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58篇文章
< 1 2 1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 被引量:997
1
作者 刘纪远 匡文慧 +13 位作者 张增祥 徐新良 秦元伟 宁佳 周万村 张树文 李仁东 颜长珍 吴世新 史学正 江南 于东升 潘贤章 迟文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4,共12页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本文采用相同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信息源和相同的技术方法,对中国1980年代末到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进行定期更新。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发展土地利用动态区...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本文采用相同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信息源和相同的技术方法,对中国1980年代末到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进行定期更新。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发展土地利用动态区划的方法,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时空特征。我们发现:1990-2010年的20年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南减北增,总量基本持衡,新增耕地的重心逐步由东北向西北移动"是耕地变化的基本特征;"扩展提速,东部为重心,向中西部蔓延"是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基本特征;"林地前减后增,荒漠前增后减,草地持续减少"是非人工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特征。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两个10年相比,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出现了一些新特征,原有的13个土地利用变化区划单元演变为15个单元,且部分区划单元边界发生变化。主要变化格局特征为黄淮海地区、东南部沿海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四川盆地城镇工矿用地呈现明显的加速扩张态势;北方地区耕地开垦重心由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转向西北绿洲农业区;东北地区旱作耕地持续转变为水田;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南部、黄土高原和西南山地退耕还林还草效果初显。近20年间,尽管气候变化对北方地区的耕地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但政策调控和经济驱动仍然是导致我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2000年后的第一个1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人为驱动因素已由单向国土开发为主,转变为开发与保护并重。在空间格局变化的分析方法方面,应用"动态区划法"开展世纪之交两个10年中国LUCC空间格局变化的分析,有效揭示了20年来中国LUCC"格局的变化过程",即动态区划边界的推移、区划单元内部特征的变化与单元的消长等;以及"变化过程的格局",即土地利用变化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土地利用变化 特征 空间格局 中国
原文传递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725
2
作者 刘纪远 张增祥 +6 位作者 庄大方 王一谋 周万村 张树文 李仁东 江南 吴世新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2,共12页
在土地利用变化时空信息平台的支持下 ,本文对我国 2 0世纪 80年代末到 90年代末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 ,揭示了我国 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规律 ,分析了这些规律形成的主要政策、经济和自然成因。研究表明 ,2 0世纪 90年... 在土地利用变化时空信息平台的支持下 ,本文对我国 2 0世纪 80年代末到 90年代末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 ,揭示了我国 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规律 ,分析了这些规律形成的主要政策、经济和自然成因。研究表明 ,2 0世纪 90年代 ,全国耕地总面积呈北增南减、总量增加的趋势 ,增量主要来自对北方草地和林地的开垦。林业用地面积呈现总体减少的趋势 ,减少的林地主要分布于传统林区 ,南方水热充沛区造林效果明显。中国城乡建设用地整体上表现为持续扩张的态势。 90年代后 5年总体增速减缓 ,西部增速加快。 2 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 ,政策调控和经济驱动是导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据此 ,本文提出在今后的全国土地利用规划中 ,应充分考虑我国现代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分异规律。同时 ,在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规划中也应强调自然地理地带的针对性 ,同时要改变传统的资源规划与管理思路 ,在基础设施日益完备的条件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数据库 遥感 分布规律 土地资源 生态环境 中国
下载PDF
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 被引量:784
3
作者 刘耀彬 李仁东 宋学锋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5-112,共8页
在阐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涵义的基础上,利用协同学思想构建二者之间的耦合度模型,并对1985年以来的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从时间上看,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时序基本处于颉颃阶... 在阐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涵义的基础上,利用协同学思想构建二者之间的耦合度模型,并对1985年以来的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从时间上看,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时序基本处于颉颃阶段,且二者的耦合协调度较低;②从空间上看,中国省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都明显存在着地域性差异,且耦合协调度表现出东部省区普遍高于中西部省区的规律,同时它还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空间对应关系;③由于经济发展、历史基础、自然条件和政策影响的差异作用,中国省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强度与耦合协调程度在空间分布上不具有对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学 耦合度 城市化 生态环境 时空分析
下载PDF
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561
4
作者 刘耀彬 李仁东 宋学锋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7-247,共11页
以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耦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出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的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定量揭示出中国省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的主要因素,并从时空角度分析了区域耦合度... 以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耦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出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的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定量揭示出中国省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的主要因素,并从时空角度分析了区域耦合度的空间分布及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要素之间的耦合是复杂的,总体上表现在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和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约束作用两个方面。通过关联度计算遴选出作用于生态环境的16项城市化指标和影响城市化的10项生态环境指标,它们较为全面反映出系统交互耦合的机理;(2)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布基本符合东、中西空间分异的规律。根据耦合度大小并结合区域城市化与经济发展阶段,大致将全国省区划分为协调、磨合、拮抗和低水平耦合等4种类型,其中以拮抗类型为主;(3)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的时序变动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波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城市化 中国 灰色关联分析法 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环境指标 耦合度 耦合系统 定量分析 交互作用 系统耦合 演变规律 空间分布 角度分析 系统要素 研究结果 约束作用 胁迫作用 空间分异 经济发展 关联度 互耦合 波动性
下载PDF
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535
5
作者 刘纪远 张增祥 +8 位作者 徐新良 匡文慧 周万村 张树文 李仁东 颜长珍 于东升 吴世新 江南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11-1420,共10页
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以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动态为核心的人类-环境耦合系统研究逐渐成为土地变化科学(LCS)研究的新动向。基于覆盖中国21世纪初5年间隔的遥感卫星数据获取的1km网格土地利用变化空间信息,依据近5年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分... 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以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动态为核心的人类-环境耦合系统研究逐渐成为土地变化科学(LCS)研究的新动向。基于覆盖中国21世纪初5年间隔的遥感卫星数据获取的1km网格土地利用变化空间信息,依据近5年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分异的显著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经济发展与国家宏观政策因素综合考虑,设计针对21世纪初5年新的中国土地利用动态区划图,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因素。总体上,21世纪初5年中国处于土地利用快速变化期,黄淮海平原、东南沿海地区与四川盆地城乡建设用地显著扩张,占用大规模优质农田,导致南方水田面积明显减少;西北绿洲农业发展与东北地区开垦导致北方旱地面积略有增加;受西部开发"生态退耕"政策的影响中西部地区林地面积显著增加,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成效明显,对区域土地覆盖状况的改善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一时段国土开发与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包括"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国家重大政策,加之快速的经济发展是该阶段土地利用变化格局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空间格局 驱动力 21世纪初 中国
下载PDF
2010-2015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与新特征 被引量:492
6
作者 刘纪远 宁佳 +10 位作者 匡文慧 徐新良 张树文 颜长珍 李仁东 吴世新 胡云锋 杜国明 迟文峰 潘涛 宁静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89-802,共14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及全球变化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Landsat 8 OLI、GF-2等遥感图像和人机交互解译方法,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实现了中国201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动态监测。应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年变化率...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及全球变化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Landsat 8 OLI、GF-2等遥感图像和人机交互解译方法,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实现了中国201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动态监测。应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年变化率等指标,从全国和分区角度揭示了2010-2015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010-2015年中国建设用地面积共增加24.6×10~3km^2,耕地面积共减少4.9×10~3km^2,林草用地面积共减少16.4×10~3km^2。2010-2015年与2000-2010年相比,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空间格局基本一致,但分区变化呈现新的特征。东部建设用地持续扩张和耕地面积减少,变化速率有所下降;中部建设用地扩张和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增加;西部建设用地扩张明显加速,耕地面积增速进一步加快,林草面积减少速率增加;东北地区建设用地扩展持续缓慢,耕地面积稳中有升,水旱田转换突出,林草面积略有下降。从"十二五"期间国家实施的主体功能区布局来看,东部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与优化和重点开发区的国土空间格局管控要求基本吻合;中部和西部地区则面临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相关土地利用类型实现有效保护的严峻挑战,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有效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时空特征 卫星遥感 主体功能区 中国
原文传递
汶川地震强余震(M_s≥5.6)的震源机制解及其与发震构造的关系 被引量:244
7
作者 郑勇 马宏生 +3 位作者 吕坚 倪四道 李迎春 韦生吉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13-426,共14页
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之后,发生了数十个M>5,数百个M>4以及更多的M>3的余震,固定和流动地震台站对这些地震进行了较完整的监测.通过利用P波到时数据对M>3的余震进行重新定位,发现余震分布有两个明显的趋势,绝大部... 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之后,发生了数十个M>5,数百个M>4以及更多的M>3的余震,固定和流动地震台站对这些地震进行了较完整的监测.通过利用P波到时数据对M>3的余震进行重新定位,发现余震分布有两个明显的趋势,绝大部分的余震都分布在沿龙门山断裂带的北东向上,但在汶川地震的震中附近有一个北西向的余震分布区.利用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和区域地震台网的波形记录,采用"裁剪-粘贴"法,获得了较大余震的震源机制解(Ms≥5.6).从震源机制解来看,尽管多数较强余震显示出逆冲的性质,但在断裂带的北部余震仍有一部分显示出明显的走滑性质.震源机制解显示北川-映秀断裂(BYF)的南部发生的余震主要为逆冲型地震,和主震的滑移状态一致;在BYF断层的北部余震同样以逆冲状态为主,这和主震在该区域的破裂性质有很大差异.在青川-平武断裂附近,震源机制以右旋走滑为主,且震源深度比较深(~18km).由此猜测主震在北部可能发生在北川断裂和青川断裂两个断裂上,而不是只发生在中央断层上.这种复杂的余震机制显示出龙门山断裂带断层系统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汶川地震 裁剪-粘贴
原文传递
经典误差理论与抗差估计 被引量:205
8
作者 周江文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15-120,共6页
六十年代数学家重新从广泛的意义上提出非最小二乘法的估计问题,并已在抗差估计中取得重要的进展。本文试图从等价权出发,提出一种有效的估计方案,包括方差估计,全文立论多处借用了经典最小二乘理论。通过一个小算例,此方案和另外... 六十年代数学家重新从广泛的意义上提出非最小二乘法的估计问题,并已在抗差估计中取得重要的进展。本文试图从等价权出发,提出一种有效的估计方案,包括方差估计,全文立论多处借用了经典最小二乘理论。通过一个小算例,此方案和另外几种方案作了试比较,结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差 误差 测量误差 经典误差
下载PDF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标准及其评价模型研究 被引量:181
9
作者 刘耀彬 李仁东 张守忠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40-148,共9页
根据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的时空规律,基于协同论的观点指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的评判标准并构建了二者之间的协调度模型。模型分为功效函数、协调度函数和序参量体系,其中序参量的选取及其上下限的确定是模型能正确应用的关键。... 根据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的时空规律,基于协同论的观点指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的评判标准并构建了二者之间的协调度模型。模型分为功效函数、协调度函数和序参量体系,其中序参量的选取及其上下限的确定是模型能正确应用的关键。应用此模型,以江苏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该协调标准和模型意义明确、应用简单,能有效判别区域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的不同发展层次,对于协调区域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生态环境 协调标准 协调度
下载PDF
整体最小二乘法直线拟合 被引量:164
10
作者 丁克良 沈云中 欧吉坤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4-47,共4页
针对在直线拟合中,因变量选取不同拟合的结果有差异现象,提出采用整体最小二乘法进行直线拟合。文章在分析直线方程特点的基础上,采用EIV模型描述直线方程,在解算中根据系数矩阵的特点应用QR分解分为将方程两部分,采用了混合最小二乘法... 针对在直线拟合中,因变量选取不同拟合的结果有差异现象,提出采用整体最小二乘法进行直线拟合。文章在分析直线方程特点的基础上,采用EIV模型描述直线方程,在解算中根据系数矩阵的特点应用QR分解分为将方程两部分,采用了混合最小二乘法求解。理论分析和实际计算结果表明,整体最小二乘法顾及了因变量和自变量的误差。拟合精度高于普通最小二乘法,采用整体最小二乘拟合直线,整体上优于普通最小二乘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线拟合 普通最小二乘法 整体最小二乘法 EIV模型
下载PDF
2008年汶川8.0级特大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多单元组合模式 被引量:137
11
作者 张培震 闻学泽 +13 位作者 徐锡伟 甘卫军 王敏 沈正康 王庆良 黄媛 郑勇 李小军 张竹琪 马胜利 冉勇康 刘启元 丁志峰 吴建平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44-953,共10页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发生8.0级特大地震.这次逆冲型地震发生在大陆内部的高角度逆冲断裂之上,与有历史记载以来所发生的逆冲型特大地震是不同的.通过对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震源机制、余震定位、地震破裂过程、同震地壳形变...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发生8.0级特大地震.这次逆冲型地震发生在大陆内部的高角度逆冲断裂之上,与有历史记载以来所发生的逆冲型特大地震是不同的.通过对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震源机制、余震定位、地震破裂过程、同震地壳形变、强地面运动等的综合研究,认为汶川特大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3个地质单元共同作用的结果.川西高原作为变形单元震前发生长期持续的变形,并且将变形转换为积累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应力;龙门山断裂带作为闭锁单元震前变形缓慢但积累很大的应力,当其超过断裂的摩擦强度或岩体的破裂强度时就突发破裂,形成地震,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四川盆地作为支撑单元对川西高原和龙门山的向东运动产生阻挡,是汶川地震孕育不可缺少的元素.汶川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可以用多单元组合模型来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多单元组合模式 龙门山断裂 地震破裂 地震机理
原文传递
粗差的拟准检定法(QUAD法) 被引量:129
12
作者 欧吉坤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5-20,共6页
以往对付粗差的各种方法都是以余差(残差)为研究对象的。本文提出一种全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从真误差入手。真误差与观测值有确定的解析关系。但关系式的系数阵是秩亏的。本文借鉴周江文的“拟稳平差”思想,提出“拟准观测”的概念... 以往对付粗差的各种方法都是以余差(残差)为研究对象的。本文提出一种全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从真误差入手。真误差与观测值有确定的解析关系。但关系式的系数阵是秩亏的。本文借鉴周江文的“拟稳平差”思想,提出“拟准观测”的概念,附加“拟准观测的真误差范数极小”的条件,解决了关于真误差的秩亏方程组求确定解的问题,推导了粗差的拟准检定法算式。该方法依据真误差估值的分布特征,检测粗差准确可靠。不仅能有效地同时定位多个粗差,估计其大小,而且能严密评定估值精度。它适合于过去用到最小二乘法(LS)的各种学科领域处理粗差。文章最后简要介绍两个算例,说明拟准检定法实施过程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量 误差 粗差 拟准检定法 最小二乘法
下载PDF
GPS卫星精密星历和钟差三种内插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133
13
作者 洪樱 欧吉坤 彭碧波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16-518,556,共4页
阐述了GPS精密星历和钟差滑动式内插方法,利用德国GFZ(Geo Forschungs Zentrum)数据中心提供的精密星历和钟差,分析和比较了两种滑动式多项式插值以及线性插值方法,并且探讨了线性插值的适用范围,得出了一些已有文献未论及的结论。
关键词 精密星历 钟差 滑动式内插 线性插值
下载PDF
中国大陆区现今地壳运动的GPS研究 被引量:101
14
作者 马宗晋 陈鑫连 +6 位作者 叶叔华 赖锡安 魏子卿 陈俊勇 宁津生 许厚泽 丁国瑜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3期1118-1120,T002,共4页
利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8~2000年间81个GPS测站的观测资料,初步获得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现今地壳水平运动的统一速度场.该速度场比较清楚地勾画出了中国大陆及其内部活动地块在欧亚板块框架... 利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8~2000年间81个GPS测站的观测资料,初步获得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现今地壳水平运动的统一速度场.该速度场比较清楚地勾画出了中国大陆及其内部活动地块在欧亚板块框架下的现今运动和变形状况.现代大地测量第一次比较全面、直观地展示出中国大陆地壳受印度次大陆向北推挤所形成的大幅度水平运动及变形方式,为模拟大陆岩石圈动力过程提供了基础性的运动学约束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运动 速度场 构造变形 中国大陆 GPS 水平运动 变形方式
原文传递
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综述与评价 被引量:105
15
作者 刘耀彬 李仁东 宋学锋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5年第3期55-60,共6页
国外自19世纪末期开始开展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经历了起源阶段、展开阶段和多元化阶段,主要从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和卫生科学、可持续和生态学角度展开研究。国内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展较快,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城市... 国外自19世纪末期开始开展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经历了起源阶段、展开阶段和多元化阶段,主要从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和卫生科学、可持续和生态学角度展开研究。国内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展较快,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化引起的城市生态环境效应,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城市、生态城市和健康城市等。文章归纳和分析了东西方的界入视角和关注重点,并指出研究中仍存在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生态环境 关系 综述 评价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重力变化与汶川8.0级地震关系研究 被引量:114
16
作者 祝意青 徐云马 +1 位作者 吕弋培 李铁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538-2546,共9页
利用成都地区1996-2008年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获得区域重力场时空动态变化结果,系统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重力场变化特征及其与汶川8.0级地震的关系.①重力变化与龙门山断裂构造活动存在密切空间联系,重力测量较好地反映了伴随活... 利用成都地区1996-2008年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获得区域重力场时空动态变化结果,系统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重力场变化特征及其与汶川8.0级地震的关系.①重力变化与龙门山断裂构造活动存在密切空间联系,重力测量较好地反映了伴随活动断层的物质迁移和构造变形引起的地表重力变化效应.②成都地区重力场动态图像较完整地反映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出现的流动重力前兆信息.③映秀及北川重力点值时序变化累积量达120×10^(-8)m·s^(-2),较好地反映了汶川地震前映秀和北川两个极震区附近的重力测点随时间的剧烈波动性上升变化.④汶川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东侧的四川盆地相对稳定,而较显著的重力变化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西侧的川西高原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汶川地震 重力异常 地壳运动 构造活动
下载PDF
2008年5月12日Mw7.9汶川地震导致的周边断层应力变化 被引量:110
17
作者 单斌 熊熊 +1 位作者 郑勇 刁法启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37-545,共9页
2008年5月12日,四川龙门山断裂发生Mw7.9强烈地震,导致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据预测,汶川地震余震将持续至少1年,并且不排除发生强余震可能.因此,判断余震可能发生区域,圈定震区周边未来可能发生地震活动的范围,对灾区人员安置、灾... 2008年5月12日,四川龙门山断裂发生Mw7.9强烈地震,导致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据预测,汶川地震余震将持续至少1年,并且不排除发生强余震可能.因此,判断余震可能发生区域,圈定震区周边未来可能发生地震活动的范围,对灾区人员安置、灾后恢复重建以及加强震灾及次生灾害防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汶川地震及邻区地震活动性为将来研究板内逆冲型地震的同震应力变化,并检验地震的应力触发作用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根据地震的静态触发原理,利用弹性位错理论和分层地壳模型计算了汶川地震引起的周边断层同震应力变化,分析了汶川地震对龙门山及周边各主要活动断层地震活动性的作用和影响.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增加了鲜水河断裂(道孚-康定段)、东昆仑断裂(玛曲-南坪段)、青川断裂、岷江断裂南端以及彭县-灌县断裂、江油-广元断裂、江油-灌县断裂上库仑应力的积累,将提升这些断层上地震发生的概率.由于这些地区人口密集,应加强这些地区的地震监测和灾害预警.青川断裂上记录到的余震表明主震已经触发了该断层的地震活动,余震有向该区迁移的趋势,应密切关注地震向北迁移的态势.彭县-灌县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南段目前发生的余震很少,所积累的构造应力未充分释放,同震库仑应力的加载有可能在今后触发该区较强余震,应对该区实施重点监测.汶川地震有效降低了抚边河断裂、虎牙断裂、哈南-青山湾断裂、龙泉山断裂以及迭部-白龙江断裂上库仑应力的积累,这些区域的地震发生概率将因库仑应力减小而降低.汉中一带、西秦岭北缘断裂上库仑应力变化微小,汶川地震的静态触发效应不足波及此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龙门山断裂 库仑应力 地震触发
原文传递
洞庭湖湿地的面积变化与演替 被引量:79
18
作者 黄进良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97-304,共8页
洞庭湖湿地是一个与长江相连通的大型内陆淡水湿地, 它具有复杂多样的功能和多方面的价值。本文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多时相的遥感卫星影像进行处理,获取不同年份、不同季节的洞庭湖湿地类型面积, 结合多种文献资料,研究1... 洞庭湖湿地是一个与长江相连通的大型内陆淡水湿地, 它具有复杂多样的功能和多方面的价值。本文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多时相的遥感卫星影像进行处理,获取不同年份、不同季节的洞庭湖湿地类型面积, 结合多种文献资料,研究1949 年以后洞庭湖湿地面积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 以及近期湿地演替的规律。此外, 讨论了影响湿地的面积变化与演替的几个重要因素。使得人民能较全面的地了解洞庭湖湿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遥感 面积变化 演替 洞庭湖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武汉市为例 被引量:97
19
作者 吴后建 王学雷 +1 位作者 宁龙梅 芦云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5-190,共6页
分析了1996~2001年武汉市快速城市化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并计算由此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应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采用谢高地等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进行计算,结果发现:①在... 分析了1996~2001年武汉市快速城市化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并计算由此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应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采用谢高地等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进行计算,结果发现:①在研究期内,研究区耕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在减少,其中耕地减少最多,达12.32×10^3hm^2,林地、湿地和建设用地在增加,建设用地增加最多,为11.70×10^3hm^2;②ESV由1996年的457.74×10^7元减少到2001年的456.14×10^7元,5年减少1.61×10^7元;③生态系统单项服务功能价值中的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原材料和娱乐文化在增加,气候调节增幅最大,达8.51%,水源涵养、土壤形成和保护、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食物生产在减少,食物生产减幅最大,达7.42%;④敏感性分析表明,ESV对生态价值系数(Value Coefficient,VC)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价值系数 敏感性指数 武汉市
下载PDF
应用LandsatETM数据估算鄱阳湖湿生植被生物量 被引量:83
20
作者 李仁东 刘纪远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32-540,共9页
利用 2 0 0 0年的 Landsat ETM数据 ,首次采用全数字化遥感定量方法对鄱阳湖湿生植被的生物量及其分布进行调查研究。首先 ,用该时相卫星数据制作假彩色合成图象 ,以该图象为主要依据之一 ,设计了野外生物量采样路线与样点 ,并在地形图... 利用 2 0 0 0年的 Landsat ETM数据 ,首次采用全数字化遥感定量方法对鄱阳湖湿生植被的生物量及其分布进行调查研究。首先 ,用该时相卫星数据制作假彩色合成图象 ,以该图象为主要依据之一 ,设计了野外生物量采样路线与样点 ,并在地形图和 GPS的帮助下 ,实时地开展了湿生植被生物量的野外实地采样。然后 ,在室内将采样点坐标和 Landsat ETM图象坐标进行几何纠正和匹配 ,将坐标统一转换为等积圆锥投影。再逐个坐标点比较采样数据与 ETM4波段数据和 NDVI、DVI和第一主成分数据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 ,采样数据与 ETM4波段数据有最好的正相关 ,其相关系数达到 0 .86。采样数据与 DVI、NDVI数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83、 0 .80。采样数据与第一主成分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仅 0 .40。基于这一比较 ,建立了采样数据与 ETM 4波段数据的线性相关模型。据此 ,用 ETM 4波段计算出鄱阳湖 4月份湿生植被的总生物量为 3.8× 1 0 9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生物量 湿生植物 ETM数据 地形图 全数字化遥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