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7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 被引量:666
1
作者 蒋志刚 江建平 +35 位作者 王跃招 张鹗 张雁云 李立立 谢锋 蔡波 曹亮 郑光美 董路 张正旺 丁平 罗振华 丁长青 马志军 汤宋华 曹文宣 李春旺 胡慧建 马勇 吴毅 王应祥 周开亚 刘少英 陈跃英 李家堂 冯祚建 王燕 王斌 李成 宋雪琳 蔡蕾 臧春鑫 曾岩 孟智斌 方红霞 平晓鸽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00-551,共52页
为全面评估中国野生脊椎动物濒危状况,环境保护部联合中国科学院于2013年启动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编制工作。通过这项工作,我们编制了《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
关键词 野生脊椎动物 中国科学院 红色名录 编制工作 生物多样性 濒危状况 环境保护
原文传递
随机森林模型在分类与回归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366
2
作者 李欣海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90-1197,共8页
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模型是由Breiman和Cutler在2001年提出的一种基于分类树的算法。它通过对大量分类树的汇总提高了模型的预测精度,是取代神经网络等传统机器学习方法的新的模型。随机森林的运算速度很快,在处理大数据时表现优异... 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模型是由Breiman和Cutler在2001年提出的一种基于分类树的算法。它通过对大量分类树的汇总提高了模型的预测精度,是取代神经网络等传统机器学习方法的新的模型。随机森林的运算速度很快,在处理大数据时表现优异。随机森林不需要顾虑一般回归分析面临的多元共线性的问题,不用做变量选择。现有的随机森林软件包给出了所有变量的重要性。另外,随机森林便于计算变量的非线性作用,而且可以体现变量间的交互作用(interaction)。它对离群值也不敏感。本文通过3个案例,分别介绍了随机森林在昆虫种类的判别分析、有无数据的分析(取代逻辑斯蒂回归)和回归分析上的应用。案例的数据格式和R语言代码可为研究随机森林在分类与回归分析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森林 分类树 判别分析 回归 机器学习
原文传递
鸟兽物种多样性测度的G-F指数方法 被引量:307
3
作者 蒋志刚 纪力强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20-225,共6页
评价物种多样性是目前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提出一种基于信息测度的GF指数公式,利用生物普查得到的鸟类和兽类名录计算一个地区的物种多样性。首先计算属间的多样性(G指数)和科间的多样性(F指数),然后,再... 评价物种多样性是目前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提出一种基于信息测度的GF指数公式,利用生物普查得到的鸟类和兽类名录计算一个地区的物种多样性。首先计算属间的多样性(G指数)和科间的多样性(F指数),然后,再利用G指数和F指数的比值进行标准化,得出GF指数。在这一指数体系中,F指数包括科中和科间的多样性。如果GF指数趋近1,则代表科间多样性的F指数下降,或者代表属多样性的G指数上升;否则GF指数趋近零或为负数。信息测度通常也用于生物群落的生态多样性。然而,GF指数与生态多样性不同。GF指数测定的一个地区一个生物类群中科属间的物种多样性,而生态多样性指数研究生物群落中物种组成及种间个体的多寡。利用GF指数研究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如下优点:(1)GF指数提供了一种简捷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估方法,因为在许多地点已经进行过生物普查,编写了动物、植物名录;(2)GF指数是一种标准化指数,可以进行不同地区间生物多样性比较。在动物界,特别是无脊椎动物中,尚未鉴定的物种占多数,而鸟类和兽类中尚未鉴定的物种很少。我们应用鸟类和兽类名录计算了GF指数,选择了梵净山、大瑶山、伏牛山、凉水、北京—天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物种 生态多样性指数 物种名录
下载PDF
红外相机技术在我国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中的应用与前景 被引量:328
4
作者 李晟 王大军 +4 位作者 肖治术 李欣海 王天明 冯利民 王云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85-695,共11页
20年来,红外相机技术在国内外野生动物研究、监测与保护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红外相机技术,我国在野生动物生态学研究、动物行为学研究、稀有物种的探测与记录、动物本底资源调查、生物多样性监测及保护地管理与保护评价等领域取得了... 20年来,红外相机技术在国内外野生动物研究、监测与保护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红外相机技术,我国在野生动物生态学研究、动物行为学研究、稀有物种的探测与记录、动物本底资源调查、生物多样性监测及保护地管理与保护评价等领域取得了众多成果。目前,数学模型、统计分析方法和新的概念正在促进红外相机技术在野生动物监测研究与保护管理中的发展和推广应用。同时,随着红外相机技术的成熟、成本降低和应用普及,这一技术也将会被更多的野生动物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和自然保护区管理者所采用,并成为全国各级保护地和区域生物多样性监测研究的关键技术和方法。今后,建立并完善系统化的监测网络和数据共享平台、开发新一代的数据分析方法与模型,将是此项技术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 野生动物保护 监测指标 种群参数 生态学模型
原文传递
论昆虫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和进化的关系 被引量:238
5
作者 钦俊德 王琛柱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60-365,共6页
昆虫与植物是陆地生物群落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者间的相互作用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昆虫选择植物作为食物和生长场所、昆虫为植物传授花粉两方面。该文集中讨论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有哪些因素与进化有密切的关系。植食性昆... 昆虫与植物是陆地生物群落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者间的相互作用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昆虫选择植物作为食物和生长场所、昆虫为植物传授花粉两方面。该文集中讨论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有哪些因素与进化有密切的关系。植食性昆虫根据其寄主植物范围 ,通常分为专食性 (寄主范围窄 )和广食性 (寄主范围广 )。从生态关系来看 ,广食性的取食行为比专食性的更为有利 ,但实际情况却与此相反 ,统观植食性昆虫的取食行为 ,有向专食性演化更为普遍的倾向。专食性发展有利于提高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效率 ,还可缓和天敌作用所造成的压力。根据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特点 ,目前已提出很多昆虫与植物的进化理论 ,包括成对的协同进化、弥散的协同进化、群落的协同进化以及顺序进化。在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中 ,以植物对昆虫的影响较昆虫对植物的影响更为重要 ,称为顺序进化是适宜的 ;昆虫为被子植物传授花粉造成互惠共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 植物 寄生植物选择 传粉 协同进化
下载PDF
我国昆虫信息素研究与应用的进展 被引量:227
6
作者 孟宪佐 《昆虫知识》 CSCD 2000年第2期75-84,共10页
关键词 昆虫信息素 害虫防治 生物学研究 化学研究
下载PDF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在植食性昆虫、寄生植物和昆虫天敌关系中的作用机理 被引量:188
7
作者 杜永均 严福顺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233-250,共18页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在植食性昆虫、寄生植物和昆虫天敌关系中的作用机理杜永均,严福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是一些分子量在100—200的有机化学物质,包括烃类、醇类、醛类、酮类、有机...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在植食性昆虫、寄生植物和昆虫天敌关系中的作用机理杜永均,严福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是一些分子量在100—200的有机化学物质,包括烃类、醇类、醛类、酮类、有机酸、内酯、含氮化合物以及有机硫等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 寄主植物 天敌 次生物质
下载PDF
论害虫种群的生态控制 被引量:167
8
作者 丁岩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99-106,共8页
本文根据保护生物圈与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害虫种群的“生态控制’对策,以代替现在国内外采用的“综合防治”。文中根据生态学与经济学理论,不仅提出了“生态控制”应遵循的经济学与生态学的管理原则,并且提出了“生态控制”的指导... 本文根据保护生物圈与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害虫种群的“生态控制’对策,以代替现在国内外采用的“综合防治”。文中根据生态学与经济学理论,不仅提出了“生态控制”应遵循的经济学与生态学的管理原则,并且提出了“生态控制”的指导思想与方法论,以及它的目标函数、约束条件与主要对策。进而根据国内外本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分析与生产实际需要,论述了本种对策在生产中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害虫 种群 生态控制
下载PDF
受损水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 被引量:139
9
作者 许木启 黄玉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547-558,共12页
生态系统受到人为因素干扰和损害的后果已成为目前全球面临的日益突出的重大问题和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因而受损害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生态学理论在恢复与重建工作中应该而且可以发挥重要... 生态系统受到人为因素干扰和损害的后果已成为目前全球面临的日益突出的重大问题和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因而受损害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生态学理论在恢复与重建工作中应该而且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将得到检验和进一步发展。介绍恢复生态学的定义,阐述恢复生态学研究的层次、对象与目标,强调了开展恢复生态学的研究能够加强和促进相关新兴学科、边缘和交叉学科的联系、渗透和发展。对国内外在受损害水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和展望。同时重点分析和讨论了我国内陆水体环境质量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内陆水体的环境特点,提出了开展受损害水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研究内容与方法、技术策略与途径等措施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生态系统 损害 生态恢复
下载PDF
动物的生境选择 被引量:178
10
作者 颜忠诚 陈永林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43-49,共7页
动物的生境选择颜忠诚陈永林(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HabitatSelectioninAnimals.YanZhongcheng,ChenYonglin(InstituteofZoology,Aca... 动物的生境选择颜忠诚陈永林(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HabitatSelectioninAnimals.YanZhongcheng,ChenYonglin(InstituteofZoology,AcademiaSinica,Beij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 生境结构 生境选择
下载PDF
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第2版) 被引量:206
11
作者 蒋志刚 刘少英 +2 位作者 吴毅 蒋学龙 周开亚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86-895,共10页
鉴于哺乳动物分类系统的修订、中国哺乳动物的新发现以及保育实践的需要,有必要更新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编目。在收集整理2015年3月以来发表的中国哺乳动物新种和新分布记录种的基础上,我们采用新的分类系统,综合作者的最新研究,补充了... 鉴于哺乳动物分类系统的修订、中国哺乳动物的新发现以及保育实践的需要,有必要更新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编目。在收集整理2015年3月以来发表的中国哺乳动物新种和新分布记录种的基础上,我们采用新的分类系统,综合作者的最新研究,补充了以前知之甚少的藏南地区哺乳动物信息,更新了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编目。主要修改有:(1)将鲸偶蹄类(Cetartiodactyla)列为总目,将鲸类与偶蹄类恢复为鲸目(Cetacea)和偶蹄目(Artiodactyla);(2)劳亚食虫目增加了新种霍氏缺齿鼩(Chodsigoa hoffmanni)、林猬一新种(Mesechinus sp.)及由亚种提升为种的烟黑缺齿鼩(Chodsigoa furva);(3)翼手目增补了梵净山管鼻蝠(Murina fanjingshanensis)、渡濑氏鼠耳蝠(Myotis rufoniger)和葛氏菊头蝠(Rhinolophus subbadius),删除了毛须鼠耳蝠(Myotis hirsutus)和琉球长翼蝠(Miniopterus fuscus);(4)灵长目增补了高黎贡白眉长臂猿(Hoolock tianxing)、戴帽叶猴(Trachypithecus pileatus)、懒猴(Nycticebus coucang)和西白眉长臂猿(Hoolock hoolock);(5)食肉目增补了分布在中国藏南的懒熊(Melursus ursinus)、亚洲胡狼(Canis aureus)、孟加拉狐(Vulpes bengakensis)、灰獴(Herpestes edwardsii)和渔猫(Felis viverrinus);(6)依据Wilson和MittermeierHandbook of the Mammals of the World,Vol.2,Ungulates(2012)的偶蹄类分类系统,重新厘定了中国偶蹄目动物分类。偶蹄目增加了阿尔泰盘羊(Ovis ammon)、哈萨克盘羊(O.collium)、高黎贡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和印度麂(Muntiacus muntjak)。将中国境内的梅花鹿合并为Cervus nippon、驼鹿合并为Alces alces。删去了阿拉善马鹿(Cervus alashanicus)、四川马鹿(C.macneilli)和矮岩羊(Psuodois sharferi)。将分布在西双版纳的小鼷鹿定为鼷鹿未定种(Tragulus sp.);(7)鲸目增加了恒河豚(Platanista gangetica),删除了长喙真海豚(Delphinus capensis),将短喙真海豚(D.delphis)的中文名修改为真海豚;(8)啮齿目增加了小板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类 长臂猿属 乌叶猴属 松田鼠属 缺齿鼩属 猪尾鼠属 鼠兔属
原文传递
生物分类学的新动向——DNA条形编码 被引量:184
12
作者 肖金花 肖晖 黄大卫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52-855,共4页
过去的一年中 ,DNA条形编码 (DNABarcoding)成为生物分类学中引人注目的新方向。DNA条形编码 ,根据对一个统一的目标基因DNA序列的分析 ,达到物种鉴定的目的 ,它操作的简便性和高效性将以我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加快物种鉴定和进化历史研究... 过去的一年中 ,DNA条形编码 (DNABarcoding)成为生物分类学中引人注目的新方向。DNA条形编码 ,根据对一个统一的目标基因DNA序列的分析 ,达到物种鉴定的目的 ,它操作的简便性和高效性将以我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加快物种鉴定和进化历史研究的步伐 ,但国际上对此的争论也不少。本文综述了DNA条形编码的原理、操作过程及最新进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分类 DNA序列 进化历史 动物学 物种鉴定 操作过程 目标基因 编码 新动向 综述
下载PDF
外来种入侵的过程、机理和预测 被引量:150
13
作者 高增祥 季荣 +2 位作者 徐汝梅 谢宝瑜 李典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59-570,共12页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 (通常也是遥远的 )地区 ,在新的区域里 ,其后代可以繁殖、扩散并持续维持下去。生物入侵成功的原因 ,既与入侵者本身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有关 ,也与群落的脆弱性有关。入侵者可能...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 (通常也是遥远的 )地区 ,在新的区域里 ,其后代可以繁殖、扩散并持续维持下去。生物入侵成功的原因 ,既与入侵者本身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有关 ,也与群落的脆弱性有关。入侵者可能较本地种的竞争能力强 ,更适应当地的环境。有的入侵者还可以改变环境 ,使之对己有利 ,而不利于本地种。缺乏天敌制约、群落的稳定性低和异常的环境扰动往往导致生物入侵。生物入侵的预测包括哪一种外来种会变成入侵种 ?哪些生态系统或区域会被入侵 ?影响程度如何 ?入侵种的扩散态势如何等内容。对有关的理论和模型作了评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种 入侵种 生物入侵 竞争 环境扰动 群落 生态位 预测 模型
下载PDF
生长的冗余—作物对于虫害超越补偿作用的一种解释 被引量:158
14
作者 盛承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1期26-30,共5页
本文阐述了作物在株高、叶面积、分枝或分蘖数、繁殖器官数量、生育期长度及生物产量对经济产量的比例等方面常存在大量冗余。这种冗余随着辅助能量输入的增加而增大。生长冗余本是生物适应波动环境的一种生态对策,以便增大稳定性,减小... 本文阐述了作物在株高、叶面积、分枝或分蘖数、繁殖器官数量、生育期长度及生物产量对经济产量的比例等方面常存在大量冗余。这种冗余随着辅助能量输入的增加而增大。生长冗余本是生物适应波动环境的一种生态对策,以便增大稳定性,减小绝种的风险。但当环境条件改善或经人类支持与保护后,作物的这种固有的冗余特性变成了一种浪费和负担,对高产不利。通过栽培或育种手段减少冗余便可高产。在一些情形下,昆虫取食能减少作物的冗余。这便是作物对虫害的超越补偿的基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冗余 超越补偿 生态对策 害虫
下载PDF
鸟类栖息地选择研究进展 被引量:130
15
作者 杨维康 钟文勤 高行宜 《干旱区研究》 CSCD 2000年第3期71-78,共8页
野生动物栖息地选择的研究是动物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而又重要的领域 ,鸟类对栖息地的选择以植被类型为基础。在不同空间尺度上 ,影响鸟类栖息地选择的环境因素亦不相同 ;在不同的季节和生活史阶段 ,鸟类对栖息地类型的选择取决于季节性变... 野生动物栖息地选择的研究是动物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而又重要的领域 ,鸟类对栖息地的选择以植被类型为基础。在不同空间尺度上 ,影响鸟类栖息地选择的环境因素亦不相同 ;在不同的季节和生活史阶段 ,鸟类对栖息地类型的选择取决于季节性变化的植被因素和鸟类在不同生活史阶段对栖息地的不同需求 ;而鸟类的繁殖栖息地选择取决于小尺度上的植被结构。目前 ,人造巢实验被广泛运用于鸟类巢址栖息地选择分析和巢卵捕食率研究 ,但这一实验方法尚需改进。文章亦探讨了栖息地破碎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及有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栖息地选择 人造巢 栖息地破碎化
原文传递
建设国家生态安全预警系统与维护体系──面对严重的生态危机的对策 被引量:95
16
作者 郭中伟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54-56,共3页
关键词 生态安全 国家生态安全预警系统 生态安全维护体系 生态系统
下载PDF
红外相机技术在我国野生动物监测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71
17
作者 肖治术 李欣海 姜广顺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83-684,共2页
长期以来,野生动物(特别是兽类)监测面临着极大困难,具体表现在:(1)许多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日渐减少,甚至濒临灭绝;(2)未经许可,许多珍稀种类禁止采集实体样本;(3)许多动物昼伏夜出,活动隐秘,很难观察到实体,甚至很难发现痕迹;(... 长期以来,野生动物(特别是兽类)监测面临着极大困难,具体表现在:(1)许多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日渐减少,甚至濒临灭绝;(2)未经许可,许多珍稀种类禁止采集实体样本;(3)许多动物昼伏夜出,活动隐秘,很难观察到实体,甚至很难发现痕迹;(4)许多动物仅分布在人稀罕至的森林或其他生境中,监测难度大、成本高;(5)野生动物行为习性和生存空间多种多样,难以形成统一的监测方法和技术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监测 技术标准 野生动物 红外相机 分子生物学技术 应用 数码影像技术 种群数量
原文传递
生境破碎化对动物种群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135
18
作者 武正军 李义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2424-2435,共12页
生境破碎是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通常以岛屿生物地理学、异质种群生物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来解释不同空间尺度中生境破碎化的生态学效应。生境破碎化引起面积效应、隔离效应和边缘效应。这些效应通过影响动物种群的绝灭阈值... 生境破碎是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通常以岛屿生物地理学、异质种群生物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来解释不同空间尺度中生境破碎化的生态学效应。生境破碎化引起面积效应、隔离效应和边缘效应。这些效应通过影响动物种群的绝灭阈值、分布和多度、种间关系以及生态系统过程 ,最终影响动物种群的存活。野外研究表明 ,破碎化对动物的影响 ,因物种、生境类型和地理区域不同而有所变化 ,因此 ,预测物种在破碎生境中的存活比较困难。研究热点集中于 :确定生境面积损失和生境斑块的空间格局对破碎景观中物种绝灭的相对影响 ,破碎景观中物种的适宜生境比例和绝灭阈值 ,异质种群动态以及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随着 3S技术的发展 ,生境破碎化模型趋于复杂 ,而发展有效的模型和验证模型将成为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破碎 生境丧失 生物多样性 绝灭阈值 存活
下载PDF
威胁棉花生产的外来入侵新害虫——扶桑绵粉蚧 被引量:158
19
作者 武三安 张润志 《昆虫知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9-162,F0004,共5页
2008年8月,在广东省广州市发现一种严重危害扶桑的害虫,经鉴定确认为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2008年12月16日调查发现,在广州市的扶桑上多点发生。扶桑绵粉蚧原产美洲,最近几年入侵印度和巴基斯坦,严重危害棉花,其... 2008年8月,在广东省广州市发现一种严重危害扶桑的害虫,经鉴定确认为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2008年12月16日调查发现,在广州市的扶桑上多点发生。扶桑绵粉蚧原产美洲,最近几年入侵印度和巴基斯坦,严重危害棉花,其暴发危害已经造成了重大损失,成为威胁世界棉花安全的重大入侵害虫。文章提供扶桑绵粉蚧的形态特征、寄主、分布、危害等情况,并对其检疫与防控措施等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桑绵粉蚧 入侵害虫 棉花 扶桑 广州 中国
下载PDF
昆虫与植物关系的研究进展和前景 被引量:102
20
作者 钦俊德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1期12-20,共9页
本文综述昆虫与植物之间关系的研究概况,包括历史渊源、昆虫选择寄主植物的生理机制、植物对虫害的反应、用抗虫基因在作物中移植以防治害虫和展望。着重叙述昆虫神经中枢对于植物理化特性所产生的感觉内导的综合作用,植物蒙受虫害后... 本文综述昆虫与植物之间关系的研究概况,包括历史渊源、昆虫选择寄主植物的生理机制、植物对虫害的反应、用抗虫基因在作物中移植以防治害虫和展望。着重叙述昆虫神经中枢对于植物理化特性所产生的感觉内导的综合作用,植物蒙受虫害后的补偿作用及由此诱导所产生的化学防御作用。讨论了以抗虫基因移植于农林作物来防治害虫是否会引起昆虫对这种新育成的植物产生适应或抗性。昆虫与植物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科研领域,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和揣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 寄主植物 基因工程 虫害 寄主 植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