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1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拿大BOPPPS教学模式及其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被引量:884
1
作者 曹丹平 印兴耀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6-200,249,共6页
加拿大教师技能培训(ISW)中广泛采用的BOPPPS教学模式以教学目标达成为核心,构建了引言、教学目标、摸底、参与式互动教学、检验评估和总结等确保课堂成功的六大要素。该教学模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强,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指导课堂教学各个... 加拿大教师技能培训(ISW)中广泛采用的BOPPPS教学模式以教学目标达成为核心,构建了引言、教学目标、摸底、参与式互动教学、检验评估和总结等确保课堂成功的六大要素。该教学模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强,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指导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理论体系,使得课堂教学的安排更加条理化、合理化。在BOPPPS教学模式的实践环节中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过程设计、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实现师生全方位参与式的互动教学,为课程目标的达成提供有效保障。根据BOPPPS模式的特点,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加强师资培训体系和评价体系建设,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PPPS 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 高等教育改革
下载PDF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岩石类型及特征 被引量:105
2
作者 葸克来 操应长 +5 位作者 朱如凯 邵雨 薛秀杰 王小军 高阳 张景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495-1507,共13页
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测试、高压压汞及有机碳含量分析等手段,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吉174井二叠系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石类型及特征的精细研究。结果表明,致密油储层岩石矿物成分复杂、岩石组分多样... 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测试、高压压汞及有机碳含量分析等手段,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吉174井二叠系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石类型及特征的精细研究。结果表明,致密油储层岩石矿物成分复杂、岩石组分多样,为一种过渡型的混合沉积岩类。在岩石组分类型及特征研究的基础上,以有机质组分、陆源碎屑组分、碳酸盐组分及火山碎屑组分作为"四组分",陆源碎屑含量、碳酸盐含量及火山碎屑含量作为"三端元",形成了复杂混合沉积岩石"四组分三端元"划分命名方案,将研究区岩石划分为陆源碎屑岩类、碳酸盐岩类、火山碎屑岩类及正混积岩类4大类型,进一步划分为18小类。不同岩石类型储集空间均以次生孔隙为主,但各类岩石孔喉结构特征存在差异。研究区致密油储层岩石类型以碳酸盐岩类与陆源碎屑岩类为主,部分层段含有少量的火山碎屑岩类与正混积岩类,各类岩石的组构特征、储集性能及含油性存在明显差异,纵向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岩石类型与有机碳含量、储层物性及含油性等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类型 混合沉积岩 致密油 芦草沟组 吉木萨尔凹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内部建筑结构模式 被引量:78
3
作者 李志鹏 林承焰 +1 位作者 董波 卜丽侠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1-105,共5页
单砂体内部夹层及其建筑结构对注入剂驱油以及剩余油的形成作用越来越大。在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模式的指导下,利用露头照片和连井剖面资料,建立了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内部结构模式,确定了单一水下分流河道内部夹层的... 单砂体内部夹层及其建筑结构对注入剂驱油以及剩余油的形成作用越来越大。在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模式的指导下,利用露头照片和连井剖面资料,建立了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内部结构模式,确定了单一水下分流河道内部夹层的三维展布形态。研究发现,水下分流河道内部存在侧积夹层、前积夹层和垂积夹层3种类型。客观地反映了水下分流河道内部基本单元的三维展布形态,真实再现了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内部建筑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控三角洲 水下分流河道 内部建筑结构 单砂体 夹层
下载PDF
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分带及缝洞结构特征 被引量:77
4
作者 李阳 金强 +1 位作者 钟建华 邹胜章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9-298,共10页
塔河油田是中国发现的储量最大的碳酸盐岩油田,其岩溶储层埋藏深度大、储集空间复杂。通过古今岩溶地质考察,查明了塔北隆起奥陶系岩溶层序中古地貌与岩溶分带及缝洞系统;通过不同岩溶带缝洞成因分析,提出表层岩溶带由地表河、落水洞等... 塔河油田是中国发现的储量最大的碳酸盐岩油田,其岩溶储层埋藏深度大、储集空间复杂。通过古今岩溶地质考察,查明了塔北隆起奥陶系岩溶层序中古地貌与岩溶分带及缝洞系统;通过不同岩溶带缝洞成因分析,提出表层岩溶带由地表河、落水洞等缝洞组成,渗流岩溶带缝洞由驻水洞和渗流井组成,径流岩溶带缝洞由厅堂洞、干流洞、支流洞和末梢洞组成;通过岩溶期地表河与地下河沉积、埋藏期垮塌、钙华及热液化学充填作用分析,查明了岩溶缝洞充填特征与缝洞单元的形成。研究结果表明,缝洞系统是由流水溶蚀碳酸盐岩所形成,其始于岩溶高地或岩溶斜坡的落水洞,终于岩溶洼地地下河出水口;一旦缝洞系统部分地被地下河沉积、垮塌和化学充填后,可以形成一个或多个缝洞单元。通过缝洞结构和充填特征分析,认为岩溶期古地貌、潜水面升降和埋藏期的断层活动控制了缝洞单元的形成。研究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和地质资料建立缝洞类型和充填物类型识别方法,统一了不同成因类型缝洞的描述术语,为油田开发地质模型的建立提供了详尽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储层 缝洞系统 缝洞单元 缝洞结构 缝洞充填 塔河油田
下载PDF
碎屑岩储层地质历史时期孔隙度演化恢复方法——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为例 被引量:75
5
作者 王艳忠 操应长 +2 位作者 葸克来 宋国奇 刘惠民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00-1111,共12页
中深层碎屑岩储层孔隙度演化史和烃源岩生排烃史的匹配关系是控制油气富集的关键,但是中深层碎屑岩储层在埋藏过程中多经历复杂的成岩作用改造,孔隙度演化复杂,导致地质历史时期储层孔隙度恢复极其困难。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民丰洼陷北... 中深层碎屑岩储层孔隙度演化史和烃源岩生排烃史的匹配关系是控制油气富集的关键,但是中深层碎屑岩储层在埋藏过程中多经历复杂的成岩作用改造,孔隙度演化复杂,导致地质历史时期储层孔隙度恢复极其困难。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民丰洼陷北带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中深层近岸水下扇扇中亚相含砾砂岩、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确定储层胶结-溶解序列和成岩流体性质演化序列以及各成岩作用发生的地质时间及其相应的古埋深,而后拟合储层铸体薄片面孔率-显孔隙度函数关系,利用铸体薄片求取各类次生溶孔、自生矿物对储层的增(减)孔量贡献值,进行胶结-溶解序列约束下的孔隙度反演回剥;同时,根据不同类型岩石的正常压实图版,对反演回剥的孔隙度进行机械压实与热压实校正,恢复储层实际孔隙度,从而建立地质历史时期碎屑岩储层实际孔隙度演化曲线。利用该方法恢复的储层孔隙度演化史与烃源岩生排烃史相结合,能够为中深层碎屑岩储层油气富集区的预测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度演化 成岩流体 储层 碎屑岩 东营凹陷
下载PDF
致密气储层可压裂性测井评价方法 被引量:70
6
作者 孙建孟 韩志磊 +1 位作者 秦瑞宝 张晋言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4-80,共7页
从致密砂岩脆性指数和断裂韧性2个方面对致密气储层可压裂性测井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总结并对比分析了室内实验测定和利用测井数据计算致密气储层脆性指数的方法,建立了研究区适用性较好的脆性指数预测模型;为克服单纯依赖脆性指数进... 从致密砂岩脆性指数和断裂韧性2个方面对致密气储层可压裂性测井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总结并对比分析了室内实验测定和利用测井数据计算致密气储层脆性指数的方法,建立了研究区适用性较好的脆性指数预测模型;为克服单纯依赖脆性指数进行可压裂性评价时的不足,应用线弹性断裂理论构建脆性指数和断裂韧性相结合的可压裂性指数。指示了筛选优良可压裂层段的标准:较高的脆性指数和较强的水力压裂造缝能力。从而,具有较高可压裂性指数的地层被认为是可压裂层段,具有较低可压裂性指数的地层被认为是压裂遮挡层。以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地层S井为例进行致密气储层可压裂性指数建模,形成基于可压裂性指数模型的可压裂性测井评价技术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气储层 可压裂性评价 脆性指数 断裂韧性 可压裂性指数
下载PDF
深水重力流类型、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以济阳坳陷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为例 被引量:65
7
作者 杨田 操应长 +1 位作者 王艳忠 张少敏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48-1059,共12页
以济阳坳陷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沙三中亚段)深水重力流沉积为研究对象,结合其沉积物成分结构、浓度、搬运沉降方式及流体流变学特征的差异,对该深水重力流类型、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了研究。济阳坳陷沙三中亚段深水重力流包含碎屑流... 以济阳坳陷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沙三中亚段)深水重力流沉积为研究对象,结合其沉积物成分结构、浓度、搬运沉降方式及流体流变学特征的差异,对该深水重力流类型、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了研究。济阳坳陷沙三中亚段深水重力流包含碎屑流和浊流2种类型,碎屑流沉积根据杂基含量和结构差异,分为起结构杂基作用的泥质碎屑流和起成分杂基作用的砂质碎屑流;浊流根据其触发机制、沉积相序特征,分为沉积物滑塌成因的似涌浪浊流和洪水成因的准稳态浊流(异重流)。泥质碎屑流沉积物多为厚层块状杂基支撑砾岩、含碎屑砂质泥岩等,顶、底面与泥岩突变接触;砂质碎屑流沉积多为厚层块状砂岩、含砾砂岩,顶、底面与泥岩突变接触,可见逆粒序,泥岩撕裂屑和漂浮泥砾多在沉积相序中上部发育。似涌浪浊流沉积以中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发育完整或不完整的鲍马序列,可见冲刷充填构造;准稳态浊流沉积以含砾粗砂岩、中细砂岩、粉砂岩为主,逆正粒序、正粒序沉积发育,相序内部可发育突变接触面或侵蚀界面,上攀层理、炭质纹层发育。滑塌成因深水重力流沉积以碎屑流和似涌浪浊流沉积组合为主,包含部分的滑动滑塌伴生沉积;洪水成因深水重力流沉积以碎屑流和准稳态浊流沉积组合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碎屑流 砂质碎屑流 似涌浪浊流 准稳态浊流 成因机制 深水重力流 济阳坳陷
下载PDF
利用测井资料评价泥页岩油气“五性”指标 被引量:57
8
作者 张晋言 孙建孟 《测井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6-153,共8页
对泥页岩油气评价的"五性"指标,即矿物组分含量、地化参数指标、储层物性、含油气量和可压裂性进行探讨。建立新的泥质、砂质和灰质矿物模型;对烃源岩的重要参数有机碳含量、有机质成熟度及类型进行研究,并建立有机碳含量与... 对泥页岩油气评价的"五性"指标,即矿物组分含量、地化参数指标、储层物性、含油气量和可压裂性进行探讨。建立新的泥质、砂质和灰质矿物模型;对烃源岩的重要参数有机碳含量、有机质成熟度及类型进行研究,并建立有机碳含量与密度关系式;提出一种适用于泥页岩的新孔隙度模型、矿物组分渗透率模型,新的矿物组分含水饱和度模型。探讨页岩油气量的计算方法,并对可压裂性进行分析。实际应用分析表明测井资料在泥页岩评价方面可以取得很好的评价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解释 泥页岩 地球化学参数 孔隙度 饱和度 有机碳含量
下载PDF
济阳坳陷古近系页岩的纹层组合及成因分类 被引量:57
9
作者 王冠民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66-671,680,共7页
在济阳坳陷古近系中发育大量湖相页岩及纹层状的碳酸盐岩,页岩类型多样。通过对300多块页岩薄片的显微镜下观察分析表明,这些湖相页岩和纹层状碳酸盐岩均由3种基本纹层构成:富有机质纹层(即富含有机质的黏土矿物纹层)、隐晶碳酸盐纹层... 在济阳坳陷古近系中发育大量湖相页岩及纹层状的碳酸盐岩,页岩类型多样。通过对300多块页岩薄片的显微镜下观察分析表明,这些湖相页岩和纹层状碳酸盐岩均由3种基本纹层构成:富有机质纹层(即富含有机质的黏土矿物纹层)、隐晶碳酸盐纹层和黏土纹层。按纹层组合和比例的不同,可将页岩和纹层状碳酸盐岩系统地划分为黑页岩、钙质纹层页岩、富有机质纹层页岩、泥页岩、钙质页岩、纹层状泥灰岩和纹层状灰岩等7种类型,并尝试提出利用纹层组分划分页岩类型的三角形成因分类方案。由于不同纹层形成的古湖泊条件不同,该分类方案不仅能够反映各种页岩的纹层组成,同时也可反映页岩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纹层组合 层偶 成因分类 济阳坳陷
下载PDF
塔河油田岩溶型碳酸盐岩缝洞结构研究 被引量:55
10
作者 金强 田飞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21,共7页
塔北隆起奥陶系碳酸盐岩经过上亿年的岩溶作用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溶洞和裂缝,成为复杂的储集体,位于该隆起中心部位的塔河油田就是在这样的储集体内发现了上十亿吨的石油储量。针对缝洞成因及其空间展布问题,通过对现代岩溶和古岩溶的地... 塔北隆起奥陶系碳酸盐岩经过上亿年的岩溶作用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溶洞和裂缝,成为复杂的储集体,位于该隆起中心部位的塔河油田就是在这样的储集体内发现了上十亿吨的石油储量。针对缝洞成因及其空间展布问题,通过对现代岩溶和古岩溶的地质考察,精细分析研究区地质、测井和地震等资料,提出表层岩溶带、渗流岩溶带和径流岩溶带划分方案,并且定义出每个岩溶带缝洞成因类型及其发育特征,建立缝洞结构模式;同时分析不同岩溶带缝洞充填物性质,为岩溶型碳酸盐岩储集空间描述和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岩溶作用分带 缝洞结构 成因模式 塔河油田
下载PDF
冀中坳陷新近系油气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55
11
作者 刘华 蒋有录 +1 位作者 徐昊清 张永丰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28-936,共9页
通过对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新近系油气分布规律、油气来源以及断裂活动性与封闭性的研究,建立了冀中坳陷新近系两类油气运聚模式:斜坡带远源—侧向运移模式和断阶带近源—垂向运移模式。断阶带近源—垂向运移模式以饶阳凹陷东部断阶带最... 通过对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新近系油气分布规律、油气来源以及断裂活动性与封闭性的研究,建立了冀中坳陷新近系两类油气运聚模式:斜坡带远源—侧向运移模式和断阶带近源—垂向运移模式。断阶带近源—垂向运移模式以饶阳凹陷东部断阶带最为典型,该区新近系油气藏紧邻供烃洼陷,油气分布在活动性强的油源断裂附近,主成藏期断裂活动的强弱与时间长短决定了新近系油气的富集程度及富集层系。斜坡带远源—侧向运移模式是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新近系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模式,该区新近系油气藏远离供烃洼陷,由于晚期构造活动弱,断层垂向运移能力差,新近系油气主要借助于断层和砂体的配置进行阶梯式运移,其中断层的侧向封闭性决定了油气的运移方式及成藏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成藏机理 成藏模式 新近系油气藏 冀中坳陷
下载PDF
低渗透储集层成岩作用与孔渗演化——以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侏罗系三工河组为例 被引量:54
12
作者 葸克来 操应长 +4 位作者 王艳忠 Haile Beyene Girma 张响响 张江华 金杰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34-443,共10页
综合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分析、扫描电镜观察、流体包裹体分析、碳氧同位素组成分析、压汞分析及孔渗测试等技术方法,结合埋藏演化史、有机质热演化史和油气充注史,研究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侏罗系三工河组低渗透储集层成岩... 综合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分析、扫描电镜观察、流体包裹体分析、碳氧同位素组成分析、压汞分析及孔渗测试等技术方法,结合埋藏演化史、有机质热演化史和油气充注史,研究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侏罗系三工河组低渗透储集层成岩作用与孔渗演化,并分析孔渗演化史与油气成藏史的匹配关系。该区低渗透储集层成岩环境经历了早期碱性、中期酸性和晚期碱性的演化过程,主要的胶结溶解序列为:绿泥石膜沉淀,早期方解石胶结,长石溶蚀、石英次生加大、自生高岭石充填,硬石膏胶结,晚期铁方解石胶结、晚期铁白云石胶结,少量黄铁矿胶结,其中压实作用贯穿于整个埋藏演化过程。孔渗演化史与成藏史匹配关系表明,三工河组存在3种成因类型的低渗透储集层:"先成藏后致密"型,勘探潜力最大;"边成藏边致密"型,勘探潜力中等;"先致密后成藏"型,勘探潜力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储集层 成岩作用 孔渗演化史 油气成藏史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富集特征与主控因素 被引量:52
13
作者 蒋有录 叶涛 +1 位作者 张善文 刘华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29,共10页
以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勘探实践为基础,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系统对比分析不同凹(坳)陷潜山油气成藏条件、油气富集差异性,并探讨其主要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前古近纪构造演化造就了Ⅰ、Ⅱ、Ⅲ型三类基底,新生代构造差异演化形成了早期型、... 以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勘探实践为基础,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系统对比分析不同凹(坳)陷潜山油气成藏条件、油气富集差异性,并探讨其主要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前古近纪构造演化造就了Ⅰ、Ⅱ、Ⅲ型三类基底,新生代构造差异演化形成了早期型、继承型和晚期型三类凹陷,凹陷演化的差异性控制了烃源岩层系由盆地外围早期型凹陷到中心晚期型凹陷逐步变浅,由Ⅰ类基底向Ⅲ类基底,优质储层规模逐渐减小,输导条件逐步变差;潜山油气的宏观分布受前古近纪与新生代演化共同控制,主要富集在Ⅰ、Ⅱ类基底与继承型、早期型耦合的富油气凹陷中;潜山油气的富集程度受凹陷的富油气性、烃源岩层系、优质储层发育规模以及供油窗口等综合因素控制;对不同成藏条件进行定量化,建立潜山油气藏形成的'源-储-导'三元耦合控藏模式,储集条件为首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山油气藏 成藏条件 富集特征 控制因素 定量评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地应力与断层封闭性之间的定量关系 被引量:52
14
作者 王珂 戴俊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4-81,共8页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推导出了三向地应力状态下断面正应力和剪应力的计算公式,并选取断层封闭系数、断层紧闭指数和断层剪切指数3个参数作为断层封闭性的定量评价指标。其中,断层封闭系数和断层紧闭指数越大,断层封闭性越强,而断层剪切指...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推导出了三向地应力状态下断面正应力和剪应力的计算公式,并选取断层封闭系数、断层紧闭指数和断层剪切指数3个参数作为断层封闭性的定量评价指标。其中,断层封闭系数和断层紧闭指数越大,断层封闭性越强,而断层剪切指数与断层封闭性的关系与断层面所受正应力性质有关。当正应力为压应力时,断层剪切指数越大,断层封闭性越好;当正应力为张应力时,断层剪切指数越大则断层开启程度越高。最后分析了地应力大小和方向对断层封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断层走向与最大水平主应力之间的夹角发生改变时,断面正应力和剪应力的变化趋势及其对断层封闭性的影响均是相反的。因此,在实际应用时,应对正应力和剪应力对断层封闭性的影响进行综合考虑。分析结果还表明,压性和压扭性断层的封闭性优于张性和张扭性断层的封闭性。饶阳凹陷中北部第三系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及断层封闭性分析结果显示,沙二段和沙三段应为重点勘探层位,其次为沙一段和东营组。这与饶阳凹陷的勘探开发实际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 断层封闭性 定量评价参数 构造应力场 数值模拟 饶阳凹陷
下载PDF
箕状断陷盆地形成机制、沉积体系与成藏规律——以济阳坳陷为例 被引量:50
15
作者 宋国奇 郝雪峰 刘克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3-310,共8页
中国大陆东部自进入地台活化阶段以来形成的诸如济阳坳陷等沉积盆地,主要表现为箕状断陷形式,剖面为典型的"断超结构"。其成因与太平洋板块向中国大陆俯冲,引起地壳拉张减薄,进而导致一系列断裂发生伸展活动有关;箕状断陷盆... 中国大陆东部自进入地台活化阶段以来形成的诸如济阳坳陷等沉积盆地,主要表现为箕状断陷形式,剖面为典型的"断超结构"。其成因与太平洋板块向中国大陆俯冲,引起地壳拉张减薄,进而导致一系列断裂发生伸展活动有关;箕状断陷盆地陡坡带、洼陷带和缓坡带构造活动强度不同,受其控制的沉积体系及其组合,表现出与古地貌背景的对应性;受构造-沉积充填特征控制,盆地内圈闭类型、输导体系、成藏动力等成藏要素分布的有序性,决定了盆地油藏类型分布的有序性;不同构造岩相带成藏主控因素及其组合样式的差异性,衍生出区带油气富集与控藏模式的差异性。对应于不同区带的代表性隐蔽油气藏,陡坡带以砂砾岩体成岩封堵成藏模式为主,洼陷带以浊积扇体压力-隐蔽输导控藏模式为主,缓坡带以滩坝砂岩三元控藏模式为主。总之,中国东部古近纪箕状断陷盆地具有明显的石油地质"四性"特征,即箕状断陷盆地形成的必然性、沉积体系发育的对应性、油藏类型分布的有序性以及成藏主控因素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箕状断陷 盆地结构 油藏类型 油气成藏 济阳坳陷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地区清水河组低渗透储层成因机制 被引量:50
16
作者 操应长 远光辉 +5 位作者 王艳忠 葸克来 匡立春 王绪龙 贾希玉 宋永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58-771,共14页
碎屑岩低渗透储层成因机制包括低渗透储层物性主控因素和储层致密史-油藏成藏史匹配关系两个方面。综合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图像分析、扫描电镜观察、压汞与岩石物性测试等多种技术方法,对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地区下白垩统清水河组低... 碎屑岩低渗透储层成因机制包括低渗透储层物性主控因素和储层致密史-油藏成藏史匹配关系两个方面。综合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图像分析、扫描电镜观察、压汞与岩石物性测试等多种技术方法,对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地区下白垩统清水河组低渗透储层进行了研究。储层低渗透特征具有沉积作用主控、压实作用主导、溶蚀作用改善、胶结作用强化的特点。针对砂质砾岩—细砾岩、细砂岩、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以"储层成岩作用演化序列-储层孔隙结构"为约束进行地质历史时期储层物性的恢复,确定不同区带、不同岩性储层的低渗透形成时间,结合油藏成藏史及原油分布特征,分析清水河组低渗透储层成因机制。清水河组存在3类不同成因类型的储层,Ⅰ类为中渗成藏-现今中渗储层、Ⅱ类为中渗成藏-现今(特)低渗储层、Ⅲ类为(特/超)低渗成藏-现今(特/超)低渗储层;其中Ⅱ类细分出2个亚类,Ⅲ类细分出4个亚类。针对不同成因类型的(低渗透)储层,结合成藏时期储层渗透率特征、储层含油级别、原油特征及试油试采成果等,进行了钻前勘探潜力分析及有效开发增产措施的优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低渗透储层 成因机制 主控因素 致密史-成藏史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新近系油气富集特点与主控因素 被引量:47
17
作者 蒋有录 卢浩 +2 位作者 刘华 杨德相 范炳达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91-796,共6页
根据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新近系油气成藏背景及分布特征,探讨了新近系油气富集特点与主要控制因素。研究区新近系油气来源于古近系沙一下和沙三上亚段烃源岩,平面上油气富集于主力生烃洼陷中心附近、新近纪断裂活动性较强且砂泥比适中的... 根据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新近系油气成藏背景及分布特征,探讨了新近系油气富集特点与主要控制因素。研究区新近系油气来源于古近系沙一下和沙三上亚段烃源岩,平面上油气富集于主力生烃洼陷中心附近、新近纪断裂活动性较强且砂泥比适中的地区,油气呈条带状富集展布;纵向上,新近系油气主要富集于馆陶组,与下伏古近系、前古近系层系中的油气分布呈互补关系。新近系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包括:主要生烃洼陷控制油气的宏观分布格局,新近纪油源断裂活动时间和强度决定油气纵向输导能力及富集区块,古近系碎屑岩和前古近系碳酸盐岩潜山圈闭的发育影响了新近系油气的富集程度,盖层厚度和质量影响新近系油藏的含油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饶阳凹陷 新近系 油源断裂 控制因素 油气分布 油气聚集
下载PDF
东营凹陷沙三下—沙四上亚段泥页岩岩相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46
18
作者 杨万芹 蒋有录 王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9-26,共8页
根据岩心及其分析化验资料,从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有机质丰度等方面划分泥页岩岩相类型;从古气候、古物源、古水深、古盐度和古水体的氧化还原性5个方面分析古环境,建立环境指标分级量化标准。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 根据岩心及其分析化验资料,从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有机质丰度等方面划分泥页岩岩相类型;从古气候、古物源、古水深、古盐度和古水体的氧化还原性5个方面分析古环境,建立环境指标分级量化标准。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沙三下亚段沉积环境特征具有气候由干燥—半干燥—半潮湿,水体由半深水到深水、从强还原性逐渐到还原性、盐度从盐水到咸水到半咸水,物源从较少到较多的规律变化,共划分了6个环境组合;并建立了沉积环境与泥页岩岩相之间的关系,即有机质丰度主要受盐度控制,盐水区为含有机质的岩相,咸水区和半咸水区为富有机质的岩相;结构主要受气候和水深控制,气候干燥—半干燥、半深水环境发育纹层状的岩相,气候半潮湿、深水环境发育层状的岩相;岩性主要受气候和物源控制,气候干燥、物源少的环境发育泥质灰(云)岩和灰(云)岩的岩相,气候半潮湿、物源较多的环境发育灰质泥岩的岩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泥页岩岩相 沉积环境 古气候
下载PDF
东营凹陷西部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泥页岩岩相及储层特征 被引量:45
19
作者 张顺 陈世悦 +4 位作者 鄢继华 谭明友 张云银 龚文磊 王光增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20-332,共13页
通常看似简单的泥页岩其实是包含多种岩石类型的复杂的岩石组合,泥页岩的岩相是导致其物性变化、油气差异分布的根本因素。通过岩心精细观察描述、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技术,综合矿物成分、沉积构造、有机质丰度、... 通常看似简单的泥页岩其实是包含多种岩石类型的复杂的岩石组合,泥页岩的岩相是导致其物性变化、油气差异分布的根本因素。通过岩心精细观察描述、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技术,综合矿物成分、沉积构造、有机质丰度、颜色以及其他混入物等因素,建立了一套适合东营凹陷西部泥页岩的岩相划分方案。富有机质纹层状灰岩、中有机质纹层状细粒混合沉积岩、富有机质层状黏土岩、富有机质(钙质)夹层状灰岩以及贫有机质块状细粒混合沉积岩等是其中最为发育的5种岩相类型。构造缝、超压缝、层间缝、矿物收缩缝、溶蚀孔、黏土矿物晶间孔及方解石重结晶晶间孔等是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综合岩相特征、储层特征及钻井试油数据,确定了富有机质夹层状灰岩、富有机质纹层状灰岩及富有机质层状黏土岩为优势有利岩相。可能的优势有利岩相厘定是泥页岩勘探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 泥页岩 岩相 储集空间
原文传递
东营凹陷北带古近系碎屑岩储层长石溶蚀作用及其物性响应 被引量:45
20
作者 远光辉 操应长 +3 位作者 葸克来 王艳忠 李晓艳 杨田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53-866,共14页
长石溶蚀作用是东营凹陷北带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三段中亚段碎屑岩储层成岩过程中重要的成岩事件。储层中长石颗粒次生溶孔普遍存在,镜下微观特征表明长石溶蚀越强烈,溶蚀产物越富集,因此,长石溶蚀能否有效改善其储层物性值得商榷。以... 长石溶蚀作用是东营凹陷北带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三段中亚段碎屑岩储层成岩过程中重要的成岩事件。储层中长石颗粒次生溶孔普遍存在,镜下微观特征表明长石溶蚀越强烈,溶蚀产物越富集,因此,长石溶蚀能否有效改善其储层物性值得商榷。以普通和铸体薄片为基础,利用人-机交互图像分析技术,通过面积百分含量法,精确统计了长石溶蚀量和溶蚀产物含量;结合储层物性、流体包裹体及储层孔隙结构等资料,系统分析了长石溶蚀作用和溶蚀产物特征、长石溶蚀成岩环境及长石溶蚀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东营凹陷北带沙河街组四段—三段中亚段储层中,长石溶蚀作用发生在相对封闭的高温成岩环境中,由于流体在孔隙网格系统中的流动速度低,且高温条件下长石溶蚀速度较快,因此,长石溶蚀产物并不能被有效带出溶蚀区或进行长距离搬运,而是在原地或准原地发生沉淀,即长石溶蚀只是将孔隙结构较好的原生孔隙进行重新分配,转换为基本等量的长石颗粒次生溶孔和高岭石(伊利石)晶间孔的过程;长石溶蚀后储层孔隙度变化不大,但孔隙结构变差,渗透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性响应 长石溶蚀作用 溶蚀产物 封闭成岩环境 东营凹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