东南的Cu、Pb_Zn、(Au)矿化为代表。第二次发生在燕山中期的第二阶段(约15 0~139Ma) ,主要是南岭及相邻地区以W、Sn、Nb_Ta等有色_稀有金属矿化为主的成矿作用。第三次是发生在燕山晚期12 5~98Ma的以南岭地区Sn、U矿化和东南沿海地带的Au_Cu_Pb_Zn_Ag矿化为代表的成矿作用。华南地区中生代这3次大规模的成矿作用是该地区岩石圈发展演化的产物,它们与拉张的动力学背景、壳_幔相互作用、深部热和流体的参与有着成因上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中生代 燕山期 大规模成矿作用 岩石圈演化 华南 综述
下载PDF
华南早中生代从印支期碰撞构造体系向燕山期俯冲构造体系转换的形变记录 被引量:336
7
作者 张岳桥 徐先兵 +1 位作者 贾东 舒良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34-247,共14页
华南地区中生代动力体制经历了从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但对这种动力体制转换发生的时间和产生的地质效应则存在不同的认识。通过分析华南印支—早燕山构造层(D—J1-2)广泛发育的褶皱构造,识别了早中生代两个世代褶皱构... 华南地区中生代动力体制经历了从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但对这种动力体制转换发生的时间和产生的地质效应则存在不同的认识。通过分析华南印支—早燕山构造层(D—J1-2)广泛发育的褶皱构造,识别了早中生代两个世代褶皱构造的横跨叠加型式,发现早期近东西向褶皱构造具有南北成带、晚期NNE向褶皱构造具有东西分区的区域展布特征。基于地层接触关系和早中生代岩浆岩和火山岩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统计分析,认为这两组叠加褶皱构造清楚地记录了华南早中生代两期挤压事件,近东西向褶皱是对印支早期华南地块南北边缘碰撞造山事件的远程响应,NNE向褶皱则起源于燕山早期((170±5)Ma)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大陆之下低角度俯冲作用,两者发生转换的时代在中晚侏罗世之交。伴随这两期构造挤压而产生的地壳增厚分别诱发了华夏地块三叠纪和晚侏罗世地壳深熔作用和岩浆侵入活动。华南两组叠加褶皱构造的识别为进一步探讨早中生代从碰撞动力构造体系向俯冲动力构造体系转换提供了关键的构造地质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块 叠加褶皱 印支期碰撞褶皱体系 早燕山期俯冲褶皱系统 构造动力体制转换
下载PDF
试论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大爆发 被引量:312
8
作者 华仁民 毛景文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00-308,共9页
中国东部在中生代尤其是燕山期发生了大规模的金属成矿作用, 形成了一大批重要矿床, 其成矿强度之高、密度之大、矿种之丰富, 在全球中生代成矿作用中首屈一指, 故可称为中生代成矿大爆发。研究表明, 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大爆发是... 中国东部在中生代尤其是燕山期发生了大规模的金属成矿作用, 形成了一大批重要矿床, 其成矿强度之高、密度之大、矿种之丰富, 在全球中生代成矿作用中首屈一指, 故可称为中生代成矿大爆发。研究表明, 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大爆发是该地区在特定地质背景下发生岩石圈大减薄和构造格局大转折相结合、从而导致大规模壳幔相互作用和构造圈热侵蚀事件的产物。深入研究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大爆发的背景和过程, 不仅能解决矿床学学科发展中的许多重要科学问题, 为进一步寻找矿产资源指出方向, 而且对认识中国大陆乃至东亚_西太平洋的地质构造演化史、探讨花岗岩类的形成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成矿大爆发 中国东部 矿床成矿 多金属矿
下载PDF
浅议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矿集区 被引量:291
9
作者 毛景文 华仁民 李晓波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91-299,共9页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大规模或大爆发成矿作用现象、特点和出现的某些规律。阐述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必须具有特殊的构造环境, 巨量的成矿物质供给, 持续的能量系统, 优越的输运通道和适宜的堆积空间。大规模成矿作用在空间上表现为非均...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大规模或大爆发成矿作用现象、特点和出现的某些规律。阐述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必须具有特殊的构造环境, 巨量的成矿物质供给, 持续的能量系统, 优越的输运通道和适宜的堆积空间。大规模成矿作用在空间上表现为非均一性, 在成矿区带中绝大多数矿床基本上仅出现于几个空间比较小的大型矿集区内。本文提出研究大型矿集区必须着眼于大尺度( 成矿大环境) , 切入中尺度( 大型矿集区) , 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多学科交叉, 理清成矿过程, 建立成矿模型, 进而有效地提取找矿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规模成矿 大型矿集区 地球动力学 矿床成矿
下载PDF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构造作用 被引量:264
10
作者 舒良树 周新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49-260,共12页
濒太平洋西缘,位居东亚陆缘南段的中国东南部,是在EW向古亚洲构造域基底之上发育起来的。研究表明,该区在早、中侏罗世经历了一次从EW向古亚洲构造域向NE向西太平洋构造域的体制转换,其转换位置之一是在南岭一带,其地质标志是侏罗纪盆... 濒太平洋西缘,位居东亚陆缘南段的中国东南部,是在EW向古亚洲构造域基底之上发育起来的。研究表明,该区在早、中侏罗世经历了一次从EW向古亚洲构造域向NE向西太平洋构造域的体制转换,其转换位置之一是在南岭一带,其地质标志是侏罗纪盆地内近东西走向的灰色沉积岩层、同位素年龄值为180 Ma左右的双峰式火山岩和中侏罗世A型花岗岩等。到早白垩世,本区已基本完成古亚洲域向西太平洋构造域的体制转换。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成岩的成因机制基本上可用古太平洋岩石圈消减作用、玄武岩浆底侵作用和地壳深熔作用相结合的模式来解释。日本中央构造线—台湾纵谷带—菲律宾民都洛-巴拉望带是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陆缘的消减带。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伊泽奈琦和库拉板块)低角度(<30°)、快速率(>10cm/a)的俯冲,是西太平洋陆缘区能形成宽阔火山岩带的重要动力学原因。宽阔的火山—侵入杂岩区和6条区域断裂构成了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的基本构造框架。台湾纵谷带为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缝合带,而发育在大陆内部的5条区域断裂则具不同构造属性:长乐—南澳带是晚中生代大陆内部的左旋走滑带,上虞—政和—大埔断裂是古基底隆升区与晚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区的分界带,绍兴—江山—东乡—萍乡断裂是晚白垩世—古近纪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带 构造体制转换 构造格架 区域断裂 晚中生代 中国东南部
下载PDF
新编华南花岗岩分布图及其说明 被引量:271
11
作者 孙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2-335,i0001,共5页
展示了新编的《华南花岗岩分布图(1∶250万)》,并作了简要说明。该图在前人相关图件的基础上,收集了近15年来华南花岗岩研究的新的主量元素和年代学资料修编而成。此外,该图反映了华南不同时代花岗岩的富铝程度。
关键词 华南 花岗岩 编图
下载PDF
济阳坳陷构造演化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214
12
作者 宗国洪 肖焕钦 +2 位作者 李常宝 施央申 王良书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75-282,共8页
济阳坳陷由负反转盆地、右旋扭张盆地及主动裂谷三个原型叠加而成,并在中、新生代经历了四个演化阶段。三叠纪为板内造山作用阶段, 济阳坳陷曾为五条 N W向的以逆冲断层为主的压性构造带占据, 早—中侏罗世造山作用结束;晚侏罗世... 济阳坳陷由负反转盆地、右旋扭张盆地及主动裂谷三个原型叠加而成,并在中、新生代经历了四个演化阶段。三叠纪为板内造山作用阶段, 济阳坳陷曾为五条 N W向的以逆冲断层为主的压性构造带占据, 早—中侏罗世造山作用结束;晚侏罗世—早始新世为负反转盆地阶段,三叠纪 N W 向逆冲断层发生反向伸展;中始新世—渐新世为右旋扭张盆地阶段, N E、 E N E 向扭张断裂发育, 并进而成盆接受沉积, N W 向断裂反向伸展活动受到抑制而渐趋消亡;中新世—全新世为主动裂谷阶段,“拗陷运动”取代“断陷运动”。济阳坳陷构造演化的阶段特征表明了郯庐断裂中、新生代的剪切运动史, 即三叠纪右旋剪切, 晚侏罗世—早始新世左旋剪切, 中始新世—渐新世右旋剪切, 中新世—全新世作弱右旋压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负反转断裂 郯庐断裂 大地构造意义
下载PDF
地下水模拟系统(GMS)软件 被引量:204
13
作者 祝晓彬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5期53-55,共3页
国外在应用通用标准软件进行地下水数值模拟时,GMS软件以其友好的使用界面,强大的前处理、后处理功能及其优良的三维可视效果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在对GMS软件各模块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上,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 国外在应用通用标准软件进行地下水数值模拟时,GMS软件以其友好的使用界面,强大的前处理、后处理功能及其优良的三维可视效果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在对GMS软件各模块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上,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应用经验,列举了该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常遇到的一些典型问题,以供使用GMS软件的工作人员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MS软件 地下水 数值模拟 三维可视化
下载PDF
南岭东段中生代强过铝花岗岩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240
14
作者 孙涛 周新民 +4 位作者 陈培荣 李惠民 周红英 王志成 沈渭洲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209-1218,共10页
南岭东段中生代强过铝花岗岩以含白云母士富铝黑云母±电气石±石榴石等高铝矿物、不含堇青石为显著特征.它们中的代表性岩体的岩相学、地球化学、Nd同位素和颗粒锆石U-Pb年代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形成于228~225 Ma和159~15... 南岭东段中生代强过铝花岗岩以含白云母士富铝黑云母±电气石±石榴石等高铝矿物、不含堇青石为显著特征.它们中的代表性岩体的岩相学、地球化学、Nd同位素和颗粒锆石U-Pb年代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形成于228~225 Ma和159~156Ma两个时段,分别属于印支期和燕山早期,具有低ε_(Nd)(t)值(-10.6~11.1),高 A/CNK,Rb/Sr比值和t_(DM)值(1887~1817 Ma),以及明显的稀土元素(REE)四分组效应(TE_(1.3)=1.13~1.34)等特点.结合邻区相关岩体的地质学、岩石学与年代学资料,说明南岭东段印支期强过铝花岗岩形成于印支主碰撞运动(258~243 Ma,发生在中南半岛)之后约20Ma的后碰撞的伸展构造环境,而燕山早期的则形成于由古太平洋构造域制约的弧后伸展环境;两个时期强过铝花岗岩形成的间歇期J_1,是华南从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过渡时期;两个时期强过铝花岗岩具有类同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因为它们都是当时被加厚的南岭地壳(约≤50 km)在减薄、降压、导水条件下,由早元古代沉积变质岩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结晶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 中生代 强过铝花岗岩 大地构造 锆石U-PB 同位素定年
原文传递
陕西洛川黄土化学风化程度的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211
15
作者 陈骏 季峻峰 +2 位作者 仇纲 朱洪兵 鹿化煜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7年第6期531-536,共6页
通过对陕西洛川黄土-古土壤剖面中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REE的分析,采用以Al为标准的变化率参数计算方法对黄土高原化学风化程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风化成壤过程中,黄土中绝大多数元素都保持稳定,活动性元素仅有Ca,Sr,P,Mg和Na;... 通过对陕西洛川黄土-古土壤剖面中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REE的分析,采用以Al为标准的变化率参数计算方法对黄土高原化学风化程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风化成壤过程中,黄土中绝大多数元素都保持稳定,活动性元素仅有Ca,Sr,P,Mg和Na;化学风化处在去Ca,Na风化阶段;化学风化的主要方式是碳酸盐溶解.黄土弱化学风化特征是黄土高原第四纪以来长期受干冷型气候控制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古土壤 化学风化 元素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中国南方海相生烃成藏研究的若干新进展(三) 南方四套区域性海相烃源岩的沉积相及发育的控制因素 被引量:240
16
作者 梁狄刚 郭彤楼 +2 位作者 边立曾 陈建平 赵喆 《海相油气地质》 2009年第2期1-19,共19页
南方研究区下寒武统、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下二叠统、上二叠统四套区域性古生代海相烃源岩可划分为7种有利沉积相:即深水泥质陆棚相、深水热水陆棚相、深水碳酸盐岩陆棚相、深水硅磷质台凹相、海湾澙湖相、近海湖盆沼泽相、前三角洲相... 南方研究区下寒武统、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下二叠统、上二叠统四套区域性古生代海相烃源岩可划分为7种有利沉积相:即深水泥质陆棚相、深水热水陆棚相、深水碳酸盐岩陆棚相、深水硅磷质台凹相、海湾澙湖相、近海湖盆沼泽相、前三角洲相。四套海相烃源岩的沉积—生物相图反映出这些相都不同程度与大洋相通。从早寒武世到晚二叠世,烃源岩的相类型向多样化发展。受都匀、东吴运动影响,有利相带的分布范围由大到小出现两个旋回。南方海相烃源岩的发育受板块运动、板内活动、三大古隆起、四个转换期、沉积—生物相等五个因素的控制。南方海相优质烃源岩的形成模式可概括为深水陆棚—底栖藻席模式,其特点是底栖藻类发育,沉积表面氧化而埋藏环境还原,并以此区别于已有的三种形成模式。研究区北面的秦岭洋,南面的华南洋(Pz1)、八布洋(Pz2)伸入扬子克拉通内部形成的不同时期"海湾体系",是海相烃源岩发育的摇篮,可作为南方海相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代 海相地层 碳酸盐岩烃源岩 沉积相 生物相 控制因素 形成模式 中国南方
下载PDF
南岭燕山早期后造山花岗岩类:岩石学制约和地球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211
17
作者 陈培荣 华仁民 +2 位作者 章邦桐 陆建军 范春方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79-289,共11页
在南岭花岗岩带中燕山早期的岩浆岩套花岗岩类占绝对优势,以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为主.在岩带的东段赣南和闽西南地区,存在燕山早期的A型花岗岩类(176~178 Ma)和双峰式火山岩(158~179 Ma)组合,在岩带中部湘南地区存在燕山早期... 在南岭花岗岩带中燕山早期的岩浆岩套花岗岩类占绝对优势,以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为主.在岩带的东段赣南和闽西南地区,存在燕山早期的A型花岗岩类(176~178 Ma)和双峰式火山岩(158~179 Ma)组合,在岩带中部湘南地区存在燕山早期的玄武岩类(177~178Ma).赣南地区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中酸性端员流纹岩和A型花岗岩类同具有板内花岗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基性端员玄武岩为板内拉斑玄武岩,湘南地区的玄武质岩石不仅为板内拉斑玄武岩而且发育有板内碱性玄武岩.鉴此,南岭地区燕山早期的岩浆岩套无疑是一种典型的后造山(Post-orogenic)岩石组合.后造山岩套是后碰撞(Post-collision or Late orogenic)事件结束和泛大陆开始裂解的标志,预示着一个新的造山的威尔逊旋回即将来临.因此可以认为南岭地区燕山早期应是继印支造山运动以后的一种后造山的大陆裂解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并非自白圣纪以来才开始裂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早期 后造山 花岗岩类 岩石学 地球动力学
原文传递
塔里木盆地热液活动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储层影响 被引量:214
18
作者 金之钧 朱东亚 +3 位作者 胡文瑄 张学丰 王毅 闫相宾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45-253,T0002,共10页
塔里木盆地二叠纪时发生了强烈的岩浆-火山作用,与之相关的热液流体沿着断裂、裂缝以及不整合面活动,并与所经碳酸盐岩围岩发生反应,使围岩发生不同程度的溶蚀改造,主要表现在:1热液溶蚀和热褪色现象显著;2沉淀生成多种热液矿物组合,如... 塔里木盆地二叠纪时发生了强烈的岩浆-火山作用,与之相关的热液流体沿着断裂、裂缝以及不整合面活动,并与所经碳酸盐岩围岩发生反应,使围岩发生不同程度的溶蚀改造,主要表现在:1热液溶蚀和热褪色现象显著;2沉淀生成多种热液矿物组合,如萤石-石英组合、闪锌矿-绿泥石-方解石组合,重晶石-石英-黄铁矿-菱铁矿组合等;3热液作用区域碳酸盐岩成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Fe、Mn、Si等元素含量的升高,比正常灰岩高出几倍至几十倍。上述特点与岩溶作用和成岩溶蚀作用特征明显不同。对典型钻孔碳酸盐岩储层研究表明,无论灰岩还是白云岩,在热液作用下都会产生大量的微小溶蚀孔洞,储层物性得到明显的改善,因此热液作用是影响储层物性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碳酸盐岩 热液 矿物组合 溶蚀
下载PDF
中国东南部花岗岩成因与地壳演化 被引量:201
19
作者 王德滋 沈渭洲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09-220,共12页
中国东南部不同时代花岗岩类的分布十分广泛 ,各类花岗岩的出露面积达 2 0 0 0 0 0km2 以上。其中 ,前侏罗纪花岗岩大部分具有较低的ε(Nd ,t)、较高的Ni(87Sr) /Ni(86Sr)和较古老的Nd模式年龄 ,相似于周围的前寒武纪基底变质岩。因此 ... 中国东南部不同时代花岗岩类的分布十分广泛 ,各类花岗岩的出露面积达 2 0 0 0 0 0km2 以上。其中 ,前侏罗纪花岗岩大部分具有较低的ε(Nd ,t)、较高的Ni(87Sr) /Ni(86Sr)和较古老的Nd模式年龄 ,相似于周围的前寒武纪基底变质岩。因此 ,它们的主体属壳源型 ,其成因可能主要同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之间的多次碰撞拼贴有关 ,由当时被加厚的地壳在降压条件下部分熔融形成。燕山期花岗岩在中国东南部分布最广。其中 ,呈东西向展布的燕山早期花岗岩 (南岭花岗岩 )被认为是与印支运动有联系的后造山花岗岩组合 ,多数具壳源型特征。而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的燕山晚期花岗岩则不同 ,它们具有较高的ε(Nd ,t)、较低的Ni(87Sr) /Ni(86Sr)和相对年轻的Nd模式年龄 ,反映其源区中含有较多的地幔组分。它们的形成可能同太平洋板块俯冲、玄武岩浆底侵以及由此引起的地壳深熔和壳幔混合有关。根据花岗岩的Nd模式年龄以及地壳岩石中继承锆石U Pb年龄 ,认为中国东南部地壳具幕式生长特征 ,古—中元古代为主要的生长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ND同位素 地壳演化 中国东南部
下载PDF
库车新生代构造性质和变形时间 被引量:200
20
作者 卢华复 贾东 +3 位作者 陈楚铭 刘志宏 王国强 贾承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15-221,共7页
库车构造位于南天山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南,为塔里木盆地最北的一个构造带。它自北而南可分为边缘逆冲( 隐伏构造楔) 、斯的克背斜带、北部线性背斜带、拜城盆地、南部背斜带。每个背斜带又包含有若干逆冲断层相关褶皱,它们是断层转... 库车构造位于南天山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南,为塔里木盆地最北的一个构造带。它自北而南可分为边缘逆冲( 隐伏构造楔) 、斯的克背斜带、北部线性背斜带、拜城盆地、南部背斜带。每个背斜带又包含有若干逆冲断层相关褶皱,它们是断层转折褶皱、断层传播褶皱、滑脱褶皱、断层传播 滑脱混生褶皱、双重逆冲构造、突发构造、三角带构造。底部逆冲断层向南变浅,堆叠逆冲岩席向南变薄,总体上形成一个向南的逆冲构造楔。逆冲断层在斯的克背斜带侵位最早(25 Ma) ,在北部线性背斜带为169 Ma,拜城盆地中的大宛其背斜为36 Ma,南部背斜带为53 Ma( 北部) 和18 Ma( 南部) ,变形作用向南变新。库车构造是印 藏板块碰撞的内陆构造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变形带 新生代构造 逆冲断层 相关褶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