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0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Ⅰ):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 被引量:1181
1
作者 丁一汇 任国玉 +11 位作者 石广玉 宫鹏 郑循华 翟盘茂 张德二 赵宗慈 王绍武 王会军 罗勇 陈德亮 高学杰 戴晓苏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6年第1期3-8,F0004,共7页
中国的气候变化与全球变化有相当的一致性,但也存在明显差别。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100 a 来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明显增加,升温幅度比同期全球平均值略高。近100 a和近50 a的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1956年以来出现了微弱增加的趋势。近5... 中国的气候变化与全球变化有相当的一致性,但也存在明显差别。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100 a 来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明显增加,升温幅度比同期全球平均值略高。近100 a和近50 a的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1956年以来出现了微弱增加的趋势。近50 a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研究表明,中国的CO2年排放量呈不断增加趋势,温室气体正辐射强迫的总和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对21世纪气候变化趋势做出的预测表明:未来20-100 a,中国地表气温增加明显,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气候变化 极端事件 温室气体 气溶胶 辐射强迫 气候预估
下载PDF
气候突变的定义和检测方法 被引量:1479
2
作者 符淙斌 王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482-493,共12页
气候突变现象及其理论的研究是近代气候学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本文是气候突变研究评述的第一部分,着重讨论了突变,主要是气候突变的定义和气候突变信号的各种检测方法.把气候突变归纳为四类,即均值突变、变率突变、转折突变和翘翘板(sea... 气候突变现象及其理论的研究是近代气候学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本文是气候突变研究评述的第一部分,着重讨论了突变,主要是气候突变的定义和气候突变信号的各种检测方法.把气候突变归纳为四类,即均值突变、变率突变、转折突变和翘翘板(seasaw)突变.并通过Mann-Kendall法的检测,发现在本世纪20年代经历了一次全球范围的气候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变 气候 定义 检测法
下载PDF
湿位涡和倾斜涡度发展 被引量:638
3
作者 吴国雄 蔡雅萍 唐晓菁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87-405,共19页
从完整的原始方程出发,在导出精确形式的湿位涡方程的基础上,证得绝热无摩擦的饱和湿空气具有湿位涡守恒的特性。并由此去研究湿斜压过程中涡旋垂直涡度的发展。结果表明,在湿等熵坐标中,涡旋的发展与对流稳定度的减少,等熵面上的... 从完整的原始方程出发,在导出精确形式的湿位涡方程的基础上,证得绝热无摩擦的饱和湿空气具有湿位涡守恒的特性。并由此去研究湿斜压过程中涡旋垂直涡度的发展。结果表明,在湿等熵坐标中,涡旋的发展与对流稳定度的减少,等熵面上的辐合和潜热的释放有关。由于等熵位涡分析的应用受等熵面倾斜的限制,又进而发展了Z坐标及P坐标中的倾斜涡度发展理论。指出无论是湿对称不稳定或对流不稳定大气,还是湿对称稳定或对流稳定大气,除对流稳定度的影响外,风的垂直切变的增加或水平湿斜压的增加均能因湿等熵面的倾斜而引起垂直涡度的增长。湿等熵面的倾斜越大,这种由干湿斜压性加强所引起的涡旋发展更激烈。在梅雨锋附近及其南侧暖湿区的北端,湿等熵面十分陡立,是涡旋发展及暴雨发生的重要地区。对1991年6月12—15日江淮流域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分析表明,湿位涡分析,尤其是等压面上湿位涡量MPV1和MPV2的分析不仅在中高纬有效,在低纬度及低对流层也十分有效,是暴雨诊断和预报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位涡 倾斜涡度 大气 对流层
下载PDF
我国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华北干旱化趋势 被引量:536
4
作者 黄荣辉 徐予红 周连童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65-476,共12页
利用1951 ~1994 年全国336 个测站夏季(6~8 月) 降水和太平洋海表面温度资料来分析我国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华北地区干旱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夏季降水在1965 年前后发生了一次气候跃变,华北地区从19... 利用1951 ~1994 年全国336 个测站夏季(6~8 月) 降水和太平洋海表面温度资料来分析我国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华北地区干旱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夏季降水在1965 年前后发生了一次气候跃变,华北地区从1965 年后夏季降水明显减少,干旱化的趋势明显,这种趋势与西非萨赫尔地区干旱化的趋势相似; 分析结果还表明我国80 年代的气候与70年代的气候有较大差别,这种差别表现在长江、淮河流域从70 年代末起降水增多,涝灾明显增多,而华南和华北在80 年代降水明显比70 年代少, 干旱趋势加重。然而,从90 年代中期开始,华北地区北部的降水有增多的趋势。上述所发生的气候变化可能主要是由于60 年代中期和从80 年代到90 年代初赤道东、中太平洋海表温度明显增加,而在70 年代明显降低所造成。这种现象似如年代际的“ENSO 循环”现象,它对全球和我国气候变化有较大影响,特别对华北地区干旱化趋势有很大影响。然而从90 年代中期开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有下降的趋势,这有利于华北降水的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夏季 降水 年代际变化 干旱化趋势
下载PDF
关于我国华北沙尘天气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被引量:461
5
作者 叶笃正 丑纪范 +5 位作者 刘纪远 张增祥 王一谋 周自江 鞠洪波 黄签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13-521,共9页
20 0 0年春季 ,我国华北沙尘天气次数陡增 ,影响广泛 ,损失明显增加。利用长期气象观测数据 ,结合遥感和 GIS技术 ,对今年华北沙尘天气的成因进行分析 ,提出造成沙尘天气的原因在于 :1北方地区大风日数的增减是气候周期性变化的反映 ,... 20 0 0年春季 ,我国华北沙尘天气次数陡增 ,影响广泛 ,损失明显增加。利用长期气象观测数据 ,结合遥感和 GIS技术 ,对今年华北沙尘天气的成因进行分析 ,提出造成沙尘天气的原因在于 :1北方地区大风日数的增减是气候周期性变化的反映 ,今年强沙尘天气陡增是因为处于反厄尔尼诺事件的高峰期所致 ;2我国北方地表覆被状况局部改善、整体恶化也是今年强沙尘天气产生的另一重要原因。影响华北地区的沙尘天气主要发源于内蒙古中西部和河北西北部 ,发源地及沿途地表粉尘是沙尘的主体 ,城市扩展区域的地表裸土与建筑沙石则提供了就地扬沙的物质来源。对今后一个时期内沙尘天气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认为 :在全球增暖和我国北方地表植被状况没有根本好转的情况下 ,今后如再逢反厄尔尼诺事件等引起的强冬季风年 ,甚至可能出现更严重的沙尘天气。为此提出建议 :做好科学的还林还草工作 ,大范围地恢复自然植被 ,为京津地区建立减轻和防止沙尘灾害的有效生态屏障。同时治理城市周边地区 ,抑制就地起沙 ;西部开发应重视生态环境建设 ,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结合起来考虑 ;建立和完善沙尘天气的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 ,做好防灾减灾的科学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华北 遥感 GIS
下载PDF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热状态及其上空的对流活动对东亚夏季气候异常的影响 被引量:423
6
作者 黄荣辉 孙凤英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41-151,共11页
本文利用1978-1989年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表层与次表层海温、高云量与降水等观测资料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热状态及其上空的对流活动对东亚夏季气候异常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热带西太平洋暖他的热状态及其上空的对流活动对东亚夏... 本文利用1978-1989年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表层与次表层海温、高云量与降水等观测资料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热状态及其上空的对流活动对东亚夏季气候异常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热带西太平洋暖他的热状态及其上空的对流活动对东亚夏季气候异常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增暖时,从菲律宾周围经南海到中印半岛上空的对流活动将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北,我国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偏少;反之,则菲律宾周围的对流活动减弱,副热带高压偏南,江淮流域的降水偏多,黄河流域的降水偏少,易发生干旱。观测事实还表明,当热带西太平洋暖池上空的对流增强后,从东南亚、经东亚到北美西海岸上空大气环流的异常呈现出一个遥相关型-东亚太平洋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池 对流活动 遥相关 气候异常
下载PDF
2013年1月中国东部持续性强雾霾天气产生的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392
7
作者 张人禾 李强 张若楠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7-36,共10页
2013年1月,在中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发生范围广的雾霾天气.本文利用资料诊断,从大气环流背景场和雾霾天气演变过程两个方面,分析了气象条件在这次持续性强雾霾天气发生中的作用.结果表明,2013年1月东亚冬季风异常偏弱... 2013年1月,在中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发生范围广的雾霾天气.本文利用资料诊断,从大气环流背景场和雾霾天气演变过程两个方面,分析了气象条件在这次持续性强雾霾天气发生中的作用.结果表明,2013年1月东亚冬季风异常偏弱,在中国东部区域,对流层中低层的异常南风有利于水汽向中国东部地区输送,500 hPa的高压异常抑制了对流的发展,而表面风速的减弱不利于近地面附近的雾霾向区域外输送,水平风垂直梯度的减小减弱了天气尺度扰动的发展和大气的垂直混合,对流层低层异常逆温层的存在使得大气近地层变得更加稳定.这些气象背景场为雾霾天气的维持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气象条件.对雾霾天气演变过程的分析表明,雾霾天气区域内的表面风速及其上空对流层中低层的水平风垂直切变对雾霾天气过程具有动力影响,二者偏小(大)时雾霾天气偏强(弱);对流层中低层的层结不稳定性以及近地面层的逆温状况和温度露点差对雾霾天气的演变可以产生热力影响,层结不稳定性和逆温偏大(小)以及温度露点差偏小(大)时雾霾天气偏强(弱).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热力和动力因子对这次雾霾天气过程具有大致相同的作用,气象因子可以解释超过2/3的雾霾天气逐日变化的方差,方差贡献达到0.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天气 气象条件 中国东部区域 2013年1月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307
8
作者 韦志刚 黄荣辉 董文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7-170,共14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 72个地面气象站 1 962~ 1 999年的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分析 ,以唐古拉山脉为界将高原分为青海区和西藏区 ,分别考察了两区冬春 (上年 1 0月~当年 5月)和汛期 (当年 6月~ 9月 )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趋势、突变及其周期振荡 ,... 通过对青藏高原 72个地面气象站 1 962~ 1 999年的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分析 ,以唐古拉山脉为界将高原分为青海区和西藏区 ,分别考察了两区冬春 (上年 1 0月~当年 5月)和汛期 (当年 6月~ 9月 )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趋势、突变及其周期振荡 ,得出的主要结论为 :近 38年 (1 962~ 1 999)来 ,青藏高原呈升温趋势 ,冬春大多数台站的升温率为0 0 2~ 0 0 3℃a- 1 ,汛期大多数台站的升温率为 0 0 1~ 0 0 2℃a- 1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高原冬春气温的升温更为强烈 ,汛期青海区的升温变得强烈 ,但西藏区反呈微弱降温趋势 ,降温主要发生在西藏的江河谷地 ;全球性的 1 980年左右的暖突变在青藏高原是明显存在的 ;近 38年来 ,青海区冬春降水和西藏区汛期降水存在相同的相位变化 ,即 2 0世纪60年代基本偏多 ,2 0世纪 70年代和 2 0世纪 80年代初偏少 ,2 0世纪 80年代中到 2 0世纪90年代偏多 ;青海区汛期降水与西藏区汛期降水的变化存在反向的关系 ,但它的转折点要滞后 4~ 5年 ,青海区汛期降水 2 0世纪 60年代偏少 ,2 0世纪 70年代和 2 0世纪 80年代偏多 ,2 0世纪 90年代偏少 ;西藏区冬春降水呈现自己独特的变化 ,2 0世纪 60年代到 2 0世纪 70年代初偏少 ,2 0世纪 70年代中末期到 2 0世纪 90年代偏多 ;高原气温主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温 降水 年代际变化 年际变化 周期振荡
下载PDF
近百年中国地表气温变化趋势的再分析 被引量:293
9
作者 唐国利 任国玉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91-798,共8页
重新考虑了1950年前后器测资料的非均一性问题,统一采用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计算月平均温度,利用国际上通行的区域平均温度序列计算方法,建立了中国近100年的地表气温序列,并对气温变化趋势进行了再分析.结果表明,自1905年以来中国地表... 重新考虑了1950年前后器测资料的非均一性问题,统一采用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计算月平均温度,利用国际上通行的区域平均温度序列计算方法,建立了中国近100年的地表气温序列,并对气温变化趋势进行了再分析.结果表明,自1905年以来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明显增暖,升高幅度约为0.79℃,增温速率约为0.08℃/10 a,比同期全球或北半球平均略高.但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的增温似乎不比30~40年代明显,而20世纪50~60年代地表气温的变冷却比全球或北半球显著得多.和全球平均温度变化一样,近100年来中国的增温也主要发生在冬季和春季,而夏季却有微弱变凉趋势.新的全国平均气温序列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比较给出了更高的增温趋势估计值,这主要与采用新的月平均气温统计方法改善了原序列的均一性有关.另一方面,由于早期资料覆盖面积比例低和后期城市化影响等问题,这里给出的增温趋势估计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变化 气候变暖 气温序列
下载PDF
夏季东亚季风区水汽输送特征及其与南亚季风区水汽输送的差别 被引量:270
10
作者 黄荣辉 张振洲 +1 位作者 黄刚 任保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60-469,共10页
利用ECMWF所分析的1980~1989年每日各层的水汽和风场资料分析了东亚季风区夏季风的水汽输送特征,并与印度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了东亚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特征明显不同于印度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东... 利用ECMWF所分析的1980~1989年每日各层的水汽和风场资料分析了东亚季风区夏季风的水汽输送特征,并与印度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了东亚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特征明显不同于印度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东亚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经向输送要大于纬向输送,而印度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则以纬向输送为主。分析结果还表明东亚季风区由于夏季水汽分布是南边大、北边小,偏南季风气流所引起的水汽平流是湿平流。因此,水汽的辐合主要由季风气流所引起的水汽平流所造成,而印度季风区季风气流所引起的水汽平流是干平流,它利于水汽输送的辐散,水汽的辐合主要是由于风场的辐合所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区 水汽输送通量 比湿 夏季 南亚季风区
下载PDF
近几十年中国极端气候变化格局 被引量:271
11
作者 严中伟 杨赤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3期267-272,共6页
以1951~ 1997年间 61站的逐日气象观测为基础,揭示了中国区域气候要素极值的变化格局。北方极端最低温普遍上升5~10℃,是冬季寒潮减弱的数值化标志;极端最高温在很多地区都有所降低,但在高原却普遍上升,原因待考;... 以1951~ 1997年间 61站的逐日气象观测为基础,揭示了中国区域气候要素极值的变化格局。北方极端最低温普遍上升5~10℃,是冬季寒潮减弱的数值化标志;极端最高温在很多地区都有所降低,但在高原却普遍上升,原因待考;引人注目的北方干旱化问题主要反映在微量降水事件的显著减少,而在降水量上并无显著反映;极端风速普遍减弱1~3m/s,反映了剧烈天气活动(如寒潮、台风)强度的减弱。在很多情形下,极端气候变化可达平均气候变化的5~10倍,而另一些情形下,极端气候完全逆平均气候而变化,说明了极端气候独特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极端气候 气候极值 极端降水事件 极端温度 极端风速 平均气候
全文增补中
1951~2004年中国北方干旱化的基本事实 被引量:261
12
作者 马柱国 符淙斌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0期2429-2439,共11页
利用月降水及月平均气温资料,计算了中国区域地表湿润指数、Palmer干旱指数和反演的土壤湿度,通过对上述3个指标及降水变化特征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中国北方近54年干湿变化的时空结构,特别是对北方干旱化事实的分析.结果指出:(1)20世纪80... 利用月降水及月平均气温资料,计算了中国区域地表湿润指数、Palmer干旱指数和反演的土壤湿度,通过对上述3个指标及降水变化特征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中国北方近54年干湿变化的时空结构,特别是对北方干旱化事实的分析.结果指出:(1)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北东部和华北以干旱化趋势为主要特征,这种干旱化的趋势在近15年不断加剧,降水减少和气温升高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2)在54年间,西北东部和华北在年代际尺度上仅发生一次干湿转换,转折点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末期,这与1977/1978全球气候背景的转折性变化有关.而东北地区却有3个转折点,最近的一个产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另两个分别发生在1965和1983年;(3)与北方其他地区的变化趋势相反,西北西部当前正处在一个相对湿的时段,但温度的升高削弱了这种变湿趋势;(4)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北东部、华北和东北地区的极端干旱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加,这与这些地区降水减少和气温升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干旱化 干旱指标 气候背景
原文传递
温度对农田N_2O产生与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08
13
作者 郑循华 王明星 +3 位作者 王跃思 沈壬兴 张文 龚晏邦 《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1-5,共5页
以华东太湖地区的水稻-冬麦轮作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箱法-气相色谱法的自动连续观测系统,对整个轮作周期的N2O排放和温度进行了同步自动连续观测,同时,在实验室开展了一系列的模拟实验,以研究N2O产生与排放过程的温度... 以华东太湖地区的水稻-冬麦轮作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箱法-气相色谱法的自动连续观测系统,对整个轮作周期的N2O排放和温度进行了同步自动连续观测,同时,在实验室开展了一系列的模拟实验,以研究N2O产生与排放过程的温度效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湿度适宜的一定温度范围内,N2O排放通量对温度的依赖性可用指数函数F=Aeat来描述;轮作周期内显著N2O排放发生的频率随温度的变化呈正态分布,67%的排放量都集中在15—25℃温度范围内;在旱地阶段,温度是影响N2O排放季节变化的关键因子,而在水田阶段则不然;水田和旱地N2O排放具有相同的规律性日变化形式,但后者达到极大值的时间要比前者延迟约3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O 温度 排放通量
下载PDF
中国极端气候变化观测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263
14
作者 任国玉 封国林 严中伟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7-353,共17页
评述、总结了近年有关中国极端气候变化的观测研究成果,讨论了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和今后应重点加强的工作方向。已有研究表明,1951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发生了一定变化,但不同类型和不同区域极端气候变化存在明显... 评述、总结了近年有关中国极端气候变化的观测研究成果,讨论了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和今后应重点加强的工作方向。已有研究表明,1951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发生了一定变化,但不同类型和不同区域极端气候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从全国范围看,与异常偏冷相关的极端事件如寒潮、冷夜和冷昼天数、霜冻日数等,显著减少减弱,偏冷的气候极值减轻;与异常偏暖相关的暖夜、暖昼日数明显增多,暖夜日数增多尤其明显,但高温事件频数和偏热的气候极值未见显著长期趋势;全国平均暴雨和极端强降水事件频率和强度有所增长,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有较明显增长,而华北、东北中南部和西南部分地区减少减弱;多数地区小雨频数明显下降,偏轻和偏强降水的强度似有增加;全国遭受气象干旱的范围呈较明显增加趋势,其中华北和东北地区增加更为显著;登陆和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台风频数有所下降,其造成的降水总量有较明显减少;北方地区的沙尘暴事件从总体上看有显著减少减弱趋势;我国东部部分地区夏季雷暴发生频率也存在较明显下降趋势。现有工作表明,在涉及极端气候变化研究的资料处理和分析方法方面还有改进余地。观测资料的非均一性,以及观测环境改变和城市化对地面气候要素变化趋势的影响偏差,需要进行深入评价和客观订正。此外,目前对于区域极端气候变化的综合分析还较薄弱,在极端气候变化机理的研究方面有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气候极值 逐日气象资料 非均一性 城市化偏差 气候变化 中国
下载PDF
我国旱涝气候灾害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气候系统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252
15
作者 黄荣辉 蔡榕硕 +1 位作者 陈际龙 周连童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30-743,共14页
通过观测资料分析我国旱涝灾害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表明从1976年之后迄今我国华北地区发生持续干旱,严重影响了此地区的水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且长江、淮河流域夏季季风降水明显增加,洪涝灾害频繁发生。作者还从东亚气候系统的年代... 通过观测资料分析我国旱涝灾害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表明从1976年之后迄今我国华北地区发生持续干旱,严重影响了此地区的水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且长江、淮河流域夏季季风降水明显增加,洪涝灾害频繁发生。作者还从东亚气候系统的年代际变化系统地分析了发生在我国旱涝气候灾害年代际变化的机理。分析结果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迄今,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并出现“类似于厄尔尼诺(El Ni^no)型”分布的年代际海温距平。这不仅引起了东亚和西太平洋上空EAP型遥相关环流异常分布的年代际变化,使得从1976年之后迄今东亚夏季风变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偏西,而且引起了热带Walker环流的变化;并且,由于热带Walker环流的年代际变化,引起了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北非上空下沉气流的加强,从而使得萨赫勒及以东地区上空反气旋环流异常增强,并由于遥相关波列的传播,从而导致我国华南上空反气旋环流距平的增强;此外,中高纬度欧亚型遥相关环流异常分布也发生了年代际变化,使得1976年之后我国华北地区上空出现反气旋环流异常。这些使得到达华北的偏南季风气流减弱和长江、淮河流域水汽输送的辐合,从而导致了我国旱涝的年代际变化。分析结果还表明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迄今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天数增多,深度加深,以及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地气温差增大,这些有利于长江和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增多,而不利于华北地区夏季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气候灾害 年代际变化 东亚气候系统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指数的年际变化与东亚大气环流 被引量:246
16
作者 张庆云 陶诗言 陈烈庭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59-568,共10页
文中从夏季东亚热带、副热带环流系统特点出发 ,定义了能较好表征东亚夏季风环流年际变化的特征指数 ,并分析了东亚夏季风指数的年际变化与东亚大气环流及夏季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文中定义的东亚夏季风指数既反映了夏季东亚大气环流风... 文中从夏季东亚热带、副热带环流系统特点出发 ,定义了能较好表征东亚夏季风环流年际变化的特征指数 ,并分析了东亚夏季风指数的年际变化与东亚大气环流及夏季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文中定义的东亚夏季风指数既反映了夏季东亚大气环流风场的变化特征 ,也较好地反映了夏季中国东部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此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指数 年际变化 大气环流 汛期降水
下载PDF
亚洲中高纬度环流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223
17
作者 张庆云 陶诗言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99-211,共13页
夏季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环流的主要差异之一在于:东亚夏季风环流受中高纬度环流影响很大。文中探讨了中高纬度环流对东亚夏季风环流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降水环流型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强弱受... 夏季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环流的主要差异之一在于:东亚夏季风环流受中高纬度环流影响很大。文中探讨了中高纬度环流对东亚夏季风环流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降水环流型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强弱受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形势的影响,特别是东亚夏季梅雨期异常的降水与中高纬度阻塞型的建立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当鄂霍次克海高压建立并稳定时,亚洲中高纬度及东亚东部地区的距平场易分别形成+-+的距平波列,东亚地区距平波列的这种分布形势及其相互作用常常造成东亚夏季特别是梅雨期降水偏多;反之,当鄂霍次克海为低值区时,亚洲中高纬度和东亚东部地区的距平场易形成-+-的距平波列,东亚距平波列的这种分布形势不利于东亚夏季梅雨期的降水。因此,在考虑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形势及其对同期降水的影响时,中高纬度的环流形势及其与低纬环流的相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环流影响 亚洲 中高纬度环流
下载PDF
青藏高原—季风水汽输送“大三角扇型”影响域特征与中国区域旱涝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243
18
作者 徐祥德 陶诗言 +3 位作者 王继志 陈联寿 周丽 王秀荣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7-266,T001,共11页
文中分析了南亚季风水汽输送关键区“大三角扇型”区域特征 ,即该区域以高原地区为顶端 ,南海季风与印度季风涉及的低纬活动源区为“底边”构成了类似“大三角扇型”的南亚季风水循环相关影响域 ,此“大三角扇型”水汽输送特征分布描述... 文中分析了南亚季风水汽输送关键区“大三角扇型”区域特征 ,即该区域以高原地区为顶端 ,南海季风与印度季风涉及的低纬活动源区为“底边”构成了类似“大三角扇型”的南亚季风水循环相关影响域 ,此“大三角扇型”水汽输送特征分布描述了副热带高压环流以及中纬度扰动等亚洲季风系统成员的总体动力影响效应 ;反映了该区域南半球跨赤道气流 ,赤道西太平洋季风槽及季风活动等水份循环特征。表现了东亚海陆热力强迫、青藏高原非绝热效应、海洋“暖池”及异常孟加拉湾对流活动等诸因素的综合影响。研究表明 ,大三角区域热源强信号源 (高原地 气与孟加拉湾、菲律宾、南海等海 气过程 )区域的水份循环时空演变、遥相关特征及其对亚洲季风爆发的综合影响等均是认识中国及东亚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青藏高原 季风 水汽输送 旱涝异常 地形 对流活动
下载PDF
亚洲冬夏季风对ENSO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221
19
作者 陶诗言 张庆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99-407,共9页
根据NCEP/NCAR1980~1995年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80年以来5个ElNino和LaNina年冬、春和夏季200、500和850hPa合成高度场、风场、流函数场及温度场。发现在冬季ElNino(LaNi... 根据NCEP/NCAR1980~1995年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80年以来5个ElNino和LaNina年冬、春和夏季200、500和850hPa合成高度场、风场、流函数场及温度场。发现在冬季ElNino(LaNina)年亚洲上空的环流型不利(有利)于寒潮向南爆发,导致亚洲冬季风和大洋洲夏季风弱(强)。在ElNino(LaNina)年冬季华南和青藏高原降水或降雪量为正(负)距平,这使得在晚春和初夏南亚的加热慢(快),导致夏季海陆的热力对比小(大),因而出现弱(强)夏季风。我们还发现强ElNino年冬季,在印度洋-亚洲上空出现类似于东太平洋-北美上空的PNA遥相关,我们称之为印度洋-亚洲遥相关型(IA),引起亚洲冬夏季风年际变化的物理过程都是由IA遥相关型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季风 印度洋-亚洲 遥相关型 厄尔尼诺
下载PDF
北京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热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24
20
作者 季崇萍 刘伟东 轩春怡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9-77,共9页
利用1971—2000年北京20个气象观测站逐日4个时次(02:00、08:00、14:00、20:00)的温度资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区和郊区多个站点的平均值对北京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热岛强度的日变化和长期变化进行了研究.分... 利用1971—2000年北京20个气象观测站逐日4个时次(02:00、08:00、14:00、20:00)的温度资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区和郊区多个站点的平均值对北京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热岛强度的日变化和长期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指出:(1)北京城市热岛强度和总人口对数呈线性相关关系,其长期变化相关系数为0.76;(2)北京城市建成区的范围与城市热岛影响范围呈同步变化趋势;(3)不同时次城市热岛强度的长期变化指出,北京城市热岛强度以平均每10年0.22℃的速率加剧,其中1999年北京热岛强度达1.13℃(夜间,02:00);(4)夜间热岛强度明显大于日间.就10年平均而言,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夜戒热岛强度均超过0.5℃;(5)一天4个时次热岛强度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冬季强、夏季弱.并且,夜间02:00时热岛最强,中午14:00时热岛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城市化进程 城市热岛 长期变化 日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