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省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重症病例的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世波 薛川 +16 位作者 丁贤君 刘瑞定 林志益 仝振东 李绍民 王建军 柴能明 王晔恺 张缀琴 郑迪 黎运呈 李绍佐 郗建伟 薛红怡 李红玲 韩明芳 崔燕娜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共4页
目的 提高对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病变特点及其治疗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7月浙江省舟山医院收治的5例重症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对该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5例重型患... 目的 提高对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病变特点及其治疗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7月浙江省舟山医院收治的5例重症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对该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5例重型患者典型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全身肌肉酸痛、浅表淋巴结肿大、腹痛、腹泻伴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及白细胞进行性下降.白细胞和血小板可分别降至1.0×109/l和30×109/l以下,血小板在发病的第9~19天降至最低,随后1周左右恢复至正常.病程第7~10天,患者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量急剧下降.结论 该病多发生于丘陵地区的中老年人.患者起病急,病情重,重症者易发生心、肝、肾等脏器功能损害.除蜱叮咬外,可能还有其他传播方式.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epidemiology,clinical characteristics,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treatment of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 associated with the novel bunyavirus infection.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five cases of sfts from zhoushan hospital during may,2011 and july,2011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nd related literatures were also reviewed.results persistent high fever,sore muscles,enlarged superficial lymph nodes,abdominal pain,diarrhea with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progressive decrease of phtelets and white blood cells were observed.the platelets deceased to 30 × 109/l during d9 and d19 after the onset,and recovered in about one week later.the white cells deceased to 1.0 x 109/l.cd4+ t and cd8+ t lymphocytes decreased remarkably during d7 and d10 after the onset.conclusions sfts usually occurs in middle and old aged people from hilly region.it is severe and has abrupt onset.damages on heart,liver and kidney may occur.in addition to tick bite,there may be other transmission wa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尼亚病毒科感染 发热 血小板减少 临床分析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肉桂醛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作用 被引量:12
2
作者 代立娟 王琳 冯澜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09-1312,共4页
目的研究肉桂醛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作用。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和细胞病变抑制实验(CPE),观测肉桂醛对RSV的作用。结果 (1)MTT和病毒增殖抑制实验结果表明肉桂醛在直接灭活、病毒复制增殖的抑制作用、病毒吸附阶段... 目的研究肉桂醛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作用。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和细胞病变抑制实验(CPE),观测肉桂醛对RSV的作用。结果 (1)MTT和病毒增殖抑制实验结果表明肉桂醛在直接灭活、病毒复制增殖的抑制作用、病毒吸附阶段3种作用方式下能提高宿主HeLa细胞的存活率,降低RSV的病毒滴度。(2)在药物最大无毒范围内,宿主细HeLa胞的存活率与肉桂醛的药物浓度呈正相关。(3)肉桂醛对宿主细胞无保护作用,不能有效的阻断病毒进入细胞。结论肉桂醛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以通过直接灭活、病毒复制增殖的抑制作用、病毒吸附阶段发挥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细胞病变抑制作用(CPE) 噻唑蓝MTT、肉桂醛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偏瘫的早期康复护理 被引量:5
3
作者 徐葵 赵爱娟 王柯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8年第5期76-77,共2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早期综合性康复效果训练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方法:将2003-06~2004—10在我院神经科9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情程度、药物治疗方法及统...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早期综合性康复效果训练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方法:将2003-06~2004—10在我院神经科9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情程度、药物治疗方法及统计学处理方法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沿袭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早期康复、心理康复、中医针灸、中药药熨穴位法、残肢功能锻炼及家庭追踪指导康复服务,观察脑卒中患者偏瘫早期康复护理的疗效及变化。结果:早期康复护理训练后。两组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疗效极佳,有利于提高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护理
下载PDF
血液净化联合应用对危重型出血热细胞因子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任芳兰 肖广辉 +4 位作者 刘瑜 肖章博 王卫东 姜明霞 徐明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3年第2期70-71,共2页
目的:探讨联合血液净化在危重型出血热治疗效果,研究治疗前后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12例危重型出血热在进行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总胆红素、ALT、AST、白蛋白(Pr)、BUN、肌酐(Cr)、PT、PLT... 目的:探讨联合血液净化在危重型出血热治疗效果,研究治疗前后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12例危重型出血热在进行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总胆红素、ALT、AST、白蛋白(Pr)、BUN、肌酐(Cr)、PT、PLT、TNF、IL-2、IL-6、IL-8、IL-10及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等。结果:通过PE加透析联合血液净化,对危重型出血热治疗,在总胆红素(TBIL)的消退、ALT、AST、BUN.肌酐(Cr)方面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在白蛋白(Pr)上升,PT改善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血小板恢复上看,治疗前后短时间没达到升高的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TNF-a、IL-2、IL-6、IL-8、IL-10治疗前后变化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液净化联合治疗危重型肾综合型出血热在清除体内相关细胞因子及有害物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有一定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血液净化 危重出血热 细胞因子 临床变化
下载PDF
清瘟败毒饮对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患者血清TNF-a,IL-10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李绍民 高鹏翔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2年第2期54-55,共2页
目的:本次实验目的在于研究清瘟败毒饮对于本病发热期对细胞因子的影响,探索清瘟败毒饮治疗本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取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TNF-a,IL-10,浓度的变化。对两组患者各项结果分析比较。结果:在西医疗法的基础... 目的:本次实验目的在于研究清瘟败毒饮对于本病发热期对细胞因子的影响,探索清瘟败毒饮治疗本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取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TNF-a,IL-10,浓度的变化。对两组患者各项结果分析比较。结果:在西医疗法的基础上加用清瘟败毒饮,A组的TNF-a的浓度比B组低(P<0.05),A组的IL-10浓度比B组高(P<0.05)。结论:本次实验证明,在西医疗法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清瘟败毒饮比单纯西医疗法能够更显著改善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并且使TNF-a浓度降低,IL-10浓度明显上升,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对机体的损伤,缓解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瘟败毒饮 肾综合征出血热 发热期 细胞因子
下载PDF
血液透析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致急性肾衰竭的效果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春媚 孙琦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7年第9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致急性肾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肾综合征出血热致急性肾衰竭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致急性肾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肾综合征出血热致急性肾衰竭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血清肌酐、尿素氮、内生肌酐,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变化和血尿素氮达标时间、尿蛋白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颅内出血、恶心呕吐、低血压)发生率、治疗6个月后存活率。结果2组治疗6个月后血清肌酐、尿素氮,血浆内皮素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血清内生肌酐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血清肌酐、尿素氮,血浆内皮素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血清内生肌酐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血液透析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致急性肾衰竭具有良好的疗效,能够迅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急性肾衰竭 血液透析 肾功能 效果
下载PDF
接种破伤风抗毒素后发生血清病反应1例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春媚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3年第2期81-82,共2页
患者,男,32岁,因左侧眉弓处撞击木门造成皮外伤来医院就诊,伤口约0.5cm,在外科进行常规处置,清洗消毒后局部缝合2针,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在此过程中患者仅少量失血,测血压正常范围,患者无头晕、心慌、畏冷等周身不适表现。注射破... 患者,男,32岁,因左侧眉弓处撞击木门造成皮外伤来医院就诊,伤口约0.5cm,在外科进行常规处置,清洗消毒后局部缝合2针,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在此过程中患者仅少量失血,测血压正常范围,患者无头晕、心慌、畏冷等周身不适表现。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方法为先做过敏试验,用氯化钠注射液将破伤风抗毒素稀释10倍(0.1ml抗毒素加O.9ml氯化钠注射液),在左前掌侧皮内注射0.05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伤风抗毒素 氯化钠注射液 血清病 反应 接种 医院就诊 局部缝合 血压正常
下载PDF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在流行性出血热各期中的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郭丽曼 赵锦程 +1 位作者 王建杰 邢凤有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48-449,共2页
目的 探讨流行性出血热 (EHF)患者 N-乙酰 -β- D氨基葡萄糖苷酶 (NAG)在各期中的变化及其与EHF病程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比色法对 86例 EHF患者尿 NAG酶活性指数进行测定。结果 除恢复期外 ,各期 EHF患者尿 NAG酶活性指数均明显高... 目的 探讨流行性出血热 (EHF)患者 N-乙酰 -β- D氨基葡萄糖苷酶 (NAG)在各期中的变化及其与EHF病程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比色法对 86例 EHF患者尿 NAG酶活性指数进行测定。结果 除恢复期外 ,各期 EHF患者尿 NAG酶活性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并以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最为显著 (P <0 .0 0 1)。结论 尿 NAG酶活性指数与 EHF患者肾损伤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r=0 .89,P <0 .0 1) ,其检测有助于EHF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 流行性出血热 测定 比色法 尿液
下载PDF
关于黑龙江省农村乡镇医疗改革现状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春媚 《中国卫生产业》 2013年第9期188-188,190,共2页
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1]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政策的指导下,黑龙江省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立即制定方案,迅速开始实施了新型农村合... 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1]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政策的指导下,黑龙江省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立即制定方案,迅速开始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经过试点的磨合与检验,黑龙江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得到了快速进展并稳步推进,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体系也基本构建成形,医疗卫生服务机制进一步完善,参合农民已经普遍的不同程度地受益。农民的看病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缓解一些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问题,如因病返贫和因病致贫等诸多问题,因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农民看病治病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具体政策的落实,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现根据对黑龙江省汤原县永发乡、胜利乡,桦南县三合乡、幸福村等乡镇调研,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农村乡镇 医疗改革 现状研究
下载PDF
T淋巴细胞改变在流行性出血热中的检测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春媚 代立娟 《现代医药卫生》 2018年第8期1202-1203,共2页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改变在流行性出血热中的检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该院收治的86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来该院体检的8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血常规结果。结果观察组CD3+CD8+T淋巴细...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改变在流行性出血热中的检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该院收治的86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来该院体检的8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血常规结果。结果观察组CD3+CD8+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高于对照组,而CD3+、CD3+CD4+、CD4+/CD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淋巴细胞检测结果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高于正常值的患者比例分别为72.09%、54.65%,而血小板和淋巴细胞低于正常值的患者比例分别为96.51%、73.26%。结论检测T淋巴细胞的数量可以为诊断流行性出血热提供临床依据,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细胞 肾综合征出血热 细菌感染
下载PDF
马齿苋多糖对衰老小鼠肠道微生态调节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1
11
作者 克里斯 郭建状 +2 位作者 冯澜 杨景云 马淑霞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3期233-235,共3页
目的探讨中药马齿苋多糖对衰老小鼠微生态调节作用。方法皮下注射D-半乳糖建立衰老小鼠模型,用马齿苋多糖进行治疗,同时设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用药30 d后处死小鼠,进行肠道微生态指标检测。结果用D-半乳糖造模以后,小... 目的探讨中药马齿苋多糖对衰老小鼠微生态调节作用。方法皮下注射D-半乳糖建立衰老小鼠模型,用马齿苋多糖进行治疗,同时设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用药30 d后处死小鼠,进行肠道微生态指标检测。结果用D-半乳糖造模以后,小鼠肠道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降低(P<0.05),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增加说明模型建立,血内毒素含量也升高(P<0.05)。用马齿苋治疗后,益生菌数量升高而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减少,血内毒素含量也降低(P<0.05)。结论马齿苋多糖对衰老小鼠的肠道菌群和血内毒素具有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老 马齿苋多糖 D-乳糖
原文传递
马齿笕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挥发性脂肪酸及肝脏细菌易位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冯澜 李绍民 +2 位作者 代月 马婷 马淑霞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5年第4期1-2,共2页
目的:探讨中药马齿苋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挥发性脂肪酸及肝脏细菌易位的影响。方法:应用硫酸葡聚糖钠(DSS)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随机分成2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再分为自然恢复组、马齿笕多糖治疗组。分... 目的:探讨中药马齿苋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挥发性脂肪酸及肝脏细菌易位的影响。方法:应用硫酸葡聚糖钠(DSS)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随机分成2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再分为自然恢复组、马齿笕多糖治疗组。分别于造模后、给药7d后处死小鼠,进行肠内容物挥发性脂肪酸测定及肝脏细菌易位检测。结果:DSS造模后模型组小鼠肠内容物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明显下降,肝脏有肠杆菌易位,小鼠出现肠道微生态失调。马齿笕多糖治疗7d后治疗组小鼠与模型组小鼠肠内容物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明显上升,肝脏肠杆菌数量减少。结论:马齿笕多糖可以提高肠内容物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并降低肝脏肠杆菌数量。马齿笕多糖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失调,对溃疡性结肠炎发挥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齿笕多糖 挥发性脂肪酸 细菌易位
下载PDF
临床科室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崔红 郭丽曼 +1 位作者 李宏 姜振环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0年第3期18-19,共2页
目的:为了解临床各科室消毒灭菌工作的现状,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35个临床科室的空气,使用中的消毒液、高压蒸汽灭菌效果、医护人员手和物体表面的消毒灭菌质量进行监测。结果:2008年全年空气消毒合格率为92%,消... 目的:为了解临床各科室消毒灭菌工作的现状,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35个临床科室的空气,使用中的消毒液、高压蒸汽灭菌效果、医护人员手和物体表面的消毒灭菌质量进行监测。结果:2008年全年空气消毒合格率为92%,消毒液和高压蒸汽灭菌合格率为100%,医护人员手和物体表面消毒合格率分别为97%和85%。结论:制定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加强医院感染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的各种隐患,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感染 消毒灭菌 监测与分析
下载PDF
马齿苋多糖对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小鼠肠道菌群及血清TNF-α、HGF、血内毒素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冯澜 王凤英 +1 位作者 马淑霞 代立娟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9期793-795,共3页
目的研究马齿苋多糖对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小鼠肠道菌群及血清TNF-α、HGF、血内毒素含量的影响,探讨中药微生态调节剂对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调节机制。方法应用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腹腔注射建立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小鼠模型,然后用马齿苋多... 目的研究马齿苋多糖对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小鼠肠道菌群及血清TNF-α、HGF、血内毒素含量的影响,探讨中药微生态调节剂对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调节机制。方法应用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腹腔注射建立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小鼠模型,然后用马齿苋多糖进行治疗,同时设正常对照组、阴性对照组,于给药14 d后处死小鼠,进行血清TNF-α、HGF及血内毒素含量检测。结果 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腹腔注射后,小鼠肠道菌群失调、血清TNF-α、HGF及血内毒素含量增加。用马齿笕多糖治疗14 d后血清TNF-α、血内毒素含量降低,HGF升高。结论马齿笕多糖可调整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产生、减轻血浆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增加HGF,从而减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肝脏的损害,能改善小鼠肝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发性肝功能衰竭 马齿苋多糖 肠道菌群 TNF—α HGF 内毒素
原文传递
肝活检病理诊断在肝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15
作者 曾惜秋 朱有 李绍民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探讨肝活检病理诊断及组织学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及治疗指导。方法:对牡丹江市传染病医院肝病治疗中心送检的40例肝穿活检病理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有无HBV感染分为A组(无HBV感染组)和B组(HBV感染组)。结... 目的:探讨肝活检病理诊断及组织学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及治疗指导。方法:对牡丹江市传染病医院肝病治疗中心送检的40例肝穿活检病理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有无HBV感染分为A组(无HBV感染组)和B组(HBV感染组)。结果:40例肝活检组织病例中,A组18例中,8例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6例诊断药物或环境类毒素所致慢性肝炎;1例不明原因肝硬化;酒精性脂肪性肝病1例;急性肝炎(恢复期)1例,原发性肝癌1例。B组22例中,根据ALT大于或小于2倍正常上限分为B1组和B2组,B1组ATL<2ULN共16例,临床诊断为CHB轻度,其病理诊断:2例为肝硬化,其余14例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分别是轻度:(G1-2,S0-2)12例,中度:(G3,S2-4)2例;B2组ALT>2ULN共6例临床诊断为CHB中-重度,其病理诊断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分别是轻度(G0-1,S1-2)1例,中度:(G2-3,S2-3)4例,重度:(G2-3,S3-4)1例。结论:肝活检是确诊肝脏损害程度的"金指标",但因获取组织较小,仍有它的局限性,必须结合临床症状、病史各项实验室肝功能检查结果以及影像资料,方可提出一个供临床参考的病理诊断,并对慢性肝病的病因确诊及治疗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活检 病理诊断 临床诊断 指导意义
下载PDF
健脾疏肝汤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MMP-2和TIMP-2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佳楠 代丽娟 +1 位作者 韩有文 马庆春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5年第1期111-112,共2页
目的:观察健脾疏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后血清MMP-2和TIMP-2浓度变化,以探讨MMP-2、TIMP-2和肝纤维化指标(HA、LN、IV-C)的相关性。方法:2012-09~2013-05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54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 目的:观察健脾疏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后血清MMP-2和TIMP-2浓度变化,以探讨MMP-2、TIMP-2和肝纤维化指标(HA、LN、IV-C)的相关性。方法:2012-09~2013-05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54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健康志愿者共20例。研究组采用健脾疏肝汤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清MMP-2、TIMP-2和肝纤维化指标(HA、LN、IV-C)的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血清MMP-2、TIMP-2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患者血清平均MMP-2浓度为(131.3±36.2)ng/m L,显著低于治疗前浓度(492.4±151.9)ng/m L(t=9.81,P=0.000)且显著高于对照组浓度(94.9±11.9)ng/m L(t=-4.05,P=0.001)。结论:健脾疏肝汤治疗方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效果显著,有效降低血清MMP-2浓度,增加血清TIMP-2浓度,但肝部纤维化现象依然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肝炎 健脾疏肝汤 MMP-2 TIMP-2
下载PDF
小柴胡汤联合PEG-IFN-α与RBV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贾秀丽 李绍民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5-7,共3页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观察小柴胡汤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Polyethyleneglycol interferonα,PEG-IFN-α)和利巴韦林(Ribavirin,RBV)治疗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79例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常规PEG-IFN-α和RBV治疗)和...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观察小柴胡汤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Polyethyleneglycol interferonα,PEG-IFN-α)和利巴韦林(Ribavirin,RBV)治疗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79例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常规PEG-IFN-α和RBV治疗)和治疗组40例(小柴胡汤联合PEG-IFN-α和RBV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ALT、AST、AKP、GGT、A/G、TBIL、DBIL)、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CV-RNA定性)的变化,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肝功能指标显著改善(P﹤0.05),但HCV-RNA转阴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柴胡汤联合PEG-IFN-α与RBV治疗改善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效果优于对照组,但抗丙肝病毒优势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柴胡汤 丙型肝炎 聚乙二醇干扰素Α 利巴韦林 临床研究
下载PDF
细胞共培养技术在美白药物研究中的应用及前景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天晔 王兴焱 +3 位作者 陈巧云 李绍民 张宁 陈景华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0年第9期1401-1403,共3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重视皮肤的自然美白。运用细胞培养技术从中药中寻找安全、有效的脱色剂已成为研究的主要方向。目前,所用的细胞实验模型有一种细胞的单独培养、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胞的共培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重视皮肤的自然美白。运用细胞培养技术从中药中寻找安全、有效的脱色剂已成为研究的主要方向。目前,所用的细胞实验模型有一种细胞的单独培养、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胞的共培养。单独培养一种细胞未考虑体内其他细胞对其产生的作用,而细胞共培养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让研究者能够使用更符合生理学特点的模型来进行一系列研究。本文就细胞共培养技术筛选美白药物的发展现状及前景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培养技术 共培养技术 美白 药物 应用 单独培养 实验模型 细胞共培养
下载PDF
佳木斯大学大学生皮肤正常菌群的检测 被引量:1
19
作者 冯澜 马淑霞 +5 位作者 金鑫 于修洋 王野 王彪 刘松涛 于超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3年第1期96-97,共2页
目的:通过对佳木斯大学大二学生皮肤正常菌群进行检测,了解皮肤不同部位的菌群分布差异。结果:男学生皮肤各类菌群均值(LogN/cm2)分别是:表皮葡萄球菌4.48±0.83、微球菌2.96±1.05、棒杆菌3.61±0.94、痤疮丙酸杆菌4.65... 目的:通过对佳木斯大学大二学生皮肤正常菌群进行检测,了解皮肤不同部位的菌群分布差异。结果:男学生皮肤各类菌群均值(LogN/cm2)分别是:表皮葡萄球菌4.48±0.83、微球菌2.96±1.05、棒杆菌3.61±0.94、痤疮丙酸杆菌4.65±1.07、其他产色素微球菌3.01±0.74、需氧革兰阴性杆菌2.54±0.62;女学生皮肤各类菌群均值(LogN/cm2)分别是:表皮葡萄球菌3.98±1.02、微球菌2.54±0.98、棒杆菌3.46±1.12、痤疮丙酸杆菌3.89±1.31、其他产色素微球菌2.83±0.97、需氧革兰阴性杆菌2.01±0.92;男女大学生皮肤菌群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皮肤正常菌群 检测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肝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岩 安贵良 +2 位作者 粟仑 曾晶晶 代立娟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4期137-140,共4页
白藜芦醇是一种天然的非黄酮类多酚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炎、抗氧化、抗癌等作用,通过大量动物实验证实白藜芦醇在脓毒症肝损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肝纤维化、肝癌等肝脏疾病中,具有改善肝损伤、提高生存率的作用。本文... 白藜芦醇是一种天然的非黄酮类多酚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炎、抗氧化、抗癌等作用,通过大量动物实验证实白藜芦醇在脓毒症肝损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肝纤维化、肝癌等肝脏疾病中,具有改善肝损伤、提高生存率的作用。本文就白藜芦醇对脓毒症肝损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肝纤维化、肝癌的治疗作用及机制作一综述,为白藜芦醇作为护肝药物能够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脓毒症肝损伤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酒精性病病 肝纤维化 肝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