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对镰刀菌属的检测鉴定 被引量:25
1
作者 雷娅红 况卫刚 +3 位作者 郑春生 李秀璋 高文娜 李春杰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44-551,共8页
为筛选合适的基因序列对镰刀菌属Fusarium真菌进行检测鉴定,以从不同寄主分离获得的11种57株镰刀菌为材料,选择nr DNA-ITS、EF-1α、mt SSU和β-tubulin作为候选基因,将序列获得的难易程度和种内与种间遗传距离频率分布作为评价指标,对... 为筛选合适的基因序列对镰刀菌属Fusarium真菌进行检测鉴定,以从不同寄主分离获得的11种57株镰刀菌为材料,选择nr DNA-ITS、EF-1α、mt SSU和β-tubulin作为候选基因,将序列获得的难易程度和种内与种间遗传距离频率分布作为评价指标,对测序获得的有效序列进行研究,筛选出该属的DNA条形码。结果表明:EF-1α基因具有较高的PCR扩增与测序成功率,为98.2%,较mt SSU和β-tubulin基因更容易获得序列片段;且种内与种间遗传距离重叠部分较少,除木贼镰刀菌F.equiseti种内遗传距离为0.029,大于黄色镰刀菌F.culmorum和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种间遗传距离0.021外,种间差异明显大于种内差异,优于其它基因,能更好地区分镰刀菌;利用EF-1α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相同种聚集在同一分支,不同种划分在不同分支,鉴别能力较好;EF-1α基因不能扩增出其它6株非镰刀菌属的主要植物病原真菌,而对镰刀菌的PCR扩增效果很好,电泳检测结果条带单一、明亮。表明EF-1α基因可作为镰刀菌属鉴定的DNA条形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刀菌 序列分析 PCR扩增与测序成功率 遗传距离 DNA条形码
原文传递
西南地区松茸中重金属含量调查 被引量:10
2
作者 胡江涛 俞凌云 +7 位作者 薛康 于刚 何开蓉 唐振涛 雍莉 张坤 陈树兵 张朝晖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3期200-202,共3页
[目的]全面了解西南地区松茸中重金属(铅、镉、砷和汞)的含量,为制定松茸中重金属污染状况的评价和预警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收集750个松茸样品,按照GB5009系列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进行相应重金属的测定,根据GB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 [目的]全面了解西南地区松茸中重金属(铅、镉、砷和汞)的含量,为制定松茸中重金属污染状况的评价和预警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收集750个松茸样品,按照GB5009系列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进行相应重金属的测定,根据GB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进行评价。[结果]铅、镉和汞的含量97%以上符合GB2762—2017中规定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要求,而总砷含量不足50%符合GB2762—2017中规定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要求。[结论]此次调查选取的松茸样品中总砷含量合格率不足50%,但以无对人体危害大的无机砷含量计算均合格,因此建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专门设定松茸中无机砷的限量,而不是总砷的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茸 含量 调查
下载PDF
动物源性食品中硝基呋喃代谢物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法 被引量:8
3
作者 高洋洋 李小丽 +2 位作者 曹叶 李响 刘鑫 《职业与健康》 CAS 2019年第14期1905-1910,共6页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同时测定8种基质(鸡肉、鸭肉、牛肉、猪肉、鱼肉、虾肉、海参、鸡肝)中呋喃它酮、呋喃西林、呋喃妥因和呋喃唑酮4种硝基呋喃代谢物的检测方法。方法试样经2-硝基苯甲醛衍生化,调节pH值至7...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同时测定8种基质(鸡肉、鸭肉、牛肉、猪肉、鱼肉、虾肉、海参、鸡肝)中呋喃它酮、呋喃西林、呋喃妥因和呋喃唑酮4种硝基呋喃代谢物的检测方法。方法试样经2-硝基苯甲醛衍生化,调节pH值至7.2~7.6,经Oasis HLB固相萃取柱净化,由乙酸乙酯洗脱,流动相定容,采用选择反应监测(SRM)模式检测,电喷雾正离子(ESI+)模式电离,同位素内标法定量。结果硝基呋喃代谢物在0.5~3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0.5μg/kg,在0.5、1.0、2.0μg/kg的3个添加水平的回收率为60.9%~103.5%,相对标准偏差(RSD,n=6)在2.1%~11.1%之间。结论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法快速、灵敏、准确,适合动物源性食品中硝基呋喃代谢物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基呋喃代谢物 动物源性食品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原文传递
野生白桦茸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9
4
作者 韩鹏 边勇 +4 位作者 陈青君 张国庆 张宇轩 李兵 徐鑫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76-582,共7页
以采集自俄罗斯的野生白桦茸菌核为原料,经组织分离获得纯培养菌株(编号F1501),进一步进行分类鉴定、最适生长条件、液体发酵产多糖及其抗氧化活性与人工驯化研究.依据内转录间隔区ITS鉴定,确定F1501菌株属于锈革菌科纤孔菌属(Inono... 以采集自俄罗斯的野生白桦茸菌核为原料,经组织分离获得纯培养菌株(编号F1501),进一步进行分类鉴定、最适生长条件、液体发酵产多糖及其抗氧化活性与人工驯化研究.依据内转录间隔区ITS鉴定,确定F1501菌株属于锈革菌科纤孔菌属(Inonotus)真菌,其与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的相似性为99%;结合菌核、菌丝形态学特征,确定F1501菌株为桦褐孔菌.最适培养条件研究实验表明,F1501菌株的最适碳源、氮源、C/N、生长因子、温度、pH值分别为麦芽糖、牛肉浸膏、10/1、VB2、28℃、8.0;以马铃薯葡萄糖(PD)培养基、10%接种量、28℃、150 r/min培养10 d,发酵液中多糖含量为476.32 mg/L,总抗氧化活性为0.19 mmol/L(Trolox),对羟自由基(·OH)清除率为72.7%.以棉籽壳为主要栽培基质进行人工驯化试验,可以形成类子实体结构.本研究获得野生桦褐孔菌菌株,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可为野生桦褐孔菌的人工驯化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褐孔菌 菌株鉴定 培养条件 发酵液 抗氧化
原文传递
快速溶剂萃取-气质联用法同时测定纺织品中12种有机磷农药 被引量:9
5
作者 唐晓萍 张磊 +3 位作者 郑如兰 严兰珍 苗其来 席再娟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21-424,共4页
使用体积分数5%的丙酮水溶液为萃取剂,采用快速溶剂萃取仪萃取纺织品中的有机磷。萃取到丙酮水溶液中的有机磷用碳纳米管吸附后,采用少量二氯甲烷将其从碳纳米管中洗脱,洗脱液中的有机磷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该法可同时测定纺织... 使用体积分数5%的丙酮水溶液为萃取剂,采用快速溶剂萃取仪萃取纺织品中的有机磷。萃取到丙酮水溶液中的有机磷用碳纳米管吸附后,采用少量二氯甲烷将其从碳纳米管中洗脱,洗脱液中的有机磷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该法可同时测定纺织品中的12种有机磷,方法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5%~95%,相对标准偏差(RSD)在8%以内,检出限小于0.5 mg/kg,满足分析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快速溶剂萃取 纺织品 同时测定 有机磷农药
原文传递
磺胺类药物电喷雾质谱高能裂解规律 被引量:8
6
作者 王敏 张海燕 +7 位作者 杨金良 刘鑫 严华 李建辉 张朝晖 崔凤云 何悦 叶晓霞 《温州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10期642-646,650,共6页
目的:获取15种磺胺类药物(SAs)的ESI正离子模式下高分辨质谱碎片信息,并研究其裂解规律,探讨高能诱导裂解(HCD)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LTQ-Orbitrap XL线性离子阱-轨道离子阱高分辨组合式质谱仪的HCD技术对常见的15种SAs在高能裂解... 目的:获取15种磺胺类药物(SAs)的ESI正离子模式下高分辨质谱碎片信息,并研究其裂解规律,探讨高能诱导裂解(HCD)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LTQ-Orbitrap XL线性离子阱-轨道离子阱高分辨组合式质谱仪的HCD技术对常见的15种SAs在高能裂解池中的裂解规律进行研究,并对比HCD和碰撞诱导解离(CID)技术两种裂解模式的差异。结果:15种SAs均产生共有碎片离子峰:[C6H6NSO2]+m/z156.01138、[C6H6NO]+m/z 108.04439、[C6H6N]+m/z 92.04948和[C5H5]+m/z 65.03858;与CID相比,HCD技术能提供更为丰富的裂解碎片信息,改善CID裂解中产生的低质量碎片丢失(cut-off)效应。结论:HCD技术能够提供丰富的裂解碎片信息,为磺胺类化合物的结构解析和确证提供更详实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类 高能诱导裂解 线性离子阱-轨道离子阱质谱
下载PDF
蜂蜜中硝基呋喃代谢物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法 被引量:7
7
作者 高洋洋 刘鑫 陈广全 《职业与健康》 CAS 2018年第13期1764-1768,共5页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蜂蜜中的呋喃它酮(AMOZ)、呋喃西林(SEM)、呋喃妥因(AHD)和呋喃唑酮(AOZ)等4种硝基呋喃代谢物的分析方法。方法试样经2-硝基苯甲醛衍生化,调节pH值至7.0~7.5,衍生溶液用Oasis HLB固...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蜂蜜中的呋喃它酮(AMOZ)、呋喃西林(SEM)、呋喃妥因(AHD)和呋喃唑酮(AOZ)等4种硝基呋喃代谢物的分析方法。方法试样经2-硝基苯甲醛衍生化,调节pH值至7.0~7.5,衍生溶液用Oasis HLB固相萃取柱净化,乙酸乙酯洗脱,流动相定容,采用选择反应监测(SRM)模式检测,同位素内标法定量。结果硝基呋喃代谢物在0.5~3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7)。方法的检出限为0.5μg/kg,在0.5、1.0、2.0μg/kg的添加浓度的回收率为83.5%~101.9%,相对标准偏差(RSD,n=6)在3.21%~5.46%之间。结论该方法快速、灵敏和准确,适合蜂蜜中硝基呋喃代谢物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基呋喃代谢物 蜂蜜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原文传递
进境草种种带真菌的检测与初步鉴定 被引量:7
8
作者 雷娅红 况卫刚 +3 位作者 郑春生 汪万春 李春杰 高文娜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6-53,共8页
采用平皿测定法对我国北京口岸2014年进境草种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携带真菌进行分离培养,利用ITS4和ITS5引物对其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进... 采用平皿测定法对我国北京口岸2014年进境草种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携带真菌进行分离培养,利用ITS4和ITS5引物对其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测序并与数据库中的已知序列进行BLAST比对,对种带真菌进行初步鉴定。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种子携带真菌种类差异较大,从5个国家的7个进境草种批次中共检测出13属21种48株真菌,主要菌群为镰刀菌属(Fusarium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茎点霉属(Phoma spp.)和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基于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能够将所有分离到的真菌鉴定到属,但是在种水平上鉴定有限,不能将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细交链孢(A.alternata)和乔木链格孢(A.arborescens)很好地区分开。本研究明确了5个来样量较大国家的草种带菌情况,ITS基因能够运用于口岸草种携带真菌的初步检测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境草种 种带真菌 ITS 鉴定
下载PDF
天然同位素信息在多级质谱裂解规律解析中的应用——以磺胺类化合物为例 被引量:5
9
作者 张海燕 刘鑫 +6 位作者 严华 李建辉 韩深 张朝晖 王金花 许泓 叶晓霞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00-307,共8页
为了更好的对多级质谱裂解信息进行解析,本研究在多级质谱中应用同位素峰信息进行分子式确证。使用二级质谱中同位素峰丰度比例和峰形信息,对化合物的质谱裂解碎片分子组成进行预测和推断。通过改变LTQ Orbitrap XL仪器的离子阱参数,将i... 为了更好的对多级质谱裂解信息进行解析,本研究在多级质谱中应用同位素峰信息进行分子式确证。使用二级质谱中同位素峰丰度比例和峰形信息,对化合物的质谱裂解碎片分子组成进行预测和推断。通过改变LTQ Orbitrap XL仪器的离子阱参数,将isolation width设为6u,使目标母离子的最轻同位素峰和两个较重同位素峰共同裂解,报道了在二级质谱中获得目标化合物的同位素信息,并使用这些信息对化合物裂解碎片进行推测。以磺胺甲基嘧啶为例,通过同位素信息提供的丰度比和峰形信息,对主要裂解碎片离子进行解析,大多数结果与文献报道的裂解途径一致,但对于磺胺甲基嘧啶二级质谱中m/z65的碎片离子,与已发表的文献报道不同,通过高分辨质谱和同位素丰度比的佐证,重新对其进行了解析,证明这是一个不含硫元素的子离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减少分子式推测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备选结果,可以为多级质谱的解析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I 多级质谱 同位素分布 谱图准确度
下载PDF
可食性抗菌膜的研制及其在草莓保鲜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徐放 赵鹏宇 +2 位作者 张明煊 李秋阳 艾启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6期17766-17771,共6页
[目的]研制出可用于草莓的抑菌保鲜的可食性果蔬保鲜抗菌膜。[方法]先用浓度为80%的乙醇溶液分别提取大黄、地榆、丁香和肉桂,然后进行中草药抑菌试验探索其对草莓灰霉菌的抑菌效果;再以膜的力学性能、吸水率、水蒸气透过率以及抑菌性... [目的]研制出可用于草莓的抑菌保鲜的可食性果蔬保鲜抗菌膜。[方法]先用浓度为80%的乙醇溶液分别提取大黄、地榆、丁香和肉桂,然后进行中草药抑菌试验探索其对草莓灰霉菌的抑菌效果;再以膜的力学性能、吸水率、水蒸气透过率以及抑菌性能为依据,分别确定海藻酸钠的浓度、交联剂的种类、交联剂溶液的浓度、交联时间和丁香与海藻酸钠的比例;最后,将可食性抗菌膜处理草莓后,分别测定草莓腐烂率、失重率、呼吸强度和维生素等指标的变化,来探索抗菌膜的保鲜效果。[结果]试验表明,丁香和肉桂具有广普抑菌性,其中丁香的抑菌性最佳,尤其对草莓灰霉菌的抑菌效果最好;海藻酸钠的浓度为2%,交联剂为4%的CaCl2、交联20 min以及丁香与海藻酸钠比例为7∶43时抗菌膜具有最佳的物理和抑菌性能;保鲜组草莓烂果率、失重率、呼吸强度和维生素等指标的变化速度均低于空白对照组,保鲜效果较好,草莓在室温下能保存3 d,比空白对照组能延长保存2 d。[结论]可食性果蔬保鲜膜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保鲜效果好、易降解、可食用、对环境无污染,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果蔬保鲜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膜 海藻酸钠 丁香 草莓
下载PDF
海产品中霍乱弧菌免疫磁分离和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6
11
作者 程晋霞 曾静 +5 位作者 刘莉 魏海燕 赵晓娟 张西萌 张蕾 张海予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3-137,共5页
目的 采用纳米免疫磁珠(Nano-IMS)分离霍乱弧菌,建立霍乱弧菌实时荧光PCR(Real-time PCR)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霍乱弧菌单克隆抗体,制备霍乱弧菌纳米免疫磁珠(Nano-IMB-Vc),特异性吸附霍乱弧菌,结合Real-time PCR技术,建立霍乱弧菌... 目的 采用纳米免疫磁珠(Nano-IMS)分离霍乱弧菌,建立霍乱弧菌实时荧光PCR(Real-time PCR)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霍乱弧菌单克隆抗体,制备霍乱弧菌纳米免疫磁珠(Nano-IMB-Vc),特异性吸附霍乱弧菌,结合Real-time PCR技术,建立霍乱弧菌快速检测方法.选用15株典型菌株,对Nano-IMB-Vc捕获特异性进行验证;选取102株霍乱弧菌和101株非目标菌,对所建立的Real-time PCR方法进行特异性验证;采用纯菌的灵敏度检测和基质添加实验对所建立方法的灵敏度进行检测,并与食品中霍乱弧菌的检测方法(NMKL No.156)进行比较.结果 Nano-IMB-Vc在菌体浓度为103 CFU/ml水平,对霍乱弧菌的捕获率最高可达70.2%.Nano-IMB-Vc分离结合Real-time PCR技术,在纯培养、无需增菌情况下,检测灵敏度达到5.4×102 CFU/ml;通过102株霍乱弧菌和101株非目标菌的测试,102株霍乱弧菌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其余101株非目标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无交叉反应.采用Nano-IMB-Vc分离结合Real-time PCR技术,在食品基质添加试验中,每25 g样品中添加1CFU霍乱弧菌,增菌8h即可检出.结论 Nano-IMB-Vc分离结合Real-time PCR技术,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较高的检测灵敏度,适用于霍乱弧菌的快速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菌 霍乱 聚合酶链反应 纳米医学
原文传递
细菌磁颗粒实时荧光RT-PCR检测菜豆荚斑驳病毒 被引量:6
12
作者 邓丛良 赵晓丽 +2 位作者 双龙海 孙宁 陈继峰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92,共2页
菜豆荚斑驳病毒(Beanpodmottlevirus,BPMV)属豇豆花叶病毒科Comoviridae豇豆花叶病毒属C0-movirus成员,主要侵染大豆、菜豆等豆科植物,可通过种子远距离传播,造成大豆产量和品质下降[1]。目前,该病毒主要分布于美国、巴西等国家... 菜豆荚斑驳病毒(Beanpodmottlevirus,BPMV)属豇豆花叶病毒科Comoviridae豇豆花叶病毒属C0-movirus成员,主要侵染大豆、菜豆等豆科植物,可通过种子远距离传播,造成大豆产量和品质下降[1]。目前,该病毒主要分布于美国、巴西等国家,在我国属禁止进境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因此,建立一种简便、快捷、灵敏的植物病毒检测方法,对于提高口岸检疫工作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豆荚斑驳病毒 荧光RT-PCR检测 磁颗粒 检疫性有害生物 实时 细菌 植物病毒检测 花叶病毒
原文传递
蛙病毒三重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江宇 王树云 +10 位作者 王姝 任彤 高志强 谷强 张伟 刘艳华 王娜 张旻 景宏丽 江育林 张利峰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46-752,共7页
根据GenBank中收录的蛙病毒属虹彩病毒主要衣壳蛋白(MCP)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通用引物和3条Taqman探针,通过PCR反应体系的优化以及反应的特异性、灵敏性和干扰性试验,建立了一种可检测蛙病毒属大部分成员并能进行初步分类的三重荧光... 根据GenBank中收录的蛙病毒属虹彩病毒主要衣壳蛋白(MCP)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通用引物和3条Taqman探针,通过PCR反应体系的优化以及反应的特异性、灵敏性和干扰性试验,建立了一种可检测蛙病毒属大部分成员并能进行初步分类的三重荧光PCR方法。通过鉴定分析将蛙病毒属成员分为三类,其中第一类包括蛙病毒3型(FV3)、饰纹汀蛙虹彩病毒(BIV)、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EHNV)、欧洲鲴鱼病毒(ECV)、欧鲶病毒(ESV)、中华鳖虹彩病毒(STIV)、大鲵虹彩病毒(ADIV)、沼泽绿牛蛙虹彩病毒(RGV)和虎纹蛙病毒(TFV),第二类是Santee.Cooper蛙病毒(SCRV),由大口黑鲈虹彩病毒(LMBV)、裂唇鱼病毒(DFV)和孔雀鱼病毒(GV6)组成,而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则单独作为第三类。进一步分析发现各病毒的最低检测量均达到10^2拷贝,表明该方法除了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稳定性之外还具有高度灵敏性。建立的该蛙病毒三重荧光PCR方法可为蛙病毒的快速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蛙病毒 虹彩病毒 主要衣壳蛋白(MCP)基因 三重荧光PCR TAQMAN探针
下载PDF
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检测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效果和评价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蕾 曾静 +2 位作者 马丹 程晋霞 张海予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3-217,共5页
目的 将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方法应用于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检验,并在检测方法特异性、灵敏度等方面与实时荧光PCR和传统方法进行比较.方法 针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hly溶血素基... 目的 将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方法应用于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检验,并在检测方法特异性、灵敏度等方面与实时荧光PCR和传统方法进行比较.方法 针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hly溶血素基因设计LAMP引物,应用LAMP方法对88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1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参考菌株ATCC 15313、33株非目标菌进行检测;并进行食品基质添加实验及对样品进行检测,同时应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和ISO 11290-1方法进行平行检测.对3种检测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检测低限及实际样品检验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LAMP和荧光PCR对89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检验结果均为阳性(100%,89/89),33株非目标菌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100%,33/33).LAMP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为2×102 CFU/ml,与实时荧光PCR方法(2×102 CFU/ml)相同,且优于ISO 11290-1方法(2×104 CFU/ml).食品基质添加实验结果显示,3种检测方法的检测低限均为3 CFU/25 g样品.实际食品样品检测结果显示,3种方法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检出率均为4%(2/45).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AMP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检测灵敏度与实时荧光PCR相当,适用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快速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扩增技术 聚合酶链反应 食品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环介导等温扩增
原文传递
锦鲤疱疹病毒病的传入风险评估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庆 郑树城 +4 位作者 李莹莹 曾伟伟 王英英 任彤 石存斌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6年第10期42-46,共5页
锦鲤疱疹病毒病(KHVD)自1997年首次报道以来,在全球多个国家传播流行,给鲤鱼及锦鲤养殖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我国是鲤鱼养殖和贸易大国,KHVD严重威胁着我国鲤鱼的健康养殖。本文分析了KHVD在全球的流行分布情况和不同地区的病原差异,并... 锦鲤疱疹病毒病(KHVD)自1997年首次报道以来,在全球多个国家传播流行,给鲤鱼及锦鲤养殖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我国是鲤鱼养殖和贸易大国,KHVD严重威胁着我国鲤鱼的健康养殖。本文分析了KHVD在全球的流行分布情况和不同地区的病原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评估了病毒跨界传播的风险,预测了KHVD的流行形势,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建议,为我国KHVD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鲤疱疹病毒 疫病预警 风险分析
下载PDF
属级芯片筛查技术在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属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永江 辛言言 +1 位作者 朱水芳 邓丛良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14-523,共10页
建立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属(Pospiviroid)类病毒有效的芯片筛查技术,对该属类病毒进行筛查。分析了该属类病毒序列,得到19条具有属级鉴定特征的探针。这些探针符合GC含量在40%与60%之间、单个核苷酸含量不大于50%、无多于4个核苷酸的... 建立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属(Pospiviroid)类病毒有效的芯片筛查技术,对该属类病毒进行筛查。分析了该属类病毒序列,得到19条具有属级鉴定特征的探针。这些探针符合GC含量在40%与60%之间、单个核苷酸含量不大于50%、无多于4个核苷酸的连续重复及不形成多于6个核苷酸的发卡结构的标准;将探针点制到玻璃片基上制备芯片。芯片探针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菊花矮化类病毒(Chrysanthemum stunt viroid,CSVd)及番茄雄性株类病毒(Tomato planta macho viroid,TPMVd)样品杂交可获得有效信号;灵敏度实验结果表明,该芯片可检测到200 pg/μL的总RNA。该芯片可用于Pospiviroid类病毒的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属 属级探针 芯片 菊花矮化类病毒 番茄雄性株类病毒
原文传递
农作物中抗生素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齐鹤鸣 严华 +2 位作者 张雷 张朝晖 崔凤云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9年第15期5098-5103,共6页
随着养殖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抗生素作为疾病预防与治疗药物、生长促进剂、饲料添加剂等被广泛用于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业中,进而进入水环境和土壤环境,被农作物根系吸收进入茎、叶中并在植物体内富集,从而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近... 随着养殖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抗生素作为疾病预防与治疗药物、生长促进剂、饲料添加剂等被广泛用于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业中,进而进入水环境和土壤环境,被农作物根系吸收进入茎、叶中并在植物体内富集,从而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近年来研究者对农作物中抗生素的研究逐渐增多.目前对农作物中兽用抗生素残留的前处理技术主要包括QuEChERs方法和固相萃取法,检测技术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酶联免疫法.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高准确度,可同时快速测定多个目标物,更适合农作物中兽用抗生素残留的检测.本文对环境中抗生素的来源、农作物中抗生素污染的现状、抗生素残留检测的提取、净化方法以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农作物 检测技术
下载PDF
草鱼呼肠孤病毒抗原捕获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
18
作者 景宏丽 曹欢 +4 位作者 张旻 王娜 林祥梅 张利峰 吴绍强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4年第12期78-81,83,共5页
研究以纯化的羊抗草鱼呼肠孤病毒多克隆抗体作为捕获抗体,抗草鱼呼肠孤病毒的单克隆抗体为检测抗体,建立草鱼呼肠孤病毒抗原捕获ELISA检测方法,其最佳反应条件是:羊多克隆抗体包埋浓度为2.5μg/m L,抗草鱼呼肠孤病毒单克隆抗体工作浓度... 研究以纯化的羊抗草鱼呼肠孤病毒多克隆抗体作为捕获抗体,抗草鱼呼肠孤病毒的单克隆抗体为检测抗体,建立草鱼呼肠孤病毒抗原捕获ELISA检测方法,其最佳反应条件是:羊多克隆抗体包埋浓度为2.5μg/m L,抗草鱼呼肠孤病毒单克隆抗体工作浓度为1:400稀释,以3%牛血清白蛋白作为封闭液。该方法的检测限为5×105 pfu/m L,且能够特异性检出发病草鱼内脏组织中的草鱼呼肠孤病毒。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与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和鲤春血症病毒等水产动物病毒株均不反应。该方法还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呼肠孤病毒 抗原捕获ELISA 单克隆抗体
下载PDF
基于DNA条形码的桑黄真菌分子鉴定 被引量:3
19
作者 徐鑫 边勇 +5 位作者 陈哲 孙悦 刘子璐 胡渤洋 武扬 张国庆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20-27,共8页
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基因组内短遗传标签进行分类鉴定的方法。桑黄自古以来是一种名贵中药材,而市售桑黄主要依托简单的形态鉴定造成混淆众多。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桑黄类真菌种类至少有7个种,并且其药效也不尽... 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基因组内短遗传标签进行分类鉴定的方法。桑黄自古以来是一种名贵中药材,而市售桑黄主要依托简单的形态鉴定造成混淆众多。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桑黄类真菌种类至少有7个种,并且其药效也不尽相同。【目的】为更准确、高效对桑黄类真菌进行鉴定,本研究以采集自西藏、吉林和浙江的3种桑黄子实体为材料,筛选最佳DNA条形码与相应PCR条件。【方法】利用组织分离获得3种桑黄纯培养菌株,分别编号为1713、1714和HS菌株。利用ITS、NL、rpb1、rpb2和ef1-α等7组DNA条形码分别对3种桑黄进行PCR扩增、测序、比对和发育树分析,并结合形态学特征,确定其最适DNA条形码和分类学地位。【结果】结果表明,ITS和NL条形码对3种桑黄均能够获得单一目的条带;rpb1Y、rpb2B和rpb2Y条形码特异性低,扩增后获得多个条带;而rpb1B和ef1-α条形码均无法获得条带。通过多序列比对,结合形态分析,确定1713菌株为桑黄纤孔菌(Inonotus sanghuang),而1714和HS菌株均为鲍姆纤孔菌(Inonotus baumii)。【结论】本研究确定ITS和NL为桑黄分子鉴定的最佳DNA条形码,其PCR最适退火温度范围分别为58~59℃和49~50℃,为桑黄真菌快速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黄 分子鉴定 DNA条形码 NL ITS
下载PDF
蓝舌病病毒核酸标准样品的制备及荧光定量RT-PCR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蒲静 乔彩霞 +4 位作者 尹羿 高志强 汪琳 任彤 张伟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799-803,共5页
为制备蓝舌病病毒(BTV)NS3基因标准样品并建立BTV通用型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本研究首先从BTV-1型核酸中扩增完整的NS3基因,经克隆测序后,采用体外转录方法制备其cRNA。使用RNA保存液稀释至含量约10~8拷贝/μL,分装后进行均匀度和稳... 为制备蓝舌病病毒(BTV)NS3基因标准样品并建立BTV通用型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本研究首先从BTV-1型核酸中扩增完整的NS3基因,经克隆测序后,采用体外转录方法制备其cRNA。使用RNA保存液稀释至含量约10~8拷贝/μL,分装后进行均匀度和稳定性检验,并通过联合定值确定标准样品的量值。结果表明,BTV NS3标准样品的瓶间差异<5%,均匀度和稳定性良好;定值结果为(1.032±0.02)×10~8拷贝/μL。此外,使用该BTV标准样品作为模板,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和条件,建立了BTV通用型荧光定量RT-PCR快速检测方法,并评价其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对目前流行的26个血清型的BT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而与其它相关的反刍动物病毒均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且最低可检测到10拷贝/μL病毒核酸。采用建立的BTV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送检的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并与国家标准规定的套式RT-PCR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一致性很高,但荧光定量RT-PCR方法操作更为简便,结果准确,更适用于大量临床样品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舌病病毒 NS3基因 标准样品 荧光定量RT-PC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