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冰雹灾害的多普勒雷达特征统计及预警指标 被引量:28
1
作者 李湘 张腾飞 +1 位作者 胡娟 鲁韦坤 《灾害学》 CSCD 2015年第3期88-93,98,共7页
利用云南省2006-2007年多普勒雷达产品及冰雹灾情资料,选取冰雹直径大于5 mm的22次灾害性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型统计。结果表明:云南春季南支槽影响型雹灾回波水平尺度大,回波核高度高,易出现典型钩状回波、弓形回波、"V"型缺... 利用云南省2006-2007年多普勒雷达产品及冰雹灾情资料,选取冰雹直径大于5 mm的22次灾害性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型统计。结果表明:云南春季南支槽影响型雹灾回波水平尺度大,回波核高度高,易出现典型钩状回波、弓形回波、"V"型缺口、弱回波区、悬垂结构等典型的超级单体特征;夏季中纬度西风槽影响型和减弱的西行台风影响型雹灾水平尺度、回波形状和垂直伸展高度均不如前者典型,但易出现三体散射现象。春季南支槽影响型雹灾的联合预警指标有回波强度大于50 d Bz、回波核高于6 km、30 d Bz水平尺度大于30 km、WER大于4 km、出现典型超级单体特征、速度场出现风场辐合、气旋性辐合、逆风区等、VIL出现明显跃增(最好大于30 kg/m2)、冰雹概率大于100%、出现中尺度气旋;夏季中纬度西风槽影响型和减弱的西行台风影响型雹灾的联合预警指标有回波强度大于50 d Bz、回波核高于4 km、30 d Bz水平尺度大于20 km、速度场出现风场辐合、气旋性辐合、逆风区等、出现三体散射现象、VIL出现明显跃增(最好大于30 kg/m2)、冰雹概率大于80%、出现中尺度气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灾害 多普勒雷达 统计特征 预警指标 云南
下载PDF
低纬高原地区短时强降水与雷电活动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殷娴 胡颖 尹丽云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33,共9页
为了研究短时强降水过程与雷电活动过程的相关性,统计了2012—2016年云南省126个国家级气象站的短时强降水次数和降水量,以及强降水时段内、强降水前1小时站点周边50公里、30公里、1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地闪次数。运用概率统计理论分析强... 为了研究短时强降水过程与雷电活动过程的相关性,统计了2012—2016年云南省126个国家级气象站的短时强降水次数和降水量,以及强降水时段内、强降水前1小时站点周边50公里、30公里、1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地闪次数。运用概率统计理论分析强降水过程发生时、过程前1小时周边不同尺度范围内地闪发生的概率。同时应用相关回归方法分析短时强降水过程降水量与地闪次数的相关性,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并对方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低纬高原地区春夏季节,80%的短时强降水过程伴随有闪电活动发生,70%左右的短时强降水过程前1小时,就有闪电活动发生。同时,短时强降水过程降水量与地闪次数存在函数对应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地闪次数可作为区域强降水过程降水量的预测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雷电活动 地闪概率 多元回归 模型验证
下载PDF
2014年云南昭通鲁甸6.5级地震灾区雷击风险分析及防御措施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彭启洋 刘平英 张腾飞 《灾害学》 CSCD 2015年第2期120-123,共4页
地震灾区现场区域环境条件复杂,人员密集程度高,具有雷电灾害防御能力弱、群众防雷避险常识淡薄、防雷设施亟待完善的特点,特别是在雷电高发季节,雷击易造成群体性雷电灾害事件。本文以2014年云南昭通鲁甸6.5级地震灾区为例,在进行现场... 地震灾区现场区域环境条件复杂,人员密集程度高,具有雷电灾害防御能力弱、群众防雷避险常识淡薄、防雷设施亟待完善的特点,特别是在雷电高发季节,雷击易造成群体性雷电灾害事件。本文以2014年云南昭通鲁甸6.5级地震灾区为例,在进行现场勘察、闪电监测资料综合分析和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开展地震灾区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探讨不同类型的雷击损害风险对灾区可能造成的影响,针对灾区雷电灾害隐患突出的严峻形势,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及建议,为有效防御和减少雷电灾害对地震灾区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公共安全隐患提供技术依据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区 雷电灾害 风险分析 防雷保护 云南昭通 鲁甸6.5级地震
下载PDF
云南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朱莉 张腾飞 +1 位作者 李华宏 尹丽云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8年第3期335-343,共9页
为揭示云南短时强降水的成因,提高短时强降水的预报准确率,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多普勒雷达和闪电定位资料对2013年6月9-10日发生在云南一次较大范围的短时强降水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冷锋切变线提供动力抬升... 为揭示云南短时强降水的成因,提高短时强降水的预报准确率,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多普勒雷达和闪电定位资料对2013年6月9-10日发生在云南一次较大范围的短时强降水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冷锋切变线提供动力抬升条件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诱发短时强降水;高空槽后冷平流的补充南下激发云南金沙江河谷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不断生成并南移,使得MCS维持较长时间,为滇中及滇南短时强降水的发生提供有利条件,短时强降水出现在MCS和中尺度对流单体(MCC)云团移向的前部边缘地区;雷达回波资料显示,飑线的维持和移动造成滇南的短时强降水,短时强降水发生在飑线前部的入流槽口处,云南中部的短时强降水与逆风区的形成和维持有直接关系;负地闪频数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比短时强降水的发生有30 min^3 h左右的提前量,负地闪频数的跃增对短时强降水的预测预警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天气预报 短时强降水 冷锋切变线 飑线 入流槽口 逆风区 地闪频数
下载PDF
“2003.8.2”滇中石林县冰雹过程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尹丽云 王惠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4年第S1期82-86,共5页
2003年8月2日石林县强对流冰雹天气过程是强大的辐合抬升,高能高湿的不稳定条件所造成。回波分析表明,此次冰雹天气过程出现了两种典型的雹云,即合并型雹云和传播型雹云。本文对这两类雹云回波的速度场、强度场和VIL值的特征量进行了详... 2003年8月2日石林县强对流冰雹天气过程是强大的辐合抬升,高能高湿的不稳定条件所造成。回波分析表明,此次冰雹天气过程出现了两种典型的雹云,即合并型雹云和传播型雹云。本文对这两类雹云回波的速度场、强度场和VIL值的特征量进行了详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并型雹云 传播型雹云
下载PDF
滇中一次人工防雹过程的雷达回波对比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成鹏 金文杰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9年第1期61-65,I0002,共6页
为了研究滇中地区冰雹云的回波特征及防雹效果情况,本文基于昆明新一代天气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6年8月11日发生在马龙、双柏的作业回波和峨山县的强对流回波演变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回波强度出现跃增、强中心高度保持在... 为了研究滇中地区冰雹云的回波特征及防雹效果情况,本文基于昆明新一代天气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6年8月11日发生在马龙、双柏的作业回波和峨山县的强对流回波演变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回波强度出现跃增、强中心高度保持在4km以上,同时30dBz回波高度与回波强度和强中心高度的跃增相对应,回波顶高超过16km,垂直液态含水量VIL达到20kg以上时,是冰雹发生的重要物理量临界指标。本次过程中,马龙、双柏在最佳时机开展了人工防雹作业,有效抑制了回波的发展。峨山县由于未进行人影作业,产生了降雹天气,致使烤烟受灾。此次对比分析发现,中尺度特征等部分冰雹云共性指标时效性较差,其他地区的冰雹预报指标并不完全适用,本地总结得出的多普勒雷达指标实用性更高,30dBz回波高度代表了冰雹云的过冷水区中大粒子的发展情况,其与回波强度和强中心高度的跃增对应关系较好。对于强对流回波,人工防雹作业的开展与否其结果截然不同,这表明人工影响天气是目前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回波 滇中地区 冰雹云 人工防雹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